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第二年正月,赵匡胤自导自演了陈桥兵变,柴宗训退位,被封为郑王,柴荣的皇后符氏被封为周太后。母子二人都迁到洛阳居住。

图注:影视剧中的周太后和周恭帝柴宗训。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北宋政府在西京洛阳建造供奉后周太祖、世宗皇帝等的周六庙,将在开封的周太庙迁去,逢年过节时特遣礼官去祭祀,并慰问周太后和郑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将郑王柴宗训迁到房州居住,并派自己的启蒙老师辛文悦知房州,监视柴宗训的意图相当明显。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春,柴宗训死于房州,年仅21岁。赵匡胤得到消息后,为他素服发丧,葬于柴荣的陵墓旁边。周太后寿命较长,活到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享年61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了。

图注:赵匡胤画像。

据《默记》记载,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领亲信将校进入皇宫,太监、宫女前来迎拜。这时,有两个宫女各抱一个幼童,也随着众人跪拜。经询问,赵匡胤得知这是柴荣的两个幼子,一个是是纪王,另一个是蕲王。赵匡胤回顾诸将说:“这还有什么可等待的?”(还有一种记载是,当时赵匡胤向赵普等人询问处理意见,赵普答:“去之。”)当时在场文武大臣大都表示赞同,只有将军潘美躲在众人身后,用手掐着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问潘美:“你认为不能这样做,是吗?”潘美回答说:“我哪敢认为不能这样做呢?但是,从道理上说,很不安”。赵匡胤就下令把柴荣的两个幼子追回来,把其中一个(未载明是纪王还是蕲王)赐给了潘美,潘美收为儿子。赵匡胤以后也不再问这件事,潘美也绝口不再提及。潘美收养的这个儿子,改名为潘惟吉(一名惟正),长大后也步入仕途。

图注:潘美画像。

柴荣还有两个儿子,因为史料缺乏,就不知其所终了。不过,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柴氏子孙在宋朝还是得到了优待。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皇帝还下诏命令官府根据柴氏族谱,推举年龄最长者一人,主持每年岁节时的祭祀。

参考文献:

顾宏义:《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王铚:《默记》卷上。

图片来自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周世宗柴荣,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登上帝位,有志向,有远见,有能力,有抱负,被历代史家们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声誉极高。

然而,这样一位精明强干、志向远大的明君,却身体不好、命运不济,三十九岁就因病去世了,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禁军统帅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夺去了天下,留下孤儿寡母,战战兢兢苟全于世。

柴荣有七子,前面三个儿子,在他继位前都为后汉皇帝刘承祐所杀,留下四个儿子,分别是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后四子中,柴宗训最大,继位时也仅只七岁,其他三个儿子的年龄,自是更小了。那么,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柴荣那些儿子们命运如何呢?

赵匡胤夺取后周的天下后,倒没有为了自己江山的稳固而出手剪除柴荣的家人,而是听从了原后周宰相范质的要求,善待柴荣族人:一是接受少帝柴宗训的禅让之礼,以示尊敬;二是尊柴荣的皇后、柴宗训的养母符氏为太后,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符太后;三是承诺照顾好柴宗训。

这些由宰相范质提出的要求,赵匡胤后来都遵守了。同时,他还在祖庙立了一块“誓碑”,在“誓碑”上明确写了一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是赵匡胤给柴氏族人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制度上,给予了柴氏族人安全保证。

所以,柴荣的几个儿子,在赵宋王朝的统治下,并没有遭到清算或暗杀。柴宗训禅位后,被降封为郑王,于973年病逝于房州,赵匡胤为他辍朝十日,素服发哀,并赠他谥号为“恭皇帝”;柴熙让后来去向和结局如何,史无明文;柴熙谨在赵匡胤的安排下,被开国元勋潘美收为养子;柴熙诲的结局也无史料记载,坊间传言为人所收养,改名卢璇,这个亦不确定。

3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到后周都城开封,接受了小皇帝柴宗训的禅让,建立了宋王朝。《水浒传》中提到柴氏后人“小旋风柴进”家里供奉着宋太祖御赐的“丹书铁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免死金牌”)”,那么这件事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柴氏后人在宋朝过得怎么样呢?

