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每当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我们就会想到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包拯。千百年来,包拯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我们只知道包拯的清廉和铁面无私,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包拯一生娶了三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的却是丫鬟,这是为什么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铁面无私“包青天”的一生。

包拯,字希仁,出生于999年,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第二年逝世。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铁面无私、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多次论劾权贵,敢于替百姓申不平,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他为开封府尹,用三把铡刀,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刁钻恶棍,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2、包拯的三位夫人。

据记载,包拯一生有两个夫人,一个媵妾。

第一位夫人是李氏,是包拯的原配,很早就过世了。

第二位夫人是包拯续娶的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董氏原是官宦之家的小姐,从小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过:“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

董氏在包拯的事业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属于包拯事业有成的强大后援。她是出自大户人家的小姐,自小就已经接触诗词文学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见识上也比较广。在包拯去科举的时候,董氏在家中照顾包拯的父母,董氏对丈夫的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什么重活都是她干了,为包拯解决了很多烦恼。

包拯在京城获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他想要回家照看自己父母,他的妻子是无条件地支持他,根本没有埋怨过几句。董氏跟其他家庭中的女人不一样,她没有她们那么小气,只想把丈夫束缚在身边,董氏是相反的例子,她很体谅丈夫这样子做。在包拯当官时期,由于包拯整天忙于政事,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可是董氏还是没有抱怨过,依然做好妻子的本分。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幸福,之后还生了一个儿子。没想到儿子在青年的时候却早早离开了他们。对董氏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一时接受不了,导致长病不起,没过多久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三位夫人媵妾。所谓媵妾,指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媵妾孙氏是第二位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

除此之外,包拯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次子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长女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此女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但是,古代女儿嫁出去后,生下的后代一般不能认为是包家后代。

3、为何说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因为包拯与第二位夫人董氏生的儿子包繶,成年后因病去世。

据记载,1、包繶,出生于1033年,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包文辅。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

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们更添一层痛苦。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是有名的大孝子,为创承香火,根据古代的婚姻制度,在董氏死亡后,媵妾孙氏自动过渡为第三任夫人。包拯把对董氏的亏欠全转移到孙氏身上,但媵妾孙氏脾气不好,经常与包拯发生口角,后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不想这时,孙氏已有身孕,回家后不久生下儿子包綖。但是,因为包拯和孙氏不和,怕影响孩子,就没告诉包拯生孩子这事。直到1059年,包拯60大寿的生日宴会上。包拯的儿媳妇崔氏抱来一个两岁小孩,非说是包拯的亲儿子。包拯有点懵逼,按时间推算这是57岁高龄播下的种子。后来得知是被他打发回娘家的媵妾孙氏生的,崔氏一直帮他补交赡养费。包拯很罕见的笑了,他给小儿子取名包绶。于是,他再次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

据史书记载,包绶,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岁,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但未出世,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多亏大嫂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翌年,在包公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妇大喜,遂将此子取名包綖。

现在,包拯的后代都是这个媵妾孙氏和包拯所生的儿子“包綖”这一脉繁衍而来。

综合包拯的家庭变故,所以说,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是一生坎坷,虽然一生娶了3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却是最后一位夫人媵妾孙氏,也算是第二位夫妇董氏的陪嫁丫鬟了。但不管怎么说,好人有好报,一代清官包拯寿终正寝,也有后代传承香火。包拯的临终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最佳贡献者
2

