1

蜀汉国小地狭民少,军力不足,曹魏能保持四十多万的兵力,东吴能保持二十多万兵力力,蜀汉最多只能有十多万的兵力。既要保证国家农业生产,社会稳定,又要保证国家战争需要,蜀汉真的是捉襟见肘,拿不出太多的人来充实军力。蜀汉军力有限,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因此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整军备战等方面,都要首先考虑这一实际情况,都要围绕这一实情去精打细算。

说诸葛亮用兵作战不敢冒险,不敢用奇兵,很谨慎小心,为什么他谨慎小心?还不是蜀汉兵力有限,去一个少一个?兵源已极,军力已至,如果再随意浪费兵力,冒险出奇,那可真成了“有了一顿充,无了敲米桶”了,克复北伐还怎么进行?诸葛亮其实也是很想冒险出奇的,攻打陈仓他就强攻了一个月,结果最后还是不得已撤军了,因为他耗不起,每个兵丁都是他的宝贝,他不敢随便葬送他们,他葬送不起。为了克服北伐中兵力人力不足的问题,诸葛亮想了很多办法,如严格治军,严明军纪,安营扎寨,进退有据;为了克服士兵不足,他创新了八阵图,改进了诸葛连弩,提高了刀剑质量;为了不大量动用民力,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运军粮,减轻运送成本;为了确保北伐的连续性,他还将自己治军打仗的经验著作成书,以让当下和后来者学习;为了确保北伐的顺利实施,他还协调调动多方资源,东和孙吴东边配合,南调南中蛮兵助力北伐,西连西羌以作呼应,以此“枯木朽株齐努力”,来实现克复汉室的宏愿。但是终因蜀汉弱小,以一州抗九州,力量悬殊,又加曹魏人才辈出,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最终大星陨落五丈原,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诸葛亮既入蜀汉,只能围绕蜀汉的实情,去奋斗去尽力,兴兵作战,也只能按蜀汉的实际情况来,因此诸葛一生唯谨慎,也不是他与生俱来的,也是在蜀汉这样的国度中练成的。诸葛亮能以小敌大,以弱攻强,六出祁山打得曹魏只有防御之势,没有还手之力,已是难能可贵。作为后人,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去随意质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很不应该的。

最佳贡献者
2

或是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来了一句“将略非所长”,或是诸葛亮一直未曾独领一军,或是诸葛亮未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或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又皆以失败而告终等因素,也许一些世人便以此为由,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堪大用。

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

一、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语,我们是否解读有误,从而怀疑其军事才能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这样评价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大意就是:诸葛亮在统军上,善于管理军队,但在作战时却不善于使用奇谋;在管理国家上,善于内政治理,但在打仗上却不是其所长。如果对手是个大才,且兵力占优,其便没有可胜之法。因此,诸葛亮统兵一来,并没有取得什么好成绩,兴复汉室也就更加困难了。

从表面看,确实令人感到诸葛亮长于治理内政,并不善于领兵打仗。

实事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因为,或许很多人在解读这个问题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什么是其所长,什么是其所短,又是拿什么样人物来进行参照比对的。非常明显,皆以诸葛亮自身来做比对。

以此来看,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应当非常中肯与客观。以诸葛亮自身来说,其政略成果,确实要比军略所取成果更加出色。

但是,就算如此,也并不能证明其治军之能就弱于当时曹魏军事人杰司马懿、东吴军事人杰陆逊。

后来,作为历史记录者的陈寿,所记载之事,均是以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也许是表面现象)为依据,进行记录,很少参杂推策、臆测这样的观点。之所以,陈寿认为诸葛亮不善奇谋,应该是因为诸葛亮未曾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所断吧。

然而,纵观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在诸多的历史事件背后,依然隐藏着诸多难以破解的真相之迷。所以,当历史上发生了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之后,蜀国也确实丧失了一次攻取曹魏的大好良机(成败难料,国运豪赌的良机)。若以次为依据,陈寿评价诸葛亮不善奇谋,也是非常符合历史真相。然而,通过诸葛亮接手蜀国军政大权以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其当时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并不似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也并不能证明诸葛亮就不善奇谋。

