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战神不少,但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是李光弼、仆固怀恩、郭子仪几人,仆固怀恩自然是那个一反的,李光弼是病逝的,郭子仪却享有高寿、千古荣光。以下都按着时间顺序介绍。

一、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不到两个月就攻下洛阳,唐玄宗临阵斩杀大将封常淸、高仙芝

临阵斩将,用兵大忌,人家唐玄宗偏偏就这么做了。原因是封常淸在洛阳大败,丢了东都,与高仙芝会合后又一路后退,丧城失地。正好负责监军的宦官向玄宗打小报告,甚至说高、封二人贪污军饷之类的,于是二人被斩杀,丢在草席子上示众。

其实这二人对平定安史之乱没立下什么功劳,但却最让人惋惜,让人觉得世道苍凉。安禄山刚起兵时,兵锋甚锐,从北边一路南下,迅速渡过黄河。唐玄宗身边根本无可用之将,也无可用之兵。正好到朝廷述职的封常淸(本是安西副都护,在如今新疆)自清带兵平叛,临时招合二十万市井之徒,以对抗安禄山的十五万狼兵,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封常淸本是高仙芝的副手,两人一人平小勃律、一人平大勃律(都在今克什米尔),都算是一时名将,却因为一战失败被唐玄宗下令处死。说起来,两人起家都属不易,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黄沙百战而位列封疆,一腔热血主动请求带兵平叛,却得了草席晒尸的下场。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在安西节度使(今新疆库车)夫蒙灵察帐下效力,因为立下平小勃律的大功,反倒被夫蒙灵察嫉妒,骂他是“吃屎的高丽奴”。封常淸也出身微贱,靠着主动给高仙芝当家奴,随着高仙芝的发达一步一步升上来,靠的也是军功。

高仙芝临死前,看着封常淸的尸首叹道:“你随着我一步步走上来,我任个新职,你就接替我的旧职。封二(排行老二),如今却与你同死。”然后愤怒地说:“打了败仗,死没啥说的。可说我贪污军饷,将士们都在这里,谁能同意?”

这里,不是一个将被斩,而是两将被斩,还曝尸街头。

二、接替高、封二人的,是曾经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玄宗强令出战,战败后被迫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实际是突厥人,因为是突厥贵族,年轻时是纨绔公子,后来当了大将,打得吐蕃人都怕他。所谓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思牧马,不敢过临洮”。

唐玄宗后期,要论边将权任之重,一个是安禄山,身兼北方三镇节度使,一个是哥舒翰,身兼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都是唐朝重兵之地。

哥舒翰运气不好,在安禄山起兵前突然中风,因此他是带病被唐玄宗强行起用的。他依旧坚持高仙芝、封常清的战略观点,认为唐军只能扼守潼关,而不宜出关与安禄山决战。只要在关前拖住安禄山的主力,坐等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从朔方、河东荡平安禄山的河北基地,那唐军可不战而胜。

然而,在杨国忠的撺掇下,守了数月的哥舒翰还是被玄宗强令出战,结果全军覆没。哥舒翰被其手下将领火拔归仁挟持着投降了安禄山,后被安禄山杀掉(二人的矛盾是早就有的了)。

这是投降的一人。

三、说说那最终荡平叛乱,而又自己反倒叛乱的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人,又称为敕勒、高车,其实和回鹘颇为近。他一家人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前后死了几十口,最后的史朝义,就是他的儿子带兵追击的,可以说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收官之人。不但如此,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回鹘可汗当了可敦,仆固凭着这层关系,还为唐朝挽回了回鹘入侵的一大危机。然而,他最终因为朝廷的猜忌以及宦官的诬陷,被迫造反,给唐朝带来了巨大威胁。若非他突然病死,胜负也还难说。

虽然仆固怀恩有平乱之功,但因为他的姑息,故意养寇自重,也为唐朝留下了著名的河北三镇,成为唐朝中后期长期的分裂势力。

四、平乱的最大两个功臣,李光弼和郭子仪其实算是善终了

李光弼、郭子仪的平乱事迹其实不用多说,在河北、在河阳,与叛军进行最艰苦斗争的是李光弼,战功最为卓著。而香积寺、灵宝等大战,主要是郭子仪、陌刀大将李嗣业以及回鹘骑兵的功劳。

李光弼死前有点郁闷,主要是其手下的大将不听他的话了,而且因为唐朝的猜忌,他也的确有些不臣之心,但病死也是善终的,他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不算短寿的。需要说明的是,李光弼是契丹人,当时,契丹的很多首领都被唐朝赐姓李。

郭子仪更是荣宠一生,这和他善于退避、战胜不骄有很大关系。郭老令公,在唐朝那时的军界是什么地位?浑瑊等后来成为唐朝中兴大将人,在他家里都得像奴仆一样给他端盆子,就是这样的。但朝廷若让郭子仪交出军队来,那郭子仪肯定二话不说,单骑回家去了。由此可见郭子仪为何能功高震主,却寿过八旬。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最佳贡献者
2

唐朝做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唐朝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容忍性,所以就形成了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的壮观气象。这个特点当然也包括对人才的使用上,比如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唯近。只要你是个人才,只要你能为大唐效力,不管你是哪人,朝廷都会用你。比如当时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诏人、高句丽人、波斯人等,都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不少人都做了官,其中著名的有吐蕃人颉利可汗,安西人白孝德,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志远,甚至还有波斯王子卑路斯等。

不仅对于文人如此,对于武将也是如此。比如唐朝就有不少名将都是“外族”或者外国人。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级别的名将都不是汉人,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都曾立下功勋,甚至是不世之功,但后来却一个投降,一个反叛,一个过早病逝,一个被斩,竟无一善终。那么大唐中期这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皆战功赫赫,为何无一善终?


