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却月阵与图中描绘的形状差不多,大致就是一个半弧形的类似弯月的军阵。这个阵之所以能够打败北魏轻骑兵,说到底还是靠的2点——首先背靠黄河并拥有水面控制权,其次是装备了大量巨型弩炮。

第一个有利条件其实是“地利”。由于背靠河岸,刘裕可以不必担心侧后遭敌人包抄(北魏骑兵只能望水兴叹)。同时,晋军(当时刘裕尚未建宋)主力仍待在停泊于河上的战船里,随时准备掩护和接应登陆部队——却月阵距离河岸仅百余步,晋军弓弩手(不排除船上也配有一定数量的巨型弩炮)完全可以对岸上友军进行“火力支援”。

第二个有利条件就是晋军装备的威力巨大的远射弩炮。这种巨型弩数量多达上百张,装载于特制的战车上(战车本身就有防御骑兵冲击的作用),每辆弩炮车的运输、操作都需要20名士兵共同完成。由于动能大、射程远,再加上却月阵所在位置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非常适合晋军发挥弩箭的杀伤威力。

当然,刘裕本人出色的指挥才能、麾下精兵强将(北府兵为主体)的训练有素,以及敌方的轻率进攻也是却月阵得以大显神威的重要条件。

但正如硬币有两面,却月阵也存在若干致命软肋和弱点——首先是只能防御而无法用来发起主动进攻。却月阵所用弩炮的运输(主要靠人力)、调试安装和部署都需要时间,而且效率和速度上远赶不上机动灵活、来往如飞的敌方骑兵。刘裕就是利用水上优势靠战船运送巨型弩炮实施战场机动的,如果弃舟登岸深入北方内陆作战的话,恐怕这些笨重的“大杀器”走到半道就会被对方轻骑兵截杀殆尽。

事实上,刘裕布置却月阵之前,就是先派人上岸摆放战车并树起一杆用白色鸟兽羽毛编织的令旗(白毦)。由于晋军举止古怪,魏军感到疑惑所以按兵不动(中了刘裕的“疑兵计”),直到对手将却月阵部署停当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其次,却月阵对地形要求太苛刻——防御面不能太宽广(会严重影响弩炮的射击频次和杀伤密度),也就是说侧后一旦遭包抄攻击整个阵就会因前后夹击、腹背受敌而方寸大乱。布阵所选位置的地势要便于发扬火力,如果对手占据了制高点或者有天然屏障(比如树林、山丘)保护,晋军弩箭的杀伤力都会大打折扣。

另外就是必须注意一点——使用却月阵不能靠孤军奋战,而一定要有强大预备队在后方策应、随时支援。比如前面弩箭不够了,后面要及时供应。前线被打开缺口,后方要赶紧派部队顶上去。万一整个阵守不住了,后方部队也要及时接应和救援。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太特殊了,难以复制。

却月阵:在距水百余步之处用战车百乘布下弧形“却月阵”,两头抱河,以河岸为月弦,每辆战车设置7名持杖士卒,共计700人;布阵后,再派2000士兵上岸接应,并携带大弩百张,每辆战车上各加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因为“却月阵”是弧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弧形可以分散受力点的力,有着良好的抗冲击能力;阵内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杀伤力非常强;同时阵内士兵背水为阵,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

第一:必须掌握水面控制权

却月阵的前提是你有水军且控制河道、湖泊的控制权,这样才可以能退能进,能攻能守。

一旦敌人太强,你可以上船逃命,骑兵是下不了水的。

同时,背靠河道,补给和援军没有任何问题。

总之,只有要水军,却月阵就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请问中国北方有几条河?

难道你所有作战都围着河吗?这又不是威尼斯?