准确说,包拯一生只娶了两个老婆,即原配李氏和继室董氏,并不是三个!另外一位孙氏的身份只是妾,并不是正室,不能算老婆!在中国古代,妻和妾是泾渭分明的,地位相差之大堪称“天壤之别”!妻坐着、妾只能站着,妾必须视妻为主母。妾生子女为庶出,必须认妻为嫡母,对生母却只能以姨娘、小娘称之。而且,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庶出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而孙氏便是这样的地位。但是,最终成为包拯继承人的恰恰就是这位妾孙氏所生的儿子包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史载,包拯的原配李氏很早便去世了,并没有为包拯留下子嗣。在李氏去世后,包拯续弦娶了董氏为妻。后来,董氏生下了包拯的嫡长子包繶,而包繶也成了包拯彼时唯一的儿子!包繶十九岁时迎娶了“三朝元老”、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并生下了儿子包文辅,也就是包拯的嫡长孙。只可惜,天不假年,包繶在婚后第二年便去世了。而包拯彼时已经五十四岁,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其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好在包繶还留下了一个儿子,对包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慰藉。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跟包拯开玩笑,在唯一的儿子去世数年之后,唯一的孙子包文辅也死了……这下包拯彻底绝嗣了!在中国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虽然号称“包青天”,却也不能免俗。面对这样的情况,包拯只有两个选择:一、过继一个孙子。二、再生一个儿子。可是,彼时包拯已经年近六旬了,包夫人董氏的年龄即便比包拯小十岁,恐怕也已经五十上下了!在那个年代,想再生出孩子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包拯进行了两手准备。先给儿子包繶过继了一个儿子,作为自己的嗣孙。同时,在征得正室董氏同意后纳了一房小妾,即孙氏。



要说包拯的身体那是没得说,杠杠的!就在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后不久,孙氏便怀孕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孙氏怀孕之后,包拯居然把孙氏给打发回了娘家。打发妾回娘家不能用“休妻”二字,但和休妻也差不多了,而包拯对孙氏怀孕之事似乎也并不知情。就在这个时候,包拯的儿媳崔氏知道了庶母孙氏怀孕的事情,私下里对孙氏这位庶母多番照顾,使孙氏得以平安生下了儿子。在孙氏的这个儿子出生之后,崔氏便把这位襁褓之中的小叔子抱回了包家,亲自抚养。



不久之后,在包拯六十大寿时,崔氏趁着老公公高兴,将小叔子抱到了公公包拯与婆婆董氏面前。包拯这才知道,自己又有了一个儿子,于是给儿子取名包綖,后又取名为包绶!也正是因为与崔氏的这层关系,包绶虽然是崔氏的小叔子,却一直视长嫂如母。在包拯夫人董氏去世之后,崔氏成为了包家的女主人,包绶的婚事也是由崔氏这位长嫂一手包办的,先是娶了庐州知州的女儿张氏,张氏去世后,又由崔氏出面,让包绶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文氏为继室。后来,崔氏又做主,将包绶的生母孙氏回了包家养老,算是给了这位庶母一个迟到的名分。而包绶对这位长嫂也是非常感恩的,在崔氏去世之后,包绶不仅连夜返乡奔丧,而且还违背常规,将自己置于了“儿子”的地位,亲自为长嫂披麻戴孝,一时间被传位佳话。这段故事后来被人安在了包拯身上,于是便有了戏曲《铡包勉》里的那位“嫂娘”!实际上,这位“嫂娘”并不是包拯的“嫂娘”,而是包拯的儿媳、包拯次子包绶的“嫂娘”!



最后顺带说一句,包绶后来为官也继承了包拯,刚正不阿的作风,成为了著名的“清官”。只可惜,包绶还没能在官场之上一展拳脚,便于一次赴任途中病逝了,享年四十七岁。包绶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行李之中只发现了四十六枚铜钱……足见其清廉!

3

包青天娶了三个老婆不假,在古代这样的情况是允许的。最后给他传宗接代的是个丫鬟,而且还是孩子出生五年之后才知道的。难道包大人是个渣男?

包拯孙子夭折,正房要给包拯纳妾!

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是李氏,但是第一任妻子去世的早,还没有留下任何男丁,便早早地撒手人寰。古代不像现在,如果没有传宗接代,都没有脸去见地下祖宗。

后来在家里操办下,包拯又娶了第二个老婆董氏。董氏也是一个大家闺秀,包拯在外面忙着断案,董氏就负责打理家里的事务。终于在包拯35岁的时候,两人有了一个儿子。

包拯中年得子,当然非常高兴,给孩子取名包繶。好不容易长大成人,也娶了名门之后崔氏。但是天不遂人愿,两个人在结婚两年之后,包繶因病去世,崔氏成为了一名寡妇。

当时包拯看到这样的情况,有感于崔氏还比较年轻,所以就劝她赶紧改嫁吧。但是崔氏死活不愿意,甚至说出“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包拯一看说不过她,干脆就放任她自己去吧。

虽然包家没有留下一个男性后人,包拯对这件事情也没有说什么,但是董氏看不下去啊。虽然有了一个儿子,但是现在儿子死了,不就相当于以后包家要断后了吗?

