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刀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日军战场上也不用武士刀。二战中,德军和美军已经用实战证明:冲锋枪加手榴弹是近战最佳组合,手枪在贴身肉搏中有奇效。

二战中,日本和中国都是穷国,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只能强调精神意志的作用。日俄战争时,面对沙俄猛烈的炮火和机枪,日军提出了“数量要用训练来抵挡,钢铁要用肉弹来碰撞”的口号。天皇也知道用“白兵万能”来否定事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很荒唐,但国人连信心、希望都没有,一个国家就彻底完了。

进入20世纪后,各国军队都大踏步地迈入现代化,但中国的军阀部队却连人手一支枪都保证不了,只能无奈地继续使用冷兵器。好在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很多军阀都聘请武术大师训练自己的直属部队,比如曹锟的“苗刀营”,孙传芳的“武术营”

29军的大刀队就是这种性质的部队,但他们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手枪队”。他们除了每人一把大刀外,最重要的装备就是毛瑟手枪。很多人对毛瑟手枪很陌生,但绝对熟悉他的外号“盒子炮”。

毛瑟手枪因为造价贵、重量大、射击精度低等问题没有被列入欧洲任何一国采购,德国原装的一百万把大部分都卖到了中国。中国军阀缺少重武器和机枪,火力猛、装弹量多,又能自动发射的盒子虏获了军阀们的芳心。他们纷纷把武术队改为“手枪队”,平时负责警卫工作,战时凭借自动火的优势执行战场攻坚任务。

1933年,日军进攻喜峰口时,西北军只有100多挺机枪和10门炮,但却要防守300公里的阵地。硬拼肯定是不行的,敌前总指挥张自忠就只能选择夜袭,29军的手枪队就被派上前线了。

手枪队去袭营肯定带大刀了,但大刀发挥的作用应该很少。其实都不用翻资料,回家拿菜刀剁一下排骨就知道了,不是什么刀都剁的,然而现在土作坊的地条钢都比当年的优质钢还好,大家想想一个大刀片子能砍几个脖子。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做个一个统计,与日军拼刺刀伤亡很大,但用手枪的话,一般开不到七枪就能结束战斗。所以说29军大刀队能依靠的只有手上的盒子炮。

大刀队的出现很大程度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国家正在危难之中,需要一个公众形象将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即便没有大刀队,也会有长矛队,由此也可见当年抗战之残酷和艰巨。

最佳贡献者
2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其实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是最原始而低劣的装备,如果与敌人短兵相接,刺刀比大刀厉害的多,而日本的武士刀,也比大刀要好。这里要注意的是,日本的武士刀和日本军刀不是一回事,武士刀是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了,那是纯手工打造,集合了相当高的技术,供武士使用,而日本军刀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产物,当时日本向西方学习技术,他们发现西方军中军官们也有在各种场合配刀的传统,所以日本就也把作为军官身份的象征。

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几乎都是由民间的铁匠铺制造,所以其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日本军刀的硬度、韧性等方面都在大刀之上。当时中国工业制造水平实在是太差,像刺刀这种考验技术的东西都是无法大量生产的,再加上当时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不足,故而只有给士兵配发长矛、大刀等武器。西北军的29军也是如此,当时这支部队扩充太快,缺乏步枪等武器,于是就给士兵配发了大刀,没想到29军在喜峰口一战中打出了大刀队的威名。

在1933年3月的喜峰口战役中,29军与装备精良的日本关东军作战,并没有占到便宜。在日军的炮火打击下,29军伤亡惨重,为了鼓舞士气,109旅旅长赵登禹组建了500多人的大刀队,夜袭日军,歼敌800人,不过大刀队的成员亦多数牺牲,但是此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从1939年开始,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观,一线部队几乎都放弃使用大刀,而是改用刺刀,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大刀的缺点。29军之所以能将大刀发挥出优势,那是借助夜色掩护,与日军短兵相接,再加上他们手握使用驳壳枪配合大刀,才获得了优势。

3

中国军队的大刀跟日军武士刀的巅峰对决根本就没上演过!中国大刀真正的对手是日本38式步枪刺刀

1933年,鲸吞中国东北后日军野心继续膨胀,开始向热河发起进攻,并试图跨越长城南下,逼迫国民政府承认伪满洲国独立。

日寇的入侵遭到了中国守军的奋起抵抗,双方在长城一线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史称“长城抗战”。

