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希特勒的狡猾之处:
一,先小后大
二,先点后面
三,从波兰开始着手,把原来一战中被分割的德国利益为出发点,既试探英法等国的态度,又知道苏联的想法。
四,先吃肉,打软蛋,后咬骨头,进攻苏联。
这就是希特勒的狡猾之处:
一,先小后大
二,先点后面
三,从波兰开始着手,把原来一战中被分割的德国利益为出发点,既试探英法等国的态度,又知道苏联的想法。
四,先吃肉,打软蛋,后咬骨头,进攻苏联。
当时德国东部的波兰和东南的斯拉夫国家弱小,强大的苏联和德国不接壤,西部的法国、英国强大,按理说德国扩张的话应该找东面的弱小国家下手,但西面的英、法两国并不允许德国这么做,德国只要一动英、法就会直接宣战,所以德国必须先解决西面英法的问题才敢东进。
我是潘多拉效应,感谢你的邀请!一战前,英国和德国就相当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属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的超级大国。
当时德国的陆军规模世界第一,比英法加起来还多;
海军规模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
工业实力占全世界9%,仅次于美国。
撇开其他不说,光数量就可以压死英国以外的任何国家。
但是德国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却缺乏进一步发展工业和人口的空间,由于历史原因,也缺乏一个世界霸主应有的全球战略基地。可以说是顶级功夫,却只能在武馆里当教练。
一是由于帝国建立得晚,殖民地少,缺乏海外基地,难以随时像英法一样对干涉自己霸权的情况作出快速反应,二是由于地处欧洲中央,周围周围都被其他列强占得满满的,本土也缺乏扩展空间。
德国在一战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肢解掉法国和俄国,孤立英国,确保自己君临欧洲,计划中的【大德意志】领土从法国的亚琛一直延伸到中东的巴格达,全境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盛时期还要大,跨越亚欧非三洲。
至于海外殖民地的扩展,在一战前的计划中提到一些,但是不多,看来威廉是打算先拿下欧洲,在和英国人抢殖民地的。
二战时期,希特勒也是有扩大土地和人口的计划,不过更多计划的是殖民地和附庸国,对本土版图的计划很少。
希特勒发动二战还有一个后发原因,他是按照鲁登道夫的《总体战》规划,靠国民经济军事化来让德国度过经济危机的,也就是说如果到41年再不发动战争,德国的经济就会面临另一场危机。
总体来说,虽然德国在二战中表现比一战好,但整体的战略规划是不如一战的,受外界影响的步骤太多,比如在日本内乱中,支持南进的统制派最终清剿了支持北进的皇道派,这就严重影响了希特勒原本夹击苏联的计划。
所以说希特勒才要疯狂的发动战争,扩张领土。
事实上,人家扩张的重点都在东线。西线作战的目的是为了逼迫英法与德国签订合约,解除对德国的战争状态,好让德国在东线扩展生存空间的时候不至于两线作战。
大家都知道,二战爆发的标志是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联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其实之前纳粹德国就进行了几次扩张,一是把希特勒的家乡奥地利纳入德意志,二是吞并了捷克的德意志人定居区苏台德地区。苏台德危机还引发了德国与当时的英法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但不久之后,希特勒进一步向捷克斯洛伐克扩张让该协定墨迹未干就成为废纸。导致英国主战派的丘吉尔上台。
这时候德国在和波兰发动战争,与波兰有条约义务法德随即对德宣战。希特勒其实一直都知道德国是不能两线作战的,而且纳粹德国的目标一直都是从东线扩张生存空间。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把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的矿产看作德国必不可少的生存空间。
而且希特勒的设想里英国不应该是敌人还应该是盟友。毕竟大英帝国是世界性帝国,对欧洲大陆没有领土要求,只要求保持大陆均势。希特勒也承认法国是世界帝国的地位,无意与法国兵戎相见。所以希特勒一直谋求与英法签订一个和平停战协定,当然这个协定要要求英法不干预他向东扩张。而英法宣战之后,德国显然不能两线作战。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快速解决西线。希望以打促谈。