于是董氏就张罗着给包拯纳妾的事情,其实古代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纳妾。也就是三四十岁还无后,在正房的操办下可以纳一个小妾。小妾怎么选?其实古人也有讲究的。

小妾基本上都是从佣人里面, 或者是正房带来的丫头里面选。为何要这样?是因为正房害怕以后自己地位不保。自己带来的丫鬟,基本上是知根知底。就算是做了小妾,也不敢翻上天来。

在众多的丫鬟当中,董氏选择了孙氏,这个时候包拯已经58岁了。没想到仍然是老当益壮,没多久便让孙氏怀了孕。但是刚刚怀孕的时候,却出了一场岔子。

因为孙氏做的一件事情不如包拯的意,包拯就说了她两句,刚怀孕的人就比较容易生气,结果就和包拯吵了起来。包拯一生气,感觉她只不过是个小妾,我这么大年龄也生不了孩子了,索性把她打发回家里面了。

古代就算是小妾,被主家打发回家里面,也是没脸见人的事情。不过回家之后没多久,孙氏竟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到底生还是不生?这个时候包拯的儿媳妇崔氏登场了。

原来在包家的时候,孙氏虽然是董氏的陪嫁,但是后来被包拯安排到去照顾崔氏,而且两人年龄相仿,所以感情非常好。再加上后来包拯儿子去世,两个人反而更亲密了。

崔氏得空就来看被打发回家的孙氏,怀孕的事情肯定瞒不过她。她当时就劝孙氏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不过可以先不告诉包拯,看一看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再说。

怀胎十月之后,孩子终于出生了,而且还是个男孩。崔氏劝孙氏赶紧回去吧,是个男孩子。但是孙氏还是怄气,既然都已经被休了,还回去干嘛?索性就把孩子交给了崔氏,让她带着回去了。

崔氏把孩子抱回去之后,告诉包拯这是自己领养的。正好包拯家也没有孩子,所以就把他收留了起来,还给他取名叫包诞。转眼的时间,孩子已经5岁了,而包拯也因为年纪大病入膏肓,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这个时候崔氏知道不能再瞒下去了,要不然可能自己公公死了,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后人。就把事情告诉了他,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包拯也没有断后。

包拯后人有四人,其中一脉成富商!

1973年的春天,文物局接到了群众的反映,说是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过抢救性挖掘之后,发现竟然是包青天的。由于年久失修,原有的几块墓志铭也模糊不清,勉勉强强只能看个大概。

结合墓志铭和有关史书记载,最后发现包拯有过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就是我们之前介绍的,至于说两个女儿,一个远嫁给了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

不过由于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较低,而且普遍认为女子不是自己家的,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所以说等到女儿出嫁之后,包拯的族谱当中就很少记载女儿的事情了。

而有关于包拯的后人,都是我们之前所讲的小妾孙氏所生的包诞。他也没有让包拯失望,在这之后开枝散叶,如今后人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地区。

安徽的舒城和桐城,此处有着一本包氏家族的族谱。在族谱中记载,他们是明朝初年的时候从合肥搬到了桐城,后来在这里开枝散叶。

另外在江西的南城,也有说是包家的后人。但是他们这一脉比较可疑,虽然手上有族谱,但是族谱上面记载不明。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全国各地流行大修族谱,所以难免有攀龙附凤的嫌疑。

不过还有一脉是最肯定的,浙江镇海横河堰河甬东的船王包玉刚。他在1984年游览江南藏书楼天一阁时,在天一阁当中有着一本珍藏的《包氏族谱》。根据族谱的记载,包玉刚是包拯的29代孙。

4

简单来说,给包拯传宗接代的是媵妾,不是丫鬟。

“包青天”也就是北宋官员包拯,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千余年都属正面形象的官员了,即便在现代互联网的普遍泼墨下,他仍然保持着正面形象,原因也很简单,无懈可击嘛。

题主说“包拯一生娶了3个老婆”并不准确,包拯一生只有两个正妻,一个原配李氏早卒,一个继室董氏随包拯走过一生,还有一个媵妾孙氏,是包拯次子的生母,综合起来是两妻一媵。