(一)被斩的高仙之

按照四大战神死亡时间顺序,先说被斩的高仙芝。高仙芝不仅不是汉人,而且也可以说是外国人,他是唐朝时期的高句丽人。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主要由濊貊和扶余人组成,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等,其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

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他相貌俊美,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在20岁时就被授予游击将军,后被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提拔重用,成为一代战神级名将。

高仙芝同他部下的封常清被称为大唐的“帝国双壁”,一生战功赫赫,威震边疆。主要战绩有攻伐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其中以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率军远征小勃律国最为著名。此役战果辉煌,灭了此国。但被后世赞誉的是高仙芝创造了一个行军奇迹。此次远征要翻越雄伟的葱岭,在海拔数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行军,难度极大。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胡秋原先生对高仙芝评价极高,把他与世界著名军事统帅拿破仑等相比:“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千倍。”

高仙芝对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的征战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其国王和许多部众。后在同大食国的怛罗斯之战中失利。高仙芝以善于行军和长途奔袭而著称于世,但后来却被朝廷冤杀。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名将封常清初战安禄山失利退守潼关,同高仙芝暂避敌锋,共驻潼关拒敌,本是正确的战略方案,但却受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牵制。后者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后来又向高仙芝索贿被拒,于是他诬告高仙芝无故放弃陕州土地、贪污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便冤杀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乱拖入深渊。


(二)投降安禄山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不是汉人,他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哥舒翰也是十分骁勇善战之人,他文武双全,仗义重诺。跟高仙芝一样,也是战功赫赫威震西域边境的战神级名将。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民间曾对战神哥舒翰的形容。哥舒翰一生战绩辉煌,他作战勇猛,经常身先士卒,善于打硬仗,成名于同吐蕃的苦拔海之战;天宝八载(749年)与吐蕃的石堡城战役中一战封神。石堡城雄伟坚固,易守难攻,一向为吐蕃军的前沿阵地。吐蕃动用全国之力防御石堡城。唐军曾多次试图夺回此城,都未成功。这次唐玄宗以倾国之力出战,下令必夺之。此战由哥舒翰全权指挥,他以牺牲数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战果,举国震惊,也令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大赞。

但哥舒翰同高仙芝一样,也是栽在了安史之乱初期,并且也是在潼关“陨落”。高仙芝是在此地被冤杀,而哥舒翰是在此战败投降。他是在高仙芝被冤杀之后,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军。他带病出征,统领20万大军。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面对安史叛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是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就是据守潼关,以待战机。这都是正确的做法。当时远在朔方的郭子仪也是这样主张的。无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错误判断,唐玄宗听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叛军。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在灵宝大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捆绑到安禄山跟前献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禄山。但当时他年事已高,并没有被安禄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阳。次年(757年)安禄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庆绪所杀,可谓是窝囊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善终。


(三)忧郁成疾,英年早逝的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是契丹人,出生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期归顺,以骁勇善战出名。李光弼为人严肃,性格深沉而刚毅,擅长骑射,他治军极严,颇知兵法,是位著名军事家。他少年即入军旅,同哥舒翰一样,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屡立战功。

做为平定安史之乱中仅次于郭子仪的第二号人物,“战神”对于他也绝对是实至名归。事实上,在整个大唐近三百年历史中,他也是数得着的几位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高仙芝和哥舒翰都是成名于安史之乱之前,他们对大唐的功绩主要是在开疆僻壤、镇守边境中所立下的战功,而李光弼则主要是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这次举世罕见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他在这长达8年的战乱中,率领唐军打下了无数次战役,比如赫赫有名的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怀州之战以及邺城之战的局部会战。

尤其是以757年初进行的太原之战最为著名,当时他以1万守军大败史思明10万精兵,此战他利用了地道战等各种神奇战法,创造了中国甚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它的战略意义尤其重要,因为当时是安史之乱的初期,叛军气势逼人,安禄山在唐朝核心区势如破竹,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大唐处于危机之中。而李光弼此战大大动摇了安史叛军的根基,可以说是牵制了叛军的几乎半壁“江山”,令叛军锐气大减,使朝廷在战略上扭转了颓势。

事实上,若论具体的战功,李光弼是大于郭子仪的,所以战后他也被评为“中兴战功第一”,《旧唐书》里甚至把他同历史上的著名战神军神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相提并论。

但就是这样一位盖世名将却只活了56岁(而郭子仪则长寿85岁),没有善终,为何?这里面原因众多,其一是跟高仙芝一样,受到宦官的嫉妒和打击陷害。比如鱼朝恩、程元振等都脱不了干系;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跟他的个性有关。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那样心胸豁达,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进能退;李光弼治军很严厉,对别人要求很严厉甚至苛刻,有种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鱼朝恩等人嫉恨时显得很愚笨和无奈。当他看到郭子仪被挤兑受打压时,干脆就躲避了。

比如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刚继位皇位未稳之时,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勤王。但李光弼却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后来还是郭子仪出面才赶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长安后,又两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惮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

这样就导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诸将之中大损,他自己也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四)走向反叛的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仆固部人,仆固家族是铁勒九大姓之一,仆固怀恩是仆固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部归降唐朝。仆固怀恩是历史上唯一的仆固部族的唐朝将领。他自幼习武,勇猛无敌,且为人忠义。他跟哥舒翰和李光弼一样,期初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也是经常冲锋陷阵,特别能打的勇士。

安史之乱爆发时,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常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也是一位战神级别的名将。他曾在唐朝收复长安之战中表现突出,并击败过叛军名将崔乾佑等。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表现十分抢眼,最著名的就是收复洛阳的战役,此役他率领唐朝和回纥联军歼敌10余万,随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史朝义叛军,可以说是他终结了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在平定安史叛军中,其家族46人为国捐躯;并且他为了给大唐寻找援军,就是到回纥借兵,为此他付出很大牺牲,曾先后把3个女儿嫁到回纥。

但一代战神、一代忠烈仆固怀恩最后却不可思议地成了大唐的叛将。为何?这个首先还得怪宦官,这次是宦官骆奉先。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女婿即回纥的登里可汗)回漠北时,骆奉先诬陷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图谋不轨。当然仆固怀恩也跟李光弼类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够心怀坦荡,他自己虽然觉得很冤,但他却无法申辩,或者不敢为自己申辩。

你既然是被冤枉的,去跟皇帝说清楚不就得了。但他也跟李光弼一样,害怕去朝廷见皇帝,恐怕再次受骆奉先陷害。因为当时有一个叫来瑱的将军,也是平定安史叛军的功臣,就被宦官陷害被冤杀。然后仆固怀恩更是被部下蛊惑,说是朝廷已经不相信他了,于是干脆就起了反心,背叛大唐,起兵造反。

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共十万人来犯唐朝。不过他的造反也没有什么结果,因为数日后他就暴死于进军途中。一生英明的仆固怀恩就这样落了个反叛的罪名,不得善终。

