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邓艾之后,身处剑阁前线的姜维就和灭蜀总司令钟会玩到了一起,并鼓动他造反,割据蜀地称王。

在大军出发之前,司马昭已经明确下令:不许杀害刘氏一族。可刘禅是没事了,他的长子——也是蜀汉原太子的刘璿却最终被杀了。

刘璿之死

《三国志》里仅仅记载了:“时会作乱于成都,刘璿亦死于乱军之中”几个字,在钟会作乱到被杀身亡的这段时间里,刘璿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认为刘璿之死是受到了邓艾的拖累,被灭蜀监军卫瓘害死了。邓艾接受后主投降后,以曹魏天子的名义,私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其他蜀汉旧臣各自都有安排,并约束部队,安抚百姓,于是“蜀人称焉”

邓艾在成都建立了不小的威信,而面对这样的大国将领,成都旧主人自然也需要和他打好关系了。那派谁去劳军好呢?刘禅亲自去是不合礼制的,派个官吏去又难免寒酸了一点,而姜维此时又在钟会军中。那么唯一一个适合的人选,就是地位尊贵、举止得体的原太子——刘璿了。

自延熙元年正月正式册立,到景耀六年蜀汉灭亡,刘璿一共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太子,而且勤勤恳恳、十分称职,没犯过什么大错(刘禅可不止刘璿一个儿子)。兼地位尊贵(蜀汉第二号人物),由刘璿去接待邓艾大军是最合适不过了。

后面邓艾上表司马昭,希望把刘禅家族都留在蜀地,不要迁往洛阳,并授予官职、王位,以降服东吴孙休。邓艾此举是出于稳定局势方面提出的,是一个很合理的建议,但同时也从侧面可以看出:邓艾对刘家确实有好感。而此好感从何而来?我认为大概就是在刘璿劳军一行中的表现得来的。刘璿和邓艾,两人朝着稳定益州局势的方向而共同携手努力着。

直到钟会入成都,以邓艾“私立官员,违旨行事”等做法,与监军卫瓘一起上书诬陷邓艾谋反,解除了他的兵权,把邓艾和其子邓忠押往洛阳。钟会自己则和“亲信”姜维,共同往割据益州、自立为王的方面前进着。

之后监军卫瓘策反了钟会的部下丘建等人,于钟会、姜维不备之时,率军杀死了两人,而原太子刘璿也在这次乱战中被杀。但奇怪的是,钟会谋反,立自己为益州牧,打的是曹魏郭太后的旗号,又怎么会把蜀汉太子刘璿抬出来呢?

而姜维谋反本意是要借钟会之手,再行复国之举,所以他也没必要劝钟会把刘璿搬出来。因为时机还不到,这样做的话不止会害到刘家,更会让钟会起疑心。再说了,要论号召力的话,刘璿怎么比得上刘禅呢?所以刘璿不是因为参与叛乱被杀的,而是因为当时平乱的主导者卫瓘,他害怕刘璿会替邓艾申冤,害怕自己会担上“知情不报”的罪名。

邓艾本就没有谋反之心,可钟会却为了自己的野心而陷害邓艾,这其中的内情曲折,卫瓘是清清楚楚的。对于邓艾被诬陷下罪,钟会密谋造反一事,卫瓘不止知情不报,还助纣为虐(邓艾被捉就是卫瓘亲手办理的)。这事要是捅上去,那卫瓘就会从平乱功臣,变成陷害忠良、协助内乱的逆臣。这是他最不想得到的结果,所以即使已证明邓艾无罪,卫瓘依旧派了和邓艾有过节的田续去解决掉他,杀人灭口。

同样的,刘璿之死也是如此,以刘璿和邓艾的关系,极有可能为邓艾上书喊冤,老刘家里不怕死的人还是不少的(北地王刘谌一听说父亲投降后,就杀妻杀子,自杀了)。而就算刘璿不主动说,但难保司马昭会问,到时引起他的疑心那就更可怕了(这家伙狠起来可连皇帝都敢杀的)

为了一劳永逸,卫瓘决定借平乱一事,把当时所有有可能透露内情的人统统杀光。钟会、姜维、刘璿已经死在乱军之中了,而邓艾正在押往洛阳的路上,则派遣田续去杀掉邓艾邓忠父子,一切阴谋也就此死无对证。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大军攻蜀,很快威逼成都。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劝说下,决定向魏国投降。后主的儿子刘堪极力反对投降,要抗争到底。刘禅不听,刘堪气急,跑到太庙在刘备的亡灵前大哭一番,杀死自己儿子妻子,后自杀。刘禅依然令人联系魏将邓艾,向邓艾投降了。太子刘璿在钟会作乱成都时被乱军杀死!

