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后来去了汉中;最终结局是在248年去世。

王平是在军队中长大的,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也不多,大概10个左右。

东汉后期,不像现在军队中十分注重军官的文化素养;那时候,只要能打胜仗就可以提拔当军官。

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会主动学习。

王平叫人朗读历史书给他听,听过后,能够明白主要意思;

王平根据听过的历史书,发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书中主旨。

王平写总结的时候,都是自己口述,让别人代写。他的每一篇战后总结都有深刻道理,对战争取胜很有帮助。

正因为识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谨慎,与别人交流谈话从来不开玩笑,他担心玩笑不当造成误会。

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轻视自己、自信不足。

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优点: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别人,所以,一旦信任谁、谁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圣人。

王平降蜀后,最佩服诸葛亮,所以,王平的后半生就是受诸葛亮灵魂指挥而行动的,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王平在蜀汉中的来龙去脉。

听诸葛亮命令,崭露头角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王平很听话,诸葛亮便带上王平。

马谡主动要求去守卫街亭,诸葛亮想起来刘备曾经说过:马谡言过其实。

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稳重的大将做马谡的副将,王平愿意。

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扎营、失利布阵疑兵。

马谡太任性,认为自己在兵书中学了很多知识,尤其有一条记得很牢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快速取胜的法宝。

马谡率领军队来到街亭,找了一处远离水源的山头高地,打算安营扎寨。

先锋王平觉得马谡的做法,与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驰。

王平不断地、反复地规劝马谡,千万不要在山上驻扎。

可是马谡坚决不听,最后把军队驻扎到山头。

曹魏大将张郃率领大军来到街亭,观看地形地势后,将马谡驻扎地山头牢牢包围,尤其是彻底切断水源。

因为王平一直对马谡的布阵耿耿于怀,蜀军离心离德,即使马谡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让蜀军齐心协力,反而导致蜀军不战自乱。

张郃对马谡军队发起进攻,势如破竹;马谡军队溃不成军,四散溃逃。

唯独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失利布阵疑军。

王平将自己率领的1000多士兵占据一处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势。

张郃怀疑蜀军有大的埋伏,故意诱敌,所以,不敢继续进攻。

王平抓住战机,以自己的军队为核心,把四散溃逃的蜀军聚拢起来,并且顺利回到诸葛亮军前。

诸葛亮听取败将们的汇报,根据功过进行奖惩。

马谡、张休、李盛等大将不听丞相安排,全部斩首。

王平牢记诸葛亮的密令、谨遵诸葛亮的部署,虽然没有扭转大局,但是,减少了损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带回军营,应该奖赏。

诸葛亮拜封王平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职位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第一次北伐后,王平是唯一获得升迁的将军,根本原因是王平听诸葛亮的话。

扛诸葛亮大旗,稳定局势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被任命为前锋。

进军途中,诸葛亮病情越发沉重,秘密与长史杨仪等人,安排退军事宜,诸葛亮特别安排魏延在最后压阵。

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听指挥,随他自便。

诸葛亮死了,蜀军不敢发丧。

杨仪等人准备退兵,并且安排魏延断后压阵。

魏延十分生气。他觉得丞相死了,应该继续进军,因为还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胜利。

魏延要求继续北伐。

杨仪坚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继续退兵。

魏延与杨仪意见冲突,两人在军中大吵大闹。

大部分将士都跟随杨仪不慌不忙后撤。

魏延带领少数亲信,快速感到杨仪大军前面的南谷口,准备用武力拦截杨仪。

杨仪命令王平上前抵御魏延。

王平心想,这是内讧,无论谁胜谁败,对蜀军都是致命的损伤。

王平知道,凭自己的能力、凭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对手;

但在阵前,不听从杨仪的命令,将会导致更大的内乱。

王平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仗而让魏延退却。

王平想到了诸葛亮,他要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使得一触即发的大战、扼杀在萌芽状态。

王平打马来到魏延军前,大声呵斥道:诸葛丞相刚走不远,你们就敢胡作非为!快快回到大军之中。

将士们听到“诸葛丞相”,便纷纷从魏延身后离开,回归杨仪大军之中。

魏延看看只有自己儿子等少数几个人跟在身后,知道大势已去,便逃回汉中。

杨仪命令马岱追杀魏延。

在生死关头,王平扛起诸葛亮的大旗,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稳定了诸葛亮刚死、即将动乱的蜀汉局势。

王平凭此功劳,再次获得升迁。王平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并以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吴懿镇守汉中,不久,晋封为安汉侯。

王平成为蜀汉后期独当一面的重要大将,并且正是王平,有延续了蜀汉江山。

用诸葛亮计策,延续江山

蒋琬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三万汉军镇守汉中。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16万魏军进攻汉中。

