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朝没有追封祖宗为“皇帝”的制度,只有追封祖宗为“皇”的制度。

“皇帝”和“皇”是两码事

前者指的是追封某某为皇帝,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追封。被追封者不仅可以享受皇帝规制的陵寝,还可以有谥号,能进太庙;后者指的是追封某某为皇帝的生父,相当于是一种身份认证。被追封者也可以建陵,但是没有谥号,也不能进太庙。并且,“皇”只能追封父辈,隔了辈的不能追封

戾太子刘据是汉宣帝的爷爷,因此宣帝无法追封他为“皇”。并且由于西汉也没有追封祖宗为“皇帝”的制度,所以汉宣帝也无法追封他为皇帝。

这里顺带说说中国历史上的追封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追封皇帝,是秦始皇的父亲赢子楚。他被追尊之前,他的谥号是秦庄襄王 ,追尊之后,改为“太上皇帝”。

秦朝之后的西汉没有追封过皇帝,只是追封了七个人为“皇”,其中就包括了汉宣帝的生父刘进。(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活着的时候册封的太上皇,所以他不是追封皇帝)

两汉之间的新莽政权追封了九个人,但都不是皇帝。王莽这个人的思想比较“奇特”,他把黄帝和舜帝都追封为自己的祖宗,也算是开启了中国历史“怪异”追封的先河。

东汉灭亡后,曹丕追封了三个皇帝,分别是魏武帝曹操、魏太帝曹嵩、魏高帝曹腾。所以曹操、曹嵩、曹腾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第三、第四位追封皇帝。(同时曹腾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太监身份被追封为皇帝的人)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他追封父亲孙坚为吴武烈帝,于是孙坚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位追封皇帝。

公元266年,司马炎称帝,他继位后也仿效曹丕,一口气追封了三位皇帝。分别是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这三位便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六、第七、第八位追封皇帝。

西晋之后,追封皇帝逐渐开始多了起来。到了南北朝时,那都不能用多来形容了,完全可以用泛滥来形容。

比如北魏就追封了34人为皇帝,几乎占了中国历史上追封皇帝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仅次于北魏的,是后来的金朝,一共有14人被追封皇帝。

唐朝建立的时候,李渊追封老子李耳为玄元皇帝。于是李耳便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跟皇帝没有实际关系,但被追封为皇帝的人。

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后,综合了王莽和李渊的套路,追封夏朝第二任君主姒启、西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平王姬武为自己的老祖宗。仿佛是在向天下人告示,自己的家族也是有祖宗的哟。

西夏的时候,夏仁宗李仁孝出于对儒家的崇敬心理,便追封了孔子为“文宣皇帝”。不过后来的元明清三代都不承认,清朝时,改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有了“文皇帝”,自然就要有“武皇帝”。宋朝的时候,宋徽宗追封关羽为王,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在位时,他追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也是关羽自南宋以后,在中国民间影响力为什么那么大的原因。

扯远了,说回汉宣帝和他爷爷刘据。宣帝不追封爷爷为皇帝的制度原因前面说了,下面说说现实原因和刘据的谥号为什么是“戾”。

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起兵反抗江充,经过一番战斗后,刘据兵败身亡。

刘据死后,汉武帝不立太子,并且在私下里表示了对儿子身亡的哀思。但是,武帝仅仅只是哀思,并没有给儿子平反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临死前,他将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立为皇太子,是为汉昭帝。十三年后,昭帝病故,死前没有子嗣。

权臣霍光和张安世在昭帝病死后,经过私下商议,决定立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关于宣帝继位的法统,当时是有争议的。霍光认为,武帝没有给刘据平反,这就意味着刘据仍然是罪人,而罪人之孙怎么能当皇帝呢?并且出于继续担任辅佐大臣的需要,霍光也不能让宣帝以刘据之孙的身份继位,否则他凭什么还担任辅臣?于是最后,汉宣帝便以汉昭帝儿子的身份即位为帝。(这就意味宣帝的即位合法性和权力来源于汉昭帝和霍光,霍光可以继续辅政)

汉宣帝是个政治天才,他很清楚霍光心里的小九九,知道自己想坐稳皇位,就必须要跟霍光搞好关系,必须要积极拥护武帝晚年的所有政策。如若不然,昌邑王刘贺就是他的榜样。所以宣帝继位后,也就不敢给爷爷刘据翻案,只追封了父亲刘进为“皇”,爷爷刘据为太子,谥号“戾”。



那么,这个“戾”是什么意思呢?