3

后主刘禅,一共有七个儿子,七个孩子性格都很好,心地善良,可称为好人,但是身在帝王家,这样的性格却不再适合称霸天下了。

刘禅与刘备相比,本来就已经弱了几等,到了刘禅儿子的层面更是相差极多。只靠姜维苦苦支撑的蜀汉,岌岌可危,面临邓艾的偷袭,刘禅与蜀汉的大臣们积极商议,一时之间,“天命所归”“顺势而为”的声音此起彼伏,几乎是一边倒的赞成投降。

后主生七子:长子刘璿,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瓒,五子即北地王刘谌,六子刘恂,七子刘璩。七子中惟谌自幼聪明,英敏过人,余皆儒善。

蜀汉主降

蜀汉面对邓艾的偷袭部队,以成都之兵,完全可以抵御,等待姜维回援,其实没啥大事儿。至少再撑一阵子没啥问题,但是为啥刘禅这么快选择投降了呢?

对于刘禅投降这个绝对,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声音,一个是说刘禅有眼光,高瞻远瞩,看清了未来魏国一统天下的形势,为了避免百姓受战争之苦,最终决定顺势而为,投降曹魏。

还有一种说法与之相反,说刘禅是无能之辈,虎父犬子,守不住父亲打下来的基业,也不敢选择与社稷共存亡,苟且偷生,贪恋权贵,全然不顾世人的眼光,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姜维主战

姜维的立场很坚定,因为姜维深受诸葛亮的厚恩,所以,即便姜维在蜀汉中经常被孤立,没人支持他,他还是坚持走诸葛亮生前的路线,立志完成诸葛亮的遗愿。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姜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恩情。

当姜维听到刘禅投降的时候,相信他当时一定是撕心裂肺,在他手里断送了蜀汉,他无颜面对诸葛亮,于是他哪怕知道机会渺小,还是进行了最后的复国之举,求仁得仁,死而后已。

自保富贵的文官们

刘禅身边的那些文官,与姜维则有很大不同,他们其中一部分人来自荆州集团,一部分人来自益州集团,属于本地人。

他们对刘禅也好,刘备也罢,无非就是求富贵,根本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也不想匡扶什么汉室,而且此时蜀汉灭亡之际,也没有汉什么事情了。此情此景和当年赤壁之战一样,文官主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降,他们身为当地的门阀士族,投降谁都会重用他们,他们其实跟谁混都无所谓。所以他们在觉得打仗无利可图的时候,就开始主张投降,保全自己的家族势力。

最终,蜀国投降,刘禅全身而退,以几近“厚颜无耻”的方式苟活多年,不失富贵。但是刘禅的大儿子刘璿却没这么好的运气了,被魏国杀死了。

太子之死

不杀刘禅,是为了留着刘禅这个名义上的老大举国投降,避免将蜀汉的势力分裂,导致局势复杂。但是姜维和太子刘璿就惨了,还有关羽的满门。

“杀汉太子璿及姜维妻子,军众钞略,死丧狼藉。卫瓘部分诸将,数日乃定。”《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司马昭杀刘璿有他的理由,因为当时的刘璿与父亲刘禅不一样,他与姜维都有不投降的举动,且都与姜维有复国之举。这一点决定了刘璿必死的下场,因为司马昭不能留着一颗定时炸弹,此人若在,则蜀国不可安定。

刘禅懦弱无能的性格,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可以说,他的富贵是用忍受屈辱和蜀汉百姓的鲜血换来的,他的儿子死于司马昭之手,他却能不生气,这样的人也算是一脚踹不出一个屁来了。

成都投降之日,魏军屠城数日,成都鲜血横流,这就是刘禅所谓的避免生灵涂炭,令人觉得可笑。

刘璿虽然不是什么人才,但是勇气可嘉,相信在面对底下的列祖列宗时,刘璿至少是有脸一见,而刘禅,不知道要被其父刘备,如何训斥!