面对5倍于自己的强敌,大将们都很惊恐,有人建议暂时放弃重要的隘口,单独守卫城池,等援军到来,再一起去把关隘强夺回来。

王平不同意他们这种冒险做法。

王平分析:援军赶到汉中,需要行军1200里;魏军占据关隘,汉中就保不住了;汉中失守,蜀汉政权就会很快被消灭。

王平继续分析: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把守兴势;我率军作为后盾。我的军队机动灵活、根据形势需要可攻可守。在这段时间中,魏军进攻不会太顺。

王平说:在我们抵挡不住的时候,援军正好赶到,前后夹击,可以打败魏军。

王平的这次作战风格,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作风:布阵疑兵、稳中求胜!

前军在兴势守卫期间,王平的军队在后方运行,让魏军看到,蜀军好像有大军埋伏。

魏军当然不敢急功冒进。

王平率领的蜀军,终于赢得了宝贵的后援时间。

按照王平的计策,魏军正在犹犹豫豫的时候,蜀军的增援部队接连不断赶到兴势。

受到不同方向进攻的魏军,很快被打败,狼狈逃回。

后来还有反例,验证了王平完全正确。

王平已经掌握了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精髓,即使诸葛亮在世,也只能使用这样的计策。

兴势大捷胜利后,蜀汉政权继续存活19年。

王平用上了诸葛亮的计谋,延续了刘家的蜀汉江山。

248年,王平年老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爵位。

王平一生平稳、谨慎、善学,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演义》中的王平,起初时曹操手下的将领,因受到徐晃的排挤而投降了赵云。后经赵云推荐,为刘备所用。

之后,王平跟随诸葛亮四处征战,打过孟获,守过街亭,参加过北伐,是蜀国后期的活跃人物。

历史上的王平,与演义中的描写大致相似,但也有细微不同。

王平,巴西郡宕渠人,从小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又叫做何平,后才改回本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巴西郡七姓夷王归附曹操,王平也跟随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时期,王平跟随曹操与刘备作战,曹操战败后,王平投降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王平跟随出征。

当时,马谡奉命驻守街亭,王平为马谡军先锋。期间,王平对马谡舍水上山的行为进行过规劝,马谡刚愎自负从而导致大败,损失极为惨重。

这期间,王平率领千余人兵士鸣鼓自持,摆出疑兵计,让张郃误以为后面有伏兵而不敢追击。王平顺利将败军引导统一起来,得以顺利回归。

街亭之败,导致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大好形势全面崩盘,事后,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人被诛杀,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被夺。唯独王平因为临危不乱,将部队带回,诸葛亮拜他为参军,统领蜀国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之后,又将他提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北伐,派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派了张郃进攻王平,王平能够坚守阵地,让张郃难以前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又一次出兵,同年8月,诸葛亮病死,大军退还时,魏延因与长史杨仪矛盾,致使军中不稳定。王平奉命进攻魏延,魏延手下兵士被王平遣散,兵败后被马岱所杀。

同年,王平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同时又兼任了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237年),王平代替吴懿驻守汉中,进封为安汉侯。

延熙元年(238年),王平被召回大司马府,出任了大将军蒋琬的前护军。

延熙六年(243年),王平又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仍然驻守在汉中。

延熙七年(244年),曹爽带领十多万人马进攻汉中,王平当时手中兵力只有三万,手下将领们建议放弃关隘,等待涪城的援军到来。王平却是认为,不能放弃关隘,否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应该据守,等待援军到来。

按照王平的部署,结果,正如他所料,魏军难以前行,援军到来,魏军被击退。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因病世,他的儿子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当时蜀国王平地位不低,声望很高。

时人称之为 :“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

王平在汉中,抵御曹魏,马忠在南中,抵御南蛮,邓芝在永安,抵御东吴,三人成为蜀汉边境平安的保障,因而有着“平安三侯”的称呼。

王平因为从小在军队中长大,文化水平很低,认识的字很少,写都不会写,但是由他口述,他人代写的书籍,还是很有条理的。而且他让人读史书,自己旁听,基本上能够明白其中大义,更能说出个一二。

王平为人较为端庄严肃,从不和人开玩笑,他遵守法度,极为严苛,但就是有一点不足,性情较为狭隘多疑,为人自轻。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3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那时卧龙先生眺望着苍茫五丈原,自知作为蜀汉丞相的他已时日无多。在他身后,一如他担忧的那般,汉朝大业已是渐行渐远。当诸葛丞相离世之后,蜀汉人才凋敝的短板愈发明显。

