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战场!军事战略懂得吗?
个人认为古代中国是很难一次拉出百万大军的,原因很简单,可供拉的人口基数一般都不能支撑百万大军。但确实有一些特殊情况,在某些时候某些人搞出过百万人大军,如秦朝曾以五百万民养了近百万大军,还有一些时期的游牧民族因全民皆兵也免强算有百万大军,但一些正常时期多数都没有一次能拉出百万大军作战的情怳。即使是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等乱世也没有哪个人能拉出百万大军。
据有关人士统计汉朝时常备军队大约维持在六十万人左右,唐朝军队大约维持人数是六十三万人左右,宋朝据说军队最多时达到一百四十万人,但这种说法似乎不准确,令人怀疑,明朝军队人数最吓人,据说最多时国家养着二百八十万军队,但没听说哪次战争,明朝出动过百万大军。清朝时,人口基数比较大,但军队最多时也就是八十万左右。
关于古代中国能否有拉出万大军的战争,似乎没有,因为它的成本实在太大了。以上是个人见解,欢迎指正!
古代东西方在理论上,都能拉出百万大军,但有一个充分条件之一,就是有足够的动员时间。
如果皇帝下诏书,命令打X势力,要出动50万军队,看上去的确没问题!但是,皇帝不可能今天命令动员50万军队,明天这50万军队就整装待发了。
毕竟集结军队要很长时间,那需要多长时间呢?两汉时期,全国动员集结30万军队,是“一年尚未集合”,也就是大约需要1年时间。
(注)汉书王莽传:莽将严尤谏曰......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
朝廷发布命令,各地传达,要是国土面积有100万平方公里,少说几个月时间。
地方郡县接到命令,让衙役挨家挨户地征调壮丁,筹集口粮,又是几个月时间。
壮丁上路,近者100多公里,远者超1000公里,每天一二十里,还是几个月时间。
理论上,各项条件实现,都能拉出百万大军,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条件在古代,几乎很难全部实现。光动员时间长,就能让军队集中时间产生了多变性,以至于“兵先至者聚居暴露”。
还有其它条件,比如壮丁前往目的地时,沿途逃亡、疾病、饥饿,都会导致大量减员,以至于抵达目的地的实际兵力数字,与原先的计划数字相比,而大为缩小。
所以仅仅以动员时间长短来看,中国历史上,但凡匆忙开始,又两三个月匆忙就结束的战事,却记载数十万,乃至百万数量的军队,都可以认定存在巨大的兵力水分。
因此下面就从动员时间来切入,剖析彭城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的兵力数字水分。
彭城之战号称56万,刘邦1个多月强行军1100多公里,实际兵力约55000人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彭城之战,刘邦有56万大军,似乎已成定论,殊不知刘邦出发时,才“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而这数字同样出自《史记黥布列传》。
(注)史记黥布列传:项籍死......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於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
项羽死后,刘邦平定功劳时,嘲讽随何是腐儒,随何进行回击,当初4月彭城兵败,当月刘邦派随何带20人去策反英布,结果任务成功,完爆刘邦带领的步兵50000人,骑兵5000。
可见,刘邦动员时间才1个月,出发时才55000人,56万大军是号称,然后刘邦又在1个月里,从陕西出发,强行军1100多公里,到江苏彭城。
(注)汉书高帝纪:二月癸未(5号),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施恩德,赐民爵。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关中卒从军者,复家一岁。
前205年2月5号,刘邦设立汉社稷,并宣布在关中动员士兵。
(注)汉书高帝纪: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至脩武......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前205年3月,刘邦从陕西古临晋,渡过黄河,魏王豹投降;然后到河内,俘虏殷王卬;再到洛阳,为义帝发丧3日,并再次宣布动员,征调关中壮丁(雍、塞、翟为三秦),以及三河壮丁(河东、河南、河内)。
(注)汉书高帝纪:夏四月......羽虽闻汉东,既击齐,欲遂破之而后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东伐楚。到外黄,彭越将三万人归汉。汉王拜越为魏相国,令定梁也。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羽闻之,令其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汉王西过梁地,至虞......随何往说布,果使畔楚。