纵观以上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的人生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是,都没有善终。高仙芝纯属冤枉,令人唏嘘,不过他至死忠于大唐,可谓此生无愧;而哥舒翰晚节不保,令人鄙视;李光弼忧郁成疾而早逝,也令人痛惜;而仆固怀恩的晚节不保,则更令人惋惜甚至是痛恨。真是应了那句话,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无法把控。或者像苏轼所云:人生如梦。

不过真要找原因,除了命运的不可控以外,还真有。其一是宦官所致。高仙芝被边令诚诬陷;李光弼的早逝与鱼朝恩、程元振有关;仆固怀恩则是同骆奉先有关。第二是奸臣所致,即哥舒翰的遭遇同杨国忠的迫害不无关系。

唐朝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重用宦官,自唐玄宗开始,出现了宦官监军制。在一个军营里,主将往往不是最高统帅,掌握最终大权的是监军,这个古已有之。但在唐朝之前,担任监军一职的都是御史、刺史、都督等职务的人,大多懂点军务;可自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即732年开始,全面实现宦官监军制。而宦官大多厮混在宫里,有几个懂军事的?所以这些白痴们说白了都是皇帝的心腹,来监视主将的,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这样比较有个性或者原则性很强的许多主将,都不可避免地跟监军宦官产生矛盾。

若碰上像高力士那样比较善良或者通情达理的宦官还好一点,若是碰上那些小肚鸡肠、鼠目寸光、心如蛇蝎、其蠢如猪、其犟如驴的宦官(事实上大多宦官都是如此),那么你就惨了,等着被收拾吧,一不小心得罪了这些宦官监军,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说白了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他们的被诬陷,归根结蒂都是宦官监军制惹的祸。宦官权力过大也是导致大唐最终衰落以至于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至于陷害哥舒翰的奸臣杨国忠,他对大唐的危害众人皆知。

总之,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包容性,唐朝前期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现性,才会用这么多非汉人名将;后来因发生安史之乱,而安禄山、史思明恰好也是非汉人将领,所以唐朝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开始对这些非汉人名将不信任了,不用了,包容性一失去,也就自然走向了衰落。因此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外族”人用的越来越少了。这就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四大非汉人战神无一善终给后人带来的启示。

3

755年冬天开始的那场安史之乱是大唐的一个人浩劫,它将大唐从煊赫盛世拉进了泥潭,即便安史之乱最终被平息,但它留下的烙印在大唐的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消失过,唐玄宗更是开启了大唐皇帝出逃的先例,而在这持续七年多的动乱中,同安史大军浴血奋战的大唐将领们也鲜有人得到善终,这是武将的悲哀,同时也是大唐的悲哀。

在这七年多的时间中,参与平叛的将领主要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仆固怀恩、李光弼、李嗣业、张巡、颜真卿等等。

在这众多的将领中,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是真正拥有过统兵之权的,也都算得上是大唐战神级别的人物,有的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是节度使,镇守边关,比如高仙芝和哥舒翰,也有成名于安史之乱的,比如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但无论如何,这五个人的结局实在是不怎么样的,其中,高仙芝被处死,哥舒翰最终投降了安禄山并遭到杀害,李光弼被猜忌后郁郁而终,仆固怀恩最终反了,唯一称得上善终的只有郭子仪,但郭子仪的善终也是他小心翼翼、鞠躬尽瘁换来的。

这五个人中,高仙芝是第一个被派上战场的。安禄山在范阳拥三镇之兵浩浩荡荡南下 ,并不见多少阻碍,而唐玄宗一个星期之后才真正从心里接受安禄山反的这个事实,他命在京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急赴洛阳招兵买马,而命荣王为统帅,高仙芝为副统帅出兵镇守陕郡,当时边镇兵并没有还来不及赶到,所以他们能统领的只有京中的禁军以及新兵蛋子。

很快封常清节节败退,撤至陕郡的时候对自己的老领导高仙芝说明战况,并建议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然后再做打算,这在当时不失为一步好棋,毕竟他们手中精兵有限,硬碰硬未必能打胜仗,但是就是这一退,将两人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监军边令诚不仅将封常清的败和高仙芝的退都报告给了唐玄宗,更是将这败退造成的动摇军心夸大数倍报至唐玄宗,甚至还说高仙芝克扣粮饷等等,唐玄宗在没有查明的情况下单方面判了两人的死刑,直接让边令诚到军中将两人处斩。

安史之乱不过才月余,唐玄宗居然连斩两员大将,而且还是两名大唐的名将,这似乎已经预示着这场叛乱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两员大将一死,大唐其实已经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但是仗还是要打。

这个时候唐玄宗竟然让“废疾于家”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早在755年的春天就因为中风得了半身不遂,行动不便,所以才一直在家静养,实际上,这样的哥舒翰已经不适合打仗。

但是唐玄宗无将可用,只能将半身不遂的哥舒翰拉了出来,领兵二十万镇守潼关。这一次,唐玄宗寄予厚望,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一次败得很惨,二十万大军出征,回来的不到一万人。而造成此战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唐玄宗的瞎指挥。

原本哥舒翰指定的策略是坚壁不出,河北有郭子仪和李光弼阻断,实际上安禄山也很着急,而潼关本就是易守难攻,如果坚持坚壁不出,这一仗未必没有获胜的把握,但是唐玄宗在杨国忠的撺掇下等不了,逼着哥舒翰出征。哥舒翰在决定出兵的那一刻就知道有去无回,但造成如此惨烈的结局,也不能全怪唐玄宗。

哥舒翰领的这二十万大军本就是混合大军,而哥舒翰因为身体的原因,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下面的将领在做,将领与将领之间,士兵与士兵之间,将领与士兵之间,并不能完全配合。况且哥舒翰在接下这个任务之后,还急于解决私仇,弄死了安思顺,又与杨国忠反目,等等,都影响了战局。

所以哥舒翰一出兵,战况就一边倒,不过才几天的功夫,已经“十不存一二”。后来哥舒翰更是被部下绑着投降了安禄山。说来也真是没什么骨气,堂堂大唐的战神哥舒翰,曾经也是很看不起安禄山的,在兵败的时候也很不愿意投降,但是被部下给绑了。