由于此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尚不完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步枪性能和数量远不及日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寇,参与此次抗战的西北军众多部队中都配以大刀辅助作战,其中以29军的大刀队最为知名。

(参与喜风口战役的29军大刀队)

在3月10日的喜峰口之战中,二十九军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旅长赵登禹率领500死时,持大刀突袭日军,打败日军,宣称毙伤日寇千余人,我方媒体称之为喜峰口大捷。

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突袭确实击败了日军,只是战果没有宣传的那么大。在日军方面的记载中,对于这次战斗的伤亡统计为阵亡17人,负伤46人,与我军的公布的数字相差巨大。

我们且不论中日两国谁的统计更为真实,也不管在二战时冷兵器对于步枪子弹的实际作用。就单说这贴身肉搏,国军和日军血拼就占不到什么便宜。

中日两军的肉搏战,日军的武器是步枪加刺刀,只有少数军官才会是用佩刀。

(日军三八式步枪,枪长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体约为1.7米。这个长度长于世界其他的所有步枪,在近战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日军在侵华前期,兵源素质较高,训练十分严苛。加之日军非常重视刺杀训练,基层各部队都有刺杀教官,日本士兵的刺杀技术精湛。加上三八式步枪在长度上的优势,日军在肉搏战中占尽优势。(手持刺刀的日军,可以看到,日军手中的步枪加刺刀的长度甚至超过了日军士兵的身高)

据许多抗战老兵回忆,以为营养不足和训练缺乏,在跟刺杀技术精湛,身体强壮的日寇肉搏之时,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我军的大刀有时甚至连日军的身都近不了。国军往往是需要牺牲三四名军人才能拼掉一个日本兵,状况之惨烈,无以复加。

在几年前做的复原实验中也可以验证,中国的大刀对于日寇的刺刀毫无优势可言。(2014年,某地武警做复原大刀对刺刀的肉搏战斗,结果大刀完败)

实事求是而言,中国大刀的威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但是大刀队奋起杀敌的精神却在传遍大江南北之后,真真切切的鼓舞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决心和士气!

4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中国的大刀和日本的武士刀比起来,根本不够看,而且大刀对付的不是武士刀,主要是刺刀。

首先说一说大刀对抗刺刀。真正的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

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

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

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

这还仅仅是对抗枪刺,对抗武士刀更不占上分。中国的大刀又被称为“大刀片子”,其锻造实际上是不怎么讲究的。而日本刀则不然,每一柄日本刀的锻造都是非常讲究的,其工艺、精度都不是一把工艺普通的大刀可以比得上的。

而在使用者的素质身上,日本军人更是胜过中国军人。日军的训练、身体素质都要比当时的中国军队要好得多,而二十九军则真的没法和敌人比。

所以,虽然二十九军作战英勇,但在装备的绝对劣势下,还是输掉了战斗。

5

谢谢邀请!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大刀和枪那个好使?没有第二个答案,枪好使!29军用大刀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这支杂牌军缺枪少弹。在必要时只能用原始的武器与敌人肉搏。武士刀不是日本兵的标配,是日军军官所佩,中国俗话叫“日本指挥刀”它主要作用不是用来搏杀,再说29军士兵很难有与日酋近身搏杀的机会。日本士兵配带的是刺刀。很难说那种兵器是那种兵器的克星,关键看使用的人的格斗能力。记住:有子弹的枪,肯定是刀的克星。舍枪用刀,一定是不得已!

