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说“人至察则无徒”?

为什么说“人至察则无徒”?

2020-08-13 10:32阅读(73)

为什么说“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上半句是“水至清则无鱼”,从整个这句话来看,就是用一个类比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首先,我们来看看:-

1

这句话的上半句是“水至清则无鱼”,从整个这句话来看,就是用一个类比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内涵。

这句话源自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的记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察”在这里有洞察、知晓的意思;至,极致;“徒”,可以简单理解为徒弟,在这里的意思比较宽泛,也包含同一个阵营或者支持你的人的意思。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水太清澈的话就不会有鱼;人看得太清、太计较就很难有支持者或者合作伙伴。郑板桥有“难得糊涂”的名言,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深谙此道,他强调用出世的态度,来做入世的事业。一次,孔子带弟子云游讲学,路遇一个酒馆,便要求弟子去酒馆讨要点吃的。酒馆老板听说是孔子的学生,便在纸上写了一个字来考他,允诺他通过考验便可以随意吃喝。弟子看到考题沾沾自喜,毫不犹豫地说,这个字太简单了是“真”字。老板摇了摇头,弟子不解地去请教孔子,孔子看后说,这个字念“直八”, 老板大喜,不绝称赞。

弟子不服,这个字明明是“真”字,为什么要念成“直八”?孔子教育弟子说:为人处世,无须事事较‘真’,你非要较“真”,焉不碰壁?

孔子的这个观点在其思想体系中多有体现,比如君子之道的“君子和而不同”,以及最重要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之道”。无不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然,我们需要明白,“人至察则无徒”并不是是提倡毫无底线的和稀泥行为。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既要秉持宽容之心,又要坚守底线思维;高明而不精明,既遵循原则,又灵活运用完成任务;严格律己,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秉持宽容之心的人察

“人至察则无徒”的本意就是规劝人们要有一颗宽容之心,无论是对于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还是组成团队的个体同样重要。

对于团队的领导者者来说,秉持宽容的态度待人,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团队的整体氛围轻松和睦。如果一味追求明察秋毫的至察,其结果就是给团队成员带来巨大压力和不适,终日的谨小慎微就会产生逃避心理与抗拒感。

对个人来说,如果眼睛只盯着别人的不足,斤斤计较于鸡毛蒜皮的事,无疑是一种没有朋友的行为。

恪守底线原则的至察

在保持宽容的心态同时,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要有坚定的原则和底线———水至清。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水至清的原则和底线就是整个团队可靠的凝聚力,也是领导者个人领导力的体现。它能够为团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为之奋斗的坚实的基础。

对个人来说,坚定的原则和底线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哪怕别人不一定认同。

不断完善自我的自察

在工作与生活中,除了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外,还有对于自己的要求——“自察”。所谓“自察”,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要全面地了解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自己的力量。严于律己,积极改正自己的短处,从而达到对修身立德的促进。所谓“修身齐家”、“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

博学多闻的智者,总是温良谦逊;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天地之道,月满必亏,泽满则溢。

刘邦曾这样评价自己: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的这段话,深刻的论述了“自察”的重要性。正因为他对自己有着客观全面的认识,才能让他看到团队其他人的长处并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不仅仅是简单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还通过一个“至”字表达了其中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指明方向。也就是什么情况下会导致“无鱼”、“无徒”,如何做才能“有鱼”、“有徒”。虽然这句话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如今它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一语出自于《汉书.东方朔传》。它是古人们从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今仍然颠覆不破的为人处世之道。比喻一些精明能干的人,屁股头上挎算盘,过分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会换位思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能干,计较别人的缺点与过失而不能容人,小气并且还吝啬,小肚鸡肠。一切事情唯我独尊。

说实话,社会上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包括孔圣人活到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则很难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而人也是一样的,俗话说得好,难得糊涂。做一个有方向有准则的人虽然是极好的,但有时过得太明白了也会让自己感到累,在必要的时候放下身上那些所谓的原则对自己和他人或许都是一种好处,若是活的太精明,凡事都要算得特别清楚的话,也会让周围人觉得你活得太严肃,不好相处,这样的人也很难相处到可以交心的朋友。

与其和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相处,实在是累。不如敬而远之,不屑一顾。惹不起还不能躲起来吗?

