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当然是个问题。虽然俄国太大了,不是任何一个侵略者都可以随便吞下的,当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又如何?也照样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莫斯科对苏联的意义太过重大,以至于没有了莫斯科,苏联几乎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在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就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而这2000多万平方公里使苏联拥有了恐怖的战略纵深,尤其是东西方向,更是超过1万公里。

不仅如此,作为苏联缔造者的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为壮大苏联进行了一系列准备。

特别是在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苏联在大力引进资本主义世界先进技术的同时,对于蠢蠢欲动的法西斯主义也进行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二战前夕,苏联在国土西部构建了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沿岸,长达2000多公里的斯大林防线,形成永固的国防工事。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对东欧地区进行了秘密的势力划分。

1939年9月17日,在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夺回《布列斯特和约》中失去的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等地,将国界线推进到寇松线。

紧接着,1939年11月,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联出兵波罗的海三国,强行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并入苏联;1940年6月,苏联出兵罗马尼亚,强行夺取比萨拉比亚地区。

至此,苏联将国界线向西推进约500公里,并重新构筑了新的国防工事,即巴普洛夫防线。

应该说苏联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但正因为相当充分,使得苏联将大部分军队及工业布置在靠近德国法西斯的东欧地区,特别是希特勒的眼皮底下。

所以当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军队仓促应战,溃不成军。短短4个月,苏联就失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军队损失超过300万,人口沦陷1/4。

到1940年10月莫斯科会战发起前,斯大林说苏联红军没有退路,实在不是耸人听闻。

很多人认为天气是扭转莫斯科会战局面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那个恐怖的冬天,德军不会在莫斯科马失前蹄。

但事实上,磨灭德军进攻锋芒的,是苏联漫长的秋雨,这让德军几乎在泥泞中动弹不得。苦恼的德军甚至希望冬天快点到来,因为道路结冰后有利于装甲部队推进。

苏军在苏德战争前4个月几乎损失殆尽,所以如果莫斯科也失守,对苏联形成的打击将是空前的,尤其是苏军的气势。

要知道,虽然此时的英国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已经开始援助苏联,但大洋彼岸的美国始终没有表态。如果苏联失去莫斯科,士气瓦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可能更加危险,届时美国参战和对外援助将更加遥遥无期。

而作为德国同盟的日本,也在等待着苏联的战败。如果苏联失去莫斯科,无论进攻西伯利亚有无意义,日本绝对不会在东亚安分守己。

不过最可怕的似乎并不是这些,因为无论沙俄还是苏联都将国家发展重点放在乌拉尔以西,尤其是莫斯科以西。一旦莫斯科失守,苏联东部薄弱的工业基础,将根本无力支撑苏联的持久抗战,特别是在面对德日夹击,缺少美国的有力支持时。

当然,苏军也可以化整为零,依靠广泛持久的游击战以及庞大的战略纵深将德日法西斯彻底拖垮。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苏联和我国的情况并不相同,首先他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先在城市取得成功的,这和我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有本质不同。

所以在缺少城市的苏联东部,再加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即使游击战争也很难坚持下去。

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的失守不仅关乎苏军士气,更关乎斯大林的权威。

因为无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苏联的国防体系构建还是苏德战争的战略部署,都是斯大林统一指挥的。也就是说,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负责人,如果莫斯科失守,就意味着斯大林威望的彻底崩塌。

而在斯大林苦心孤诣构建起以自己为核心的独裁体系后,自己也将成为这个体系的牺牲品,因为他根本就承受不起失败。

所以,苏联的纵深虽大,但却并不能为苏联带来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斯大林一定要在莫斯科城下背水一战的原因所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苏联和我国的国情不同。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讲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我国华北和长江以南地区,气温不像苏联那样寒冷。而苏联绝大多数地区气温寒冷,地大人稀,以城市为中心,离开城市就保证不了供给的需求。像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拼尽全力争夺固守。失去主要城市,后果不堪设想。

