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大。奉系的实际损失远比账面数字要大。


1925年奉军整编后,共有6个军团,合计20个师,外加7个步兵旅、2个骑兵旅以及2个炮兵旅。六个军团的负责人,分别是第一军团姜登选,第二军团李景林,第三军团张学良,第四军团张作相,第五军团吴俊升和第六军团许兰洲。

这六个兵团,总计兵力约为20万。

注意了!这20万人是奉系的精锐,也就是奉系的“本”。后来奉军入关,席卷华北,又收编的大约20多万其它派系的部队,跟这20万人是不能比的。那都是不堪一击的,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的“草头军”。

比如后来盗掘东陵的孙殿英的直鲁联军第十四军,哪里能称得上是军队?打仗不行,军纪不行,人品也不行。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根本靠不住。

奉军真要打硬仗,还真就只有1925年整编的20万老奉军才靠得住。

在这20万奉军精锐中,张学良统领的第三军团更是精锐中的精锐。论兵力,第三军团约占奉系精锐的30%;论装备,第三军团的各式轻重机枪多达千余挺,这个比例不仅高于同期的民国军阀,也高于日军。在当时中国领土上,能与之比肩的,只有日本关东军。

另外,第三军团还有两个完备的炮兵旅以及数个骑兵营和工程营。无论远程掩护能力还是快速反应和增援能力,都非常强。

搞清楚了奉系的家底,再来看郭松龄叛乱造成的损失。

先看账面上的损失。

一,第三军团在叛乱中,损失约万余人。

二,张作相的第四军团与辽西警备部队的损伤也约两万多人。

三,李景林的第二军团在与冯玉祥的争斗中,精锐损失约万余人,杂牌全军覆没。

四,奉军第10军的一部分在参谋长兼炮兵司令魏益三的带领下,投降了冯玉祥。

五,奉系五虎将之一,同时也是第一军团负责人姜登选被杀。

此次奉系内战,总计导致奉军账面上减员了近五万多精锐,十多万杂牌。开战之前,张作霖拥兵40万,完虐冯玉祥,瞧不起包括直系在内的其它派系。而战后却惨到要先联络死对头吴佩孚、阎锡山等人才敢对冯玉祥开战。前后这么大的反差,估计就是因为内战的关系,让奉军的兵力直接就腰斩了。



再看账面上看不到的损失。

一,张作霖为了打败郭松龄,与日本签了一个条约。但后来张作霖反悔,拒不履约,使得日本方面对他极为不满。1928年皇姑屯事变的发生,与此事有分不开的关系。

二,张学良一直亲郭松龄,把自己的军队指挥权完全交给了他,结果郭松龄搞出这么大的乱子,让杨宇霆觉得小张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事后对他愈发的蔑视。而张学良事后则认为是杨宇霆逼反了郭松龄。其目的是为了架空自己的势力。因此张学良和士官派矛盾越来越深,两边的不信任感也越来越深,导致杨宇霆最终被杀。这平白无故增加的奉系内耗,其实完全没必要,除了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外,什么好处都没有。

三,郭松龄叛变,对张作霖在奉系中的威信也有极大的打击。奉系是军阀体系,一切靠实力说话。汤玉麟、吴俊升等人对张作霖一直都是三心二意。之前张作霖有实力,还压得住这帮人。他想提拔张学良接班,这帮老人也不敢说什么。但郭松龄造反,把张氏父子的嫡系家底赔了精光,事后,不仅张作霖说话的分量大不如从前,张学良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他再也无法集中资源,搞出像第三军团那种精锐。

四,张作霖死后,丧失了资本的张学良在奉系内部的话语权愈发的薄弱。比如,中东路事件时,张作相在派兵增援的问题上就不听张学良号令。热河抗战时,汤玉麟在热河也根本不理张学良的指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郭松龄叛变,败光了张作霖给张学良留的家底,使得小张在张作霖死后,在奉系集团内,什么都不是。(当然张学良本身的能力也有问题,他的水平不足以坐镇东北)



所以可以这么说。奉军在1925年12月,就已经死亡了。后来的奉军(东北军),虽然表面上看,仍然还是一股强大的势力,还在运作,但其实已经没有魂了。并不能称作是一个整体。

最佳贡献者
2

东北王张作霖所掌控的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实力达到了巅峰。而在郭松龄反奉大战之后,奉军开始由盛转衰,直到东北易帜。


