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明面临的外部军事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塞北,二是东海。

塞北蒙古势力对明朝的存亡,造成了直接威胁。东海的倭寇虽然也很麻烦,但是对明朝的存亡,造成的威胁,相对要小很多。

明朝无论将首城定在北京,还是定在南京,所面临的处境都差不多。两相比较之下,定都北京还相对有利一些:

1,明成祖迁都北京,可以有效避免支持建文帝的势力,干扰朝政。

2,北京东有天津卫护卫,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作为缓冲,倭寇不至于直接干扰北京。倘若定都南京,那就难说了。

当时大明若定都南京,大明不但要面临来自海上的致命威胁,而且塞北方向的致命威胁也会只增不减。因此定都北京是明智的选择。

3,当时明朝迁都北京,不但有效的减轻了倭寇、党争对明朝的威胁,而且明朝通过所谓“天子守国门”,有效的加强了塞防,从而有效的防往了塞北势力。

史书常将清朝入关,视为大明终结的原因,而大明实际上是亡于内政。如果大明不内乱,就不存在闯王兵临北京,崇祯帝也就不会殉难,吴三桂也就不会降清,清朝入关,也就无从谈起。

总的来看,明成祖迁都北京,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明智之举。细究下来,洪武皇帝当时定都南京,确实欠妥!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大明如果不把都城迁到北京,大明在军事上会更被动,一方面要防范蒙古势力南下;另一方面要防范倭寇,进犯南京。倘若如此,大明的国祚,也许还会提前结束!

其实新中国刚成立时,所面临的处境,与明成祖所面临的处境,是十分相似的,所以新中国也选择了定都北京。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杀完功臣宿将。但是活还是要有人干,可第二代军事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于是北方的防务交给了朱元璋的几个年长的儿子。

不妨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任由朱允炆削藩成功,朱棣束手就擒,明朝北方的防务谁能解决?于是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南下,本身幽云十六州就刚回到汉人手里,明王朝对于北方的统治并不牢固,慢慢的幽云十六州又回到北方少数民族手中,明朝逐渐也走北宋老路。这不是危言耸听,朱棣、朱瞻基都曾亲征漠北给北方少数民族以致命打击,可仅仅十几年二十年后,还是发生了北京保卫战。

朱棣南京即位之后,曾经派大将邱福率十万大军征讨漠北,结果明朝军队全军覆没。侧面印证了当时将领的缺乏,无奈之下朱棣在次穿上铠甲,只不过这次他是为了国家。某种意义上 朱棣代替了将领的作用。

从南京到北方草原路程太远,用朱棣自己的话讲叫“鞭长莫及”,于是迁都北京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北京保卫战 有人主张南迁,其实效果和不迁都是一样的,结果就是瓦剌重新占领北方,和明王朝划江而治。正是因为自己的都城就在身后,在面对瓦剌之时,明朝军民才能同仇敌忾。

仅一家之见,欢迎您批评指正。我是史争朝夕。

3

北京:大明国防的前沿阵地

大明如果不把都城迁到北京,会不会在军事上不那么被动?从笔者掌握的历史资料和历史史实来看,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果大明不把都城迁到北京,在军事上不会那么被动!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首都和首府,一旦被攻破,也就标志着这个政权的灭亡。而北京,虽然不是古代最容易攻破的都城,但绝对算得上是最危险的都城。

北京的危险就在于北京城的位置,正好处于中原北部的边界,这样北京就直接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定都的王朝是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之后是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明朝之后还有满族建立的清王朝。除了明王朝之外,金朝元朝和清朝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这个特性决定了他们本身有足够的能力有效防御或者根本不必防御北方。再一个就是他们的统治中心在北方,即使他们定住北京,其实就全国范围而言还是比较适中,或者靠南。但是明王朝则不同,明王朝除了某些时期在北方拥有广阔的领土外,大多数时候北方领土是非常少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游牧民族入侵,北京有可能成为国防的前线,甚至是最前线!