第二:以战车为核心

但战车不是坦克,只能在平原作战。中国除了华北有较多平原,其他地方不具备战车作战条件。

在山地、沼泽、丛林地形,战车寸步难行,无法使用。

第三:是被动防御挨打的阵型

因为不能远离河道,却月阵其实只是被动防御骑兵冲击的方法。

说难听了,就是我站着任由你打。

这是极端被动的方法,即便能够杀伤一些骑兵,意义不大。

因为你总不可能永远不离开河道,骑兵也不会傻到去碰铁板。

总之,却月阵可以说是特种作战方法,只适合在华北平原地区少量河道边的作战,而且还是被骑兵攻击下无可奈何的防御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却月阵美誉流传下来的原因。

3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农耕文明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游牧民族骑兵攻击时,往往处于弱势防守颓势,中原农耕王朝在没有强大到以机动对抗机动的骑兵时,每次只能靠拒城而守或者修建长城的方式来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南下。

即便是秦朝的蒙恬和汉朝的卫青,当遭遇数倍于己的游牧骑兵也不得不采取武罡车阵开道,凌厉的密集箭雨策应的方式杀出一条条血路,而晋朝以前却几乎没有出现过以多兵种协同作战大范围杀伤骑兵的先例。直到行伍出身的传奇皇帝刘裕的登台,这种局面才被彻底打破。

庶族出身的刘裕家境极度贫寒,靠着他在北府军中平孙恩、灭卢循、破西蜀、定南燕等旷世奇功一路累积升迁至大将军,也正是由于他的个人行伍经历,使得他具备过人的战术水平和高超的战略眼光。

在他作战的戎马生涯中,水军和陆军步骑协同作战成为刘裕的主要军事指导思想,这在他灭亡后秦的战役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特别是遭遇北魏骑兵的骚扰过程中,他巧妙的使出了这个重型杀手锏,杀的北魏骑兵尸山血海一溃千里。

那么说到以步制骑,历代兵家就不得不提刘裕的“却月阵”了。作为“却月阵”独享专利的发明者,刘裕在其军事生涯中也仅仅只使用过一次,而此后历代兵家则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更别谈以这种奇门遁甲式的惊天之作对抗骑兵了。

而400多年后的大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为了仿效刘裕的却月阵建立不世之功,竟一次性在战场上投入14万兵力搞了个令后世疯狂吐槽的平戎万全阵,结果好端端的大宋铁血男儿却被金戈铁马的契丹骑兵杀的尸横遍野。

按照使用规程说明书,却月阵整体构成其实是由水、步、车、骑多兵种混同作战的实战御敌系统。前期以少量骑兵和软弓小箭主动出击诱使敌人向己方发起猛烈攻击,排列在阵前的月牙形战车上的兵士待敌军靠近时改用强弓劲弩射杀敌人,当敌方骑兵完全抵近战车列阵后,位列于最前方的战车群起到削减骑兵冲锋攻势的同时,后翼枪矛手此时以长槊洞穿蚁行如山的敌军骑兵。

这就是历史上对却月阵具体操作步骤的描述,然而,却月阵的投入使用对地形条件也极为严苛,并且能否诱使敌军中计也是关键。

根据《宋书》记载,却月阵投入前必须选定沿河背水的平坦地势,战车须以河床为玄、车阵为弓摊摆于河道北岸,我方还需以艨艟巨舰封锁水面掌握绝对制水权。除此之外,列好却月阵后,还得诱使敌军骑兵向我方发起攻击,否则阵型威力再凶猛也只是原封不动的摆设而失去战术价值。

