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边境冲突、宗教矛盾、民族仇恨是两伊战争爆发的三大原因

1、边境冲突。伊拉克和伊朗的边界河阿拉伯河是主要导火线:

阿拉伯河下游100公里为伊拉克和伊朗的国界线。1847年,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以阿拉伯河波斯一侧浅水滩为界,即奥斯曼帝国占据大部分阿拉伯河水域;1937年,独立的伊拉克和伊朗签署了以河中为国界线的协议,即两国分一半;1975年,阿尔及利亚总统条件下,伊拉克和伊朗签署了以河中为界的《阿尔及利亚协议》。

但因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进出波斯湾的唯一通道,因此伊拉克认为两国以河中为界是不公平的。

阿拉伯界河见下图:

伊朗占据阿联酋三岛威胁伊拉克在波斯湾的航海权。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三岛,原本是英国松油,1960英国将其交给阿联酋成员国沙迦。由于阿联酋当时并未处理,伊朗在1971年11月英国撤军后便占据了三岛。这就严重威胁伊拉克在波斯湾的航海权。三岛位置见图:

2、宗教矛盾。伊朗是什叶派为主的政教合一国家;伊拉克是少数逊尼派统治多数什叶派的世俗政权国家。双方的矛盾在于:

伊朗革命后,霍梅尼想要推广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到整个中东地区,因此号召霍梅尼曾经流放、在伊拉克有威望的伊拉克什叶派推翻萨达姆政权;

历史上,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因此什叶派主导的伊朗希望伊拉克也是什叶派统治的国家;

伊朗不满伊拉克是一个世俗化政权,而非政教合一政权;

埃及、沙特等逊尼派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输出革命,因此支持萨达姆政权对抗伊朗。

3、民族仇恨。伊朗是波斯人国家,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都是阿拉伯人国家。历史上伊朗和伊拉克战争很多,成为历史宿敌。伊朗的胡齐斯坦省是阿拉伯人聚集地,历史上是属于奥斯曼帝国伊拉克行省的。伊朗和伊拉克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人独立。

两伊战争中的娃娃军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过程

1、4月5日,伊拉克副总理、外交部长阿齐兹被一名伊朗人炸伤,萨达姆指责是伊朗策划的;

2、4月7日,两国军队进入戒备状态;

3、4月8日,萨达姆表示谁攻打伊拉克,就“砍断他的胳膊”;

4、4月9日,霍梅尼表示决心推翻萨达姆政权,将萨达姆扔进“历史垃圾堆”;

5、9月,双方边境冲突上升为相互炮击;

6、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利亚协议》,占据阿拉伯河;

7、9月22日,萨达姆下令80架战机空袭伊朗空军基地和飞机,但目的没有达到;

8、9月23日凌晨2时,伊拉克以北、中、南三路军5个师又两个旅、1200辆坦克,意图占据伊朗阿拉伯人聚集地——胡齐斯坦省。

两伊战争正式开始。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最佳贡献者
2

上世纪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了边境战争。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发动攻击开始,到1988年8月20日联合国调停为止,经过长达8年的惨烈厮杀之后,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据统计,战争导致人员伤亡65万人,损失飞机400架,坦克3500多辆,火炮2700门,舰艇31艘。双方军费开支近2千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千亿美元。两国的经济发展至少倒退20--30年。

两伊战争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边境纠纷、宗教与民族矛盾、大国插手等3个方面。

边界纠纷

伊拉克与伊朗的边境领土争端由来已久,阿拉伯河作为边界线是战争的导火索。阿拉伯河下游约100千米的一段距离为两国界河。之前,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独立后的伊拉克与伊朗均签订过协议,1975年,双方签订了最后一个《阿尔及尔协议》,以阿拉伯河中央为国界。

此前的两个条约,伊拉克分得河道的大部分,伊拉克视《阿尔及尔协议》为不平等条约。伊朗占领波斯湾上的几个小岛,也引发伊拉克的不满与担忧。

宗教与民族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虽然都是伊斯兰国家,伊朗属于波期人,伊拉克属于阿拉伯人。伊朗与伊拉克都是什叶派占多数的穆斯林国家,伊拉克萨达姆是逊尼派,却掌控着国家。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非常不满作为什叶派发源地的伊拉克,却是逊尼派大权在握,也不满伊拉克走向世俗化。宗教领袖霍梅尼一直以输出伊斯兰革命为已任,企图扩大什叶派的地盘,因此鼓动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政权。