首先,民间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 “勒石三戒”的故事,宋朝叶梦得在他的《避暑漫抄》中说赵匡胤开国之后曾经命人秘密地篆刻了一块碑文藏在太庙中,但是其内容只允许后世皇帝拜读。直到“靖康之变”北宋亡国之时,这块碑文才得以公开面世,据说其内容为:其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其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所以,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赵匡胤赐柴家丹书铁券的记载,但他可能真的给后世皇帝立下了善待柴家的规矩。

那么柴荣的子孙在宋朝过得怎么样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柴荣的儿子:柴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前三子都被后汉皇帝刘承佑所杀,周恭帝柴宗训是他的第四子,另外三个儿子分别为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

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之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在他的封地之内,后周的正朔、服色等象征国家政权的制度都被允许沿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也就是赵匡胤称帝两年多之后,柴宗训及其亲属被重新安置到房州(现在的湖北省房县)。此后数年之间柴宗训的名字没有再次出现在史书中,直到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三月,房州报告柴宗训病逝,当时他年仅二十岁。

再来看柴荣的另外几个儿子:《新五代史·周家人传》记载,乾德二年(公元961年)“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但是宋朝有两份文人笔记中记载了柴熙让与柴熙诲的结局,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暂举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一例:

《随手杂录》记载,在赵匡胤刚刚入住后周皇宫之时,看见了宫女抱着周世宗的孩子,于是问左右官员应该怎么处置。赵普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去之”,而潘美则低头不语,赵匡胤追问他,他始终没有回答,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此时潘美才发言:“臣与陛下都曾经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劝陛下杀此幼子,便是有负于世宗;若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然怀疑我不忠。”于是赵匡胤说:“周世宗的儿子认你为父不太合适,你就认他们为侄子吧!”于是潘美便将这两个婴儿带回家,“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周恭帝柴宗训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柴永崎被封为郑国公,但是柴荣嫡系只传了这两代就断了。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宋仁宗又下令在柴氏后人中挑选年岁最长的一人封为崇义公,此后,崇义公的爵位一直在柴氏家族延续下来。甚至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之后依然找到柴氏后人柴叔夏,让他继续袭封崇义公,《宋史》中最后一次册封柴氏后人的记录出现在宋理宗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此后不到三十年,南宋灭亡。所以,北宋到南宋三百年间宋朝皇帝一直在关怀柴氏,也算是宋朝有情有义了。

4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一‘沁园春-雪’中,曾对古代帝王做了一番评价,其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最受推崇。

宋祖一即赵匡胤,后周最高军事长官,在后周柴世宗柴荣驾崩,主少国疑情况下,以点检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以宋代周。

但,他的铁律三条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

优待柴氏,子孙不得加刑。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有宋319年(北宋168年)对柴氏惠及有嘉,从无违誓。水浒传尽管多演义成份,但柴进的皇庄,无人敢冒进,可见一斑。

对前朝遗脉如此优待,除宋没有别人啦。

5

赵匡胤真称得上:\"马上半部论语打天下,马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打下天下后厚待部下和战俘。他是最好地用和平方式解决战后的好皇帝。

优待前朝,对手下功臣\"温酒释兵权“,不猜忌,不滥杀,确是把论语学到家的。

6

周世宗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但有三个在柴荣登基之前就被杀害了。

柴荣的姑母柴氏本是后唐庄宗的妃子,庄宗驾崩后,柴氏离开了唐宫,在归家路途上一眼相中了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兵的后周太祖郭威。而因为柴皇后没有子嗣,郭威便收了柴荣为义子。

柴荣只是一养子,本没有机会当上皇帝,但郭威的几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所杀,一起被杀的还有柴荣的三个儿子。郭威没了亲子,柴荣就成了继承皇位的唯一人选。

待柴荣驾崩,柴荣第四子柴宗训继位,继位时只有七岁,因年纪太小,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于主少国疑,大臣未附,赵匡胤等人才有了夺权的可能。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北方传来消息:契丹和北汉联兵一处入侵后周,后周朝臣们不待查验消息真伪,正月初二就仓促派赵匡胤带领禁军北上,等赵匡胤杀回京城,这些后周大臣们才大呼上当了。

柴荣的第五子柴熙让在赵匡胤兵变后就失去了踪影,据说是害怕赵匡胤的追杀隐姓埋名了。

而在后周的内宫中,赵匡胤发现了柴荣两个庶子: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赵匡胤问左右该如何处置,左右将领大都喊道要斩草除根,只有卢琰和潘美没有开口,赵匡胤便问他们的想法。