知足常乐于湖北钟祥市2020.2.5日

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礼记》,意思就是一个人过于追求完美,对别人太过严苛,就容易没有朋友,甚至伤人伤己。

坦白说,很久以来,我更熟悉的是前一句“水至清则无鱼”。只是偶尔的一次听闻,方才真正理会到 “人至察则无徒”的深刻内涵。

1、看清一个人,只需一个小细节

听说过这样一个姑娘,为人热情,做事也热情,确是个好人,但太过精明,事事计较。所以她不是不愿吃亏 ,而是压根不吃亏。

比如,平日里朋友一同出行或者聚会就餐,不管是谁先去结账,她都会拿过小票看看,然后几角几分地算出来,甚至帮忙刷个公交卡也要报出费用。当然时下流行的AA制,大家在一起亲兄弟明算账,谁也不亏欠,总比一本糊涂账好。

然而,有次别人帮着她从境外代购了一瓶化妆水,而她居然翻出购物小票,算出购买之日的时时价位折成人民币给了对方,还另附了一句:我这样算你不吃亏,我也不讨巧。结果弄得对方很是尴尬。

其实,一瓶化妆水最贵能值多少钱?而信任和友情确是无价的。一瓶化妆水,看清一个人。

可见,做人不能太精明,否则怎样深厚的情谊也会渐行渐远的。要知道,用自己看上去的小聪明,来对待别人的宽厚,实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成就一件事,只需把握一个标准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值得用一生去学习。

但是,把握好一个标准,就不会有太大的落差。这便是:与人交往,不能太聪明,过于聪明的人会丢失朋友。和人相处,不能太“愚拙”,愚拙的人会被算计。

做人要懂得包容 ,要善于接纳,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切不可太过主观。毕竟,千人千面。一味地附和,就是缺乏主见,就是没有原则。

这让我想到了当年的张幼仪和徐志摩。即便徐志摩为了爱情抛弃了原配张幼仪,但是张幼仪离婚后依旧能够和徐家的二老和睦相处,甚至在关键时刻为徐家人助一臂之力。这看上去有点不能理解的行为,不是张幼仪的不计较,而是她的宽容和仁爱之心,彰显出她骨子里的坚韧和温情,用胡适的话说:张幼仪是个奇女子。是绝对令人欣赏的,也值得钦佩的。

而徐志摩呢,为了林徽因而离婚;为了陆小曼这个花钱的主,使得自己的父母伤心失望,使得自己的生活一片散沙。一生追逐爱情,却被爱情折磨得几近失去了尊严,年纪轻轻地因爱而离去,是遗憾更叫人反思。

可见,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该聪明时绝对不可以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切不可摆出一副聪明的样子。

写在后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刻意,就会得不偿失。做人如此,做事已然。人,不能太精明,更不要把事情做绝,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何况,没有人是傻子,有的人选择缄默,是为了给对方留下余地和台阶下,罢了;有的人选择包容,那是因为他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

4

大家好,我是“沧浪有话说”的住持沧浪,很高兴见到这个问题,我来聊聊自己的观点!

沧浪观点:这句话没毛病,正确。

出处

咱们一般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第六十五。这是东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

释意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

01 先说前半句

鱼活在水里,也得吃食,不能光吐泡泡过滤空气。但是如水里干净的只有水,没有浮游生物啥的,那鱼就得饿死!

以前农村没有自来水,都吃井水。家里都有口水缸,水缸里面有很多人家养着一条小鱼儿,从来不喂?为啥呢,因为,当时的井,都是露天的,也没说刮风下雨就盖起来,至于微生物啊大肠杆菌啥的,老百姓也不在意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小鱼为啥不用喂?我想就不用我多说了。

02 再说后半句

做人呢,也不能事事较真,得有容忍之气度,如果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也去苛求他人,搞得自己好像圣人一样,别人都不入你法眼,这样的话,谁还能跟你在一起愉快滴玩耍?最后,你就是孤家寡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人各有志也人各有性,哪能人人事事都随了你的心思?你以为自己是太阳啊?地球都得围你转?

对于无关大局、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大可以哈哈哈一笑了之,就如我们常说“难得糊涂”!对那些芝麻粒大小的事,就当没看见!万万不可天天戴着放大镜去鸡蛋里挑骨头,这样的“明察秋毫”会让人很反感!

沧浪观点总结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大家都清楚。千人千态,各有秉性。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家走到一起,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那就得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包容的心态去处世!

管鲍之交,耳熟能详的故事。相传二人一起做生意,管仲爱占小便宜;去打仗,管仲总是缩在后面。但是鲍叔牙不在意,鲍叔牙说,他要多占点,是因为家里有老人要赡养,打仗后缩,是因为老人需要他尽孝。这就是对包容最好的解释!