表面上看,这是个贬义字,实际上,却是个有歧义的中性字。

先说贬义的意思。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刘据起兵反抗的行为,属于第二条解释:即不思顺受,在蒙冤后,没有“顺受”,而是发兵反抗,杀老爹的臣子,有造反事实。虽然情有可原,但造反就是造反。

宣帝以“戾”为谥号,用“不思顺受”来评价爷爷刘据,霍光是挑不出毛病的。

再说中性的含义。根据东汉著作《说文》的字面解释:“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

按这一层解释的意思,谥“戾”者,有蒙冤受屈之意。宣帝借“戾”字,可能也暗自表达了对爷爷蒙冤受屈的哀悼。



不过总体来说,“戾”是恶谥。过分拔高爷爷刘据,对宣帝也没有好处(毕竟他的法统来自汉昭帝),所以不管汉宣帝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也不能承认他爷爷做的是对的。

最佳贡献者
2

简单来说,那时候没有追封皇帝的先例,而且汉宣帝不能追封祖父为帝。

皇帝这个称号是秦始皇创立的,然而短短十余年,秦朝就灭亡了,刘邦赢得楚汉争霸胜利后,建立了西汉。

虽然说汉承秦制,但在不少方面,西汉跟秦朝是不一样,比如说谥号和庙号制度,这两项在秦朝都没有,西汉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追封皇帝这事,整个汉朝都没有,这个风气可能到曹魏建立才有,曹操就被追封了武皇帝。

就汉宣帝所处时代来看,他不追封祖父为皇帝是很正常的,像刘邦也才追封生父为太上皇而已,而且从宗法上看,汉宣帝也不能尊祖父为帝。

我们知道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刘据的孙子,可他的皇位却不是从汉武帝那里直接传来的,中间多了个汉昭帝(汉废帝可以忽略),汉昭帝是汉武帝幼子,刘据的弟弟,汉宣帝的叔公,正是因为他无后去世,汉宣帝才有机会登上皇位。

当皇帝绝嗣后,历来的解决办法就是从宗室过继一个当嗣子,原本霍光选的是汉昭帝的侄子刘贺,也就是汉废帝,结果废帝在位27天被废,霍光重新选了汉宣帝。也就是说,汉宣帝是以汉昭帝后嗣的身份继位的,在宗法上,汉昭帝是他的先祖,刘据是他先祖的哥哥。

其实在继位的第一年,汉宣帝就开始提尊崇祖的事。

《汉书·武五子传》载:帝初即位,下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有司奏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谨行视孝昭帝所为故皇太子起位在湖,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亲史皇孙位在广明郭北。谥法曰‘谥者,行之迹也’,愚以为亲谥宜曰悼,母曰悼后,比诸侯王国,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园置长丞,周卫奉守如法。”

有关部门的报告说得很清楚,一切按照《礼》来,陛下从昭帝那里继承了皇位,总不能还尊自己的父母为帝而把昭帝丢到一边吧?经过商量,有关部门报出了他们定的谥号——刘据谥号“”,加上他生前的尊位是皇太子,称戾太子,汉宣帝的祖母史良娣称戾夫人;汉宣帝生父刘进谥号悼,汉宣帝生母称悼后。

在礼法的压制下,汉宣帝同意来这个报告,不过在给祖母墓园取名的时候,他称之为戾后园。其实他不可能尊祖父为皇帝,别说没用这个先例,汉宣帝也没这个想法,他之所以一上午就提尊崇祖父的事,无非是想让大臣们回忆起,在二十年前,他的祖父才是大汉的太子、皇位继承人,他这一脉才是正统,尽管他的皇位从汉昭帝手中来,但那不过是意外罢了。

至于祖父的谥号,从《谥法解》:"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来看,戾的确是恶谥。不过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解释戾字:“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戾指身受冤屈,更加符合刘据的冤死结局。

究竟汉宣帝选择的是恶谥意义以掩饰曾祖汉武帝之过,还是选的冤屈意义以概括祖父结局呢?又或许,他就是特意利用这种多义性模糊对祖父的评价吧,这跟怨恨可搭不上边。

在继位两年后,汉宣帝还提议给曾祖上庙号,在强力压下反对声音后,他给汉武帝上庙号曰世宗,但那两个激烈反对的官员夏侯胜和黄霸只是被关起来,两年后又被放了出来,还被汉宣帝委以重任,估计汉宣帝对曾祖才是有所怨气,只是为了巩固地位才上的庙号。

汉宣帝定祖父的谥号,可能还要考虑一下霍光的意见,在继位八年后,霍光已经去世,霍氏家族也已经被处理,汉宣帝正式尊祖母为戾后,同时有关部门还在《礼》里边挖出一条:“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的记载,于是刘进夫妇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天子待遇了。