4

刘璿是刘禅的太子,他的死与姜维的复国行动有关,姜维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鼓动钟会谋反,又暗写密信给后主,要他忍耐几天,管教日月重光,复国有望。在正月十六这天,钟会召集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的旧官,假借曹睿的皇后郭太后临终遗诏命讨伐司马昭,举起反旗,众将不听都被囚禁,魏将胡烈的儿子及部下偷偷放出众人,钟会姜维措手不及,奋力反抗被杀,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等也死于乱兵中。


刘禅有七个儿子,最有气节的属第五子北地王刘谌,在邓艾兵围成都时,斥责劝后主投降的谯周,并对其父刘禅说,国运会有终了时,这个时候正是君臣奋力一战的时刻,死后也好有面目地下见昭烈皇帝,怎么可以不战而降呢?刘禅不听,刘谌便哭着走到刘备的昭烈庙中痛诉,杀妻杀子然后自杀。刘璿是刘禅长子,是王贵人所生,王氏是张飞大女儿的婢女,张大小姐进宫当皇后时随侍入宫,不知何时与刘禅勾搭上,随后有了身孕,生下刘璿。在张飞大女儿去世那一年,刘禅又迎入张飞的小女儿立为皇后,同一月,封庶长子刘璿为皇太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238年刘璿当太子,刚十五岁,立太子这件事有点奇怪,大张皇后的婢女生下皇子,而皇后无所出,估计主婢关系从此不大好,生有阻隔,才有刘禅多年不立太子的情况,而太子之立,又在大张皇后死后不久,却又同时迎立小张皇后,以妹继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要是后主夫妇感情甚笃才如此行事,却又为何同时立了刘璿为太子,堵了小张皇后的后路,如果小张皇后生下儿子,又该如何处理?


从史书看,小张皇后入宫后可能真有生下儿子,因为张飞的老婆是他在徐州打猎时抢来的,没想到抢的是夏侯渊的侄女,木已成舟,后来各为其主,战场争战不留情面,而到249年曹魏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曹魏宗室,夏侯渊的第二子夏侯霸正在对蜀前线,惧祸投奔蜀汉,刘禅亲自迎接他,并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外甥,借此抚慰拉近距离“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可见小张皇后已有儿子,其中迷云重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史载刘璿顽劣,喜爱骑马射箭,出入没有节制,在霍峻子霍弋的苦谏下才有所收敛,在刘禅和各属官的严厉教导下,情况有所好转,郤正说刘璿侍奉双亲虔诚恭敬毫不怠懈,接待群臣时,举止言行显示出仁义宽恕之心,有点刘备的味道。

5

谢谢邀请!

准确来说不是司马昭灭了蜀国,而是大将邓艾最先攻进成都灭蜀。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璿,字文衡,王贵人(原本是张皇后的侍女,张皇后即张飞的长女)所生,是蜀国后主刘禅的长子,公元238年被立为皇太子,时年15岁。

当邓艾破蜀时,刘禅的6个儿子(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谌、刘恂、刘璩)中,仅有北地王刘谌不甘于受亡国之耻,“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而太子刘璿最初是跟着老爹一起投降,等到魏军大将钟会取代邓艾坐镇蜀中后,姜维使计说服钟会叛乱,结果事机泄露,钟会被部将所杀,成都陷入混乱,《三国志》记载刘璿死于乱军,对于具体的原因则没有作过多阐释。从姜维、张翼、关彝等同时被乱军所杀来看,刘璿或许是曾参与到了姜维意图复国的密谋中。

6

史书上说刘璿是被乱军杀死的,并没有明确记载司马昭为何要杀掉刘璿,但是,结合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其中的原因。

1.刘璿是蜀汉太子,参与了姜维和钟会的起事。

公元264年,刘禅打开城门投降了魏国,并随魏军迁移至洛阳。姜维知道后,写迷信安慰刘禅“你先在洛阳待几天,我们还会回来的”。事后,姜维策反了钟会,并和钟会起兵攻曹。这里没有交代蜀汉太子刘璿的事情,只是说他死于乱军之下。此时,刘璿应该是在姜维军中的,而且他还参与了攻打魏国的起事,起事失败后,司马昭肯定要杀死刘璿,以绝后患。

