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是孔子的弟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同时,他也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据南怀瑾《论语别裁》中说,孔子的母亲是姓颜氏,而颜回大概与孔子的母亲是本家。这大概是孔子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颜回聪明好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与孔子的思想以及人生态度相契合。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论语》有一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贡说:“你觉得你与颜回两人谁更好一些?”子贡在孔子的弟子中,也是很有名的。孔子曾说他“汝器也。”也就是说他很成器。他所成的那个“器”是“宗庙瑚琏”。而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也是这样称赞自己为国捐躯的侄子的。就是这样一个子贡(端木赐)面对孔子的提问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想明白十点,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听了子贡的回答之后,居然也说:“是的是的,我也觉得你比他差那么一点。”你看,孔子对颜回的喜爱是不加掩饰的。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吾与汝弗与也”的解释与通行解释不同,他解为“我和你(子贡)一样都不如颜回。”这样的解释我虽不态认同,但理上也是通的。更说明了孔子的情感。
论语中关于颜回的有很多处,大都是赞扬他的。比如“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等,可见,颜回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他身上体现的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具体化。
“颜回坐忘”这个故事,这是出于儒家典籍。而是出于被归于道家学派的庄子。而“颜回”二字,一般情况下也不直接和“坐忘”联系在一起。比如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有昆仑山坐忘峰。这里的“坐忘”,正是庄子的《大宗师》。连同其中的人物杨逍、范遥,也是出于庄子的《逍遥游》。
颜回坐忘的故事,十有八九是庄子编出来的。大概其事与颜回没有太大关系。颜回只不过是庄子讲故事的道具而已。正因此,大家说起“坐忘”之时,一般不会很直接的把他与颜回联系起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下“颜回坐忘”的故事在《大宗师》中是怎样的。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开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这段对话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颜回。颜回对孔说:“老师,我觉得这段时间我进步了。”孔子问:“说说,你哪儿进步了?”颜回说:“我把仁义什么的都忘了。”孔子说:“不错。可是,你的进步还不够啊!”过了几天之后,颜回又说:“老师,我把礼乐也忘记了。”孔子说:“挺好挺好,但你忘的还不够。”
看了这个文章,你就会发现,对话的这两个人虽然名之曰孔子、颜回,其实他们对答时所说的话,根本不是孔子的话。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礼乐”,孔子最重视的也是“仁”。假如孔子的学生真的跟孔子说:“仁义礼乐”这些全忘记了。孔子会表扬他说“不错”吗?显然是不会的。这里所说的观点,不是孔子的观点,而是庄子的观点。不过是拿孔子当个道具罢了。
最后,颜回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到这个境界,已经超越于孔子的境界了。这时,孔子露出惊奇不安的神色问:“到底什么是坐忘呢?”颜回解释说:“堕身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意思是说,强健的身体我也不要了,聪明才智也不重视了,离开了身体的羁绊,与道相通,忘却生死,顺其自然。这种境界就是“坐忘”。这种生命的体验,应该是道家所追求的。
孔子听了颜回的解释感叹说:“人与大道统一,达到大同的境界,那么就没有了好恶之分。也就不会去争执了。懂得了变化的道理,就不会被所谓的常理所困扰。颜回啊,你果然是很厉害,老师都要向你学习啊。”
庄子以虚拟的孔子的赞美,来抬高自己的学术观点。做法是非常聪明的。我怀疑南怀瑾就是受了这篇文章的影响,才认为孔子对子贡说,自己也不如颜回的。但这里的观点,决不是孔子的。孔子的观点,与此差别是很大的。
比如仁义二字。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个小孩摔倒了,趴在地上哭。这时,一个大人过来把他扶了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灰,哄哄他让他不要哭了。大人把小孩子扶起来,是出于对他的爱,这种爱就是“仁”。去把小孩子扶起来的行为,就是“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义是主动承担责任。儒家是最提倡仁义的。所以,见到小孩子摔倒了,是要去扶的。
可是道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如果小孩子摔倒了,就应该自己爬起来。大人不应该去扶他。假如你去扶他,他自己就爬不起来。自己爬起来,是顺其自然。是正确的成长过程。如果以仁义的名义去扶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坐忘”的境界,不是很好理解。金庸在《依天屠龙记》中的诠释应该是比较到位的。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时,体现出的就是“坐忘”的境界。把所有招式忘了之后,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不得不说,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坐忘”,一般的解释是,端坐静心,物我两忘。这样的解释,还是有点玄妙。其实在庄子的那段文学中,已经表达出来了。一开始,忘的是仁义,忘的是礼乐。最后的时候,难忘的是什么都忘了。这大概才是真正的物我两忘,同于大通。但这不是儒家的追求。这是出世的哲学,儒家是入世的。但在入世受挫的情况下,道家思想无疑是安抚心灵最好的药方。所以,后世的儒家大多是儒释道三家都通的。话扯远了。就此打住。
如有理解和解释不对的地方,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