3

首先给你个明确的回答,能。我们的抗战实际上就给出了答案,丢失城市不代表战争就失败了,一城一池的得失不代表胜利或者失败。侵略者打进来占领的无非就是城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镇只是一些点,还有更广大的土地还能进行活动,只要人还在就能作战,苏联两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苏联两亿人口都算上地广人稀,几百万德国军队不可能保证每一寸土地的控制。

苏联由东至西很长,德军的战果越大,往前推进得越远,补给越困难,而数百万德军的消耗量却很大。或许有人会说可以就地掠夺,要知道苏联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不高,加上坚壁清野,你要说是掠夺煤炭石油还行,就在那摆着你可以随时去开采。粮食怎么办,原住民要么死于战火,要么逃亡了,剩下的能有多少粮食,第一年抢到了,第二年呢,第三年呢,总不能德军士兵都去种地、抢粮食吧。

德军越往东,物资短缺的问题就会暴露的越明显。而苏联军队也会时常组织大战,占领区的军民也会自发地组成小股武装不断地给德军造成伤亡。苏军无论男女老幼同仇敌忾,可以共同抗敌,德军是损失一个少一个,因为正义保家卫国的一方的斗志会远高于侵略者。

所以说就算你占领了莫斯科,战争的结果也不会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只是德国的战果更大一点,战争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结束。况且在西线战场盟军还给德国造成很大压力,东线德军主力打出去很远,对西线的支援速度就会很慢,这更有利于西线的作战了。

4

个人观点。只要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没有被一锅端,即便莫斯科丢了,苏联依然可以在西伯利亚坚持抵抗。具体可以参考国民政府转战重庆坚持抗战的现实案例。但如果莫斯科丢了,斯大林退到西伯利亚后,他就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性了。

理由有三。


一、希特勒并没有吞并整个苏联的计划

1941年,德意日三国秘密签订“轴心国划分世界计划”。根据这项计划,日本建议德国以东经70度线为界,把亚洲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由德日统治。(意大利被直接无视)

对于这个建议,希特勒不同意,因为他认为这样会局限了德国的发展,并且他认为日本跟德国也不是一条心,比如德国侵苏,日本就不配合德国一起夹击。希特勒在私下里坦言,德日必有一战。

但是,希特勒考虑到德国的后勤补给能力不足以吞并整个苏联。所以,希特勒也没有拒绝日本的提议,只是修改了日本的方案,将德日在亚洲的分界线定为伊朗东部边界、阿富汗北部边界、中国西部边界、唐努乌梁海西部边界以及叶尼塞河

也就是说,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不在希特勒的吞并计划范围内。如果莫斯科丢了,斯大林要退守西伯利亚,届时他的对手就只是日本,不再是德国。而日本的后勤是什么稀烂水平?斯大林如果在西伯利亚连日本都扛不住,他也就别扛了。

德意日瓜分世界图↓

第二、如果莫斯科失守,即意味着德军对苏军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关于莫斯科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德军没有打赢莫斯科会战,不用扯那么多客观理由,纯粹就是德军打不赢

莫斯科战役中,苏军冻死冻伤的人数比德军要多得多,同时期被围困在列宁格勒里面因为饥饿寒冷等原因死去的苏联军民高达几十万,也比德国惨的多。

论比惨,比困难,比损失,苏联哪点不比德国惨?可是既然打仗了,大家也都拼了,苏军扛住了,德军没扛住,这就说明了莫斯科会战期间,苏军的实力并不弱于德军,完全有实力扛得住德军。

这种“扛得住”,不是靠什么运气,也不是靠什么客观原因(比如天气冷),单纯就是靠硬实力取胜。这就好比说国民政府为什么守不住南京?难道是没有恶劣的天气吗?未必吧?就算南京和莫斯科的天气一样,日军也一样能攻克南京。因为双方的实力决定了战役的结果。

但是,假如莫斯科丢了呢?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苏军已经不具备跟德军硬扛的实力了。就像败退西南的国民政府一样,不具备跟日军硬扛的实力了。

用一句话说就是:只要苏联还有一口气,它都不可能丢掉莫斯科。但如果丢了,那就只能说明苏联的实力被德国全面压制了



第三、苏联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即便莫斯科不保,斯大林也依然可以退守西伯利亚。

