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后去世后,赋闲的丞相陈平、周勃都活动起来,朱虚侯刘章起到了串联各方反对吕氏的势力,合力剿灭了吕氏。不过吕后也非常厉害,西汉皇室的很多实权派人物都和吕后家族有姻亲关系,不可以小觑。吕氏家族的带头人吕禄、吕产死后,这也姻亲关系也受到了株连,被无情打击,诛灭了很多人。

废杀汉少帝刘弘。

汉惠帝有几个儿子,其中前少帝刘恭被吕后毒杀,后少帝刘弘在位。铲除吕氏家族的政治集团担心后少帝刘弘(和吕氏有血缘关系)长大后会为吕氏家族平反,于是称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非刘盈所生,刘弘和其他四个兄弟全部被杀害了。

这样皇帝的位置就空了,需要选择新的人选继承。(陈平像)

为何选择代王刘恒为帝?

当时选择新的皇帝人选主要是陈平、周勃、朱虚侯刘章以及朝中大臣。当时首推的人选是朱虚侯刘章的亲哥哥齐王刘襄,当时他带领封国的将士陈兵齐国边境,对原来握有军权的吕氏家族是一个威慑。刘襄还有一个优势,他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兄弟刘章平定诸吕有大功,按道理他最有资格成为新的皇帝人选。(齐王刘襄剧照,太强大让群臣害怕)

齐王刘襄起兵时因为兵力不足,挟持了当时的琅琊王刘泽,将他的军队收为己用。刘泽是刘邦的远房堂兄弟,因为娶了吕后妹妹吕须的女儿为妻,才获封琅琊王。刘襄此举本为一举两得,即获得军队,又剪除了吕氏可能的后援,但刘泽怀恨在心。(周勃剧照)

刘泽在吕氏被灭后,请缨到京都去替刘襄做说客,让他登上皇帝位置,刘襄也答应了他。不过到了都城后,刘泽一反常态,称刘襄不能登上帝位,因为他有一个凶残霸道的舅舅驷钧。齐王相国召平是吕后的嫡系,吕后死后他派军队包围了齐王刘襄的府邸。刘襄的舅舅驷钧帮助刘襄夺取了军权,并任齐国相国,期间大肆屠杀和吕氏有关的人员。

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大臣们对吕后专权心有余悸,再来一个霸道的外戚,无疑是养虎为患,举手表决之际,只有少数大臣同意刘襄继任皇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

这样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山西晋阳为都城)进入大臣们的视野,刘恒的母亲薄妃没有多少外戚的势力,在朝廷中也几乎没有势力存在,陈平等人认为立一个没有多少根基的皇帝对朝廷的大臣们都好,既有拥立之功,也离不开这些铲除吕氏的大臣们,君弱臣强,是一个好搭配。于是刘恒就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了。(汉文帝刘恒剧照)

刘恒付出的代价如何?

刘恒起初也觉得天上掉馅饼的事不可靠,先派遣自己的舅舅打前站,结果证实果然自己被立为皇帝。他仍然不放心,于是占卜了一卦,得到了大吉的征兆,于是决定进京做皇帝。

到达长安后,汉文帝刘恒迅速掌控军权,保护自己的安危,封赏诛灭吕氏家族的功臣,封赏被吕氏打压的刘氏诸王,这几招彻底巩固了汉文帝的地位。

不过也不是没有代价,刘恒即位两个月内,他在代王时生下的四个嫡亲儿子几乎同时去世,这在《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是怎么回事。

代王刘恒的王后历史中没有记载,四个儿子死的蹊跷。很多人直接推断,代王刘恒的这位王后是吕后时期封的,她的身份和吕氏家族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她养育的后代不可能存活下来,被人集中杀害了。看一看大臣对汉惠帝刘盈几个儿子的处理方法就明白了,和吕后有血缘关系的皇帝直系后代坚决不能存活,大臣们担心将来遭到报复,永绝后患。