3

汉宣帝刘询给了自己祖父刘据一个“戾”的谥号,这个谥号的确不是什么美谥。相反,它是一个恶谥,但是却恶得没有那么厉害。《谥法》对“戾”的解释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戾”看似是个恶谥,但实际上汉宣帝此举等于是把自己祖父的“谋逆”重罪大事化小,由“罪”降格到了“过”,这已经是在给刘据遮羞了。同时,“戾”字独立于《谥法》之外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蒙冤受屈”,想必这层意思不需要再作过多解释了吧?汉宣帝之所以给自己祖父选择“戾”这个谥号,而不是后来唐朝李建成的“隐”或者其他谥号,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昭显《谥法》以外的这层意思。但是,此举又不违背恶谥的大原则,各方面都可以交代得过去。



既然刘据是自己亲祖父,汉宣帝又为什么不能给个美谥呢?这还有从“巫蛊之乱”说起。“巫蛊之乱”中,刘据为求自保,以武力对抗父亲汉武帝刘彻,虽然情有可原。但是,在中国古代,与父亲兵戎相见就是忤逆、与帝王兵戎相见就是谋反,从来没有情有可原一说!无论刘据是否情有可原,“逆子叛臣”的罪名他是洗不脱的。如果汉武帝认可了刘据这个“情有可原”,就等于是认可了谋反有“情有可原”一说,后世如果都以此为借口谋反,后患无穷!因此,“巫蛊之乱”之后,汉武帝虽然从父亲层面建“思子宫”寄托对儿子刘据的哀思,并且夷灭了江充、苏文三族来出气。但是,在国家层面,汉武帝始终没有为刘据和受“巫蛊之乱”牵连者平反。直到汉宣帝即位,刘据依然背负着“逆子叛臣”的罪名。



汉宣帝即位之后,为了强调自身地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拔高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而祖父刘据牵涉的“巫蛊之乱”正是曾祖父汉武帝定了性的铁案,那就是谋逆!因此,汉宣帝无论如何也不能推翻汉武帝定下的调调。那么,就只能继续维持原判,自然也就不能给予刘据什么美谥了。毕竟现实比什么都强,曾祖父汉武帝对于自己要远比祖父刘据作用大得多!



至于汉宣帝为什么不追尊刘据为皇帝这个问题,连个美谥都不能给,更别说是皇帝的名分了!而且,即便刘据不是因为“谋逆”被杀的,汉宣帝只要不是从刘据手中接过的皇位,他追尊刘据为皇帝就一定会遇到阻力,宋朝的“濮议”、明朝的“大礼议”,没有哪个不是阻力重重!而彼时的汉宣帝刚刚即位,实权依然掌握在霍子孟手中,汉宣帝面对的形势要远比宋英宗赵曙和明世宗朱厚熜严峻得多!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步废帝刘贺的后尘。更何况,汉宣帝追尊刘据为皇帝,也的确名不正言不顺。刘据已经因为“谋逆”伏诛,汉宣帝的皇位并不是来自刘据,而是来自他的叔祖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最大的前提条件就是他被过继给了绝嗣的汉昭帝为嗣孙(也有嗣子之说,个人持保留态度,毕竟差着辈儿呢)。名义上,汉宣帝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刘据的孙子,而是汉昭帝的孙子,刘据只能被汉宣帝称为大伯祖!追尊伯祖为帝,没有先例,也不合制度、礼法!



虽然如此,汉宣帝还是耍了些小手段的。祖父刘据和父亲刘进来头太大、大扎眼,自然是不方便追尊为皇帝了,但是祖母史良娣和生母王翁须并不起眼。于是,汉宣帝追尊祖母史良娣为戾后、生母王翁须为悼后,也算是变相给了祖父刘据和父亲刘进一个皇帝名分了。如果汉宣帝这样对待祖父戾太子刘据都算怨恨,真不知道怨恨这个词到底该如何解释了……

4

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是个悲剧人物。可以说他是个二百五。贵为太子,居然被一个小小的秀衣使者给搞得家破人亡,祸及上万人。这不能不说是“一步不慎,满盘皆输”。

刘据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把握住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的急躁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贻害子孙无穷,如果不是有义士出面保护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可以说是绝后了。他的唯一的保存下来的孙子刘病己,不能不对自己死去的父母亲感到悲哀。因为,刘病己的父亲刘进是无辜的,他的母亲更是无辜的。几乎所有的亲人,都是无辜的。这一切的焦点集中在汉武帝和刘据的身上。但是,大祖父是赫赫有名的皇帝,自然是不会错的,那么,总得有人出来为此负责。江充罪该万死,不说了,刘据的举措失败,给了坏人的机会,又由于汉武帝刚愎自负,听相一面之词,攘出了这场毁灭性的冤案。

想当初,汉武帝得到儿子时的大喜心情。爱屋及乌地把生了儿子的卫家捧上了天。所以,汉武帝把卫子夫的生儿子刘据,立为太子。太子刘据具有仁君的一切修养,在对待国家大事上,与乃父的作风大相径庭。刘据长大后,这种品德与乃父的政策性措施,执行方针大不同。所以,逐渐形成各自的权利中心。

