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汉初三杰,也是刘邦重要的智囊。可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张良排名却仅仅在开国功臣中排第62位,这是为什么呢?
刘邦离不开张良,但是却给了这么低的排名,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公平。不过刘邦这么做,肯定是有他的原因,让樊哙、周勃这些排在张良前面,自然是有道理的。
一、张良长期吃两家聘礼,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投奔了刘邦。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他的爷爷和父亲连续在韩国做了五代君主的相国,这是什么概念?如果韩国依旧存在的话,那么张良铁定也要继承祖业,成为韩国的相国。
因此在秦始皇灭了韩国以后,张良一直想着要复国。他曾经带着一个大力士,前去刺杀秦始皇,结果计划失败了,只好浪迹天涯。
- 在下邳,张良认识了项梁和项羽,等到项梁将楚怀王熊心扶上王位恢复楚国的时候,张良也提议将韩王成扶上王位,恢复韩国。
- 此后韩王成称王后,张良便成为了韩国的相国,实现了他继承祖业的愿望。但问题来了,要想复国,不仅要有国王,还得要夺回曾经的土地。
- 张良和韩王成努力了很长时间,都没能成功,这个时候张良遇到了刘邦。刘邦的军队为韩王成解决了眼前的矛盾,因此张良和刘邦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鸿门宴上,张良也想了不少办法保住刘邦,如果不是他韩国丞相的身份,还真不能说这种偏心话。此后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分到了蜀中。
张良让项伯给刘邦求情,最终项羽将汉中之地也给了刘邦。但是张良并没有跟着刘邦入蜀,他转而就投奔了韩王成。而且他在没有想出出蜀计谋前,就让刘邦将栈道烧了。
说实话,如果后来韩信想不出暗度陈仓的计谋,那大军还真的出不了蜀。因此张良只是为了让刘邦保住自己的实力,并没有计划后续的事情。
一直等到项羽在彭城将韩王成给杀了,心灰意冷无所去处的张良,这才彻底投靠了刘邦。而当时刘邦已经有了韩信作为大将军,有了陈平、郦食其等人作为重要谋士。
张良来了可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张良并不是真心愿意跟着刘邦混的,他是没地方去了,才会选择刘邦。
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史记,留侯世家》
尽管两人都是互相欣赏对方,可是不到关键时刻,两个人就是不能聚在一起。刘邦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给张良这个排名,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他长期吃两家聘礼,有些不厚道。
二、张良在刘邦强大以后才来投奔,给太高名位,手下人不服气。
刘邦身边有一帮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很多都是从一而终的。比如说著名的大汉丞相萧何,他就是从刘邦沛县起义的时候就跟着刘邦的。
还有什么樊哙、周勃、曹参、夏侯婴等等,全都是从刘邦刚起兵的时候,就已经把全部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刘邦身上。
这就好比是一场豪赌,孤注一掷之下,要么满盘皆输,要么就是可以赢个大满贯。人家属于原始股股东,创业的时候又那么卖力,凭什么要比你张良低?为什么阿里最早的前台,都要比后来的著名工程师更有地位?一样的道理。
张良属于半路出家,虽然智谋过人,可是一直处于游走的状态,又想着帮助韩王成,又想着给刘邦出两个主意,这种人很难在职场上走红,因为忠诚度是有问题的。
而且当时刘邦凭借韩信的帮助,从蜀中走出来,相继征服了各路诸侯,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了。张良这个时候才出现,这相当于已经错过了长征阶段,直接进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阶段了,你还能捞得着什么呢?
那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进入蜀中的将帅们,哪一个不比张良要更加值得珍惜的呢?因此就算刘邦想要给张良更高的名分,那些手下人也都不会服气。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一没有为刘邦卖命,二入伙时间太晚。凭什么让他排名靠前呢?你可以说他有多么多么重要,给足他面子,可是真正到了谈里子的时候,那可没有相让的余地了。
三、张良自己也不愿意排名太靠前,他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
张良当年也是有机会排名靠前的,刘邦甚至想要给他一块封地,让他自己做当地的国王,而且是非常富饶的一块地盘,可是张良给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张良知道,这都是面子工程。就算他值得被封为王,可是他也不敢接受。因为于情于理他都不能接受。
再说了,张良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很不希望看到自己也有那一天。与其享受着这种提心吊胆的荣华富贵,倒不如学习范蠡,浪迹江湖好了。
毕竟闻仲的例子摆在那里,而范蠡是最好的学习对象。张良放弃靠前的排名,一来是不想惹众怒,二来是不愿功高盖主。
因此张良只做了个留侯,这个留地,也是他和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为了让刘邦记住他们之间的交情,别痛下杀手。
总结:想通了也就释然了。
这天底下有什么是无法放下的呢?名声与利益?其实百年以后,所有人都是一抔黄土。因此如果你是为了名声和利益去奋斗,可能方向首先就搞错了。
这些东西是带不走的,真正想要奋斗的人,是享受那个奋斗的过程而已。在这个过程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已经很让人满足了。当然不是每个阶段的人都能想得通。
张良正是这样的人,前期他还执念于给韩国复国,自己做韩国丞相的事情。可是后期他就释然了,一切都想通了以后,也就不会去追名逐利了。
参考资料:《史记,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