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诗经》可以读出来,远古时期的老百姓生活比元明清要幸福得多,事实上大抵如此。远古时期的老百姓,只有三种苦难,那就是天灾、徭役和战争。

远古时期是民风淳朴,相对开明的时期,没有那么多封建礼教的束缚。人们可以快乐地在田里耕种,在河边钓鱼,在山林里打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生活的常态,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不必为养家糊口而烦恼。古代地广人稀,只要人民勤劳,即使靠天吃饭,也能轻松地解决温饱问题。

远古时期相对自由,除了大型的祭祀活动之外,基本上没有别的大事。西周老百姓婚恋自由,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人们还可以自由的恋爱,结婚。比如《国风,邶风,静女》,描写的就是优美的男女约会场景。《国风,郑风》里有很多爱恋的诗篇,其开放文明程度是元明清无法比拟的。

自从有了封建礼教,程朱理学之后,人民大众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只知道愚忠、愚孝,要交苛捐杂税,却不知道反抗,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剥削受压迫,“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永远无法打破宿命,拆掉头上的无形枷锁。

即使是礼仪之邦的西周时期,人民也未必活得比元明清更幸福,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诗经》里的弃妇诗很多,那么弃妇们过着无可奈何的心酸日子,她们一点也不幸福。还有那些战争的人民,常年不得回家,受苦受累,比如《采薇》里的“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比如《苕之华》里的“人可以食,鲜可以饱”,吃不饱,穿不暖,人们难道幸福吗?

西周时期的老百姓生活幸福是假象,毕竟当时的生产力很落后,远远不如元明清。西周时期的民风淳朴,思想开明,这正是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原因。《诗经》只有305篇,是被孔子大量删减之后所留下来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古老的《诗经》有三千多首,我们所读到的诗词只是十分之一,远远不能够反映西周社会的全貌。

感谢各位老师的阅读,欢迎大家评论交流。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我是层城鹓雏,一个古诗词爱好者,喜欢诗词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我。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西周是我国从奴隶制往封建制社会过度的阶段,也是我国封建制社会的开端。西周时期采用的是分封制,各诸侯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中的普通百姓也有等级,那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刚脱离开刀耕斧种的生产方式,农获不大,有商业萌芽,封地里百姓为诸侯纳供,税赋徭役不大。而元明清朝代虽经济比较发达了,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连年的征战更加重了老百姓的税赋,徭役成本。诗经是我国古代的诗歌集大成的结果,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产生记载的面积不是很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我们知道,幸福感是一种心里感受,诗经的作者或读者都是当时封建领地里的有点文化的人,有饭吃,有衣穿,就很满足了,供给领主的东西也少,领主也不是逼得太紧。所以诗经里反应的东西老百姓的幸福感比元明清朝代要强得多。

3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有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政治面貌,男女爱情,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的一面镜子,也表现了那个时期完整的历史。而在《诗经》里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的生活都比元明清时代的百姓生活都要幸福。

首先在爱情方面,诗经中记载了很多的爱情诗,直到现在,我们读来依旧朗朗上口,对立面的爱情还有着美好的憧憬,像是《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像我们展示了心爱的女生,站在水边的样子。还有出自《诗经邶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光是在西周时期,元明清时期,即使是在当代,我们也希望遇见这样的另一半,拉着对方的手,直到地老天荒,真是完美的爱情。

出自《诗经邶风》的《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可见一对恋人最初的样子,有点俏皮,有点可爱。但是在元明清时期正是封建思想达到顶峰的时期,是妇女地位最为低下的时期,遵循着什么三纲五常,结婚也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什么爱情可言,所以当时思想进步的文学家像是汤显祖,王实甫才会创作出《牡丹亭》,《西厢记》这样的文学作品,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其次在政治方面,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世袭制,虽然属于奴隶社会,但是各项制度也是趋于完善,经济也比较繁荣,青铜器的铸造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生产工具也较前朝更加方便和先进,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幸福度也大有提升,当时的礼乐制度也为此提供了政治文化的保障,所以,在《诗经》中也出现了许多歌颂的诗句,像《大雅》的《生民》《大明》。《生民》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的降生和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天赋异禀。《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周王朝的人歌颂自己的祖先,歌颂统治者的贤能,可见在政治方面,西周时期相比于元明清时期的封建君主专制也算是清明,每次的朝代更替,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每次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都会有很多人含冤而死,像是清朝的文字狱。每次统治者加强统治,都会出现经济的倒退,明朝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因为重农抑商而猝死的资本主义萌芽,而在西周时期都是没有的。

加上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西周时期,属于比较落后的生产状态,人们只要吃饱穿暖就会觉得十分幸福,而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到了元明清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的需求也就越来越丰富,加上当时的生产力,政治经济状况无法满足,统治者因为争端而不断发生战争,所以,种种导致了元明清时期的百姓生活看起来就没有《诗经》里的人生活的幸福。

4

一、为何《诗经》会给人这种感受?