正所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当魏吴蜀三国鼎足之势已成时,处于国力绝对弱势的蜀国,面对国力、军力强势的魏、吴两,可有施展奇谋大战之机。

此外,如果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那就证明其与同时期的军事人杰司马懿、陆逊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一直以来,为何诸葛亮敢于北伐,而司马懿、陆逊却不敢率兵侵犯蜀国之境呢。同时,从陈寿《三国志》将诸葛亮和军事奇才陆逊同列一传,就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不会弱于陆逊才是。

同时,陈寿作为一名旁观者,又无从军经历,更无朝廷高层任职经历,就事论事(表相)看待诸葛亮所经历之事,就非常的正常了。所以,李安溪曾持反对意见:“武侯实仁义节制王者之师, 寿以为短于奇谋,此其识见之差,非有所怼憾。”

因此,后世的唐太宗和李靖也对诸葛亮的治军之能,给予极高评价,并将其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史兵家并列,入选“武庙十哲”。

二、刘备在时,诸葛亮未有独领一军之机,是否存在军事才能不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隆中,当时刘备仅有新野一地暂为屯军栖身之所,麾下已有关羽、张飞、赵云、陈到、糜芳、关平、刘封等能征善战之将,且并无四方征战之机。也就是说,已有那么多的大将闲在那里,等待立功的机会,又怎么可能轮到刚刚加入的“新兵”诸葛亮独领一军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刘备麾下诸将终于等到了立功的机会,关羽、张飞、赵云等将分别取得荆州长沙、零陵、南郡(有一半是暂借东吴的)等五郡之地。这一过程,诸葛亮也不可能有机会独领一军。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至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西川之时,根本就是亲自带队,诸葛亮自然也无独自领军的机会。

这时,刘备新得西川,最需要的不是征战领军之人,而是治理内政的大能。毫无疑问,这样的重担便压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因此,诸葛亮同样无独自领军之机。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至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汉中之战暴发,又是刘备亲自带队,最终夺取汉中。随着刘备地盘的迅速扩张,内政事务自然也随之猛增,诸葛亮则更加的分身乏术,那来的独自领军机会。

后来的夷陵之战,同样是刘备亲自带队,诸葛亮坐镇成都中枢,主持全局,再失统军之机。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跟随刘备期间,不可能不进行工作分工。结果,当然是刘备负责征战,诸葛亮负责大后方的稳定以及钱粮所需。这一局面,同当初张昭跟随孙策时的情形十分相似。

所以,并非诸葛亮没有过独领一军的机会,就说明其军事才能弱。也正如韩信跟随项羽之时,虽然没有独自领军的机会,难道就证明其没有军事才能吗。

三、诸葛亮五次北伐失利,是其军事才能不足之过吗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春至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2月的6年中,诸葛亮率领蜀汉军队,向曹魏政权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结果却并无建树。

就因为这些,难道就要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吗?虽然发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事件,但是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只要细细分析一番当初的北伐经历,就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军事之能到底如何。

先说说诸葛亮是否具有军事奇谋之能。其首次北伐,便运用虚实的“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进军眉城,实则兵出祁山。沙场老将曹真便为其计所惑,被其一举全据祁山地利。之后,诸葛亮又运用奇计,射杀曹魏开国元勋、沙场大将张郃以及猛将王双。因此,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原本司马懿打算趁机追击,当有人提到张郃、王双之死时,司马懿果断停止追击。可见,司马懿对诸葛亮有多么的忌惮。事后,当司马懿观察诸葛亮的扎营之所时,也不由大为感叹 “天下奇才也”。

同时,作为诸葛亮人生的老对手司马懿,为何被后世冠以 “忍者神龟”的称号。还不是因为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司马懿死活坚守不出的结局吗。想想,以当时曹魏军力之盛,又占有以逸待劳的防御优势,竟然还被诸葛亮围困大营不敢应战。无奈之下,才使用离奸之计,致使幼主刘禅不明真相将其招回成都,方才得以脱困。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胜过司马懿才对吧。

同时,诸葛亮所著的《诸葛亮·治军第九》记载有:“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由此可知,诸葛亮对于奇谋的地位非常看重,又怎么可能不懂奇谋呢。

综上所述,我们不但没有理由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还要对其军事才能大加肯定才是。

图片来源网络

3

玩弄小把戏是诸葛亮的长处!

