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史诗,作者的野心非常大,似乎写的时候就奔着不朽而来的。人们是这样评价它的——乡村版的《战争与和平》,事实也确实如此,它一点也不逊色于《战争与和平》,但是它却始终没有得到与后者同样的垂青,毕竟时代不同了。
我相信很多文艺青年对俄罗斯(这里不认真考究是俄国、苏联等等其他)黄金一代的大师都有很高的评价,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里看到俄罗斯黄金一代的身影,有些甚至是无法超越的存在。文学作品上就有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科夫等等,随便拎出一个就是世界级的,在音乐方面又有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在科学上有门捷列夫、巴普洛夫、罗门诺索夫,在绘画上有列宾、克拉姆斯科依。可以说俄罗斯黄金一代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俄罗斯文化就像是天上的烟花一样,突然冒了出来,又突然消失不见了。事实上,一直到十九世纪,整个俄罗斯都还没有用俄文写作的文学作品出现,掌握了俄罗斯最精致文化的贵族阶级都还以使用法语为光荣,直到普希金的出现,俄罗斯才有了所谓的文学,而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俄罗斯的文化就山河日落,至今都非常难找出什么特别突出的大师。而肖洛霍夫和索尔仁尼琴(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几乎就是俄罗斯文化的最后的一批大师级人物。
当然,有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俄罗斯的文化衰落得那样快速,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人擅长的批判现实主义题材过时了。这种说法没有办法用来解释一代人甚至好几代人的衰落,因为之前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要题材的国家,像是美国、英国都在开始转向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没有道理说俄罗斯的艺术家就没有办法实现转变。哪怕就是现实主义走下去也还是会出现很多好作品的,就比如说中国,几乎所有作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先锋文学的时候,陈忠实和路遥写的《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依旧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另外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作家(日本艺术家几乎都保持了日本所特有的文化因素。)不过以上的那种说法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静静的顿河》的影响力始终都比不上《战争与和平》。
《静静的顿河》与《战争与和平》的一个非常强烈对比就是说我几乎没能在百度上找到有关于前者的人物图谱,而《战争与和平》却有一大堆,与此同时且令人难过的是百度百科关于《静静的顿河》的故事梗概也是错误的。所以为了介绍这本书,我只好自己整理一个人物简介和故事梗概。写书评我一般不会去做图谱和写故事梗概的,无奈不能让人去看错误的东西。为了照顾已经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我将这一部分先放到第二部分去,如果你没看过或者还不太熟悉可以先翻倒第二部分去看看。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向大家说明下这本书的体量,全书总共是四册一百四十万字,什么概念?《三国演义》是64万字,所以在面对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害怕的,毕竟我比较能接受的书本页数范围是40万以内,这样的大部头,我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而且名著本身阅读难度就会比较大,所以一旦读了就最好一口气读下去,要不然中间一断掉就非常难续上去,另外,这样的作品最好就不能和其他作品一起读,因为那样会非常容易产生重影,这意味着,我在一段长时间内就必须只读这一部作品,这会显得更加枯燥。所以大部头作品要是本身不够精彩我一般就不会去翻动。那么是什么促使我去阅读这个作品的?