义熙十二年八月(公元416年),刘裕兵出五路溯流而上借道北魏攻打后秦,北魏不允,刘裕依旧按照预定计划沿黄河逆水北上,北魏皇帝拓拔嗣严令骑兵沿河监视,并不断袭扰杀伤河岸拉纤宋军,刘裕大怒遂就地摆设却月阵,并派出少量骑兵以软小细箭诱使敌军前来攻击,北魏大将军长孙嵩以3万铁骑对刘裕的2000人的却月阵发起猛烈的攻击,北府军以强弓硬弩还击,北魏骑兵多米诺骨牌般应声而倒,当北魏骑兵贴近却月阵阵前战车,藏匿于战车后的长槊手以长槊刺向敌军,史载敌人“鱼贯而穿”。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北府军的长槊宛如羊肉串般将三、四名北魏骑兵身体洞串在了一起,再加上北府军在制作现场版羊肉串的过程中还携带使用了大铁锤,一根长朔洞穿敌人尸体后,北府军的长槊手继续用大铁锤敲打长槊,而后方奋勇向前的敌军骑兵在猛烈铁锤击打长槊的作用下,以至于“一时奔溃,死者相积”,整个黄河之水为之殷红。

正是由于刘裕抓住了北魏骑兵主帅轻敌的心理,在他以少量骑兵诱使敌军向却月阵发起猛攻后,却月阵才得以大显神威,而却月阵后方制水权的绝对控制既保证了阵型的后翼安全,也起到了及时接应却月阵内军士的作用。也就是说即便却月阵无法抵挡北魏重型装甲骑兵的强大冲击,凭借着“大舰重楼,高者十余丈”的艨艟巨舰,站在甲板上的水师弓箭手也能掩护河岸仓皇撤逃的己方士兵。

然而,却月阵这种以步制骑的特殊阵法在刘裕之后再也难觅踪影,究其原因除了主帅必须具备过硬的多兵种协统作战能力,却月阵对地形、水军、步兵和车战兵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极为严苛,而敌方主帅的战略构想也得让他陷入破阵的思维,否则,一旦敌人骑兵绕开却月阵而另攻它处,却月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只是历史给予了刘裕遭遇试探性的北魏骑兵攻击的天赐良机,否则,两者相较鹿死谁手或尚未可知也。

参考资料:《宋书》、《南北朝史》、《魏书》

4

纵观中国古代史,由南方大规模北伐,成功的人只有一个半:一个是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另外半个就是建立刘宋政权的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面对北方政权的重骑兵,开创了由步兵、水师组合的却月阵,并以此实现了2000步兵,对30000北魏精锐骑兵的绝地反杀,演绎了全新的步兵克制骑兵的战争法则。那么刘裕之后,南方政权为何无人效仿刘裕的却月阵呢?


东晋缺马,却月而生

冷兵器时代,南方政权北伐往往失利,和北方盛产良马密不可分。迅捷地行进速度,强力地冲阵能力。使骑兵成为了轰鸣战场的大杀器。东晋领土大半处于淮河以南,战马数量稀少不说,质量也堪忧,军中多是瘦小、无力的贵州马。

天才军事家的传奇,在于可以将不可能化为可能,刘裕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是骁勇善战的将军,更是头脑冷静、心思缜密的统帅。面对无法组建成建制骑兵的难题,刘裕没有自怨自艾。那点点闪烁的油灯光亮下,一卷卷古战阵图籍平铺在桌面上,紧蹙着眉头的刘裕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骑兵拥有步兵无法比拟的优点:其一,如排山倒海、气势宏伟,冲阵能力极强;其二,行动迅速,可以实现截粮道、尾随掩杀等操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步兵永远无法对抗骑兵。

刘裕此人,跳出了传统的战阵理念,将水师纳入了却月阵,塑造了步兵战阵的传奇。却月阵由步兵和水师联合组成:步兵依靠战车阻挡骑兵冲击力,背靠河流布阵,利用槊、长矛、大锤等长兵器维持战阵,良弩则是却月阵的攻击手段。战车、良弩、槊等一系列专用器具,实现了全方位的防守反击,骑兵的冲阵能力面对却月阵毫无下手之处。