郭松龄叛乱给奉军所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损失几万军队这么简单,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郭松龄掌握了奉军的精锐兵力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胜利后,奉军实力大增,张作霖进行了扩编。奉军先改旅为师,整编出二十个师,外加多个独立步兵、骑兵、炮兵旅。之后,又改军为军团,整编出6个军团,2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总兵力在30余万人。

6个军团分别由李景林、张宗昌、张学良(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张作相、吴俊升任军团长。1个军团,一般下辖2个师的兵力,只有张学良的第三军团比较特殊。张作霖几乎把奉军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都交给了张学良。

郭松龄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反奉时,掌控了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2个炮兵旅,外加1个工兵团的兵力,共计7万余人。其中,5万余军队是奉军中的精锐,而仅有的两个炮兵旅也都归了郭松龄。

郭松龄反奉之战前期非常顺利

开战之前,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了反奉联盟。最初,计划进展的似乎很顺利。

冯玉祥率军进攻热河一带,牵制了奉军汤玉麟、阚朝玺,以及5军团张作相所属于深澄共3个师。

奉军2军团张宗昌南下,正在与孙传芳的五省联军苦战。

奉军4军团姜登选被郭松龄枪杀,韩麟春接任,率军退守奉天。

吴俊升所辖的6军团,远在黑龙江,远水不解近渴,只剩下张作相的5军团部分兵力成了大战初期抵御郭松龄大军的主力。

很快,郭松龄就占领了山海关,破锦州,攻新民,直逼奉天城。


张作霖几乎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被突入其来的状况搅乱了精神,打包了大帅府的财物,准备火烧大帅府之后,赶快逃跑。幸亏在杨宇霆、王永江等人的安抚之下,张作霖才算镇定了下来。

冯玉祥渔利,反奉联盟瓦解,战势开始反转

正在郭松龄进攻顺利之时,冯玉祥为了争夺京津地区,掉头与李景林开战,导致李景林背盟。反奉三角联盟瞬时瓦解,郭松龄失去了大后方。为了防止李景林突然派兵进攻山海关,郭松龄不得不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魏益三率军驻守。

冯玉祥取热河之后,也是按兵不动,觊觎东三省,就等着郭松龄与张作霖两败俱伤之时,趁机渔利。这让郭松龄也不得不时刻提防冯玉祥的动向。

一个冯玉祥坏了一锅粥,反奉局势开始有了反转的苗头。

原本被冯玉祥牵制在热河的奉军三个师,也有了精力开始骚扰郭松龄的西翼。

而张作霖则以同意“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为由,取得了日本的支持,将奉天的治安、防务交给了日军,确保奉天不失,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日军的干涉,也让张作霖有了喘息的机会。日军应该没有直接参与对郭松龄军的作战。

接着,张作霖又调来奉军的种子部队,也是奉军精锐中精锐,军士教导队。他以教导队为种子,迅速招募了一个旅的兵力,开赴新民巨流河前线,抵御郭松龄。

张作相、韩麟春、张学良,将手中可以动用的步兵、骑兵,全部都集中到了巨流河一线。

因为缺乏炮兵,张作霖不惜将东北兵工厂的火炮技师,东北陆军讲武堂的炮科教官,悉数调往了巨流河。这些人可比普通炮兵打炮精准多了,搞的郭松龄认为是日军出动了炮兵支援张作霖作战。


张学良也调来了奉军的空军进行支援。

吴俊升也紧急调拨其所辖的骑兵师,从黑龙江驰援巨流河。正是吴俊升的这支骑兵师,绕后骚扰郭松龄的军队,才阴差阳错的生擒了离开司令部的郭松龄。

张作霖为了鼓舞士气,不但给与最好的饮食,棉服,还让五夫人带着银洋,到前线犒赏三军。

反观进攻至巨流河的郭松龄军队,因为缺乏后勤,缺衣少食,不得已只能抢百姓的,导致士气低迷。同时,弹药补给也成了问题,而炮兵旅的炮弹,辎重部队竟然忘了运输引信,导致发射的炮弹全成了哑弹。

郭松龄被俘,反奉失败

郭松龄的军队在张作霖军队火炮、飞机的一顿狂轰乱炸之下,彻底崩溃了。原本他们就对东北军打东北军持有疑问,这下士气彻底没了。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在张作霖军队的不断攻击之下,郭松龄的士兵纷纷举起白旗投降。