苏联有两点比德国强。

第一是苏联体制的变态动员能力。德国百姓在二战时还保持相当高的生活水准,而苏联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国家一切资源都投入战争。苏联可以饿死人,可以不顾一切的赢下战争,但德国不行。

第二是苏联体制的凝聚能力。动员能力、工业资源、人口、幅员等客观因素,这些都是希特勒可以计算的,可是苏联军民的战斗意志是希特勒无法计算的。按照战争的正常逻辑,百万大军被歼灭,一般的国家早就举手投降了。可是苏联就是不倒,无论德军给它多大杀伤,它依然斗志昂扬。

这样的变态国家,有理由相信,即便莫斯科丢了,斯大林格勒丢了,列宁格勒丢了,斯大林依然可以在西伯利亚坚持下去。

5


苏联即便丢了莫斯科也不等于说使去反抗能力,要知道真正扭转苏德战局是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虽然是苏联的国都,斯大林和主要苏联实力所在地,德军打败他们占领了莫斯科,但不排除斯大林会将实力东移,因为苏联本身国土面积很大,拖就把德军给拖死。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对于极寒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德军是耗不起的,他的辎重如果追还得追到远东,那得要走他个两回,莫斯科即便被攻下,可它南边也有坚强的防御阵地,沿着纵横南北伏尔加河,德军要想越过这个防线是很困难的,毕竟这是苏联腹地,他在斯大林格勒已经损失更多了,南线的溃败也无法弥补北线的防务。

一而苏联本身也不是吃醋的,它在战前是有强大的工业基础的,和二战其他国家不一样,比如中国和东南亚工业基础就弱了,国家也很虚弱,法国和欧洲国家又是小国,军工业发展相对来说是没有德国那么强,这也是德国趁虚而入的原因。德国在当时实力是超过英法的,它在希特勒时期已平复了一战的创伤,使德国一跃成为地区强国,这也是德国为什么如此嚣张的原因。至于针对的对象庞大的苏联,我想它是不可能战胜的,原因是苏联本身是个工业强国,国家政局来说是比较统一和稳定的,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唯一支撑国际共产主义大国,上下一心,凝聚力比较强。军工业也是相当强大的,在当时也算老牌列强,小小德国之所以在二战饮马伏尔加河,是因为他们用的是闪电战,意思就是趁其不备攻其不意,苏联在毫无准备下才被德国追着打。等苏联意识清醒了,德国哪能是苏联对手,因为苏联也是新生力量,新生力量本身就有强大的发挥余地,而对于刚壮大的德国急于吞并苏联,我想这是不现实的,只会是自毁长城。


希特勒同样走的是拿破仑的败路,拿破仑就是因为天气原因,最终败给了沙俄,两者不但没有攻下对方反而被对方端了老巢。这也正是俄罗斯地形具有易守难攻的优势,从俄罗斯崛起之日起都是主动欺负对方,它在之后三四百年时间里,国土一直在膨胀,直到二战前,斯大林仍幻想着从周围弱国手中捞点油水,比如当时咱们中国,苏联虽然表面是共产主义国家,站正义一面,可内心却不忘恢复沙俄时期的霸主地位,在我国东北旅顺和外蒙仍继续接管管辖权。


虽然早在列宁时期口口声声说把沙俄曾经侵占的领土归还中国,可最后呢,不了了之,这是他缓兵之计而已,原因担心其他周围国家趁俄国内战之际乘虚而入,等苏维尔结束内战统一全国后,一切不认账了。反而继续欺负一些弱国,面子撑的很好,所以苏联要比之前的沙俄建立的更强大,这也是日本一些周围国家不敢染指的原因,还是担心苏联背后强大的实力。就拿日本为例,虽然当时日本在日俄战争打败了沙俄,可却在二战时让日本北进吃尽了苦头,使日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连当时希特勒也唤醒不了日本和他共事东西夹击苏联,所以这本身和苏联一直强硬的对外政策是分不开的。