而水师则是针对骑兵行动迅捷,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在刘裕主张下,东晋铸造了大批楼船,组建了当时最精锐的水师。长江、淮河、泗水、黄河、渭水,有水的地方,就是东晋水师的天堂。其一,水师运输粮草,安全快捷;其二,步兵沿河布阵,“背水一战”之余,可以快速退回战船。水师的引用,使骑兵掩杀、截粮等手段完全失去了作用。

却月之名,一战而定

刘裕借道北魏,远征后秦之际,遭到了大麻烦——北魏骑兵袭扰。长孙嵩和北魏将领阿簿干、娥清等人,驻军黄河北岸。黄河水流平缓,且东晋水师逆流而上,需要众多纤夫拉船西进。阿簿干多次率领骑兵,射杀东晋纤夫,东晋水师无法推进。

刘裕大为恼火,背靠黄河,以2000步兵布置了却月阵。北魏高层见到东晋步兵沿河布阵,不以为然。阿簿干一马当先,冲向黄河之畔,身后烟云滚滚之处,30000多北魏骑兵奔袭而来。

令阿簿干意外的是,北魏铁骑并没有摧枯拉朽的冲破却月阵。黄河之畔,这个“残月”状的步兵战阵,挑衅起了骑兵荣耀。一辆辆布置有序的战车,阻挡了铁骑冲阵的步伐,刘裕面色平静,一切就仿佛在预料之中。


随着刘裕手中令旗的挥动,战车后弩箭铺天盖地而来,人喊马嘶声响传遍了战场。战马一匹匹倒下,骑士无力地跌落在黄沙之上,用鲜血勾勒出了一幅铁血的画卷。

“北魏的勇士们,用鲜血捍卫你们的荣誉,冲阵”!阿簿干的咆哮声,使得魏军铁骑精神一振,再次冲向了却月阵。不断有人倒下,但他们骨子里的骑兵荣耀,支撑他们冲到了却月阵前。阿簿干得意地笑了,在他看来,破阵只在旦夕。

望着阿簿干肆意地笑容,刘裕再次平静地挥动了手中的令旗。战车有序地重组,缝隙间马槊、长矛、大锤,来回闪烁。一名名骁勇的北魏铁骑,倒在了血泊之中,他们前赴后继,最终却月阵前尸横遍野。

一匹战马的北返,是全军溃逃的开端,他们怕了,北魏铁骑怕了东晋步兵。小小的却月阵,成了阿簿干永远的梦魇。随着阿簿干的身死,30000北魏骑兵全线崩溃,互相践踏,晋军乘胜追击,魏军损失不计其数。

一战扬名,却月无二

刘裕的却月阵首次登上沙场,就实现了完美的反杀,2000人的步兵击溃30000精锐骑兵。听起来天方夜谭的说法,刘裕和他的却月阵做到了。单纯考虑利用运用步兵击败骑兵,却月阵是独一无二的选择,那为何刘裕之后再无却月?

其一,却月阵是纯粹的防御战阵,几乎没有主动攻击的性能。背水结阵,战车、马槊、长矛、铁锤、弓弩,组成了却月阵的全部。但却月阵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敌方骑兵必须主动冲阵,否则却月阵没有任何攻击手段。

其二,却月阵无论布阵难度、购置器具,还是选择军士,条件都很苛刻。却月阵非常讲究战车、弓弩兵、近战兵的配合,战阵演变之间,各个军种相机而动。依靠有序的反击、阻击、攻击,实现战略打击。却月阵不仅需要指挥者高超的阵道造诣,也需要挑选精明、善战、善射的精锐士卒,以及相关军械器具,花费颇多。

其三,却月阵需要足够的布阵时间,期间很可能被骑兵攻破。这也是却月阵最大的弊端,组建困难,许多人愿意克服;只能被动防御,许多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求之不得。但布阵时间过长一条,极大地限制了却月阵的实用性。


