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神仙2606的邀请。

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有由生到死、自生自灭的过程,作为世间万物之主的人类也不例外,也同样要遵循从生到死的规律,人死了就得埋葬入土为安,穷人有穷人的葬法,富人有富人的葬法,或许有人好奇,那皇帝死了之后又是怎样下葬的呢?


古代皇帝的丧葬制度是比较严格的,有许多的帝王陵墓修建得相当的豪华气派,富有的皇帝其陵墓里的陪葬品也多,死了也不甘寂寞,要做风流鬼,就让一些妃子来陪葬,死后怕外人来打扰,为了防止被盗,里面还设有重重机关。

一般来说皇帝的陵墓在皇帝登基不久就开始选址建造了,修建陵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还烧钱,有的甚至在皇帝死了之后都还没有建成,只得加快进程,草草收工。


皇帝的陵墓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积土为陵,就是把皇帝的棺椁埋入地下,上面用土堆积而成一个大的坟头,这一般是早期的帝王,或者说是被杀被废的皇帝。

2,以山为陵,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这在唐朝比较普遍,唐朝的帝王陵除少数积土为陵外,大多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唐太宗的昭陵就是以九蝬山为陵凿山建造的。

3,还有一种是“宝城宝顶”的形式,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种城墙称之为“宝城”,高出的圆形坟头称之为“宝顶”;在宝城的前方,建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型城台,称之为“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皇帝或皇后的谥号碑,明清两代的皇帝和后妃皆采用了这种以宝城宝顶形式的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清代自顺治起皇帝和后妃的陵寝均选择在清东陵和清西陵两处安葬。


古代皇帝都是最高的统治者,死后自然要风光大葬,各朝各代的下葬过程都有所不同,下面以离我们较近的清朝来谈谈皇帝死后的下葬过程。

在清朝初期,因为刚入关,清朝很多习俗都还是沿袭了后金女真人的习俗,皇室贵族死后都要火葬,在火葬的同时还有活人殉葬,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就是火葬的,还有三人殉葬(包括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和另两个庶妃),皇太极死的时候也是火葬加两个章京,顺治死的时候同样也是火葬,从康熙以后就废除了火葬和人殉的制度,采用土葬。


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说“山陵崩”或“驾崩”,在没上尊谥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离开了人间;另外还要处理好尸体,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虫的香料,然后穿寿衣嘴里放上珠玉等祭品。

其次,宫中还要为大行皇帝举行一场叫“上谥”的典礼,给大行皇帝起一个新的名字,以对其一生的功绩进行评价和总结。


比如康熙皇帝,年号康熙,名字叫玄烨,庙号圣祖,谥号“大成仁皇帝”,这是古代根据皇帝生前所作的事迹给他来个总结就是谥号,起谥号之前,模仿古代竹简,用偏木条连缀起来,在上面写上歌颂皇帝的功德之词,然后再写上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在皇帝死后,礼部衙门会拟出一份葬议单,上面列出皇帝葬礼的程序和仪式,皇帝死后当天,嗣皇帝和其子孙都要身穿孝服,戴着发辫守孝,所有官员及百姓一百天之内不准作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一个月内禁止婚嫁,服丧期内各寺观必须鸣钟三万次,朝廷要在天安门举行颁遗诏仪式,诵经和吊唁活动也连续不断的贯穿整个丧期。

还规定抬棺人员要在德胜门演练抬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的同时,还要安排大量的劳役日夜施工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还要选择吉日入殓操办丧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宫”,要刷上七七四十九道漆,驾崩的先帝入殓后移到乾清宫,正式进入丧葬期,王爷、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贵族人员都要回家斋戒,内阁大臣和官员一律不许回家,要集体住宿到本衙门中斋戒。