2.司马昭杀掉刘璿,还能震慑刘禅。

刘禅投降魏国后,司马昭一直将刘禅树立成投降的典型,用他来招降孙皓,所以,没有杀掉刘禅,还给他封了安乐公。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司马昭心里也想杀掉刘禅,除掉后患,虽然刘禅说过“此间乐,不思蜀”,但是,多疑的司马昭怎能会轻易的相信这句话?不能杀刘禅,那就杀掉他的儿子刘璿吧,以此来旁击侧敲式地告诉刘禅:你若敢叛逃,就会有你儿子的下场。

3.杀掉刘璿,也是告诉蜀汉旧臣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了。

刘禅投降了曹魏,当时,姜维和将士们都气得不得了,纷纷拔出战刀砍碎了石头。这说明蜀汉的将士是不愿意轻易投降曹魏的,而且,刘备父子在蜀汉经营了42年,一直推行仁政,赢得了蜀汉人民的爱戴。刘禅投降后,被软禁在洛阳,但是,外面还有太子刘璿,这就会给蜀汉旧臣和遗老们埋下复国的希望,所以,司马昭杀了刘璿,也算是告诉蜀汉旧臣和遗老: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你们的希望已被我破灭。

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假如刘璿跟着刘禅迁移至洛阳,老老实实地活在司马昭的监视之下,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以上是读史三悟的个人观点,欢迎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补充、吐槽!

7

不杀刘璿,他爹刘禅就活不了。


刘璿是后主刘禅长子,但不是嫡长子,他的母亲王贵人本是敬哀皇后张氏(张飞女儿)侍女,被刘禅纳入宫中后封为贵人。蜀汉建兴二年(224年),王贵人生下刘璿。延熙元年(238年),14岁的刘璿被立为太子。


后主刘禅共有七个儿子,而且个个品行端正,聪慧好学。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兵进成都,后主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下执意投降,其第五子北地王刘湛泣血进谏,请求背城一战,遭后主拒绝,刘湛跑到昭烈帝庙痛哭,杀死妻子后自刎殉国。

太子刘璿仁孝好学,性格温和宽容,大臣郤正评价他“奉亲虔恭,夙夜匪解,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据《资治通鉴》)意思是说:太子刘璿侍奉双亲虔诚恭敬,日夜不敢怠懈,有古代世子的风范;接待百官群臣时,其举止行为显示出仁义宽恕之心。这样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皇太子,将来若能继承帝王,复兴汉室或许还有希望。可是,蜀汉现在亡了,刘璿连命也丢了。


后主刘禅投降曹魏的时候,司马昭准备将刘禅和他的六个儿子(五子北地王刘湛自尽殉国)迁徙至洛阳居住,但还没等刘璿随父皇出发,发生在成都的一起变乱,导致了刘璿死于乱兵刀下。

刘禅投降后,当时大将军姜维与张翼等人还在剑阁坚守抵挡钟会,刘禅派人敕命姜维就地投降。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并借钟会之手诛杀攻陷成都的征西将军邓艾父子,怂恿钟会拥兵自立割据两川,然后再率旧部杀死钟会,收其兵,则可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据《华阳国志》姜维写给后主的密信)。


结果还没等钟会起兵造反,事情泄露,钟会被部将胡烈杀死,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大尚书卫继等人也被乱军所杀。关羽全家更是被庞德之子庞会灭门。

“杀汉太子璿及姜维妻子,军众钞略,死丧狼藉。卫瓘部分诸将,数日乃定。”据《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刘璿被杀,是在保全刘禅的性命。

在成都兵变中,姜维及张翼等蜀汉旧臣,难逃一死。司马昭敢三路大军伐蜀,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姜维当时正遭到猜忌不得已屯田沓中以避祸。司马昭忌惮姜维,所以姜维必不能保全其身,在成都兵变中,司马昭也是很清醒的意识到蜀地还有很多人怀念刘氏的统治,所以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不使灭蜀大业功归一篑,借着钟会谋逆之事,大开杀戒,把来不及离开成都的蜀汉太子刘璿也杀了。

司马昭也意识到人心的重要性,姜维敢于在蜀汉新灭的情况下怂恿钟会自立,割据两川做西川之主。也是因为太子刘璿在成都让他充满了复国的希望。国之其存,嗣君为重,太子在成都更可以号召蜀地人民团结起来赶走魏军恢复故国。司马昭为了稳定大局 ,不使两川得而复失,就必须要这么做。