郭松龄见大势已去,准备逃离新民,结果正好碰上了吴俊升的骑兵,被活捉。郭松龄反奉大战以失败告终。

郭松龄叛乱给奉军造成的损失

郭松龄这次叛乱,给奉军带来了巨大损失。

1、第三军团损失三万余精锐兵力,导致奉军精锐仅余两万;防守的张作相等军,损失更是达四万多;李景林损失万余人。

2、奉军五虎将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一下少了三个。姜登选、郭松龄被杀,而李景林因为参加过反奉联盟,丧失了张作霖的信任。张作霖将直隶督办委任给了张宗昌的部下褚玉璞,导致李景林不满脱离奉军。

3、郭松龄的得力干将魏益三率近两万奉军投奔了西北国民军,后来不但抵抗奉军进攻国民军,还参加了对奉军的北伐。

4、张作霖在经历这次剧变之后,开始不再信任新派士官,更加倚重张作相、吴俊升等旧派将领。支持郭松龄的中高级将领,除了极个别的之外,全被清除出军队,失去了带兵资格。这也导致了奉军的战斗力开始有所下降。

5、导致张作霖的左膀右臂,王永江出走。张作霖在稳定了东北局势之后,誓要入关报仇,导致了不同意继续战争的,主管东北财政,为东北的经济、教育、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王永江辞任。

6、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张作霖被日军刺杀。张作霖为了抵抗郭松龄,不得已跟日军签订了密约。可是,张作霖知道如果履行了,会被千夫所指,成为千古罪人,所以,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理由,进行抵赖。最终,促使日军动了杀机,亡命皇姑屯。

7、导致张学良在奉军的威信下降,失去了最得力的支持。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原本张学良在郭松龄的支持下,在张作霖的袒护下,掌控了奉军近三分之一的兵力,以及全部精锐。这种情况下,权力交接时,张学良可以挺直腰杆,毫无畏惧。可现在,张学良要面对元老们的压力,导致奉军内部不稳。


8、导致张作霖的左膀右臂,杨宇霆被杀。张学良失去了郭松龄,为了控制东北军,只能对不服命令的元老下手,处死了杨宇霆等人。

郭松龄反奉大战之后,奉军失去了倚重士官派、陆大派进行革新的动力,经济、军事实力都开始急转直下。张作霖开始梦想坐一次“龙椅”的感觉。虽然他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可是,很快摔了下来,成了北洋军阀最后一任总统。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郭松龄的反奉大战,促进了北洋军阀的覆灭。

3

郭松龄反奉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光直接损失就超过了两次直奉大战的总和,还没算潜在影响。

1925年11月24日,因为和张作霖、杨宇霆的矛盾激化,奉系大将郭松龄通电反奉。郭松龄擅长带兵,是张学良一手选中帮自己处理军务的人才,深得张学良信任。加上张作霖为了给张学良积累军功,因此郭松龄当时所指挥的京榆驻军下属步兵7个师,两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共计7.5万人。起部队集中了奉军装备最好、训练最好的部队,是奉军精华所在,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系获胜以后,奉军大举入关,留守东北的部队很少,特别是奉天只有3个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两个骑兵游击队,总共2.8万人,可谓兵力空虚。因此张作霖一时也是惊慌失措,差点通电下野。
后来因为日本人的支持,张作霖得以把黑龙江、吉林的部队调到奉天,在巨流河和郭松龄的大军展开激战,并在关东军的直接支援下击败了郭军,张作霖才转危为安。

但是此战对于奉系来说损失还是非常惊人的。在郭松龄和奉军的作战过程中,双方都伤亡了上万人。加上郭松龄兵败以后,其留守山海关的部下魏益三拒绝向张作霖投降,率6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转投了冯玉祥,因此奉军直接损失的部队就在3、4万人左右,超过了此前两次和直系交战损失兵力的总和。

此外因为郭松龄部是奉系最精锐的部队。郭松龄战败以后,虽然这些部队大多重新归顺了张作霖,但是双方之间已经有了裂痕。还有像奉系大将、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因为开始也倾向郭松龄,此后和张作霖也是貌合神离。

除了战争损失外,张作霖为了镇压郭松龄之叛和善后,也不得不大幅度增加了军费开支,对于奉系的财政也是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因此郭松龄反奉,可以说是奉系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