灵堂设在乾清宫,皇帝的梓宫要在那里停放27天,灵堂旁边要设置黄龙帐幔,把梓宫放在中央,前面还要设置铺着极品黄缎绣龙褥子的花梨木宝塌一个。

宝塌前还要设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着银质的香鼎灶台和花瓶,供桌前还要摆放三个花梨木香几,中间香几放着银缚山炉、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银烛羊角灯,两旁灵前还摆设早晚膳桌和水果卓,停放梓宫的乾清宫门外的左边,放置着金缎制九龙引幡。

然后梓宫景山寿皇殿,等待择日入葬。


等到了下葬的黄道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将棺椁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出动,浩浩荡荡,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大型仪仗队,约有一千六百人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纸扎,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杠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椁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队伍,浩长的队伍连绵不断。


在清代,皇帝的葬礼和登基、婚礼、寿辰一样重要,都要大操大办,所耗用的钱财不计其数,举全国之力为皇帝一家操办丧事,确实够奢侈的。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皇帝的下葬过程大同小异,主要区别是在丧葬礼仪上。除了一些亡国之君外,其他帝王基本上都是太平盛世风光大葬,其葬礼与登基、大婚一样隆重。古人讲求事死如事生,皇帝死后也要表现出至高无上的尊严与豪华。

古代皇帝大多都是生前就开始营造自己的“地下宫殿”,对陵墓的选址非常重视,通常都是紧随开国皇帝的陵寝而建。大宋王朝比较例外,一般都是皇帝死后才修建陵寝,而且规定必须在一年内完工,比动辄修建几十年的快多了。

皇帝的棺材被称为“梓宫”,这种叫法西汉时就已使用,后来指皇帝死后未入葬时的灵柩,入葬后则为棺椁。通常皇帝的梓宫都是用云南的金丝楠木所造,因材料珍贵、运输艰难及工艺精湛,梓宫的花费往往都在几十万两白银。

皇帝驾崩后,首先要成立治丧委员会,人选一般是新皇、皇亲及重臣。然后就是与普通人一样,对死者进行清理、打扮及更衣,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入口含,皇帝通常是金玉珠宝。等待良辰吉时进行入殓。

等待的时日要根据皇帝的生辰八字来推算或者根据各朝的具体规定,将皇帝放入刷过四十九道漆的梓宫的过程叫做入殓,入殓后梓宫会停放数日。待黄道吉日选好后,便要进行出殡和安葬的程序。安葬时则会有大型法事,全民吊唁。

比如大清皇帝出殡前,要进行十来天的彩排预演,专业名称叫“演杠”。通常是在德胜门,杠夫会被要求按正式出殡的规定,抬着一个与皇帝梓宫重量差不多的独龙木来回演练,达标要求是近万斤木头上的一碗水不能洒。

在演杠的同时,要夜以继日的修复通往皇帝陵寝的道路。一切准备就绪,出殡时先由七十二人将梓宫抬出东华门。接着是皇室、官员、百姓倾巢而出,在送葬的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引魂幡。

第二梯队是由1628人组成的皇帝卤薄仪仗队,他们手持兵器、幡旗和纸扎、烧活等。抬梓宫的杠夫身穿孝服三班轮换,每班有为128人,每人担负八十斤左右的重量。梓宫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士,最后是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

在送葬队伍中,还有大批的和尚、道士等,他们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诵经。整个送葬队伍绵延十几里地,从紫禁城到陵寝,沿途还要搭设芦殿,供送葬队伍休息。这几百里的送葬路程,可谓是旷日持久。

进入陵区后的下葬过程就比较简单了,陪葬品会事先放入陵寝,梓宫放好后,就剩下封闭地宫或墓道。这一阶段的具体程序,史书上通常是不会有任何记载的,这当然是为了防止皇帝陵墓被盗,通常都是秘密进行。

我们通过照片看到最多的就是光绪皇帝的葬礼,他也是我国史上最后一位按照皇帝葬礼入葬的帝王。当时虽然大清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光绪出殡队伍的规模依然庞大。梓宫所到之处,百姓纷纷跪送,最刺眼的就是扛枪送葬的北洋军。