所以在已经占领大半个法国的情况下,德国与贝当政府签订的合约可以说是宽松的很:没有要回一战后割给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没有要回德国一战被法国夺走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占领军不干涉法国的日常治理,实现西线的合同之后德军就撤军,对法国等西线国家没有领土要求。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英国继续战斗,纳粹德国始终摆脱不了西线战场,最终又回到了一战失败的老路——两线作战上。
一战的爆发,其实是新兴资本主义德国,对老牌英法国家的不满,想从英国和法国身上割肉,英法怎么能容忍,一战前英国和法国拥有的殖民地最多,英国是日不落帝国,外海的殖民地,各种资源都是最强的,德国现在欧洲发展起来,必然会触碰到英法,而二战也只是一战的延续而已,虽然德国最后都失败了,但是对后来的殖民地解放,有很大的贡献,没有德国的发动战争,那么英法统治下的殖民地不会起义那么快,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对英法的消耗太大了。
第一、英法的压榨
一战结束之后,德国被迫凡塞尔条约,法国英国为了制约德国,条约的中有很多苛刻条件,不断的压榨德国,百姓的温饱成了问题,对英法仇恨越来越深,德国在一战之后,一直准备反击英法联军。
一战之后,英国为了稳坐世界霸主的地位,通过扶持德国,制约法国,英法都是靠殖民地发家致富,英国要想做欧洲老大,肯定对法国提防,英国开始对德国的工业进行帮助,帮助德国恢复经济。
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断的提高,在希特勒上台的第3年,德国的制造产业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的总量,特别是钢铁铝等金属,德国的发展速度,超出英国和法国的预期。
德国在英国的帮助下,私下开始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很多的民办企业变成军事生产,而且也开始培养军人,一战结束之后,德国还有10万军人,英法害怕德国再发动战争,一直监视德国军事,德国把10万军人作为教练,不断带新人,二战前,德国已经基本拥有百万军队。
欧洲霸主,必须打下英法
德国想做欧洲的霸主,必然要把英国和法国拉下去,而且德国跟英法非常近,利用闪电战术,飞机配合地面的坦克部队,可以很快推进,距离比较近,需要的石油比较少,先把英法吃下,等自己力量壮大了,再全力对苏联进攻,但是德国发展时间比较短,海军的厉害比较薄弱,而英国的海军在二战中最强,英国海外殖民地最多,而且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英国全力发展海军,德国在二战中,丢失了英国的制海权,只能把矛头指向苏联。
德国在二战的时候,资源、人口比较少,而在东线的苏联,国土面积最大,如果德国直接对苏联下手,必然会遭受到英国和法国的打击,所以先下手为强,直接进攻波兰,英国和法国在波兰建立了缓冲区,但是德国的闪电战术太过于强势,波兰根本拦不住德国的坦克,而法国的陆军在二战前世界第一,但是面对德国的闪电战术,还是抗不了,德国只用一个月的时间,让法国直接投降。
当时德国认为,他们在工业制造能力、物资的资源,完全打穿英法,然后整个力量,拥有足够多的石油和其他物资,才有能力东游,而英国却给了德国一个意外。
德国丢失制空权和制海权,当时苏联又正好进行大清洗,很多优秀的将领被革职,也让德国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可以东西同时作战,在苏联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利用闪电战术可以推进很快,但是苏联太大了,而且正好冬季,德国战线拉得太长,物资跟不上,石油缺失,在莫斯科战役苏联开始反扑,德国闪电战缺点暴露。
二战德国跟英法的关系,就像冷战时候的美国跟苏联,都是为了做世界霸主,都是为国家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只是胜者为王而已。
德国处于欧洲中腹,陆军实力强,战术高,西邻法国,法国陆军实力一流,且海岸线北邻大西洋、南望地中海!德国与法国在一战中相持于巴黎,后美国参战,以德国为首同盟国战败;德国在二战中,采用了闪电战,绕过马奇诺防线,攻陷巴黎,迫使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攻打西线最主要原因是打通出海口!