汉武帝的儿子多,在汉武帝在时,没有人敢对卫太子刘据zn怎么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对钩弋夫人的儿子汉昭帝的种种行为,让别人揣摩出了事情的微妙关系,更由于舅舅卫青的死,卫家失去主心骨,刘据又因为长年做了太子,而汉武帝还好好地活着……这些原因,让小人逮住了,开始生出祸端来。刘据对江充的措施是对的,但是,举兵就不对了。尤其是太子,别人一定认为是不想当太子,而是要夺权了。汉武帝没有自己称太上皇,这当然是不可饶恕的行动。所以,汉武帝残酷镇压。下诏把太子一家全部诛杀。

但是,天有仁慈之心,给刘据一家留了一个根,他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宣帝刘病己,出生就坐牢。汉武帝有一次说长安掖廷狱有天子气。要求有关部门去查。但是碰上一个具有罕见的同情心的小人物丙吉。就是不开门 ,汉武帝的使者进不去,这个小孩子才逃过一劫。丙吉自己讨腰包请人照看这个可怜的婴儿。这个孩子才得以长大。再后来,刘病己结了婚,夫人就是后来的“故剑情深”的许平君。他们两人是患难见真情的夫妻。做了皇帝的刘病己是不会忘记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的。这是他在艰难困苦中的侣伴。

许平君的死,是一场阴谋。这个杀人凶手是当朝的权臣霍光的老婆霍显。目的是为了人他们都女儿霍成君当上皇后。一切如他们之愿。但是,汉宣帝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女人,他把这一切压在心中。等待机会要倒回公道。

汉宣帝认为,自己已经上皇帝,还要受这些苦,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背后没有得力之人。他几乎是没有一个亲人之身边了。

汉宣帝已经成了皇帝,自然要追封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上一代上二代……他在追封自己的爷爷刘据时,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毕竟刘据给这个家庭的苦难太深刻了。如果当时委屈一点,给汉武帝一点复查案件的时间,也许事情不至于这么糟糕。

汉宣帝对于给他爷爷的谥号“戾”,表达了他对爷爷的莽撞感到痛心,进而痛恨。再进一步,也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无声抗议。

戾太子刘据与汉武帝刘彻为父子,儿子有过,教之不严,谁之过。

汉宣帝是一棍子打了两个人。害得刘家几乎断了血统。作为汉宣帝,他不能不表示遗憾。

5

文|小河对岸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之孙,刘据是汉武帝时期很有名望的太子,其母亲是皇后卫子夫,舅舅又是大将军卫青,姨兄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另有一位姨父公孙贺(其妻为卫青的长姐)官至丞相。而刘据六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其成年之后,常代汉武帝处理政事,刘据为政宽厚、深受百姓爱戴。种种迹象表明,刘据将来会成为仁厚之君,并可匡正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之失。

但是,刘据却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构陷而不能自明,于是,铤而走险、起兵相抗。最终,刘据兵败,因不堪被捕受辱而自杀。在很多人看来,在汉宣帝即位之后,为其祖父刘据平反、并追尊为帝是很合理之事。但为何汉宣帝并没有追尊其祖父为帝,而将其谥为戾太子呢?且“戾”又属于恶谥,汉宣帝此举是否又有违孝道?

汉以“孝”治天下,每位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如:汉孝惠帝、汉孝文帝、汉孝景帝...乃至汉孝献帝。汉宣帝此举当然不是有违孝道,而是为了恪守《仪礼》,也体现汉宣帝的孝道。刘据在其死后多年,都没有谥号。

据《汉书·武五子传》:....帝(汉宣帝)初即位,下诏曰:故皇太子在湖(县),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有司奏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制)...谥法曰‘谥者,行之迹也’...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

汉宣帝给其祖父议定谥号,其本身就是为了尽孝道。而之所以给出了恶谥,也是严格根据《古谥法》:谥者,行之迹(表现)也。根据刘据的生平,无法给出好的谥号,而只能给恶谥。尽管刘据比较冤屈,但其毕竟举兵对抗了君父(汉武帝)。而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刘据的行为是无法被宽恕的。根据《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从刘据举兵对抗汉武帝来说,将其谥号定为“戾”是很公正的。而“戾”虽是恶谥,但从字义上讲,又有冤屈(曲)的意思。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戾,曲也。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

