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迅先生,为人怎么样?看看咱们官方认可的当代文学大师的排名,鲁、郭、茅、巴、老、曹,这,便是答案。

但是,最近总有人说,现在如何如何神话鲁迅,其实他就是一个人,还有,他的作品晦涩难懂,等等一系列的不太中听的言论。

笔者觉得,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人,他也从来没有要求别人神话他,现在也没有人会去神话一位文学作家,这些事情,都是出于众口,与先生何干?



现在,对先生所谓人品的非议,大致有三点:

一是,对待日本的态度。

二是,与兄弟,弟媳的事情。

三是,批判国人劣根性,却似乎不够实际。

其一,先生的作品,的确大多数,是描写国人在昏暗年代的麻木不仁,懦弱无能,很少痛骂日英法俄,这些欺负咱们的国家,特别是日本。

但是,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先生曾经在日本留学,他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给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日本普通老百姓,对于鲁迅来说,并非是魔鬼,而是最为普通的人。第二,如今,我们也曾经历过被人家欺负到家门口的事情,我们也一个劲儿的骂人家,咒骂他们怎么这么的不符合什么原则。有用吗?自己不发奋图强,你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其二,先生的私事,涉及到影响到任何人了吗?而且,大多数道听途说,好,笔者把自己道听的版本,简单叨咕一下:先生花了一大笔钱,把自己三兄弟都接进北京大宅子里,而且每月赚钱都交给兄弟媳妇,之后,弟媳不愿与先生同住,周作人写了一封信给鲁迅,先生便只带了自己的书,搬出了大宅——回去拿行李,遭到撕打,日记里这样写着:他们又动起手来……不言自明。

其三,这第三点,是源于最近这些年,似乎都对先生只批判人性,不做制度上的探索颇有微词。似乎,那意思是,胡适先生这些文人,尽管曾经走到不同的方向,但起码算是探索了,就该支持该表扬。

其实,这种观点最为需要警惕。不可否认,那个时代,有识之士,的确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为中国的未来,探索道路,有的走出阴霾,有的坠入深渊。



可是,需要明确一点。不要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鲁迅就是批判人性,不做制度研究,别人就如何如何身先士卒。举个例子——各位知道吗?鲁迅先生曾经一直与“光复会”、“同盟会”关系密切,而且像光复会名单这样的机密文件,经常交给鲁迅保管。列位觉得,先生是什么事情也不参与吗?

所以,没有什么神话不神话的事情。可是,一个被全中国都熟悉、爱戴的文人,必定有其优秀的地方,有应该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品德。

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最佳贡献者
2

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鲁迅的文章,尤其是小说是很不错的,比萨沙强了几十倍。

但文章和人品往往不是一回事。

本来作家人品不需要太关注,因为大家只是看文章,又不是选女婿。

关键在于,鲁迅被神化了,他的人品就成为一个话题。

萨沙对鲁迅人品不做评价,只是客观说说一些历史。


第一,秋瑾选择革命,鲁迅选择回国做清政府的公务员。

秋瑾和鲁迅都是革命党光复会成员。

秋瑾大家都知道了,回国参加革命,1908年壮烈牺牲。

鲁迅则在1909年回到浙江老蒋,成为满清政府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为满清政府服务。

第二,对原配太太朱安

朱安是鲁迅原配,是包办婚姻。

朱安同鲁迅结婚41年,即便年轻时期两人同床每年只有几次而已。

鲁迅很不喜欢这位传统的妻子,无论是在浙江绍兴老家还是在北京,鲁迅都极力避免和朱安见面,而朱安大部分时间就是照顾婆婆。

鲁迅后来纳妾许广平,生了儿子,说明他是有生育能力的。

但,鲁迅和朱安没有生育,因为两人几乎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

朱安和鲁迅形同路人,只是住在一个屋檐下,在孤独寂寞中走完了一生。

需要说明的是,鲁迅1936年病死以后,朱安即便陷入极度贫困(其实鲁迅曾留下至少数万大洋的遗产,只是朱安没有得到),连饭都吃不上,却千方百计保护着鲁迅留在北京故居的遗物和书籍。其中一些是古书,非常值钱的,但朱安没有出售。