4

莫以成败论英雄,成与败,牵涉到方方面面因素,诸葛亮虽未统一天下,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军事才能,不然的话,怎能当上蜀国丞相。

5

好些人对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区分不清,你跟他说国家战略,他一定要和你谈军事战争。你和他讲战争吧,他又跟你讲经济、政治。

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政策规划和行动,主体是国家,包含军事、经济、政治等。军事战略是军队系统的规划和行动,主体是军队。

国家战略当然包含军事战略,但是,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以诸葛亮的一生为例,隆中对,显然是一种大的集团战略规划,应该属于一种国家战略。

后来诸葛亮五次北伐,指挥军队作占,显然是一种军事战略。

隆中对帮助刘备取得了益州这一大块立足之地,说明诸葛亮的大国家战略才能很强。

评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要看他领兵作战的实际战例,最好不要把隆中对这种国家战略混杂进来。

6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从陈寿开始,虽然有不少人肯定,但也一直有人怀疑,怀疑的依据大概就是人云亦云或者以成败论英雄,以及《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神神道道的"神棍”罢。

笔者并不想在此问题下讨论那些持有怀疑论的朋友怀疑的原因,以及他们所谓的根据,因为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只要阐明诸葛亮到底具不具备军事才能,方能正本清源。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看诸葛亮军事才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四处奔波,蹉跎半生,换了好几个老板的刘备终于在荆州安定了下来,此刻他寻访得名士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在此期间,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言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之“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蜀汉应占有荆、益两周,与曹、孙三分天下的战略性决策,这是对时局具有极清晰的认知,并对其发展做出的相当宝贵的战略构想。没有杰出的政治尤其是军事才能是绝对不会看清这种形势的,起码当时刘备集团里就没谁看出来啊。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可以说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对当时天下形式看得如此透彻的。

曹操集团只看到了刘备东奔西逃,而没有看到他将来占据荆、益二州而与曹操抗衡的一天,也没有看到孙权据有江东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孙权几天的多数人物只看到了曹操席卷北方锐不可挡,而没有看到吴国可与之一战,唯有周瑜鲁肃二人看清了抗曹比降曹更有利。他们所有人中并没有谁看到将来天下会几分,更么有看到会三分。因此,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的战略高度就体现得淋漓精致了。

从历来被诟病的五次北伐看诸葛亮的用兵之道

诸葛亮一生共进行了五次北伐,除第一次先胜后败外,其他四次都不是失败退军,而是粮尽退军的。在这五次北伐中,虽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也没有大的失败,其战绩还是有的。如射杀魏国名将张郃,占领魏国武都、阴平二郡等。

最有意思的是,魏军统帅像郭淮、司马懿这样长于谋略的人领兵,并且兵力几倍于诸葛亮,都从来不向诸葛亮主动进攻。据《汉晋春秋》记载,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见到诸葛亮便登山掘营,不肯战,以至于大将张郃说他“进前不敢逼,坐失民望。”

