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时期的三国,就像今天的海峡两岸不能算独立国家, 都是坚持一中各表。
当然是割据政权,.三个国家虽然或早或晚都称了帝,但他们只能算做割据政权。不能算独立国家,原因是他们谁也没有统一了谁,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只有统一了整个中国大多的面积,在全国范围里实现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下才算国家。说三国是割据政权是因为他们互相征战不断各霸一方,时而有从属关系,时而谁也不服从谁。前期他们名义上也都是汉献席的臣下,后来又各自为政,刘备攻孙权,孙权急了又向曹魏称臣。直到司马炎消灭东吴以后,才结束了三国割剧的局面。
在现实意义上的东汉灭亡,大概是在董卓进京控制洛阳之时就算是了。因为之前的宦官秉政,外戚专权好在还是内部政治斗争,但后来西凉军进入洛阳性质就变了,军阀专政可以说划开了一道让天下诸侯开始佣兵自立的一道口子。
另外,从严格的历史角度来讲,东汉灭亡则是发生在公园220年,以曹丕篡汉为标志。至此名义上的东汉才正真灭亡,由另一个政权所取代。
所以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分天下各自称帝。并且三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体制,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有自己的行政区域的划分等等,这已经完全符合了一个成为完整国家的各项条件。就连我们现在都称其为“三国”,那么我觉得这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割据政权,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当然,我想现在存在争论的无非是三个国家是由大汉分解而来,最终又合而为一,所以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三支比较大的割据政权而已。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三个国家没有相互征伐,没有被魏国消灭,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三国延续下来。只不过它们存在的时间较短而没有被历史认可而已!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每每听到这首歌,我就仿佛被带入了东汉末年那些个鼓声雷雷、刀光剑影、布满硝烟的战场上!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各霸一方的局面。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从始至终到底是三个独立国家还是割据政权呢?首先我们来先谈一下独立国家和割据政权的性质区分吧:
一,相同点。我们从狭义上来说好了,国家:有自己的地盘(领土),权利机构(政府),国防军队,当然还有辛勤耕耘的劳动人民。当然了,一个国家还有自己的文化、种族等组成要素。相对于这些组成国家的概念要素而言,我认为割据政权基本都是具备的。
二,不同点。这点先说割据政权吧,首先古时割据政权的产生,是建立在原有的朝代基础之上的。这样意思就很明确,割据政权的性质是反对当朝者得,是企图分裂当朝政权的。而就这一点,一个权利集中国家则不是这样的。
有了上面两点,要搞清楚议题我想我们只需要把握一点就行了,那就是看所谓的三大霸主建立自己大家庭的时候汉朝还在不在了。提到时间点,我们就会想到“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是一个时期的代名词。
据资料显示: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结束,持续36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黑暗皇权分散,导致地方上私人武装力量的壮大,其互相开战兼并土地,形成了多个军阀混战的局面。由于军阀的互相兼并,最终以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平分天下。大家不要忘了,这一军阀混战时期,东汉还没有灭亡,所以,这一时期的三个霸权依然属于割据政权。
东汉随着前220年的曹丕称帝而灭亡,紧接着刘备、孙权依次称帝,至此魏、蜀、吴才是真正的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到之处还请斧正。我是宋都御史,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谢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说一个情况,就是今天的中国和台湾,所有中国人都不会认为台湾是一个国家,它仅仅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罢了,同样东汉末年的三国不是三个国家,而是三个割据政权,不同的是曹魏政权在后世的评述中,被承认了国的概念,而东吴和蜀汉根本没有,所谓的三国史也不过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因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所有人中国人的心中,中国只有一个。
一、史书证明只有一个中国