1947年朱安去世的时候,将所有鲁迅的遗物全部留给鲁迅的儿子。

第三,和二弟的关系

鲁迅本来和二弟周作人关系最好。

然而,周作人却突然和鲁迅闹翻,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发生过厮打。

至于闹翻的原因,大家百度百度,应该就能明白。



第四,鲁迅和闰土的关系

鲁迅和闰土是老友,童年的好友。

闰土原名章闰水,是鲁迅家的仆人。

章闰水在1934年去世,比鲁迅早死2年。

他们成年后曾经见过2次,但随后没什么来往。

大家都知道,章闰水是穷死的。

1934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上门来,没办法,他只好把地卖了,成了一贫如洗的穷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土地和出外打工为生。由于贫困和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后,章闰水背上生了一个恶疮,家里又没钱医治,致使伤口化脓,一直不能愈合,而且越来越严重,终于在五十七岁时亡故。

而鲁迅则不穷,仅仅1927年年收入3700多元,当时上海人力车夫一个月才能收入8元到10元。

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9年,完全靠版税和稿费生活,每月收入高达700多元。

如果鲁迅有心照顾儿时的好友,随便拿出1个月收入给闰土,就能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或者让闰土或者他儿子来鲁迅这里做个仆人,发一份薪水,也是完全能够承受的。

虽说救急不救穷,闰土生病无钱医治的时候,随便拿几块大洋寄过去,帮他治病也是好的,然而都是没有。

第五,鲁迅的师生恋。

即便是今天,只要是老师就有一个原则,不允许和学生搞师生恋。

今天如此开放尚且这样,何谈当年。

师生恋是教师的大忌讳,也是师德的大禁忌。

然而鲁迅和他的妾许广平就是师生恋。而且许广平在学生时期和校长杨荫榆发生冲突时,鲁迅以保护学生的名义站出来和杨荫榆斗。

然而几年后,两人就同居了,还生了孩子。

第六,鲁迅不骂蒋介石,但是胡适敢。

鲁迅和胡适是敌人,鲁迅前后骂了胡适十多年,骂的很难听。

1933年,鲁迅第痛骂胡适。这一次,鲁迅非常直接地点了胡适的名。先是骂胡适乃是为虎作伥却又标榜仁义道德的“帮忙文人”——“嘴里吃得着肉,心里还保持着不忍人之心,又有了仁义道德的名目。不但骗人,还骗了自己,真所谓心安理得,实惠无穷。”

对于鲁迅的骂,胡适不理会也不反驳。

胡适是做学问的人,没有精力陷入笔战乱骂以赚取稿费。

有意思的是,鲁迅是不骂蒋介石的。

时任中共宣传部长的李立三让鲁迅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了,“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


而胡适正好相反,他经常骂蒋介石,从20年代骂到60年代。

除了公开的骂,胡适还敢写信给蒋介石直接骂。

1934年4月4日,胡适托人带给蒋介石一封信,要求蒋“明定自己的职权,不得越权侵官,用全力专做自己权限以内的事”。并说:“名为总揽万机,实则自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之。”

4

但凡是人,就没有单一人格,单一性格,都是如鸡尾酒一般,有的多点,有的少点。所以在谈到为人的问题时,也不能说某人为人好,某人为人坏。

评论鲁迅的为人,也是一样。



鲁迅这个人吧,大节上肯定是不亏的,无论是提倡新文学,剖析国民性,还是以笔为刀,针砭时弊,都体现出一个正直、有担当的自由知识分子的风采。

他个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就是不愿妥协,但凡是与他内心信仰难以相容的人或事,他都不愿为此而低头、屈就和适应。比如他誓死不愿维持与朱安名存实亡的婚姻,再比如他动辄对人挑起笔战,频繁树敌的劲头一时无二。



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个性,也造成了他性格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点儿刻薄,对人对事有欠宽容,说白了就是小家子气。经常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作派比较优雅闲散的人,像邵洵美、林语堂等人,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冷言冷语。



而这种小家子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过日子特别细致,对钱也计较得特别厉害。他每天都要在日记里记账,每一笔支出和收入,都记录得特别详细。有时会有出版社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拖欠了他的稿费,他都要一笔笔地算,跟人家死缠烂打,甚至对簿公堂。

不过鲁迅对待青年和晚辈还是很亲切的,很宽和的,不仅不摆架子,还和他们打成一片,能提携的还尽力提携,很有大家之风。

5

诚谢邀请:

1.鲁迅先生勇敢、不虚伪。

从初中学的《一件小事》到后来的《范爱农》、《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都能体现出先生是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脚踏实地、勇于奋战、严以律己的人,有逢善不欺,逢恶不怕的个性,而且言行一致,不做作不掩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先生真实人格的写照!