汉宣帝将刘据的谥号议定为“戾”,既是严格根据《古谥法》而给出的公正议定,又可表达其祖父的冤屈之意,可以说是两全之策。

那汉宣帝又为何没将刘据追尊为帝呢?一言贯之,就是不符合《仪礼》(也称《礼经》)。从宗法上讲:汉宣帝虽是刘据之孙,但实际上是被过继到了汉昭帝一系。

据《汉书·宣帝纪》:..秋七月,(霍)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

汉宣帝能当上皇帝,就是因大宗(天子之宗为大宗)毋嗣。汉昭帝无后,汉宣帝才捡到了皇位,其继承了汉昭帝的统系(嗣孝昭皇帝后)。如果汉宣帝追尊刘据为帝,就乱了汉朝的统系。不光汉宣帝如此,历史上的藩王承继大统,在宗法上都是过继。

刘秀自己打下的天下,可为了表明自己承继大汉江山的名分,还得该奉汉宣帝为祖、汉元帝为父。据《东汉书》记载:..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刘秀)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刘秀之生父)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刘秀)从之。

这在今人看来有几分令人啼笑,可这就是过去宗法继承的必要礼法,而被称为“大礼仪”。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清朝来说,光绪、宣统(溥仪)也都是被过继到咸丰一脉。那光绪能追尊其生父醇亲王奕譞为帝吗?溥仪能尊其生父载沣为帝吗?显然不能。

这跟历史上的开国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几代为帝是不一样的,开国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几代为帝,那是已经改朝换代了,而另有了皇室谱系。而跟明朝建文帝追尊其父朱标为帝也不一样,建文帝追尊朱标为帝,那是因为朱标、朱允炆这一支本来就是大宗,而建文帝以皇孙继承了明朝大统,在宗庙的昭穆次序上,本来就缺了一环。

按先秦礼制,天子七庙,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即: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朱允炆追尊朱标为帝,完全合乎礼法。

当然,也不是所有藩王承继大统,都愿意遵循这套礼法。明朝的嘉靖帝就因此套礼法而与内阁大臣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史称“大礼仪之争”(嘉靖以藩王承继大统,按宗法得尊明孝宗为父)。嘉靖能获得胜利,从表面上是抓住了明武宗诏书的遗漏之处,而提出了“继统不继嗣”这一论点。实际上,这完全是诡辩之词。诏书只有区区几十字,又不是合约,哪能每一点都能讲得清楚?而继嗣是继统的前提,继统不继嗣在宗法上也根本站不住脚。

明孝宗的皇后(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也完全没有料到嘉靖是如此的白眼狼,弄得自己骑虎难下、步步退让,以致嘉靖获得胜利。而如果嘉靖要是清末的光绪,慈禧早把他都打瘸了,还继统不继嗣?你不当别人的后代,谁能让你继承家业?

6

都别抢,我来答。

刘据的这个谥号属于恶谥,《逸周书·谥法解》描述说:不悔前过曰戾。

汉宣帝刘病已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爷爷追封这个谥号呢?

细细琢磨确实可能有一丝怨恨爷爷的意思,为什么说刘据不悔前过呢?

这得从汉武帝晚年发动的“巫蛊之祸”说起,在“巫蛊之祸”没有爆发之前,一切都很顺利平静。

刘据被册封为皇太子,不出意外的话会顺利的接过汉武帝的权力,但意外却偏偏出现了。

汉武帝晚年偏信巫蛊,从朱安世诬陷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暗中用巫蛊诅咒天子开始,巫蛊之祸就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愈演愈烈。

江充由于揭发赵王刘彭祖的太子刘丹和自己的姐妹们通奸,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这位江充很快和太子刘据发生了冲突,有一次刘据的使者被派去问候汉武帝,结果这个使者纵马在御道上前进。

御道是皇帝专用,只有皇帝可以纵马踩踏,偏偏又被江充看见。

江充就把这个使者抓了起来,刘据去向江充求情,希望他不要汇报给武帝。

但是这个江充为了自己的前途,依然把这件事当成邀功向武帝做了汇报,两人因此产生间隙。

随着汉武帝日渐病弱,江充为了自己的前途,便一手炮制了巫蛊之祸,说汉武帝的身体迟迟不见好,是因为有人在诅咒天子。

汉武帝于是让江充负责追查这件事,巫蛊之祸爆发。

江充借助这个机会大肆构陷官民,最后江充终于诬陷到太子头上。

眼见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江充又限制了刘据和汉武帝见面。无奈之下,刘据只好起兵自保,他得到母亲卫子夫的支持。

他烧死大量巫师,准备逮捕江充。

这伙人于是去向汉武帝告状说太子谋反,汉武帝不相信,让使者去召太子前来。

但是使者不敢进入长安城,就回来撒谎说太子造反了。

两父子因此反目成仇,各自开始调动军队在长安城内厮杀。由于汉武帝亲自出面,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局势。