但嘉庆皇帝的葬礼就显得比较仓促,嘉庆突然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做棺材的材料还是乾隆剩下的几块金丝楠木,在嘉庆死后十三天才被运到承德。嘉庆装殓后,由7920名杠夫从承德运回京城,耗时十余天。半年后嘉庆才得以下葬。

亡国之君崇祯的丧礼就不能与上述两位比较了,可能连普通的百姓都不如。关于崇祯的葬礼史书上记载很少,基本上是短短数语。历朝皇帝的丧礼,都是非常隆重且极其奢糜的,但崇祯皇帝的葬礼根本谈不上这些。

崇祯的丧葬过程主要有京城东华门外和昌平鹿马山两段。崇祯死后是以发敷面,身上只有内衣裤,左脚没有穿鞋。李自成拨发了二贯钱,让太监去买了柳木棺材,将崇祯皇帝装殓后,停放在东华门外的施茶庵。由两位僧人和四位太监守着。

李自成批准以“帝礼葬,王礼祭”,也就是给柳木棺材刷上漆,给崇祯穿上衣帽。大明臣子哭拜的仅有三十人,只拜不哭的有六十九人,其余都是斜眼看。崇祯梓宫送到昌平后,由于崇祯没有陵寝,只能将田妃墓打开安葬。

雇人安葬的费用是由昌平州十余位官吏所凑,由于崇祯的梓宫实在太寒酸,人们将田妃的棺椁挪给崇祯使用,将崇祯摆放于田妃和周皇后之间。在三棺之前设香案和祭器,最后将石门关闭,填上封土,没有立冢。

总之,古代皇帝的葬礼大部分都是规模很大,极显奢华。像崇祯这样寒酸的葬礼也是有的,但并不是太多。古代皇帝的下葬过程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符合自古以来的丧葬传统制度,只是更为隆重与奢华而已。

3

我来给大家说说清代皇帝入葬地宫的过程吧,其实皇帝下葬和平民百姓过程类似,只不过在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各种仪式以及浩大的排场而已。

清代皇帝驾崩后,也有小殓、大殓的仪式,尸体装入梓宫(皇帝棺椁)后,分次漆饰49道金漆,然后暂时停放在殡宫,如果陵寝早已完工那就择日奉移陵寝地宫安葬,如果陵寝尚未完工梓宫会一直停放在殡宫,如同治皇帝驾崩后,惠陵还没有修建完毕,同治皇帝梓宫就一直停放在东陵隆福寺行宫暂安,等到惠陵工程竣工后才葬入地宫。
▲光绪崇陵隆恩殿

重点聊聊皇帝梓宫入葬地宫的过程,梓宫由嗣皇帝亲自从京城陪送奉移到陵寝后,暂时停放在陵寝隆恩殿中,停放时间根据钦天监官员选择的入葬时间而定。而在皇帝梓宫到达陵寝之前,承办东陵事务大臣(守陵大臣)即已经安排工匠在陵寝方城前的月台上搭建“芦殿”,在月台前至陵寝门之间和陵寝门至芦殿之间搭建戗桥,并备好“龙輴”。芦殿为木杆席布搭建的,外表与真正的大殿一样。戗桥为木质搭建,以减小陵寝门至方城的坡度,方便梓宫运送。龙輴是一种四轮小车,车轮为铜制,梓宫会放在龙輴上以方便梓宫进入地宫,地宫里也会铺建木制轨道。戗桥、芦殿都是临时建筑,葬礼结束后就会拆掉。
▲光绪崇陵芦殿与戗桥