前205年4月,刘邦先到外黄,遇上彭越,并让他去梁地,然后抵达彭城,刘邦开庆功会,在齐地的项羽听说后,率领3万人,也强行军闪击彭城,刘邦惨败,逃亡虞地,派随何,即功劳完爆“步卒五万人,骑五千”的那位,去策反英布。
(注)汉书高帝纪: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之。
前205年5月,刘邦抵达荥阳,而刘邦在2月动员的关中(长安)士兵,经过1000多里路程姗姗来迟,在5月抵达荥阳,还大多数为老弱。捋一捋时间表:
前205年2月:2月5号,刘邦宣布,动员关中壮丁。
前205年3月:刘邦率55000人,从陕西古临晋,开始强行军,一路扫荡河内、河南。
前205年4月:刘邦强行军超过1100多公里,终于攻占彭城,但不久惨败,逃亡虞地。
前205年5月:刘邦抵达荥阳,而2月动员的关中老弱,也在行军1000多里后,抵达荥阳。
可见刘邦动员时间,才约1个月时间,再1个多月强行军超1100公里,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即使沿途获得5国诸侯的军队,也只能是一小部分军队,当刘邦抵达彭城时,大量诸侯军队还落在后面。
刘邦军队真实数字大致就是,随何口中55000人+一小部分5国诸侯军队,56万大军不过是夸大10倍的号称。
下图为刘邦3月-4月,1个多月强行军超过1100公里的行程:临晋(左冯翊)→怀县(河内)→修武(河内)→平阴(河南)→雒阳(河南)→外黄(陈留)→彭城(彭城)→沛县(沛国)→砀县(梁国)→虞县(梁国)
昆阳之战,王莽账面有42万人,但才动员1个月,实际不到10万人
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发生于公元23年,而王莽的兵力数字,历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数字是42万人。其实捋一捋时间表,就知道水分很大,而且不少史料也明确记载了,王莽军队不到10万人。
(注)后汉书光武帝纪:三月,光武别与诸将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莽闻阜、赐死,汉帝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
(注)汉书王莽传:四月,世祖与王常等别攻颍州,下昆阳、郾、定陵......遣大司空王邑驰伟至雒阳,与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号曰“虎牙五威兵”,平定山东......邑至雒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六月(可能错误,疑为5月),邑与司徒寻发雒阳,欲室宛,道出颍川,过昆阳......严尤、陈茂与二公会,二公纵兵围昆阳。
结合《汉书》和《后汉书》,时间表整理如下:
23年3月,刘秀等人攻下昆阳、郾、定陵等地。
23年4月,王莽开始动员全国州郡,计划100万人,最终决定42万人。
23年5月,王莽军队开始从洛阳出发,不久抵达“到城下者且十万”。
23年6月,6月初一,王莽军队就开始被刘秀......
昆阳(今叶县)距离洛阳不远,但时间表一列,就知道王莽出兵仓促。
全国范围内动员42万人,少说要花费1年时间,结果4月动员,5月从洛阳出发,路比较近,当月差不多在昆阳了,但这么急冲冲地出发,有考虑其它州郡的感受吗!
由于王莽军队才动员1个多月时间,其它州郡压根就没有到,就从洛阳出发了,所以昆阳城下有个屁的42万人,而《后汉书》直接记载“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最多10万人。
(注)东观汉记:诸将遽请上,上到,为陈相救之势。诸将素轻上,及迫急,上为画成败,皆从所言。二公兵已五六万到,遂环昆阳城作营,围之数重......
此外,《东观汉记》记载昆阳城下的王莽军队才“五六万”,说明实际兵力数字浮动很大。王莽军队5月抵达昆阳,6月初一就开始露出败像,9月王莽就被砍死了。
淝水之战,从动员到兵败才110天,前线的秦军,不超过20万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万大军,差不多有112万大军,可惜又是个动员仓促的军事行动,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淝水,最多110天。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五:秋,七月(7月),郭铨及冠军将军桓石虔败张崇于武当,掠二千户以归......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八月,戊午(8月2日),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甲子(8月8日),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9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冬,十月(10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