结果等见到安禄山之后,哥舒翰竟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跪在地上请求安禄山这个“陛下”饶他一命,而他愿意写信招降其他将领。安禄山自然很高兴,结果哥舒翰的信送出去之后,收回来的是一片骂声,安禄山认为这样的一个废人留着也没啥用了,于是将他囚禁起来,不久派人杀死了。

潼关失守,长安岌岌可危,唐玄宗带着身边的一部人难逃,他们的目的地是杨国忠早就想好的蜀地,但是在到达马嵬坡的时候,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逼死了杨贵妃,杨氏家族几乎全部被杀死,而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扬镳,一个继续南下逃跑,一个北上灵武依靠朔方军欲力挽狂澜。

李亨达到灵武之后僭越称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连同李光弼率军到达灵武听从指挥。两人同时被授予宰相之职,在两人的配合下,“关、陕始通”,之后收复长安和洛阳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757年的秋天,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式开始跟随李俶率大军收复长安,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两京、河东、河西以及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收复,如此迅速的收复了两京,唐肃宗很是欣慰,深情的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而郭子仪也成为司徒,封代国公。

虽然唐肃宗召郭子仪入洛阳“经略北讨”,但是在两京收复之后的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唐军并没有组织兵力追讨叛军,这主要是因为唐肃宗忙着回到长安并迎回太上皇李隆基,然后稳定长安的宫廷内政,一直到了758年的秋天,郭子仪才真正奉命追讨叛军,但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已经不是在灵武的那个唐肃宗。

回京之后的唐肃宗开始忌惮、不信任武将,所以在追讨安庆绪的时候,唐肃宗派出了九位节度使领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但却没有选出一个元帅,“帝以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唯以中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节度使们奉命围攻安庆绪,却让一个外行人鱼朝恩从中调度,这一战似乎注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鱼朝恩在最开始就实行围而不攻的策略,耽误了进攻的时间,后来史思明领十几万兵救援安庆绪,相州之战中,一场诡异的大风吹散了唐军和叛军,唐军各节度使各自散去,一场大战如儿戏一般。而本应该负责的鱼朝恩将责任推给了郭子仪。

于是郭子仪被撤去兵权,滞留京师,而李光弼成为副元帅,此后的平叛,郭子仪基本使不上力,即便肃宗和代宗都曾有起用的意思,但是都被鱼朝恩和程元振等宦官所阻,仅有的一次出兵镇守也很快结束。

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位后,领兵平叛,将一座空城洛阳留给了史思明,又在河阳之战中取得胜利。之后同副手仆固怀恩领兵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进攻洛阳,进攻过程中,仆固怀恩因为没有听从调令而让唐军大败。

不过肃宗并没有追究李光弼的责任,仍旧让其统帅八道行营追讨史朝义。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弄死之后,叛军的实力还在,但是没有一个好的领导,史朝义的水平完全不能和史思明相提并论。安史之乱已经接近尾声。

李光弼应该是唯一一个在整个安史之乱中都比较被信任的将领,他也没有被撤职过,自始至终参与了安史之乱,其战功卓越。但安史之乱结束后,他还是被猜忌,或者说被宦官排挤,于是他待在徐州,硬是不敢离开徐州。

即便吐蕃军攻进了长安,而唐代宗仓皇出逃,李光弼也一直迟疑着没有出兵救驾,时间久了,部下看他的眼神已经变了,大部分都认为他拥兵自重,李光弼有苦说不出,他害怕被宦官们算计,又无法证明自己的忠心,于是在郁郁寡欢中,只过了一年就病逝了。

与李光弼同样参与整个安史之乱的还有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更多的是作为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副手存在的,但他为大唐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打仗。

唐肃宗的登基后,吐蕃人和回纥人都想掺和大唐的平叛,而唐肃宗最终决定和回纥人交好,煌王李承寀娶回纥公主为妃,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而仆固怀恩的女儿也嫁到了回纥,成为可汗之子的妻子,之后回纥出兵帮助唐肃宗平叛。

762年,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夕,史朝义居然引来了十万回纥大军,在边境虎视眈眈,刚即位不久的唐代宗赶紧派使者去询问登里可汗,而登里可汗提出要和自己的岳父仆固怀恩谈话。仆固怀恩如同被放在了火炉上炙烤,去吧,这和回纥人亲近将来必然没有好的结果,武将本来就备受猜忌;不去吧,唐代宗还亲自下令让他去,并赐了免死铁券。

其实他根本没得选,最终还是去了,其结果是好的,他说动回纥人帮助大唐平叛,但安史之乱结束后,当他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回去的时候,流言四起,宦官们怀疑他与回纥勾结,他不敢回朝,而郭子仪又去将他的老部下收回,更让仆固怀恩惊惧不安,于是他反了,后来暴毙于军中。

安史之乱的功臣只剩下了郭子仪,郭子仪此人不仅是一名武将,更懂得在官场上如何保命,同时又忠心不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他的兵权一再被撤,自己一再被皇帝猜忌,被宦官排挤,但是只要朝廷有事,他从来没有推脱过,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国排忧解难,安史之乱后,他抵御吐蕃、单骑退回纥,“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所以大唐乃至古代少有的功高不震主并全功保身之人,后以85岁的高龄去世。

  

4

谁说无人善终?病逝不算善终?何况,你把福禄寿考俱全第一人、八十五岁才病逝的郭子仪放在哪里?他难道不算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他难道不算善终?

所谓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想必指的是投降的哥舒翰、造反的仆固怀恩、病逝的李光弼、被斩的高仙芝。首先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哥舒翰和高仙芝在叛乱初期安禄山的“事业上升期”就一个投降一个被杀,虽然是战神毫无疑问,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根本算不到他们头上,怎么就算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仆固怀恩和李光弼倒是当之无愧,但显然排名在他们前面的必须有郭子仪,否则,这算哪门子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名单?