斯大林为了抵御德国来袭,首先拿西面一些小国垫背,给自己构筑西部防线。目的就是防止希特勒的西侵,他和希特勒损害一些小国利益,抓分小国,来换取德国的信任,一部分也是担心希特勒对自己下手,在互相不断的摸底情况下,斯大林也是在做准备,于是为了自个安全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以斯大林也是看对象行事,面对日渐强大的德国,斯大林也在害怕,而不敢侵犯它,但同时也保持大国间平等的外交手段。所以对于胆大的希特勒而言如果面对智商更高斯大林而言,他是斗不过的。斯大林铁腕手段统治苏联,国家在短暂时期复苏,走上工业强国也和他的雄才大略分不开的。希特勒恰恰遇到的不是好的对手,即便莫斯科攻陷了也无济于事。



在西伯利亚有苏联远东劲旅朱可夫,曾轻易的击败了日本来袭,现在面对德国东侵,他更有把握,苏联也一部分靠的是远东实力来挽救局势的,在极其恶劣环境下,这些军队是经得起考验的。所以德国即便进入西伯利亚,面对广袤及其复杂的环境和气候,他是吃不消的,因为苏联比任何时期都要大,在东部有中亚,可以调动当地兵力,所以莫斯科只是小站而已。

6

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启动,百万德军扑向苏联领土,将百万苏军按在地上摩擦。

10月份,德国中央集团军75个师180多万人,启动夺取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军中配备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

经历早期的大溃败,苏军在各方面都明显不如德军,德军迅速推进。这时候,老天爷出来帮助苏联人,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提前降落,中央集团军整个战线陷入泥泞之中。这段时间,在俄语里有专门的名词,叫“泥季”。

尽管糟糕的天气,对德军产生重大影响,诸如装甲战车行动不便、后方补给变得困难……然而,希特勒坚持发动继续进攻,还没有喘过气的苏军依旧抵挡不住攻势。

10月15日苏联政府不得不未雨绸缪,为莫斯科的丢失做出应对,很快几乎所有机关干部、外国友人、苏军总参谋部人员,全部都后撤到萨马拉。

斯大林在莫斯科,斯大林在莫斯科,斯大林在莫斯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坚持留在莫斯科抗敌,他冒着极大的危险,给整个苏联军民打下一针战胜侵略者的鸡血。

题主提出“如果苏联丢了莫斯科,斯大林还能退到西伯利亚继续抵抗并反败为胜吗?”显然,不存在斯大林退到西伯利亚的可能,莫斯科失守意味着斯大林死亡,没有之一。

斯大林是政治强人,既然选择死守莫斯科就不会后退,要是后退的话,很可能要被内部搞下台。毕竟,斯大林要为战前苏军的大清洗、战争初期苏军的大溃退要负上责任,这也是斯大林犯险死守莫斯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斯大林还在莫斯科,为整个国家守土抗敌,他还能号召苏联人民,还能掌控住国家权柄。因此,斯大林在莫斯科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战败而死,要么战胜而活。无论如何,他不可能退守西伯利亚。

如果苏联真的丢失莫斯科,鉴于苏联有广大的领土,苏联军队退守西伯利亚继续抵抗是肯定的,最后反败为胜也是有可能。不过,事实是斯大林守住莫斯科,并成功阻止反击,导致纳粹德军战争史上的第1次后撤。

7

不可能了,会造成苏联抗德意志瓦解,大面积主动投降就在眼前。

莫斯科保卫战最初阶段,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军民同仇敌忾,而是出现了大量的苏共官员出逃的现象,民众一看官儿都跑了,那我们还傻站着,得嘞,也跑了吧。于是大量官民带着金银细软妻儿老小就撒了鸭子。而且苏联政府也颁布了疏散令,其实本意是为了大家安全,但是也让不少人以为德军马上要拿下莫斯科。

这说明啥呢,说明面对希特勒的闪电进军,苏联军民士气低落,缺乏斗志。莫斯科保卫战之时,军民信心已到临界点,而莫斯科是苏联首都,极具象征意义,莫斯科陷落,则是压垮苏联军民抗德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军民的斗志会随着莫斯科防线的崩溃而瓦解。到时候会出现大面积投降的壮观场景,斯大林别说退西伯利亚,没准逃跑路上就被捉了去献给希特勒邀功了。

