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算是封建迷信的节日吗?: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喜庆的,也有不忘初心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点滴恩德记于心,人们讲究一个不忘根本,血浓于水,寻根: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喜庆的,也有不忘初心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古国,点滴恩德记于心,人们讲究一个不忘根本,血浓于水,寻根思源,天地万物皆有灵性,皆有因果循环关系。人吗?有生皆有死,继承或者祭祀死去的人也是一种感恩,记住死者,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尽量做到尽善尽美。
有其因必有其果,天地万物皆有循环因果关系,国人相信神话传说之魅力所在,总认为天地万物之中有一股强大的后盾在支撑着咱,那就是信念,是人们向往的美好未来,无论存在是否,有一个念想总是好的,那可以说就是精神寄托。
无论从迷信角度看,还是从传承角度看,中元节那这是一个人们对死者一种记念方式,是一种念念不忘的高尚情操。
节日的来源,并非空穴来风,有一定的历史典故,闲言少叙,言归正传,今天就和大家谈谈中元节的来历。
相传,当年有一位佛前弟子,名为目莲,在其修道中,眼见前世母亲堕入阿波罗地狱,饱受煎熬。他问佛祖,如何能救其母,佛祖云:\"你当须替母亲多积善德,最快方法,便是施食,饿鬼道众灵颈窄肚胀,任何食物到口都变成火,你持经念咒,使食物入口不化成火,而成清凉食品\"。
目莲便广布施食,日后大家便择同一天请法师做法事,向饿鬼施食,向游魂野鬼施衣,施钱,施食,以怜众灵,以积福德,这一天便称之为\"孟兰节\",那就是农历七月十四日。
地府知道农历七月十四日为孟兰节,阳间有法师施食,所以,放阴灵到阳间领受,所以,也叫\"鬼节\",第二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五,人们称之为\"中元节“。
各家各户也效仿布施恩德,在路边或家中,供食品经阴灵,这也是一个用感恩的心不忘初心,记念死者。
中元节是一个文明传承,是对死去人有一点念想,也是一种感恩。
中国历来讲究的是百善孝为先,生死轮回,乃是自然规律,记住死去的人,激励活着的人。人来到这个世上,给他人留下一点念想,也是人生在世不枉走一遭。
从迷信角度看,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何必去大张旗鼓呢?但从自身角度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它一定的意义,生生死死,皆有因果,人们从生到死,都不能忘了根本。人去逝从三日守灵,到七七,到百日,周岁,忌日,再从每年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闰月是送粮送草的日子,七月十五是祭拜阴灵的节日,再到十月一日寒衣节,每年除夕为死者送压岁钱。等等一系列风俗习惯,难道就忘了吗?鲜花寄托哀思,纸钱传递情感,心心相印,虽阴阳相隔,但彼此的恩情不能忘,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民间这天按例要祀祖,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大概是因为人们在七月十五要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营造了这种人鬼交流的气氛,让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
中元节、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所以说中元节不算是封建迷信的节日,而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会,不应该给这个节日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相反,它是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其他三节是除夕、清明、重阳),又是汉传佛教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施斋供僧超度先灵的法会。
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它原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弟子目连在母亲死后非常痛苦,在住处倒悬,以求佛祖为其母亲超度。佛祖让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七月十五)供养十方僧众,终使其母解脱。从此,佛教徒开始兴办盂兰盆会。
佛教传到中国后,南朝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首次设盂兰盆斋。到了唐朝,盂兰盆会更加盛行,除了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火、放灯等活动。中元节一般是7天,到了晚上,各家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死去的亲人。
死去的亲人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3年内死的称新亡人,3年前死的又称老亡人。新老亡人会在中元节回家看看,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先用石灰洒一个圈儿,防止孤魂野鬼来抢,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这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在中元节的最后一天,各家更要备一餐比前几天更好的饭菜来敬亡人。此情此景,正如明朝诗人李之世吟咏的: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中元节、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所以说中元节不算是封建迷信的节日,而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民间这天按例要祀祖,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人们在七月十五要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