卢琰说道:上古尧舜禅让尚且没有废朱均,如今却容不下先帝的后人吗?潘美也跪下说道:“我与陛下都受到先皇隆恩,若我劝陛下杀了他们则对不起先皇,若劝陛下放了他们,则对不起您。”赵匡胤就命卢琰抱走蕲王,潘美抱走了纪王。

纪王后来被潘美收为养子,改名潘惟吉,蕲王也被卢琰收为养子,并改名卢璇,卢琰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使他成了养子又是女婿。

至于幼帝柴宗训,被赵匡胤降为郑王,特赐丹书铁券(古代的免死金牌)。但柴宗训20岁时就病逝了,赵匡胤上谥号“恭皇帝”,以皇帝的礼仪下葬。史书记载赵匡胤“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赵匡胤还留下了赵宋祖训,其中一条就是: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井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或许正是因为赵匡胤自知有愧于柴荣,所以才立下了这条祖训。而纵观两宋三百多年,柴氏子孙地位一直十分超然,赵宋皇帝们基本都遵循了这条祖训。

7

历史记载柴荣共有七个儿子,接班人柴宗训在陈桥兵变后让位于赵匡胤,被降封郑王,初迁洛阳。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训被迁往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居住,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卒于当地,终年仅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柴宗训的嫡系子孙不见于史书。

柴宗训之上还有三位哥哥,不过很早都为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

柴宗训三个哥哥分别是越王柴宗谊,又名柴宜哥。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谊”,赠太尉,追封越王。

吴王柴宗诚(柴诚),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诚”,赠太傅,吴王。

韩王柴宗諴(柴諴),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还小,还没有名字。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记载,后周太祖郭威赐名“諴”,赠太保,韩王。

柴宗训之下还有三个弟弟。

曹王柴熙让,赵匡胤登基后,柴熙让不知所终。有传说改姓宁逃匿。

纪王柴熙谨,后周灭亡后被潘美收为养子,改名潘惟吉。

蕲王柴熙诲,后周灭亡后被其岳父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

但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其中“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皇朝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熙谨卒”,恭皇帝宗训开宝六年(973年)春死于房州,只有“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大有含糊其辞的意思。而不知所终的应该是柴熙让。

但在宋人记载中柴宗训起码有两个弟弟活了下来。关于这兄弟俩的结局宋人的记载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是赵匡胤进入皇宫时,符太后和柴宗训都已换上白色的衣服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在宫内见到有宫女抱着一个小男孩,便问男孩是谁,宫女回答是周世宗的儿子。

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侍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回头询问对赵普他们,赵普说:“应当除掉”。潘美与其他人并不说话,赵匡胤于是又问潘美,潘美不敢回答。

赵匡胤说:“我昔年曾服侍周世宗,如果当了皇帝就杀他的儿子,于心不忍”。

潘美说:“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所以不敢回答”。于是赵匡胤说:“把这送给你做侄子吧,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

潘美于是带着这个孩子回家,之后赵匡胤也不问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不说。这个孩子后来取名惟吉,一名惟正。潘美本无弟兄,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

这个版本出自宋真宗宰相王旦之孙王巩的记载,他声称听说自潘惟吉的后裔。

版本二略有不同,该版本出自南宋王铚的记载:赵匡胤入宫后宫嫔妃迎接跪拜,宫人还抱着两个小男孩,赵匡胤询问得知这是周世宗的两个儿子纪王和蕲王。

赵匡胤回头对部将说:“这还留着干什么?”左右就将两个孩子提走,见潘美在赵匡胤身后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语。

赵匡胤问:“你认为不可以这样吗”?潘美回答说:“臣怎么敢认为不可以,但是这在道理上不安心”。

赵匡胤即刻命令将两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赐予潘美,据说是纪王柴熙谨,潘美将他收养为儿子,赵匡胤此后也不再过问,此人就是潘惟吉,潘惟吉的后裔与潘美的子孙使用不同的字辈。

第三个版本是赵匡胤入宫发现了两个小男孩,得知是周世宗的两个庶子。赵匡胤问诸将该如何处置这两个小孩。多数人揣摩赵匡胤的心意,便将两个孩子抓起来带走,两小孩害怕哭喊。

大臣卢琰劝谏赵匡胤道:“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

大将潘美也表示:“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赵匡颖于是让把孩子追回。让潘美抱走纪王,卢琰抱走蕲王。