电视剧《少帅》里描述的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都记得吧?奉军七天之内全线崩溃,而真正败而不溃且为全军断后的,正是张学良、郭松龄统率的第3、第8这两个精锐旅。关于练兵这一块,陆军大学毕业的郭松龄可是不含糊的,这两个旅也就成为“少帅”在奉军中的基本盘。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军阀大获全胜,部队扩编为六个军团20个师约30余万人,这其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的实力最强,下辖张学良兼师长的第4师和郭松龄兼师长的第6师,以及赵思岳第5师、高维岳第7师、齐恩铭第10师和裴春生第12师,另附两个独立炮兵旅和五个工兵营,约80000人马。


该军团的这第4师和第6师就是由原来的第3、第8旅扩编而来的,是奉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而第三军团长张学良因为“太忙”,以及出于对郭松龄的绝队信任,将该军团所有军务交与副军团长郭松龄打理,因此郭实际掌握了这个野战军团,仗也基本是郭指挥打的,威信亦高。



不妨对比一下,张作霖非常信任的张作相,其第五军团也只有50000余人,因此,郭松龄掌握了奉军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部队,还是最能打的一批。此时张学良的第三军团部,还兼着奉军的“津榆警备司令部”,什么意思呢?就是控制华北和平津一带的主力机动兵团。


因为奉军赢得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坐地分赃,杨宇霆、姜登选、李景林、张宗昌等人都成为了一省“督军”,自然也分别带走了一批部队镇场子,因此张学良、郭松龄的军团是奉军唯一保留的野战机动部队,驻扎于关内外的咽喉重地:山海关至冀东地区。



而诺大的东北,当时只剩下张作相军团和黑龙江吴俊升的省防军,其中辽沈地区仅有30000人不到,兵力分散且战斗力不强。所以郭松龄倒戈之前也是认真计算过兵力和实力比的,除去必要的留守部队外,他可以集中70000人以上的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奉天。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郭松龄将所部编为“国民军”五个军14个旅,于1925年12月10日挥师占领锦州,奉天城里的张大帅已经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完蛋了。但是在日本关东军的干涉和张学良的宣传攻势下,郭松龄所部最终在巨流河(今辽河)兵败,12月25日,郭松龄夫妇被杀。



应该说从锦州之战到巨流河之战,双方的战损并不是很大,伤亡万把人的样子,郭军的大部分官兵最后都“反正”而不是被消灭了。但是郭松龄的反叛行动,仍然严重削弱了奉军实力,并且影响非常深远。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张学良第三军团重建以后,战斗力已大不如前,覆水难收啊。


第二条是此役过后,过于信任郭松龄的张学良一时也成为众矢之的,张作霖甚至要做出姿态“办了”自己儿子,因此奉军中的“陆大派”以及张学良为代表的“新派”遭到沉重打击。在此战中立功的“老派”和杨宇霆的“洋派”暂时得势,这两拨人掌握实权后,张学良、郭松龄操持的“整军经武”大为倒退,奉军总兵力虽然没有明显减少,战斗力却直线下降。



比如一年多后北伐战争期间,张学良率第三、第四两个军团在河南迎战北伐军,在兵力火力均占优势的情况下,反而遭遇临颍战役的大败,一方面是北伐军战力强劲,一方面就是奉军素质不堪,内部矛盾重重。对于跟随郭松龄起兵的中下级军官,张作霖虽然没有秋后算账,但老派和洋派对他们的打压和排挤,是在所难免的。


第三条是李景林和张宗昌的逐渐失控,作为原奉军的大将,第一军团长李景林本来曾与郭松龄相约反奉,最终却跟冯玉祥打了起来,造成郭松龄孤军深入。而郭松龄兵败被杀后,李景林为求自保,与张宗昌合组“直鲁联军”,等于在奉军内部自成一派,所以说郭松龄虽然没有推翻张作霖,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张作霖的统治基础。



李景林的部队在与冯玉祥大战中损失惨重,1926年3月又不甘久居张作霖之下,准备反奉成为第二个“郭松龄”,结果被张学良和褚玉璞发觉后断然处置,只好通电下野投奔广州国民政府。在此期间的一番折腾,奉军第一军团的兵力也所剩无几了,所以说,郭松龄反奉的后果绝不仅仅是他个人兵败被杀那么简单。


至1928年初,经过整补的奉军还有四个军团约35万人,但是战斗力和军事素质却较1925年严重下降了,张学良50000大军甚至啃不动傅作义一师人马防守的涿州。乃至于后来张学良杀掉杨宇霆造成东北军内部不稳,其实都是郭松龄反奉的后遗症,因为当初力主杀郭的,正是杨宇霆等人。