但即便如此,也并不代表蜀汉就无人可用,而王平便是后期可堪大用之人。王平,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原先为曹魏将领。在曹军大将夏侯渊被杀后投靠了刘备,拜为门牙将、裨将军。

▲94版三国电视剧中的王平

作为降将,王平自然很难有展露身手的机会。直到诸葛亮开始北伐,才将其委以兵权。在第一次出征的时候,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而王平便是马谡麾下的先锋。对于如此难得的信任,王平自然很是珍惜。可惜的是,马谡没能给他这个机会。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犯了很多战术上的错误:舍水上山、下不据城等。王平曾经多次对马谡的部署提出意见,但是马谡均没有采纳。这便有了后来蜀军痛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且说当时蜀军的对手,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魏将张郃。他深知粮食饮水的重要性,便截断水源。失去淡水补给后,蜀军很快就大乱并陷入困境。当蜀军将士渐渐失去战斗力的时候,就是张郃取胜之时。一如预料那般,此时的蜀军根本无法跟全力的魏将对战,很快就陷入了奔溃。在仓皇地撤退中,唯独王平临危不乱。他命手下的千余士兵鸣鼓声威,重整部队,固守营寨。见此景,张郃小心谨慎、唯恐蜀军有诈不敢贸然进攻。待魏军离开后,王平集合散兵向后方撤去。马谡由于街亭失守被斩,王平因为有功被诸葛亮封为参军。在那之后,他累迁至精锐突骑——无当军的军监。

建兴九年(即公元231年) ,诸葛亮继续北伐中原,派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一方率大军攻打诸葛亮,另一方派张郃攻打王平身处的南围,王平在防御方面很有一套,没有让张郃占到便宜。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相争。王平以魏延叛乱为由起兵镇压,后马岱斩杀魏延,完成平叛。随后,王平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后期他已经是抵抗魏国的大将了。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国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当时汉中的蜀汉兵力仅有三万,但是在王平的带领下还是打了胜战。从此以后,王平就负责蜀汉汉中的防御任务。

不过,王平领兵有方但却为人多疑,这也导致他不能成为像诸葛亮那般的中流砥柱。公元248年,在历经数次北伐后,王平也驾鹤追向卧龙先生。

4

王平原是曹操帐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也不知道为什么王平这位日后位列蜀汉“平安三侯”之一的大将,居然被擅长识才用才的曹操给忽略掉了。所以在曹操麾下效命之时,王平并没有受到重用,可谓是郁郁不得志。也就是如此在219年曹刘汉中之战的时候,渴望建功立业的王平眼见在曹操这里已无出头之日,就索性投降了刘备。



当然初到刘备的阵营,又乃是降臣,所以刘备断然不会给他一个重要的位置,也就只给了他一个牙门将、裨将军的职务。而且说实在的,此时的刘备完全就是兵强马壮的主,麾下云集了张飞、关羽、黄忠、马超、赵云等一批一流武将,重要位置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王平来坐。



也就是如此,在“街亭之战”之前,王平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官职也一直都是在裨将军这个位置上。直到公元228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重视。在这一年,王平因在马谡遭遇街亭之败的时候,凭借着手中千名兵士故布疑阵,让进攻街亭的魏国大将张郃不敢再进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诸葛亮的大军免遭受到更大的损失。



从这一战之后,因王平在此战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是开始被诸葛亮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也就是在这一年,王平被拜为参军,并负责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自此之后,王平成为蜀汉军队中最主要的一位将领,是为“中流砥柱”。



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围祁山,王平奉命镇守南围。而在这里王平成功阻止了魏国大将张郃对于南围的觊觎之心,从而在侧面保证了诸葛亮大军的安全。公元234年,王平瓦解了魏延的叛乱,之后魏延兵败被杀。同年,因功被升任为安汉将军,并协助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公元237年,王平镇守汉中颇有功绩,被进封为安汉侯。再加上吴懿的病逝,王平被就地任命为汉中都督,负责汉中的一切事务。公元238年,因蜀国欲联合吴国攻打魏国,汉中一应事务归尚书令蒋琬管辖,王平被蒋琬召到大司马府,任前护军。



公元243年,因蒋琬病重,汉中的控制权重回王平的手中,同时王平被晋升为镇北大将军。而就是在重新掌控汉中的次年,一件大事让王平得以名流青史。公元244年魏国曹爽专权,曹爽为了能让众人信服于他。于是就亲率十余万步骑大军进攻汉中,而此时蜀国在汉中的兵力只有不到3万。



因此在汉中的蜀将都劝阻王平“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大意就是“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集中所有的兵力固守汉、乐二城,然后等待援军的到来”。