李氏去世很早,没有生育,董氏跟包拯诞有一子二女,长子名包繶,生于1033年,这一年包拯已经35岁了,在那个年代算是很晚了。

包繶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跟包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而且宋朝一向有祖荫入官,因为包拯的原因,包繶被宋仁宗赐封为太长寺太祝,可他还未上任就去世了,年仅21岁,留下独子包文辅。

数年后,包文辅早夭,此时崔氏不过二十余岁,包拯也是开明之人,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留在包家侍奉公婆。

随着独子独孙的相继离世,包拯可以说无后了,包拯应该是做过努力的,于是有了孙氏的怀孕,这里也不用说什么包拯渣男之类的,这种事在古代稀松平常,董氏自己也是持支持态度的。

不过包拯跟孙氏闹了矛盾,把她送回娘家去了,估计此后包拯也死了这方面的心,他劝宋仁宗早立太子时遭到怀疑,宋仁宗问他想立谁,潜台词就是你想趁拥立之功?包拯随后给出的答案是“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虚指,包拯终年64岁),且无子,非邀福者。”(我建议立太子只是为了国家着想,我年老无子,不是贪图拥立之功)

包拯觉得自己无后了,儿媳崔氏却上了心思,她仍然关注被包拯遣送回家的孙氏,并得知她怀孕了。崔氏背着包拯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等到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她名为长嫂,实为养母。

次年,在包拯六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拯满前,包拯父母大喜,将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綖,也就是包拯的次子。

1062年包拯去世,宋仁宗亲临祭奠,看到年仅五岁的包綖,想到包拯的忠义,便封包綖为太长寺太祝,并记录在案,等包綖长大后赴任。

在开封的丧礼完毕之后,包绶跟着家人,护送包拯的灵柩返回合肥安葬,包綖也就定居于合肥,由嫡母和长嫂崔氏抚养长大,并在入学后改名包绶。

包绶有四子三女,他们就是血脉上包拯的后人,另外包氏近支有一个孩子过继给了包繶,即包万年,则包拯有六个孙子。

还有一点就是,在董氏的墓志铭中,包绶是她的孩子(二子:长曰繶,早卒;次曰绶,大理评事。),但《宋史·包拯传》记载“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考虑到包繶跟包绶差了24岁,还是《宋史》的说法更准确,虽然一般情况下媵妾的孩子都会算在嫡母名下,但也要提一下生母,像孙氏很少被提及可能是因为她被包拯遣送归家,已经不是包家人了。

5

包拯在民间享有盛誉,但他的家庭并不如意,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知的,包拯就送了两次

第一个是他的长子包繶

包繶19岁成婚,娶了淮阳大户崔氏女,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很是如意。然而,大好年华,包繶却于20岁时意外病故,只留下不知道满月与否的幼子包文辅,也就是包拯的孙子,那一年包拯54岁

第二个是包文辅

长子死后,包家就剩两个男丁,一个是幼子包文辅,一个是包拯本人。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承载包家繁衍重任的包文辅并未活到成年,在四五岁的时候,也随他爹去了,那一年包拯59岁左右

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包家除了包拯本人,再无男丁。如果不想想办法,包拯这一脉就绝嗣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家为了传承后代,想了两个办法

一个是包繶老婆崔氏从包家本宗中收养个男孩,作为过继子传承包拯一脉。崔氏女这人很不简单,当年丈夫过世儿子也过世,包拯劝其趁年轻赶紧改嫁,崔氏并没有答应,一心为包繶守节,为包拯夫妻养老送终

过继来的男孩取名包永年,后来顺利长大结婚生子,为包家传承了一脉

另一个办法是包拯纳妾,重新开枝散叶。作为包家唯一男丁,在老婆和儿媳妇的劝解下,将近六十的包拯纳了一房妾室,这名妾室姓孙,称作孙氏。婚后不久,孙氏因为不知名原因,让包拯赶回了娘家。包拯当时并不清楚,孙氏其实已经怀孕,后来孙氏生下儿子

这儿子在包拯六十大寿时,被崔氏抱回了包家,取名包绶,也健康长大,传承了包家包绶一脉

6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铁面无私“包青天”为何一生娶了3个老婆,传宗接代还要靠丫鬟?

真心的说,包拯一生娶三个老婆多吗?