萨达姆在伊朗巴列维王朝时,与伊朗交好,并支持巴列维驱逐霍梅尼,也就是说在霍梅尼上台前,双方已结下梁子。萨达姆极力反对霍梅尼向伊拉克输出革命。其它阿拉伯国家也担心伊斯兰革命的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

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少数民族库尔德人,两国都支持对方的库尔德人闹独立以造成国家分裂。

大国插手

两伊战争表面上是伊拉克和伊朗的领土之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派系之争,其实背后是美国和苏联两个两个超级大国在争霸世界。

伊拉克和伊朗位于中东地区,是连接亚欧非大陆的纽带,连接三大洲的咽喉要道,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大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之地。

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前,巴列维王朝实行比较开放亲西方的政策,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一直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美国彻底决裂,并扣押了52名美国使馆人员达一年多时间。美国不甘心自身的利益受损,于是极力怂恿萨达姆对伊朗进行攻击,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导致两伊战争爆发。

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一直想从两伊打通南下通道。在两伊战争期间,苏联源源不断地向伊拉克提供苏式武器,向伊拉克派遣大量军事顾问。美国和苏联似乎都在支持巴格达,其实是各怀鬼胎,都想争夺伊拉克这块肥肉,对两伊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结果遭殃的是伊朗与伊拉克两国人民,两国元气大伤,百姓生灵涂炭,经济一落千丈。最终亲美国的萨达姆被美国绞杀,俄罗斯与伊朗最后逐渐走近,当然那是以后的事了。

3

用最先进的武器打了最原始的战争——两伊战争。这是当时对两伊战争最诙谐的写照。

两伊战争在当时是除了越南战争耗时最长的一场战争,这里面起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两国领土争端问题,宗教问题,更多的还是利益关系。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国家大都为伊斯兰国家,但是伊斯兰教里面又分为很多派别,其中以什叶派和逊尼派最具代表性。而两伊战争爆发之前伊朗境内爆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以什叶派霍梅尼为首的革命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这时慌了,恐怕伊朗什叶派的革命运动影响整个中东地区,进而威胁到伊拉克在中东的霸主地位,而且萨达姆深知伊拉克境内拥有大批什叶派人员,自己却是逊尼派,怕霍梅尼政权响应伊拉克什叶派人员推翻自己的政权,于是在这个关键时期,趁着伊朗革命政权还不是很稳固,伺机将其拿下,伊拉克此时迈出了关键一步,派兵大举进攻伊朗。

当然伊拉克发动两伊战争也不是平白无故的,借着领土争端问题趁火打劫,两国最大的争端就是界河问题——阿拉伯河。当然这也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了,1975年两国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确定了两国的界线为阿拉伯河中央。但是伊拉克并不是这样想的,这条河是伊拉克重要的出海航道,伊拉克认为这项协议极大的损害了伊拉克的利益。协议都签了,伊朗也对领土寸土不让,两国就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数年,最终,1980伊拉克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撕毁了协议,发动了两伊战争。
(伊拉克和伊朗争议河流)

伊拉克萨达姆一直都未放弃成为中东霸主的地位,想着能够控制整个海湾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石油贸易。从中东地区的版图也可以看的出来伊朗盘踞在整个波斯湾最重要的地区,而伊拉克却很可怜,部分出海口被科威特领土所挡,剩下的就更少了,因此此时伊朗的战略价值就非常重要了。大量的石油资源,优良的港湾,得天独厚的海湾,早已让伊拉克垂涎三尺。而此次伊朗政权更迭,经济低迷,况且又和美国断交,这一切都让伊拉克看到了希望。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用先进的武器打了一场最原始的战争。其中许多原因也是现在中东局势混乱的根本所在,大国力量的插入也难免引得地区局势不平衡。以上仅代表防尉君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支持!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4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曾经爆发过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这一场战争也影响到了现在的中东格局,给美国人介入中东事务提供了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朗和伊拉克都成了独立的国家。但都是比较专制的王朝,国内也爆发过多次的民主运动。萨达姆和霍梅尼都参与了这一运动,并且都成为了革命的胜利者。

