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从1757年到1947年都属于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90年的印度。只有首先了解三国是如何分立的,才能判断这个假设能否成立。
英属印度的行政区划由11个直辖省和565个相对独立的土邦组成。在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的斗争中,有两名领导人:甘地和真纳。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国民大会党”(通称“国大党”)领袖甘地主张建立统一的印度,并将统一语言文字、民族感情、民族团结,视为统一印度的三个阶梯。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主张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源于波斯语,意为“圣洁的土地”或“清真之国”)。
1946年6月,印度国大党取得了执政权,穆斯林联盟对此极度不满,拒绝参加政府,决意建立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随之互相残杀,内战一触即发。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英国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到达印度,于1947年6月3日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通称“蒙巴顿方案”):(1)英属印度根据居民及其宗教信仰分成均作为自治领的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国家;(2)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3)各土邦可选择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也可保持同英国的关系而不享有自治领地位。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也宣告成立。两国均留在英联邦。
但是,“蒙巴顿方案”留下了一个隐患: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全称是查谟-克什米尔,曾经是印度第二大土邦,总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77%的居民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还有少数喇嘛教徒和锡克教徒。
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大君、印度教徒哈利·辛格陷入于两难境地:如果加入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民众不答应,如果加入巴基斯坦,作为印度教徒,他的地位难保。因此,他选择两边都不加入,继续保持同英国的关系。但是,这一决定遭到穆斯林反对,引发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1947年10月26日,克什米尔大君决定加入印度。第二天,印度宣布“接受克什米尔邦加入印度自治领的要求。”10月30日,巴基斯坦政府声明,强调克什米尔邦加入印度是“基于欺骗和暴力,因此是不能承认的”,随后进军克什米尔,第一次印巴战争因此爆发。最后,在联合国斡旋下,双方按军队实际控制区域划分,将克什米尔划分为印度占3/5的“印控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占2/5的“巴控克什米尔”。
1964年12月,印度政府决定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作为一个邦并入印度,引起当地居民骚乱和与巴基斯坦的冲突,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1966年1月,双方在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签署了《塔什干宣言》。但是,冲突并未平息。
第三次印巴战争发生于1971年11月至1971年12月。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作为“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国宣告成立。前面谈到,1947年印巴分治时,巴基斯坦由位于印度东西两侧的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西巴基斯坦始终掌握中央政权并打压东巴基斯坦政治势力。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 汗宣布取缔东巴基斯坦由拉赫曼领导的人民联盟,致使其大批成员逃亡印度,并在印度加尔各答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政府”。1971年11月21日,印度军队打着“孟加拉人民解放军”的旗号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引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12月16日,印度军队攻占了东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达卡,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随后从加尔各答迁往达卡。1972年1月,孟加拉国正式宣告成立。1974年2月,巴基斯坦也宣布承认孟加拉国。
了解了南亚次大陆三国的这段历史,以及迄今克什米尔印巴仍冲突不断的现状,我们当不难判断,这三个国家会不会重新“统一成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