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二战奋战在东线的纳粹德军也对苏联进行了战略轰炸。

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高尔基城等苏联战时工业集中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轰炸!最有名的还要数对乌拉尔工业区的轰炸!这部分资料在国内极为少见。出于对苏联庞大地面武装的恐惧,德国空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之后就开始考虑对苏联后方工业区的战略轰炸了。

根据小编之前看过的杂志资料,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之后,清醒的认识到夺取整个南俄罗斯是不可能的目标,快速完好的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也是不切实际的!由此萌生出战略轰炸的想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自己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不能让巴库的石油、乌拉尔的车辆厂和煤铁资源继续为盟军服务。

既然德军有对苏联进行战略轰炸,那么为什么很少有提起呢?实际效果如何呢?

轰炸乌拉尔对缺乏战略轰炸机的德国来说非常艰难,航程较远的飞机都被集中起来攻击乌拉尔车辆厂,而且根据战俘的交代,苏联的坦克产量确实因为轰炸下降不少!此时,戈林意识到当初忽视重型轰炸机是个错误。其实,希特勒上台后急于重建空军,且要求短时间内打造规模足以应对世界大战的空军。因此,几乎所有的技术军官都反对费时费力的重型轰炸机。

(德军的重型轰炸机数量太少也不够可靠)

战争一开始也证明发展中型战术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是正确的,但是到1943年德军控制区达到最大(如下图),同时苏军集结强大军事力量反扑之时,戈林对米尔希和凯瑟琳等反对重型轰炸机的将领大发雷霆,认为是他们错误的说服自己放弃研发重型轰炸机,这才导致空军无力终结苏军的工业生产,间接导致苏德战场的惨败。


德军不打算占领整个苏联,对其腹地的战略轰炸老早就被写进巴巴罗萨计划里,而且在纳粹上台之前就已经有了计划雏形。

德国在二战前的三十年代就开始研发重型轰炸机了,而且还很有远见的给项目命名为“乌拉尔轰炸机”,该项目发起人是新成立的空军总参谋长瓦尔特·韦佛。容克斯和道尼尔分别推出JU89和DO19两种载弹量5000到10000公斤、航程上千公里的发型轰炸机,但是纳粹上台后都没有继续下去,原因就是德国空军高层一致认为,小国无力承担大型轰炸机的成本,支援地面作战的战术轰炸机必须放在首位。

(苏德战争初期真的看不出战略轰炸的必要)

德国能用来进行战略轰炸的只有HE-177和HE-200等少数机型,二者产量只和有1500架以上的惊人数量,千机轰炸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前者的设计初衷,竟然是一个能俯冲轰炸的庞然大物,它的性能不可靠限制了使用效率。HE-177载弹量6000公斤以上、航程高达5600公里左右,在1942年后半年很适合从前线起飞,用来战略轰炸苏联的工业区,乌拉尔也不能幸免于难。

莫斯科向东到乌拉尔工业区的核心城市叶卡捷琳堡有1800公里的火车车程,对于战略轰炸机说这并不算远,德军原本也打算占领莫斯科后战略轰炸乌拉尔的,如下图所示。前进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国空军有能力战略轰炸!但是上文提到,由于德国空军缺乏战略轰炸机,且前线战斗激烈空军分身乏术,大型飞机还要兼顾西线和北非作战,能给苏联带来的伤害十分有限。
(巴巴罗萨计划有提到战略轰炸)

那么苏联自己的军工企业是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呢?

答案当然是的。诚然,同盟国提供的战机、坦克、运输车辆和食品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连斯大林本人都对美国源源不断的军火物资、装甲钢、工业设备援助赞叹不已,从而坚定了他在战后疯狂提高重工业产量,准备应对美英威胁的决心(苏联的铝产量在战后迅速提高了4倍以上)。



但是请注意,苏联自产的83万门火炮、15.8万架飞机、10.8万余辆装甲车以及1200万支步枪才是前后2500多万苏军武装的基本力量;盟军援助的飞机总共才18000多架、坦克也不超过1.3万辆,简单对比就能看出谁才是主力军。