▲定东陵龙輴车立样

钦天监官员选定入葬吉日后,在前一天梓宫就会由隆恩殿经过戗桥停在芦殿之中的龙輴上,入葬时,由嗣皇帝亲自在梓宫前致哀并祭酒,每祭一次酒行礼一次,要祭酒三次,大臣随同祭拜行礼。同时将册、宝放入地宫里的册宝座之上,将原山吉土投放进棺床金井之中,钦天监官员宣布入葬吉时已到后,由太监执灯,嗣皇帝亲自在梓宫前引导龙輴进入地宫,大臣在后跟随。(龙輴的使用方法是梓宫上绑置绳索,地宫入口平台上有礶石,将绳索绑在礶石中树立的木桩上,然后龙輴沿着轨道随着绳索的下放缓慢进入地宫,直至安放在棺床之上)到达棺床后,撤下龙輴将梓宫正式安放,皇帝及大臣祭奠后离开地宫,最后由工匠放好龙山石(卡棺石),在石门外支顶自来石彻底关闭石门,撤掉木质轨道封闭地宫。

▲画圈处为地宫入口礶石(来自徐广源老师)



▲东陵祭祀大典表演

嗣皇帝及大臣离开地宫后,要在石五供前再次举哀行礼,这样安葬大典基本完成,第二天派遣官员告祭其他各陵以及昌瑞山神、后土之神。最后还要在隆恩殿举行神牌点主礼,嗣皇帝会钦点满汉大臣各一名,在神牌上神字空笔处点上那一笔,点主礼完成后将神牌送往京城供奉于太庙。至此入葬的全部过程结束。
▲清代皇后神牌

以上介绍的就是清代皇帝入葬的完整过程,各种仪式繁多,耗时耗力更耗钱财,但这毕竟是封建时代皇帝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简单办理是不可能的。其实从清代皇帝的葬礼流程来看,充分证明了清代满洲贵族特别是皇帝遵循了汉族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清朝长期统治的基础。点主礼现在民间有的地方保留着这一传统风俗。

本文资料来自于清史专家徐广源老师。

4

答题前,先感谢一下发明照相机的法国人达盖尔,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创世纪的发明,使得我们有幸在今天看到大清朝光绪皇帝死后是如何出殡,如何下葬的,以及可以看到当时皇帝陵寝的建造情况,这些珍贵的影像比枯燥无味的史书文字更加直观,更为形象。


下面咱先发几张当时在北京帝都的洋人拍摄的光绪皇帝出殡老照片。咱边看边说。

从这三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光绪皇帝下葬之事可谓规模空前,几乎全部的老百姓都到街上围观,但是从图三中可以看到,在光绪灵柩途径之地,所有的百姓都需要“跪迎”,负责就是大不敬,而且皇帝的棺椁之上有华丽的棺盖,抬棺材的人数足足达到了128人,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28人的抬杠者是皇帝,皇后,皇太后等才有资格使用的数目,其他的大臣及百姓是绝对不可以使用这个数字的,最多也就64杠。

在棺椁的前方和后方都是大清的护卫军,袁世凯当年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军都加入的护卫的阵列,其阵仗可谓空前,在棺椁之后,是抬着各种陪葬品的队伍,陪葬品有很多名贵的珍宝,佛像等等,而这些东西也是日后盗墓贼最为向往的目标,当然还有一些纸糊的车马,仆人等等纸活,这些东西被抬到陵寝前,都会烧掉,寓意和墓主人一块进入阴间。


光绪皇帝的陵寝远在河北易县清西陵,这里足足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这些路程全部需要杠夫的肩扛过去,实属辛苦。悲哀的是,光绪皇帝在入葬清崇陵后没多久,其地宫便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砸开,其陪葬品全部被一扫而光,光绪帝的尸体被随意的丢弃在地宫一角,想不到这位生前没有权力的悲情皇帝死后也不得安宁,真是令人唏嘘。

5

这要看是哪朝哪代的皇帝,太平盛世的皇帝,下葬时全国服丧,大操大办;死的不是时候,或者陵墓没建好,有的放了几年才下葬;最惨的是一些末代皇帝还没准备墓地就死了,还得用别人的。