(注)晋书卷九孝武帝纪:八年春二月癸未(24日),黄雾四塞......八月,苻坚帅众渡淮,遣征讨都督谢石、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距之......冬十月,苻坚弟融陷寿春。乙亥(10月20日),诸将及苻坚战于肥水,大破之,俘斩数万计,获坚舆辇及云母车。十一月庚申,诏卫将军谢安劳旋师于金城。壬子(11月27日),立陈留王世子灵诞为陈留王。十二月庚午(12月15日),以寇难初平,大赦。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五:癸酉(10月18日),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十一月(11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丁亥(11月2日),谢石等归建康,得秦乐工,能习旧声......乙未(11月10日),以张天锡为散骑常侍,朱序为琅邪内史。秦王坚收集离散,比至洛阳,众十馀万,百官、仪物,军容粗备......十二月(12月),秦王坚至长安,哭阳平公融而后入,谥曰哀公。
112万大军是个诏书上的账面数字,而结合《晋书》和《资治通鉴》,时间表整理如下:
农历383年7月x日:苻坚下诏动员,百姓10丁抽1人。
农历383年8月2日:苻坚任命苻融、张蚝、慕容垂等人率领25万军队为先锋出发。
农历383年8月8日:苻坚出发,账面兵力是戎卒60多万+骑兵27万。
农历383年9月x日:苻坚到项城,凉州兵到咸阳,蜀兵走水路,幽冀兵到彭城,苻融到颍口,用漕船1万艘。
农历383年10月x日:苻融攻克寿春(备注1)。
农历383年10月20日:谢玄在淝水,大破苻坚。
农历383年11月2日:谢玄回到建康(备注2)。
农历383年11月x日:苻坚逃回洛阳。
农历383年12月x日:苻坚抵达长安。
(备注1):《晋书》和《资治通鉴》的一些时间记载并不一致。《资治通鉴》记载苻融攻克寿春,是在10月18日,而《晋书》记载2天后的10月20日,谢玄便在淝水击败了苻坚。
(备注2):可同样在《资治通鉴》里,洛涧之战和淝水之战都发生在11月,而11月2日,谢玄就回归建康,显然说明《资治通鉴》的时间记载违反逻辑,所以问题多半出在《资治通鉴》上。
苻坚在7月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命令10丁抽1人,但前秦核心领土,包括幽州、冀州、凉州、益州等州,差不多200万平方公里,因此光诏令传达到各个地方,就要几个月时间。
在诏令传达后,地方郡县政府就要按照10丁抽1人的比例,挨家挨户地抽调壮丁。而与抽调壮丁同时进行的,还有征集粮草、准备衣物、辎重车辆等等,这些事情又需要几个月时间。
幽冀二州的先头部队从7月下诏,经过数十天时间动员行军,9月就抵达彭城。而最远的幽州距离彭城近2000里,说明幽州壮丁还没动员完毕,就仓促出发了,这人数是非常少了。其余凉州、巴蜀的情况也差不多。
而苻融督张蚝、慕容垂等人的前秦先锋25万人,从7月下诏,到8月2日就出发,肯定是让集结完毕的军队率先走水路出发,而后续军队还在集结中。
9月,苻融等人从水路抵达与淮河交汇的颍口。但调集先锋25万人所需要的约万艘船,需要大量时间,可以参考一下解放军27军在渡江战役,花费1个多月,征集数万军队所需800多艘船只的情况:
因此8月2日,所谓苻融25万先锋在出发时,不但是后续军队在集结,连船只也在征集中。此外,颖水也并不宽阔,这约万艘船要是在颖水上航行,其船队长度至少连绵几百公里。
所以前秦先锋25万军队的情况就是,当苻融的先头部队在10月围攻寿春时,中间部队还在淮河、颍口、颖水不断水路跟进,后续部队却还在等待上船。由于颖水狭窄,又很容易引发水路堵塞。
苻坚就尴尬了,9月他统率后续大军抵达项城时,引发水路堵塞,军队只能停滞不前。但这哥们在10月听闻苻融攻克寿春,就“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把大军抛在项城,只率领8000轻骑兵,改走陆路,强行军600里,赶到寿春。
下图为苻坚把部队丢在项城,赶至寿春的示意图
10月20日,前秦就兵败淝水,所以前秦112万大军的兵力水分,总结如下:
前秦从动员到兵败,才110天。
苻融先锋25万人走水路,由于船队太长,只有先头部队抵达寿春。
大量船只集结,导致颖水堵塞,延缓行军速度。
苻坚10月在听闻攻克寿春,把军队壮丁丢在项城,亲率8000轻骑赶到寿春。
所以前秦在淝水主战场,寿春-淝水附近的军队+壮丁,估计总人数不会超过20万人。
总结:形成数十万大军,足够的动员时间,是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诸如足够的动员时间等,一些客观条件要得到满足,理论上是能够拉出数十万,乃至百万大军的,但在历史上的残酷现实是,这些客观条件很难得到满足。
古代统治者往往等不及1年左右的时间,通常是这个月下诏动员,下个月或下下个月,军队就出发了,例如彭城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都是这种匆忙出兵,匆忙结束的情况,这就导致实际兵力数字,与战前诏书上的计划数字相比,大为缩水。
再举一个生动的例子,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年,契丹南下,李从珂10月下诏北方全国动员,假定后唐约1000万人口,差不多210万户,按照7户出1兵的标准,就是30万军队。