欧阳修曾写过《新五代史》,在这里面欧阳修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用了本纪的写法,而像前蜀,后蜀,南唐之类的则用的世家的写法。
这里有什么区别?本纪是用来写帝王的,世家是用来写诸侯的。
参考这个依据,三国史肯定要看《三国志》,《三国志》里面只对曹魏的君主用了本纪,而对蜀汉,东吴用的都是传,连世家的级别都没混上。
要知道《三国志》可是陈寿写的,陈寿之前在蜀汉为官,写《三国志》的时候在晋朝为官,当时的刘禅,孙皓已经投降,但在陈寿眼里这两个所谓的前朝君主居然连世家都进不去,可见在历史上已经把三国定义为三个割据政权了。
二、魏晋稳定了一个中国的概念
现在人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经常称之为魏晋南北朝,文坛上也说有魏晋之风,并没有什么蜀汉之风,东吴之风,原因在于曹魏的政权当时占据了是中原地区,东吴不过是江东,蜀汉更惨点也就是益州。
在当时看来,处于中原才是代表国家的,曹丕称帝属于汉献帝禅让,哪怕后来的司马炎称帝也是曹魏禅让,这就让曹魏这个割据政权在当时也代表了中国的意思。
就连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也说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总结:在中国人心中,中国永远只有一个,就算出现了东汉末年的所谓三国时代,人们的心中也只认定一个正统的政权,维护着中国,其余的势力不过是割据一方,就像台湾,无论何时何地,依旧要回归祖国的怀抱。
(这是看到问题后,最想说的。它们当然都是“国”了,它们都从割据政权升级了)
当然算是独立的国家,因为它们都具备了古代时一个政权的几乎全部特征。割据政权和独立国家的区别还是不少的,最基本的包括是否称帝、是否有国号和年号、对于执政者是否有庙号等。另外,就是是否有史官,著史是一个“国”的标配。
而魏蜀吴三国,作为独立政权的最重要的标志几乎全部具备,所以,是独立的“国”。
首先,国号和年号等标志物全部具备。
(“国”,从字形到字义都有很大很多的演变。作为“国”是有很多明显的标识物的,比如国号、年号和庙号等)
国号和年号等,是古代作为独立的政权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三国全部具备。
三国都有各自的国号,这是最重要的,标志了政治上有了新的认同。
同时,改元,制定新的年号,标志了新的纪元的开始。曹丕的年号是黄初(7年),曹叡的年号先后是太和(6年)、青龙(4年)和景初(3年)等。刘备的年号是章武(3年),刘禅的年号先后是建兴(15年)、延熙(20年)和景耀(6年)。孙权的年号先后是是黄武(3年)、嘉禾(6年)、赤乌(13年)和太元(2年)。
其次,对于执政者都追封有庙号。
(曹魏三祖。这是比较特殊的,居然三代帝王连续封“祖”)
曹操被尊为太祖,曹丕被尊为高祖,曹叡被尊为烈祖。刘备被尊为烈祖,刘禅被尊为仁宗。孙坚被尊为始祖,孙权被尊为太祖。
再次,各自都有史官,都著史。
在中国古代,只有一个“国”,才有资格称“史”。三国中,曹魏郎中鱼豢私撰有《魏略》。吴韦昭著有《吴书》。当然蜀国情况特殊,没有设置史官。这又是为什么呢?
最后,特殊者,蜀也。
三国中,在政权建设上,蜀国是比较特殊的,它认为自己是汉的延续。所以,刘备的庙号是“烈祖”,而不是“太祖”或“高祖”。这也是蜀国没有史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东汉灭亡后,并存的三个政权都是独立的“国”,具备了“国”的几乎所有特征。
(蜀是三国中比较特殊的。明明已经独立建政了,还要认定自己是汉的延续。这或许是一种争夺天下的策略吧。)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谈谈个人看法,曹丕篡位前,魏,蜀,吴三国怎么折腾,也是汉帝国版图下的割据政权,即东汉灭亡前,尽管摇摇欲坠,毕竟还是汉帝国,所以,魏蜀吴均不能算独立的国家。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东汉灭亡了,魏国继承了东汉的天下,继承了东汉的版图,此时,三国中的魏国,由割据政权升格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可以称为魏国,亦可称魏朝,魏代或曹魏。而蜀,吴仍为东汉时期残余的割剧政权。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 280年,晋灭吴。同理,晋末的五胡十六国,均在晋的版图内,也不能算独立的国家。
东汉末年,曹操专权,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候还是统一的天下,那么江东孙权和西蜀刘备就属于割据一方的诸侯政权了,公元220年曹丕人篡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立东吴政权,至此三国成立,各自为政,中央集权已不复存在,直到公元280年,西晋灭了东吴,统一中国这段时间三国算是独立的政权。
东汉灭亡之后,从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到"三国″的三足鼎立,带给了后人很多茶余饭后的精彩历史故事。
在这里"三国″指的是蜀汉、曹魏、孙吴三大政权,他们先后建立。统治着华夏大地上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说得"三国″,并非是指华夏整体的独立国家,而是指多种势力的割据政权。其实当时除了三国以外,还有士燮建立的交州政权,等地方政权,都属于割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