由于各时代下国葬的礼法、规格不同,就不细说了,今天聋王给大家说几个有痛点的悲催皇帝。

始皇帝没开个好头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死前有两件事没做好:一是立太子,二是陵墓还没建好。死的也不是时候,正好是七月暑天。负责秦始皇生活的赵高发现皇帝驾崩后,打起了改立胡亥为太子的小算盘,秘不发丧,为了掩盖尸体散发出的臭味,就在车后拉了一车鲍鱼;胡亥继承皇位后,发现秦始皇陵墓还没有盖好,于是调动七十万民工抢建,建好后已经是九月了。秦始皇在防护措施很差的年代,一路奔波,加之陕西天气炎热,等两个多月后下葬进,已经烂得面目全非了。

光绪皇帝墓烂尾尸体放了一个朝代

1908年,光绪死的不是时候,驾崩后第二天,老佛爷慈禧太后也死了。别看光绪是皇帝,实权在慈禧手中,慈禧为自己准备的东陵已经建设了14年,于是很快盛大下葬;

慈禧平时挥霍无度,丧事又大操大办,国库空虚,结果光绪帝的皇陵成了烂尾工程,没人去操办这事。直到5年后,改朝换代到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发现光绪皇帝的尸体还放在皇宫中的一间小黑屋里,有点于心不忍,才拨款加紧修建崇陵,光绪方入土为安。

崇祯皇帝借用别人的陵墓

李自成占领紫禁城后,发现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明朝崇祯皇帝还没安葬。李自成这点还不错,没有没有虐待崇祯的尸体,而是安排昌平州负责安葬。

当时太监在煤山发现崇祯皇帝的尸体后,用门板将他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停放在东华门外的放平民尸体的芦席棚子里,然后凑钱买了两口便宜的柳木棺材,用砖头当枕头,把崇祯皇帝和周皇后放在了棺材里。

顺天府昌平州的官员接到李自成安葬崇祯皇帝的命令后,却没钱,没办法找了十个当地的土豪,让他们捐点钱算是安葬费。于是万事从简,在崇祯的柳木棺材上刷了点红油漆,周皇后的棺材上刷了点黑油漆,又让太监找了件皇帝、皇后平时穿的衣服、帽子换上。

但又为一件事犯了愁,明朝末年国库空虚,崇祯没为自己准备陵墓,

有人提出之前崇祯一位姓田的妃子葬在这,干脆借用一下吧。

这些明朝遗臣在田妃墓前,像老百姓办丧事一样,准备了猪、羊和纸叠的金银,然后打开了田妃的陵墓,把田妃的棺椁从原来的墓座上移下来,这时才意识到崇祯的棺材只有棺,没有椁,比妃子的还寒碜,于是将田妃棺材从椁里抬出来,把崇祯的放进去。

没钱办贵重的陪葬品,只能买了一些铜、铅赝品替代。之后大家点长明灯,发现田妃长明灯的缸中只有两寸多深的油,下面全是水,将就着用吧,大明都灭了,这长明灯·····

时间紧,其实是没有钱给崇祯刻立高大的石碑,于是找了砖头砌了个碑,用铁条加固了一下,虽然潦草,但也算是这些明朝遗臣心了。

看这亡国皇帝,结局比老百姓还惨。

6

死,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必须面对的事情。偏偏中国人对于“死”,又是讳莫如深。圣贤如孔子这般,也是对死避而不谈,他曾对子贡说道:

“吾欲言死之有知(笔者注:智慧、意识),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

在孔子看来,人死之后,有没有“知”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若是有“知”,害怕孝子贤孙送你上西天;若是无“知”,则怕不肖子孙把你扔尸荒野。

孔子的这种疑虑,自然是针对普通人而言的。对于王侯将相,根本无需担心这一点。因为每一位封建帝王,在死前就把自己的后事安排的明明白白,后人只需根据“规章制度”来下葬即可。

如此,不管有“知”无“”,皇帝都会在地下世界,继续自己的荣华富贵。管他子孙孝不孝、贤不贤,先把属于自己的荣华“圈占”了再说。

那么,古代的皇帝又是如何圈占资产的呢?

