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胜率=实力*难度悉数*运气。

早年的曹操,灭袁术、除吕布、破袁绍、定刘表,威名远扬。

可是,自平定马超后,曹操的军事表现确实出现了严重下滑。

其中原因,主要在曹军实力出现下滑、作战难度悉数大幅提高、运气一般般。

曹军表现的滑坡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战绩就开始出现下滑。

对孙权:四越巢湖而不克。对刘备:先是汉中大败,后又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打得差点迁都。

即使是打张鲁,曹军也十分吃力,险些无功而返。

为何曹军在这段时间表现出现下滑呢?

胜率=实力*难度悉数*运气。

我们从实力、难度悉数、运气三个层面作一个分析,答案就很清晰了。

实力:青黄不接

210年-220年,曹军战斗力进入青黄不接的阶段。

汉末时期,各军阀实行的主要是世兵制。(征兵制、募兵制、少数民族从军等制度并行,但主要以世兵制为主)。

曹军手下的精锐:诸夏侯曹的丹阳兵、于禁的泰山兵、张辽的并州兵、徐晃的白波兵、张郃的河北兵,都是世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世兵制的好处是明显的。部曲将领的家属为人质,杜绝了土豪、将领拥兵自重;同时,职业兵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

可是,世兵制的劣势也是比较明显的:当一代人老去,新一代尚未成熟时,会出现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

即使到了253年,诸葛恪依然通过魏军世兵的平均年龄来推断魏军战斗力,可见,世兵的平均年龄,在很长时间内决定了军队的总体战斗力。

曹操的骨干力量,无论是190年招募的丹阳兵,还是200年“入伙”的张郃河北精锐,其成军时间都是在190年左右。

汉代正卒年龄23岁。以此推算,200年官渡之战时,他们平均年龄30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当打之年。

随后,随着时间推移,年龄渐大。虽然曹军仍然会补充新兵,但这些新兵的战斗力是否如老兵一般,就不必多言了。

到208年时,这些人已经40多岁,到汉中之战时,这些人已50岁了。

关羽攻襄樊时,徐晃以所部多新兵,谨慎不敢战,要等凑齐足够优势才敢出战,正说明曹军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难度系数变化

1、战场环境复杂。

曹操后期,与吴蜀交兵,或在水网纵横之地,或在崇山峻岭之所。

对于以北方人为主的曹军来说,在这种环境中作战,自然十分吃力了。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汉代以前,造船技术、山地战战术都不成熟。

因此,在平定长江流域和西川地区的作战中,曹操面临的难度比秦王、刘邦、刘秀们要大得多。

可以说,曹操几乎是第一个面临“蜀道难+长江天险”这种历史性难题的人物。

2、对手变强。

就实力而言,吴蜀对曹操的威胁,远不及当年的袁绍。

可是,无论是诸葛亮、法正辅佐下的刘备集团,还是鲁肃、吕蒙扶持下的孙权集团,其政治、军事素质都比二袁高得多。

运气

不得不承认:没有运气,啥都是瞎忙。

曹操之前的争战,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袁绍、刘表“及时”死去,而他们的犬子又不争气,这无疑加速了曹操的胜利进程,放大了曹操的神武。

相比之下,曹操后期的运气就比较烂了。

汉中之战,本来打得不错。关键时刻,夏侯渊稀里糊涂阵亡。(曹仁、张辽,甚至曹操本人都亲冒矢石,出生入死没事。夏侯渊偏偏就扑街)

襄樊大战,于禁、庞德本来打得也还可以。关键时刻,山洪暴发,水淹七军···

可以说,后期的曹操,虽不能说是“运去英雄不自由”,但运气也确实不佳。


实力下降、难度增加、运气不再那么好,后期的曹操接连受挫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佳贡献者
2

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自陈留起兵,经早期汴水之战的大败,以及中期赤壁之战的大败,曹操在其一生征战的经历中,很少有过连续失败。

曹操面对青州百万黄巾军,没有失败,曹操面对陈宫背叛仅剩三座城池的兖州,没有失败,曹操面对数倍于己的袁绍11万大军,没有失败,曹操面对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乌桓,没有失败,曹操面对关中马超、韩遂等十路诸侯,没有失败,曹操面对汉中张鲁,没有失败。

曹操

然而,在曹操的晚年,先后在汉中之战、上庸之战以及襄樊之战的初期,都经历了连续的失败,以至于让人怀疑晚年的曹操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曹操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当初那个霸气、自信满满的乱世奸雄为何会失败?