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宋故赠太子左卫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寿县太君王氏墓志铭》,为潘惟吉之子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铭,墓志中不提祖父为谁,而提到叔祖潘美。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认为这极其反常,且潘美是大名人,而墓志说潘承裕是开封人,籍贯完全不同,这一切证明王巩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潘惟吉最后官至天雄军驻泊都监,充出使辽国副使,病死于出使途中。潘惟吉子孙众多。

卢琰后来带蕲王回乡居住,并将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蕲王柴熙诲。后因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把柴熙诲改姓换名,取名卢璇,依年龄排序列卢为“九支卢”,尔后发展成卢姓在浙江庞大的宗族。

卢璇有子卢可,在宋代官至礼部尚书。卢璇子孙繁衍很快,除磐安本地外,东阳、永康最多,据说今有数万余人。

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仁宗曾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所以宋朝祭祀后周宗庙的崇义公、宣义郎都是周世宗侄子柴咏的后裔。

说明政府对潘惟吉和卢璇是柴荣后代不予官方承认。

另外据说才姓有一支源于柴氏。据《才氏家谱》记载,有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其后代世袭的梁王柴桂,当年被岳飞枪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所以才氏与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就有些演义的成分了。

8

哈哈,我对这个问题很有回答的兴趣,因为网上一直在传宋太祖开国后留下了三条碑誓,其中一条是:善待周世宗子嗣,柴氏纵有罪不得加型,当成大宋慈悲的证据。现在我们就来剥开赵大伪善的面纱。

事实上,称呼周世宗为柴荣就是赵宋的阴谋,要是世宗泉下有知,可能棺材板都压不住要起来掐死生前无比信任的赵大,再气死一回不可。

我们都知道,后周开国皇帝是郭威,世宗能够继承帝位是因为他是郭威的养子,是郭家人。而在郭威的血亲直系后代被后汉刘承佑全部杀了以后,郭荣就成为了郭威法理上的唯一继承人。但,这里他能继位的前提是他姓郭,是郭氏认可的郭家后裔。所以终世宗一朝,郭荣从来没有叫过柴荣 他待自己生理学上的父辈也是以元舅之礼,换句话说柴家不是皇族,只是因为郭威的皇后,郭荣的血缘上的姑姑姓柴,所以柴家人有外戚身份。

其实,郭荣在血缘上是有其他兄弟的,如果柴家人是皇族身份 那么郭荣早死,在五代乱世可能就不会立自己的幼子继位从而给了赵大机会。他完全可以让自己成年的兄弟继位,至少保住权利不被外姓夺走。

就因为在法律关系是他的姓柴的家人只能是外戚身份,而郭威的其他后人已经全部被杀,所以他死之后只能硬着头皮传位给自己儿子,法理上的皇族郭家的后人郭宗训。

赵大建国以后,为了抹影射郭荣不是正统继承人把郭荣改叫柴荣。周恭帝郭(柴)宗训后来被封为“郑王”,十三年后,已经被迫改叫柴宗训的郑王蹊跷病死,没有后代。之后赵匡胤为其穿孝发哀,谥曰“恭皇帝”~(猫哭耗子)除了柴宗训外,柴荣的另外几个儿子都莫名其妙的死去或消失的无影无踪,正宗皇室郭荣之一脉彻底断了。一直到了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来柴氏族谱(周到后族,非皇族。),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

历史从来都是相似的,几百年后的康熙年间,康熙心心念念的要给朱明皇室找一个后人维持祭祀,结果真的朱三太子隐姓埋名七老八十了还被千古一帝夷灭全家,然后在不知道哪里随便找到一个姓朱的宣布他就是朱明后裔。

古来帝皇心术,不得不服。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啊。



9

自古以来,在权力斗争中,一直都是秉承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律,所以在历史上的很多朝代中,胜利者对待权力争夺失败的那一方,通常手段都是比较残忍的,比如明朝和清朝,明朝时期朱元璋对元朝皇室的清洗很彻底,清朝时期皇太极对明朝皇室的清洗更是惨不忍睹。

正是这些历史教训,让人们更加明白成王败寇的残酷性,不过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其实并非所有朝代都是这么残忍的,总有一些朝代还是做了一些不错的表率,比如宋朝就是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在自己抢夺了周世宗柴荣儿子的皇位之后,对待周世宗儿子们的手段很是值得后世研究学习。