在农村老家黄流,农历七月十四这天叫七月节,也叫鬼节,老一辈的人喜欢叫做父母节。这是个传统的节日,小时候在我的记忆中,这一天父亲总在客厅忙着折纸、剪宝、制作冥币。这时候总见到大姑二姑也提个篮子来我家,拿出折好的五色纸、银宝、纸钱等祭品交给父亲。父亲和姑姑们嘘寒问暖,他们姐弟声音低沉而柔软,能感受得到他们缅怀自己的父母而略带悲伤的情感。父亲接下姑姑们送给先人的衣服布匹,在纸条上一一罗列清楚,大概意思好像是“适逢盂兰佳节,不孝子孙谁谁给先人XX(亲人称谓)送了布匹衣服银宝多少……”这张纸条叫“威单”。而母亲也提着篮子去了舅舅家……
父母张罗一切妥当,已是黄昏,灯火初上,公桌上排好祭祖的饭菜,父亲和哥哥们按序跪拜祖先完毕,燃放鞭炮,接着就开始把纸衣纸钱和香宝连同“威单”烧给先人。另外父亲也准备一些香烛纸衣纸钱拿到门口烧,一边烧一边念“在这,备点衣服银宝给周边各位坡上人享用,请各位拿好。“
所谓“坡上人”,按本地民间的说法是不幸在外死亡而通过请法师作法喊魂喊不回的亡灵。另外有一种情况是没有婆家的女子死后也将成为孤魂野鬼。
在民间,一个人如果不幸在外面死亡,他的魂魄就落在外面了,亲人必须在第六天的时候去他丢命的地方叫魂,就是把他的魂魄叫回到家中。具体的做法是用两根白线从死亡的地点一直牵引到他的家,亲人抱着一只鸡给他寄魂,回来时亲人不断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让他的魂魄沿着线回来。
小时候常常见到两根白线平行丢在公路上,我们都知道是喊魂线,不敢碰。魂喊得回,晚上他的祖先才来把他魂魄接走,这样他才是有家可归的鬼,如果喊不回他的魂,那将变成孤魂野鬼。至于这个人的魂回还是不回,只有来作法的法师说了才算。能够把魂魄呼唤回家,是对失亲者最后的安慰。
另外没有婆家的女子去世也属无家之魂,在农村骂女孩最毒的话莫过于“姑魂”这个词了,就是没嫁人就离世的年轻姑娘。 她的悲惨不仅仅是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更凄凉的是,死后魂无归处。
问起父亲,这七月节是怎么来的?父亲说:从小就听老人说七月节也叫盂兰节,是为了纪念盂兰而形成的节日。古代有一个叫盂子的人,从小就没了父亲,母亲盂兰辛苦把他拉扯大,母子相依为命。他每天出去耕地,母亲忙完家务事后就做好饭挑去给他吃,盂子脾气不好,对母亲态度恶劣,常常一不顺心就打骂母亲。特别是母亲一但送饭晚了,他不但破口大骂,而且用牛鞭抽打母亲,母亲很害怕,都尽量早做早送。有一年七月十四日,盂子犁田,中间坐下来抽口烟,无意间看到一头母牛正侧卧在田野里,艰难地挺着鼓鼓的肚子,拱着腰,立着尾巴,一阵阵的抽搐呻吟,喘着粗气,不停地蹬踢着四肢,样子极为痛苦,经过长久艰难的挣扎才把牛犊生出来。牛犊生下不久,牛妈妈顾不得虚弱的身体,站起来帮助牛犊舔落包裹在身上的胎衣,舔干牛犊全身的粘液……母牛下崽的痛苦和她对幼仔呵护的一幕深深地触动了盂子的心,他回想母亲单身一人含辛茹苦,从小对他的呵护和照顾,潸然泪下。想起他一向对母亲的粗暴,他后悔莫及,内疚无比,暗下决心今后一定善待母亲,孝敬母亲。正想着,肚子饿得呱呱叫,他抬头看了看日头,发现晌午己过,而母亲还没送饭来,母亲从来没这么迟的呀,要是以前他准怒火中烧了,但他今天平生第一次担心母亲是不是身体不适或出什么事了?他手里拿着水烟筒,站立在高坡处向母亲来的方向眺望。突然眼睛放光了,他看见母亲正挑着担,在泥泞的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的向他的方向赶来。母亲驼着背,步履蹒跚,盂子心头一酸,顾不得放下手中烟筒,向着母亲冲去,准备去迎接母亲。母亲远远看到盂子手里攥着竹烟筒向他冲来,联想起平时不怎么迟到,都被他用牛鞭抽打,今天来这么晚,他生大气了,还拿着烟筒。母亲越想越害怕,她慌忙丟担往岸上跑,盂子在后面边喊边追,母亲情急之下,慌不择路,脚被岸上一株割浪树头绊倒,重重地摔趴在地上,鲜血染红了嘴边的沙土。盂子赶到,抱着母亲捶胸大哭。母亲弥留之际对儿子说:“对…不…起,我今天身体突然不适耽误了做饭时间,来…晚…了……”还没说完母亲就咽气了。盂子顿感心如刀割,痛不欲生。盂子背着已经断气的母亲回家,倾其所有厚葬母亲后,到岸边挖出绊倒母亲的割浪树头,截取中间最有格的一段雕刻成母亲的头像,供奉在客厅中间,每月的十四十五都烧香跪拜,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都备足冥币衣裳烧送母亲,备好饭好菜祭奠她。
渐渐的,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祭奠先人的节日。而且雕刻先人的头像,神牌的材料必须是生格的割浪树木头。一个个家族一代代的先人就这样用割浪树木刻成“神袖牌”,安放在客厅中央特制的“公棚”上。但习俗演变至今已简化了许多,以前的“公棚”没有了,用割浪树头雕刻的“神酒牌”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相框里放着用红纸抄录的家谱。
据父亲讲,他们小时候每到七月节当晚,村里的孩子们总做一种游戏,就是一群小孩,每人手上拿着一把点着的香,围成一个圈,拿着香的右手都伸向圈里然后有节奏的一边摇着香一边唱起童谣“招呀招牛公,招得牛公来不来,天上有个金银星,土下有个金银牌,牛公牛公快快来……”
每当唱到这里,他们当中总有一个人翻着白眼,打着哈欠,全身软绵绵跟打醉拳一样东倒西歪的,大家就知道他已被鬼上身了……父亲说只有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做这种游戏时才有鬼上身的事,平常是没有的。
听了父亲讲述的故事,我百度了一下,网上的盂兰节和父亲说的不一样,我笑着对父亲说:“老父你讲的是真是假呀,都没有记载的”,父亲说这是我们农村人口口相传下来的故事,还记个什么载。
也许这是咱家乡独特的风俗传说,我宁愿相信自己家乡的传说。中国传统的节日都饱含孝道和感恩的元素,这个传说凄惨,悲凉,令人扼腕叹息,无限感慨。告诫后人从小就要懂得对父母感恩,要孝敬他们,且感恩要及时,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像盂子一样追悔莫及,抱憾终生。动物尚有反哺之义,跪乳之恩,何况是人。