70年代后期,国际石油价格疯涨,伊拉克和伊朗都成为富得流油的国家。萨达姆就想趁这个机会,成为中东的霸主,最大的障碍就是伊朗的霍梅尼。

两国之间的阿拉伯河是阿拉伯文明的摇篮,几百年前两国在这一地区就有领土争议。萨达姆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认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位移的出海口。伊拉克要成为中东的霸主,就要占领自己的出海口。

萨达姆希望借助战争来占领这一地区,这是两国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导火索则是两国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霍梅尼在伊朗革命成功后,大力推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早年他曾经在伊拉克圣城,在什叶派教徒中有很高的威信。

霍梅尼认为伊拉克和伊朗一样,都是以什叶派为主的国家,而在伊拉克却是逊尼派的萨达姆在执政。他就号召伊拉克人发起起义,推翻萨达姆的政权。

在什叶派聚集的伊拉克南部就爆发了一些反政府武装暴动,这就给萨达姆发起战争提供了借口。霍梅尼上台后,清洗了许多忠于王室的军官。这就有点类似于斯大林的大肃反运动,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在经过一番准备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正式向伊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从武器上来看,伊拉克明显占据了优势。但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徒对国家有很高的忠诚度,伊朗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发动人海战术。

和抗日战争一样,两伊战争也分为了三个阶段,不知道战争的双方有没有读过《论持久战》。1980年到1982年,是伊拉克的战略进攻阶段。伊朗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比如大规模的运用了用人身体排雷,才遏制住了伊拉克的进攻。

从1981年底,伊朗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从1982年7月开始,伊朗出动了12万大军,杀入了伊拉克境内。第2阶段的战争到1984年3月份基本上结束,战争开始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萨达姆开始寻求美国人的支持,包括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经济上的援助。比如科威特就为伊拉克提供了大规模的贷款,后来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就是想把这些贷款给赖掉,当然也是想把科威特的油田占为己有。

从1984年4月开始,美国为伊拉克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萨达姆在战争中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双方的战争开始进入了消耗战。为了消耗对方的实力,双方都对对方海域的船只进行袭击,企图打掉对方的补给线。

从1988年开始,伊拉克和伊朗都孤注一掷向对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原因很简单,双方都打不下去了,都想依靠猛烈的进攻逼迫对方向自己求和,你方便刺激,在谈判桌上能够占据优势。

最终在1988年的7月18日,萨达姆和霍梅尼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双方实现停火。战争给两个国家都带来了非常惨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7500亿美元,给两国人民也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这是一场战争,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较量。从意识形态上来说,是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较量。但从根本上来看,都是为了占领对方的油田,谋求中东的霸主地位。

正是这一场战争,让伊拉克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后来萨达姆才孤注一掷地向科威特发起了进攻,希望能够占领更多的油田,早一点偿还债务。

也正是因为萨达姆的举动,才引狼入室。萨达姆从两伊战争的中期开始,就开始投靠美国人。美国人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正式介入中东事务,当然后来萨达姆和美国人也闹翻了。