5

由于郭松龄掌握着张作霖的精锐军队,又是密谋准备,又联络冯玉祥、李景林等通电全国轰张作霖下台。郭松龄的军队一路连战连捷,势如破竹,直逼奉天(沈阳)。打的张作霖心灰意冷、兵败如山倒,竟然计划收拾家当、烧掉大帅府,逃往大连,幸而把兄弟吴俊升、汤玉麟等勾结日本人抄了郭松龄的后路,致使郭松龄兵败被俘,后被处决(还有郭的夫人韩淑秀)。

郭松龄高大挺拔,朴素简朴,平素和士兵一样穿布军服,当时的奉军高级将领都是呢子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高大魁梧的郭松龄穿上布军服和白俄兵一样高大,因此被人们戏称为“郭鬼子”,据说祖上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

当年在张作霖帐下,郭松龄与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姜登选并称五虎将,?这五人品行不一,性情各异,郭松龄属于机敏狡诈而城府极深的那种人,独独和豪爽轻财,和蔼可亲的姜登选一向不睦。后在郭松龄滦南倒戈反奉时,借机扣留姜登选并被郭下令处死,姜和郭曾经同帐共事,而姜在奉系集团有着很高的威信,姜的被杀可见郭的心胸狭隘。

郭松龄受过北京陆军大学的系统教育,曾加入同盟会,在广州和天津两次谒见过孙中山,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在奉天讲武堂任教官期间,其所作所为,如远离声色、自持清廉、治军严谨,对部下赏罚分明的一身正气等,深深影响了作为学员的"少帅"张学良,两人遂成莫逆之交,通过这个捷径,再加上郭在两次直奉战争中有勇有谋、屡立战功,郭松龄很快成为奉军的重要将领,掌握了奉军的精锐军旅。

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亲睹了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国家破败、百姓遭殃的情景,不由得对张作霖、杨宇霆之流继续扩军备战,抢夺地盘的行为大为不满。遂于1925年末在天津秘密策划反奉,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请张学良接管大权,随后整军带队以破竹之势,击溃张作霖的奉军防线,一路直逼奉天(沈阳)。




6

郭松龄的反奉,奉军兵力的损失大约六万人,但是损失最大的应该是奉系的高层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看看郭松龄反奉过程中,奉系到底死了多少士兵

张作霖的奉系部队在直奉二次大战之后大获全胜,所以收编了很多部队,收编之后的部队被张作霖扩编成为六个军团,合计28万左右,其中郭松龄作为副军团长和张学良一同掌管六大军团之一的第三军团。这个第三军团可以说是六个军团的王牌主力,大约有八万人。

直奉二次大战之后,郭松龄反叛,晚年的张学良曾经说过,自己最尊敬的人就是郭松龄,年轻的时候亦是如此,所以张学良的第三军团几乎都是由郭松龄直接掌管,除了自己的警卫部队之外,有七个步兵师,两个炮兵旅,一个工兵团,大约有七万多人都是在郭松龄手下。

而因为直奉大战,张作霖开始分封,分出去好多部队镇守其他地方,导致在奉天本地只剩下了三个师、一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两个骑兵游击队,大约三万人,在郭松龄和奉军的作战过程中,双方都伤亡了万人左右。

在郭松龄兵败以后,留守在山海关的部下魏益三拒绝向张作霖投降,率6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转投了冯玉祥,因此奉军直接损失的部队就在三万人左右。

不仅如此,张作相的第四军团与辽西警备部队的损伤也约两万多人。

因为郭松龄是联系冯玉祥一起反叛的张作霖。所以李景林的第二军团主要就是在和冯玉祥的部队作战,争斗中,第二军团同样死亡万人左右。

统计一下,在兵力的情况上,奉系在经过郭松龄反叛之后,损失了有六万人左右,虽然没有伤到根本,但是也伤筋动骨了,损失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军队。

相较于兵力上的损失,奉系的高层力量损失更多

首先,张作霖手下五虎将的姜登选被杀,而反叛的首领郭松龄也是被击毙,五虎将直接损失两位。

其次就是张作霖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之前老张手中有兵,手底下的汤玉麟等就算不服也不敢声张,还得怕老张翻脸,但是在郭松龄反奉之后,老张手里的兵一下就少了很多,特别是之前小张率领的第三军团,那可是一个当做两个看的精锐,所以在郭松龄事件之后,老张的话语权就没有那么强了。