当然了,盟军除了援助武器,还给予苏联35万台机床、32万吨铝和30万吨炸药,还有其他难以计数的军工原料和设备,以及帮助苏联在失去乌克兰后挺过1942年的粮食,这些也都是卫国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再多的援助物资离开了苏联人民的劳动也都没有意义不是吗?因此,苏联的军工企业能完整的退到乌拉尔工业区或者是西伯利亚、远东工业区,而且德军无力给它们造成毁灭性的战略轰炸,两点综合起来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至于说寒冷的天气吗,那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最佳贡献者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中苏联之所以胜利,纳粹德国之所以战败,(?????)原因有很多,但是纳粹德国无法摧毁苏联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和遭遇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了,其GDP高达400多亿美元,位居欧洲第二,比之纳粹德国的500多亿美元也相差没多少。更关键的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建立起来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武器虽然质量上和纳粹德国有所差距,但是数量上却大大胜出。再有苏联也不乏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这样的大杀器,而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军在武器上也没有太大优势,不过胜在突然袭击和闪电战把经历大清洗的苏联红军打的溃不成军。然而由于苏联的国土纵深太广和资源实在是太过丰富了,虽然纳粹德军已经消灭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占领苏联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摧毁了苏联大半的军工企业,可是苏联却依然可以在缺乏大型轰炸机的纳粹德国空军,难以企及的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重建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

这样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数以十万记的飞机坦克大炮,在加上将近2亿的人口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红军,而德国直到1943年才实现战争总动员整个二战期间武器生产量大大不如苏联,人口也只有6000多万,又缺乏石油,因此最终被苏联的武器数量优势和人海战术给拖垮了。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国军队势如破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德国人始终没有能占领莫斯科,也没占领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样的要地。1942年到1943年,德国军队被迫终止闪电战,和苏军打起了消耗战。最终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遭遇致命的惨败。

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后,德国统帅部的压力也很大。全面打垮苏联军队不可能,还要提防西线的盟军。虽然此时的英美盟军无法登陆西欧,但是轰炸德国本土还是没问题的。德国的防空力量还要留一部分防止英美的空袭。

德国进入全面战争后,资源和战争潜能已经是过度开发了:新武器的研发要弄,大量军事装备要生产,实在无法研究或者大量生产远程轰炸机了!

由于凡尔赛的限制条约,德国重整军备的时间相当短,大概只用了10年时间,就把陆军扩充了10多倍,海空军更是从无到有,这期间如何合理有效分配资源和人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德国在戈林的带领下,白手起家,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的空军部队,这与德国集中力量发展战术空军的决策是密切相关的。

德国人的核心战术思路就是搞闪电战,为了配合闪电战,德国必须集中力量发展战术空军,战术核心就是夺取制空权,然后用战术轰炸机配合装甲部队进行快速进攻,因此德国特别注重战术轰炸精确度,这样俯冲轰炸机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毕竟德国在二战爆发前,也只有3000多架飞机,如果发展远程轰炸机,这个数字估计要缩水一半,毕竟没有足够的规模和护航战斗机编队,远程轰炸机一是没有威力,二是基本上就是去送死。

而苏联人在开战初期,得益于苏军的节节抵抗,苏联就将西部1900多个工业企业设备搬迁到了几千千米以外的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德国战线最远到达莫斯科附近,从那里起飞的飞机,受航程所限,只能飞到乌拉尔山就必须返航了。所以说苏联新的工业区,恰好在德国的轰炸半径之外。

在各方面因素下,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累计生产了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轻重机枪9.54万挺,火炮83.4万门,坦克自行火炮10.8辆、门,飞机158218架,汽车20.5万辆,为苏联红军战胜德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

苏联幸存下来的军工企业都搬迁至深远的后方,德国的轰炸机跟随部队推进,支援战场作战可以,要想攻击苏联大后方的话,航程不够。

4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国军队势如破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德国人始终没有能占领莫斯科,也没占领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样的要地。


1942年到1943年,德国军队被迫终止闪电战,和苏军打起了消耗战。最终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遭遇致命的惨败。

(苏联广袤的国土,让德军倍感“兵力不足”。)

为什么德国为什么不轰炸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简而言之,不是不想,而是没办法了。

1、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后,德国统帅部的压力也很大。全面打垮苏联军队不可能,还要提防西线的盟军啊。虽然此时的英美盟军无法登陆西欧,但是轰炸德国本土还是没问题的。德国的防空力量还要留一部分防止英美的空袭。

2、战争爆发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重工业迁往乌拉尔地区。要知道,苏联的国土面积很大很大,德国人的轰炸机实在鞭长莫及——战斗机无法护航。除非是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空中堡垒”B-17,B-29这些飞机。

(普通轰炸机无法轰炸苏联的乌拉尔山一带。德国人进入全面战争后,无力生产远程战略轰炸机了!)