然而,如果明朝将都城建在南京,或者洛阳,开封等地,它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就可以有足够的缓冲地,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战争准备时间,不至于每次游牧民族入侵都猝不及防,最后防不胜防。直接崩溃!其实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本意,就是为了彻底征服北方地区,但是终其一生,虽然多次跨过长城,但是都没有对游牧民族形成驱逐性打击或者征服性打击。像明成祖这样的强势雄主,当然可以把都城建立在国防的最前线,但并不是所有君主都向明成祖那样有骨气有魄力,比如像明英宗、明代宗这样的皇帝。

定都在北京,除了要直接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外,还受到了内部经济的制约。随着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支撑以后历代王朝经济命脉的始终是江南地区。明王朝定都北京,这就意味着一切物资都要从千里之外的南京运到千里之外的北京。粮草物资的运输量是巨大的,运送粮草物资本身所要耗费的钱粮也是巨大的。如果明王朝将都城定在开封或者洛阳,那么物资运送的耗费将大大缩减。

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选择开封或者洛阳,甚至南京作为明朝永久的都城。而是选择了地处国防前线的北京,笔者认为这是明中后期在对外军事上捉襟见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明成祖最失败的长久性战略之一。如果他善于总结历史教训的话,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从五代以后,汉族王朝再难对北方的游牧部落进行驱逐性的打击。

4

这个应该是可以确定的,因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其核心根本所在,不仅有皇帝和百官在此居住办公,更有宗庙和祭坛。所以,首都的安危和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从历史上看来,各个朝代的首都都会有很精心的守护,不是铜墙铁壁也有险关要隘。秦汉时期和隋唐的长安有崤山和函谷关守护,宋代的都城开封正处于国家的核心之处,战略纵深比较广阔。直到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故意把都城设在距离他们的故乡草原较近的北京大都,这是一种民族心理。而且当时的蒙古帝国已经打到了北冰洋,北方彻底没有了危机。所以,他们可以很放心的把都城放在北京,因为这里是非常安全的。

可是明朝却反其道为之,将自己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都城放到最危险的北方地区。在当时的情况下,北元政权依旧存在,游牧民族的骑兵对于北京是一个很明显的威胁。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朱棣还是依靠自己的执拗,强行迁都。英宗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都城太过于靠近北方,以至于产生了命悬一线的危局。首都一旦沦陷,对于全国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各地的分裂势力很有可能揭竿而起,伺机作乱,严重威胁政权的稳固。


如果不把都城迁到北京,而是把北京作为陪都或者军事重镇来经营,那么既可以占据险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也可以规避战争可能带来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可以守护皇朝统治力量的延续。毕竟一旦敌军攻入首都,那么宗庙宫室都不可能被带走,国家遭受的损失要远大于预期。

5

我想大明如果不将都城迁到北京,从军事角度来说,会更被动。看似迁都北京,是天子守国门,将明朝根本全都暴露在敌人的进攻范围之内,但事实上,从战略角度来说,一个战略要地,必须是有险又有势的地方,才能称之为战略要地。显然易见,北京就是这样一个有险有势的战略要地。


有险有势的北京

北京的险,主要是依靠北方的燕山山脉,西边的太行山脉,这两大山脉,将北京保护住,而北京的东边是大海,很难受到攻击。这种险峻的形势,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是很难逾越的障碍。明朝只要据险设防,步步为营,就可以通过战略防御,来消耗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

北京的势,主要是依托,所有的险都必须靠势来作为依托,有险无势可依,这个险地,也叫做死地,反而不值得争取。北京城的势,近处可以依托华北平原,远处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连接江淮。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当北方受到攻击,明王朝通过燕山山脉进行防御,同时,大量战略补给,通过水陆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北京,就好像油灯不断地添油,让火苗持续旺盛。北京拥有广阔的战略后方,而游牧民族却没有。因此,北京可以进行持久作战,而北方游牧民族却很难做到。


有险无势的南京

最初,明朝定都南京,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才迁都北京。其实南京这个地方,被称为王气之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外有长江天险,内有鱼米之乡,可谓得天独厚。

看似如此,但从军事角度来说,南京的确属于有险无势之地。首先,南京的战略纵深太小,南方是道路艰险,地形复杂的福建,因此,真正可以周旋的,只有浙江一带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长江天险被攻破,必然居无定所,陷入被动。为了扩展战略纵深,一般都会选择“守江必守淮”的方式,将战线从长江北上推进到淮河,同时才能保证有势可依。

但这种方式,依然有问题,那就是战线太长,而且所防御的地区,缺少山地,全都是一马平川,因此,增加防御难度。另外,如果敌人选择从长江中上游进行攻击,沿长江进行攻击,淮河防线将不再有用。