首先我们来看下文章的开头: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在村子的尽头。牲口圈的两扇小门朝着北面的顿河。在长满青苔的灰绿色白垩巨石之间有一条八沙绳长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贝壳,河边被水浪冲击的鹅卵石形成了一条灰色的曲岸。再过去,就是微风吹皱的青光粼粼的顿河急流。东面,在用红柳树编成的场院篱笆外面。是黑特曼大道,一丛丛的白艾,马蹄践踏过的、生命力顽强的褐色车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后面,是飘忽的蜃气笼罩着的草原。南面,是白垩的山脊。西面,是一条穿过广场、直通到河边草地去的街道。
对了,就是这个开头,不用看了,这本书应该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为什么,首先就是这文字非常顺,读起来口齿生香。另外你看下文章的描写语言,一开始就采用拉镜头的手法,远近结合当中的味道非常足。这种在空间上选取跳脱的能力就不是一般作家能够控制的。另外,作家毕竟是要写一部史诗一样的作品,所以注意下他选取的景物,基本都是比较大气的东西。在这段之后文章才开始走向关于人物的。但是文章没有直接就进入到主人公的描写当中,而是描写了一段长远的历史,这非常有趣,因为这段事情根本就和文章没有关系,甚至说你就把这段文字给删掉也不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可是作者为什么花费苦心去写这样的一段历史,而且放在开头?要知道这样的文字放在开头是比较危险的,毕竟读者一开始读的就是这一章节。作者写的顿河,作为哺育哥萨克的一条河流,它就不能只是在空间上广阔,它在时间长流上也必须具有魅力。换句话说,这么一段文字是给这本书奠定基础的。给人的感觉是,在静静的顿河上,作者所描写的只不过是长流当中的一段。
后来文章就开始慢慢进入了主要人物的叙述,这边就不多说了,要详细说起来就非常啰嗦。有一点我是要说明的,其实文章当中的结构并不是非常完美,因为前半段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了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娜塔莉亚之间的感情上面了,后来作者在读者还没太多准备的时候就将文章拉到了战场,甚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小说的女主角阿克西妮娅几乎就消失了一样。当然,小说的行文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原因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再推动阿克西妮娅和葛利高里的感情继续往下发展了,只能在那个地方画上一个休止符,可是,如果小说在比较前面的时候不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写感情,或者花更多的精力去写写彼得罗在军队的生活大概会比较好一点。这一点来说,《战争与和平》就显得更加错落有致,不至于在结构上有点偏颇。
另外,很多人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定也会觉得第一部和最后一部更加有趣,而第二第三部好像并没有那么精彩,我当时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一个感觉,但是在读完之后就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正是因为有了第二第三部,整个文章才有了气势,作者的用心也在第二第三部当中凸显出来了。各色人物的登场让顿河成了一个大舞台,虽然看的时候显得有些乱,而且因为信息量比较大,所以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失去焦点(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会下一个锚的,我们更加愿意把握住主人公和与主人公相关的事情,但是这两部分却是多人物中心的,就容易导致读起来比较混乱。)可是,经过两个部分之后,我们对全书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另外,我觉得全书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第六卷第九章,这里作者描写的是哥萨克抢劫红军家属战利品的场景。