6

不是,但是却令敌人闻风丧胆,大长了我军的士气。

毫不客气的讲,大刀队使用的大刀和日本的武士刀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造价上以及质量上都是无法相比的。

武士刀作为中国唐刀的变种,继承了唐刀造价高昂的特点,因为用料讲究,兼顾了刀的劈砍和剑的刺击,而且兼顾了韧性和刚度,所以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白刃战武器。

而29军的大刀,用料就差得多了。

29军原属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冯玉祥被蒋介石排挤出国后,西北角改编为29军,负责华北地区的防御。

因为西北军时期,军队的军备普遍比较差,特别是枪支缺乏,因此作为冷兵器的大刀成为西北军将士的无奈选择,在所有军阀中,只有西北军有成建制地大刀队,而西北军也是白刃战最厉害的军队。

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因此29军的军备在被蒋介石收编后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蒋介石聘请德国参谋,并大量进口德式装备,只是优先装备了中央军,在还没到地方军队时,抗战已经爆发。

鉴于装备水平迟迟得不到满足,因此大刀队一直在西北军中存在。

相比于日本武士刀,中国的大刀做工相对粗糙,所用的材料也参差不齐,大刀和武士刀相比,没有刺击的功能,而只能劈砍,因此重量和硬度成为大刀考虑的首要因素,更多的大刀因为技术不具备,使用的都是铸铁而不是钢,为了防止折断,大刀的厚度和宽度要远远大于武士刀。

相比之下,大刀的锋利程度也比武士刀相差太多,因此如果大刀和武士刀过招,除非武功高强,身手敏捷,否则很难敌得过武士刀。

在抗战期间,因为除29军外,其余部队很少装备,且武士刀相对于日本军人而言也是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装备,因此两者基本没有过正面交锋。我们所能见识的对决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中,小说《亮剑》中李云龙就是用大刀一刀砍倒一个日本佐官,电视剧《亮剑》中,张大彪也是一刀将日本佐官砍翻在地。

为什么明明大刀各方面都不占优,却可以令日军闻风丧胆呢?

首先,29军在长城抗战中,多次组织敢死队夜袭日本军营,战士们就是使用的大刀,以至于当时日本人见了大刀如同见了魔鬼一样恐惧,大刀队一战成名。

长城抗战后,大刀队的传奇传扬长城内外,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刀进行曲》成为那个时代鼓舞中国人民抗战的宏伟史诗。

看到当时的战士们,因为缺乏枪支和弹药而不得不以沉甸甸的大刀杀敌,内心是心酸的,但是我们的先烈就是用这样简陋的武器,以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前赴后继的决心,打赢了这场民族存亡之战!

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7

29军“大刀队”的正式名称是“手枪队”。每名士兵的标配是2把毛瑟C96,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盒子炮”。此外还配有一把长约90cm,重量将近4斤的大刀。

在战斗中,大刀对战武士刀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因为在这里我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即日本军刀和武士刀

武士刀由于只做工艺复杂,保养比较麻烦,并不适合大量生产装备部队,而且在日军中,武士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二战中很多高级军官将家传的武士刀带到战场上,就再也没带回去。

而军刀就很好解释了,他是日军的配刀,有九四式军刀,和九八式军刀等,通俗的说,所谓军刀就是量产货,和武士刀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实际战斗中,大刀的对手多为军刀和刺刀。

1933年3月,“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日军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顿时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从理论上说,大刀浑厚,威猛,以劈砍为主,在对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除了“大刀队”之外,其他中国军队也有很多装备大刀的,但是实际战斗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而“大刀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战绩,和其日常的刻苦训练是分布开的。

8

大刀与日军刺刀对阵时在长度和攻击方式上均处于劣势(很少出现与武士刀对刚的情况,因此不做讨论)

曾有部队做过实验,未经拼刺训练的两组战士,使用模拟的刺刀和大刀,反复试验几次,结果均是大刀组全军覆没,而刺刀组伤亡轻微。

参与实验的战士们反映:大刀较短,很难贴近攻击,而刺刀的突刺动作比大刀的劈砍动作更加迅速而省力,双方僵持一段时间之后,大刀使用者就会体力不支而被刺死。

就实际来看,日军三八式步枪加装刺刀之后长约1.5米,重约4公斤。29军大刀长约0.9米,重约2公斤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日军手握三八式步枪,拥有了将近半米的长度优势,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格斗态势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还有句话一寸短一寸险,大刀看似较轻,起手快,更灵活,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从大刀队口诀“迎面大劈破锋刀”可以看出,大刀主要攻击方式属于劈砍,需要高举大刀然后砍向敌人。而刺刀的主要攻击方式是“捅”。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两种攻击模式中明显大刀的行程远长于刺刀,攻击模式的不同导致大刀轻便灵活的优势无法发挥,反而是刺刀的突刺动作更节省体力,在僵持中占了上风。