但是王平并没有听他们的,因为他知道一旦放弃这些关隘,那数十万曹军就可长驱直入。到时候即使曹军不进攻,围也围死他们了,而且即使能够驱赶曹军出汉中,但是那些关隘曹军不见得为放弃,如果这样必成大患。再加上援军远在离汉中一千余里的涪城,等到他们来的时候,恐怕整个汉中都被占了。



所以基于此,王平就与众将说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意思就是“不应该固守待援,应该先由刘护、杜参守住魏军必经之地兴势,然后我为后应。这样如果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就可以亲自率兵援救,而一旦兴势守不住,我也可从中策应。这样就可以牵制住魏军,然后涪城的援兵可以有足够时间过来。”



最终也就是在王平这样的安排下,汉中三万不到的军队就硬生生顶住了曹爽十余万大军数日的进攻。最后等到涪城的援军赶来之后,王平就与涪城的援军一起击溃了曹爽对于汉中的入侵。此战最终让王平名震天下,被誉为“当世名将”,同时蜀汉也开始流传着“平安三侯”的故事。

自此一战,魏国再不敢侵入汉中。汉中也在王平的打造下,变得更加的牢固,正所谓“虎卧北境,键闭剑门。”,当时蜀汉君臣都认为只要有王平在汉中一天,汉中可保无忧。但是正当王平功成名,欲为蜀汉再立不世之功的时候,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汉中之战”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在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



而后随着王平的去世,汉中的事务并交由胡济接任。但胡济这位汉中都督却远远比不上王平,当年姜维北伐曹魏的时候,就是因为胡济的贪生怕死,才导致姜维大军被邓艾击溃。再这之后,曾经王平所制定的汉中防御策略,被姜维改变,由原来“各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御敌汉中之外”的策略,变成了“诱敌深入,退守汉、乐二城,然后采用游击战搞垮魏军,最终一击必杀”的策略。



而就是这样的策略,最终让魏国的钟会轻取汉中,并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试想,如果此时的王平还在,或许汉中就不会改变防御策略,而汉中不改变策略,再加上王平的存在,钟会绝不会那么轻松的取得汉中。而汉中不失蜀汉则无忧矣,也就是如此或许蜀汉就能多活几年啊!

5

感谢兄邀请,苍茫大地依据《三国志》给文友们介绍下王平。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人。本来在外祖母何氏家中长大,后来才恢复原来的王姓。随杜濩、朴胡一起到洛阳,代理校尉之职,随曹操出征汉中时,就此归降了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平被孔明赏识是在打了一场大败仗后。后主建兴六年,参军马谡奉命守街亭,王平是他手下的先锋。马谡舍弃临水布营而扎寨于山上,措施纷扰,王平连续多次规劝,马谡置若罔闻,结果大败于街亭。马谡所部大都溃散,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仍鸣鼓坚守阵地,魏名将张郃疑有伏兵,不敢逼近。王平慢慢招集溃兵返回大营。孔明杀了马谡,将军张休、李盛,剥夺黄袭兵权,唯独对王平十分礼遇,加官为参军,统领五部兵兼管营屯事宜,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王平开始在蜀国军事舞台闪亮登场,建兴九年,孔明围祁山,王平另率一支兵马守南营,魏军兵分两路,司马懿攻孔明、张郃攻王平,王平部岿然不动。建兴十二年,孔明在武功病逝,蜀军遵遗命撤退,魏延任性胡为,仅一仗就失败身死,王平立下大功。后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助车骑将军、国舅爷吴壹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晋安汉侯,成为汉中大帅。延熙六年,王平任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队。

延熙七年春,魏国大将军曹爽率十余万人杀奔汉川,汉中守军不到三万,诸将惊恐。有人主张固守汉、乐二城,放敌进来,等涪县援军救援阳平关。王平说道:汉中与涪县千里之遥,关口一失,蜀汉不得安宁。应派刘护军、杜参军占领兴势,我担任后援;如敌分兵向黄金进攻,我率千人亲自对阵,这样周旋下来,涪县援军赶到,此乃上策。护军刘敏深以为然,当即执行。涪县援军、大将军费祎赶到,魏军惨败。当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均名声卓著。

王平几尽文盲,只能识十几个字,但他口授书信,却都很有意趣条理。他让别人朗读《史记》《汉书》中的纪传,听后都能了解书中的要义,讨论起来不失原书旨趣。

他遵守法纪,终日正襟危坐,儒将一枚!但人无完人,他性格也有缺陷,狭隘多疑,为人自我轻贱,声誉打了八折。

延熙十一年去世,其子王训袭爵。

望斧正!