3、德国进入全面战争后,资源和战争潜能已经是过度开发了:新武器的研发要弄,大量军事装备要生产,实在无法研究或者大量生产远程轰炸机了!注意:德国的远程轰炸机技术不成熟。当时只有美国的远程轰炸机技术过硬且能量产!没办法,美国的工业能力实在太强大。

(苏联人顽强抵抗,美英援助源源不断,德国人拼消耗实在拼不起。)

综上所述,不是德国不一举灭掉苏联的军工业,而是实在没办法去做了。德国唯一的机会其实是占领莫斯科,但是宝贵的机会被希特勒葬送了!

5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十分强大,曾长时间 统治欧洲的天空,甚至夺取了英国和苏联的大部分制空权。但在苏德战争时期,德国为什么对苏联进行战略大轰炸?

要想有效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德国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这支空军还必须是拥有大型轰炸机的空军,问题是德国空军并没有达到这种标准。

当德国空军开始把作战重心转向苏联时,它的力量早已经被英国明显削弱,在此前大名鼎鼎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损失了近2000架战机,其中包括上千架轰炸机。即使后来轰炸机机队得到补充,因为战场分散等原因,导致德国在苏联方面投入的轰炸机仍比较有限。

实际上,德国很早就意识到轰炸摧毁苏联工业核心地带的必要性、紧迫性,每当地面作战取得推进,苏联的重要工业中心被暴露出来后,德国空军就会组织轰炸机进行战略轰炸。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都遭到过战略空袭,斯大林格勒、高尔基城等苏联战时工业集中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轰炸,最有名的还要数对乌拉尔工业区的轰炸。德军空袭的重点目标包括坦克工厂、合成橡胶工厂、炼油厂、战机工厂等战略意义非常重大的目标,取得不错的轰炸效果。

可随着战局的发展,德国空军的战略大轰炸愈发难以为继。首先,德国空军缺乏可以对苏联工业中心进行更大范围、更加有效轰炸的重型轰炸机。德国倒是想要轰炸苏联工业区,但问题是苏联有广大的领土纵深,大量的工业分散在后方,德军空军的轰炸机航程根本够不着。

希特勒上台后急于重建空军,且要求短时间内打造规模足以应对世界大战的空军,德国空军手头上的He 111中型轰炸机、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等轰炸机航程、载弹量都比较有限,难以对苏联纵深地区的高价值目标进行轰炸。

德国也知道发展重型轰炸机的重要性,但是它的重轰项目发展一直不顺利。德国空军原本认为可以很快装备亨克尔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的重型轰炸机,但因为资源、技术等问题,重型轰炸机的研发非常缓慢。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例如德空军技术总监乌德特要求轰炸机都应该具备俯冲轰炸能力;希特勒则要求把新锐的、不成熟的喷气式发动机装在轰炸机上,这些不甚合理的要求都进一步给德国轰炸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德军在地面战场开始遇到很多“硬骨头”,已经无法有效推进,甚至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德国空军轰炸机只能中断一些战略轰炸任务,转而执行战役的对地支援任务。

随着战争的继续发展,德国空军发现它越来越无法掌控战局,德国的战线全面收缩,德国空军开始“回家战斗”,德国境内也遭到盟军轰炸机机群的狂轰滥炸。此时德国空军连国土防空都无法胜任,重型轰炸机以及借助它来进行的战略大轰炸设想也都胎死腹中。

6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首先要说明一点,苏德战争必须放在整个欧战的格局中来看才能全面发现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德国不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

  • 首先,这与德国的对苏战争的战略制订有关系

  • 其次,德国是一国面对的是英、苏、美三国空军。注定他的空军力量的分布产生重要变化。

  • 第三,苏联的防空能力可以限制其轰炸,那这样的战略就会行不通。


如果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就会决定了德国为什么不能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

1、首先德国对苏联的战略制定,轻视对手的原因。

希特勒由于苏芬战争表现苏联军队巨大弱点。面对一个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小口,苏联发动的这场战争居然的损失约为近20万,伤亡合计70万以上(索科洛夫《影响世界的100场战役》),这让希特勒产生了巨大心理优势。

2、其次,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的摧枯拉朽的攻势也确实无须对苏联军工企业进行轰炸。莫斯科的冬天帮助了苏联人。