陈桥兵变

赵匡胤一直以来都是柴荣一手提拔的,正是在柴荣的不断提拔下,赵匡胤才最终成为大将军,几乎可以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是柴荣依旧活着,显然是没有赵匡胤什么事情的,毕竟柴荣这个皇帝也算是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可惜柴荣年仅39岁就因病去世。

周世宗去世前自己有7个儿子,但是前三个儿子都在周世宗登基之前,就已经被后汉皇帝刘承佑杀了,四儿子柴宗训,当时年仅7岁,剩下的三个儿子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更是年幼。

鉴于这样的情况,最后只能让当时年仅7岁的柴宗训成为皇帝,自己的养母,也就是皇后符氏辅佐新皇帝。这样的组合,在很多朝代都曾有过,可结局大多都是一样,新皇帝年龄太小,母亲能力一般,要是能力强的,诸如慈禧和吕雉,就可能直接取代皇帝,要是能力差一点,又无法控制朝中权臣,恰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杨坚和柴宗训面对的赵匡胤。

赵匡胤的能力明显已经超过了新皇帝母子的组合,所以很明显,这个皇位是保不住的,虽然赵匡胤觉得不忍心抢夺皇位,但是赵匡胤的兄弟们可不甘心,因此赵光义和赵匡胤的手下就在幕后暗中策划了陈桥兵变,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成为皇帝,取代了柴宗训。

当时的柴宗训也许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无奈之中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那接下来赵匡胤对待这个亡国之君会如何呢?是否也是以残忍手段解决?


周世宗儿子们的结局

柴宗训是小皇帝,赵匡胤在接受他的禅让登基之后,不仅没有将其除掉,还封他为郑王,允许其在封地之内,按照后周的一些服装或者管理方式来管理自己的封地。赵匡胤不仅没有伤害柴宗训,还将柴宗训的母亲也尊称为太后,按照太后的礼仪去对待,足以见得赵匡胤在处理前朝皇帝的手段上,还是比较仁慈的。

一直到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才对柴宗训重新安排,将其从封地搬到房州,并且叫了自己的老师辛文悦去房州监视着柴宗训的一举一动。从柴宗训到房州之后,关于他的记录就没有了,一直到几年后柴宗训去世,才有记录,当时柴宗训年仅20,死因无法考证。

柴宗训之后的弟弟柴熙让和柴熙诲两人在正史中的记载是不知所踪,而柴熙谨就早夭了,从此失去消息,但是根据一些民间文学作品来看,柴熙让和柴熙诲的后来应该并非不知所踪。

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新五代史·周家人传》

比如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了关于柴熙让和柴熙诲的下落,据说当时在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他去到宫中寻找柴荣儿子们的下落,结果发现一个宫女抱着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就是柴荣的儿子柴熙让与柴熙诲。

当时赵匡胤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这两个孩子,就询问自己手下,赵普声称“去之”,意思就是说要把这两个孩子杀了,可是赵匡胤觉得不忍心,不管怎么说,柴荣对自己也是有恩的,不能就这么残忍杀掉他的孩子,要不然自己于心不忍。

随后赵匡胤又询问宰相潘美,潘美也觉得不该残忍除掉两个孩子,最后赵匡胤就让潘美抚养两个孩子,改姓为潘,此后没有过多追问过两个孩子的下落,潘美也没有跟赵匡胤再多说什么。

柴熙让与柴熙诲的结局怎么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是关于赵匡胤对柴荣后代的善待,我们除了在其儿子身上可以看到之外,在北宋的皇室太庙碑文中,也可见一斑: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就是赵匡胤对后代子孙的要求,必须善待柴荣后代,当然赵匡胤的后人确实也做到了,根据《宋史》记载,在宋仁宗时期,还曾下令寻找柴氏家族中最年长者封为崇义公,并且这个制度一直延续下去。

即使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之后,依旧善待柴氏后人,比如赵构时期一样沿袭了北宋对柴氏年长者封为崇义公的制度,由此可见,整个宋朝,赵家对柴家的善待,是没有改变过的,这一点宋朝做得十分体面。


结语

虽然权力斗争是残酷的,但并非就不能有人情味,宋朝300多年的历史,我们排除掉那些屈辱之外,实际上也并非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比如宋朝时期的仁义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于和平稳定的时期,这些东西,尤其重要,不管对人对事,我们都应该从中学到一二,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10

就是被软禁 也没让结婚 绝后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