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开始,到公元219年5月以曹操失败退出汉中而结束,紧接着刘备派出刘封、孟达迫降了归属曹操的上庸三郡,2个月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打出了一个小高潮,围襄阳、困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尽收七军,威震华夏,曹操都吓得几次想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也就是说,从公元217年开始,曹操的对外战争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即使是襄樊之战,也是曹操听从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暗中勾结孙权偷袭关羽的后方--荆州,才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溃败,要不然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刘备

一、汉中之战

发生于公元217年的汉中之战,由刘备首先挑起,刘备在听从了法正的建议,开始对汉中这个战略要地用兵,汉中对于蜀汉来说,那是北方的命门所在,历史上,蜀地政权有一大半的灭亡威胁都是来自北方的关中平原,所以汉中对于刘备势在必得。

当刘备使用计谋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时,曹操正在离汉中不远的长安坐镇,可以说,曹操眼睁睁地看着夏侯渊被斩,汉中被刘备占据,之后曹操率领大军进入汉中,与刘备周旋两个月之久,因为粮食运输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曹操放弃了汉中,这是曹操第一次在大型战争中输给刘备。

二、上庸之战

汉中之战刘备取胜后,马不停蹄地命令刘封与孟达攻占了归属于曹操的上庸三郡,抢占了汉水中游区域,上庸三郡位于汉中与襄樊中间的汉水流域,是一个相对冷门但战略地位比较重要的区域,这里离曹魏中部荆州战区的治所宛城非常近,同时又是扼守汉水,上庸太守申耽投降,房陵太守蒯祺被杀,上庸三郡尽归蜀汉,曹魏的势力在这里进一步被压缩,打击和退出。

汉中之战时期三国地图

三、襄樊之战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是蜀汉荆州三郡的力量,攻打曹魏荆州战区,关羽以弱势兵力和水军,包围了襄阳城和樊城,围困了吕常、曹仁、满宠等名将,同时又擒拿了曹魏左将军同时假节钺的于禁,俘虏了曹魏七军3万中央军主力,斩杀了立义将军庞德,一时之间,似乎关羽攻下襄樊只是指日可待。

只要关羽攻下了襄樊,曹魏在荆州战区的防御力量将被歼灭或击溃,中原核心地区许都和洛阳将会受到关羽的直接威胁,整个中原地区将会因为关羽的军事行动而震动,人心惶惶,这就是威震华夏的由来,而不可一世的曹操既然一生头一次萌生出迁都的念头,因为曹操害怕了。

关羽失荆州

为何曹操会面临一连串的军事失败?

很明显,有两大原因:

一是曹魏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包括内部政治压力与军事叛乱,曹魏的晚年已经称魏王了,篡位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各种背后的政治力量,包括拥护汉献帝,全部开始了垂死一击,比如邺城的魏讽谋反案、许都的太医令吉本谋反案,当曹操在外征战时,这是他们唯一的叛乱机会,虽然难以撼动曹魏的统治根基,但是已经能够让曹操产生担忧了,尤其是在外征战时,时间不能停留太久,否则曹操的内部就要开始忧虑反叛势力了。

除了这些,还有军事叛乱,主要是一些无法忍受曹魏沉重的赋税而引发的叛乱,有宛城侯音与卫开的叛乱,被曹仁平叛,有陆浑的农民孙狼的叛乱,后来投靠了关羽,这些都是曹魏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曹操在外面打仗,他的内部三天两头的出现这些叛乱,曹操能在前方安心打仗吗?

三国鼎立图

所以曹操没在汉中停留太久,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所以曹操想要迁都避开关羽,因为内部有反叛势力会勾结关羽,也就造成了曹操晚年一系列的军事失败。

二是曹魏外部压力

曹操家大业大,除了内部压力之外,还有不少外部压力,比如西北地区的鲜卑人和乌桓人,当曹操坐镇长安时,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关注西北地区的鲜卑人和乌桓人造反事件,曹操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曹彰率军平叛,如果曹彰能够平定叛乱,那么西北就稳定了,万一曹彰平叛失败,曹操如果在长安也有时间赶赴西北继续平叛。

所以汉中之战曹操虽然面对的是刘备,但是他也得考虑其他方向的敌人,除了刘备,还有孙权,虽然孙权向曹操称臣,可是曹操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接纳孙权称臣的情况下,非常明白孙权不过是权宜之计,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实上,孙权虽然臣服,可是在曹魏边境上防范孙权的军队一点也没有少。

魏王曹操

曹操的敌人还包括北方的公孙家族,以及西北的匈奴人,都需要防范,虽然外部压力没有内部压力那么迫切,但仍然是曹操不能掉以轻心的一大威胁来源。

另外,曹操谋权篡位的政治进程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曹操已经称王,除了没有名义上的皇帝称号,曹操和皇帝没啥两样,这就注定了晚年的曹操要的是内外和平环境,以方便他在政治上进行最后的篡位,但偏偏在曹操的晚年,由蜀汉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进攻,所以曹操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在战争中显得畏手畏脚,才会做出放弃汉中的决定,这也是曹操晚年在一系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所在。

3

我们读曹操,感觉他前期特别牛掰,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但是赤壁之战后的曹操,感觉日落西山,英雄老矣,所以多打败仗。