此时突然发生了德国的猪队友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美国向德意日宣战,导致本来不想与美国开战的希特勒也只好多线作战,尤其是地中海与对英前线耗去了50%以上的空中力量。

3、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德国由于受到盟军战略轰炸,又很难有时间生产远程战略轰炸机。

盟军空中霸王的b24战略轰炸机

这时德国这时才发出生产总动员令。比起苏联的24小时生产,晚了有近2年。

4、关键点又发生在1943年8月1日,罗马尼亚油田被美军空军毁灭性轰炸。

此时别说远程轰炸机,就算保卫本土的战斗机用油都发生了困难。德国新飞行员当时平均只能训练40多个小时就被送往前线。

5、全面缺油阶段

所以到1944年,即使德国当年总计生产飞机35076架其中轰炸机,2351战斗机,24981攻击机。但是因为石油的欠缺与盟军的全面轰炸,盟军已经全面战据空中优势。此时已经一切都晚了。


其次,再说到德国战略轰炸机——石油资源限制了战略轰炸发展。战争中期又遭轰炸与封锁。

德国的强大的军事工业并非不能生产战略轰炸机,按1944年生产量来计是不成问题的。而是因为二点原因造成了战略轰炸思路不能实施。

盟军B-24战略轰炸罗马尼亚普罗斯特油田

1、由于1941年前,对苏战争之前,缺乏罗马尼亚石油资源,并未做战略轰炸思考。也没有大规模轰炸机的生产,所以德国在1843年,航空部正式将He-277战略轰炸机,并下令1944年尽快投入量产。

2、战争期间,由于罗马尼亚油田被炸,德国本土遭遇盟军全面的轰炸。只能大量生产,FW-190、ME/BF-109等战斗机,以对抗盟军的轰炸。

3、轰炸苏联军工企业,有规模性的问题,必须有大量战略轰炸机加护航编队,这样才可能有效。

如果当时没有英美盟军的轰炸,这个计划问题应该不大。

但是,由英美参战的群殴,盟军更早的认识到战略轰炸的作用,先发致人,导致德国未能及时的发展战略轰炸机。使其战略轰炸计划未能实施。


其三、德国空军是在对三个国家同时作战,空军力量分散,导致其无法有效的防御领空,进而无法实施战略轰炸的计划。

1、 1940年5月15日到1945年4月16日长达4年的时间里,英美盟军出动400万架次的飞机,远程轰炸德国军事工业,以损失1%的代价,摧毁德国作战飞机5.5万架,自身损失达4万架。

这期间以1942年-1943年主要是吸引了德国51%的空军力量,使其将生产主要集中在战斗机上。从1943年8月-1945年,盟军已形成压倒性优制,摧毁了德军的空中力量及军事工业。

所以从1941年至1942年德国生产的轰炸机时间窗口太短,已不足以有足够时间支持其战略轰炸计划。

随着英美对德空战,可见德国对苏空军力量部署下降很快。

表1:1941年11月-1944年2月,德国作战飞机的部署。不包括后备飞机,只算前线飞机的话,东线的飞机占总数的比例在1941年11月8日为63%,1941年12月27日为53%,1942年12月10日为50%。


表2:1941年11月-1944年2月,德国战斗型飞机的部署(区别于作战飞机)

2、德国空军对地中海战场、西线、斯堪的亚维那(挪威、丹麦基地)、东线四个分区的铺开。

其在东线的力量分布在42年开始逐步下降,42年底43%,43年上半年急聚下降至28%,43年下半年仅占23%,44年上半年22%,而且还是单引擎战机。

而德国高质量的双引擎战机则分别为18%、11%、8%,8%,15%。大量部分高性能战机都开往西线作战,到43年下半年开始高性能战机的90%都用于西线其他战场。


表3:德国单引擎与双引擎战斗机在各战线的部署情况



3、从德国弗莱堡联邦军事档案中发现的新资料显示1941年6月-1943年12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的飞机和人员损失不到总损失的一半;还显示了德国空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集结的力量仅仅在东线延续了几个月,主要原因是美英盟军在西线和地中海战线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也就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关键时刻,德国战斗机表现如此羸弱的问题。

