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二战奋战在东线的纳粹德军也对苏联进行了战略轰炸。
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高尔基城等苏联战时工业集中地,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战略轰炸!最有名的还要数对乌拉尔工业区的轰炸!这部分资料在国内极为少见。出于对苏联庞大地面武装的恐惧,德国空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之后就开始考虑对苏联后方工业区的战略轰炸了。
根据小编之前看过的杂志资料,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之后,清醒的认识到夺取整个南俄罗斯是不可能的目标,快速完好的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也是不切实际的!由此萌生出战略轰炸的想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自己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不能让巴库的石油、乌拉尔的车辆厂和煤铁资源继续为盟军服务。
既然德军有对苏联进行战略轰炸,那么为什么很少有提起呢?实际效果如何呢?
轰炸乌拉尔对缺乏战略轰炸机的德国来说非常艰难,航程较远的飞机都被集中起来攻击乌拉尔车辆厂,而且根据战俘的交代,苏联的坦克产量确实因为轰炸下降不少!此时,戈林意识到当初忽视重型轰炸机是个错误。其实,希特勒上台后急于重建空军,且要求短时间内打造规模足以应对世界大战的空军。因此,几乎所有的技术军官都反对费时费力的重型轰炸机。
(德军的重型轰炸机数量太少也不够可靠)
战争一开始也证明发展中型战术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是正确的,但是到1943年德军控制区达到最大(如下图),同时苏军集结强大军事力量反扑之时,戈林对米尔希和凯瑟琳等反对重型轰炸机的将领大发雷霆,认为是他们错误的说服自己放弃研发重型轰炸机,这才导致空军无力终结苏军的工业生产,间接导致苏德战场的惨败。
德军不打算占领整个苏联,对其腹地的战略轰炸老早就被写进巴巴罗萨计划里,而且在纳粹上台之前就已经有了计划雏形。
德国在二战前的三十年代就开始研发重型轰炸机了,而且还很有远见的给项目命名为“乌拉尔轰炸机”,该项目发起人是新成立的空军总参谋长瓦尔特·韦佛。容克斯和道尼尔分别推出JU89和DO19两种载弹量5000到10000公斤、航程上千公里的发型轰炸机,但是纳粹上台后都没有继续下去,原因就是德国空军高层一致认为,小国无力承担大型轰炸机的成本,支援地面作战的战术轰炸机必须放在首位。
(苏德战争初期真的看不出战略轰炸的必要)德国能用来进行战略轰炸的只有HE-177和HE-200等少数机型,二者产量只和有1500架以上的惊人数量,千机轰炸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前者的设计初衷,竟然是一个能俯冲轰炸的庞然大物,它的性能不可靠限制了使用效率。HE-177载弹量6000公斤以上、航程高达5600公里左右,在1942年后半年很适合从前线起飞,用来战略轰炸苏联的工业区,乌拉尔也不能幸免于难。
莫斯科向东到乌拉尔工业区的核心城市叶卡捷琳堡有1800公里的火车车程,对于战略轰炸机说这并不算远,德军原本也打算占领莫斯科后战略轰炸乌拉尔的,如下图所示。前进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国空军有能力战略轰炸!但是上文提到,由于德国空军缺乏战略轰炸机,且前线战斗激烈空军分身乏术,大型飞机还要兼顾西线和北非作战,能给苏联带来的伤害十分有限。
(巴巴罗萨计划有提到战略轰炸)那么苏联自己的军工企业是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呢?
答案当然是的。诚然,同盟国提供的战机、坦克、运输车辆和食品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连斯大林本人都对美国源源不断的军火物资、装甲钢、工业设备援助赞叹不已,从而坚定了他在战后疯狂提高重工业产量,准备应对美英威胁的决心(苏联的铝产量在战后迅速提高了4倍以上)。
但是请注意,苏联自产的83万门火炮、15.8万架飞机、10.8万余辆装甲车以及1200万支步枪才是前后2500多万苏军武装的基本力量;盟军援助的飞机总共才18000多架、坦克也不超过1.3万辆,简单对比就能看出谁才是主力军。
当然了,盟军除了援助武器,还给予苏联35万台机床、32万吨铝和30万吨炸药,还有其他难以计数的军工原料和设备,以及帮助苏联在失去乌克兰后挺过1942年的粮食,这些也都是卫国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再多的援助物资离开了苏联人民的劳动也都没有意义不是吗?因此,苏联的军工企业能完整的退到乌拉尔工业区或者是西伯利亚、远东工业区,而且德军无力给它们造成毁灭性的战略轰炸,两点综合起来才是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至于说寒冷的天气吗,那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