1.政治清明

如《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华服贵容,风度翩翩的国君形象,由此赞美"其君也哉"、"寿考不忘",另外《小雅》里《南山有台》、《庭燎》以及《大雅》里《生民》到《大明》,都有"颂扬上政"。

2.言论自由

除了颂圣之外,其实《诗经》中更多的是"怨刺上政",但这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是允许百姓鸣不平发怨气的,相较于元明清的严苛明显就自由了许多,如《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反映了对社会苦乐不均的控诉,《邶风·北门》也与这首类似,诗中的主人公也是一名小官,他的公事繁重,然而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报酬极不相称,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内外交困的处境,使他长吁短叹,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还有《小雅》中的《四牡》、《绵蛮》、《北山》、《小明》等,都是向统治者表现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还有《节南山》、《十月之交》、《小旻》、《小宛》、《巧言》、《邶风·式微》、《齐风·东方未明》、《唐风·鸨羽》、《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鄘风·相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君子偕老》等更是直接讽刺统治者的淫奢腐败和社会政治黑暗,比如《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真实地记录了陈灵公和孔宁、仪行到夏姬家寻欢,讽刺陈灵公及其两个大臣共同与夏姬私通的荒诞行径。

3.追求爱情

虽然《诗经》中已有作品明确指出当时男女婚配需要请媒人,照章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但是其实在先秦时期,原始婚俗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关的要求也并未落实到所有地区,如《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男子追求女子,同样表现男子钟情女子的还有《周南·汉广》、《郑风·野有蔓草》、《秦风·蒹葭》、《陈风·宛丘》和《陈风·月出》等诗篇。在《诗经》中,不仅男子可以追求女子,女子也可以追求男子。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如《邶风·匏有苦叶》,这两首诗都写了大龄女子急于求婚的热望。在这里,女子大多显得比男子更火辣、热烈、主动,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多么狂妄与主动的口吻!诗中女主人公的大胆直率、对爱情的追求及强烈的占有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虽然换了比较温柔哀怨的口吻,但意思里仍旧透着主动。《诗经》中恋爱双方多是女子主动,这些女子比那些扭扭捏捏故作姿态的女子可爱多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人们离婚也有相当的自由,如《邶风·谷风》就写了丈夫因境遇改变而喜新厌旧,抛弃糟糠之妻。《卫风·氓》表现的也是同一主题,与《谷风》相比,《氓》中的女子在性格上更加决绝果断,正如末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在伤心之余,最终挥下慧剑,洒脱地和男子分手。也就是说不仅男子有抛弃女子的自由,女子也有抛弃男子的自由。

二、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面貌呢?

1.时代背景

西周时期,社会政治采用了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把王国统治和奴隶主贵族政治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王朝的疆域也进一步扩展,青铜铸造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爵位等级"制度,服装等级制度逐渐完善。经济上推行井田制,西周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农作物品种繁复, 五谷在商周已种植,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也大大提高,绝大部分是木、石、骨和蚌器,有极少青铜农具,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井田的沟洫纵横可见当时农田水利的发展。总之社会经济政治相较于原始时期有了充分发展,而且为了满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有序,周朝改革图志,周礼应运而生,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里皆别。" 礼乐并行,无不治,民安国泰,社会自然也是十分和谐有序的状态,而元明清的封建专制思想显然更强

2.群众需求

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当时最关注的还是生存问题,在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后,社会最主要矛盾是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阶级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其他问题或者冲突都还没有现象出来,所以广大群众没有同元明清一样那么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3.作家群体