要说这样的情节很难写出精彩,而且很容易写出一股子人道主义精神,很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不但造成和全文的气息不调,而且让整个文章充斥了一种廉价酸腐味。但是,来看肖洛霍夫是怎么写的。肖洛霍夫安排了一个人去强抢红军家属的财物,这个人是不是别人,而是潘苔莱·普罗科菲耶维奇,这看上去好像没有怎么样,但是你要知道,潘苔莱在这之前是个什么人,地地道道,老老实实的传统的哥萨克,在这个画面之前肖洛霍夫在写道这个人物的时候几乎就从来都是正面的形象(哪怕不是正面的形象,也从来都没有任何的批判)就是在这个画面里潘苔莱这个人物突然就变坏了,整个形象突然坍塌,又突然立了起来,圆满了起来。这个很出人意料,但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必须要有出人意料之外的东西,要不然读者看到了开头就看到了结尾那还有什么意思?当然,所有的突然都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支撑着(这边的逻辑就是潘苔莱是一个把家业看得比较重的人,事实上任何一个哥萨克农民都是这样,潘苔莱根本就是其中一个最普通的一员。当然写到这边我还不会说这一部分是全文最为精彩的地方,这边就起了一个冲突,这种行为被男主人公葛利高里给看见了,这既是描写潘苔莱也是描写葛利高里更是描写两个人身处乱世处世的不同哲学。这还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文章出来一个人物和潘苔莱对话,这个人是达利亚。要说达利亚抢东西我一点也不奇怪,但是她却扮演了一个责备的角色。文章是这样写的:车尾的东西上又装了一个浴室热水器,是潘苔莱·普罗科菲耶维奇从洗澡间的炉灶上拆下来的,他刚刚拿到马车边,达利亚就责备说:“爸爸,您连大粪都不放过!……”我不太清楚原文是怎么样的,但是这个翻译是非常到位的,必须是“责备”,必须是“您”,必须是感叹号和省略号连用。
另外非常非常难得的是文章的结尾处理得很精彩,非常干净利落,很多下三滥的作家到了文章结尾的时候总是拖泥带水,要是给他们写,女主人公死后男主人公就必须要沉沦,会有大段大段伤心的描写。而《静静的顿河》没有,阿克西妮娅甚至连遗言都没有说,根本就不需要说,她要是说了反而是多余,因为一切的一切读者心里都明白得很。整体来说,《静静的顿河》的结尾精妙,而且文气没有一丝一毫地松懈,反而是在加强的,这对于长篇小说来说处理起来并不容易,毕竟,每一个人物都要处理干净。相比起来《战争与和平》的结尾就显得中规中矩了,属于那种不拖后腿,但也谈不上精彩的那种类型。《战争与和平》的结局作者写得有些太过于完整了。
不过,似乎两者在结尾的时候都还有一些人物没能完完全全考虑进去(大概一旦完全考虑,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很容易会有罗列(不自然)的感觉。)比如说在这部作品当中司捷潘就没有考虑进去,毕竟这也算得上是文章当中的男主角之一了。另外,米吉卡也没有具体交代,这两个人到底如何,战死还是归顺了,还是去当土匪了,都完全没有交代。
另外,真的要感谢这本书的翻译家,金人先生。他的翻译炉火纯青,王小波就说中国好的文学奖都去做翻译了,这句话放在金人先生身上也是适合的。我可以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这么流畅的汉语文学作品了。而且,金人先生的翻译很干净,没有太多花招,读起来清冽。
最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本书我到底是要推荐大家去看还是不要推荐。我始终在很矛盾,我推荐了,这么多会有人去读吗?哪怕是《战争与和平》也不会有太多人去阅读,更何况知名度远远不如它的《静静的顿河》。有时候,我是想读者还是不要去读吧,毕竟很耗时间,我前前后后就花了两个多月(下班时间),但是想想看,有些东西还是不要太求意义的好,是好的作品我就推荐,毕竟我做的事本身也不太有意义。希望读者还是能去对这部作品品读一番。
第二部分人物简介:
葛利高里·潘苔莱·麦列霍夫(爱称:葛利什卡、葛利沙):小说的男主人公,参加过对德战争,之后投入红军阵营,回乡之后参加了顿河志愿军并指挥了一个师反对苏维埃政权进入顿河地区,后来顿河志愿军失败之后开始逃亡生活。
潘苔莱·普罗科菲耶维奇·麦列霍夫:小说的男主人公,葛利高里的父亲,地地道道的哥萨克农民,带有土耳其人血统,并且腿部有些瘸。当选过顿河军会议代表。
阿克西妮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个强壮的哥萨克女人,嫁给了司捷潘·阿斯塔霍夫,但是夫妻两人并没有太多感情,后来爱上了邻居葛利高里。