6

王平没有活到蜀汉后期,他在蜀汉中期就因病去世了。不过王平在诸葛亮病死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面,表现的非常优秀。他顶替被杀的魏延镇守汉中,稳如磐石,期间还打退了魏国的一次战略性进攻,保住了汉中,被后主封为安汉侯。

有后人将他和邓芝、马忠,并称为蜀汉中后期的“平安三侯”。

王平原本是曹魏将领(但他是益州人)。汉中之战时,他以代理校尉的身份跟随曹操增援汉中。但是由于刘备声势浩大,曹操也按不住刘备,最后十几万曹军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丢盔弃甲的撤出了汉中。当时的王平由于撤退不及时,便直接投降了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注: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王平是一位五斗米道信徒。他当时没有随曹操走,而是留在汉中向刘备投降,主要是因为他想留在汉中,保护三巴地区的五斗米道信徒。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麾下将领按照资历依次排列是:魏延、吴壹、高翔、吴班、赵云、邓芝。王平由于是降将,资历浅,因而排不上号,不太受重用。

不过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街亭之战,诸葛亮派王平为先锋,助马谡镇守街亭,抵御张郃的攻击。然而马谡却不顾诸葛亮嘱托,一意要舍弃水源,上山扎营,导致军令繁乱无章。王平多次劝谏,马谡就是不听。

之后,马谡被张郃击败。当时驻守街亭的军队都四散奔走,只有王平所率领的一千多人在他的率领下,大鸣军鼓,坚持防守。张郃怀疑王平有有埋伏,故而没有追击王平的部队。于是淡定的王平慢慢收集聚合散兵,优哉游哉地率军返回。

事后,诸葛亮将马谡等人诛杀。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提拔为参军,封亭侯,统领蜀汉的头号精锐无当飞军。(王平是蜀汉一次北伐后,少有的不降反升的将领)



值得一提的是,王平与张郃的较量不仅仅存在于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战绩最为辉煌的第四次北伐中,王平又和张郃相遇了。

这次与上次一样,依然是王平凭坚据守,张郃率部攻打。不过这一次王平没有马谡给他扯后腿,他打的临危不乱。张郃屡次发动攻势都没有得逞。最后王平抗住了张郃,协助诸葛亮大破司马懿。当然,攻守异势,这并不丢人。冷兵器时代,防守一方本来就有很多优势。

只不过,令当时的张郃和王平都万万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张郃在木门道中埋伏,膝盖中了一箭,当场咽气了。张郃之死,王平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诸葛亮死后,蜀汉头号大将魏延因与与长史杨仪不合,于军中作乱。王平听闻,率所部进攻魏延,魏延引兵来战,手下士兵被王平的嘴遁哄住,当场四散逃离遣散。魏延兵败后,于回汉中的路上被马岱所斩。(杨仪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由于魏延被杀,汉中太守一职空缺,王平由于表现出色,军事技能过硬,因而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以后典军、安汉将军的身份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镇守汉中。

公元237年,吴懿病故。王平接替吴懿继续镇守汉中,并进封为安汉侯。这是王平第一次独当一面。这表明,王平已经晋升为蜀汉的一线将领了。

公元243年,因蜀汉大将军蒋琬病重,移居涪县,因而驻扎在汉中的汉军主力,也一同迁移至涪县。蒋琬临走前,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三万汉军继续镇守汉中。

第二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军十余万魏军攻汉中。上面说了,因为前一年蒋琬把汉中的汉军主力移屯至了涪县。所以当曹爽大军逼近汉中时,王平只能靠三万人迎战十几万曹军。



当时有人劝王平,说咱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凭城固守,等涪城的援军一到,咱们再将阳平关抢回来。

但王平认为,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进入汉中,占了阳平关,到时候涪县的主力即便赶到了,也很难再夺回阳平关。如果那样的话,汉中就危险了。(后来姜维时期,汉中就是这么丢的)

在王平的坚持下,汉中守军坚守,并等到了涪县与成都的援军,最终大败曹爽,是为兴势大捷。

这一战后,王平继续镇守汉中。四年后,也就是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他的安汉侯爵位。

王平的一生,可以用二十五个字来概括:汉中降刘备、街亭谏马谡,卤城战张郃,南谷平魏延,兴势败曹爽

其中,诸葛亮死后,王平大放异彩的事件有两个。一是打败魏延,稳定了汉中形势;二是打败曹爽,给蜀汉续了19年的命。

他作为一个行伍出身粗人,认识的字估计还不超过十个。而且,还是个从曹魏阵营跳槽到蜀汉的降将。却最终能跻身于蜀汉的一线将领之列,也算是很有本事了。

7

英雄莫问出处,韬略何需识丁!

