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权和利益面前,“中立”就是某些国家维护一己私利的“遮羞布”,在这方面瑞士堪称反面典型。
1815年3月28日,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声明。按照相关国际法规定,瑞士不得参加别国之间的战争,也不得主动发起战争,只许在遭到外敌入侵时进行自卫。那么,瑞士果真做到了吗?
早在18世纪末,瑞士就开始对华贸易。确立“中立国”地位后,瑞士虽没有直接参与19世纪中叶开始的列强侵华狂潮,却利用当时西方与清廷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充分享受治外法权和殖民贸易特权,从中国攫取了大量财富。
当二战期间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并做出重大贡献、付出巨大民族牺牲的时候,就连美英等西方大国都同意放弃设立租界、内地驻军、军舰自由驶入、领事裁判、口岸通商等不平等的在华权益,反倒是小国瑞士顽固地端着“殖民者”的架子不放,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放弃殖民特权,在欧洲国家里是最后一个。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瑞士又利用自己的“中立国”特殊身份维系并不断深化对华经济关系,特别是其化工、制药、钟表、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受益颇多——中国目前是瑞士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约300家瑞士企业在华设立了700多个分支机构,双边贸易增速达20%至30%,2018年瑞士对华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仅这一年就从中国赚走(顺差)近160亿美元。
别看过去200多年里,瑞士从对华交往中获利颇丰,但其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却始终挥之不去。就在2019年7月,瑞士还伙同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俨然一副当年西方殖民者趾高气扬的嘴脸。
前文提及,瑞士在二战期间不仅抱着对华殖民权益不撒手,还在欧洲委身投靠纳粹德国,靠着向德意法西斯摇尾乞怜在夹缝中苟活。对此,富有正义感的瑞士学者埃德加·蓬儒在所著《瑞士中立史》一书中直言,这段“黑历史”构成了“瑞士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
由于害怕激怒希特勒而招来德军入侵,瑞士放弃了自己秉持数百年(自16世纪以来)的庇护受歧视、受迫害群体的政策,转而收紧边境管控,拒绝犹太难民入境。
瑞士当局明确规定对待犹太人要“先堵后赶”——实行预先签证制度,防范犹太难民入境。之前已获准入境的犹太人,尽早将其逐出。对于“非法入境”的犹太人,则押往边界岗哨交给德方。
仅1942年,就有超过3万名犹太人被瑞士挡在国门外,任由其落入纳粹魔掌。瑞士还“别出心裁”地率先提出在犹太人护照上采用醒目的红色“J”标记,这个损招很快被纳粹德国学去,用于搜查和抓捕犹太难民。
与此同时,瑞士发挥自身“欧洲金融中心”的优越性(瑞士法郎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可自由兑换货币之一),昧着良心收购、转销纳粹德国劫掠自欧洲各国央行、博物馆和犹太人的巨额黄金及海量艺术珍品。
据统计,1940至1945年,德意志帝国银行向瑞士出售了价值13亿法郎(相当于现在的190亿美元)的黄金,以换取瑞士法郎用于购买战略物资(比如钨矿石和原油)。甚至连希特勒本人,在瑞士联合银行都开有一个金额估计高达11亿德国马克的账户。
通过为虎作伥,瑞士多家银行侵吞了大笔“战时无人认领账号”(所有者多已死于纳粹大屠杀)中的私人存款,金额高达3亿瑞士法郎。从1995年至今,世界犹太人大会(WJC)一直在控诉二战期间瑞士银行的罪行并追讨赔偿,截至2015年底,WJC已帮助45.71万纳粹大屠杀受害者家属向瑞方索赔12.8亿美元。
二战期间,依托控制着联结德国、意大利之间高山铁路隧道这一“便利条件”,自诩“永不参战”的瑞士还专心致志地当起军火商,大发战争财,转口货物量从战前的250万吨激增至法国投降后的近600万吨。为换取德国开放出海口,瑞士特意为纳粹德国提供了1.5亿瑞士法郎贷款。
二战期间,瑞士向轴心国集团出口了大量精密机床、手表、宝石轴承(用于炸弹瞄具)和乳制品,其41%的能源需求(超过1000万吨煤炭)来自德国,反过来瑞士又对德输出了相当于608万吨煤炭的电力。
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中立”,瑞士政府还虚伪地宣称“只允许轴心国的密封列车不受检查自由过境”,至于闷罐车厢内运输的是军火、士兵,还是被押解往“死亡集中营”的犹太人,瑞士方面一概打着“中立”旗号不闻不问。
直到现在,瑞士仍跻身全球20大军火出口国行列,其外销武器装备包括军用飞机(比如出口美国的U-28A侦察/特战飞机)、防空系统(著名的“厄利孔”高炮)、装甲车、火炮、发动机、导弹、传感器、卫星、反潜兵器。据西方“贸易经济”网站资料显示,1959至2018年,瑞士年均外销武器金额达2.85亿美元,其中1962年更是创下5.3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约430吨黄金)历史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