诸葛亮也擅用计,虽然史料中对诸葛亮北伐如何用兵缺乏记录,我们今天无从全知,但他在个别时候使用了计谋史书中还是有所记载的,比如第一次北伐时,他声称要取郿,派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然后自己率主力攻祁山。结果是魏军统帅曹真果然上当,亲自率兵抵挡赵云,以至于祁山空虚,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主要根据的就是其多次伐魏未能取功,因此才对其军事才能提出了质疑。这其实是一种完全不顾客观实际而已成败论英雄的典型。北伐不能取攻,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起其一,魏、蜀两国在国力和军事力量上对比过于悬殊,魏国人口是蜀国总人口的5倍,蜀国军队总人数不会超过10万。如此,诸葛亮北伐的总兵力相当有限,毕竟10万人不可能全部发动,还需要驻守要地,防备东吴,以及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

从总兵力上讲,只有第二次北伐兵力占据优势,其他四次都处于劣势,由于史料缺乏,这五次作战双方兵力对比无法全部知晓,只有第五次比较清楚。据《中国馆历代战争年表》,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带兵十万,司马懿带兵三十万,后来又增派两万援军,共计三十二万。双方兵力悬殊如此之大,想要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绝非易事,这是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对手也不是善茬啊,名将张郃、曹真,司马懿,哪一个又是平庸之辈。而且老狐狸司马懿每次用兵,其战略战术就是一个字“耗”,依靠绝对的兵力优势,从来不主动出击,耗到诸葛亮粮道断绝。这种战术简直没毛病,诸葛亮即便再厉害,没粮食也打不了仗,说一千道一万,蜀汉国力太弱了,举国之力都无法供应不足10万人的大军长期与魏军对垒。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7

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的,主要是来自于三国志当中的评价,但其实三国志是晋朝的人写的,而且其作者陈寿的父亲陈式是被诸葛亮处死的。所以很有可能其中参杂了作者的个人偏见。

从相对中立的资料,比如说资治通鉴,来看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会发现诸葛亮其实很厉害。

诸葛亮的蜀国军队的主体是步兵,而其面对的魏国军队主体是骑兵。在古代步兵对骑兵一直是胜算不大的,尤其在野战中,基本上就是被骑兵吊打。更不用说当时人普遍认为蜀地的人比较文弱,不擅长作战。

但是在诸葛亮的训练和指挥之下,蜀国的军队居然以步兵在野战中打到魏国军队不敢出战。这是一个在整个古代史上都非常罕见的现象。

魏军不是没有尝试过在野战中和蜀军争胜,但是被弄死了张郃、王双这两个军区司令级别的将领后,魏军终于放弃治疗,只敢和蜀军对峙,等待蜀军粮尽自退……

而且诸葛亮在战略层面上,对打败魏国的谋划也是相当靠谱的。第1次北伐的时候,声东击西,成功占领了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一下子让魏国的领土大幅缩水。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够听诸葛亮的话坚守一个月,则这三个郡就可能被蜀国消化完毕,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对比的天平就可能开始倾斜。然后再找别的机会继续蚕食魏国的领土,直到双方的实力对比扭转,再彻底打败魏国,未必就不可能。

8

随着疑古反古思潮的流行,一个个昔日名垂青史的大牛们倒了大霉,总有人想在他们身上挑出毛病,来证明自己的眼光独到。黑诸葛亮变成了政治正确,一定要证明他是个军事白痴才罢休。

而事实上独撑蜀汉数十载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真的差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历代供奉的武庙贤哲之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在历代也是得到公认的。他不仅是一个统帅,更是一个战略家,一个军事家。

作为统帅,他收复南中,北伐中原,终其一生,始终对第一强国魏国保持攻势。

作为战略家,他提出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且自己亲身推动这一计划的前进,只可惜荆州失守,夷陵惨败,面对危局,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兼用战争和外交手段成功保全蜀汉基业。

作为军事家,他创作了许多宝贵的军事理论著作,《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等,其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经成为后世兵家必学之法则。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没有攻下过长安,取得北伐的决定性胜利,但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他稳扎稳打,也是蜀国实在输不起。即使没有大胜,但也从未出现大败和军变,可见他治军有方。

9

不以失败论英雄,孔明的对手都是历史长河中少有的杰出人物。

10

诸葛亮是被罗贯中捧上神坛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有很大差距的

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近妖

以被神化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