(陈建斌演新三国曹操)

其实他后期除了赤壁大败,其他亲自参与的战争,真的没有多少大败的,比如汉中争夺战,潼关之战甚至还赢了呢。

为何会如此呢?笔者试着去分析一二。

一,绝顶军事谋士的缺乏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评郭嘉

196年,军事谋士戏志才因病去世,曹操叫荀彧推荐一位补缺的军事人才给他,荀彧就推荐了郭嘉给曹操。而郭嘉也不负所望,他给曹操出谋划策,官渡之战时,曹操和手下都担心打不过袁绍,但是郭嘉却信心满满的给曹操列了个十胜十败的观点。

正是这个观点,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之后又献计策擒杀吕布。不久,郭嘉又预料到孙策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死于许贡的门客手上。

然后,郭嘉一直大放异彩,帮助曹操扫平北方割据势力。

就在曹操统一北方后,郭嘉却被天妒英才,降下疾病带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赤壁之战时,曹操兵败,逃走时不由痛哭流泪,他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接着又回忆起郭嘉的神鬼计策,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郭嘉传》

郭嘉死后,曹操再无绝顶军事谋士,尤其是可以比肩郭嘉的战略型人才。

曹操手下主要有六大谋士:郭嘉、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

(曹操五大谋士,程昱未上榜)

其中郭嘉是战略型人才,司马懿属于战略战术型人才,可以比肩郭嘉,但是他被曹操强行征召后,一直消极怠工,曹操发现他有鹰视狼顾之相业不敢用他,直到曹操死都是把司马懿雪藏着。

荀彧,是一个内政型顶级人才,不是军事战略人才,他相当于一个后勤大总管,萧何类型人类,而不是韩信型。

贾诩有三国毒士之称,但他只是一个洞悉人心的谋士,他在前期对比较熟的人料事如神,后期根本没有建树,翻看史书看看,后期的贾诩没有一次军事上的出色建议。

程昱是顶级战术型人才和高级内政型人才,他也不是战略型人才。

除了这些大谋士,曹操再没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了,郭嘉一死,顶级军事谋士缺乏,导致他在赤壁之战中看不到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也看不到先占领荆州,消化荆州,把荆州作为跳板攻击江南的重要战略地区。

(荆州的战略地位)

晋朝史学家习凿齿认为:曹兵擅于骑射,弱于水战,而曹操没有打造战略根据地(荆州),江南却是东吴的大本营,调兵遣将也容易,最后就是曹操用战力渣渣,又没有归心的荆州水军攻打东吴,所以导致赤壁战败。

后来的濡须口之战和汉中争夺战,都是缺乏顶级战略人才,无功而返。

二,曹兵南下水土不服

赤壁之战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它是定鼎三国的分水之战,在此战中,曹操大败之后,再无力统一天下,他只能回去休养生息,而刘备也因为此战一跃吞并荆州,借此贪望川蜀之地。

展望当时的天下大势,北方被曹操统一,除了北边边疆需要些军队防备胡人外,其他用兵的方向,只能是南方地区了。

而南方地区有两个尚需征服的势力是刘备和孙权。

(老版三国的刘备和孙权)

孙权盘踞江南,曹操要统一的步骤就绕不过孙权,而他的无敌北方骑兵,来到赤壁江边后,首先战马的加成作用就没有了。

其次是水战,原北方籍士兵登船就头晕,所以才要用铁链锁战船。而曹兵明显对水战一窍不通。

再之后,北方骑兵的所有战术战法全无用处,在江面船队上,那是一种全新的战争规则。他用的荆州降军,并不给力,甚至不会拼命去打。

“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也。”——(《献帝卷九》晋朝史学家习凿齿评赤壁)

所以,曹操难打赢盘踞江南的孙权。

刘备盘踞川蜀,那地形更是复杂,更不利于骑兵作战。

古人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个川蜀盘地道路艰险了。

(蜀道难)

一个汉中争夺拉锯战,曹军不但死了大将夏侯渊,还丢失了汉中的控制权。

汉中地形,也不利于北方骑兵战斗,定军山争夺战,明显是山地战,导致夏侯渊被黄忠斩杀。

所以,曹操的北方无敌骑兵,攻打东吴孙权和川蜀刘备时,就不灵了。

要是孙权和刘备在北方平原地带,早被骑兵一个冲锋就搞定了,哪搞得那么波折,而曹操等北方人的战术战法,对于水战和山地战,并不适用,这就是他后期战争受挫的原因之一。

三,鼎立大势已成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隆中对》所分析的,鼎立大势已成。

(鼎立大势已成)

自从赤壁之战后,曹操军事实力被严重削弱,而孙权占据江东已久,江东世家士族早已和孙吴政权穿同一条裤子了。

世家士族稳定,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兵源和战争物资,属于人民战,外来者是很难打赢这种战争的。

所以濡须口之战,曹操儿子曹丕也还是无功而返。

至于川蜀地带,自从刘备占据汉中消化后,一直派重兵把守重要交通门户,曹军也是存进不得。

再一个就是曹操老了,赤壁之战时,他已经53岁了,在三国时期,这个是比较长寿的年龄了。

在赤壁战后,他就把精力放在考虑继承人的事情上了。

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他内心是偏向立曹植为世子的,但曹丕是嫡长子,废长立幼,从来都是惹乱的根源。

曹操特意为此事询问贾诩,贾诩说:“主公难道忘了袁绍和刘表的例子了吗?”

