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果不把都城迁到北京,军事上恐怕会更被动,原因在于,明朝建立后,并没有对北方大敌蒙元完全的赶尽杀绝,徐达有意放跑元顺帝不说,蓝玉、朱棣等先后出手,但都只是起到了驱逐的作用,没有能够彻底消灭掉蒙元的威胁。
这样,就形成了长城内外,一直到明末的拉锯战,不像唐朝时,唐初李世民是彻底打垮了东突厥,唐高宗时期的李勣又彻底打垮了高句丽,即使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北方边界也保证了百余年的基本安定,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明朝没有彻底打垮蒙元势力,形成拉锯战后,如果明成祖朱棣不把都城迁往北京,而是始终在南京的话,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很有可能出现不受控的军阀势力。
要防备蒙古人,就需要设立军镇,就像后来明朝设立的九边,迁都北京,九边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比较好控制,但如果不迁都的话,和南京相隔数千里,天高皇帝远,边关的军将会不会联手蒙骗远在数千里外的高官和皇帝?
距离隔这么远,为了方便战事,就需要授予边关守将部分特权,比如临机专断或钱粮分配权力之类的,权力给出去,想要收回来就难,即使有可能打垮长城外的敌人,边关守将也可能为了保住权力养寇自重,比如明末的李成梁和关宁军。
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北魏要抵御柔然,在边境设立了六个军镇,结果发展出来了关陇贵族集团,再比如唐朝的安禄山集团也差不多是这种性质,北宋时期的西军也类似。
就拿明朝的大敌蒙古来说,他们的老祖宗成吉思汗为什么设立四大汗国?就是因为距离远了不好管,所以才各搞各的。
明太祖朱元璋当时想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让皇子戍边,皇家人自己守边关,他把除皇太子朱标之外的几个年长的儿子全部封在了陕西、山西、燕京等几个边关重镇,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杜绝外人掌权作乱,还能有效防御外敌,结果他一死,就出来个“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就是这么起家的,他当然不可能延续朱元璋搞的那一套,明朝削藩削得最狠的就是他,还很干脆的迁都到北京去,全力发展北方,就近指挥前线军队不说,还能拉近后勤补给的距离,迁都后,皇帝在北京,长城沿线都距离不远,谁想蒙骗皇帝,也没那么容易。
明朝的最主要战略对手是在长城之外,所以迁都北京有一定效果,如果主要战略敌人在南方,就没必要迁都北京了。
在古代,受限于交通条件,信息传输的缓慢以及军队长距离运送的不便,国土面积大了其实管起来很麻烦,汉唐经营西域,所以南方基本不开发,明朝国都在北京,所以彻底放弃西域,都是因现实条件造成的,重心始终只能在一处。
明朝迁都北京后,为什么还要在南京完整的准备一套执政班子?也是为了方便南方能快速的处理政务,省的信息来回传递耽误事,但有了这套班子后,北方就一直对南方的掌控不是那么严密,到了晚明,崇祯皇帝甚至都无法控制南京,那里变成了土著东林党的地盘。
所以,崇祯皇帝多次有南迁的机会,他都不愿意去,最后宁愿殉国也不去南方。反过来看,明朝不迁都北京的话,南京也会出现对北方控制不严的情况,这是没办法的事,古代的各种条件都限制了远距离管理的不便,王朝盛世时还好说,稍微有点衰败,离首都远的地方总是最先出事。
因此,在明朝的主要战略对手始终是长城外的敌人,且无意或不能用汉唐时的方式彻底击垮对手,消除掉这个威胁的话,迁都北京比维持在南京更合适。
国防的主要军力部署在哪,皇帝和朝廷的眼睛就要盯在哪,手要能伸过去,就不能隔太远,现实条件和环境造成的,不能因明朝最后的亡国来一味否定迁都北京的正确性。要是有现代的条件,飞机和高铁能迅速的把军队运往四面八方,首都不管在哪都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