后人传言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杀害了这几个汉文帝的嫡系儿子,窃以为,窦漪房在当时没有那么大的政治能量,应该是汉文帝和朝臣妥协的结果。

最佳贡献者
2

刘恒当时是刘邦最年长的儿子

刘邦只有吕雉一位皇后,也只有汉惠帝是嫡子。汉惠帝去世后,也就没哟嫡庶之分了。老大刘肥和老三刘如意都已经去世了,刘恒是老四,刘恒按照年纪,是刘邦最年长的儿子了,在礼法上,没有人比他更有继承权。

大臣们想立一个势力小的人为帝

功臣集团诛吕成功后,刘氏子孙都想当皇帝。各个诸侯带着兵来,他们都有强大的封国做后盾。一旦他们之中有人登基,功臣集团控制不住他们,一定会被打压。而刘恒深处代地,地方偏僻,防御匈奴就够忙的了,实力也不算厉害,更不富裕。这样的人为帝,功臣集团可以继续辅政,好掌控。

薄姬没有势力,不专权,性格好

经过了吕后专权的事,大臣们都不愿意选一个有强大外戚的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没有强大的外戚,她的性格也比较宽和,不像吕后,想专权,大力提拔自家人。薄姬的亲戚都很少。这样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

缓解诸侯争位

很多诸侯都在诛吕之中立了大功。立谁都不好,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很可能引起战乱。这个时候只能找个局外人打破僵局了。而且立刘恒会显得功臣集团很公正,否则又是一个发兵的借口。当时想当皇帝的人太多了,很难处理。而选刘恒,大家就算是不满,但是刘恒一即位,你若想反,就会被打,名义上就是反贼。

总结

刘恒当皇帝从礼法上来讲是毫无争议的,虽然没有在诛吕中立功,让人感觉他很幸运,但是历史证明,这是大汉王朝的幸运。没有刘恒就没有文景之治。汉文帝是位好皇帝,选他,不亏。

3

高后八年夏,吕后病死。功臣集团和刘姓诸侯王合谋,诛灭吕氏。而后,确定新天子人选就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但事情的进展却很吊诡,在平乱中大有功劳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以及齐王刘襄竟然先后落选,反而是没有尺寸之功,于诸侯国中毫无存在感的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天子。

凡事皆有其因由,很多事纵使表面上看起来不合理,但也必定有背后的逻辑存在。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代王刘恒是如何在这场政变中躺赢,进而成为汉家天子的。

正因为代王刘恒没有功绩,才成为最佳的皇帝人选

我们在看待这一历史事件时,通常会忽略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功臣们迎立代王刘恒时,后少帝刘弘还在位,他们这么做并不具备合法性。功臣们指称刘弘并非惠帝亲子,实际上也没有任何证据。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这段历史时,曾不止一次用了“阴谋”等字眼。

“诸大臣相与阴谋……”“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暗示了整个过程充斥着阴谋和利益交换,功臣们如此作为的动机究竟又是什么?

一为“固权”,二为“自保”。其根源在于功臣们对不确定的未来,内心中其实是充满恐惧的。

  • 功臣们的恐惧心理

说功臣们内心中充满恐惧,并非标新立异。以当时的形势,汉家天下为刘姓所有,这是政治上的共识。功臣集团虽然灭掉了诸吕,可天子早晚还要由刘姓人来做。

这一点,作为松散联盟的功臣集团无法改变,而且功臣当中不论陈平,还是周勃、灌婴,都没有后世曹操、司马懿那种权臣的基本条件,妄图以扶立天子把持朝政,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能做的,就是找一个大家都认可,性情相对温和又易于控制的人,拥立为天子。参与平乱的齐王刘襄三兄弟既有功劳,又过于强势,显然绝非合适人选。功臣们只能将目光落在刘邦还在世的两个儿子身上,即年岁稍长的代王刘恒,以及较小的淮南王刘长。