就一个个分析一下。先说那两个没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高仙芝和哥舒翰。他们的死源于叛乱初起时玄宗李隆基在惊慌下的昏庸。

一、是名将但不是平叛功臣

1、高仙芝、封常清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在安西四镇威名远播,曾大破小勃律,威慑四方胡人归顺。但因为背信弃义攻灭已经缔结合约的石国掠夺财富,石国投靠大食,最终高仙芝惨败,被解除兵权入朝。当时,安禄山叛军初起,高仙芝与旧部下封常清受命抵抗叛军,所率部队战斗力不强,与叛军一交手连战连败,便知不是对手,立刻劝高仙芝退守潼关。高仙芝听从其建议,成功将叛军抵挡在潼关以外。但由于玄宗下令高仙芝出击迎敌,监军宦官边令诚担心高仙芝违命会牵连自己,于是逃回长安,向玄宗诬告高仙芝、封常清畏敌不前,图谋不轨,玄宗不分青红皂白,下令斩杀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就此陨落。高仙芝封常清之死,归根结底是玄宗朝长年的积弊,军士战斗力下降,宦官掌军权,加上安史之乱导致皇帝对将领不信任,又不知道自己的士兵究竟有多少战斗力,才有此昏招。

2、哥舒翰


紧接着高仙芝,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元帅由皇子挂名)的是哥舒翰,作为玄宗当年最信任的两个边将之一(另一个就是安禄山),当年在西北屡破吐蕃、突厥,受封西平郡王。虽然曾经中风半身不遂,仍不得不担起重任进驻潼关。因为所率军队都是临时招募,比高仙芝那时更弱,哥舒翰打定主意利用潼关天险坚守不出,叛军毫无办法。但是,因为哥舒翰与杨国忠有矛盾,互不信任,杨国忠安插的眼线又被哥舒翰拔除,杨国忠深以为恨,向玄宗进言叛军兵少,让哥舒翰出战。玄宗信以为真,数度下令逼哥舒翰出兵,哥舒翰无奈,最终被打得惨败,部下将其绑架送完叛军大营,哥舒翰投降,安禄山给其高官厚禄希望他能招降其他唐将,但各路唐军不齿其投降,俱不理睬。安禄山见其没有利用价值,杀之。安禄山叛军得潼关,长安无险可守,玄宗只能仓皇出逃,长安落入叛军手中。哥舒翰的投降,源于玄宗长期不理朝政,信用杨国忠等奸佞,终被蒙蔽,又害一员名将。实际上当时河北有颜杲卿、颜真卿等坚守州郡抵抗,河东有郭子仪、李光弼率军连战连胜,如果没有哥舒翰出兵导致潼关丢失,唐朝完全可以慢慢夺回天下,不至于丢掉长安,仓皇出逃。

在丢掉长安之后,叛军实力达到鼎盛。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到朔方军寻求帮助,最终在朔方军拥护下即位,而各路唐军也有了主心骨,纷纷依附,这才开始平定安史之乱的反攻。朔方军中,最重要的三大战神无疑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说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没有郭子仪,滑天下之大稽!

二、真正的平叛功臣

1、仆固怀恩


先说说造反的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原本应该是朔方军第三号人物,但是随着郭子仪被夺权、李光弼外调,仆固怀恩扛起朔方军大旗。他是铁勒人,率全族参与平定叛乱,一家46人为国捐躯,儿子兵败曾假投叛军然后逃走,回营仍被仆固怀恩斩杀,他不容许家族有人投降。哪怕是诈降。他的女儿也都为国和亲回纥寻求帮助。安史之乱最后关头,史朝义拉拢回纥攻打关中,又是仆固怀恩前去游说利害,凭借姻亲关系劝回纥倒戈,被代宗称为江山再造的功臣,列平定安史之乱功臣第一。但是仆固怀恩也因为与回纥的关系受到群臣猜忌,尤其是与新任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不合,甚至私自出兵攻打辛云京。辛怒告其谋反,宦官骆奉先也进言说仆固怀恩作乱。代宗努力调和各方矛盾终不得,采纳颜真卿的建议,命郭子仪到河东安抚,结果朔方旧将纷纷离开仆固怀恩跟郭子仪回朝。恼羞成怒的仆固怀恩真的发动兵变,甚至联合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部席卷关中,连仆固怀恩的母亲都愤怒要杀他这个叛臣。最后在叛乱中病死。仆固怀恩虽然本无反心,但他也不是没问题。安史之乱后期,他频频为叛军将领讲情,保他们留住在叛军时的官职地位甚至兵权,实际上是联合这些人佣兵自重,威胁朝廷。而私自攻打辛云京,犯为臣大忌,而代宗实际也没有对他进行真正的处罚。最后更是不顾无数生灵联合外族入侵,所以他本身就是有些咎由自取。

然后是善终的两位:

2、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人,是军事天才,安史之乱爆发后,随郭子仪一同在河东屡胜叛军。肃宗登基后与郭子仪一同拥护肃宗,被委以大任,长期在河东、河北将史思明逼入绝境。奇招频出,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太原之战几乎将史思明的河北叛军全歼,史思明此后知李光弼来则闻风而逃。邺城之战后郭子仪背锅被夺兵权,光弼接替其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河阳之战再次打的史思明丢盔弃甲。此后,安史之乱大部分平息,李光弼被调往江南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李光弼虽功高却被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妒忌,屡进谗言,致使他的正确军事决策往往不被采纳,也被安置在不要紧的所在,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光弼也因此心灰意冷,由此犯下大错。吐蕃攻入长安和仆固怀恩叛乱引吐蕃入侵时,代宗都召李光弼救驾,李光弼却因害怕鱼朝恩陷害屡屡拖延不去。郭子仪平定叛乱后,李光弼每逢代宗召见也都找各种理由不去。部下对他的信任也开始产生动摇,甚至鄙夷他毫无勇气。最终李光弼郁闷不已,不久病逝,代宗为其辍朝三日,遣使吊恤其母,追赠太保,谥号“武穆”,百官送葬,也是极尽死后哀荣。李光弼是善终,毫无疑问,至于他后来的不得志,也是有很大自己的因素。他为求自保,置朝廷安危于不顾,并且屡屡抗旨不入朝,给各节度使带了很坏的头。

