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做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唐朝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容忍性,所以就形成了盛唐时期的万国来朝的壮观气象。这个特点当然也包括对人才的使用上,比如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唯近。只要你是个人才,只要你能为大唐效力,不管你是哪人,朝廷都会用你。比如当时的吐蕃人、突厥人、契丹人、奚族人、南诏人、高句丽人、波斯人等,都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不少人都做了官,其中著名的有吐蕃人颉利可汗,安西人白孝德,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志远,甚至还有波斯王子卑路斯等。
不仅对于文人如此,对于武将也是如此。比如唐朝就有不少名将都是“外族”或者外国人。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级别的名将都不是汉人,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都曾立下功勋,甚至是不世之功,但后来却一个投降,一个反叛,一个过早病逝,一个被斩,竟无一善终。那么大唐中期这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皆战功赫赫,为何无一善终?
按照四大战神死亡时间顺序,先说被斩的高仙芝。高仙芝不仅不是汉人,而且也可以说是外国人,他是唐朝时期的高句丽人。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主要由濊貊和扶余人组成,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等,其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韩国、朝鲜。
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他相貌俊美,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在20岁时就被授予游击将军,后被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提拔重用,成为一代战神级名将。
高仙芝同他部下的封常清被称为大唐的“帝国双壁”,一生战功赫赫,威震边疆。主要战绩有攻伐小勃律国、石国、大食国等。其中以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率军远征小勃律国最为著名。此役战果辉煌,灭了此国。但被后世赞誉的是高仙芝创造了一个行军奇迹。此次远征要翻越雄伟的葱岭,在海拔数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行军,难度极大。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胡秋原先生对高仙芝评价极高,把他与世界著名军事统帅拿破仑等相比:“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千倍。”
高仙芝对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的征战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其国王和许多部众。后在同大食国的怛罗斯之战中失利。高仙芝以善于行军和长途奔袭而著称于世,但后来却被朝廷冤杀。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名将封常清初战安禄山失利退守潼关,同高仙芝暂避敌锋,共驻潼关拒敌,本是正确的战略方案,但却受宦官监军边令诚的牵制。后者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后来又向高仙芝索贿被拒,于是他诬告高仙芝无故放弃陕州土地、贪污军粮,唐玄宗听信谗言,便冤杀了他和封常清,把安史之乱拖入深渊。
(二)投降安禄山的哥舒翰
哥舒翰也不是汉人,他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哥舒翰也是十分骁勇善战之人,他文武双全,仗义重诺。跟高仙芝一样,也是战功赫赫威震西域边境的战神级名将。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民间曾对战神哥舒翰的形容。哥舒翰一生战绩辉煌,他作战勇猛,经常身先士卒,善于打硬仗,成名于同吐蕃的苦拔海之战;天宝八载(749年)与吐蕃的石堡城战役中一战封神。石堡城雄伟坚固,易守难攻,一向为吐蕃军的前沿阵地。吐蕃动用全国之力防御石堡城。唐军曾多次试图夺回此城,都未成功。这次唐玄宗以倾国之力出战,下令必夺之。此战由哥舒翰全权指挥,他以牺牲数万人的代价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战果,举国震惊,也令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大赞。
但哥舒翰同高仙芝一样,也是栽在了安史之乱初期,并且也是在潼关“陨落”。高仙芝是在此地被冤杀,而哥舒翰是在此战败投降。他是在高仙芝被冤杀之后,唐朝派去的又一路大军。他带病出征,统领20万大军。英雄所见略同,哥舒翰面对安史叛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是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就是据守潼关,以待战机。这都是正确的做法。当时远在朔方的郭子仪也是这样主张的。无奈唐朝中央政府再次做出错误判断,唐玄宗听信同哥舒翰有矛盾的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叛军。结果哥舒翰中了叛军崔乾佑的埋伏,在灵宝大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战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捆绑到安禄山跟前献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哥舒翰居然屈膝投降了安禄山。但当时他年事已高,并没有被安禄山所用,而是被囚禁在洛阳。次年(757年)安禄山身死,哥舒翰也被安庆绪所杀,可谓是窝囊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善终。
(三)忧郁成疾,英年早逝的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是契丹人,出生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期归顺,以骁勇善战出名。李光弼为人严肃,性格深沉而刚毅,擅长骑射,他治军极严,颇知兵法,是位著名军事家。他少年即入军旅,同哥舒翰一样,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屡立战功。
做为平定安史之乱中仅次于郭子仪的第二号人物,“战神”对于他也绝对是实至名归。事实上,在整个大唐近三百年历史中,他也是数得着的几位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高仙芝和哥舒翰都是成名于安史之乱之前,他们对大唐的功绩主要是在开疆僻壤、镇守边境中所立下的战功,而李光弼则主要是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这次举世罕见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他在这长达8年的战乱中,率领唐军打下了无数次战役,比如赫赫有名的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怀州之战以及邺城之战的局部会战。