娜塔莉亚·科尔舒诺夫:一个出生地主家庭的漂亮的哥萨克女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深爱葛利高里,后来嫁给了葛利高里并为其生下一对双胞胎。她虽然得到了葛利高里一家人的认可,但却唯独没有得到葛利高里完全的爱,后来因葛利高里多次出轨而不再愿意为其生下小孩而堕胎,不幸的是,因堕胎后流血过多而亡。
彼得罗·普罗科菲耶维奇·麦列霍夫:小说男主人公,参加过对德战争,后来加入了顿河志愿军,指挥顿河军哥萨克连,在与红军作战中被包围枪杀了。
达利亚:彼得罗的妻子,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个懒散,放荡的哥萨克女人,是小说中个性最为鲜明的人物,在丈夫去世之后因放荡染上梅毒,后来在跳进顿河自杀了。
伊莉妮奇娜:葛利高里和彼得罗的母亲,勤快的哥萨克女人。
杜妮亚什卡(全名:叶芙多基亚·潘苔莱芙娜·麦列霍夫)葛利高里的妹妹,爱上了打死亲哥哥彼得罗的红军米哈伊尔·科舍沃伊,并最后嫁给了他。
司捷潘·阿斯塔霍夫:阿克西妮亚的丈夫,在对德战争中身负重伤被德国人救了起来,后来到了德国并赚了一笔钱,回国后重新找回阿克西妮亚准备重建家园,后来加入了顿河志愿军。
米哈伊尔·科舍沃伊(昵称:米什卡):在顿河军会议时期试图逃离战争,加入红军队伍后枪决了彼得罗,在战争时期全家被杀害,后来成为狂热的革命分子,迫使葛利高里流亡。
米伦·格里戈里耶维奇·科尔舒诺夫:娜塔莉亚的父亲,是个地主家庭,顿河军会议时期被选为维申斯克镇的镇长。其妻子为卢吉妮奇娜。
米吉卡·科尔舒诺夫:娜塔莉亚的哥哥,性格冷酷,后来成为顿河军后方的判决执行人,杀害了米什卡一家人。
约瑟夫·达维多维奇·施托克曼:最先开始在鞑靼村进行红色宣传的人,被发现后流放,后来又回到红军队伍当中,因阻止红军叛变而被枪杀。
本丘克·伊利亚·米特里奇:非常典型的红军战士,是小说时代背景从帝制开始转向混乱(红军,顿河军,志愿军)的人物,在爱人安娜被射杀后没多久就被俘虏并被枪杀了。
叶甫盖尼·利斯特利尼茨基:对德战争时期的中尉,是个贵族,非常传统保守的哥萨克,是坚定的保皇党。
谢尔盖·普拉托诺维奇·莫霍夫:资本家,后来家产在战争中全部损失了。
普罗霍尔·济科夫:葛利高里的传令兵,是葛利高里的老同伴,性格爽快,在全书的后半段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
福明·雅科夫:彼得罗的好友,投靠红军之后得势,又在红军基本控制顿河区时因好友叛变且因红军苛刻的余粮征集制度而叛变,成为流亡匪军,最终在雪地里被射杀。
库伦斯基:沙皇统治结束后俄国临时政府的统治者,后来被推翻。
科尔尼洛夫:俄军最高统帅,后来向彼得格勒进军时失败而囚禁,因政治势力相互妥协而被放出。进入南方地区组建白军,死后继任者为邓尼金。
波乔尔科夫:顿河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属于红军,后来因不得人心而被逮捕,与本丘克等人一起被枪决。
克拉斯诺夫:顿河军的统帅。
另外一些在小说中一些经常出现的人物:格里沙卡爷爷(娜塔莉亚的爷爷,保皇党的坚定支持者)、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红军战士,和米什卡一起包围了彼得罗,后来被抓当俘虏的时候被达利亚枪杀)哥萨克同村且属于顿河志愿军的有:阿廖什卡·沙米利、沙马利·阿列克谢、托米林·伊万、马掌雅科夫、阿库尼什卡、安季普(牛皮小王)、阿夫杰伊奇(牛皮大王)阿列克谢·乌留平(外号锅圈,与米什卡一起逃亡,后来被枪杀。注,他在志愿军组成就去世了。)
一些重要的地点:鞑靼村(男主人公所在村庄)维申斯克镇(男主人公所在镇)亚戈德诺耶(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私奔的地方)叶兰斯克镇、梅德维季河口(顿河下游)卡缅斯克。
故事梗概: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是一个殷实的家庭,一家人生活在顿河岸边,勤勤恳恳。这家的主人潘苔莱·普罗科菲耶维奇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杜妮亚什卡)。长子彼得罗娶了妻子达利亚,葛利高里爱上了邻居阿克西妮娅,但是因为家人反对和阿克西妮娅的丈夫的介入而没能在一起。阿克西妮娅从来就没有爱过她的丈夫,事实上她嫁给司捷潘的第二天就遭到了一顿毒打,后来的生活也基本如此。葛利高里的父亲给他介绍了地主家庭的女儿娜塔莉亚,虽然娜塔莉亚的父亲米伦·格里戈里耶维奇因为潘苔莱拿不出足够的聘礼而反对这一门亲事,但因为娜塔莉亚的坚持,最终两个人成了亲。婚后,葛利高里发现自己并没能爱上这个(性格冷淡的)女人并逐渐思念起热情的阿克西妮娅。在一个黑夜里两个人又偷偷私会起来,并最终离开家庭走到了亚戈德诺耶在利斯特利尼茨基家当上了马车夫。阿克西妮娅在这段时间里生下了一个女儿。而因为丈夫出走,娜塔莉亚回到了娘家并试图用镰刀自杀,但并没有成功,只不过脖子变歪了。