最后,郭子仪


郭子仪,真正的平定安史之乱第一功臣。叛乱爆发后,迅速成长为朔方军顶梁柱,与李光弼一起最早起兵响应肃宗,征战河东,援救河北,战无不胜。他也曾一度失意,那是在肃宗调集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发动邺城之战准备给安庆绪最后一击时,因为不信任各节度使,于是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大军,鱼朝恩缺乏作战经验,调度失当,当史思明援军来时突遇大风,结果各路军队互相冲撞,以致六十万人星流云散。郭子仪为保存实力,及时帅军回防洛阳,其部没有遭受损失。鱼朝恩为了推卸责任,将罪责加在郭子仪身上,郭子仪因此被接触兵权。面对诬告他没有申辩,顾全大局自愿承担罪责。但是,郭子仪始终没有丧失忠心,在河东兵变时获封汾阳王前往平叛,此后又被夺兵权。吐蕃攻占长安,郭子仪帅军抵抗,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作乱,郭子仪又单骑盟回纥,靠着自己的威望和胆识与回纥达成盟约,使回纥倒戈击退吐蕃。立下不世之功。此后,在朝中倍受尊荣,虽也被剥夺实权,但获得了极高的礼遇。封三公之首的太尉、首相中书令(当时已经是挂名),德宗继位后更尊为“尚父”。八十五岁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武将最高谥号)。子孙个个官高爵显,号称“满床笏”(高级官员上朝才有笏板,而郭家的笏可以放满一床)。号称自古“福禄寿考俱全”第一人。郭子仪的尊荣,在于胸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之心,在于为人处世的低调,在于他的军事才能、胆识。这样的人才是真英雄。

5

其实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不止只有这相对出名的“四大战神”没有善终,唐中期许多优秀之将领也都纷纷凐灭于安史之乱这场致使天朝大唐由盛转衰的时代浩劫之中,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来说的确是场恶患浩劫,但是唐朝后来的继承人却并没有在这场浩劫所带来的教训当中励精图治,将大唐重新扶起,反而引领着大唐日渐江河日下,最终消亡无踪。

那么依据题主所述之“四大战神”,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四大战神”的结果如何?

其一: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唐中期西北边境人民对于哥舒翰的称赞。哥舒翰一生镇守西北边陲,百战百胜,鲜有败绩。在其屡屡挫败吐蕃、攻取石堡城、夺下九曲城,后期组建神策军和宛秀军这种种功劳之下,基本上奠定了唐朝大西北的和平。但是哥舒翰却是下场凄凉的一位,没有战死沙场,反倒死于鼠辈手中。后人说,毕生令吐蕃人闻风丧胆的哥舒翰原本可以平定安史之乱,但是却最终毁死在了好面子的唐玄宗手中。“以守为攻”的哥舒翰原本可以轻松击败安禄山,却因小人之言促使玄宗以“转守为攻”考验哥舒翰,结果可想而知,哥舒翰兵败投降,次年被杀。

其二:高仙芝。“唐中名将高仙芝,相貌俊俏勇无敌”,高仙芝也是一位罕见的军事奇才。高仙芝初次出战便逆转“小勃律之战”,在唐朝三次不捷的基础上智取小勃律,令天下人为之刮目相看。与吐蕃后来的战争中,高仙芝用其智谋和勇猛屡屡击败吐蕃。在后来对待石国和大食两国之时,高仙芝恍若如天将附体,均无败绩,曾生擒石国国王。高仙芝作为首位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最终因前线失利而被监军边令诚诬陷杀害。

其三:李光弼。李光弼似乎是四位战神当中结局最好的,但也不过期郁郁寡终而死。李光弼被称为“中兴大将第一,平定安史第一”,李光弼的地位仅次于郭子仪。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李光弼都是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丝毫没有统帅之模样。但是李光弼为人心胸狭隘,不得大度。于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和受不得朝中排挤,便功成身退,归隐故乡,最终因为朝中之事而郁郁寡终,可以说是死的相当不其所。

其四:仆固怀恩。此人只能说是后起之秀,其能征善战在安史之乱中尤为突出,单凭其冲锋陷阵,可以和李光弼不相上下。仆固怀恩尤以收复长安之战而闻名天下。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原本仆固怀恩按理来说是有好结局的,奈何宦官骆奉先将其陷害,仆固怀恩在被逼无奈之下,竟然联合了唐朝周边国家起兵反唐,但是仆固怀恩的确是没有反心啊,只是心中愤慨,被逼无奈,所以说来起兵之后没过多久,便暴毙于军中。

唐中兴这四位旷世战神都不是汉族人,但是他们却都能为保卫大唐而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在唐朝有危险之时,他们都是“若有战,召必回”的爱国志士,奈何人情冷暖尽相残,帝王无道剐忠言。

6

若说唐朝,则必说盛世。但是唐朝并非总是繁荣富强,安史之乱便让唐朝急转而下,自此由盛转衰。唐军征战八年之久,才堪堪平定安史之乱,不过也造成了地方割据。平定安史之乱,四大战神功不可没,他们分别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与仆固怀恩。但是这些名将有的被迫造反,有的含恨而亡,总之不得善终,这是为何呢?

将领多仰仗军功加官进爵,鲜少有长袖善舞之人,难免行事时得罪他人,反遭陷害。高仙芝与封常清号称帝国双璧,两人往往协同作战。安禄山军队来势汹汹,唐军又准备不足,因而封常清大败。唐玄宗盛怒之下,将封常清贬为庶人,追随高仙芝戴罪立功。两人在安禄山军队势如破竹之时,不得不暂避锋芒,退守潼关。为让唐玄宗知晓形势,监军边令诚去京城觐见。边令诚此人乃是宦官,一向贪得无厌。他数次向高仙芝索贿,都被拒绝,给高仙芝的提议,也未被采纳。他对高仙芝怀恨在心。回京后,就诬陷高仙芝贪污,使得高仙芝最终被斩首。

安禄山养精蓄锐多年,其军队势如破竹,形势所迫,有的将领被迫投降。面对安禄山的铁蹄,唐玄宗惊恐万状,逼迫在潼关驻守的哥舒翰出关迎敌。实际上,若是固守潼关,时间一久,反而会让敌人涣散,贸然出征,很有可能遭遇不测。但是,哥舒翰不敢抗旨,只能出兵。果不其然,唐军遭受重创。二十万兵马,被安禄山军队打得只剩八千人。眼看大势已去,唐军中不少将领已经叛变。哥舒翰手下火拔归仁将他劫持,送到了安禄山面前。哥舒翰为保性命,最终投降。

安史之乱平定后,战功赫赫的武将必然因功高而遭人嫉恨。李光弼作为唐朝名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帝王甚至赐下铁券。帝王如此隆恩,自然也就让旁人眼红,鱼朝恩等宦官就对他十分嫉恨。唐代宗多次召他觐见,但是李光弼怕被宦官加害,都借故不去。也因为此事,部将对他不复敬畏之心。李光弼既倍感耻辱,又深觉不孚众望,最终郁郁而终。