如果希特勒再在莫斯科或者基辅仿照维希法国弄个傀儡政权,那斯大林就是没被活捉邀功,也会冻死在西伯利亚,就连戴高乐跑到盟国的机会都么有。他那是哪有啥盟国,英美跟他联合无非也是借助他抗击德国,抗击不了跑过去,在苏联国内号召力也没有,也没啥价值。那位说了,斯大林明明很有号召力,威望巨大,嗯,确实,但是那是建基于战胜德国基础上的,没战胜的话,哪有啥威望哟。

各位读者,您说呢??

8

如果苏联在莫斯科丢掉以后,苏联还能不能在西伯利亚成立指挥战争机构,并反守为攻继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但这需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基辅、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没有被攻克。

如果存在上述几个地区没有被攻克的话,假设莫斯科真的被德军拿下的话,苏联是可以继续战斗下去的。

反过来说,如果丢掉了上述几个地区,即便是莫斯科临时没有被攻克,以后还是守不住,一样要丢掉。



如果上述几个地区德军拿不下的话,在莫斯科即将陷落之前,苏联政府会提前做好撤离的准备。

在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之中,当时的苏联政府其实做了多种准备:一是竭尽全力进行抵抗。

二是密切注意战斗形势的发展。

三是已经做好了所有撤离工作准备,并在发电厂、工厂、桥梁、国家大剧院埋好了炸药,一旦守不住就将莫斯科全部毁灭。

四是在城市安排了潜伏人员,一旦陷落就对德国高级政要实施暗杀。

通过以上行动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苏联政府已经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包括撤离莫斯科另立指挥机构。

既然苏联政府已经做了撤离准备工作,那它就一定有第二个临时首都,这一点非常类似于我们把首都南京搬迁至重庆一样。

苏联是不缺这样的地方的,比如说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

但估计不会把临时首都迁往乌拉尔东边的西伯利亚。

且不说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的条件令人难以忍耐,而且做临时指挥战争的一个机构也不适合。

并且苏联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对城市的依赖性很大,大家不要一味的谴责苏联一步都不准后撤的政策,因为它必须这样做,丢掉了城市和工业区,其实就等于亡了国。

因此,莫斯科一旦守不住,它极有可能把政府指挥机构迁往斯大林格勒地区,或者是列宁格勒地区,而迁往西伯利亚的可能性则不达。


现在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在莫斯科陷落之后,苏联还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应该说,很难。

但也不是没有任何一丝希望,要知道苏联可不完全同于德国。

在苏德战争中,两国都有敌方军队兵临首都的情况,但苏联成功的坚持了下来,德国却没有。

情况大概有两点区别:第一苏联有着极大的战略纵深,但德国却没有!

苏联在丢失了大片的国土之后,还能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幅员辽阔的疆域功不可没。

但德国就不是这样了,就算希特勒弃守柏林退往巴伐利亚和慕尼黑那又怎样?

一共巴掌大的国家,步兵一个急行军随后就到了,你还守个鸟?

第二在莫斯科会战开始时,英美两国虽然还没有对苏联开始大规模的支援行动,但至少苏联可以放心的全力迎战德国,对于东方的日本并不是非常忌惮。

而柏林战役开始的时候,希特勒德国却是处于东西夹击之中,柏林的防守兵力不足,而在外地的军队也无法赶往这里。

因此,当莫斯科陷落之后,苏联政府可以把临时指挥机构搬迁到列宁格勒或者是斯大林格勒,并在那里继续指挥战争。

而当时的英美政府一看到苏联危急,一定会不遗余力的进行全力支援。

其实我们应当看到,尽管纳粹德国拼力进攻梦想一举拿下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它不是一样没有成功么?