功臣们内心中的恐惧多数难以明言,大致有以下三点。

来自于天子的不确定性,在于新天子一旦掌握和巩固权力以后,会不会对功臣集团进行清洗。毕竟他们可是曾经以暴力手段废立过天子的人。相信不论由谁做了天子,恐怕都很难容许卧榻之侧,酣睡着这样一群人。

来自于新外戚集团的不确定性,汉家以孝治天下,来自于天子母族和妻族的外戚,就成了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功臣集团不能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倘若新的外戚集团像吕氏一样强势,争夺权力在所难免,恐怕不用天子出手,外戚就能把他们全都收拾了。

功臣集团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新格局下的权力分配,一旦有所不均,很可能就会成为龃龉的诱因。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成了备选天子。

  • 刘恒为人低调谦逊,妻族和母族都相对弱小

前文列举了功臣们的恐惧心理,他们在挑选天子的时候,也必然会由这几处入手。

首先看年纪较小,更容易控制的淮南王刘长。

刘长幼年丧母,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仅此一点,就已经犯了功臣们的忌讳。万一他念及吕氏的恩情,将来为诸吕复仇,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况,刘长的性格又有缺陷,鲁莽、任性、睚眦必报,从他后来锤杀审食其就可见一斑。

所以,淮南王刘长虽然有着年幼易于控制的优势,但其劣势则完全不能让功臣集团容忍和接受。

比起年幼的弟弟,代王刘恒过早接触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为自保学会了韬光养晦,做事低调谦逊,从不像齐王、赵王那样,引起过多的不必要关注。甚至还会对吕后表现出明显的顺从。

而且,刘恒本人的性格也比较谨慎、宽厚,从没做过出格的事情。仅此一点,就与其他飞扬跋扈,生怕没了存在感的诸侯王们大不相同。

除此以外,刘恒的母族和妻族都十分弱小,母亲薄氏,品性良谨,出身低微,家族人丁单薄,妻族窦氏的情况也大致相当。即便如此,功臣集团在刘恒即位以后,也没有放松过对薄、窦外戚的管控和监视。周勃和灌婴就曾针对窦家兄弟有过这样一番话:

“吾属不死,命乃且县此两人。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

生怕窦长君和少君也效仿吕氏故事,再搞一出窦氏之乱。于是,功臣们挑选了有节行的长者教导他们。

“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

功臣们经过一番仔细的对比,刘恒于各个方面都胜过刘长,看起来更适合被迎立为天子。

周勃作为功臣集团中的领军人物,在确定天子人选以后,亲自到渭桥迎接,并且希望私下里觐见刘恒。但是,他却万万想不到,这一行为遭致代臣宋昌的当面教训。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无奈,周勃只好跪倒,并献上天子玺符。

岂料,刘恒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不但不收玺符,还硬邦邦的扔下一句:

“至代邸而议之。”

周勃热脸贴了冷屁股,并成为后世笑柄。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功臣集团的不自信,他们希望讨好刘恒,而且还试图向外界营造一种,双方亲密合作的假象。

不过,此时的刘恒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不但小心翼翼的与功臣集团保持距离,还试图拉拢诸侯王,并稳定他们的情绪。

刘恒即位已成定局,功臣集团即便后悔,也来不及了。

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代王刘恒渔翁得利

  • 功臣集团与诸侯王集团之间明争暗斗

刘恒能够躺赢,除了他自身有着诸多优势以外,还有着更复杂,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功臣集团和诸侯王集团之间的博弈与较力。

早在高后驾崩之时,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就在身为齐王的兄长刘襄和功臣之间积极奔走联络,试图在未来的权力重组中分上一大杯羹。

功臣们也不傻,敏锐的意识到了其中的机会,于是就让刘氏兄弟怂恿齐王刘襄,以讨伐诸吕的名义起兵

刘襄本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长子,自持身份贵重,对皇位也动了心思,当即以吕氏违背“白马盟誓”为借口,起兵进攻长安。