而迁徙洛阳的刘禅和他的五个儿子,在太子刘璿遇害后,算是基本安全下来了。汉末三国以来,没有杀他国皇帝的先例。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之后,还被封为山阳公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司马昭不想背负杀亡国之君的骂名,更何况蜀太子刘璿、大将军姜维已死,刘禅及诸子留居洛阳,时刻都在他的监视之中,蜀地局势渐趋稳定,刘禅已不具备威胁,在洛阳给刘禅供吃供喝供住,还可以收买人心,博得美名。

8

谢邀。司马昭灭蜀,刘禅投降,太子刘睿是在成都动乱中被乱军杀死的。

题主这个问题,问为何“唯独太子刘睿要被杀掉”,似乎杀死刘睿是曹魏官方的意识,实际上并非如此。刘睿之死,并不是曹魏官方的授意,更多属于魏军中下层群情激愤的牺牲品。

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之后,邓艾对蜀汉朝廷和军民都是非常宽怀:

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注意这里面,邓艾不光是对蜀汉君臣给与优待,还约束士兵,不许劫掠成都军民。

而钟会随后逮捕了邓艾,他的态度也差不多。钟会是自己有野心的,想要“进取天下,退亦不失为刘备”。他重用蜀汉降将姜维担任自己的心腹,甚至打算把魏国将领都抓起来杀死。本着这样的想法,钟会当然也不会允许魏军抢劫成都。

对于成都附近的十多万魏军来说,费劲气力,提着脑袋打了一年的仗,翻越千万里蜀道,好容易进入天府之国,谁不眼巴巴地盯着发财?当初刘备打进成都,将士们把府库劫掠一空。现在邓艾、钟会两个主将都不让大家劫掠,这种怨气一定早积蓄起来了。更别说钟会居然勾结蜀汉方面的余党,多半对魏军还有所压制。作为胜利者的魏军,怎能受得了这个气?于是乎,因为魏军主将的作为,反而让魏蜀之间的矛盾被激化起来。

等到钟会在姜维撺掇下谋反,企图杀死魏将,魏军哗变,杀死钟会、姜维,整个局面完全失控。在成都的十多万魏军失去了有力的领导,于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大混乱开始了,成都陷入浩劫:

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混乱中,邓艾的部下救走了被囚禁的邓艾,却被田续带兵追杀。庞德的儿子庞会趁机杀了关羽的孙子关彝满门,以报父仇。姜维的妻儿也被魏军杀光。而蜀汉太子刘睿则成为不幸者之一。其实,除了刘睿之外,蜀汉第二任总理蒋琬的两个儿子蒋斌、蒋显,还有老将张翼,也都死在乱军之中。

那么,为何刘阿斗没事,刘禅的儿子反而出事呢?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我们只能猜测、分析。一方面可能就是运气不好,恰好撞到了一队残暴的魏军;另一方面也可能刘睿作为太子,是被姜维暗中保护起来,以备后续复国时候拥立(毕竟刘禅年事已高,且作为皇帝目标太大)。结果魏军哗变,姜维的指挥部成为攻击焦点,反而给刘睿带来杀身之祸。还有一种可能,刘睿当时年过四旬,正式年富力强的时候,又自诩为汉室嫡传,没准在大乱中不自量力,起来纠集蜀汉残部想要抵御魏军劫掠,或者呵斥了乱军,最终死于刀下。由于史书缺乏记载,真相到底如何,已湮灭于流逝之中。

9

  

  司马昭派遣大军征讨蜀国,大将军邓艾出奇策,由小道进军突袭成都。蜀汉国主刘禅放弃抵抗,已经向邓艾投降。为何蜀汉太子刘璿还是会被杀死呢?

  那是因为蜀汉太子刘璿图谋复国,不想投机失败,方才被魏军杀死!