同时我们又看到,即便是德军拿下了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越过了第聂伯河、顿河,苏联不也是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所以个人见解如下,如果莫斯科真的陷落的话,的确实增加了赢得战争的难度,但是仅仅失去一座莫斯科城对于最后战争的结果其实关系并不是很大。

以上问答纯属本人原创,如有抄袭和挪用者必将追究。

9

虽然苏联的国土非常的辽阔,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苏联绝大多数的工业、人口、自然资源都分布在西面的欧洲部分,那里的面积只有苏联全境的四分之一,这里就是苏联的心脏地带,丢失这些地区则意味着苏联无法维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武器装备,尤其是关键的高加索的石油,那是苏联军队的动力源泉。

所以德军并不需要占领苏联所有的国土才能打败苏联,只需要占领苏联的欧洲部分就可以让苏联丧失抵抗的能力,更确切的说德军将战线推进到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线就可以达到目的。这将意味着苏联失去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等几个现代化的重工业城市,失去乌克兰和库班的农业区,失去顿涅茨盆地的矿产和重工业,尤其是那里的煤炭,最关键的就是高加索的油田,这里出产了苏联石油的90%,失去石油资源苏联将再无法称得上是一个军事强国了。

从军事角度而言,在苏联这种纵深宽广的国家作战,最大的敌人就是交通,谁能克服这个“敌人”谁就能占据巨大的战略优势。而苏联最发达的交通线都在西部地区,莫斯科更是整个苏联的交通枢纽,失去莫斯科,意味着苏联的大部分铁路线被切断,尤其是南北走向的铁路,完全被一切为二,苏军在南北方向的军事调动将极为困难,战线将被一切为二,而德军却可以利用占领的铁路线快速的选择北方或者南方作为主要进攻方向,占据战略主动权。失去这些交通枢纽将让空间这个原本是苏联的“盟友”转变为苏联的”敌人”,这是最致命的军事打击。



所以如果斯大林果真退入西伯利亚,将整个欧洲部分都丢失了,就算斯大林利用西伯利亚那单薄的铁路将大部分的工厂和人员以及军队撤入了西伯利亚,但是没有了煤炭和石油的补给,那些工厂又有什么用呢?西伯利亚的粮食产量有如何撤入那里的上千万的苏联军民呢?所以苏联胜负的关键就是在于西部的欧洲部分,那里的决战将关乎苏联的生死存亡,而不是西伯利亚,所以斯大林才会发出:“苏联虽大,却已无路可退”的口号!

10

即使莫斯科陷落,苏联也不会沦亡。德军进入的莫斯科只是一座空城。因为斯大林早已把重要机构和部门转移到乌拉尔地区。

当然,拿下了莫斯科可大大提升第三帝国的士气,而且德军疲惫之师可得到及时休整。苏联因为失去莫斯科,后面的战役可能会打的异常艰难,卫国战争要多打几年。

苏联只是多打几年,终归反败为胜。因为几大因素决定了苏联不败。

一是苏联本身已是欧洲头号工业强国,有很强的战争潜力,加之广袤国土形成的战略纵深,具备很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德军必然拉长后勤补给线,兵力也会分散,同时也会遭遇游击队的袭扰(1812年也是如此),俄国无边的原野和黑森林只能给汉斯们带来恐惧。

二是苏联转移到乌拉尔地区的重要企业很快投入正常生产,武器装备源源不断送到前线,距离莫斯科1700公里的乌拉尔,德军望尘莫及,其轰炸机因航程鞭长莫及。

三是,绝不能忽视的西方援助,英美会加大援苏力度。尤其是美国绝不会放任纳粹德国一家坐大而危及自身,美国等西方盟国的优质物资会极大改善苏军的武备。实际上也正是如此,譬如苏军的通讯器材后来都换上美国货,使苏军上传下达更为畅通,战场指挥的效率大为提高。

四是苏联超强的国防动员能力和抵抗意志,出乎德国人意料,当时一亿九百多万的苏联人口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深入俄国腹地,德国人才明白什么是泥沼。

这几大因素,事实上也决定了莫斯科保卫战不是背水一战。莫斯科的背后对德国人而言,就是无数的陷阱和森林般的枪炮。

因此,德军必然会重复1812年拿破仑的噩梦,像一群野狼被俄国人追打着,不同的是,1940年代年俄国人是用坦克洪流碾压,德军比拿破仑败的更惨。

2019.1.28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