萨达姆侵略科威特,给美国人教训萨达姆提供了很好的借口。老布什和小布什先后对伊拉克发起了两次战争,最终彻底摧毁了萨达姆的政权,也消灭了萨达姆。

5

最近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也带火了与伊朗相关的话题:什么巴列维王朝、伊朗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是谁、哈梅内伊是哪位、神权共和国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成了大热点,顺带着,两伊战争这个事儿也被翻出来了。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这是一场没胜利者可言的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欠下外债700多亿美元,在战争过程中伊拉克死亡18万人、伤25万人,直接损失3500亿美元;作为对手的伊朗也欠下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人、伤70多万人,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战争都是一场疯狂的豪赌,在决定开战前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层都会慎之又慎综合权衡各方利弊。这意味着战争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必然有其深刻的逻辑原因,那么这场导致伊朗与伊拉克两败俱伤的持续八年的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呢?事实上在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朗和伊拉克两国之间的矛盾就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双方的矛盾首先集中反映在领土争端上: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有1200多公里的边界线。在历史上伊拉克所处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相继由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统治。然而自从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吞并以来的两千余年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再没成立过独立的国家,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两河流域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这其中的波斯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都兴起于伊朗高原,换句话说历史上伊朗的疆域曾多次覆盖过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双方的边界线上出现了一块模糊地带: 阿拉伯河是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阿拉伯河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签订协议: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随即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取消。1918年随着同盟国阵营在一战中的失败,作为同盟国成员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作为战胜方的协约国肢解,伊拉克就是从这时被从奥斯曼帝国分割出来成为英国托管地。1921年8月伊拉克王国独立,于是当年波斯王国同奥斯曼帝国的边界纠纷就成为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1937年伊拉克与伊朗签订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不过该协议的签订并未给两伊之间的领土纠纷画上句号:伊朗的胡齐斯坦省(伊拉克称阿拉伯斯坦省)有10%的领土原为伊拉克所有,但在1923年被划入了伊朗,伊拉克方面就始终坚持认定伊拉克对该地享有主权。而阿拉伯河作为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的。由于当时伊拉克是英国的托管地,所以最早的两伊边境谈判是在伊朗和英国之间展开的,伊拉克独立后认为当初的谈判结果对自己不利,为此与伊朗展开了持续数十年的争端。伊拉克的海岸线几乎完全被科威特堵住了,留下的唯一出海口难以支撑伊拉克的石油贸易,因此伊拉克也希望通过对与伊朗有争议领土的控制获得更为畅通的出海通道。

当时伊朗的巴列维王朝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且自身实力也较为强大:巴列维王朝致力于大规模发展工业、落实主要的基础建设计划、建设跨国铁路系统、建立公立学校机制、改革司法机构及改善医疗卫生。与此同时巴列维王朝还大力执行世俗化政策:越来越多的伊朗人赴欧洲留学,开始接触到新思想。巴列维王朝制定了野心勃勃的发展几乎:在20年内建成世界第五大工业大国,同时伊朗还从美国买了最高档的F-14战斗机和基德级驱逐舰——不光要做世界第五大工业大国,还要做世界前五的军事强国。伊朗经济和军力的发展都使与其有领土争端的伊拉克感觉犹如芒刺在背。这时的伊拉克也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时间伊朗和伊拉克被视为中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两头早有积怨的老虎?事实上这一时期伊朗和伊拉克各自的国防军备力量的发展计划均是以对方为假想敌而制定的。事实上双方的积怨还不仅限于领土争端:伊朗是以波斯人为主的国家,波斯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6%左右,语言以波斯语为主。而伊拉克以及中东绝大多数国家以阿拉伯人占多数。波斯人一直把1400年前加西亚之战中被阿拉伯人打败看成是永远的耻辱,在他们看来:当波斯人和希腊、罗马、古印度、古中国等古典文明并立时阿拉伯人还是沙漠中的游牧民,事实上阿拉伯帝国在征服波斯后虽然使波斯皈依了伊斯兰教,但阿拉伯文明自身也被波斯文明同化了不少——我们今天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从印度经由波斯传入的阿拉伯。这就使波斯人在面对阿拉伯人时具有一种复杂纠结的心态:一方面波斯人对历史上自己曾被阿拉伯人征服引以为耻,另一方面又始终以祖先曾经的辉煌为荣并在阿拉伯人面前自觉高人一等。波斯复国后在其西南部的胡齐斯坦省及波斯湾沿岸地区生活着一部分阿拉伯人,这里的阿拉伯人就像当地波斯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一样不断发动起义,追求民族独立,这就加深了波斯和阿拉伯两大族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此外在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而两国均支持对方境内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削弱对方。尽管伊朗在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从阿拉伯地区传来的伊斯兰教,但伊朗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而伊拉克尽管也是一个拥有大量什叶派人口的国家,然而伊拉克的统治阶层却出自逊尼派,与此同时逊尼派也是阿拉伯各国的多数派。领土、民族、教派等多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两伊关系异常尖锐。