既然刺刀有优势我们为什么还选用大刀

原因很残酷:当年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难以为部队全数配发质量过硬的刺刀。连刺刀卡笋这种简单零部件都无法保质保量生产。而近距离肉搏战又时常发生,最终只能以重量换质量,采用相对厚实的“大刀”。

但是有就比没有强,大刀是当时能够选用的,跟日军刺刀对刚的最佳武器。早期日军经过长期训练,拼刺技术优良,在肉搏战中是占据上风的,甚至出现三名中国军人勉强才能跟一个日本兵打成平手的情况。

可以想见当时的战斗有多么残酷,然而就是在这么劣势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毫不畏惧的坚持了下来!历次战争中无论面对的是谁,无论对手拿的什么武器,我们还是有资本自豪的说:拼刺刀我们没怕过谁!!!

9

正确答案:不是 (看到这个回答,我已经做好被喷的准备)

不吹不黑,因为在战场上根本没有过日本刀与抗战大刀的正面厮杀过,那些抗日神剧害人不浅啊!因为自小喜欢舞刀弄剑(木头做滴),我先来说说两种刀的基本情况:

抗战大刀

抗战大刀是砍刀型大刀,这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为中国所独有,外国人称之为“Chinese broad-sword”,意为“中国宽剑”。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刀,其型制脱胎于宋代的“手刀”,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至于历史么在此就不细说了。

但要说一说唐代的唐刀为什么没在历史中保留,而宋代的手刀反而演化自今。

图:宋代手刀

一是,唐刀普遍做的很长,在骑兵战和攻城战中施展不开,实用于单兵对战。二是唐刀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成本相当高,使它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只能装备少数人,对敌之后修复成本也相当高!而宋代的手刀就简单多了。

图:日本保存的正宗唐刀

宋代的手刀经过发展形制分为砍刀型和马刀型,抗战大刀是属于砍刀型中的大刀,双手握砍的,力气小的基本没法施展,臂力大的也可单手,这个和日本刀相似。

图:热河抗战中国军队使用的马刀形大刀

图:1920年代军阀部队使用的大刀和长矛,注意大刀刀柄的长度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刀身长短不一,护手和刀柄型式各异。抗战早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29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这种刀由刀身、刀柄、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 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76mm。至于其他军队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间自制的产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种多样了,质量也参差不齐。另外,虽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头部分的尖锐程度和翘起角度大有不同,但总体来说,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锐利,因此不能进行刺杀。刀身靠近刀背处多数有l-2条血槽,一般比较浅,只起到加强刀身强度的作用

日本武士刀

日本刀,亦称东洋刀或武士刀,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刀)、胁差(胁指)、短刀等。一般我们说的日本刀多为打刀,一般全刀长1.1米,刃长80CM左右,刃宽4-5厘米,重1.4-1.5Kg。

日本刀源自于我国的环首刀,脱胎于唐刀,同时结北海道阿依努人的蕨手刀,属于日本原创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改进,还是继承了唐刀多项特点:工艺复杂、造假高昂,不利于大批量装备军队,而日本刀之所以能传承下来,得益于其武士文化,讲求单打独斗。这也是为什么抗战时期只有军官才能配武士刀的原因,象征意义大于实战意义!

图:抗战期间日本军刀

日本刀的特点:锋利!相当锋利!

锋利意味着刀口非常薄,钢过硬则容易崩口,过韧则容易卷口,虽然日本在刀道一途实力绝伦,采用包钢夹钢冷锻等技艺来平衡刚和韧的关系,但还是不能逃离最基本的法则,刚柔并济在绝对的力道下还是不行,但人家会跟你对拼力道么?