如此一来,便正中功臣集团下怀。原本兵权掌握在吕氏兄弟手中,功臣们难以染指。可齐王起兵之后,合法染指兵权的机会就来了。

面对咄咄逼人的齐王,吕氏兄弟无人可用,只得启用老将颍阴侯灌婴,带兵讨伐。

吕氏兄弟并不知道,齐王起兵和灌婴领兵,早就是功臣集团计划好的。所以,灌婴大军行至荥阳以后就按兵不动,并且派人与齐王联络,商讨诛除诸吕的行动。

“使使谕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

与此同时,功臣集团利用灌婴和齐王形成的外部压力,进一步开始了针对吕氏的夺权行动。很快,吕氏集团被孤立,吕禄迫于压力放弃兵权,寄希望于求和。周勃趁机掌握北军,一举诛杀吕氏兄弟。

诸吕被诛之后,齐王集团与功臣集团的合作也就到此为止,双方又围绕着帝位,展开了明争暗斗。

齐王集团在诛除诸吕时,表现出的实力令功臣集团深为忌惮,所谓拥立齐王云云,不过是一个诱饵,根本没打算让他来做汉家的天子。

所以,齐王刘襄一直都是功臣集团利用的棋子,再加上手下大臣将领又多是些外强中干的货色,虽然有刘章、刘兴居兄弟卖力奔走,却终究不是功臣集团的对手。

功臣们善于使用阴谋诈术,显然更胜一筹。于是才有了:

“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刘襄最终无缘帝位,于汉文帝元年抑郁而死。

  • 诸侯王集团内部也有矛盾

除了功臣集团与齐王集团的博弈,诸侯王之间也充斥着明争暗斗。齐王刘襄在起兵之初,用诈术诱夺了琅琊王刘泽的军队。刘泽怨恨刘襄,便积极怂恿刘襄争夺帝位,同时又伺机脱身。

等到周勃铲除诸吕以后,有大臣提议迎立齐王,刘泽便第一个站出来,积极反对,并且直指齐王舅父凶残暴戾,恐成吕氏第二。

“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由此可见,功臣集团在考虑天子人选时,母族和妻族的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指斥齐王舅父的同时,刘泽又认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是君子长者,其本人又是刘邦的儿子,且年纪最长,当立为天子。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这些意见深入功臣集团之心,也觉得代王刘恒才是合适的人选。

结语

以上可知,立谁做天子根本不看谁的功劳大,而是各个集团在进行了复杂博弈之后,折中一致的结果。

不论代王刘恒本人的能力如何,只从出身到母族、妻族等各项条件来看,都十分符合功臣集团的要求。再加上以琅琊王刘泽为首的诸侯王推波助澜,躺赢即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4

这里是芒果论史!

刘邦死的时候,估计也没有料到这个被他忽视的刘恒,最终能够登上皇帝之位,并带领西汉从羸弱变得富强。

所谓“安刘必勃”,其实并不准确,吕后死亡之后以周勃为首的军功集团发动了一场平定“诸吕叛乱”的政变行动,吕家在刘汉的根基由此被剔除。在四周刘姓诸侯王虎视眈眈,平民百姓渴望安宁不愿再起兵戈的情况下,军功集团若想避免被报复,就必须得迎立六氏宗庙之人为新君。被军功集团提名的有齐王、淮南王、代王,最终在周勃的力排众议之下,代王入选,即位为汉文帝。

齐王、淮南王

齐王是众多诸侯王中第一个被提名的,原因很简单,在这场所谓的“诸吕叛乱”中,齐王是少有的参与平“叛”的诸侯王,正是这个因素的存在让军功集团对他印象深刻,以致于第一个被提名者便是齐王。

“父死子继”是西汉皇位继承的规则之一,在汉孝惠帝刘盈“无真子嗣”的假定前提之下,这一规则就并不适用了。而齐王的父亲齐悼惠王是刘邦的长子,齐王又是齐悼惠王的继承者,所以在法理上是有继承资格的。