1968年贝克尔与萨达姆舅甥俩通过政变夺取了伊拉克的最高统治权,同时也清除了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内部的反对势力,从而确立了以贝克尔为主的政治体系。上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油价上涨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所有产油国都受益匪浅。当时苏联就通过出口石油赚取的收入推动军工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当时的冷战格局一度出现场苏攻美守的状态。伊拉克同样是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伊拉克是世界石油储量前五的国家,已探明储量高达1400多亿桶。当时的 伊拉克就像今天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海湾国家一样凭借自己掌握的黑金资源赚得盆满钵满。贝克尔执政期间伊拉克仿效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削减外国资本对石油贸易的控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事实上外媒报道时所谓的“伊拉克繁荣时代”并非指萨达姆时代,而是指的贝克尔执政的12年。那时伊拉克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要比同时期的土耳其、叙利亚、沙特、伊朗要好得多。所以直到今天伊拉克的50后和60后们依然对贝克尔充满了感激之情。萨达姆在协助自己的舅舅取得政权后实际上就已成为伊拉克的第二号人物。从1972年6月1日起萨达姆开始将外国的石油公司国家化并将石油收入用来建造军队。此举尽管得罪了美、英等西方国家,却大幅度增加了伊拉克的财政收入。石油出口为伊拉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于是伊拉克的经济如同油田中井喷的石油一般迅速腾飞。石油财富也带动了伊拉克的工业、农业与服务产业齐头并进通通发展起来。沙特等海湾国家同样通过石油出口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却没能带动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换代,迄今为止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仍是相对较低的,那么伊拉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例外呢?这时因为伊拉克具备沙特等国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中东地区尽管油气资源丰富,然而偏偏缺乏工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水资源,以致于在中东就出现了举世罕见的水贵如油的现象。得益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伊拉克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伊拉克因此成为中东地区少有的同时拥有充沛的油气资源和水资源的国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使伊拉克得以一方面通过石油出口创汇,一方面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的工农业。

1976年贝克尔在执政12年后被诊断患上心脏病,于是他将权力交给了萨达姆。这一时期伊拉克实际上处于一种二运政治体系之下:萨达姆已从贝克尔手中接管了最高权力,不过贝克尔仍在伊拉克政坛存在举足轻重的影响力。1979年7月16日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正式成为伊拉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而贝克尔则完全退居二线。伊拉克官方关于贝克尔与萨达姆之间这次权力交接的说法是正常的权力移交,不过外界一直猜测萨达姆实际上是通过发动军事政变迫使贝克尔交权。自从1976年接管权力以来萨达姆就一直有意识地在政府和军队系统中培养自己的亲信,从而逐渐架空了贝克尔。1979年萨达姆正式就任总统后处决了几百位高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贝克尔的亲信,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当然萨达姆究竟是正常接管权力或是通过政变夺权现在已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了,但从他上台后清洗异己的手段看来至少当时他的地位其实并不稳固。1982年前总统贝克尔突然暴毙身亡,萨达姆给出的理由是病死,但迄今为止伊拉克仍有人怀疑贝克尔的真实死因。在这种形势下萨达姆迫切需要做出一番成绩向伊拉克人证明自己。萨达姆这种心态有些类似于我国历史上的雍正皇帝:两人的上位都有些扑朔迷离,尽管并不能肯定说他们就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的,但外界一直有这样的猜测,所以就迫切需要做出成绩证明自己。类似的例子还有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当然这两位可以肯定地说就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的,而萨达姆只能说是疑似。

不管萨达姆究竟是如何上位的,至少他对外界的猜测是很不满的,也急于做出成绩表现自己。况且从萨达姆的早年生平看来也是一个绝对的强势铁腕人物,否则他也不可能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一步步奋斗成为伊拉克总统。一直以来萨达姆就有一个梦想:把所有的讲阿拉伯语的国家都统一起来,重建一个阿拉伯帝国。而萨达姆为实现这一梦想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使伊拉克成为一个强国;第二步在阿拉伯世界树立自己的绝对威望;第三步统一阿拉伯世界。萨达姆通过石油国有化政策实现了使伊拉克富裕强大起来的目标,接下来他就要树立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绝对权威,而萨达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就是对伊朗下手。长期以来以波斯人为主体民族的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朗一直被阿拉伯逊尼派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与此同时伊拉克与伊朗之间还存在着领土争端。1975年3月15日伊拉克和伊朗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该协议正式将两伊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然而就在萨达姆正式就任总统的1979年伊朗也发生了一件大事:从1978年起伊朗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王室游行示威。这些游行示威的参与者各自的主张并不相同:有人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使伊朗王室成为像英国王室一样的国家权力的象征性存在;有人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这就要求彻底废除王室;有人主张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主张恢复伊朗传统宗教的地位......总之各种对王室不满的人全都在这时走上街头参加抗议。在这一过程中流亡在外的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逐渐掌握了示威运动的领导权。1979年1月伊朗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强烈的反对民意之下被迫出走,两周后流亡在外的霍梅尼回国并宣布“君主制时代已然结束”。