皇帝死后,会把遗体装殓梓宫(棺材),然后供新皇帝及王宫大臣、后妃等人祭拜。当皇帝出殡之前,各种陪葬品会装入梓宫,并将梓宫封盖。

在皇帝出殡这一天,宫中内务府要焚烧各种纸人纸马、亭台楼阁、生活用品等等。

据说慈禧太后出殡那天,东华门外焚烧了一艘用绫罗绸缎扎成的法船,这艘法船长60米、宽7米,上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光是这艘法船就用银10万两!可想而知,她的棺材里究竟敛了多少财宝!

纸扎烧完之后,就该挪棺材了。

在此之前,新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都会在梓宫前痛哭祭奠。待梓宫出宫时,皇帝则会跪在一旁,身后跪着满朝文武。梓宫运出宫门外,皇帝带着这帮大臣要跟着棺材一切送葬。

此时的新皇帝,内心应该是笑嘻嘻的,因为等老皇帝的棺材运出宫门,这天下才实打实的易主。死皇帝也是皇帝,一城不容二主,这是铁律。

皇帝的棺椁可不是一般人家的薄皮棺材,它不仅大,而且重!从皇城到地宫,甭说千把人抬过去了,万把人也不一定成事儿!

为了将棺椁运到地宫,匠人会特意修一条路,然后将棺椁放在灵车上,众人一起推到地宫。灵车所过,当地官员则会携带百姓,跪在道路两旁默哀迎送。这些当地官员会在皇帝死后,一直到下葬那天,每天都会在路边祭酒。介尼玛要是碰到哪个皇帝停灵仨月,还不得把这帮龟孙子给累死?

当然了,封建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甭说找几个人干活,就算找几个人殉葬,也是常有之事。

皇帝出殡送葬的队伍,自是所有出殡里最宏大的。

送葬队伍由仪仗队伍、扛夫队伍、武装护卫、王侯队伍组成。

仪仗队伍走在棺椁之前开路,大约有1000人,各持器物吹拉弹唱;随后跟着扛夫队伍,这帮人则是扛拉皇帝的棺椁向前,保证棺椁平稳抵达地宫;跟在扛夫后面的,则是皇帝的孝子贤孙和王公大臣,他们身披孝服负责哭的;最后是武装护卫,负责保护整个送葬队伍的安全。

除了这些人,沿途还要安排无数人专门撒纸钱,以确保棺椁所过,遍地是“钱”。

当棺椁送到陵区之前,灵车是不能再漂移了。这个时候,扛夫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对的,没有猜错,扛夫开始拿棍子扛棺材了。

灵车撤下,随即换上64人扛,在钦天监官员的指挥下,将棺椁抬到地宫门口。然后在地面上铺滚木,把棺椁缓缓挪到“金井”旁边,最后把棺椁抬到金井上。

棺椁安置好了之后,扛夫可以撤了。再进来的,便是将皇帝生前喜欢的东西,摆在棺椁两旁的供桌上,同时点燃“万年灯”。

如此,皇帝的安葬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待所有人退出地宫,则会有专门的工匠负责关闭石门,最后将地宫大门封死、填埋。在此过程中,若是有人留恋皇帝的珠宝,藏在地宫舍不得出来,那就永远不用出来了。

一切完毕,送葬队伍原路返回,只留下护陵工作人员即可。

从皇帝的下葬过程来看,只有一个感觉:奢侈。且不提陪葬的珍宝,仅仅是下葬这天的人力,就耗资50万两白银,沿途所用纸人纸马纸钱,又是另一笔不菲的数字。而皇帝躺着的那个地宫,光是修造就要耗资800万两白银。

皇帝们这么下血本给自己安排后事,到头来又便宜了谁呢?