以现在的标准说,那就是太多了,但是在古代,那就不算个事,更何况包拯的第一个老婆还是早早就离世。

至于说到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这就是包拯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了,欲知详情,听我慢慢道来!

一、我们先来聊聊包拯三个老婆。

根据出土的包公墓的记载,包拯先后有三位妻子,分别是董氏、张氏和媵孙,当然严格意义上孙氏算不上包拯的正室。

包拯的第一任妻子:

原配孙氏因为去世的早,所以也没有留下什么资料,这里咱们不提了。

包拯的第二任妻子:

对包拯最有帮助的应该算是董氏了,她是众所皆知的包拯的贤内助,包拯的一生离不开董氏的默默支持。

董氏出生于官僚的家庭,为人温和善良,知书达理,包拯与董氏结婚后,董氏跟包拯说:

“大丈夫应该为国效力,家中的事情我会来料理,我会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去侍奉你的父母,你就放心去应对考试吧!”于是,包拯留下妻子在家中照料,自己去京城参加了考试。”

后来,包拯中了进士,要被派去做知县,但是由于年迈的父母亲不愿意远行,包拯选择了辞去知县的官职回家侍奉父母。

为了照顾父母而放弃了官位,包拯的举动并没有使得妻子不高兴,反而得到了妻子的赞赏和尊重。

董氏明白“先尽孝后尽忠”的道理,跟着丈夫一起侍奉双亲。

过了十年后,包拯的父母都离世了,包拯才再次出任知县的官职,在这期间,他的妻子董氏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

包拯的第三任妻子:

说到第三任妻子,其实她是包拯第二任妻子董氏的贴身丫鬟,为什么包公会娶一个丫鬟为妻呢,这就要说一下包公人生中最悲伤的事情了。

二、“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1、包拯的子女。

包拯的原配李氏去世很早,没有生育,这个咱们略去不谈。

他的第二个老婆董氏跟包拯生有一子二女,长子名包繶,十九岁的时候迎娶了淮阳崔氏当媳妇,这崔氏来头还不小,是当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两家人算是门当户对。

由于包公的官职高,地位高,作为家中长子的包繶从小就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宋仁宗赵祯更是赐封年纪小小的包繶为太长寺太祝。

包公本来很反对这件事,在他看来,一个小屁孩什么功劳都没有,凭什么当官呢?但是身边所有人都来劝他,他也就默认了这件事。

2、长子的突然离世对包拯打击重大,更令人心痛的是长孙也夭折了。

包繶本来长的好好的,读书也上进,前途一片光明,可惜的是,包繶20岁就病逝了,他唯一的儿子、包公的长孙包文辅在5岁那年也夭折了。

接二连三痛失爱子和长孙的包公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是他还是看得很开,反而担心起儿媳崔氏来。

儿媳妇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完全不用守着他们老人家,他劝过崔氏改嫁,但是崔氏不愿意。

崔氏对包繶有感情,况且她走了,不是让痛失独子的包公夫妇更伤心吗?之后,崔氏就一直未改嫁,在包公家尽孝二十多年,直到病逝。

3、当时大家都以为包公绝后了,其实并没有,可以说是崔氏替包公保住了儿子。

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被打发回了娘家,可是等她回到娘家以后才发现自己怀了孩子。

这件事包公并不知情,反而是崔氏得到了消息,她没有立刻告诉包公,而是用自己的钱去贴补孙氏,等到孙氏生下一名男婴,崔氏便将其抱到自己身边教养。

第二年,包公六十岁大寿,崔氏这才将这名男婴的身世告诉包公,包公惊喜万分,原来他还有一个儿子!

包公特意给这个儿子取了包綖这个名字,后来包綖要上学了,这才有了包绶这个大名。

4、二子包绶很争气。

包绶长到5岁的时候,包公就去世了,宋仁宗来吊唁,看到包家上下都没几个人,寒酸得很,心里也禁不住一酸,赏赐了包家很多财物,还钦封包绶为太长寺太祝。

包绶八岁时,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圣典中,百官照例晋升一级,包绶也由‘太长寺太祝’升为‘大理评事’。

也就是说,小包绶已经是一个八品官员了,人比人气死人啊,我们8岁还在上小学呢!