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随后伊朗建立了以霍梅尼等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士为核心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权,而这一事件使两伊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此之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间尽管存在领土、民族、教派等多的冲突,然而那时的伊朗毕竟是一个世俗化国家,不会过分强调教派争端,而随着更为激进的政教合一政体确立之后伊朗就开始试图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而伊拉克境内庞大的什叶派人口就成为伊朗重点争取的对象,这直接威胁到了伊拉克逊尼派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就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的1979年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不过相比伊朗激烈的革命运动而言:萨达姆即使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那么也不过是通过一场“宫廷政变”迫使前总统让位于自己。虽然萨达姆上台后在政府高层清洗异己,不过这一过程中伊拉克在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都没发生太多的动荡。相比之下伊朗在经历剧烈的革命运动后对效忠原政权的政府和军队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一时间伊朗的财政、军队、社会体系出现混乱局面,而伊朗新政府的革命输出之举使其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恶化,伊朗在国际上一时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这在野心勃勃的萨达姆看来正是他打击伊朗进而攫取中东霸权的天赐良机。事实上当时的萨达姆还是很有资本的:1978年伊拉克的外汇储备接近40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80年伊拉克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32位,而当时伊拉克总人口只有1300万。这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过3900美元,而当时的韩国人均GDP只有1704美元。当时的韩国尽管还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正值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与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当时伊拉克的人均年收入是8100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大约是1美元兑换1.49元人民币,所以8100美元大约相当于12069元人民币。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一年才挣一万多,那一个月也就一千元上下嘛。当然今天一个月挣一千多元不算什么,可1980年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是个什么概念?1979年局座张召忠曾在伊拉克工作,当时他的收入在国内算是高收入群体,然而在伊拉克却只相当于当地人收入的1/30左右。萨达姆用充足的石油财富武装起了一支在当时号称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军队:当时伊拉克拥有10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大约48万预备役部队,近6000辆辆坦克、3700门火炮、7500辆装甲车、700多架作战飞机以及飞毛腿导弹。此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其“KARI”防空系统包括:4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16个截击引导中心、70余个防空指挥与报告中心。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了立体火力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

长期以来两伊之间在领土、民族、教派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尖锐矛盾,而萨达姆由迫切希望建功立业,那么自然就将伊朗视为最佳的下手对象。加之这一时期刚经历革命的伊朗国内政局动荡,在国际上又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相比之下伊拉克方面则是财大气粗、军力强盛。在萨达姆看来:此时不打更待何时?萨达姆为保险起见还试图将对伊朗的战争塑造成为阿拉伯人对波斯人的民族宗教圣战,使自己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万众敬仰的英雄,于是他假装站在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利益时提出了一个和伊拉克并没直接关系的问题——就是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的归属问题。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沙迦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并与阿布扎比、迪拜、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和阿治曼5个酋长国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由于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于是萨达姆将自己摆在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领袖的位置上要求伊朗将这三座小岛归还给阿联酋。但作为直接受益者的阿联酋并不领情——公开声明这三座岛屿是阿联酋与伊朗的问题,和伊拉克并无关系。不过对萨达姆而言:这不过只是他发动对伊朗的战争的借口而已,阿联酋的态度其实根本无所谓,于是在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在政府会议上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一开始萨达姆小心谨慎地命令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对此伊朗方面没任何反应。萨达姆将这视为是伊朗在美国的制裁之下虚弱无力的表现,早就试图成为中东霸主的萨达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于是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两伊战争正式爆发。

6

两伊战争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萨达姆·侯赛因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拒绝遵守“阿尔及尔议定书”的规定,因此伊拉克认为该议定书无效。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萨达姆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伊拉克进行防御。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最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双方至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止战斗。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紧紧相邻,有漫长的边境线,同属西亚。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而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但伊拉克国内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而伊拉克的萨达姆是一个强权政治家,他一直谋求国富兵强,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解决边界争端,称霸海湾地区。结果使得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