这是提醒曹操,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所有他们的后代都自相残杀。曹操立马懂了,于是他立了曹丕为世子。

立了世子的曹操明显老了。

220年3月15日,绝世奸雄曹操去世,同年,曹丕篡汉自立为帝,拉开了三国时代。

文:梁生

4

谁说曹操后期连续大败呢?不说其他的,孙权对这个事情是持有反对意见的。

总体而言,曹操后期也就败了那几场比较著名的战役,比如说汉中之战。还有就是樊城的水淹七军,但是总体上来讲胜多败少,什么有孙权每次给曹操刷个10万经验的,怕啥,这种事情。

其实对于曹操来说,在三国中期的那段阶段,曹操的日子是最难过的。为什么?虽然曹操坐拥着北方地区,并且拥有着众多的人口和资源,但是对于曹操来讲,他一方面得要使经过战争破坏整个生产停滞不前的北方恢复生产。另一个方面,他还得防止孙权跟刘备的崛起,还得防止他们抢来进攻。所以曹操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在三国中期乃至到他死的那一刻,一直在疲于奔命。

就比如说汉中之战,其实很多人都说曹操应该在第一时间支援汉中,但是大家想想,当时孙权就在合肥地区虎视眈眈,你万一把主力军队太放到汉中地区,这个时候孙权率军队把合肥给拿下来。那不完蛋嘛,所以对于曹操来讲他也很难的。它就处于一种两线作战的态势,关于两线作战会带来什么样的劣势,大家去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就明白了。

就当时的运输力和交通条件而言,想要从北京周支援合肥或者是去支援汉中地区或观众地区。这需要的时间都以一个月作为计算,这么长的时间,足已决定很多事情,包括,你这个地方,会不会被其他的人给拿下,然后你白跑一趟。

所以对于曹操来说,这个时候打仗反而显得有些不自在。你要论以前官渡之战那个时候,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袁绍兵多将广那又如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我都敢亲自带着军队把你的乌巢给烧了,彻底影响了这一场战争,对于曹操来说,他当时就有这样的cheap。可是到了晚年,对于曹操来讲它占据优势,北方都是我的地盘,我只要好好经营这个地方,未来我靠着综合国力彻底压死你们,我没任何压力。这个时候我第一要做的不是怎么打赢你,而是如何保住我的地盘,保住我的人民,所以曹操作战更多的时候,给人感觉有一种东西一直在制肘他,这东西就是成就,由于曹操的成就太多了,所以他很多时候他放不开手脚。

但是就算是如此,你看曹操后期干了什么,一方面他把汉中给拿下来了。汉中原本是张鲁的地盘,是谁把他给击败的?就是曹操干的,包括孙权曾经想进攻合肥,结果曹操率领军队增援合肥地区。击败孙权的同时,还和孙权在江北的几座小城里面打了一仗,看到孙权以后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实际上双方之间打了个平手。再到后来就是关羽进攻荆州,虽然水淹七军,但是,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正面击溃关羽军队的是谁?就是曹操的大军,也是曹操正面击溃了关羽。

所以曹操后期胜利的地方还是挺多的,最起码除了丢了一个汉中以外,其他地方曹操都守下来了,所以曹操也是打了胜仗的,只不过孙权尤其是刘备崛起的速度太快,这两个土地太多,所以就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曹操失去的土地太多可看一下。曹操实际上在刘备那里也就丢了一个汉中,其他地方都没丢。

5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岀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与其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伐四方,对内消灭二袁,马超.刘表.韩遂.吕布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鲜自卑.南匈奴.乌桓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从公元190年到220年,他打了30多年的仗,还是没能统一天下为什么?
我认为,曹操扩张势力困难甚至到死都没有能够统一天下,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简单选几个事件作说明。



①.曹操早年扩张势力的时候,经常杀降屠城不得人心,他对外扩张势力时经常受到被扩张势力地方百姓的害怕和全力阻挠。

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携带家口投奔曹操,被徐州牧陶谦的部将张闿全部杀死了。

得知全家被杀,曹操发动刚收服的青州兵向徐州进攻,大开杀戒。青州兵是黄巾起义军岀身,只会烧杀抢掠奸淫,曹操为了报仇雪恨,故意让青州兵到徐州战场打仗,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青州兵所过的地方睢宁.夏丘.彭城.取虑等地鸡犬不宁,生灵涂炭,因董卓祸乱关中和徐州本地、河南逃难到徐州的数十万老百姓全部被曹军青州兵所杀,当时流经徐州的泗水河竞因被杀害的百姓尸体堵塞而断流。曹操屠杀数十万老百姓的恶名传遍天下,徐州琅琊郡的诸葛亮就是因为曹操残忍屠杀百姓而不辅曹操。