  虽然说,《三国志》中只是简单记载刘璿死于乱军之中,但是,当时蜀汉国主刘禅已经投降,其安全还是有着最基本的保证。为何刘禅的其他子嗣都无恙,偏偏皇太子刘璿死于非命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太子刘璿参与了钟会、姜维兵变。

  邓艾破蜀之后,钟会接管了魏军。他一面将邓艾送走,一面与姜维商议割据蜀地自立。要想割据蜀地,钟会要得到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魏军的支持。这方面他是魏军主帅,有兵符在手,在他看来并无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蜀汉的支持。在军队中有姜维支持,可是,若无蜀汉皇族的支持,蜀汉文武也未必肯归顺邓艾。

  此时的刘禅已经明确降魏,他基本不可能再次叛魏,这样风险太大。但是,钟会谋反又必然要求裹挟蜀汉皇族。

  因此,或者是皇太子刘璿主动请缨,或者是蜀汉皇帝刘禅暗中下令,刘璿应该与姜维一起,与钟会达成了某种协定。

  钟会叛变本来有几率成功,但因为他做事优柔寡断,致使消息泄露,反被部下杀害。钟会被杀之后,魏军无人约束。各部人马四处劫掠,不仅钟会麾下数百心腹被杀,姜维妻子儿女一家人也被杀死。

  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也被乱军杀死。

  我们细看这个名录可以发现,这些被杀的人基本都是蜀汉的实权派,也是真正忠于蜀汉皇族的一派。他们这帮人确实有可能与姜维联手,在魏军出现内讧时,图谋再次振兴蜀汉。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姜维不惜自污投降钟会,蜀汉皇太子刘璿、车骑将军张翼等人协助,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姜维投机失败,皇太子刘璿、车骑将军张翼等人被杀,也就意味着蜀汉最后的反抗力量惨败。蜀汉皇帝刘禅后来在魏国当众表演乐不思蜀,实在是已到绝境,无可奈何。

关注叶之秋头条,了解更多精彩历史。

10

曹魏景元四年(西历263年),曹魏将领邓艾突袭蜀汉都城成都。蜀汉皇帝刘禅对于宛如从天而降的曹魏军队没了主意。而蜀地本土的士族,也不愿意支持蜀汉政权继续和曹魏对抗,于是要求刘禅投降。无奈之余,刘禅只好向曹魏投降,自此,立国四十余年的蜀汉政权灭亡。

但是,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不论是曹魏政权还是后来的西晋政权,都对刘禅采取善待态度,但刘禅的太子刘璿却遭到了杀害。

这其中的原委,要从蜀地的特殊性说起。

巴山蜀水

对于中国历史,古人有过这样的总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

在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的第一把火,是在蜀地烧起来的;

东汉王朝立国多年后,蜀地依旧处于割据状态;

东汉末年,最先实行割据的,也是蜀地;

永嘉之乱,最先独立建国的,是成汉,其版图也是蜀地。

甚至晚清的崩溃,也和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导致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条件。

可以说,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巴蜀之地,是最不省心的地方。

之所以巴蜀之地总是会在动乱年代,成为最先割据之地,在于巴蜀地区的地势复杂,易守难攻,非常有利于野心者的割据——五代时期,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本是后唐将领。后唐灭亡前蜀以后,孟知祥利用中原动乱,趁机脱离后唐,建立后蜀王朝。

因此,当曹魏将领钟会大军进入蜀地之后,钟会在姜维的游说之下,也产生了野心。

钟会的野心

和后世的孟知祥一样,天资聪颖、才干过人且野心勃勃的钟会,在率军占据蜀地之后,内心已经产生了不臣之心。而对于蜀汉的灭亡,蜀汉将领姜维则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只要挑起钟会和邓艾的火拼,自己就可以趁机复辟蜀汉。

就这样,各怀心思的钟会和姜维结成了同盟,准备以蜀地为根据地,进和实际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争夺天下,退则可以效仿当年的刘备割据一方。


不料,对于钟会的野心,很多跟随钟会入蜀的曹魏军士陷入犹豫不决的态度,并且,曹魏军队中也产生了谣言:有说法称钟会准备把曹魏的将领都活埋、诛杀,然后反叛曹魏朝廷。

谣言很快激起了兵变。一时间,钟会陷入众叛亲离的状态,并和姜维相继被乱兵所杀。

乱兵杀死钟会之后,蜀地陷入动乱状态,失去节制的曹魏军士,在蜀地到处烧杀,在混乱中,蜀汉太子刘璿也遭到乱兵杀害。

从这点来说,刘璿之死算是一个意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