种种条件约束下,却月阵由刘裕研发,也成了刘裕的绝唱。“步兵以少胜多,战胜骑兵”,刘裕赢得了“气吞万里如虎”的赞叹,却月阵成了古战阵中的绝唱。

却月阵和它的主人刘裕一样,如彗星般崛起,一闪而逝间,留下了传诵万世的光彩。自晋之后,懂阵道之人,无不研却月者;读史册之人,无不仰慕刘裕风采。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宋书.本纪第一》、《魏书.刘裕传》

5

实际上大部分步兵方阵都有防骑兵的功能。

重骑兵强冲重步兵方阵更是没脑子的行为。史上更是基本没有相关成功的战例。

骑兵的可怕在于机动性 ,也就是随时可以出现在对手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突破。骑兵一但停下来,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近代火枪时代实通用的空心防骑兵方阵,其实就是步兵反骑兵方阵的集大成之作。

6

环境和特殊条件的要求!注定了却月阵很难再复制。

却月阵可以算得上是冷兵器时代步兵击败骑兵的一个特殊阵型,但这个阵型的主攻点并不在于进攻而在防御,采用的是以守代攻的方针,所以从战略上来说,它的实用性本身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毕竟击败对手不可能只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而是要不停地机动,而却月阵根本不具备这个要素。

而从细节上来说,却月阵的要求就更多了,却月阵的具体布置就用不着一一细说了,总之它需要特殊的地理和水文环境,甚至可以作为一种高端的背水列阵,背后甚至两侧都有河流依靠,且河流上有自己的水师保驾护航,自己只需要全力防守前方的弧形角度即可,阵内还要有车阵作为屏障,背后的水师可以随时提供支援,甚至掩护陆军撤退,种种特殊因素和要求,也注定了这样的阵型难以得到大范围推广,毕竟中国虽然地缘广大,但想找到这样的特殊地理,也并非容易的事,只有在特殊的沿河区域,才能展开这样的阵型,但更重要的前提是:对方会来主动攻击你!如果没有这个根本要素,却月阵只会成为一个摆设。

因此在历史上,却月阵匆匆问世之后,也很快走向消亡,虽然这个阵型虽然布局完美,但在战场上的实用性真的太受限制,除非对手出于迫不得已的形势,急需尽快消灭自己,或者自己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下阻击对手,而对手必须要从这里经过,否则却月阵难有实现的价值,以至于在南北朝刘宋政权过后,这一套阵法只能出现在历史书中,而不能出现在现实中。

但是要特别强调的是,却月阵虽然昙花一现,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一个人对却月阵进行了修改,并再一次投入到使用当中,这个人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湘军首领曾国藩,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出于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考虑太平天国中期太平军的水师已经消灭殆尽,太平军失去了在长江流域的制水权,因此驻军湖北的曾国藩制定出了水陆军沿长江向东发起攻击,坚决不脱离水路的作战方针,即湘军陆军沿长江向东,湘军水师则在长江中紧靠陆军,每到长江沿岸的太平军守卫的城市,湘军就选择陆地三个方向展开包围,另一面水路由水师进行封锁,然后等待被包围的太平军和太平军援军主动向湘军发起攻击,由于太平军无法控制水路,因此作战中的湘军始终无法遭到包围,反而可以通过水路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援,在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自然占到了先机,攻九江、灭安庆,最终攻克天京,靠的就是这条方针!

当然曾国藩也曾经尝试脱离这一套阵法,企图远离水路深入内地,结果在1858年就发生了著名的三河镇之战,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领湘军精锐部队6000人脱离长江水路进入安徽内地,随即直接遭到十几万太平军的包围,由于脱离了水路,在内地作战太平军完全把人数上的优势发挥了出来,而湘军最拿手的水师在这一带却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远在几百里外遥遥相望,最终失去任何支援的李续宾和他的6000精锐全军覆没,也间接造成了曾国藩不再敢另外尝试,又从新回到了老路上。

7

冷兵器时代的行军布阵留待考古吧,对热兵器时代的战争毫无参考价值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