②.曹操在进行势力扩张时,往往会调戏霸占被占方的女家属,这种行为会导致被占方非常反感或坚决与其为敌,从而给曹军扩张带来很多麻烦,给曹操手下官吏治理被占领地带来不便。


公元196年,曹操率军到洛阳觐见汉帝刘协,并劝说刘协迁都于许昌,同时曹操收纳何进的儿媳妇尹氏为妾,并认了尹氏的儿子何晏为义子。

公元197年,曹操率军进攻宛城的张秀,张秀投降,曹操听说张秀的婶娘王氏貌美如花,知书识礼,色心大起,吩咐兵士将王氏接来,逼迫王氏就范睡了王氏。婶娘王氏在叔叔死后还要被曹操玷污,张秀非常气愤,表面服软,麻痹曹军,一天夜里突然向曹军发起攻击,曹操猝不及防狼狈逃脱。

③.河流.山川阻隔曹军在以上地形行军打仗无法发挥作用,导致曹操扩张势力时只能望江兴叹,得陇不敢望蜀。

曹操的军力主要是收服黄巾起义的青州士兵和陆军的虎豹骑兵,这两种兵只擅长在平原打仗,不擅长水战和山地作战。曹操的水军与东吴水军相比水性不熟,军力偏弱,其荆州的水军虽然强些,但在赤壁之战中得而复失全军覆没。曹操在长江和在汉中的山地指挥军队作战,曹军因各种原因难以向南扩张势力。


④.瘟疫疾病肆虐导致曹军内部疾疫横行战斗力严重被削弱。

公元208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打到长江边时,由于北方将士水土不服和气候恶劣,导致数十万大军都传染了瘟疫恶疾病死,瘟疫更导致数万曹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人心惶惶,军心不稳,曹操惨败赤壁,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其曹军官兵感染了瘟疫军心散乱,无心打仗,黄盖、周瑜纵船火烧赤壁只是压垮曹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上就是曹操为什么在后期连续大败的基本原因。

6

原创不易请君关注一下吧

赤壁之战、渭河之战(虽然很多人吹,但曹操损伤惨重甚至后悔不听高柔的是事实)、三场濡须口之战都攻坚不下(合肥之战是守城为主不用说了)、靠运气攻下阳平关使张鲁投降、汉中之战被司马懿称为几至大败、樊城之战甚至被吓到迁都。

相比刘备军从荊州到益州一路高歌连续击败张任、刘循、夏侯渊、张郃、曹操、曹仁、于禁(当然如果有些人说张辽徐晃没来刘备才赢,那也没办法),曹操后期大败是否是感情因素?还是单纯实力不济。

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能力不行。

当然这里的能力不行只是相对而言,毕竟曹操好歹也打下了整个中国北方,作为同时代的最强者,他的能力确实很出众了。而这里说曹操能力不行,只是在形容曹操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很缺乏,比如用兵能力或者用人能力(不限于这些)。

就拿曹操最引以为傲的官渡之战来说吧,这一仗曹操的确打的很漂亮,可是请不要忘记,这一战的关键就是许攸,如果没有许攸,试问曹操还能获得如此大胜吗?

而许攸的存在,只能说是一个偶然,并不是必然。

另外还请注意,即使曹操赢了官渡之战,但是曹操就一定能赢了袁绍吗?

从袁绍病逝之后,曹操花费七八年的时间才勉强覆灭袁氏,便能看出,曹操能够击败袁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袁绍病逝。因为只有袁绍病逝,曹操才能通过分化瓦解的方法击败袁氏兄弟。

但和官渡之战一样,许攸的出现和袁绍病逝都是偶然因素,这只能证明曹操运气很不错,并不能证明曹操很强。

至于曹操的其他强敌,比如袁术,袁术失败主要是因为率先称帝导致的内部土崩瓦解,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袁术不称帝呢?另外袁术也是病逝的,并不是被人击杀的。

而真正是曹操亲手击败并击杀的强敌(一些小势力不算在内),其实就只有吕布一个。

但吕布是什么人大家都很清楚,而且吕布最初逃出长安的时候麾下都不足千人,可是之后没多久,吕布便席卷兖州,甚至一度打的曹操差点全盘崩溃。要不是之后有袁绍的帮助,试问曹操真的就一定能够击败吕布吗?

