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玄奘西行求取真经,不怕历经千辛万苦,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玄奘西行求取真经,不怕历经千辛万苦,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2020-08-13 03:33阅读(169)

玄奘西行求取真经,不怕历经千辛万苦,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玄奘西行求取真经,不怕千辛万苦,纵观其一生和取得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从中让我们慢慢理清其真正

1

玄奘西行求取真经,不怕千辛万苦,纵观其一生和取得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从中让我们慢慢理清其真正的目的。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纵观一生

隋朝末年,玄奘出生于一个官宦儒家,后因战乱,十一岁随二哥陈素在”净土寺“出家。后来到处求学,师从多位有名的老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和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等各家学说,学业精进,为人钦敬。

鉴于\"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背景,和古德译注不善,义理含混,对重要理论不能明确和统一,玄奘发愿西行, 直探原典,重新翻译,统一中国学说,探究佛学真理。于是,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师从戒贤,究竟瑜伽唯识学,通晓三藏,学成回国。

经过多次辗转,在得到唐太宗的应允下,开始陪伴皇帝的同时展开译经,呕心沥血,一方面完成自己西行种种见闻的编写,一方面逐字逐句反复斟酌精确译经。

倾尽心血,玄奘走完一生,回应“得生”弥勒境界。

取得成就

对佛学典籍的翻译“截续真,开兹后学”,倾尽毕生心血和智慧于译经事业,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合计1335万字,占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比中国历史上其他三位翻译家总和的一倍还多,翻译质量远超过前人,成为杰出的典范。著名的《 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夺目,犹如明灯,照亮后人。

在学说中,系统阐述了五种姓说,独创“三境理论”推动唯识学发展,亲自出面纠正对因明学的误解。明确了当时混乱的义理,推动了对佛学理论的探究。

编著了《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记述了他西行取经经历的110个国家以及相关国家的地理,风俗,社会状况,为后来的文化交流和历史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侧面也反映了玄奘西行不易,志心不移的可贵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玄奘西行,求取真经,不怕千辛万苦,真正的目的就是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并究竟真理。

2

其实说穿了,就是求名。

咱们都是斗升小民,在功名利禄四堵墙里面,最看重的是利禄,而非功名,因为这一辈子跟功名也沾不上边,就是多挣点钱,享受点花花世界,也算不枉此生。但是对于许多大人物来说,利禄都是粪土,他们追求的是万世流芳。

玄奘就是这种人。

《西游记》有个细节,唐僧一行过通天河,三藏问道:“施主,那些人上冰往那里去?”陈老道:“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起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三藏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求名并非贬义。武王伐纣,有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不食周黍,饿死首阳山,子贡问孔子,这两货这么做值吗,孔子说,求仁得仁。他们追求的就是仁义的虚名,世人也给了他们仁义的虚名,他们不枉此生。

再举个例子,明朝的清官海瑞,老婆饿死,小妾饿死,孩子因为从仆人手中接了一块饼,还是个老仆人,活活饿死。但是海瑞得到了万古清名。这就是求名的代价。名也不是那么好求的。

如果说最接近我们生活的求名者,就是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一个女人,本来跟男人不想过了,每天如同炼狱,但是为了不得一个水性杨花的名声,只有逆来顺受。我在村里长大,村里人最重名声(因为功利啥的离他们太远,大家每天能混口吃就不错了,谁跟谁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对),越是穷的叮当响的人越重名声,生怕“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谁要是跟他们说一句过头话,能跟你玩了命。

孟子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大概也就是这意思吧。

3

为宏扬佛法!为亿民开脱苦难!开示\"为天下立心!为生众立命,为继先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盛世!!!这就是玄藏的西域取经宏扬的宗旨!!!

4

我是韩苑史话,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玄奘西行求取真经不怕艰辛万苦,真正的目的无外乎有三个:完成自我苦修、求得真理、保护佛教。

首先来看苦修

隋大业八年十岁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开始在洛阳修习佛法,后为躲避战乱逃入蜀中。在蜀地的4、5年里建访名师,对大小乘佛教参悟透彻,在南方具有极大的名气,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武德九年前往相州修炼,他发现南北方的佛经理解完全相悖就有了想去学习真经的想法。再联想到其实在这之前并没有本土的僧人前往外地学习佛法,梁武帝以来。和尚们更多的希望是躲避税赋并不想吃苦,为了打破这种观念,玄奘法师决定以身作则,自己苦修期望唤起同行的,因此才不畏艰险的一人上路前往西天取经。

其次是求取真经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一直缺少一手经文,南北朝时期的鸠摩罗什法师和真谛法师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翻译佛法。但由于二人家不是中原人,因此他们所翻译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且晦涩难懂,使得本地僧人大多逗难以理解,更别说普通信众了。而且因为鸠摩罗什和真谛分别是前秦和南梁时期翻译佛法,当时处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使得两方的经文很多时候都不同。

隋朝统一后南北佛教形成对立两方,难以说服对方,玄奘让看到了这种现象,认为如果不求得真经,并由中原人翻译,那么佛教在中国就更难以推行。因此当听说天竺有真经时玄奘法师甚至来不及求得通关文牒,便开始西行之路。

最后是为了保护佛教

李唐王朝因为自身姓李所以认了老子作为祖先,理所当然地就要推行道教,这一点从贞观年间李淳风和袁天罡的地位就能看出。李世民登基后对佛教更是无情打压,国内许多寺庙都被拆除,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也被破坏殆尽。

这使得整个佛教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因为如果没有了寺庙僧人们就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甚至李唐王朝为了抑制佛教,专门给僧人加重赋税,而且一个人如果出家会受到很多盘问,甚至需要开设专门的证明才能出家当僧人。反观道教却是一片欣欣向荣,无数人涌入道观,道士甚至不需要交赋税。佛界对此感到十分忧虑,因此便打起了重振佛教的心思,而种人佛教最最重要的是要有真经。恰逢玄奘要西行,双方一拍即合,玄奘便开始在这艰辛的西行之旅。

无论目的如何,玄奘都对中国佛教做出来无人可比的贡献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无怪鲁迅先生称其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被人尊称为“三藏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