但是最终齐王还是被放弃了,因为军功集团始终是自私的,齐王主动发兵号召大家“平定诸吕”的境况还历历在目。如此人物一旦登基,很可能会以铁血手段削弱军功集团,这并不是周勃等人想看到的。

在放弃齐王之后,军功集团有把目光放到了淮南王的身上,淮南王是刘邦的亲儿子。在汉孝惠帝刘盈死亡的情况下选立淮南王为新君,是为“兄终弟及”,也算是合情合理,所以淮南王也是有继承资格的。

可惜的是,淮南王身上依然有不被功臣集团接受的东西。吕后执政期间,大肆迫害刘邦的子嗣,等平定“诸吕叛乱”之后,刘邦的亲儿子已经只剩下淮南王和代王尚在人世了。相较于代王小心翼翼应付吕后的表现,淮南王就要显得轻松许多了,这是因为淮南王曾经做过吕后的养子,二人有母子之情,所以未遭迫害。

事情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功臣集团是绝不可能选择淮南王的,他们逼少帝退位,正是因为少帝与吕后有关系,若让少帝茁壮成长就是为自己买下祸根。而淮南王与吕后有母子之情,选择淮南王,就是重新扶持一个少帝,这怎么可能呢?

最终,功臣集团以齐王、淮南王的母家都“恶”为由,否决了二人的继承权。

代王

到这个时候,功臣集团终于想起了代王刘恒这个毫无存在感的诸侯王。代王和齐王、淮南王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实力弱小且与世无争。在功臣集团的眼中,代王就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实力若小的诸侯。

要知道,当齐王带着军队杀“诸吕”的时候,代王可是一声不吭的待在代国,就连声援自己的侄子一声也没有。而且代王的母亲是薄姬,是一个并不受刘邦待见的妃子,在吕后大肆迫害刘邦宠妃的时候,薄姬因为太不受宠而令吕后心软,放了她一马。这带来的结果就是薄家没有刘邦的照顾,也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如果刘恒登基为敌,在他的背后将不会有外戚势力作为他的帮手。在身份上,代王是刘邦仅存的两个儿子之一,血统高贵,与淮南王一样代王是拥有合法继承资格的人。

如此看来,代王简直是再好不过的“傀儡”对象了。

那么,军功集团有什么理由不选择代王呢?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5

汉平诸吕之乱后,为什么是一直以来毫无存在感的代王刘恒做了皇帝?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追根溯源,探究所谓诸吕之乱的真相。

为什么要加上“所谓”两个字?因为现如今,史学界一般认为,诸吕之乱并不是吕氏外戚主动发起的叛乱,反而是功臣集团联合刘姓诸侯王发起的一次谋反。

所谓吕氏意图谋反不过是他们起兵造反的一个借口,就如同后来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打着清君侧的旗帜一样,都仅仅是理由而已。只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吕氏诸人因为失败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其实,对于吕氏家族面临的危险,吕雉早已洞若观火,所以临死之前也忧虑重重,不仅先一步让吕禄当上将军,手握北军兵权,让吕产手握南军兵权,这样首都军队完全掌握在吕氏家族手中;而且在床头特意嘱咐吕禄、吕产千万不要给自己送葬,以免让他人有机可乘。

按理说,军队掌握在自家手中,皇帝也是自己人,而自刘邦死后至今的十五年间,都是吕氏家族掌权,朝廷上上下下很多都是依附于吕氏的大臣,手拿这样一幅王炸牌局的吕禄、吕产为什么很快就被人终结了呢?