历朝历代,真正攻击江南,很少选择直接进攻长江,而是进攻湖北湖南一带,控制长江中游,长江防线就土崩瓦解。

因此,从战略上看,如果不北上建都北京,而是守南京,明朝的军事压力会很大,甚至可能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明朝全盛时期疆域图

6

明朝如果不把都城迁到北京,军事上恐怕会更被动,原因在于,明朝建立后,并没有对北方大敌蒙元完全的赶尽杀绝,徐达有意放跑元顺帝不说,蓝玉、朱棣等先后出手,但都只是起到了驱逐的作用,没有能够彻底消灭掉蒙元的威胁。

这样,就形成了长城内外,一直到明末的拉锯战,不像唐朝时,唐初李世民是彻底打垮了东突厥,唐高宗时期的李勣又彻底打垮了高句丽,即使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北方边界也保证了百余年的基本安定,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明朝没有彻底打垮蒙元势力,形成拉锯战后,如果明成祖朱棣不把都城迁往北京,而是始终在南京的话,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很有可能出现不受控的军阀势力。

要防备蒙古人,就需要设立军镇,就像后来明朝设立的九边,迁都北京,九边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比较好控制,但如果不迁都的话,和南京相隔数千里,天高皇帝远,边关的军将会不会联手蒙骗远在数千里外的高官和皇帝?

距离隔这么远,为了方便战事,就需要授予边关守将部分特权,比如临机专断或钱粮分配权力之类的,权力给出去,想要收回来就难,即使有可能打垮长城外的敌人,边关守将也可能为了保住权力养寇自重,比如明末的李成梁和关宁军。

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北魏要抵御柔然,在边境设立了六个军镇,结果发展出来了关陇贵族集团,再比如唐朝的安禄山集团也差不多是这种性质,北宋时期的西军也类似。

就拿明朝的大敌蒙古来说,他们的老祖宗成吉思汗为什么设立四大汗国?就是因为距离远了不好管,所以才各搞各的。

明太祖朱元璋当时想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让皇子戍边,皇家人自己守边关,他把除皇太子朱标之外的几个年长的儿子全部封在了陕西、山西、燕京等几个边关重镇,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杜绝外人掌权作乱,还能有效防御外敌,结果他一死,就出来个“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么起家的,他当然不可能延续朱元璋搞的那一套,明朝削藩削得最狠的就是他,还很干脆的迁都到北京去,全力发展北方,就近指挥前线军队不说,还能拉近后勤补给的距离,迁都后,皇帝在北京,长城沿线都距离不远,谁想蒙骗皇帝,也没那么容易。

明朝的最主要战略对手是在长城之外,所以迁都北京有一定效果,如果主要战略敌人在南方,就没必要迁都北京了。

在古代,受限于交通条件,信息传输的缓慢以及军队长距离运送的不便,国土面积大了其实管起来很麻烦,汉唐经营西域,所以南方基本不开发,明朝国都在北京,所以彻底放弃西域,都是因现实条件造成的,重心始终只能在一处。

明朝迁都北京后,为什么还要在南京完整的准备一套执政班子?也是为了方便南方能快速的处理政务,省的信息来回传递耽误事,但有了这套班子后,北方就一直对南方的掌控不是那么严密,到了晚明,崇祯皇帝甚至都无法控制南京,那里变成了土著东林党的地盘。

所以,崇祯皇帝多次有南迁的机会,他都不愿意去,最后宁愿殉国也不去南方。反过来看,明朝不迁都北京的话,南京也会出现对北方控制不严的情况,这是没办法的事,古代的各种条件都限制了远距离管理的不便,王朝盛世时还好说,稍微有点衰败,离首都远的地方总是最先出事。

因此,在明朝的主要战略对手始终是长城外的敌人,且无意或不能用汉唐时的方式彻底击垮对手,消除掉这个威胁的话,迁都北京比维持在南京更合适。

国防的主要军力部署在哪,皇帝和朝廷的眼睛就要盯在哪,手要能伸过去,就不能隔太远,现实条件和环境造成的,不能因明朝最后的亡国来一味否定迁都北京的正确性。要是有现代的条件,飞机和高铁能迅速的把军队运往四面八方,首都不管在哪都没问题。

7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南京搬迁到北京?