还有就是作为接班人的张学良地位一落千丈。张学良因为过于信任郭松龄,所以将手中兵力都交给郭松龄掌管,才使得郭松龄反叛的力量如此之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张学良几乎被所有人口诛笔伐,从而导致杨宇霆认为小张不靠谱。

而在老帅皇姑屯被炸死之后,杨宇霆就开始打算掌控全局,才有了后来老虎厅诛杀杨宇霆的事件,毕竟在那之前杨宇霆还是很听话的,虽然膨胀,但也不会如此恶劣。在张学良杀掉杨宇霆之后导致的东北军内部不稳,也算是郭松龄反奉造成的损失吧。

可以说,郭松龄的反叛才是奉系由强变弱的转折点,这才是奉系损失最大的地方。

7

一、郭松龄在奉系军阀中身份特殊,分量极重

郭松龄,字茂宸,是奉系军阀中著名将领,由于其与张学良早年交好,故而深得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信任。由于郭松龄自身出色的才干,张作霖甚至想将郭松龄培养成为将来辅佐自己儿子张学良的奉系二号人物。

正是因为郭松龄独特的身份地位和出色的才干,使得他在奉系军阀内部得到了张作霖父子的特殊照顾,不仅官职得以迅速的攀升,而且其麾下所指挥的部队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素质都是奉系军队中最为精锐的!

在郭松龄叛乱之前,也是其实力达到顶峰的时期,其麾下的精锐部队总计有大约7万人左右,其规模是整个东北军四分之一的军力!

这一部分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让大家心中有一个概念,郭松龄叛乱的规模究竟大到什么程度。


二、郭松龄叛乱的时机很要命

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后,张作霖麾下的东北军大举入关,奉系的整个战略重心已经开始偏向华北地区,准备在击败各路军阀之后席卷天下。而这个时候,奉系最为空虚的恰恰是其赖以起家的后方奉天一线。

郭松龄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着张作霖把注意力投向关内的时候,率领7万精锐突然发难,直扑奉天地区,意图端了张作霖的老巢。而当时奉天及周边辽中地区的守军总计也就只有3万人,且战力远非郭松龄麾下精锐的对手。

事情出来之后,张作霖简直是震惊到了极点,原本自己准备对冯玉祥等人逐个击破的战略谋划被彻底打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郭松龄的部队长驱直入,于1925年12月10日占领了锦州,彻底将张作霖堵在了关内。

到了这个地步,张作霖几乎就要通电下野彻底认输了,若非后来有日本人干涉以及张学良策反郭松龄麾下将领及部队,只怕张作霖当时就要玩完了!


三、奉系精锐遭受重创

郭松龄的叛乱,直接造成奉系军阀内部近五万余精锐部队损失,各类杂牌军损失达十余万。这是明面上的损失,使得原本奉系军阀傲视群雄的实力大大折扣。而原本处于劣势的冯玉祥则趁此机会做大,使得双方的形势顷刻间形成逆转。

以至于后来张作霖后来找冯玉祥报仇的时候竟然不敢直接动手,而是转而与吴佩孚、阎锡山等诸多军阀联手发动才彻底将冯玉祥赶到了西北。若是在郭松龄叛乱之前,单凭张作霖的一己之力便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明面上的实力损失,真正的实力折损还是在内部……


四、奉系内部自此貌合神离

一是少帅张学良威望尽失。郭松龄的叛乱使得张作霖赖以起家的嫡系部队遭到了极大的损失,这就使得后来的继任者张学良牵制各路人马的核心实力大大削弱了。尤其是当初与郭松龄势如水火的杨宇霆更是对张学良不屑一顾,主弱臣强之势渐渐形成,也为后来著名的内讧事件“杨、常身死”埋下了伏笔。

二是东北军内部隔阂难消。追随郭松龄起兵的残部后来经张学良做工作而重新编入东北军,但是此次事件始终是东北军内部的一根刺,使得东北军内部开始逐渐涣散。张作霖死后,汤玉麟、吴俊升等人与张学良开始貌合神离,李景林和张宗昌等人则是干脆自己挑头单干,整个东北军几乎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再也难以企及往日的威风。


综上所述,郭松龄的叛乱对于整个奉系军阀是一次重创。其危害程度,表面上是东北军实力受损而战力极大畏缩;在深层次上,直接引爆了奉系军阀内部的诸多矛盾,从而推动奉系走向最终分裂。一代枭雄张作霖一统华夏的美梦也在这一刻终结!