从默默无闻的魏国降将到战功赫赫的蜀汉名臣,从目不识丁的莽汉到独当一面的大将,王平的人生不可谓不传奇,那么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呢?是惨淡还是圆满?话说作为曹魏降将的王平为何余生会对蜀汉忠心耿耿,不思故国呢!蜀主刘禅又为何敢让这样一位降将独当一面,镇守汉中呢?大家觉得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默默无名到战功赫赫

默默无闻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本是曹魏集团中一无名小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和刘备展开了汉中争夺战,而王平作为曹军的一员也参与到了此次大战中,关于汉中大战的结果相必大家都清楚,最终刘备击败了曹操,拿下了汉中之地,而王平也因此投降了刘备,成为了蜀汉阵营中的一员,后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逐步踏上了他的传奇人生。

初露锋芒

王平第一次得以表现自己的机会便是随诸葛亮北伐时被任命和马谡一起去守街亭,我们知道这个任务最后是失败了,而且主将马谡还因此丢了性命,不过作为副将的王平却是“因祸得福”,街亭一战马谡刚愎自用,终被魏国名将张郃击败,所幸王平所率之部没有损失,抵挡了张郃进一步的进攻,因此立功,后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

战功赫赫

诸葛亮数次北伐基本都能看到王平的身影,建兴九年,诸葛亮围祁山,命王平坚守南围,曹魏大将张郃终不能破南围。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蜀军折返时,大将魏延举兵作乱,所幸王平将叛乱的士兵遣散,以致魏延大败。

延熙六年,王平因战功卓著被拜为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

延熙七年,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当时汉中诸将恐慌不已,劝说主将王平弃守汉中,暂避锋芒,然王平力排众议,坚守汉中,以过人的胆识和出众的谋略击败了进犯的魏军。自此王平威名天下知。

目不识丁亦能独当一面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王平不识字,很难想像一个连字的不认识的人竟会有如此之高的军事才能!他真不识字吗?这一点陈寿在《三国志》确有记载:

“王平忠勇而严整,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

不过王平这人虽然不识字,但他的领悟力还是非常好的!不识字不要紧,他会找别人代读,据记载,王平经常让人读史,汉一系列的书籍传记,自己则在一旁细心聆听,往往能领会其中大义。这也是为什么王平后来能击败曹爽的原因。

蜀汉后期,三面临敌,所幸忠臣良将犹有,时马忠在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永安防备东吴,而王平则在汉中防备曹魏,时人将三人并成为“平安三侯”。

忠心蜀汉,直至善终

有人会有疑问,王平本来不是魏将吗?为何降蜀后会如此忠心耿耿呢?蜀主又为什么对他如此放心呢?这里我们得看看王平的出身了,他是巴西宕渠人,籍贯益州,而当时益州是蜀汉的地盘,实际上王平的族人都是蜀汉的子民而并非曹魏,当年王平投魏也是随旧主杜濩之意罢了,且在魏国并未受重用,故后来毅然降蜀。王平降蜀后,随诸葛亮数次北伐,深得诸葛之心,所以后来刘禅也放心用他,而王平亲族都在蜀国,且受蜀主恩惠,自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他的爵位。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8

王平这个名字,喜欢京戏的人可能不会陌生。京戏里面有一出名段,叫做《失街亭》

说的是马稷刚愎自用,不听部将劝驵,执意在山顶安营,从而丢失街亭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那位劝阻马稷的部将,就是王平。

王平:

王平又名何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之一。 王平起初在曹操手下效力,因为他是四川人,熟悉汉中地理情况,在汉中之战时担任徐晃的副将,战斗中,自命不凡的徐晃非但不听王平的劝谏,甚至还想要除掉王平,王平无奈之下归降了刘备。

刘备大喜说:“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封王平为裨将军。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派马谡守街亭,王平为副将,可马谡无视王平的忠告,惨遭大败。败军之际,王平镇静如常,率本部人马鸣鼓自持,并沿途收纳败兵,平安归还。

此战蜀军虽败,但王平表现突出,战后被诸葛亮讨寇将军,封亭侯,孔明很欣赏王平的老持成重,便把蜀汉精锐部队之一的无当飞军交给他统领。 三年后,诸葛亮围祁山,派王平驻守南围。

司马懿派谴名将张郃进攻南围,在魏国大将张郃面前,王平表现极为出色,双方攻守你来我往,难分胜负。这场战役显现了王平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是他以后担当重任的开始。

之后的十几年,已是蜀国后期重要军事将领之一的王平,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官职也一升再升,由安汉将军进封安汉侯,继而升任前护军,再任镇北大将军,领汉中太守。