第一、朱棣1360年出生于应天府(南京),1370年被封为燕王,1380年就藩北京,1402年夺权称帝,称帝之前已经在北京苦心经营22年之久,可以说,北京的相关设施本来已经相当成熟,再加上迁都前又下令以都城标准大兴土木,营建北京城,北京城已经完全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条件,而且,朱棣对北京城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

第二、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焚城失踪。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南京降为陪都。为什么1402年称帝时不立马迁都北京,非要等十八年之后才迁都呢?!窃以为:1.刚夺取政权,根基未稳,留都南京,可以继续清除异己势力,怀化旧民,显示得位之正。2.到1420年,根基已稳,年近六旬,愈发思念北京故土。

第三、北京由于开发较早,已经到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时期,特别适合充当抵御游牧民族南下掠夺的坚固城堡。同时,北京还可以满足当时明朝向北方地区继续扩张的战略方针,所以,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北京及其周边都可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这个时候,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则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四、当时的北京,土壤肥沃,河流纵横,是农耕的一个合适地点,粮食产量高,供给足,特别适合军队的大规模驻扎,以及居民的长时间繁衍生息;而且,京杭大运河已经实现了较为成熟的运转,交通变得非常便利,可以方便快捷的将江南大量物资运往都城。

第五、朱棣的母亲是蒙古人,拥有一半蒙古血统的他,对于北方的草原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朱棣跟朱元璋一样,是马背上夺取政权的皇帝,骨子里有一股不羁的霸气。所以,他更加的认为,自己就是为了征服草原而生的,一定可以建立起比自己父亲更加伟大的雄图霸业。

当初明成祖朱棣,选择北京作为自己政权的新都城,有着他那个时代的必然性,并没有什么错误。

只是有明一代,几乎都把防御蒙古作为对外军事部署的重心,熟料东北一隅的女真部落突然异军突起,当然也跟李成梁的养寇为患有关。并且,由于长城关隘的存在以及北京城的坚固,满洲八旗始终无法彻底击溃大明。大明实际亡于农民起义,亡于天灾人祸、经济崩溃,满人入关有着太多的历史偶然性与戏剧性。

8

明朝天子守国门,还是很有道理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版图都是山海关以南的疆域。除汉唐明清涉足或控制西域外,都是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固守中原,江南,胡广,川甘陕等地,所谓“汉地”。汉地的供养基本上是务农,江南轻工业和商贸。一般来说,中国皇朝统治都是强干弱枝,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可以维持帝国的稳定。自唐宋后,北方的粮食供应不足,难以维持大量的中央军和地方军。自修建大运河后,就能够从胡广和江南调粮到北方和西北。由于气候原因,水土流失不利于关中平原的粮食产出,长安就不再是建都的选择。但是,北京路程也很远,除了运河运粮,还可以通过天津海运粮食。元代对东北的开发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山东与东北的贸易往来,另外元代建都北京,经营上百年,京津冀的经济也可以养育大量的人口,符合明代建都的基本要求。

另外朱棣窃国后,一直打压后元势力,大军的供养全部调动到北京,北京就成为事实的权力中心。围绕朱棣的核心官员大部分是北方人,如果建都南京,对帝国传承不利。朱棣驾崩后,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是围绕北京展开与后元势力和内部反对派的竞争,更不可能放弃北京。当然,北京的资源不足和濒临国境的压力也是大明累受打击的主因,到最后终于在天灾人祸下,无法控制天下而亡国。

从经济上,以农立国的大明是很难供养庞大的帝国军队,特别是配置火器的神机营。大明必须仰仗江南的赋税。江南的赋税一般靠茶叶丝绸贸易,这些基本上被东林党等士大夫阶层控制,大明的党派之争本质上是经济模式的竞争,重商或者重农的竞争。没有江南的银子就无法养兵和养官,没有天下的粮食也无法养活北方的人口。所以这些矛盾集中在一起,大明决定了建都北京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困难的选择!

9

说的是,如果是大明王朝没有定都北京的话?那么问题来了,大明王朝能够有二百多年的国祚嘛?南京城可是著名的短命都城。那么问题来了,大明王朝就一定能够避免掉这样的命运吗?事实上,江南一隅,都是偏安一隅的朝廷。那么大明王朝还能够有多大的国土呢?要不是明成祖朱棣的坚持迁都,大明王朝能够延续下去?能够有二百多年的国祚嘛?