后来潘苔莱又将其接回了家中,受到了全家人的欢迎。之后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葛利高里和服过兵役的彼得罗被征往战场。娜塔莉亚回到葛利高里家里之后内心痛苦万分,并最终跑到了亚戈德诺耶请求阿克西妮娅放弃丈夫葛利高里。阿克西妮娅将娜塔莉亚痛骂了一顿后不久,女儿就因为患上了猩红热而死去。在战场上,葛利高里目睹了一次次血腥场景(士兵强奸女人,相互殴打,战场上相互射杀),后来葛利高里因为在战争中救下了中校军官而获得了乔治十字勋章。潘苔莱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便开始在村子里炫耀起来,这是鞑靼村第一个获得乔治十字勋章的人。后来战场上的葛利高里变得越来越冷血,因为其表现优异又获得了四次乔治十字勋章。在阿克西妮亚的女儿死去之后,利斯特利尼茨基家回家养伤的少爷乘虚而入和阿克西妮娅发生了关系。回家后的葛利高里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抽了阿克西妮娅一鞭子就离开了庄园。虽然阿克西妮亚请求其原谅,但葛利高里无动于衷。葛利高里回到家庭之后成了村里人的崇拜对象,没多久娜塔莉亚就生下了一对龙凤胎。葛利高里又再次投入到了战争中,他加入了波乔尔科夫的红军阵营,但是因为目睹了波乔尔科夫对待俘虏的残忍之后逐渐脱离了红军队伍,并最终目睹了波乔尔科夫被枪杀的场景。此时整个俄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和平的诉求,哥萨克们都不想打仗,期间因为政见不合,米哈伊尔·科舍沃伊和锅圈逃离了哥萨克队伍。锅圈被射杀之后米哈伊尔·科舍沃伊也被逮捕并流放到草场上。
1918年开始政局形式开始朝有利于红军的方向发展,不过此时的顿河地区开始组织了大规模的志愿军,哥萨克们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彼得罗当选了鞑靼村哥萨克连的连长,葛利高里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但是因为兄弟两人的意见不合,最终分了开来。彼得罗在后来的战争中被从草场上出来并投入红军的米哈伊尔给包围并射杀了。此时的顿河地区一片混乱,各方势力都在这个地区角力。利斯特利尼茨基将阿克西妮娅给抛弃了,而她的丈夫司捷潘原本所有人都以为战死的人却突然回来了,并打算重整家业,将阿克西妮娅给接了回来。在顿河军、顿河志愿军、红军的多次战争中,双方各有损失。期间葛利高里当上了顿河志愿军的师长,但是又因为禁止哥萨克抢劫而遭到贬职。这期间施托克曼和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米哈伊尔·科舍沃伊的队伍因为叛变,施托克曼被枪杀,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也被俘虏最终在鞑靼村被达利亚给射杀了。逃跑之后的米哈伊尔变得更加冷血残酷并在鞑靼村烧毁了多家商铺杀死了格里沙卡爷爷。在彼得罗去世之后,达利亚因为生活放荡而染上梅毒,并最终跳水而亡。这段时间葛利高里又和阿克西妮娅复合了,娜塔莉亚因为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扯扯不清的关系决定不再为麦列霍夫家生孩子,最终在堕胎后因流血过多而死亡。因为哥萨克没有意愿离开顿河地区打仗而错失良机并且最终被击溃,这样,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与普罗霍尔开始了长时间的逃亡,在途中阿克西妮娅患上伤寒,两人不得不将她交付给路上遇见的一户人家,两个人继续往南逃到了亚速海,因为没能逃上船,两人后来又到了红军部队为红军卖命企图洗脱罪名。在逃亡过程中,葛利高里得知父亲潘苔莱在路上染上了风寒去世了。普罗霍尔因胳膊被砍掉而回乡。阿克西妮娅在病好之后就回乡了。葛利高里却始终没能得到红军的信任,最终也回乡了。米哈伊尔·科舍沃伊在红军胜利之后娶了杜妮亚什卡,没多久,葛利高里的母亲伊莉妮奇娜因为思念葛利高里过度而死亡。葛利高里回乡之后就发现米哈伊尔对其抱有很大成见,后来杜妮亚什卡告诉自己将要被清算的时候,他又开始逃亡了,并且最终加入了福民的匪军,在多次被追捕的过程当中,因为福民指挥不当队伍人数越来越少。葛利高里明白这个队伍待不了,就准备回乡带着阿克西妮娅一起逃亡,想过田园生活。但是,不幸的是,在逃亡的路上,阿克西妮娅被射杀了。葛利高里又逃亡了一段时间,但是终究因为思念家乡,回到了鞑靼村。回到家看见儿子米沙特卡之后全书便结束了。“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这就是暂时还使他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