归根结底,还是太傻太天真了。

吕禄、吕产虽然身处政治顶层,但一直以来都被庇护在吕后的羽翼之下,根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政治斗争,也没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懂其中的生死险恶,以为退一步就可以开阔天空,所以,经人一劝,就轻易地放弃了手中的兵权:

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籓,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这样的傻白甜,电视剧中只能活够一集。四百年后,魏的曹爽也因为听信司马懿的许诺,而导致了自身惨死以及曹魏政权的覆灭。

吕氏家族因为当家做主的吕禄、吕产太过天真而被灭族,连带汉惠帝的子孙也一并被屠戮殆尽。这时,最有机会登上皇帝宝座的是齐王刘襄。

首先,他是率先吹响诛灭吕氏号角的人,没有他发起战争,吕禄就不会派灌婴出兵迎敌,灌婴就不会掌握军队,后面的一切也都很难发生。

其次,在京师之内,倒吕派最积极是朱虚侯刘章与东牟侯刘兴居,他俩是齐王称帝的拥趸。为什么他俩要这么倒吕,毕竟刘章还是吕禄的女婿?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刘襄是他俩亲哥哥,这哥仨都是刘邦长子刘肥的仔,所以他们自然很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当上皇帝。

当吕氏覆灭后,齐王刘襄以为马上就能登上九五之位,但事情走向却出乎他的意料。有人提议让刘襄即位,因为他是刘邦的长孙,灭吕之中又有大功,于情于理都应该立他为帝。

但这一提议立刻遭到一票人的否决。史书上记载的理由是,齐王的娘家霸道凶恶,一旦让齐王当政,必定会重演吕氏祸国的局面,所以不行。

最后瞅来瞅去,代王刘恒看起来很靠谱,仁孝宽厚,娘家薄氏小门小户,谨慎善良,就这样,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毫无功绩的刘恒,成了最终的超级大赢家。

刘恒何以胜出?难道真的是周勃等功臣一心为国,害怕外戚专权危害刘氏江山?当然不是。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实际上他们为的只是自己。

因为此时此刻,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该如何保住荣华富贵甚至自家性命?毕竟无论怎么对外宣传,如何论证行动的正当性,毫无疑问,这是场自下而上的反叛。不管谁当皇帝,都不会无视自身安危受制于他人的情况。所以,到底选谁当皇帝呢?

历史告诉我们,刘恒是他们的选项。

之所以选择他,在我看来,原因有两点:

其一,是因为刘恒一向默默无闻,给人以厚道老实人的对外印象,甚至有些懦弱,史书上给润了色,称之为“仁孝宽厚”,这种人登基,刚刚以下犯上的大臣们才略微安心,不用太担心自己会被一一清算。

其二,更重要的是,刘恒没有庞大的娘家势力为靠山,而他在朝中又一向没有根基,因此,在周勃等人看来,以藩王身份入主朝廷的刘恒,要想坐稳皇帝宝座,不仅不会搞大清洗,反而还会严重依赖于这些拥立他的大臣们。如此一来,他们的地位必定会稳如老狗。

事后看来,这一步没有走错。

【我是江河散人,赶快点击关注吧】

6

因为平定诸吕之乱后,当时参与领导的周勃与陈平通过初步筛选了三个皇位继承人,分别是齐哀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最后经过详细考量,更是出于自身利益及当时的形势一致推选刘恒为皇位继承者。


首先淮南王刘长是被吕后带大的,才没有被吕氏家族迫害。同样的,如果刘立当皇帝,以后难免不对养母吕后进行平反,到那时,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这些功臣们。肯定这个原因考虑,被否定了。

其次齐哀王刘襄,刘襄在平定中既有着功劳,还和吕氏家族的关系不大,是皇位最大的继承者。但刘襄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亲族很强势,就和当年吕氏家族一样,所以也被排除了。

第三就是代王刘恒,他只有一个母亲,也没有一个强势的亲戚家族,所以才会成为大臣们推举的对象。因为这样不仅避免外戚干政,在政治上功臣们便于控制。于是,刘恒就成为惟一皇位继承人,而且,刘恒也没有辜负这些功臣厚望,成为了汉文帝,并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7