最后击败吕布之时,曹操和吕布的兵力对比就不用我多说了吧,曹操在绝对实力的情况下还只是围攻吕布,最后要不是吕布军内部发生了变故,指不定曹操还要打多久呢,而最终能够杀掉吕布,这已经是曹操用兵能力的最高水平了。

后来对阵马超,曹操和对阵吕布的方式差不多,都是在绝对实力的情况下,然后通过离间的方式击败之。当然了,最后还让马超跑了,所以说还不如杀吕布之战呢。

与曹操、丰臣秀吉一样善于调略的蒋介石:最喜重金收买

因此综上内容大家就可以看到,每当遇到强敌之时,曹操最擅长的手段莫过于通过瓦解敌人内部的方式从而取得最终胜利。当然了,战争嘛,只要能胜那就是对的,所以曹操在前期便屡试不爽。

可是到了后期,曹操的这些手段就有点不好使了。

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亦或者濡须口之战,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许攸,同时对方内部还异常团结,所以曹操就没办法了。

另外曹操遇到的孙吴政权和刘备势力,也不会再发生那种最高领袖突然病逝的事件,甚至他们还都比曹操要寿长,所以你让曹操能怎么办?

他也很无奈的。

曹操的综合能力确实很强,这是曹魏王朝能够建立的根本所在。但是曹操的用兵水平,只能说是理论水平很强,但是落到现实中,那就很难看了。只可惜曹操又不愿意彻底放权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去做,所以在没有特殊变故的情况下,曹操要想取胜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哪怕他的实力并不比对方弱。

正所谓千军易得,良将难求。有时候单纯的靠纸面实力去硬怼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最终还是要靠一些良将来破局的。

因为有些将领就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这点你不服都不行。

就像最终司马氏灭蜀汉一般,若没有邓艾的那惊天一击,指不定还要打到什么时候。

所以说,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曹魏政权其实也不是没有良将,甚至我认为曹魏政权拥有的良将要远远超过孙吴和蜀汉。只是可惜,要么是曹操不敢用,要么就是他无能识人。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曹操这个领袖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确实不行。

李世民评价曹操是最为准确的了: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祖:自古用兵无出李世民者,秦王虎牢关一战生擒窦建德和王世充,定鼎中原,面对草原帝国突厥时也是一战生擒颉利可汗,对比一下从刘邦的白登之围到陈汤斩首郅支单于,汉匈百年大战,李世民中华名将地位牢不可破,总之,李世民是绝对有资格小看曹孟德的!

7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红利已经透支了,而后遗症却开始了总爆发。

赤壁之战后曹老板的重心在准备改朝换代,为曹丕代汉自立做准备工作。既然已经意识到肯定熬不过备备和孙十万,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现有政治成果的固化要远远比军事扩张胜利更重要,也更实惠。

他已经开始奉天子以讨不臣成为实质意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白了,吃相变难看了。和司马家下爆发的淮南三叛一样,他与士族集团的矛盾已经严重激化了,这一点从荀彧之死可以看出。

简而言之,后方不稳!

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是多样的,此文我从内部政治环境角度出发分析,仅供各位参考。

在三国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一个分水岭:赤壁之战前,群雄割据;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基本形成。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在军事上主要做了三件事情,那就是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这三件事情成败不一(并不是大败)。

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把事情完全做完,三次战争时间都很短,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匆忙返回邺城。

刘备的头号谋士法正说“内有忧逼”,一定是他的大后方有更严重的问题,必须他回去解决。

说明一下刘备入成都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也就是说诸葛亮主要是治理国家、主管军政大事。

首先曹操他不是自立门户,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利用大汉王朝的现成的政权来做他自己的事情。这个东西就搞不太清楚了,那在朝廷里做官的有的是他曹操的人,有的不是他曹操的人,是原来这个大汉王朝的官员。

所以曹操这边,大后方即大前方,他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朝廷里面蔑视、嫉妒、反感、仇恨曹操,打他主意,看他笑话的,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情况也很复杂,战前战后不一样,我说的战是指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而且曹操这个时候对皇帝、对百官应该说态度也比较好,大家还觉得他是一个要匡复汉室、平定天下、统一国家的这么一个英雄,所以虽然有些人跟他面和心不和,大家也还比较客气,攻击他的人不太多。

赤壁之战以后,大家发现曹操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一些本来就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做文章了。

曹操虽然战败,但他作为汉朝丞相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曹操实际上仍然掌握着汉朝的政权。

朝廷上那些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大做文章,朝廷之外更有敌人骂他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那么这个时候的曹操,是从此收敛野心,态度放谦卑了,还是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说法,依然我行我素呢?