尤其是以757年初进行的太原之战最为著名,当时他以1万守军大败史思明10万精兵,此战他利用了地道战等各种神奇战法,创造了中国甚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它的战略意义尤其重要,因为当时是安史之乱的初期,叛军气势逼人,安禄山在唐朝核心区势如破竹,洛阳、长安相继沦陷,大唐处于危机之中。而李光弼此战大大动摇了安史叛军的根基,可以说是牵制了叛军的几乎半壁“江山”,令叛军锐气大减,使朝廷在战略上扭转了颓势。
事实上,若论具体的战功,李光弼是大于郭子仪的,所以战后他也被评为“中兴战功第一”,《旧唐书》里甚至把他同历史上的著名战神军神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相提并论。
但就是这样一位盖世名将却只活了56岁(而郭子仪则长寿85岁),没有善终,为何?这里面原因众多,其一是跟高仙芝一样,受到宦官的嫉妒和打击陷害。比如鱼朝恩、程元振等都脱不了干系;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跟他的个性有关。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那样心胸豁达,有容人之量,即便被宦官嫉恨仍能进能退;李光弼治军很严厉,对别人要求很严厉甚至苛刻,有种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味道,所以被鱼朝恩等人嫉恨时显得很愚笨和无奈。当他看到郭子仪被挤兑受打压时,干脆就躲避了。
比如在763年初,吐蕃人趁安史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唐代宗李豫刚继位皇位未稳之时,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勤王。但李光弼却害怕遭到鱼朝恩等陷害,拖延未去。后来还是郭子仪出面才赶走了吐蕃人;等代宗返回长安后,又两度召李光弼入朝,他都因忌惮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的加害,仍不敢去长安见驾。
这样就导致了李光弼的形象在诸将之中大损,他自己也感到耻辱、惭愧,致使忧郁成疾,于764年七月十四日去世,可谓英年早逝。
(四)走向反叛的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仆固部人,仆固家族是铁勒九大姓之一,仆固怀恩是仆固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部归降唐朝。仆固怀恩是历史上唯一的仆固部族的唐朝将领。他自幼习武,勇猛无敌,且为人忠义。他跟哥舒翰和李光弼一样,期初都曾在名将王忠嗣麾下效力,也是经常冲锋陷阵,特别能打的勇士。
安史之乱爆发时,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常身先士卒,屡立战功。也是一位战神级别的名将。他曾在唐朝收复长安之战中表现突出,并击败过叛军名将崔乾佑等。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表现十分抢眼,最著名的就是收复洛阳的战役,此役他率领唐朝和回纥联军歼敌10余万,随后又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史朝义叛军,可以说是他终结了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在平定安史叛军中,其家族46人为国捐躯;并且他为了给大唐寻找援军,就是到回纥借兵,为此他付出很大牺牲,曾先后把3个女儿嫁到回纥。
但一代战神、一代忠烈仆固怀恩最后却不可思议地成了大唐的叛将。为何?这个首先还得怪宦官,这次是宦官骆奉先。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女婿即回纥的登里可汗)回漠北时,骆奉先诬陷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图谋不轨。当然仆固怀恩也跟李光弼类似,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够心怀坦荡,他自己虽然觉得很冤,但他却无法申辩,或者不敢为自己申辩。
你既然是被冤枉的,去跟皇帝说清楚不就得了。但他也跟李光弼一样,害怕去朝廷见皇帝,恐怕再次受骆奉先陷害。因为当时有一个叫来瑱的将军,也是平定安史叛军的功臣,就被宦官陷害被冤杀。然后仆固怀恩更是被部下蛊惑,说是朝廷已经不相信他了,于是干脆就起了反心,背叛大唐,起兵造反。
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共十万人来犯唐朝。不过他的造反也没有什么结果,因为数日后他就暴死于进军途中。一生英明的仆固怀恩就这样落了个反叛的罪名,不得善终。
纵观以上四位非汉人战神级名将的人生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是,都没有善终。高仙芝纯属冤枉,令人唏嘘,不过他至死忠于大唐,可谓此生无愧;而哥舒翰晚节不保,令人鄙视;李光弼忧郁成疾而早逝,也令人痛惜;而仆固怀恩的晚节不保,则更令人惋惜甚至是痛恨。真是应了那句话,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无法把控。或者像苏轼所云:人生如梦。
不过真要找原因,除了命运的不可控以外,还真有。其一是宦官所致。高仙芝被边令诚诬陷;李光弼的早逝与鱼朝恩、程元振有关;仆固怀恩则是同骆奉先有关。第二是奸臣所致,即哥舒翰的遭遇同杨国忠的迫害不无关系。
唐朝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重用宦官,自唐玄宗开始,出现了宦官监军制。在一个军营里,主将往往不是最高统帅,掌握最终大权的是监军,这个古已有之。但在唐朝之前,担任监军一职的都是御史、刺史、都督等职务的人,大多懂点军务;可自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即732年开始,全面实现宦官监军制。而宦官大多厮混在宫里,有几个懂军事的?所以这些白痴们说白了都是皇帝的心腹,来监视主将的,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这样比较有个性或者原则性很强的许多主将,都不可避免地跟监军宦官产生矛盾。
若碰上像高力士那样比较善良或者通情达理的宦官还好一点,若是碰上那些小肚鸡肠、鼠目寸光、心如蛇蝎、其蠢如猪、其犟如驴的宦官(事实上大多宦官都是如此),那么你就惨了,等着被收拾吧,一不小心得罪了这些宦官监军,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说白了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他们的被诬陷,归根结蒂都是宦官监军制惹的祸。宦官权力过大也是导致大唐最终衰落以至于覆亡的根本原因之一。至于陷害哥舒翰的奸臣杨国忠,他对大唐的危害众人皆知。
总之,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包容性,唐朝前期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现性,才会用这么多非汉人名将;后来因发生安史之乱,而安禄山、史思明恰好也是非汉人将领,所以唐朝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开始对这些非汉人名将不信任了,不用了,包容性一失去,也就自然走向了衰落。因此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外族”人用的越来越少了。这就是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四大非汉人战神无一善终给后人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