抗战大刀 VS 日本刀

直接比拼:

1、硬度:抗战大刀 弱于 日本刀

2、韧性:抗战大刀 弱于 日本刀(没查到确切资料,根据日本刀的锻造工艺来说的)

3、长度:抗战大刀 弱于 日本刀

4、重量:抗战大刀 胜于 日本刀

5、血槽:抗战大刀 浅于 日本刀

战场上,同样武力值的人拼刀,一寸长一寸强,大刀适合劈砍,而日本刀劈砍和刺都擅长,事实证明举刀劈砍的动作较刺刀的动作稍长,等你刀举过头顶人家已经刺中你了。事实上大刀在战场上连枪上的刺刀都不如,这个是有确切证据的。

我们装备抗战大刀说白了,那是没办法啊,要枪没枪,一杆小米加步枪枪上还没刺刀,肉搏时怎么办呢,只得用大刀...后来那些有刺刀的枪多是从日本鬼子那里俘获的。

至于你说的29军大刀队的传说,事实情况如下:

1933年3月9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长城抗战爆发。驻遵化的29军宋哲元部急往救援,与友军各部联合抗击敌寇。当时29军武器装备低劣,可谓“有兵无枪,有枪缺弹”,每人只有“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军在喜峰口等地与优势日军展开拉锯战,多次肉搏,伤亡惨重。于是29军采用迂回夜袭战术,109旅旅长赵登禹挑选出500余人组成大刀队,亲自率领,乘夜从两侧插入敌后,直扑日军宿营地。虽然事后报道“夜杀敌千余”有所高估,但日军独立混成第14旅团第27、28联队各一部及骑兵第4旅团第2联队猝不及防,的确在夜袭中遭受重创,很多敌人在梦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随后日军援军到来,双方短兵相接,杀声震地,大刀队边战边撤,战至12日下午2时方才撤回,我军只有30余人生还。此役即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虽然总体来看,29军在长城抗战中的战绩并不尽如人意,但29军的大刀队奋勇杀敌、重创敌寇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自此打破,一扫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接连丧权失地、“战必亡国”论调盛行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图:日军掳获的完整的中国大刀,皮质刀鞘上写有日军的姓名

大刀更多的是成为了抗战期间国人的一种精神象征!

所以再说一遍:抗日神剧害人不浅啊,蒙蔽国人的双眼,打击国人的智商!如果日本鬼子就像神剧里那样的,借他500个胆子它也不敢来中国撒野啊!

10

谢谢邀请!首先声明观点29军大刀队是日军的克星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 第一,29军原属西北军,当年冯玉祥创建西北军的时候,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于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著名武术家李尧臣更是为大刀队量身定制了一套无极刀法。大刀队实际是俗称,正式名称是“手枪队”。后期,部队每名士兵身上除了一口4斤重的大刀以外,还有两只以上的毛瑟C96,就是俗称的“二十响”,弹药配置200发。 第二,29军大刀队在夜袭中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自身的伤亡也很大。1933年长城抗战中,身为二十九师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的赵登禹奉命坚守喜峰口,由于火炮很少,白天受到日军轰炸,而不能将其压住,赵登禹根据敌情,及时组织部队利用夜色的掩护,夜袭日军阵地,用大刀片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还砍出了一曲风靡全国的《大刀进行曲》。使得日军不得不放弃占领喜峰口的企图,这是自“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赵登禹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但夜袭撤退时,国军同样遭受了重大损失。 第三, 以大刀抗击日本鬼子,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也只是限于几次局部小规模的战斗,还包括夜战突袭,砍杀的鬼子极其有限,而且自己也是伤亡巨大,甚至只剩下数人。从实际对抗的角度来说,虽然很多人传说抗战大刀有专门克日本士兵的刀法,但必须承认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所受到的武器训练要远比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士兵更多,而且更科学。 第四,二战时期的日本士兵可以穿着护具进行实战对抗训练,甚至于还有拿无辜的百姓试刀练胆的情况,虽然这种行径残忍野蛮令人发指,但是仅从训练角度来说,确实有效。而当时的中国军队连进行模拟对抗都没有这个训练条件。在抗战全面爆发后,除了极少数军法处或督战队使用以外,国民党正规军中已不再装备这种抗战大刀了。1939年以后正面战场上的肉搏战中,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部改为使用刺刀。这已经证明了抗战大刀在实际使用上也并没有优势,中国军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依然换装刺刀了。

但是,抗战时期中国军人凭一腔热血,以弱敌强,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在各种不利的环境下依然挥刀向敌的大刀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敬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