8

非常大,大到奉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先进,也是最为精锐的一支部队,几乎被打光。

东北军

从巡防营开始到30万的东北军,张作霖麾下的奉军,其实从始至终一直是一只封建习气极为浓重的私人武装力量,再加上张作霖以土匪武装起家,从未接受科班教育,张作霖麾下的奉军从未以战斗力强著称。

这支土匪习气颇浓的军事力量,虽然日益庞大,但内部却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第1次直奉战争中,人数不弱于直军的奉军,却被吴佩孚打得七零八落的重要原因。

东北王张作霖

而这一情况,在郭松龄进入奉军之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郭松龄是被少帅张学良一手扶持并进入军队的,而郭松龄虽然有心眼儿、睚眦必报等诸多问题,但是,郭松龄的练兵能力却毋庸置疑。

在郭松龄的训练之下,奉军终于拥有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这支军队也成为奉军各路人马中战斗力最为强劲的军队,而这支军队的首领名义上是少帅张学良,实际控制人却是郭松龄。

郭松龄

这支军队在战争中多次受到检验,第1次直奉战争中,面对吴佩孚的直系大军。奉军可以说兵败如山倒,而奉系之所以能够败而不亡,凭借的,就是关键时刻郭松龄所率领这一支军队的断后,截断了直军进军关外的路。
而张学良之所以能在极重资历的奉军内部迅速崛起,所凭借的其实也不仅仅是张作霖的大力扶持,这其中,也有这支军队屡立战功的原因,因为名义上,张学良才是这支军队的主帅。



然而这一切,却在郭松龄的反奉战争中灰飞烟灭。1926年,由于对于张作霖及其他奉系将领的极端不满,郭松龄宣布起兵反奉。
虽然这支反奉大军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但是,在张作霖稳下来,尤其是在日寇的介入拉偏架之下,郭松龄的反奉大军最终遭遇惨败,郭松龄也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也正是由于这场反奉战争,奉军中战斗力最为强劲、装备也最为先进的部队几乎被打光。从此之后,奉系系军队再次回到了之前的状态。奉军虽然依然拥有30多万大军,但是战斗力却一言难尽。

少帅

而这也是第2次北伐战争中,面对国民党的四大军阀,奉军却没做什么大规模抵抗就撤出平津、返回关外的重要原因。

因为精明的张作霖心里明白,即便是他集结大军,对于北伐军进行抵抗,失去了最精锐力量的奉军也不可能是四大新军阀的对手。与其如此,还不如保留实力返回东北老家。

郭松龄剧照

同样是由于反奉战争中奉系大军的精锐力量消耗一空,在少帅张学良上位之后,冲动的张学良在自己挑起的中东路事件中却一败涂地。因为,再强的爱国心也需要做实力做保障,而此时的奉军,在精锐部队被打光之后,显然不具备面对苏联军队的能力。

9

郭松龄是民国初年的奉系大将,还曾经担任过张学良的教官。但是,他却在后来起兵反奉,虽然最后功败垂成,却给奉系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郭松龄反奉是在1925年。

当时,他在滦州宣布起事,并对昔日的恩主张作霖发起进攻。郭松龄反奉的缘由,在于他反对张作霖逐鹿中原的计划。

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的穷兵黩武的野心完全没有必要,更没有实现的机会。与其劳民伤财,不如好好经营东北。

但是,张作霖对郭松龄的建议完全不予理睬。1925年10月,郭松龄得知张作霖为了继续作战对抗冯玉祥,居然和日本人勾结在一起。

这件事让郭松龄气愤至极,于是便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了同盟关系,并于11月22日在滦州宣布起事,发起了反奉的战争。

虽然,郭松龄最后兵败身亡,但是他的起事给奉系军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自此以后,奉系的实力被大大削弱,财政的实力总体上变得极为困难,奉系从巅峰的状态急转而下。

我很反感站在奉系的立场上指责郭松龄的那些人。固然,这个军阀有其局限性,但和张作霖的行径比起来,那真是好太多了。

总而言之,郭松龄的反奉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10

郭野心勃勃,利用小六子信任,吃奉张反作霖。

他造反使奉系元气大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反倒让冯系混水摸鱼,在华北崛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