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还是孔老夫子有先见之明啊!人总是要死的,坦然面对即可。人死之后,难道还能指挥后人怎么安排后事?所以啊,更重要的事情是享受当下,后人怎么对待自己,死后无需过多考虑。

像古代的这帮帝王将相,坟头草都不低了吧!后人又去了哪里呢?殊不知东陵被盗之时,末帝溥仪除了干嚎,又有什么用呢?奢华,只是别人觊觎的理由罢了。

7

皇帝的陵墓在皇帝登基不久就开始选址、建造,差不多要建造到皇帝死时。

如,秦始皇陵,即秦陵地宫,“背靠骊山,脚踏渭水”,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据说地宫有水银暗河,以现在的技术还不敢挖掘。

皇帝死后下葬的步骤:

一. 皇帝死时,由一内侍拿皇帝日常穿用的衣服登上寝殿屋脊,面向北,呼三声“上位复”,招魂,将衣服抛下,然后给国王尸体穿上。

二.宫内开始发丧,众人哭临。

三.死的当天择时盥洗尸体。

四.葬仪督监选择殡殿。

殡殿内置尸床,尸床下置冰(注意冰块是必不可少的)。大行皇帝梓宫是要用一层层草木灰,木炭,竹席等围绕包裹的,从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绝空气,隔绝湿气的作用。起到防腐防臭的效果。

五.大殓。

大行国王遗体要穿八九层衣服,置于锦被之上,锦被对折包裹尸体。然后再置于数层白色丝织品之上。就这样包成一个大包裹放入棺内。

六.棺外有椁。

棺内置七星板,皇帝生前穿用之衣服,珍宝等物。棺材外还有椁,椁即外棺。 然后按照一定的礼仪,将皇帝遗体装入“梓宫”。

七.把棺材移到殡宫。

在殡宫停放时间更长,几个月到一年不等。

八.把棺椁移到陵墓。

在陵墓还要停放一段时间后,再抬入地宫。 最后封闭。

8

其实古代皇帝下葬的过程差不多的,流程比较固定。主要在于皇帝的陵墓不同,各种陵墓修建方式不同。

在古代,一个草民死后,都想体体面面的有个好收场,作为天子的皇帝,更不必说了。从秦始皇死后,到清朝,历朝历代皇族对于皇帝下葬保持严肃、庄重的态度,这关乎国家的国运。皇帝下葬的过程,大致包括:

一、修建皇陵

修建皇陵,是第一步,也是最耗材耗力的一部分。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陵了,充满了无比的神秘色彩,尽管到现在还没有被打开过。修建皇陵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种就是以木椁地宫为皇陵进行安葬,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社会上便有了明显的等级差距,这种差距不只是在人生前,在死后也同样得到体现。

像奴隶阶级的劳苦大众,他们死是没有任何人会在意的,所以他们有的死后尸体被随手往后山上一扔,这样奴隶的一生就算结束了;有的土堆积而成一个小的坟头,就算好的结局了。

而君王的地位是十分高的,在他们死后一般都会葬进特别高规模的地宫里面,这种地宫就像宫殿一样,气势恢宏,比方像秦始皇的阿房宫,像阿房宫赋中所描绘的那样,足以想象的到它气势的恢弘。

还有一种下葬方法就是以山为陵了,这种方法就是把陵墓依山而建。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利用的原料比较少,因为山是大自然的产物。可是它也有一定的缺点,那就是由于要凿山开采,所以花费的人力会比较多,伤财不算严重,但对于劳动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是唐昭陵了,就是依山而建的陵墓的典型。

最后一种皇陵是在地宫之上砌上华美的宝城,宝城的上面再砌上圆形的顶子,称为“宝顶”,这种坟墓的特点就是特别的华丽壮观。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下葬的,比较出名的就是明清之后了,明清之后的皇帝和后妃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安葬的。

二、选择皇帝下葬日期

下葬一般要选个黄道吉日,届时皇帝的遗体要经过处理,或者进行包裹,或者经过药水处理,以避免尸体腐烂、变质。

三、做法事

做法事,是必备的,这样可以起到超度魂灵的作用。做法事一般是由寺院里的和尚和道观里的道士来完成的,祈求皇帝在另一个世界安息。

四、将皇帝遗体进行下葬

这一个过程,要考虑的是埋葬位置和方位,很多时候要考虑风水,具体来看,要考虑棺材的朝向,深浅位置。

五、将陪葬宫女、公公进行殉葬

殉葬制度,尽管是残忍的,但是在古代帝王看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为了避免到了另一个世界无人照顾,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周朝。