过七月节让人感怀先人,教育后人要懂孝道,善待父母,让兄弟姐妹在共同愐怀祭奠先人的过程中记得血脉深情,记得曾经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的一奶同胞,能够凝聚感情,互相扶持。而对自己祖先的祭拜之时,不忘对“坡上人”献香烧纸,更使人心怀悲悯,以鬼及人,同情弱者,善待他人。从这个层面理解,七月节这个古老的节日意义非凡。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由来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伤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发展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中元节的习俗主要是放河灯,放焰口。
放河灯,有的地方又称放水灯放湖灯。因所放的河灯为荷花形,故又称放荷灯,是旧时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又称为鬼节)时,为祭奠逝去的先人而举行的一种活动。最早是为导引鬼魂进入极乐世界或早托生转世而举行的,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一种旅游性质的游艺活动。
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播。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
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移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凯奉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孟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清代诗人虎地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据我所知,中元节,我们这里民间按季节月份,称为“瓜果节”,在农历七月十五进行,飨祭先人。
另据目莲僧救母传说,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莲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地藏王菩萨的前身罗卜,又名目莲僧,天生佛性,心地善良,然而他的母亲却是嗜杀成性,不日就杀鸡宰鹅,以戮生害命,艳享口福。目莲每每劝母弃恶从善,不要杀生,但他母亲把儿子的话当做耳旁风,竟然把一只狗杀了煮肉吃,不久目莲的母亲一命呜呼,归阴曹地府去了。目莲不忍其母堕落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告诉目莲,于七月十五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海。
目莲到地府,见到母亲,但因生前罪孽深重,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的东西吃不到口中便化作火炭,目莲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在佛的指点下,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超度亡人,目莲母亲得以吃饱转世,生变为狗,目莲又以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每年七月十五的节日,叫做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瓜果节,有的地方称为鬼节,施孤,斋孤,地宫节等。
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盆会,佛经《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慎终追远的俗信,于是非常普及,西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这个节,但其遵行的追念内容稍异,但是如果把这个民间的传统节视为迷信,则未免太过。
中元节是鬼节,地狱门大开,又叫盂兰盆节,这一天一般祭祀亡灵,超度鬼魂,喜欢传统文化,传统命理的点点关注
这个题目算是个难题,原因是封建迷信的大帽子让人不敢作声。但是我要说封建和迷信不是一回事儿!封建是一种过时的旧制度,是被历史车轮碾压淘汰了的落后制度,是不讲公平正义的劣等制度。迷信是一种认知评价,是对自身能力达不到的人或事物或某种理论在无法理解认知验证前题下产生的盲听盲信的非理性行为。当下时代对迷信普遍采用了贬义处理,但是把一些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统统放在迷信的框里加以摒弃,我个人觉得未必适宜。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重阳并称古时祭祖的四大节日。祭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也是事实证明了的中华民族5000年不断代,不消亡的重要保证!对祖先的崇拜不能简单算作是封建迷信,虽然代代传递,家族传承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是认同祖先,拜祭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长久不衰的法宝,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充满凝聚力的核心,不能因为我们目前科学理论的低级和科学验证手段的幼稚而简单粗暴地把祭祖现象归类为迷信。至于说把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作为鬼节,盂兰盆节,这只是道教和佛教为教化信众而作的比类说法,无可厚非。信教自由是受宪法保护的,公民之间不应该相互歧视!有公信力的舆论部门更不应该带歧视色彩来引导舆论倾向。中元节是深受东方思维影响的传统节日,是在祭祖理念基础上同理泛爱的表现,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文化理念的突出表现。所以,中元节的拜祭绝对不应该简单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源头往往与某一节气,或某一传说,或某一典故有关,传达着十分浓郁的文化气息。
