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神仙2606的邀请。
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有由生到死、自生自灭的过程,作为世间万物之主的人类也不例外,也同样要遵循从生到死的规律,人死了就得埋葬入土为安,穷人有穷人的葬法,富人有富人的葬法,或许有人好奇,那皇帝死了之后又是怎样下葬的呢?
古代皇帝的丧葬制度是比较严格的,有许多的帝王陵墓修建得相当的豪华气派,富有的皇帝其陵墓里的陪葬品也多,死了也不甘寂寞,要做风流鬼,就让一些妃子来陪葬,死后怕外人来打扰,为了防止被盗,里面还设有重重机关。
一般来说皇帝的陵墓在皇帝登基不久就开始选址建造了,修建陵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还烧钱,有的甚至在皇帝死了之后都还没有建成,只得加快进程,草草收工。
皇帝的陵墓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积土为陵,就是把皇帝的棺椁埋入地下,上面用土堆积而成一个大的坟头,这一般是早期的帝王,或者说是被杀被废的皇帝。
2,以山为陵,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这在唐朝比较普遍,唐朝的帝王陵除少数积土为陵外,大多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唐太宗的昭陵就是以九蝬山为陵凿山建造的。
3,还有一种是“宝城宝顶”的形式,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种城墙称之为“宝城”,高出的圆形坟头称之为“宝顶”;在宝城的前方,建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型城台,称之为“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皇帝或皇后的谥号碑,明清两代的皇帝和后妃皆采用了这种以宝城宝顶形式的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清代自顺治起皇帝和后妃的陵寝均选择在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处安葬。
古代皇帝都是最高的统治者,死后自然要风光大葬,各朝各代的下葬过程都有所不同,下面以离我们较近的清朝来谈谈皇帝死后的下葬过程。
在清朝初期,因为刚入关,清朝很多习俗都还是沿袭了后金女真人的习俗,皇室贵族死后都要火葬,在火葬的同时还有活人殉葬,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就是火葬的,还有三人殉葬(包括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和另两个庶妃),皇太极死的时候也是火葬加两个章京,顺治死的时候同样也是火葬,从康熙以后就废除了火葬和人殉的制度,采用土葬。
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说“山陵崩”或“驾崩”,在没上尊谥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离开了人间;另外还要处理好尸体,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虫的香料,然后穿寿衣嘴里放上珠玉等祭品。
其次,宫中还要为大行皇帝举行一场叫“上谥”的典礼,给大行皇帝起一个新的名字,以对其一生的功绩进行评价和总结。
比如康熙皇帝,年号康熙,名字叫玄烨,庙号圣祖,谥号“大成仁皇帝”,这是古代根据皇帝生前所作的事迹给他来个总结就是谥号,起谥号之前,模仿古代竹简,用偏木条连缀起来,在上面写上歌颂皇帝的功德之词,然后再写上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在皇帝死后,礼部衙门会拟出一份葬议单,上面列出皇帝葬礼的程序和仪式,皇帝死后当天,嗣皇帝和其子孙都要身穿孝服,戴着发辫守孝,所有官员及百姓一百天之内不准作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一个月内禁止婚嫁,服丧期内各寺观必须鸣钟三万次,朝廷要在天安门举行颁遗诏仪式,诵经和吊唁活动也连续不断的贯穿整个丧期。
还规定抬棺人员要在德胜门演练抬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的同时,还要安排大量的劳役日夜施工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还要选择吉日入殓操办丧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宫”,要刷上七七四十九道漆,驾崩的先帝入殓后移到乾清宫,正式进入丧葬期,王爷、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贵族人员都要回家斋戒,内阁大臣和官员一律不许回家,要集体住宿到本衙门中斋戒。
灵堂设在乾清宫,皇帝的梓宫要在那里停放27天,灵堂旁边要设置黄龙帐幔,把梓宫放在中央,前面还要设置铺着极品黄缎绣龙褥子的花梨木宝塌一个。
宝塌前还要设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着银质的香鼎灶台和花瓶,供桌前还要摆放三个花梨木香几,中间香几放着银缚山炉、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银烛羊角灯,两旁灵前还摆设早晚膳桌和水果卓,停放梓宫的乾清宫门外的左边,放置着金缎制九龙引幡。
然后梓宫景山寿皇殿,等待择日入葬。
等到了下葬的黄道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将棺椁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出动,浩浩荡荡,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大型仪仗队,约有一千六百人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纸扎,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杠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椁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队伍,浩长的队伍连绵不断。
在清代,皇帝的葬礼和登基、婚礼、寿辰一样重要,都要大操大办,所耗用的钱财不计其数,举全国之力为皇帝一家操办丧事,确实够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