安史之乱,致使朝廷对武将的信任不再,手握大权的大将们也备受猜忌。仆固怀恩一家满门忠烈,为与回纥交好,他更是让多个女儿去回纥和亲。当时叛变的史朝义欲引回纥攻打唐朝,仆固怀恩为平定叛乱,入回纥游说。尽管有皇帝御赐免死铁券,群臣仍然对他猜忌不已。仆固怀恩难以洗刷冤屈,又怕入朝被害,只能造反。他不仅自己攻打唐军,还引异族来犯。当然,他的造反最终被平定。只是可惜他一族近五十人为国殉难,却仍被流言逼上绝路。

将领的不得善终看似各有原因,究其根本还是权力和人性作祟。战败要被参,战胜则功高震主,也要被提防。安史之乱已将皇室和朝臣吓得如同惊弓之鸟,宦官又谗言不断,四大战神之死实在是无可避免。

7

历来能够在大型战争以后功成身退的将领都是少数,一部分将领死在战场上,一部分将领投降敌军,一部分将领起兵谋反,一部分将领由于被自家皇帝怀疑而被斩。

按照时间顺序来看,唐朝最初的名将是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等人,这些人本来就是节度使,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在安史之乱办法的时候已经是一代名将。

首先是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两人虽说出身不算富贵,但凭借着战功,也是步步高升,两人的关系就是上级领导和下属,一起防守相得益彰。

彼时的安禄山范阳起兵,封常清和高仙芝自知手中精锐不足,多是临时充阵的新兵,想要与边军的安禄山野战,难度不可谓不小,也只有退守潼关,依仗险要的地势打防守战,才能拖住安禄山大军,等待援军的到来。

然而,急于求成的李隆基绝对此举不甚满意,在一帮宦官的诬陷之下,封常清和高仙芝被戴上了克扣粮饷的帽子,于是乎,战前这两人就被唐玄宗砍了。

顶替二人职位的就是哥舒翰,又一名名将,只是很可惜,哥舒翰前往军中镇守潼关之前,就已经大病难愈,半身不遂了,本来镇守潼关尚且可以,只要坚壁不出就可以了,但唐玄宗却贪图胜果,在前线战事实在不适合出兵清剿叛军的时候,强行命令哥舒翰率兵出击,最终导致前线溃败,哥舒翰本人也被俘,后来哥舒翰干脆投靠了叛军,只是明显哥舒翰的面子不够大,虽然投降了还是被杀了。

安史之乱的收官之人,也是后来重新起兵谋反之人,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直接终结安史之乱的人物,甚至是在后来的回鹘入侵中,仆固怀恩都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靠着姻亲关系,将回鹘大军逼退。只是这样的一位将领,却也备受猜忌,在宦官的诬陷之下,仆固怀恩被迫起兵谋反,最终这场动乱虽然平息了,但也为大唐王朝留下了无法抹平的创伤。

最后就是李光弼了,李光弼是契丹人,平叛的时候也是功劳卓著,奈何却依旧是受到了怀疑,唐肃宗后期多疑之心泛滥,李光弼也只能退守徐州,勉强保护好自己,后来也是病逝在了徐州。

除了这几人,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之一,郭子仪的结局其实算是很好了,当然这也主要是因为郭子仪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平日里就低调得很,也常常避嫌,因此博得了善终的结局。

8

其实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是很有问题的。所谓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应该指的就是投降的哥舒翰、造反的仆固怀恩、病逝的李光弼、被斩的高仙芝。



但实际上这种答案是很有问题的。

首先哥舒翰,他在安史之乱初期就投降了安禄山,因此哪里来的平定安史之乱呢?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封大燕皇帝,随后率军占据河北广大地区,继而率兵猛攻潼关,意图攻进唐都长安。但初期,因哥舒翰坚守不出,再加上潼关城高池深,是固若金汤,因此安禄山持续进攻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此后,李光弼与郭子仪所率唐军又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安禄山前线军队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



因此,此时的安禄山可谓是腹背受敌,为了避免范阳大本营被占,他决意退军。可就在安禄山决意退军时,远在长安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谣言,执意要哥舒翰出关迎战,不顾哥舒翰“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的谏言,最终哥舒翰只得“恸哭出关”。

最终的结果我想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了,那就是惨败,出关迎战的二十万大军,回来的仅剩下八千人。此后,经此一役,潼关已再无坚守的可能性,蕃将火拔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遂决定投降安禄山,不久他们就将哥舒翰劫持押往安禄山处。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洋洋得意的说道:“汝常轻我,今日如何?”意思是你以前不是瞧不起我吗?如今怎样呢?而此时被俘虏的哥舒翰是再无往日的傲气,他惶恐的跪在安禄山上的面前,说道:“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大意就是我当时有眼不识泰山,现在我知道安禄山你是天下的真命天子,如果你能留下我的性命,我就为你招降李光弼、来填、鲁炅等四方将领。

安禄山听到此答复后,是万分开心,于是马上将任命哥舒翰为司空,然后让其去招降唐将。



再是高仙芝。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造反,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发。唐玄宗闻听安禄山造反,是万分惊恐,遂赶紧进行部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关辅新兵,共5万人,出兵平叛。

但因唐朝承平已久,地方兵士早已不知战争为何物,再加上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因此高仙芝所率军队可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反观安禄山叛军皆是精锐之师,如此纵然高仙芝智慧超群,也无法与安禄山大军对抗,不久高军既大败,随后只得退居潼关。



可在退居潼关后,因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高仙芝被昏庸的唐玄宗下令斩杀。因此,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就被唐玄宗下令斩杀的高仙芝,他如何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呢?