10

明朝迁都北京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假如徐达当年北伐成功了,全盘接管了前元故地,那么位于胡汉交界之地的元大都是最好的选择;可徐达失败了,不仅败了还把老朱苦心经营的精锐骑兵集群全部送了,至使新生的明朝数年内无法再干预漠北局势而让蒙古得以喘息,至此明朝疆域仅限于中原汉地。

既然明蒙对峙已成定局,那么接下来长城防线将成重中之重。那么请楼主想一想,对于一个中原汉地政权来说,长城防线丢不丟的起,答案是丢不起,尤其是作为明朝人眼中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赵宋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大力经营九边已成定局。

可对军队来说,训练场上出不了精兵,精兵出在战场上,在冷兵器时代尤其是如此,可以想见九边边军将成为明军之首,如果将都城定在洛阳开封甚至南京,你是皇帝的话你如何掌控这支凶悍的边军?有一种办法是像赵宋那样守内虚外编练一支强悍的禁军来压制外镇保证皇权,避免出现六镇起义、安史之乱、靖难之役这样的悲剧,但赵宋的经验告诉后人这么干狗屁不通,因为有限的税收要同时建设禁军和边军根本扯淡,这必然会导致三冗问题,从长远来看囯家财政根本不可能负担。可如果强禁军弱边军的话就会像宋朝那样外战乏力而国尽可期,搞不好长城一线都会被蚕食,然后眼睁睁的看着边境之外强权的崛起然后将自已一波带走,北宋就是这挂掉的;那强边军弱禁军如何,呵呵安史之乱便是前车之鉴。

那怎么办?其实明朝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迁都北京。在唐朝之前,草原帝国的组织动员及生产力都不强,边郡郡兵勉强还能支应,那个时候中国的军事中心及经济中心都集中在黄河一线,定都长安是好选择,但随着江准江南湖广两广云贵的不断开发,关中已经越变越小了,于是首都从长安到洛阳再到开封,本质上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不断的向南方确切的讲是向东南移动的结果。而这一时期,草原帝国的组织架构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革,辽国的出现对于草原胡人们来说不亚于秦帝国之于中原王朝。北方边患变的越来越棘手,相对应的,全国的精兵猛将都集中到了北方长城一线,燕逆有底气发动靖难之役,以二十万破南兵六十万不是没原因的。也就是说在唐之后,中国的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互相分离了,他们一个去了北京一个去了南京,自古以来大刀刃上出皇权,如果你是皇帝你选哪个?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长城一线胡化问题,这是个人文结构问题。自古以来长城一线的胡化问题就很严重,卫青霍去病的骑兵几乎全部都是匃奴人;到了唐代,安大胖子能起兵也是因为他本人是胡人,他手下的士兵则大都是胡人或胡化汉人,不然你让一个汉人将领带着一支由汉人士兵为绝对主体的军队起来造汉人皇帝的反试试,儒家那一套还是很厉害的;到了明朝,燕云之地脱离中原王朝已经四百年了,明成祖麾下的精锐部队尤其是骑兵野战部队大都是蒙古人,以至于朱棣亲自下令禁止士兵在与敌交战时张口说话,以免影响士气。有明一代,上至天子下到总兵都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去招募蒙古人,虽然他们都是十分宝贵的军事资源,但客观上也极大改变了长城一线汉蒙人口对比,那怎么才能保证燕云之地的人文结构,使其永不脱离中原?当然是徙都镇之,徒都北京,进可北伐大漠犁庭扫穴,退可确保长城一线的人文结构,使其永为汉家熟地,题主你若是大明皇帝,你迁不迁都?

所以说,只要皇帝不傻,都会迁都北京。迁都北京好处多多,至于转运之费,这是经济问题,一时半会要不了命,古人又不傻怎么会看不到,但北方边患越重,北京作为首都就越不能动,一旦被蛮夷蚕食了长城一线,紧接着便是一马平川鲸吞亡国了,明朝怕是还撑不到崇祯年间就亡了。所以,对明朝人来说,北京城是必然的选择,他们只能呆在北京然后坐等财政的崩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