道教的全真教派认为,儒释道三教同源。而道家每年的盛会有三次: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七月十五日,称作中元;十月十五日称作下元。
农历的正月也称元月,意为一元复始。由于古人称夜为\"霄',所以,人们把:上元节\"也称元霄节,因为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个月圆之夜,人们在节庆中,便形成了食象征:团圆\"之意的元宵,所以\"元宵节\"的名气更普及。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俗称:鬼节或\"先人节\",而佛教则称之为\"盂兰盆节\",据说在这天超度亡灵,其福报可达百倍。同时也可追念父母及先祖的恩德,而中元节这-习俗,为释道儒所共崇。
可以说,中元节确实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今人已不太信了,但是仍有人在这天烧点纸钱,以示不忘先辈恩德。
、
问一
跃
卩\"
刀
'、
一、
-
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清风正在霏微潜入,不似中秋时,已是夜凉如水。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传说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于是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即为元宵节。
这一天,既是民间俗称的“鬼节”、“施孤”,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中元节让我们知道自己来源,明了自己的历史,看清了未来的方向: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一慎终追远,不忘先祖
老人们都说,中元节这天,地官会打开地府之门,让已故的亲人回家,再食一回人间烟火,再度一次月圆之夜。
所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烧香焚纸,点荷灯为亡者指明回家的路。
祭祖时,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位请出来,恭敬地放到专门的供桌上,除了供品以外,还要向先人汇报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其实,祭祖和迷信不迷信没有任何关系。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
中元节的祭祖就是圆满孝敬之道的体现。“心生则种种法生”,以一颗虔诚的心,感恩祖宗的心去祭祖,将牵挂和思念分享给黄泉下的亲人和那个世界,让人间和另一度空间像月亮一样圆满。
焚香悠然凌空去,思念缥缈随风还。这是生者对亡人的思念与怀念,这是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告慰。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亲长送终要尽礼尽哀,对先祖祭拜要诚敬追思,这样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生命就像一棵树,先祖是树根,父母是树干,我们就是树上的果子,我们和父母、先祖永远是一个整体。
慎终追远,如果只注重形式,甚至于造成迷信,那就毫无价值。倘若明白真正的用意,了解不忘根本的道理,寄以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的厚望,那才真正有价值。
而孝道,不仅是每年祭祖之日才该有的仪式,而要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处,时时想着父母,竭尽全力让父母生活的更快乐,更美满。
斯人已逝,生者常思。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眼前人。
二懂得敬畏,不失良善
鬼节不是迷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依然有意义。
荀子曾言:“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
君子把鬼神之说当成一种文化,小人把鬼神当成一种灵异的迷信。当成文化是好事,当成迷信就坏事。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对于中国人来说,鬼神是敬畏,让我们约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很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就是没有一点点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多了这份敬畏,我们就能更好的约束自己,善待别人。
明代大儒方孝孺言:“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心存敬畏,才会有所忌讳,行为才能有所止。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时时保存敬畏心、恭敬心、谦卑心,才能看清自己,成长自己。当敬畏心升起之后,我们就会不失良善,才进而可成君子。
不失良善,就是和人相处做事,都保持了诚意与善念;就像一柄烛火,时时照耀自己,也会为他人带来光亮。
周国平说:“有所敬畏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做人的根本,就是良善。
在身外,我们要敬畏星空自然;在身内,我们要敬畏道德情操。我们以此自律,从而不断向善向上。
中元节,让人重拾敬畏之心。懂得了敬畏,自然不失良善。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