《诗经》的作者比较广泛,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既有在位的权臣,也有失意的大夫,既有在外的役夫,也有家中的怨妇。但是最主要的群体还是王侯等上层贵族作者群,他们身份高贵,享受特权,能够在满足生活需求之余,通过诗歌来表现在朝廷、宗庙祭祀和宴飨的生活,因此所呈现的状态自然较元明清时更为幸福,而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得到充分发展,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普通群众的,展现的也是更为全面的社会生活。再加上孔子删诗说,虽然后世怀疑其真实性,认为时间不相符,但至少可以肯定是经过多人反复斟酌多次修改而成型的,而且《周礼.春官》中有:"太师教六诗,以乐语教国子"的规定。意思是太师负责教"风、雅、颂、赋、比、兴,"同时,负责用乐语,即《诗经》教育贵族子弟,也就是说《诗经》是贵族子弟们的读本,所以其内容在经过反复增删之后留下的是精心筛选过的服务于贵族的。

5

只看到的是歌舞升平,没看到的是另一面食不果腹。

6

幸福指数与人的欲望有关,又古老的年代,人类的幸福指数就会越高,前提是在不发生战争的和平年代。

西周到元明清之间,人类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就会不断的下降。

直到今天,人们看似在不断的进步,可在文明进步的同时,幸福感却在不断的下降,因为人们的欲望在不断的增长。

假如西周的老百姓,人人有口馒头吃,就满足了,到了明清,馒头已经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了。

就拿近代来看,一百年前的人,幸福指数也要比今天的人更高,因为现今,一卡车的馒头也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因为欲望越多,得不到满足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所以痛苦烦恼也就越多,幸福感也就越低。

所以西周的人确实要比东周的人幸福,更要比宋元明清,以及今天的人幸福。



7

不请自来。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大概一是因为西周民风开放,人们的爱情生活是比较自由的,举例来说,《大车》中一位女子深爱上了一个男子,大抵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原因,男子并不为女子家人所接受,于是女子公然表示“岂而不思?畏子不奔”,并非我不想你,是怕你不敢跟我私奔,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放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元明清时代,怕不是要浸猪笼的吧。想想明清时代一座座的贞洁牌坊,可不就是一个个典型的活死人墓,对女子的压迫竟至于到了如此地步,也是令人惶恐。

二来,也是因为单从《诗经》里来看,西周时期明显要比元明清时代言论自由的多。面对沉重的徭役,寻常百姓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东方未明》里的百姓如此埋怨道:“折柳燓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8

看了那么多文化人的回答基本都是在意淫西周多么美好,其实都是胡说八道。第一,诗歌里面的生活都比现实美好,任何时候都一样,而且越是政治不美好的时代诗歌可能更美好,不美好的诗不让写,写了也难以流传,看看南朝歌赋,你会觉得比两汉日子还要好。第二,诗经是孔子删减后的版本,他老人家是很推崇西周的,所以他选下来的诗不大可能黑西周的。最后也是最关键诗经里的诗都是贵族奴隶主写的,广大的奴隶字都不识,也不可能写诗。诗经再美好也是贵族生活,和广大老百姓关系不大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西周时期,是我国封建制社会的开端,那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刚脱离开刀耕斧种的生产方式,农获不大,有商业萌芽,封地里百姓为诸侯纳供,税赋徭役不大。文字文学的发展还不是很发达,可能只有少数贵族有资本受用,普通老百姓虽然不满,但是并没有付诸于书面形式记录下来。那些作品很多只是反应了上层贵族的生活面目,或者说,即使是采集民歌,统治者也是加以挑选的。对于反应不好的那些作品可能被过滤掉了。

现在的《诗经》只有305篇,是被孔子大量删减之后所留下来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古老的《诗经》有三千多首,我们所读到的诗词只是十分之一,远远不能够反映西周社会的全貌。

西周时期的民风淳朴,思想开明,言论自由,而且,诗经的作者或读者都是当时封建领地里的有点文化的人,有饭吃,有衣穿,就很满足了,供给领主的东西也少,领主也不是逼得太紧。所以诗经里反应的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强些。

到了元明清时期,虽然经济比较发达,教育相对普及,但是战争、税赋、徭役增加;元朝,汉人基本没有话语权;明代,有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清时,文字狱盛行,一个小心可能就是“反清复明”。所以那时的文人们,大多只能用隐喻的手法去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感情。

这也是为何,会感觉《诗经》中,西周老百姓的生活比元明清时期幸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