而刘据无法调动军队,只能通过组织囚徒、民众的方式和汉武帝对抗。

但随着舆论说刘据造反,他的形势也越来越不利。

最后兵败逃出长安城,在民间躲了一段时间。后来消息泄露,被官兵围捕,刘据不愿被辱,因此自杀,他的母亲卫子夫之前也因不愿受辱而自杀。

刘据的妻子儿女、长子都在长安被害。

此时的刘病已还是一个婴儿,但很幸运没有被杀,但同样也被关进了大牢了。

刘病已早年经历坎坷,后来刘据被汉武帝平反,刘病已也被送到掖庭里抚养,恢复了宗藉。

巫蛊之祸中刘据是相当被动的,而且又惨遭诬陷,不能和汉武帝当面对质,起兵也是为了自保。

尽管汉武帝晚年为刘据平反,诛杀了一众在巫蛊之祸中加害刘据的官员。

但最终还是让刘据铸成了大错,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就给刘据追封了“戾”这个恶谥。

关于这个“戾”的含义,董仲舒解释说:有其功无其意谓之戾,无其功有其意谓之罪。

刘据起兵并不是为了推翻自己的父亲汉武帝,他的本意是为了自保。

但是刘据到最后也不愿归顺汉武帝,而是选择自杀,这就是不思悔过,不思顺受。

所以尽管刘据是冤枉的,但是基于舆论,汉宣帝刘病已无法给刘据一个美谥,。

再加上他自己因为巫蛊之祸饱受苦难,甚至差点在牢中被杀,也不排除他内心对自己的爷爷还是有一点微词。

当然,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刘据毕竟做的事情不符合封建礼制。

《礼记·曲礼》中描述说: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就是说当孩子的,如果父母有过就要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也只能大哭表示顺从;

做臣子的,如果皇帝有过失就要劝谏,如果多次劝谏不听,那么只能远离它。

而刘据起兵虽然是为了自保,但是父子交兵,君臣失礼,这在古代看来就是大不敬,是违背君臣、父子伦理的。

所以,即便汉宣帝想给刘据一个美谥,舆论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而且这个谥号也不是汉宣帝制定的,而是负责制定谥号的大臣议定的,本始元年六月,汉宣帝下诏命令给卫皇后、刘据以及自己的父母亲等人议定谥号。

这些大臣商量了半天,就给了刘据一个“戾”的谥号。

汉宣帝虽然明白这是一个恶谥,但是也只能接受了。

至于为什么不把刘据追封为皇帝,这就更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了,毕竟连个美谥都做不到,就更别提说追封皇帝了。

这是因为在汉代的时候,许多先秦时代的礼制还是大体得到遵循的,汉以后,礼制变得越来越混乱。

像追封皇帝也是胡乱来了。

一来可以显示政权的合法性;二来也算是光宗耀祖;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7

汉宣帝刘病己虽然因缘际会当了皇帝,但是因为他的爷爷,也就是前太子刘据,毕竟是起兵造反,属于谋利的大罪。所以汉宣帝也无法给他最终平反,但是采用一个戾的谥号,事实上已经等于是减轻了太子的罪行。


在汉武帝末年,由于受到权臣江充的逼迫,太子刘据最终忍无可忍起兵造反,虽然杀掉了江充,但是此举也使自己陷入到谋逆的地步,最终只能够兵败生亡。虽然汉武帝后来为此事感到后悔,并建立了思子宫,但是还是认为太子属于罪无可赦,所以并没有给太子平反。因为谋逆这种事情都能平反的话,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大罪了。


汉武帝死后将皇位传给小儿子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可惜汉朝帝命不长,很快就死掉了,并且死的时候还没有儿子。权臣霍光开始立了昌邑王刘贺为新的皇帝,可惜昌邑王实在是太过荒唐,最后霍光又废了他,另外立了太子刘据的孙子,也就是刘病己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的由来。

不过汉宣帝继承皇位是等于是过继给了汉昭帝刘弗陵为子,继承了汉昭帝的皇位,而并不是继承来自于他爷爷原太子刘据的皇位。因为霍光认为汉武帝最终并没有给太子刘据平反,所以刘据依然是一个罪人。而刘病己作为皇孙,后来得到了大赦,所以不能够再认刘据为祖先,而汉昭帝又没有子嗣后代,所以刘病己应该继承汉昭帝的皇位。


在刚开始的时候,霍光权倾朝野,刘病己也不敢违逆他的意思。后来霍光死后,刘病己才算是真正的亲政,但这个时候刘病已也不敢轻易的给自己的爷爷原太子完全平反,毕竟起兵造反这种事情众所皆知,很难洗得干净。但是汉宣帝给爷爷刘据上的谥号戾,已经是比较偏中性的一个歧义词,意思是太子虽然有罪,但是是被奸臣迫害最终无可奈何才起兵的。这已经算是将他起兵造反的罪行降轻了一些,但是完全平反还是不可能,毕竟起兵造反这种事情不能够鼓励。