德国高性能fw190a-5野马战机主要用于西线

其四、苏联有能力限制制其空中轰炸。

由于德国在空军的军事科技与军事素养方面领先于苏联。实际上苏联军事工业的质量与科技能力的确远不具备抗衡德国空军的能力。

1、德国空军力量被迫分散是重要原因。

2、苏联全员24小时生产使飞机数量上升,但关键的是苏联从1941年开始由于用于飞机生产的铝材奇缺。

1)美国提供优质铝256,400吨,英国提供35,400吨,加拿大提供36,300吨,三国相加共328,100吨,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优质铝,全被苏联用于航空业飞机制造。

2)盟军对苏援助技术,仅举例如协助苏联战机之间无线电通迅的电报机(当时苏联飞机缺乏空中通迅)。

3)盟军1941年10月初起、至1942年6月底向苏联提供的援助并把飞机及重要设备运到苏联。

英国援助苏联的喷火战斗机

其中飞机:每月400架,其中短程轰炸机300架、战斗机100架(最终同意400架,其中美国每月供应轰炸机100架、战斗机100架,英国每月供应战斗机200架)。

在整个二战期间,盟军对苏援助18303架各型作战飞机,约占苏联生产战机总数的20%,关键这是这些战斗机都是苏联无法生产的较高性能战机(最好的战机并没有给苏联),可以应对德国空军。


4)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飞机及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

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使得苏联能够生产更好的飞机。

所以苏联红军得以在41年至43年最关键时刻挺住了德国空军的打击。

使得苏德战场更多的局限于地面战争。

综合欧洲战场的全面考虑,可以看到。

1、德国空军并非没有能力轰炸苏联,实在是被盟军拖入了三方群殴的局面,不得不将主要空中力量用于西线及地中海及对英前线。

2、德国的空军生产能力总动员时机较晚,错过了苏德战场的关键时刻。


如有喜欢,请关注本号。

相关资料:

《影响世界的100场战役》索科洛夫

《二战盟军对苏联租赁法案的政策》

《二战史》

《二战美军的超低空行动-普洛耶什蒂大轰炸》

7

德国空军不是不想去轰炸,而是根本炸不到啊,德国空军腿短,二战期间德国并没有发展远程战略轰炸机!

那么二战德军空军为什么这么短视,造成德国空军偏科呢?这得从一战的凡尔赛条约说起。

由于凡尔赛的限制条约,德国重整军备的时间相当短,大概只用了10年时间,就把陆军扩充了10多倍,海空军更是从无到有,这期间如何合理有效分配资源和人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德国在戈林的带领下,白手起家,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的空军部队,这与德国集中力量发展战术空军的决策是密切相关的。

从战术思想上说,确定闪电战战术为核心思想后,德国空军集中力量发展战术空军

因为德国人的核心战术思路就是搞闪电战,为了配合闪电战,德国必须集中力量发展战术空军,战术核心就是夺取制空权,然后用战术轰炸机配合装甲部队进行快速进攻,因此德国特别注重战术轰炸精确度,这样俯冲轰炸机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空军主力就是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在波兰、法国、苏联战场,这一套被证明非常有效,我们现在讨论德国的闪电战,多半是从坦克部队的进攻神速上讨论,但是实际上空地一体的密切协同才是闪电战的战术核心,否则靠当时德国普遍装备的3号坦克,其火力根本无法攻克比较坚固的防线,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突破和合围。

1942年夏季德国空军力量图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轰炸机数量并不多只有829架,而且基本都是He-111和JU-88这种中型双发轰炸机。

从国力上说,战略轰炸机太贵了,有了战略轰炸机部队还要配置护航战斗机编队

前面说了,德国空军白手起家,为了保证一定的数量,只能考虑考虑廉价的战术轰炸机,B29威力巨大,但是一架B29的钱可以造10架ju87,很明显,10架ju-87比B29更有用,更好用。毕竟德国在二战爆发前,也只有3000多架飞机,如果发展远程轰炸机,这个数字估计要缩水一半,毕竟没有足够的规模和护航战斗机编队,远程轰炸机一是没有威力,二是基本上就是去送死的。

所以基于两点,德国一是造不起,二是为德国总体军事战略服务选择了没有发展战略空军。

那么有人又说了,随着德国进攻苏联前期战斗的胜利,德国空军肯定随着战线推进同步推进,这样航程不就不是问题了吗?