而曹操怎么样呢?赤壁之战以后,他的功劳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绩比以前少,态度倒比以前坏。这当然引起大家的不满意了,攻击他的人就多起来了。

攻击他的人当中也是有两拨人:一拨我们姑且称之为小人,就是本来就是看到谁红了他就对谁不满意的,他就是要整谁、挑谁毛病、找谁茬的,有这么一拨;还有一拨呢,确实是忠于大汉王朝的,就觉得曹操是不是要篡汉啊。

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曹操的大后方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曹操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这点曹操心里非常地清楚,所以他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一年多两年以后,发了一条教令,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述志令》。

曹操知道自己大权独揽,朝廷中有人不服,所以他发布《让县志明本志令》想堵住别人的嘴。而且他每次出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返回,也是因为他对后方不放心。

这样一来,曹操的军事行动总是不能做彻底,往往会遭受损失。那么在军事上遭受损失后,他在政治上又是怎样做的呢?

于是曹操发布了《让县志明本志令》,表明了心志,但他知道朝廷中还有人不服,对他有信任危机。所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三次出征,三次匆忙赶回,就是因为他要回来进行他的政治斗争,要赢回政治牌。

由于曹操大权独揽,因此,虽然他在军事上有半途而废之嫌,但在政治上仍有呼风唤雨的能力。那么,三次半途而废的战争后,曹操在政治上得到了什么了呢?

曹操三次战争,三次回到邺城,他在政治上每一次都大捞了一票。曹操破马、韩回来,获得的政治待遇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这个就是葛贼坚决推辞的。

第二次,征孙权回来,曹操获得的是封了魏公,就从侯爵进到公爵了。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平汉中、伐张鲁回来以后,由公爵晋升为王爵,就是魏王,而且位在诸侯之上。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打破了刘邦定下的一条规矩,就是“异姓不王”,本来只有姓刘的才能封王的,这是封了一个姓曹的,他已经是破了这个例了。这是曹操三次战争回来以后政治上得到的待遇。

那么这一系列的行动或者说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这是个转折点。为什么是一个转折点呢?表面上看起来,封公和封侯只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级,因为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

那么这一系列的行动或者说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这是个转折点。为什么是一个转折点呢?表面上看起来,封公和封侯只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级,因为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

但是你要知道汉代这个时候,公爵和侯爵它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侯爵它最多有封邑、有封地,而公爵可以独立建国,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他可以建宗庙和社稷。事实上曹操封了魏公以后也建了宗庙和社稷,在魏郡。

社稷是什么呢?社稷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一个家族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庙、建社稷坛,叫做建庙立国;如果要消灭一个国家的话,那么打进它的首都以后一定要把它的宗庙和社稷坛给它毁了,叫做毁庙灭国。

那么曹操封了魏公以后,在邺城建立他魏国的宗庙和社稷,就表明他已经建立了一个独立公国。我们现在还不能叫它独立王国,因为曹操是公爵嘛,独立公国。

从曹操急着回到后方进行政治活动来看,可以说曹操是三次放弃了军事牌,在后方却是三次打赢了政治牌,他的政治地位一升再升,使曹操的政治待遇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一个皇帝的称号以外,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跟皇帝一模一样。

而且由于他大权独揽,所以他比皇帝还皇帝。那么到了这个份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操要称帝,而且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后方人心不稳是自然影响到前方军事。

以上主要材料引自《易中天品三国》第三部 三足鼎立 半途而废、得寸进尺、进退失据。

个人认为,正是曹操野心膨胀从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到封魏公、加九锡,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矛盾的激化。这是他晚期军事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8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战绩:

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其他军事集团的征战有胜有负,胜多负少。之所以给人一个总打败仗的印象,是受到《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影响。这是不对的,举例如下:

1.建安十六年(211)西征马超与韩遂。曹军渡蒲阪,据河西,结营渭南,然后巧施离间之计,造成韩、马联军互相猜忌,然后左右夹击,大破之,获取关中。

2.建安二十年(215)孙权进攻合肥。曹操让乐进拒守,张辽李典出战。这一安排被张辽心领神会,果然确定了逍遥津大捷,击溃了孙权十万人对合肥的围攻。



3.同年,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张鲁逃奔巴中。

4.这以后曹军就不行了,得陇没有望蜀,反而归了刘备,又被刘备斩了夏侯渊,汉中不复再有,坐看刘备势力壮大。以后曹军转移战场,视荆州的关羽为主要敌人,又被“水淹七军”,差一点要被迫迁都。

5.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在被动中做出了联合孙权抗击关羽的战略决策。他派出大将徐晃有效地抵挡住关羽的进攻,才能“假吴手而破关羽”。其实曹操也没想到吕蒙能轻易得手,而关羽撤军时,曹操严令不允追击,表面上是孙权大获全胜,斩杀了关羽。其实是曹操挑起了孙刘矛盾,导致双方的夷陵之战。从此曹魏在三国格局中彻底占了上风。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后,曹操作战有得有失,并没有老朽昏聩,配得上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的称号。

9


先说曹操几次遇险,这个和他的用兵能力倒没有直接关系,和他的性格有关系


曹操几次大败:

宛城:这个……其实曹操军队的损失不大,最大的损失是死了曹昂

赤壁之战其实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失败,

赤壁-乌林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坚定了江东割据的信心,

从此奠定三分格局,而不在于给了曹操多大的杀伤,从曹操之后发动数次大规模南征来看,其嫡系陆军损失不大,大头都是荆州水师。

几次濡须之战其实曹操和孙权算是打了个平手,东吴过不来,曹魏过不去,双方互有胜负。曹操算是以自己亲身证明了从濡须,广陵两线渡江灭吴不可取(因为那时候这一带江水更宽)。三国时代灭吴的最佳路线就是取荆州打通长江水路,后来晋灭吴就是这条路线。之前东吴狂送五万人头,晋军也不敢贸然过江。因为从中线,东线过江需要先头部队渡江抢滩登陆,安营扎寨,然后大军徐徐过江,这种葫芦娃救爷爷式的打法很容易一个一个送(那时候的水师可没有406mm大炮来掩护登陆部队)。反之东吴北伐也是一样。

考虑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对东南割据的人,他的经验是在为后人试错,无甚可指责,且曹操在濡须之战的表现依然算得上可圈可点。

还有一些属于当时舆论宣传上的夸大其词,例如五攻昌霸而不下,昌霸其实不是很禁打,但数次投降又数次反叛,最后一次反叛曹军确实一度受挫,但这个锅显然是于禁的,后来夏侯渊来了一举拿下,曹操哪有心思亲自上阵跟这个小角色死磕,这就和毛主席亲自带兵去打吴化文一样。

再如受阻于黎阳,这个也不能说曹操败了,曹操先取小胜,后来袁尚亲督大军抵达(可能击破了曹操几支别部),曹操觉得难以取胜而主动撤退,这是绝对符合一个军事家素养的表现,进退时机把握得当。难道诸葛亮所部被曹真破于街亭、箕谷后主动撤军,就能说诸葛亮不如曹真了吗。

曹操最丢人的一次失败是汉中之战

这个和曹操此前救援犹豫以至夏侯渊败亡有很大关系。等曹操亲督大军来汉中时其实曹军已经非常被动,蜀军已经占据汉中各处险要,别说是曹操,就是李世民,李靖来了都没用。不过曹操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赶紧跑,所以其中军主力得全。

汉中之战可以看出老年的曹操已经丧失了以前果决的判断力,犹豫不决,举动迟缓,进退失据。篡汉已经消耗了他太多精力


曹操损失最大的一次失败就是水淹七军,三万大军全军覆没。

汉中之战后曹操的身体、精力都决定他不能再亲临前线了。

于是这次曹操开始让他麾下的大将统领大军出征。之后于禁就送了三万人头,虽然这个锅还是于禁的,但曹操用人不当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禁已经在许昌种了十年的地,而且之前的围攻昌霸和天柱山之战已经证明于禁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你让他带领三万大军去救樊城,这不是老糊涂了嘛。

樊城之战可以看出曹操心态已经炸了,于禁兵败后他开始……往前线疯狂的堆人(要迁都只算个小插曲,一时动摇而已,蒋济司马懿给劝好了,不要说得好像曹操都吓尿了哭天抢地非要迁都一样)。先是徐晃带领本部及许昌新募新兵,然后是平难将军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和徐晃会和。徐晃指挥得当猛攻一点,在兵力优势的碾压之下,关羽的防线终于被挤垮了。

之后曹操死在了军队里,他到底还是没能回邺城交代后事。结合前面他有要迁都的想法和倦怠兵戈的心态,曹操迁都大概率是不想再打了——君主死在外面特别是死在军队里是很危险的一件事。然后蒋济司马懿赶紧劝,您老人家再等等,咱略施小计就能把关羽拿下,曹操就被劝好了。虽然他到底还是死在了军队里。

这里总结一下曹操晚年两次大败的原因:

1.最直接的原因:曹操老了,意志消沉倦怠兵戈,为篡汉做工作,诸子争位和后方叛乱耗费了曹操太多精力,而且曹操身体也不行了,这直接导致曹操指挥水平大幅度滑坡,相比之下刘备正是春风得意。

2.用人不当:夏侯渊性格急躁,是良将却不宜为督帅,于禁还不如夏侯渊。曹操在汉中、襄樊之战中任用二人,可能是考虑到他俩都是老资格能服众,也可能是任人唯亲,总之是用人不当,后来上了徐晃就解决问题了。

3.根本原因:曹操长期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导致手下将领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以至于在汉中、襄樊两战开始让将领独当一面时曹魏连连受挫。就后面来看,曹操麾下那些名臣宿将又岂是真的缺乏统帅之才?

10

曹操后期确实吃了两次败仗:

公元218——219年,汉中之役败于刘备;

公元219年8月,关羽围襄樊,水淹曹军,曹操吓得都要迁都。

两次败仗而已,似乎是“胜败乃兵家常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