5

为什么说:人至察而无徒?人生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法官的洞察秋毫,可以伸张法律的正义和尊严,以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而生活中带有防范意识的至察,则会导致朋友间的距离和伤害!太过精明的人,久而久之就会不合群和失去朋友!

6

因为人性都喜欢完美,至察虽然是在追求完美,但是损害了别人的完美,人又有自私的一面,自然不好收到徒弟。

7

水太清则无魚,人太察则无谋。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此语为古圣人名言被收录在增广贤文之中。

此语为提示做人处事的原则,也为道法。

水大清则无鱼:水太清则为清澈見底。其意不在有没有营养而是在于能不能藏身。因为水清而可看到底,那鱼儿如何能够藏身而生存呢?

人至察则无谋:人过分的聪明,智谋超群,能提前预知(猜透)洞察天下之事,能提前看透别人的心思和打算。能提前判断出对方的目的或行动路线。这就说明你是一个可怕的人或对手。(如诸葛亮和周瑜一般)。

另外过于至察的人,因为你太聪明达思了。你的智谋别人往往不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有谁愿意和你同谋共事呢?如是这样,成就和智慧永远都属于你,别人还怎么踉着你混,别人何时会有出头之日呢?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世界上本就有聪明和愚笨两种人。没有聪明显不出愚笨。没有愚笨怎会显出他人的聪明。

世界上若是把聪明的人减去一半,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愚笨之人了。因为世上就一半聪明人,一半愚笨人。若一半聪明人也被减去,那就说明天下都是一样的愚笨之人了。也就分不出贤愚和贵贱了。

8

我认为:因为现实中没有人愿意与过于精明与苛刻的人合作共事!

第一,什么是人至察无徒?

  • 所谓人至察则无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出自: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中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展开点说:就是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和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别人有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因此会出现摩擦以至矛盾与冲突不断现象,必然形成渐行渐远的,众叛亲离的局面。

第二,为什么人至察无徒?

  • 人至察则无徒,这里的察是指的对人要求高,明察秋毫,十分严厉,而这里的“徒”指的是朋友,而不是徒弟,所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对别人太严厉,不允许别人有一点过失。这样的人不但是不会有朋友的,而且在真正的职场中还会被大家所孤立。因为任何人不愿意这样的人协作共事。所以你要注意在干涉别人事情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否则其他人只会与你渐行渐远。

  • 其实,无论水至清则无鱼,还是人至察则无徒,真正的含意都是,人不能太严格,真正的自的都是教导我们要做到宽容待人,在严格与宽容间寻找一个相应的平衡,这样在处人处事时都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放下自己的执念,不要死钻牛角尖。不然的话无论你有有多大的能力?也只能孤军奋战!

综上所述:人至察则无徒,是至察而非只是察;这里的徒不是徒弟,而是同事伙伴。也就是说过于精明,过于苛刻,容不得同事队友任何过错的话,别人会离你越来越远,你就不可能成就大事。

燎原寄语:不论你有多大的能力,多高的水平,对人都不能过于苛刻,只能严于律己,但必须宽以待人,凡事不能过头,要留有余地,这样别人才愿意与你合作,才能组织起团队,形成合力,反之,只能众叛亲离,一事无成!

纯属个人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感谢阅读点赞,感恩转发关注!

9

此语出自班固所著《汉书,东方朔传》即\"水至清则无魚,人至察则无徒''。古人的智慧着实令人叹服,寥寥数语充满哲理。人聪明本身是好事,但过于精明只会适得其反。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所作金陵十二曲之一的《聪明累》中所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揭示了王煕凤的命运,这正是最好的诠释。俗语有言\"人精无饭吃\"生活中一个人若是行为如此有谁会与其相交,世上沒有\"傻子\"人与人共事也罢,交往也好必须坦诚相待,将心比心。中华民族传统礼义切不可缺失,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纵观古今凡是精明过甚者其结局都很悲惨。令人遗憾不解的是现今社会生活中仍不乏有类似之人,他们不论什么事情每当遇到都绞尽脑汁算计是否吃亏,在他看来所谓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但亏是万万吃不得的,不难想象以后的结果将是怎样。人算不如天算,人在做天在看,但愿尘世之人善始,善行,为人亦是为己。




10

人无完人。“至察”说白了就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横竖看不顺眼![尬笑][吐][我想静静]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