而苏联人在开战初期,得益于苏军的节节抵抗,苏联就将西部1900多个工业企业设备搬迁到了几千米以外的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

的确德国战线最远到达莫斯科附近,从那里起飞的飞机,受航程所限,只能飞到乌拉尔山就必须返航了。所以说苏联新的工业区,恰好在德国的轰炸半径之外。

此外德国轰炸机还要对苏联从后方不断运往前线的战略物资战争补给进行封锁,对苏联的运输线进行轰炸,在斯大林格勒,在列宁格勒,面对德国的封锁,苏联人百折不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你炸我10卡车,我就再送10卡车,也耗费了德国人大量的空中轰炸力量。到了1943年7月以后,苏联与德国的空战已经打的有来有往了,这时德国更不敢对苏联进行战略轰炸了。

最重要的事,德国人的燃油问题爆发了,由于盟军的不断轰炸,罗马尼亚油田的日常生产又得不到保证,而进攻苏联高加索油田的战略目的没有实现,德国必须将日趋紧张的石油用于装甲部队和前线战斗,没有足够的燃油再去执行轰炸任务。

为什么说苏联的工业生产战胜了德国

二战被称为一场工业的战争,一场国家生死存亡的全面战争,工业实力越强,能造更多坦克,更多战斗机更多的航母,就能给战场带来更多的优势。再优秀的将军和再勇敢士兵,也扭转不了,源源不断的坦克、大炮、飞机带来的优势。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抵抗住德军后,苏联开始疯狂的军工模式,号召全国人捐家里的锅。刀具。动员所有的人民包括妇女儿童去工厂造坦克,火炮,飞机,所有小作坊全部生产枪支弹药。最疯狂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面街道在打仗,后面街道还在造枪,枪一出生产线,士兵就端着去战斗,平均一天造十万支枪。

在生产工艺上,苏联人是强调简化,能简化的全部简化,为了弥补切削机床的不足,非关键部位大量使用铆接和电焊。苏联倡导生产群众武器,而德国人却一直研究生产精英武器,在消耗巨大的战争中,群众武器就以量胜苏联坦克工业从战争初期到战争结束就只生产T-34,仅做适量改进,保证了产量巨大,保养也容易。

再一个,美国和英国的大量援助,美国援助了大量铝和特种钢,省去了原料加工过程。

在各方面因素下,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累计生产了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轻重机枪9.54万挺,火炮83.4万门,坦克自行火炮10.8辆、门,飞机158218架,汽车20.5万辆,为苏联红军战胜德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至于寒冷气候,只是影响德国发动攻势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8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德国空军的发展思路成就了德国空军,也毁了德国空军

德国空军一直以来都奉行以支援地面军队作战为主的作战思想。因为这种作战思想与德国陆军的闪击战理论相辅相成。

理论指导实际,德国空军在以以支援地面军队作战为主的指导思想下,其作战飞机大都是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的中短途飞机,没有航程特别长的远程飞机。德国空军因此成为了一支战术空军。

在二战初期,德国横扫西欧的作战中,德国空军与陆军之间配合可以说相得益彰,德国空军也由此走上了巅峰。

以支援地面军队作战为主的作战思想,虽说成就了德国空军的威名,但是也给德国空军埋下了一个祸根——短腿。一开始,在在欧洲大陆与中小型国家作战这个毛病还不显。因为这些欧洲中小型国家就巴掌大块地方,德国的飞机就算是短腿,覆盖起来也是毫不费力。

可苏联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2240.22万平方公里,是西欧的数倍。而且苏联也非常擅长利用自己战略空间巨大的优势。在苏联成立后,由于害怕其军事工业集中在西部地区,容易受到外来打击。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苏联花费大力在欧亚大陆交界的乌拉尔地区建立起了强大的军事工业综合体。

面对这样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国度,德国空军那些小短腿飞机就算拼了命也无法深入苏联纵深。这时候德国空军短腿的毛病就暴露无遗。

手里没有家伙(进行战略轰炸的大航程轰炸机),德国空军对苏联后方的军工企业也是无可奈何。

德国缺油

纵观整个二战,德国就罗马尼亚一个稳定的石油供应地,而且还要受到盟军不间断的轰炸。因此,油料短缺一直是二战德军的最大弱点。甚至出现了油料供应了陆军部队,空军飞机就无法起飞作战,海军舰艇就无法远洋作战的现象。例如,在诺曼底登陆当日,德国空军因为缺少油料,就只有一架BF109起飞作战。