六、封闭皇陵、安排人员守墓

封闭皇陵,是下葬的最后一步。另外,但是还要安排宫女、太监守墓,保持皇陵干净,陪伴死去的帝王。

相比平常的老百姓下葬,皇帝的下葬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财力的确夸张,着实有点过于奢侈和浪费,皇帝下葬过程及皇陵是封建制度下的皇权至上的表现和产物。

9

人生在世没有办法改变的就是生死,而在历朝历代也同样会有很多的皇帝驾崩,虽然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死,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很多皇帝与其花费巨大精力找灵丹妙药,还不如早点为自己的后事做好打算,因此也就会有修建陵墓这回事情,但是每一个朝代的变化,也会导致下葬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区别,相对来说介绍比较详细的就在清代,那么在清代的时候,皇帝下葬的过程又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修建陵墓

其实在皇帝整个下葬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开始修建陵墓,但是陵墓的修建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完成,这是一个劳民伤财并且浩大的工程,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很多皇帝为了自己的陵墓能够修建出彩,经常是征用很多的老百姓,花费巨大的财产和时间来修建。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或许在寿命将近时才会修建,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一般皇帝在自己登基之后,那么就开始着手准备陵墓的修建,当然也有很多的皇帝在驾崩时,陵墓一直仍处于修建的过程之中,还没有修建完成。由此可见,在整个过程中确实也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的,而且修建的日期历朝历代也有很多的不同,当然这都和当代的皇帝个人喜爱有着巨大的联系。

选择下葬时间

皇帝在驾崩之后,自己的下葬时间也需要精心的挑选,对于他们来说这个非常的重要,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的重视。而在没有选择好日期之前,本身就会在身体上涂抹各种不同的药物,所为的就是能够有效的预防蚊虫毁坏皇帝的躯体。

当选择好下葬日期之后,也同样需要在出殡之前进行排练,为的就是在现场能够顺利的进行,不会出现大的差错,最后也会动用数以计万的人,每天都需要去演练一下皇帝整个下葬的过程,确实是非常的劳民。

送葬

在送葬的过程中,也会有着许多的和尚和道士拿着法器不断的诵经,并且送葬的队伍更是会蔓延十几公里,在整个下葬的过程中很早就已经会摆上供品,当然也有一些皇帝可能会让妃子又或者是工匠陪葬,其实自从商周时期一直到大清王朝都是普遍存在的。

当然能够享受以上待遇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来自于强盛朝代的帝王,如果国家并不是很强盛的话,自己的权力自然没有这么大,相信根本就没有办法拥有这么多的过程,估计下葬的仪式也是非常寒酸的,特别是一些亡国之君,或许连一个正式的葬礼都不可能拥有,甚至直接就可能会葬身在敌军的铁骑之下。

10

古代的皇帝下葬的流程,各个朝代都不太一样,也都因人而异,但一般脱不了以下几个程序:

1,停灵祭奠,长达几个月至半年更有一年以上的。

2.棺椁起运至陵墓,在这过程中沿路的百姓都要下跪祭拜。

3.棺椁下葬至墓室。

4,封闭墓道,覆盖封土。

5,在墓地建立祭祀的享殿!

我们从第一个流程详细说明:一般正常死亡的皇帝,他的陵墓是提前修好的,从即位便开始修陵。一直到他死前。

皇帝死亡之后,全国便进入皇帝大丧期,皇帝在宗庙停灵,供大臣和子女祭奠,停灵时间长短不一,如汉文帝,由于陵墓修建未完善,停灵长达半年,路上又花费了月余,才正式走到墓地。

还有慈禧太后,停灵了一年有余,才从北京出发,走到遵化的清东陵,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在皇帝下葬过程中,有的还要殉葬活人,活马等残酷的方式,如春秋以前的诸候王都要人殉,西汉以后逐步取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