公元244年,魏大将军曹爽率军十余万进攻汉中。王平手下只有三万士兵,但他却力排众议,死守阳平关,凭借有利地形,以疑兵之计击退了曹魏的十万大军。

王平平时遵守法纪,说话严正,从不与人开玩笑。他文化不高,虽然不能读书,但喜欢让人念书,自己在旁边听,往往一听便知书中大义。

他注重军容军姿,自己天天从早到晚都是正襟危坐,不狂不燥,蒋婉评价他当得起名字中的“平”字。 蜀汉后期,名将寥寥,但王平绝对是其中之一。

虽然他不是那种威震华夏的猛将,也不是“谈笑间强虏飞灰烟灭”的儒将,但他以他的忠诚、细致、严谨,使自己在三国这部跌宕起伏的大剧中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五虎上将”离开人世后,王平和马忠,邓芝三人并称为“平安三侯”。他们共同撑起了蜀汉的这片天空,至死方休。

公元248年,王平病逝。

参考《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

原创,侵权必究!

假如王平早生些岁月的话,不知会怎样?

9

作为蜀汉后期杰出的武将,王平镇守汉中,和南中马忠,永安邓芝三人并称为“平安三侯”。身为五子良将的张郃戎马一生,所向无前,偏偏就在王平这里吃了好几次鳖。魏延叛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王平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

据史书记载,王平最后在后主延熙十一年,大概就是公元248年这一年去世的,死因不明。

按照计算,王平死时年仅五十岁

照我个人计算,以古人二十岁弱冠成人的算法。在跟随曹操217年征汉中,王平二十岁算起,到他在公元248年死亡,王平大概是五十岁左右时去世的。

五十岁的年纪在三国平均寿命不超过四十岁来说也还算是高龄了,但王平并不是战死的,而是“寿终正寝”,从这一点来看,王平又确实短命了一点。

王平的身份尴尬,蜀汉将领也都排挤他

王平本来是益州宕渠小县城的平民,没念过什么书,家庭条件也不好,从小就寄养在同乡何家。投奔曹操之后,得到的待遇都还算不错,做到代理校尉一职。曹操征汉中失败,个人倾向于王平这时是被刘备俘获并且投降了,在蜀汉之中则是一名无党派的降将。这就导致了蜀汉各个集团里面,除了诸葛亮大力提拔之外,基本没有人待见他。

有人会说同样是降将,姜维,夏侯霸不是活得有滋有味的吗?不对,他们两个是主动来投靠,而王平是战败被俘再投降的,性质能一样吗?于禁只是被俘还没投降呢就被骂得狗血淋头,更别说王平这样不止投降还倒打一耙的了。

王平的“严谨”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王平的“污点”,所以他不得不“严谨,少言”,不敢随便和人开玩笑,一直压抑着自己。

可即使这样也还是受了不少冤枉气,马谡就很看不起他,尤其是在曹爽率十万大军攻汉川的危急关头,这时候王平已经领汉中太守,手握重权,可命令一下除了刘敏之外没有一个人听从,这样没有威势的汉中太守实属罕见。即便之后证明王平的命令是对的,可蜀汉朝廷也没对他的那些部下做出什么处理,连朝廷都不管,王平就算有多少冤枉气也只能往肚子里吞了。

王平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什么政治阴谋

前面也说过,王平属于无党派人士,也没有过多地参与到蜀汉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之中。因为自己的克己谨言,最后五十岁而终也算是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讨论!!!

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10

蜀汉前期,刘备手下名将云集,王平这类投奔刘备较晚的将领,也就没有什么表现机会,被埋没了。到了蜀汉中后期,蜀汉名将纷纷陨落,王平的机会来了,被诸葛亮所发掘,一路高歌,最终做到了安汉侯,镇北大将军的位置,统领汉中,一直到去世。

王平及其先祖世居巴西。当然,这个巴西不是南美洲的那个足球之国,而是位于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巴西郡。

215年,曹操讨伐汉中张鲁,张鲁投降,王平随族人依附曹操,迁往了洛阳。王平被曹操任命为了代理校尉,一个级别很低的军官。

219年,黄忠斩杀夏侯渊,刘备夺了汉中。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被刘备所败。王平就投降了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因为曹刘汉中大战中,最有名的一场战斗就是赵云救援黄忠的“汉水之战”,赵云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主力。《三国演义》据此进行了演义,让王平在汉水之战后,投奔了赵云,再由赵云将王平引荐给了刘备。

王平投靠刘备后,应该是跟随汉中太守魏延常驻汉中,所以,没有出现在夷陵之战,以及诸葛亮平南蛮之战中。直到228年春天,已经是王平投蜀9年后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王平才有了表现机会。