总结

综上所述,咱们熟悉的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确实娶了3个老婆,但是这也很正常,一个原配孙氏早早就离世了,多亏了第二任妻子董氏的扶持,才有了我们的包青天。至于侍妾媵孙氏,那就是身在古代缘故了,那个时候,有个三妻四妾的额很正常。

至于说为传宗接代的是丫鬟,这也是包拯不幸中的大幸了,长子的突然离世,加上长孙的夭折,这对于包拯是多大的打击啊,这都快绝后呀,幸亏侍妾媵孙氏又给生了个包绶,而且这个包绶也很争气,没有辱没门风。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7

前言:北宋名臣包拯,唐朝狄仁杰,明朝海瑞都是两袖清风,出了名的清官,而且他们善于断案破案,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今天的主人公包拯,说到他断案入神,说到他铁面无私,百分之百所有人都知道,可是包拯的私生活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包拯一生娶妻三位,为什么传宗接代的却是丫鬟呢?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丫鬟的身份今天刚写了一篇关于通房丫鬟的文章,看来我们看到的都是包拯铁面无私的表面,他的内心内在还有待我们一起去探讨!

第一,断案如神的包拯,也是一个普通人也需要家庭

我们的这位把大人的第一个妻子是李氏。然而这个人在历史书中也是没有任何记载的,只是提到了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因病早逝了,之后,包拯又娶了继室董氏,对于这个董氏,留存的碑文上有记载: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夏四月十有一日,故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之妃、永康郡夫人董氏,以疾终。享年六十有八,也就是说,董氏活了六十八岁,并得到皇家封赏“永康郡夫人”。这个董氏家境是不错的,她父母都是当官的,因此董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以说,这个女人是我们包大人的贤内助,有时候包拯遇到一些疑难杂事,头疼的事,也是这位董氏在边上出谋划策,毕竟,这位董氏也是出自书香门第。包拯还娶有一个小妾媵孙氏。

第二,问题来了两任妻子都没有为包拯留下子嗣吗?为什么传宗接代靠的是丫鬟呢?

首先要说一下,第一位妻子,很年轻的时候就过世了,因此不提也罢,但是第二为妻子董氏,为皇帝亲封“永康郡夫人”而且活到了六十有八,怎么会没有留有子嗣呢?其实,前文就说了,董氏是包拯的贤内助,两人感情甚好,董氏的肚子也争气,一连给包家生了三个孩子,两女一儿,虽然只有一个儿子(包繶),但好歹给包家留了个后。包拯中年得子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没想到的是,好景不长,儿子包繶在20岁那年居然病故了,五十岁的包拯老年丧子悲痛欲绝。

包拯心里痛啊,自己岁数越来越大,眼看着儿子病故,又看着孙子夭折,让包拯瞬间感觉像天塌下来一样,也就在这个时候,儿媳崔氏安排了小丫鬟媵孙氏伺候包拯。(这个小丫鬟媵孙氏又是什么人呢?原来她是第二任妻子董氏的陪嫁丫鬟),好吧,一老一少,一个老年丧子孤寂难耐,另一个青春年少性格开朗,日久生情之下,我们的包大人心情一下子开朗了,也正是这样,包拯也就娶了这位陪嫁丫鬟做了小妾,之后生下幼子包綖,后改名为包绶。此子从小就由儿媳崔氏代为照料,此幼子也成为包家传宗接代的唯一子嗣。

看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怎么回事了吧,铁面无私的包大人一生 有三个女人,可惜到老就留下包綖这一个儿子,还得依靠儿媳代为抚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似铁面无私官运亨通的包大人,在家庭上面也是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

8

包拯形象深入人心:刚正不阿,不畏皇权,不偏袒亲人。

京剧《铡美案》所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如下:

宋朝陈世美高中状元,后被招为驸马。 陈世美的原配秦香莲得知陈世美飞黄腾达,再加上在家乡也难活下去。于是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陈世美不但不与其母子三人相认,且反使家将韩琪追杀她们母子灭口。
秦香莲哭告韩琪实情,韩琪不忍心杀她们母子三人,于是自刎。秦香莲告状,陈世美强词狡辩。随后,太后等人前来劝阻,包拯不畏皇权,铡死陈世美。

还有一出《斩包勉》的故事,包拯秉公办事,不顾亲情把犯法的侄子包勉杀之。


这两个流传下来的故事是否能经得起推敲呢?