霍梅尼

总之,两国在边境的争端和两国的宗教、民族之间一直不能缓和。以后也许还是一个导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两伊战争对我国的军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伊朗和伊拉克地理位置

7

1979年,萨达姆上台后,野心越来越大。他想名留青史,统一所有的阿拉伯国家。而伊朗是他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大障碍。伊朗是位于伊拉克东面的宿敌。两个国家积怨已久,他们最大的矛盾是沙特阿拉伯运河。这条运河是通往波斯湾的门户,也是石油出口的航运要道。伊拉克控制这条运河有数十年之久,但在1975年3月15日,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国立更强的伊朗强迫伊拉克放弃一半运河,将运河一分为二。此时的伊朗是由巴列维国王统治。他利用伊朗的石油财富,和美国的强力支持,打造出了世界第五的军队,以及清一色由美式战机所组成的空军。


1979年,伊朗爆发伊朗伊斯兰革命,巴列维政权崩溃,国王出逃。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再度回到德黑兰,受到了数百万民众的欢迎,成为了伊朗的最高领袖。对萨达姆来说,巴列维国王垮台,国立削弱的伊朗既是好事也是威胁。霍梅尼对萨达姆更有敌意。萨达姆是逊尼派,而霍梅尼是虔诚的什叶派。两人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军对伊朗的多个空军基地发起空袭,两伊朗战争爆发。伊拉克的第一轮空袭过去仅2个小时后,伊朗空军也对伊拉克的主要建筑设施进行轰炸。

8

伊拉克于1980年9月22日入侵伊朗,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八年战争,这场战争破坏了该地区的稳定并摧毁了两国的经济。

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声称,入侵的原因是对阿拉伯河的领土争端,这条河是两国之间的边界。然而,冲突根源于地区竞争。

萨达姆·侯赛因直接受到伊斯兰革命的威胁,这场革命在一年前使阿亚图拉霍梅尼在伊朗获得权力。

对阿亚图拉来说,萨达姆是一个残暴的逊尼派暴君,压迫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朗,并没有掩饰他希望看到萨达姆倒台的愿望。

因此,对于萨达姆·侯赛因来说,战争的目的是先发制人:在霍梅尼政权推翻他之前推翻霍梅尼政权。

他认为伊朗处于动乱之中,他的部队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消耗战

到1982年,伊朗部队重新夺回了他们失去的领土,并越过边境进入伊拉克。霍梅尼拒绝了伊拉克提出的停火协议。

因此,虽然萨达姆开始了战争,但是霍梅尼却延长了战争。

冲突变成了消耗战,每一方都明显无视人的代价:

    • 霍梅尼在“人类浪潮”袭击中使数千名年轻的伊朗人死亡。

    • 萨达姆使用化学武器对付伊朗人,并在1988年对他自己的人民 - 哈拉布贾的库尔德人 - 他认为是一个危险的第五纵队。

    • 在“城市之战”中,双方从空中空袭对手的平民。

    • 在“油轮战争”中,双方都在袭击海湾地区的油轮和商船,以剥夺对方的贸易。

    事实上,油轮战争使冲突国际化。

    在伊朗多次袭击其船只后,科威特呼吁外部势力提供保护 ,美国和苏联都介入。

    这有助于扭转对伊朗的势头。

    伊朗官员看到他们的国家已经筋疲力尽,孤立无援,他们敦促霍梅尼接受停火。

    1988年7月,当霍梅尼最终接受停火协议时,他把它比作喝了一杯毒药。

    计算成本

    经济和政治后果是巨大的。至少有50万人死亡,上限估计达到150万。

    双方都没有实现其战争目标。霍梅尼没有推翻萨达姆。萨达姆没有推翻霍梅尼或强迫他重新划定伊拉克边境。

    虽然伊拉克萨达姆希望取得胜利,但实际上他只是避免失败,甚至那需要大量的外界帮助。

    伊拉克的经济困境是导致萨达姆在1990年采取命运决定入侵科威特的因素之一。

    对伊朗来说,后果同样严峻。

    战争不仅造成了沉重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它熄灭了伊斯兰革命的大部分热情。它使伊朗人更加强烈地质疑他们的文职领导能力。