公元前180年,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太后去世了。以周勃、陈平为代表的大臣与汉室宗亲刘襄、刘章等人联合起来,灭了吕氏一门。由吕后扶持起的傀儡小皇帝(应该是汉惠帝刘盈之子)自然不能再当下去,于是需要重新立一个皇家子弟为皇帝。

当时呼声最高的当属参加起事的刘襄。因为他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长子,现在刘邦嫡子也没了,按照“立长立嫡”规矩,自然轮到刘肥一支。况且,刘襄还有两个勇猛弟弟刘章、刘兴居帮衬,应该是优势多多吧。但正是刘襄的优点太突出,引起元老功臣派的顾虑,遂以刘襄舅舅太凶恶为借口,说刘舅舅可能成为吕后第二,提出立代王刘恒为皇帝。那时候,刚灭了吕后,又指出刘舅舅像吕后,自然皇亲国戚也不敢再支持刘肥这支(仅凭刘襄、刘章、刘兴居三人,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这时,大家会觉得刘恒这家伙运气太好了:起事儿你不参加,大家忙完了你来做天子。以为仅凭运气的,那您就错了。

这位代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且听慢慢道来:

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除嫡子刘盈做皇帝外,庶长子刘肥做了齐王,曾受到吕后迫害,以割出封地讨好吕后保住了命,到吕后去世时也不在人世。其余赵王刘如意受到他妈戚夫人连累被吕后毒杀,赵王刘友(原封淮阳王,如意死,徙封赵王)不喜欢吕后介绍的媳妇儿(吕后给了他一些吕姓女子为老婆),爱别姓女子(只要不姓吕就行),诸吕女子汇报给吕太后,刘友被关禁闭,最后被关死了。后又以梁王刘恢徙封赵王,又将侄儿吕产的女儿嫁给刘恢,恢不愿意,很憋屈,憋屈得不行了——自杀!看看,这赵王的封号都成了勾命的无常了,沾上即死,

所以当吕后打算将代王刘恒徙封为赵王时,刘恒自然拒绝了要命的“赵王”封号。于是,吕后将黑手伸向燕灵王刘建,刘建死后鸩杀其子,国除。最后,只剩下刘恒和小兄弟刘长,而刘长不可能被立为天子,因为他是吕后养大的(名义上的养大,也与吕后有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代王刘恒的母亲薄姬

这个在冷宫中度过的女人,没有绝色,没有家族势力的加持,也没有受到刘邦宠爱的儿子。这个出身卑微,与世无争的女人,在元老功臣派看来完全不具有威胁性,绝不可能成吕后第二。


结语:

她们母子的经历实实在在地印证了《道德经》里的境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

诸吕之乱其实就是吕后一手造成的恶果,刘邦还在世的时候,就与天下留下盟约,非刘氏不得称王。而吕后偏偏破了刘邦的这个盟约,大范围的封吕氏子孙为王,而且还手段残忍的杀害了刘氏的子孙。

吕后的这些做法都使得刘吕势成水火,等到吕后归西之后,汉朝的朝中大臣终于等到了机会,吕氏是一干人等全部诛杀,根本不分年龄大小,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以绝后患。这个事件最后的赢家莫过于刘恒,他为什么可以称帝呢?

下面是天马菌的观点。

朝中大臣恐吕氏复辟

汉朝的朝中大臣为了保住刘氏江山,不得不将吕氏尽数诸杀,如此行为已经与吕氏结下了非常深的仇恨,所以他们非常担心如果与吕氏有血缘关系的人称帝,则有可能会为吕氏翻案,到时候他们这些大臣就要遭殃了。

按照礼制,帝位的传承本来就是由嫡系来继承的,而平定诸吕之乱的陈平和周勃等人已经把持了朝政,刘氏的嫡系那就是汉惠帝刘盈的子孙后代,这都是与吕后拥有血缘关系的,要是他们坐上帝位,肯定是与平定诸吕之乱功臣的利益不符。