实际上真正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应该是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这三人。

而实际上,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廷对于这三位功臣的赏赐不可谓不优厚。仆固怀恩被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封大宁郡王;李光弼受封临淮郡王,食邑二千户,授其一个儿子为三品官,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郭子仪拜司徒、代国公,余官如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加食邑一千户。



从平定安史之乱时,唐廷对于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三人的加封来看,唐廷对他们是十分厚待。而后,除仆固怀恩因被奸宦所害,再加上他本身性格有问题,起兵造反,致使一生对于唐朝的功劳都随之烟消云散,曾经全家有46人为国殉难,三个女儿牺牲幸福为国远嫁和亲,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家族,因叛乱被列入“叛臣传”,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而李光弼、郭子仪二人因懂得韬光养晦,与世无争,明哲保身,因此得以善终。李光弼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唐廷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郭子仪于建中二年(781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其实从大多数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结局来看,唐廷对于这些功臣还是厚待无比的,并没有实行血腥的杀戮。

9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因为提问的同学没有说是谁,仅仅说是四大战神,日航君就自己推测了一下,投降的应该是哥舒翰,反叛的应该是仆固怀恩,病故的应该是郭子仪或者是李光弼,被斩的应该是封常清和高仙芝吧。那么,这些战神级人物都是怎么死的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投降的末路战神——哥舒翰

哥舒翰确实说来让人心疼,明明是一代名将,有着“北斗七星夜,哥舒夜带刀”之称的哥舒翰最终却投降了安禄山,落得一身骂名,最终被安庆绪所斩首。那么为什么哥舒翰要投降呢?

因为当时哥舒翰面临的是死局!唐玄宗看到局势大好,心里膨胀,命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大战。当时哥舒翰前有封常清、高仙芝因为不出战而被斩杀的前车之鉴,后面临着自身军队战斗力薄弱,出战就是失败的必死之局。因此不论出战与否,都是死路一条。

蝼蚁尚且惜命,哥舒翰也一样惜命。面对着这种死局,哥舒翰选择了第三条路,先出战报答皇帝,然后投降保全性命。但是很可惜,哥舒翰最终仅仅是多活了一年,就被安庆绪所杀,在史书上也留下了一个“丑哉舒翰,不能死王”的坏名声。

但是个人认为,哥舒翰的悲惨结局,应该怪唐玄宗,如果不是唐玄宗执意让哥舒翰出战,凭借潼关之利,可能安史之乱就早早平息了

二、被逼叛的异族战神——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九大姓“仆固部”之后人,在安史之乱中出生入死,为唐立下了大功。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陷入了“恐武将症”,对于所有武将都不信任,其中就包括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没有像郭子仪一样夹着尾巴做人,在面对着宦官的诬陷之时,仆固怀恩选择了造反。

仆固怀恩一造反,马上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要“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不久后仆固怀恩就暴亡而死,一代名将就此落幕,实在是让人感叹。

仆固怀恩的悲惨结局的造成者不是别人,正是皇帝对于武将的不信任以及宦官的煽风点火所造成的。

三、病故的战神——李光弼与郭子仪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人最终结局也都是病死。但是郭子仪是活到了85岁自然病死,李光弼则是最终不得志而死。

先说李光弼吧,李光弼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屡屡受到朝中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的陷害,因此李光弼得了“恐宦症”,害怕因为宦官谗言而丧命,因此面对皇帝的召见时李光弼往往不敢入朝面君。就这样,李光弼手下的大将也渐渐对李光弼不服气了,最终李光弼很不得志,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五十七岁便病故了。

再说郭子仪吧,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安史之乱的功臣,在战后也多次遭到宦官鱼朝恩和程元振的陷害,面对这种陷害,郭子仪没有像李光弼一样畏畏缩缩,而是敢于面对,虽然被罢官,被诬陷,但是一直勇敢面对。因为郭子仪胸襟广阔,因此一直活到了八十五岁才去世,可以说是长寿之人了。

这二位的坎坷经历都是宦官在背后作乱才造成的,唐代宦官势力之强大,可想而知。

四、被斩杀的战神——高仙芝和封常清

这两位战神死得确实冤枉,确实不值。在安史之乱之初,在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指挥下,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也有失败,不过罪不至死。

但是高仙芝曾经得罪过一个人,就是监军边令诚,边令诚本人也是宦官。因为与高仙芝不和,边令诚向唐玄宗进谗言,唐玄宗偏听偏信,杀掉了高仙芝和边令诚,这两位忠勇的将军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

唐代宦乱,可见一斑!这几位战神的悲惨下场都与唐代势力滔天的宦官脱不了干系!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10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世转向衰落的节点,安史之乱本该是一场能够及时镇压的叛乱,但是由于唐朝的几位皇帝瞎搞一通,最终使得叛乱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后还要请求外族出兵,这一举动使得唐朝皇室的威严跌落极点,也间接促使地方藩镇势力的做大。

本来能够快速镇压叛乱的几位当世名将,如:高仙芝,李光弼、郭子仪,哥舒翰,仆固怀恩等人,因为他们皇帝的不信任最后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高仙芝被杀

在安禄山骑兵反叛后,本来是高仙芝在潼关已经做好了拒守敌军的准备,但是唐玄宗派出的的太监,此时非但不想着如何抵抗敌军,而是向统兵大将索要贿赂,索要失败后向唐玄宗打小报告,而唐玄宗也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把高仙芝杀了,刚开战就自毁长城。

李光弼郁郁而死

李光弼是唯一一个还算被皇帝信任的将领,当然这是指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在平定叛乱以后,李光弼也被唐朝皇帝猜忌,而且也是被宦官打了小报告,李光弼联想到其他几位的下场以后,就终生都呆在了徐州,最后郁郁寡欢而死。

哥舒翰投降安禄山被杀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哥舒翰本来是可以安享晚年的,但是奈何安禄山反叛,在玄宗杀了高仙芝以后,哥舒翰就领兵与安禄山作战,本来哥舒翰是打算守城的,但是玄宗老头自己指挥,结果主动出击,把老婆本都输了,哥舒翰20万大军,最后只有2万人回来。哥舒翰也被俘虏了,然后向安禄山投降了,但是当时的哥舒翰因为中风的原因,基本是半个废人,安禄山觉得对他没用,所以就一刀杀了。

仆固怀恩被逼造反,身死乱君

仆固怀恩本来不会造反的,但因为仆固怀恩是吐蕃汗的岳父,使得唐代宗对他猜忌,再加上宦官的挑唆,使得唐代宗不信任仆固怀恩,下令让郭子仪取收他的兵权,仆固怀恩心里忧惧,所以造反,然后死于乱军。

郭子仪善终

最后只有一个郭子仪还算是善终,但是郭子仪做到这一步也是非常不容易,多次被收缴了兵权,最后都是因为皇帝无人可用才最终启用郭子仪的。

我们可以看到,自唐玄宗以后,唐朝的皇帝就变得多疑,而且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皇权逐渐落入了太监的手中,自唐晚期的时候,皇帝的废立完全就掌握在宦官的手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