还有一点,就是汉武帝在整个汉朝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而太子刘据造反是他钦定的铁案,所以汉宣帝刘病己也不敢轻易推翻汉武帝所下的结论,但是至少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祖父的罪行。

8

我们知道,古代的人,如果从旁支上位当了皇帝,或者从黎民百姓到当皇帝,都会对自己的父亲、祖父,乃至于更久远的祖先进行追谥。

(曹丕剧照)

这种追谥,如果祖上确实积累了战功,当然需要进行追谥。比如曹丕把对曹魏建国立下大功的父亲曹操追谥为武皇帝。司马炎把对西晋建国立下大功的祖父司马懿追谥为宣皇帝,同时,还追谥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追谥司马昭为文皇帝。

就算是那些没有任何功劳的祖上,也会进行追谥。比如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就追谥自己的高祖父为宋僖祖文献皇帝,追谥自己的曾祖父为宋顺祖惠元皇帝,追谥自己的祖父为宋翼祖简恭皇帝,追谥自己的父亲为宋宣祖。也就是说,一直追谥到高祖一辈。其他一些开国皇帝,也都是这样做的。

有一些皇帝,他的家族是皇族,但是他的祖上不是皇帝,他当了皇帝以后,也会对自己的祖上进行追谥。最著名的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祖父朱见深是皇帝,不过,他的父亲朱祐杬不是皇帝。他从旁支上位当了皇帝以后,便一定要追谥自己的父亲为睿宗献皇帝。因为这件事,还和大臣们发生了长达数年的关于“大礼议”的争论。

(赵匡胤剧照)

由此可见,一个人当了皇帝以后,会多么重视自己父辈祖辈及以上长辈的历史地位。之所以古人会这么做,是因为古人有一种重要的观念,就是任何人皇位的得来,都是上天决定的。而上天是通过什么方式决定的呢?是以祖上积下阴德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说,因为祖上积下了阴德,你因此可以当皇帝。你既然当了皇帝,就不应该忘记祖上的这一份阴德,所以应该对祖上进行追谥,以确定他们的地位。

但是,作为从旁支中上位当皇帝的汉宣帝刘询,却追谥自己的祖父刘据为“戾太子”。这个“戾”字,显然是一个贬义词。周朝的古书《逸周书》中,有一章《谥法解》对这个词曾有解释:“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谥法解》是古代最早的,也是沿用最久远的关于“谥法”进行解释的文献资料,也就是说,是最权威的解释。既然在权威解释中,“戾”是一个贬义词,因此,很显然,汉宣帝刘询给自己的祖父刘据的谥号就是一个“恶谥”。

那么,刘询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祖父一个“恶谥”呢?

我认为,刘询在给自己祖父刘据一个“恶谥”的问题上,是极有智慧的一种做法,也体现了刘询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刘据剧照)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管刘询给自己祖父的是“恶谥”还是“良谥”,毕竟是一种谥号。有谥号肯定比没有谥号好。

谥号是一种历史地位。一个人有谥号,就是确立了他的历史地位。张廷玉在退休的时候,一定要提醒乾隆皇帝,把他“配享太庙”,就是确立历史地位的表现。乾隆皇帝时期,还有一个叫尹嘉铨的大臣,为了让乾隆给他父亲一个“谥号”,结果被乾隆皇帝给杀掉。

刘询要给祖父刘据谥号,但是,又不能给刘据一个好的谥号。不错,刘据当年确实是被江充冤枉的,但是,他造反也是事实,这是不能回避的。如果否定了刘据造反的事实,也就是否定汉武帝,同时也是否定一种当时主流的价值观,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了,刘询也必须强调刘据是冤枉的。只有说明刘据是冤枉的,刘询所谓汉家皇室的嫡传的正宗性,才显得理由充足。所以,他又选了一个“戾”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戾”字还有一个专门的解释:“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也就是说,其中含有委屈的蒙受冤屈的这样一些意思。同时,如果加上一个三点水,就是“泪”,包含冤屈的意思更明显。所以说,刘询表面上是在给祖父刘据一个“恶谥”,实际上是在为刘据申冤,并因此确定自己皇位得来的正宗性。

(参考资料:《汉书》)