包拯是宋朝人,而陈世美生活在清朝,且中了举人,二人根本不可能碰面,前后相隔了好几百年。而在宋朝,法律明确规定法官如果与被告有亲属关系,那么就要回避。所以,包拯也不可能审理包勉的案子。



包拯至孝,为孝敬父母辞官,后为父母双亲在草庐中守孝。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包拯出生,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后因父母年迈,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在家附近就职。后来,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建草庐守护,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直到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包拯娶妻生子,大儿子和孙子都早早过世,幸亏有小儿子包绶相伴,保住了一方血脉。



李氏是父母做主给定的,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早逝,没有留下子女。

李氏去世后, 包拯复娶董氏,后被封永康郡夫人。董氏与包拯育有三子,一子两女。

按说不错,三个孩子承欢膝下,有男孩也有女孩。

女儿们一个嫁给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另一个嫁给国子监主簿文效。女儿们不用父母操心,都过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重点说儿子包繶,娶崔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

包繶19岁结婚,婚后刚一年,儿子包文辅材满月,他却不幸早逝,

祸不单行,包文辅也在幼年早夭,包拯两度送黑发人。

后来,包拯的小妾孙氏为包拯生了幼子包绶,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由于小妾孙氏的种种原因被休,幼子包绶还是出生在她的娘家。



三、包拯后人,包玉刚是其第29世嫡系孙,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包玉刚的支谱是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始修于明崇祯年间。

由于它的记载和墓志基本相同,得到了认可。包玉刚属于衡河堰支派,他就是世界十大船王之首包玉刚,商界奇才。

金融界的精英包玉刚后来去了香港,从事航运业,在香港拥有船舶450多万吨,仅次于美国。

包玉刚爱国,乐善好施。他在香港回归和中国改革开放方面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投资教育事业,设立奖学金、捐赠图书光,还创建了宁波大学。

包拯一生为民,是古代清官的代表,值得大家尊敬。

9

首先,包拯一生娶了2个老婆而不是3个老婆,包拯原配李氏早卒,继室董氏,后受封永康郡夫人。

董氏生了包繶,包繶(1033—1053)是包拯的长子,英年早逝,去世的时候只有21岁,这一年包拯55岁,包繶是他的独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再加上包繶没有儿子,眼看包家要绝后。

4年后的仁宗嘉祐二年(1057),包拯的侍妾孙氏生下一子,幼名包綖,后改名包绶,这个幼子成为了包家的独苗。

包繶的妻子也就是包拯的长媳崔氏是北宋名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她抚养了包绶,在关于包公的传说中,他父亲早逝,有一个嫂子也就是包勉的母亲,长嫂为母抚养了包拯长大,而真实的历史中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在1030年或1033年左右去世,此时包拯已经是而立之年,并非幼孤,也没有记载有兄长,所以这个故事的原型,或许是借鉴了包拯长媳崔氏抚养包拯幼子包绶这件事。

包拯在1062年去世,此时包绶只有6岁,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嫂子崔氏成为了嫂娘,崔氏在包家守节20余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诏书由苏轼撰写,即收录在《东坡全集》中的《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

包绶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军州事,娶名臣文彦博的女儿为妻,说起来,现在的包拯后人比如香港船王包玉刚(包拯的第二十九世嫡系子孙)应该也都是包绶的后人。

10

白天管阳夜管阴,两袖清风留美名。

一身正气鬼见愁,青史永载正能量。

包公是旧时代百姓心中的神,是官场中的魔,铁面无私,顾有青天美称!

他一生办过很多大案奇案,为黎民洗清无数冤案,他的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榜样……

包青天<包文正>是老兵心中钦佩的英雄!他讨几个老婆,由谁为他传宗接代,继承香火,是那个朝代的事,本无过错,总比那些金屋藏娇,三妻四妾的受人尊重,并且是家事,家事与国事切莫相提并论!

人无完人,十马九不全,在这里我不为他的家事及私生活作评论,总而言之,历史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功大于过,一个忠于主人,孝一国家,爱戴黎民的公仆,他的功德是值得世代发扬和传承的。

永恒原创情感#欢迎留言交流与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