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吕后本纪》

所以那些功臣们为了防止自己以后被清算,肯定会将与吕氏拥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排除在外,所以刘盈的子孙后代根本就不可能会成为帝位的继承者。

既然刘盈的子孙后代不能成为继承者,那么刘邦长子刘肥的子孙后代是可以成为继承者的,不过他们好像真的不懂得审时度势,想不到那些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竟然会对家世背景审核得如此严格,就因为齐王的外戚是与吕氏拥有血缘关系的,所以也不能令那些功臣们接受。

他们最终还是选定了刘恒作为帝位的继承人,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代王刘恒与吕氏撇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可以令那些功臣们放心,吕氏就不会复辟。

刘恒深得刘邦真传

《史记》上记载刘恒之所以可以坐上帝位,最主要就是因为他的人品比较好,同时他母亲娘家的名声也不差,再加上他是刘邦现存最年长的儿子,就成为了帝位的最佳人选。

但其实刘恒也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即使已经有人邀请他进宫称帝,他也还是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不仅让他的舅舅薄昭先前去打探一下消息是否真实,同时也通过求神问卦得知是大吉之后才敢放心。

不过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就是,刘恒儿子的离奇死亡。

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史记·孝景本纪》

刘邦最大的本事并不是如何的勇猛,而是他懂得做舆论宣传,以至于他在众人的口碑非常好,但其实刘邦也有很多令人非议的事情,例如楚汉争霸的时候,季布追杀得刘邦非常紧,而刘邦为了逃命,还扔下了自己的儿子刘盈独自逃跑;另外项羽要刘邦投降的时候,要是不从就杀了刘邦的父亲,而刘邦直言到时候不要忘了分给我一块肉。

这足以见得刘邦之所以可以称帝,还真的拥有了一些非常的手段。而此时的刘恒其实和刘邦也非常的相像,不仅没有参与诸吕之乱的政治斗争,而且他的名声在外也比较好,这就像刘邦非常懂得做舆论攻势一样,同时刘恒的儿子离奇的死亡,这也是刘恒拥有非常手段之一。

正是因为刘恒在紧要的关头,已经与吕氏没有任何的关系了,所以不会让那些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们有任何的担心,迎合了功臣们的需求,这才是刘恒可以在帝位的争夺当中顺利地胜出的一个重大原因。

否则仅凭着刘恒拥有比较好的名声,却没有足够的实力,又怎么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呢?

结束语

刘恒虽然在平定诸吕之乱当中没有立过任何的功劳,但他之所以可以称帝,并不是等着天上掉下馅饼,而是自己也有一些作为。刘恒也懂得审时度势,也能了解那些平定诸吕之乱功臣的需要,这样才可以得到那些功臣的拥护,否则他根本就没有实力去争夺地位。

然而那些功臣以为刘恒没有太大的实力,可以听任他们如何安排去做,但其实不久之后,刘恒就将权力收回手中,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帝王,才能按照自己的意识去治理这个国家,所以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9

说起为啥刘恒没有功劳但最后却喜提国家一个,其实这事和刘恒他妈还有点关系,刘恒他妈是薄姬,原来是魏豹的女人,韩信打败魏豹以后,薄姬自然而然就成了刘邦这边的人,但是当时薄姬的地位还不行,就是个织布的,有一天让刘邦给碰见了,二话不说,纳入后宫,刘恒就是这么来的,但是薄姬命不好,生了刘恒地位也没见上升,还是往常一样的默默无闻,最后刘邦封刘恒为代王,薄姬就跟着刘恒去封地了。吕氏集团被灭以后,周勃等一众大臣要拥护新皇帝,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这个皇帝他妈的势力不能太大,因为吕雉就是个例子。所以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刘恒身上,因为刘恒他妈最普通,也没啥势力,让刘恒当皇帝至少不会重蹈吕雉的覆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