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明洪武大帝在与蒙古的较量中,是着实有几次完美的歼灭战的。
与汉匈战争中的击溃战不同,歼灭战更能消耗对手的实力。对此毛教员有过很精辟的总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洪武三年(1370年),沈儿峪之役,徐达歼灭元最后一支主力骑兵军团王保保部,俘获元兵九万人,王保保抱着木头渡黄河,仅以身免;洪武二十年(1387年),金山之役,逼降元太尉纳哈出二十万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捕鱼儿海之战几乎将北元朝廷一网打尽。
至此,不像汉匈之战打了两百多年,只短短的洪武朝,不到三十年,北元军队及朝廷被歼灭,剩下的就是相对弱小的、且远离长城的其他蒙古部落了。
这个时候蒙古人基本退出漠南,内蒙古是完全控制在大明王朝手里的!
各卫、所的设立
洪武帝对内蒙的控制,是通过军事占领来实现的,具体体现在很少设置州、府等政府机构(有,但很少,或者旋即废府置卫),大部都是直接设立卫、所,进行军事殖民。(明代的卫5600人,相当于现在的加强团。)
比如:
东胜卫,今内蒙古托克托,1371年设立,置左右两卫。
宁夏卫,今宁夏银川,1393年设立,置前左右后四卫。
宣德卫,今内蒙古凉城,1394年设立。
开平卫,今内蒙古多伦县,1369年设立。
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县,1387年设立。置左右前后中共五卫。
应昌卫,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1388年设。
此外,还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卫所,如朵颜三卫、斡难河卫(位置见图)。
这些卫所构成了一套完整庞大的防御体系。《明史》记载:“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
卫、所的困境
但是,到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帝第一次北征时,才出长城,就斥候四出,如入敌境。很明显,这个时候的内蒙古已经不在大明帝国掌控之下了。
发生了什么?
其实,所有的中原王朝,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时,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击败他们不难,甚至于清空土地也并不难。汉匈之战武帝是这么做的,明初洪武帝也是这么做的:清空土地,然后军事殖民!汉武移民十万建朔方城,洪武广开卫所,一样的雄心,一样的目的。
洪武帝曾吹嘘说:“吾养百万兵,不费百姓一粒米!”事实确实如此,大明洪武年间的粮食产量已经大于两宋,远远高于元。更得益于卫所屯田制度,粮食充裕,这也是屡次大兴兵北伐残元的基础。
但是在内地屡试不爽的卫所屯田,在长城以北却遇到了困难。
一条农牧分界线横亘在中国北方,不服不行。以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想越过这条分界线,还做不到!
现在的东北是粮仓,河套是小江南,那是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农业技术,种子改良技术,但那时的他们没有,粮食产量极低!
屯田不行,于是只能依靠从关内大量转输。
举个例子。
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大宁卫。明朝动员山东、北平、河南、山西四省农夫运粮前往大宁。至七月,大宁储粮31万石,松亭关58万石,会州25万石,三地加起来是114万石。但是只过了两年,到洪武二十二年,大宁粮食就已告罄!“军需不济。”后来改用盐引政策,情况略有好转,但是运输的压力仍然可想而知。
这还只是一个卫!
长距离大规模转输,如果没有水路可走,只走陆路,是古代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长期承担的。
所以,靖难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调整北方卫所,将61个卫,三个千户所,全部隶属于新成立的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管辖,并内迁北京、保定。
除辽东方向外,正北方,大明朝的北方防线再次收缩到长城。
于是,长城以北,形成了一块巨大的无人区。
永乐帝的补救措施
土地是宝贵的,你走了,别人肯定会来!
短短几年,游牧民族又回来了。
长期驻守北平,深谙边疆防务的永乐帝肯定知道麻烦又回来了!
于是就有了短短二十几年内的五次大规模北伐。
于是就有了制度,要求各驻防卫所定期巡逻,定期“清沙漠”。
于是就有了永乐中后期,不得不再次重开卫所,再建长城以北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