2.鲁迅先生是情深义重的人。

先生早年东渡日本留学,认识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老师藤野先生,后来对他有深切怀念之情,回国后还写文章热情赞颂了藤野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作风,讴歌了他对中国人民诚挚的友谊;同时藤野先生的谦逊、务实、认真的作风让鲁迅受益一生,鲁迅先生对他充满了感恩之情!

3.先生是个忠厚的人。

尽管与自己的兄弟关系常成后人诟病,但先生是有风度与气魄的!绍兴老屋出卖后,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要北上,这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先生购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都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每月光洋发下来后先生都悉数交给兄弟媳妇(日本人),之后弟媳翻脸,在兄弟间挑拨离间,并提出不愿与先生同住一个屋檐下,无奈的先生只带了自己的书,搬出了大宅子!这举动没有包容的雅量、宽广的胸怀是做不出来的!

4.先生是负责任的人。

众所周知,与朱安结婚是鲁迅母亲处心积虑运作的结果,二人并无感情,双方都痛苦,如果先生休掉朱安;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安会受到蔑视、嘲讽与鄙夷!所以,先生一直供养着不识字的、可怜的女人朱安,包括聚了许广平后依然让其衣食无忧,真正地做到了仁至义尽,朱安至死老说“大先生”是好人,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大先生”的恩情,提出要与先生葬在一起。

先生是一个被中国人尊重、爱戴、了解的文学大家,身上有诸多优良品格,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了!

6

作为鲁迅先生的铁杆粉丝,我不得不说,鲁迅为人不咋滴。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不得不说,鲁迅先生为人处事,确实不大好。

如此评价鲁迅先生,并不是说先生人品不好。鲁迅的人品总体上看,称得上正人君子。他一生只有三件事有争议。

一是关于《中国小说史略》是否抄袭日本文学评论家盐谷温的公案。鲁迅自己承认有参考,但没有抄袭。后来盐谷温的作品出了中译本,真相大白,还了鲁迅清白。胡适先生也为鲁迅叫屈,并称赞他的小说史略是一等的学术成果。

二是鲁迅有没有调戏羽太信子。这大概是鲁迅一生中最无奈的一件事。但是当事人都没有具体细说,所以至今成为一个谜,恐怕永远都是谜。不过按照鲁迅以往的做派,他独居绍兴会馆,身为月薪二百多大洋的金领,从不涉足风月场所。要知道,当年胡适、陈独秀、徐志摩等名人都有过这等风流韵事。所以,说鲁迅偷看弟媳洗澡,实在让人不能相信。羽太又不是什么大美人。当然,有人抬杠,硬说鲁迅变态,那也没办法。但是,疑罪从无,没有证据的事,不能瞎说。

三是关于他的婚姻。有批评者认为,鲁迅不接受包办婚姻无可厚非,但没有与原配朱安离婚,与许广平同居,既对不起朱安,也亏欠许广平。个人认为,这种批评有点脱离当年的社会实际。在那个时代,如果鲁迅与朱安离婚,朱安将无家可归。朱安不是张幼仪,离婚后可以出洋留学,创出自己的事业。朱安一个文盲小脚女人,被“休”的结局将非常悲惨。鲁迅不离婚,供养她到自己去世,也算无奈之下的补偿。

鲁迅为人最令人诟病的是,待人过于苛刻。与政敌骂战尚属情有可原,比如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起因是梁实秋含沙射影鲁迅拿卢布,私通外国,所以怨不得鲁迅。但是连多年好友、有恩于他的林语堂都翻脸,那就太过分了。