德国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将扩张重点放在西线,是由德国所处地理位置和欧洲地缘政治历史体系造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1、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目的是争夺欧洲霸权,至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对欧陆本来并无兴趣,前期也无意介入欧洲争端。俄国(后期是苏联)虽然核心政治和经济区域位于欧洲部分,但在地缘政治和文化历史上长期不被欧洲大陆认可,特别是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被英法和奥斯曼土耳其联合击败,从此将扩张重心放在亚洲地区。美、俄自然不是德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对手,德国希望争取其合作,至少是保持中立。
2、德国在欧洲主要的对手是法国(及其盟友英国),两国自普法战争以来可谓是世仇,加上法国在欧洲大陆国家中实力数一数二,德国崛起,争夺欧洲霸权,必须首先击败法国,同时洗刷一战耻辱。在德国和苏联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迅速击败并占领波兰(实际是和苏联共同瓜分了波兰),解除后顾之忧后进攻法国。
3、西线北欧国家(丹麦、挪威等)、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地区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包括人口和自然资源,并且临海,控制西线区域能够很好的以战养战,并沿海岸线形成针对美英的防御体系,为德国争取广阔有利的战略空间。
4、德国政治家和领导人并不傻,知道两线作战的致命害处,不过从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国际政治环境来看,德国始终无法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因此德国领导人必须优先解决一侧,附和上述几点自然德国会选择优先解决西线问题。当然二战时英国在法国投降后选择不妥协,并在不列颠空战中击败德国空军,使希特勒还是没能彻底解决两线作战的问题,并为日后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伏笔。
综上所述,德国在崛起过程中扩张以西线为重点,主要是欧洲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资源匹配情况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目的都是为了和英法争夺世界霸权,与沙俄(苏联)战争实际上并不明智,辽阔的国土,造就了强大的战略纵深,得不偿失。在一战中东线主要是拖住北极熊,二战时,法国陆军拥有不俗战斗力,并且有了很强的战时应对体制,德国决定在英法尚未反应过来时,迅速解决法国,甚至打垮英国,因为英法比苏联有更强的工业水平,运输能力,和战时应对体制,一旦战争机器运作起来,德国必败无疑。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苏联冬天比想象中冷,德军供给线太长,导致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损失了东线大半兵力。实际上,在当时德国的局面下,无论重视西线还是东线都是不明智的,两线作战在当时的德国内部还没有充足准备,只是碰到了不得不打的年代。
希特勒想称霸世界,先得远交近攻,先弱后强。苏联当时不是太弱,是太强了,妨碍了德国称霸,再有就是意识形态不同。
这个问题提的并不对,德国扩张的重点并不是都在西线,东线、南线、北线都有打。而且总体上看,周边各国都挨过德国揍,当然德国自己也鼻青脸肿。
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帝国,在德意志众多邦国中,原本就位于东侧。德意志统一面临的几大敌人:奥奥匈帝国(南侧)、法国(东侧)、丹麦(北侧),也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一路打出来的。众多邦国零散、破碎,也是普鲁士合并的重要对象。
德意志统一图
东边的强大的沙俄,以及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波兰,俾斯麦通过外交手段在拉拢,并没发生大的冲突。
随着德国统一后不断崛起,与传统的欧洲强国也矛盾频发,包括世仇法国、当时的欧洲警察沙俄、以及当时的老大哥英国。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根据当时的敌对关系,英、法、俄三国结盟,德、意、奥三国结盟。一战前的态势,如下图。
协约国、同盟国地图
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的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后(1914年6月28日),首先是奥匈与塞尔维亚开战。
接着8月1日德国向俄国开展,然后是8月2日,德国入侵卢森堡,8月3日德国与法国开战,西线正式拉开战斗。
德国从此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二战前,希特勒不停试探,陈兵莱茵河,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直到利用闪电战突袭波兰,数个星期占领波兰(东侧),才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而此时的法国,仗着有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并不慌。直到1940年,德军通过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法国迅速溃败,一路打到敦刻尔克。
因此,从德国的历次主要战争看,西线只是德国扩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