    随着霍梅尼在战争结束后不久的去世,该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内省的时代。

    两伊战争留下了痛苦的遗产。很少有现代冲突如此漫长,如此血腥,如此徒劳。

    9

    两伊战争指的是同在中东的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的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听起来名字相仿,地理位置又相近,二者还都是伊斯兰国家,有人说它们没有冲突,其实这话不对。两伊的矛盾由来已久,矛盾没有解决,战争爆发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主要有三点。

    其一,二者虽同为伊斯兰教国家,但是伊朗是什叶派为主的政教合一国家而伊拉克是少数逊尼派统治多数什叶派的世俗政权国家,二者边界靠近,这就少不了纠纷。其二,伊朗和伊拉克边界也是纠缠不清,一直在阿拉伯河拉锯者。最后伊朗民族为波斯而伊拉克是阿拉伯人,二者本就是世仇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使用伊朗支持的对其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托言,抓住机会突然进攻

    当时萨达姆出动大批飞机空袭伊朗,随后以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和1200辆坦克的地面部队,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约690公里的边界上,先北后南向伊朗境内推动,占领席林堡、梅赫兰、富凯和博斯坦等10个城镇;10月24日又夺取霍拉姆沙赫尔西区,包围苏桑盖尔德、阿巴丹,控制近2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

    伊朗仓促应战,驻边境地区的4个师退守重要城市,并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同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与石油设施,自此,两伊开始了全面战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10

    还是希望各位答主切题,本题问的是原因,而不是经过。


    领土之争和石油之争

    伊朗和伊拉克的纠纷,着重表现在对阿拉伯河主权以及对胡齐斯坦地区和海湾三岛的归属性问题上。

    请看地图


    为什么胡齐斯坦这么重要呢?

    原因很简单:产油啊,这里有巨大的油田区,分属于伊朗,伊拉克。

    伊朗占据了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波斯湾的出海口。

    而阿拉伯和两岸有很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还有石油基地和油港,且是伊拉克通往还玩的唯一出海口。


    1975年伊朗国王巴列维和萨达姆达成了《阿尔及尔协定》,同意以阿拉伯和主航道为中心线进行分解,把伊朗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签约后,伊朗不肯交割土地,这就形成了隐忧。


    民族和宗教问题


    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虽然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多次交战,积怨很深,所谓的什叶派很大程度上就是波斯人摆脱阿拉伯人控制的工具,二战以后,阿拉伯国家积极支持伊朗境内的阿拉伯人搞反政府运动,两伊边境居住大量的库尔德人,结果库尔德人就成了工具,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搞独立,而伊拉克支持伊朗境内的库尔德人搞独立。

    伊拉克其实一直有一个隐忧,萨达姆是支持逊尼派的,但是伊拉克境内信仰什叶派的居多。


    中东盟主之争


    霍梅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后,到处输入革命,号召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起来推翻萨达姆,而中东各国都出现了响应的情况,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陷入恐慌。

    巴列维王朝的倒台直接导致美国和伊朗反目成仇,埃及和以色列单独媾和,被踢出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世界一直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萨达姆在1980年搞出了“阿拉伯民主宪章八项原则”,大大增强了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


    70年代末期,伊拉克内政稳定,是中东第二大产油国和输出国,经济实力腾飞,买了大量的武器,准备找伊朗一较高下,夺取海湾地区的霸主地位。


    霍梅尼和萨达姆的恩怨


    霍梅尼当年因为反对国王在1964年被驱逐出国,此后在伊拉克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霍梅尼不但是伊朗的什叶派领袖,在伊拉克什叶派也有很大影响力。

    萨达姆后来和巴列维达成协议,把霍梅尼驱逐出境,导致霍梅尼被迫流亡巴黎,一下子就结下了梁子。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达的机会上,一个伊朗人扔了一个手榴弹,炸伤了当时的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萨达姆立即指责伊朗是背后主谋,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伊拉克单方面废除了《阿尔及尔协议》,宣布整个阿拉伯河都是伊拉克领土,自封为阿拉伯人代表,到了9月22日开始进攻伊朗。

    这就是两伊战争的由来。


    我相信伊朗人绝对没有想到,和萨达姆打了那么多年,耗费了无数物资,死了上百万人,而萨达姆最后的下场居然是被美国人除掉的。

    萨达姆的死为伊朗扫除了障碍,为伊朗的“什叶派之弧”战略打下基础。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命运的讽刺”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