还有胡适先生,一生没对鲁迅出过恶语,但鲁迅却常夹枪带棒讽刺他。但胡适从不针锋相对,反而在不同场合,包括鲁迅去世后,为他说了不少好话。

鲁迅先生去世前,同辈朋友几乎都已断交,只剩下一些企图利用他的左翼人士以及崇拜他的年轻人。反而在遥远的西北,有一个知音。

鲁迅是用来崇拜的,不是用来交朋友的。




7

魏晋时代有个名士叫阮籍,他用青白眼,对于自己欣赏的人,用青眼,对于自己讨厌的人,则用白眼,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他母亲死了,他照样饮酒吃肉,旁人看来不合礼法,但末了他大口吐血,废顿良久。这说明他是一往情深的人。跟阮籍相似,鲁迅尽管对于论敌用了白眼,但对朋友则用青眼,是很柔情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鲁迅很爱亲人。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病重要死了,邻居衍太太说,你赶快喊,于是鲁迅使劲喊。他父亲微弱的说,有什么事儿啊,不要喊。后来鲁迅学了西医,才知道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要让他安安静静的去。所以他对这件事十分后悔。他父亲去世30年后,他写了《父亲的病》,里面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鲁迅对于社会底层有发自内心的爱,比如闰土,这个儿时的玩伴,多年后重逢,叫鲁迅老爷。鲁迅十分同情他,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又比如长妈妈,这个粗笨的保姆,睡觉的时候张开一个大字,为少年鲁迅所讨厌,但他为鲁迅买了一本带插图的《山海经》。30多年后,鲁迅写文章纪念她。文章末尾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鲁迅也很爱他的同志。比如女师大刘和珍牺牲了,他写了《纪念刘和珍君》,对这个女子表示深切的哀悼。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白莽都是鲁迅的朋友,他们倒在了国民党的屠刀下,鲁迅感到很震惊,他一面躲避起来,一面救济柔石的遗孤,还冒着生命的危险,写《为了忘却的纪念》,把柔石等人的事迹宣扬出去。他还写一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都体现了他的一往情深。

8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切切实实脚踏在地上,为着中国人民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那是自以为光荣的”。前面两句是鲁迅先生脍炙人口的诗,后面这段话是先生对有实干精神人的赞赏。从鲁迅先生的话中,即可见出鲁迅先生的为人:不妥协,负重,勤劳,韧性,爱。


9

鲁迅先生远度日本,学的课目是医学。后从事文学创作,他用笔杆揭露旧时代阴暗的一面,和丑陋的恶习。鲁迅先生他语言犀利,带有讽刺性毫不留情的去枰击。他的狂人日记,鲁迅许多言论在当今时代,都能发射出阴暗一面。

10

谈起鲁迅先生的为人,自是不必说,先生的为人必然是受人尊重的。今天便从三个角度来谈论一下先生的为人,即鲁迅笔下的自己,青年眼中的鲁迅,世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先生笔下的自己,是他小说人物的全部,狂人是他,迅哥儿是他,《祝福》中的“我”亦是他。鲁迅先生在《孤独者》中所塑造的魏连殳是独醒的悲哀的世人,从一开始的奋起反抗到之后的良心的完全丧失,虽与鲁迅先生的形象大相径庭,但是在我看来,魏连殳是鲁迅先生情感倾注而成的形象,在他的身上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心境,但鲁迅先生却选择了一条同魏截然相反的路,他从未屈服,一直都以一个战士的姿态生活,创作。

再来看《野草》中的鲁迅,这是心灵炼狱铸融的鲁迅诗,其中蕴含着鲁迅式的哲学,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深刻复杂,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对自我内心绝望和坚持的韧性的表达。这表现出了鲁迅支持现代化,一直循着现代化的步伐,追求着国家,民族与个人的现代化,在始终坚信着青年胜于老年的历史乐观主义的同时,也对历史循环论有着一定的认可。再来看看“论战中的鲁迅”,貌似是一个大脾气的人,讽刺郭沫若是一条狗,骂梁实秋,不同意周扬,同自己的弟弟分道扬镳,同太阳社论战,大批林语堂的“幽默”,从来都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与他人论争,当看到左联时,积极转变,广泛学习,成为了左联的旗帜人物。

青年眼中的鲁迅,鲁迅对青年是极为热心的,他慷慨解囊,不吝啬给予帮助,《语丝》的创建,文学研究会的成立都有鲁迅的努力在其中。当萧红,萧军从东北逃难来到鲁迅面前时,他大方地帮助着这两个年轻人,为萧红《生死场》写序言,将其出版。他被誉为“青年导师”,他爱才若渴,对于青年总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以至诚至正对待追随他的青年们,“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影响了众多青年,巴金曾说鲁迅是他的导师,瞿秋白曾经受过鲁迅的指导,孤岛文学的唐弢等着的鲁迅风的散文,到当代的莫言都收到了鲁迅的影响,这不是对鲁迅的神话,而是因为鲁迅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不屈服,始终战斗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青年。

世人眼中的鲁迅,鲁迅被人们称为历史的中间物,民族魂,在世人看来鲁迅先生是崇高的,伟大的,是中国精神的代表。的确如此,从一开始的“铁屋子意象”,到后来的辛辣的讽刺,犀利的笔法,人们又将其称为“直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在人们眼里鲁迅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作家,他博学,通古今,思想犀利,激进,有着超前的思想,敢于批判封建旧制度,为社会大众发声,他喜用悲喜交织的笔法来写文章,用悲惨遭遇反衬出不合理的质疑与个人的抗争。同时他在能够清晰的审视社会,别人之际,可以清醒地审视自己。先生之风永远长存。

文/红雨说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