9

汉宣帝刘询顶着汉武帝的曾孙的名号继承大统,但即位以后没有按照惯例追封自己的祖父汉武帝前太子刘据为皇帝,而是选择追封其为戾太子。应该承认的是,“戾”在谥法中属于贬谥,《谥法》对“戾”的解释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这一举动意味深长,却也是无奈之举。这要从汉宣帝能够从一个闲散宗室成员一跃成为皇帝的缘由说起。汉宣帝能够继承大统是因为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没有子嗣。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得到托孤大臣霍光等人的辅佐,汉昭帝刘弗陵二十出头就去世,没有留下子嗣。按照周礼继承宗法,霍光先是选定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承大统,因为刘贺进京继位时过于高调,并过于重用自己做昌邑王时的下属,对实际掌握朝政的霍光家族形成威胁,刘贺在位仅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犯下两千多条大罪的名义昭告太庙废除帝位,贬回封地继续做昌邑王。

关于下一任皇帝的人选,霍光不希望迎立一位在朝中根深蒂固,自带体系人马的皇帝,希望能选择自己比较好掌控的偏远宗室人员,本着这一挑选原则,霍光最终看中毫无根基却根正苗红的刘询,将刘询推上了皇帝宝座。按照祖制,刘询承继汉昭帝刘弗陵的子嗣继位,如果追封自己的祖父为皇帝,这将置汉昭帝于绝嗣的地步。这样做虽合乎人情,却不合乎祖宗宗法,如果执意这么做必然会引发朝野质疑,也会让秉承汉武帝遗诏辅佐汉昭帝的权臣霍光深感不满。

此外,汉宣帝刘询的祖父刘据死于“巫蛊之祸”事件,这一事件并没有得到汉武帝公开的平反昭雪。刘据和刘进死于“巫蛊之祸”后,汉武帝这才感觉受到江充等人的蒙蔽,认为太子刘据和孙子刘进等人是情绪恐慌自保而非真的造反,并在太子去世的湖县建造思子宫,寄托自己对儿孙的哀思,但毕竟没有对这一事件公开昭雪平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刘据的遭遇虽然广受同情,但仍被认为“忤逆之辈”。汉宣帝皇位的合法性来自汉武帝和汉昭帝,如果公开追封刘据为皇帝,与法不合,会损害自身皇位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权衡利弊之下,汉宣帝刘询并没有追封祖父刘据和父亲刘进为皇帝,而是选择追封祖父刘据为戾太子。

10

答:提问问题的网友,估计是给宋朝和明朝的两场“大礼议事件”带节奏了。

不妨来看一下这两件“大礼议事件”的来龙去脉。

1、 宋仁宗有过三个儿子,但都没有长大就夭折了。为此,仁宗晚年不得不过继了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为儿子。这个人就是宋英宗。宋英宗登基的时候,濮王已经死了,他想追封濮王,打算用“皇考”二字。以司马光和王圭为首的一帮学士和御史,包括侍御史知杂事吕诲、侍御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都纷纷上书制止,坚持他必须以“皇伯考”三字。他们依照儒家的宗法观念,认为英宗是以“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对于大宗“法定父亲”的堂兄,就要称为伯父。同知谏院蔡伉觐见英宗时,跪下来号啕痛哭,说如何称呼濮王,关系到国家兴亡。御史中丞贾黯临死前特地留下遗书,要英宗一定要称其生父为伯父。不过,当权的宰相韩琦和副宰相欧阳修认为不应该用这样的虚礼来约束皇上。有了这两个人的大力支持,宋英宗后来把事儿弄成了。

2、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由内阁首辅杨廷和主持操作下,选取了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统。朱厚熜是兴献王朱佑杬次子。兴献王死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厚熜登位后,是为明世宗。他下令群臣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哀帝生父定陶恭王刘康和宋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先例,认为嘉靖帝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以堂兄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献大王”。明世宗不干,与群臣展开了为时三年的“大礼仪”之争,最终在张熜等人的支持下获胜,高高兴兴地给父亲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改称明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

老实说,这两场大礼议之争都闹得很大,给朝廷造成了极大内耗,算是伤筋动骨。

想想看,如果在汉朝,在汉宣帝时期,汉宣帝追自己的爷爷、父亲为帝,动静无疑会闹得更大。

那么,很可能,后世出现类似的宋、明朝的“大礼议之争”就不止这两件,可能更多。毕竟,有先例在前了嘛。

话又说回来。

宋、明朝出现“大礼议之争”的主角,宋英宗和明世宗,都是非常任性的主,尤其是明世宗,性格乖戾,特行独立,和汉宣帝明显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人。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之孙,刘据六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但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构陷,不得不起兵相抗。

显而易见,刘据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谋反大罪。

汉宣帝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汉昭帝无后,才继承了汉昭帝的统系的。

他不但不敢刘据为帝,连给刘据上个美谥都不可能。否则,他就是站在了“谋反”的路线上,与自己已有的统治地位形成对立。

不过,汉宣帝给祖父刘据议定谥号“戾”虽属恶谥,但“戾”字里也隐含有冤屈待伸之意。由此可见,他并没有怨恨祖父刘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