在没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就几架轰炸机的话,是无法取得什么大的战果的。所以德国空军要对苏联后方的军工企业进行轰炸的话,肯定是要出动庞大的机群。但派机群去轰炸,这一来一回所耗费的油料,德国承担不起。

轰炸了苏联隐藏在后方的军工厂,是影响了苏联红军前线的军需供应,但德军坦克集群也会因为没有燃油而趴窝,这很显然是得不偿失。

苏联强大的军工企业和气候,确实在苏德战争中取得了关键作用

先说说气候对的影响。这方面其实大家都很熟悉了。苏联寒冷的气候使德军是苦不堪言,苏联寒冷的冬季甚至使德军士兵连98K的枪栓都拉不开,德军的战斗力也是直线下滑。

1941年,德国的前锋部队,已经推进到莫斯科郊外,结果在苏联人民顽强的战斗作用和西伯利亚的寒流共同的作用下,德国军队折戟沉沙。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

再说说军工。现代战争,打的是实力,拼的是消耗。要是军工生产跟不上,战场上的军队,在损失了之后就无法得到补充,只能是越打越少,越打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就是被生生耗死的典型范例。

而只要军工生产能跟得上,战场上的军队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补充,军队的战斗力也是越打越强。

二战中,苏联军工部门生产了83万门火炮、16万架飞机、11万余辆装甲车以及1200万支步枪。为苏联的取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就到这里,以上是本人个人观点,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9

苏德战争中苏联之所以取胜纳粹德国之所以战败原因有很多,但是纳粹德国无法摧毁苏联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和遭遇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无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了,其GDP高达400多亿美元位居欧洲第二比之纳粹德国的500多亿美元也相差没多少。

更关键的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建立起来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其武器虽然质量上和纳粹德国有所差距但是数量上却大大胜出。再有苏联也不乏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这样的大杀器,而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军在武器上也没有太大优势,不过胜在突然袭击和闪电战把经历大清洗的苏联红军打的溃不成军。

然而由于苏联的国土纵深太广和资源实在是太过丰富了,虽然纳粹德军已经消灭了数百万苏联红军占领苏联数百万国土摧毁了苏联大半的军工企业,可是苏联却依然可以在缺乏大型轰炸机的纳粹德国空军难以企及的乌拉尔山区和西伯利亚重建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

这样苏联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数以十万记的飞机坦克大炮,在加上将近2亿的人口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红军,而德国直到1943年才实现战争总动员整个二战期间武器生产量大大不如苏联,人口也只有6000多万又缺乏石油因此最终被苏联的武器数量优势和人海战术给拖垮了。

当然了苏联提早到来的冬天恶劣的气候也为苏联最终战胜纳粹德国出来一份力,原来纳粹德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几乎已经不可阻挡了,如果继续这样装甲狂飙的话苏联一时还真难以组织起新的防线。可是先是纳粹德国为了消灭乌克兰的苏军掉头南下耽误了时间,后来苏联冬天提早到来严寒的气候冻住了纳粹德国的坦克大炮,因积雪变得异常泥泞的道路又让纳粹德国的坦克大炮寸步难行。

而苏联红军则早就习惯了这种恶劣的天气影响不大,最终在抽调部分远东兵力后于默莫斯科击败了疲惫不堪的纳粹德军化解了一次亡国危机。所以许多人说苏联冬天恶劣的气候拯救了苏联是有道理的,它有力的迟滞了纳粹德国前进的步伐为苏联组织新的防线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10

这个问题属于一种误解,不是德国人不想,而是没有条件这么干。德军实际上在1935年才开始全面的扩军备战,直到1939年就进入战争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空军首先讲究的规模,不是质量。

德国没有时间与条件去重点发展远程轰炸机力,只能以支援德国地面部队作战为核心任务。这一原则为了德军在早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对发现大规模的轰炸机力量不利。

整个苏德战争当中,德国人确实曾经对苏军的兵工企业进行赤轰炸,很遗憾的是,苏联过于广大,在战争早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厂东迁,大部分工厂实际上都处于德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

在支援地面作战都显得力不从心的背景之下,德国空军根本拿不出多少轰炸机来进行远程轰炸,这不是简简单单想炸就炸了,必须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大量资源,这显然都不是当时的德国富余的东西。

如此一来,这种轰炸的规模就相当小,自然达不到预期的作战目的,所以人们才认为德军没有这么做,实际做过,只是没有什么效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