王平虽然识字很少,史书载认识的不超过十个字。但是,他喜欢听人读书,也喜欢让人替自己掌笔写书,所以,颇有谋略。王平跟随马谡守卫街亭,因为劝谏马谡,以及兵败后,聚敛士兵,吓退了张郃,立下战功,被诸葛亮所赏识。王平此战之后,被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由南蛮人组成的一支军队,王平是第一位正式统帅),获封亭侯。

王平绝对是一位善于防守的将领,诸葛亮在228年冬天的第二次和229年的第三次北伐,皆以进攻为主,王平就缺少了表现机会。到了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受命率领无当飞军驻守南围。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率数万大军进攻,竟不能克。后来,魏延等人击溃了司马懿主力,张郃久攻南围不下,也只能退兵防守。如果是第一次北伐时,就任命王平为主将防守街亭,估计陇右和西凉之地早已是蜀汉的囊中之物了。

王平是一位非常忠诚重义之人。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武侯病死军中,汉军撤退。魏延与杨仪相争,杨仪派王平率军拒魏延。王平长期跟随魏延防御汉中,颇有感情,不忍伤害魏延,几句话劝散了魏延的士兵之后,放魏延逃走。只可惜,魏延随后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所杀。

诸葛亮去世后,吴懿任汉中都督,统领汉中各路人马,而王平作为吴懿副将,兼汉中太守,协助吴懿镇守汉中。237年,吴懿去世,王平代替吴懿都督汉中。都督的职位要比太守相对高一级,都督可以统领太守,以及辖地的所有军队,并掌管辖地的行政大权。

238年,因为吴懿去世,蒋琬进驻沔阳,以王平为前护军。蒋琬和王平,类似于当年的诸葛亮和魏延,魏延当年是诸葛亮的前军师,比前护军地位稍微高点。243年,蒋琬因病退驻涪城,王平成了汉中一哥,升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曹魏),统理汉中。此时的王平,地位要比姜维高。姜维这时候虽然是镇西大将军(镇西部少数民族),凉州刺史,可这凉州还在曹魏手中,一个虚职而已。姜维在蒋琬、费祎死之前,过得还是挺憋屈的,特别是被费祎极度压制。

244年,曹爽率步骑军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直突骆谷。当时,蜀汉守军不足三万,很多人都准备放弃阳平关等关隘,敛兵固守汉、乐二城。等涪城援军到来,再将关隘抢回。此计适合优势兵力情况下的进攻,而不利于劣势兵力下的固守。虽然姜维接管兵权后,以进攻为主,使用了此计;但是,此时的王平却根据实际情况,否定了这一计策。因为蜀军暂时没有聚集大量兵力,进行北伐的打算,所以,王平选择了继续使用魏延留下的“重门之计”,寸土必争,绝不放弃关隘后退。

王平派遣护军将军刘敏,武略中郎将杜祺,占据兴势山的有利地形,安营扎寨。同时,使用树上开花之计,虚张声势,让刘、杜二将,多树旗帜,绵延百余里,制造守军众多的假象。而王平则率军在刘、杜二将之后,把守黄金谷要隘,防止魏军分兵突袭。

魏军成功被阻于兴势山,很快就因为补给线过长,加上运输粮草的骡马等牲畜大量死亡,导致补给耗尽。而涪城和成都的蜀汉援军,也相继而至,魏军不得已,只能退兵。战场的情况,完全如王平所料,这也再次证明了王平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防守型将领。

当时,邓芝驻守永安(当年李严驻守过的地方)防御东吴,马忠驻南中,防范南蛮,而王平守汉中,抵御曹魏,三人共保蜀汉平安,素有“平安三侯”的美誉。

之后,蜀魏之间,仅仅在247年,姜维率军西进平蛮人之叛,在陇右跟魏国前将军郭淮、右将军夏侯霸打了一场洮西之战。

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嗣爵。王平去世的第二年,开始逐步迈入了姜维时代,刘禅授姜维假节,有了自行定夺的大权。

在蒋琬、费祎时期,王平为镇北大将军(注意是大将军,相当于镇军大将军级别,比镇北将军等四镇将军地位高,也比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地位高,仅低于大将军,姜维后期是大将军),同郡老乡句扶为左将军(低于王平两级),两人皆战功显赫,经常被并称。而在姜维时期,张翼、廖化分别为左右车骑将军,同样是核心主力战将。因此,时人称四人为:“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王平位居第一,可见王平在蜀汉后期地位之显赫。

只是可惜,蜀汉后期,因为没有什么出色战果,除了姜维之外,再也没有出现类似关张马赵黄,以及魏延之类的顶尖名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