(注)资治通鉴卷280:(936年)冬,十月,壬戌,诏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又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义军",期以十一月俱集,命陈州刺史郎万金教以战陈,用张延朗之谋也。凡得马二千馀匹,征夫五千人,实无益于用,而民间大扰。
可此时后唐已接近崩溃,到11月,1个多月时间才聚集5000人,马2000匹,不到李从珂计划数字的2%,还闹得“民间大扰”。
所以在不考虑政府执行力、士兵逃亡、疾病、饥饿的情况下,光动员时间就能分辨古代数十万大军,或百万大军是否存在水分。
如果算上后勤的话,百万大军应该也是一个古代王朝的极限了。
历史上强盛时期的王朝大规模战役中大几十万的军队记载比较普遍,这还是一个比较夸大的数字,超过一百万的军队记载寥寥无几。
但是如果像秦汉唐明清这样的大王朝如果铁了心举国动员的话加上后勤一百万应该可以动员出来,但是这样的消耗太大了,一般不敢轻易尝试,搞不好会动摇国本。
我是肥星星,我来回答。
以古代的生产力来说,是很难拉出百万大军来参加一场战争的。可能有些富裕的朝代,全国所有的军队后勤一起算上可能会超过百万,但是拉出来百万大军来,觉得是很难实现的。古代一个军人,需要三个民夫开支撑后勤,粮草是一大笔开支,古代生产力不高,粮食产量也有限,运输能力也低下,是绝不可能支撑起所谓的百万大军的。像明朝的军户制度,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自己种地维持生计,这种制度可以维持百万数量,但是一但战争,军队集结,后勤保障就限制了拉出百万大军的规模的可能性。
在古代能拥有多少军队?是综合国力决定的,比如说:可耕地占国家总领土的比例是多少?国家总得人口基数是多少?
国家的领土是由山川河流构成的,除掉以上不可耕种的领土,剩余可耕地的面积就已经非常少了,耕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粮食的产量,在古代农耕社会,无论是耕种方式,还是土地的产收,都没有现代发达,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以古代农耕的生产能力,平均6到7个老百姓才能供养一个在前线打仗的士兵。而且还是在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情况下!
试想一下,一只100万的大军,得需要多少人来供养?大概六七百万人,这个数字如果是在战乱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根本达不到这个数字,
(因为战争的人员消耗是非常之大的)在总人口中还包括,儿童,幼儿及老弱病残。除掉这些丧失劳动力的人,在除去参军的士兵,那么以剩余的劳动力供养100万的大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拿秦国,国家总的人口基数来做一个例子,在秦国最鼎盛的时期,国家的总人口也才达到500万到600万之间,这么庞大的一个人口基数,秦国的军队也才有60万!军队占总人口的1/10,这足以说明在古代军队数量的多少?是受到当时人口数量和生产水平所限制的。
古代的百万大军,一般都是虚的,但在古代打仗人数真不少,因为时代限制,需要很多老百姓帮着运送粮草鍿重,这些都算“大军”
打一场仗,古代又没有汽车啥的,来回几个月,一个人要吃多少粮?就算是来来回回送,也会把运粮人算上,换批人运,新一批人数也会加上。
不可能,以任意古代为例:出动十万以上的军队就要动国本,那些评书小说里的动不动百万大军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代美国动用几万军队,每天光是物资调动都是数千吨为基本单位,上万吨数的物资调配更是司空见惯!古代落后的交通工具和路况,能达到现代标准的万分之一都不错了!最简单的例子,隋炀帝三征高丽,为了方便漕运,开运河,就是为了军粮方便征调,没有运河,打个毛!用牛车马车给前线送粮草,前线吃一斤,路上得吃掉一百斤!战线越长补给越难!
古代中国特殊时期可以说是只要是成年男子都可以是兵,比如说战国时期。
也就是说全国有多少成年男性就可以有多少兵。当然,不是说全民皆兵的,只是说如果有需要,这些人都是征兵对象。比如说战国时几场大战。
另外古代百万雄狮很多时候是虚数,讲究的是气势。比如说曹操赤壁之战,率领的是二十三万大军,却号称八十几万,百万大军。
总之百万大军是能拉出来的,只是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理解了。
如果只是参加战斗的部队人数,在解放战争以前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如果是加上非战斗人员,是有可能的。从现代战争的战斗人员比例我们打折为以前的战争计算。现代战争的后勤人员是战斗人员的2-4倍。以前的后勤人员是参加战斗人员的1.5-3倍。举个例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0万(战术原因),其实上在40-45万左右,实际参加战斗人员在15-20万左右。
所以古代战争如果只是参加战斗的人员是不会有一百万的。但是加上后勤人员全部一百万应该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