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座钟其实只是摆钟的一种,它的原理很简单利用重力作用,让钟摆保持一个速度并不停的左右摆动,再通过齿轮催动时针计时,我们知道目前是不可能有人造永动机的,在我们小时候的印象中,肯定有父辈、祖辈给摆钟上发条的记忆。摆钟17世纪就已经出现在西方,到20世纪摆钟的核心基本上已经固定,甚至很多同厂家的零部件到20世纪都能通用。
钟在早期其实不是个普通的商品,尤其在民国时期很多的钟表是舶来品(进口货),而本土主要以清朝廷官办的苏州、南京一带的钟表作坊为代表。针对的消费群体是达官贵人、地主、富农,其实流通并不广泛并不普及。根据消费定位,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其实也不普通。当时的座钟使用的木料好一点的有黑檀木、桃心花木、红橡木、松木,其他的还有乌木、枫木,这些大多是西方摆钟用的多的。其实可以看的出来座钟这种产品,楞算也算是家具,在加上他的消费群体,为了与当时那些富贵人家用的家具风格一致,用的木料也是差不多的,红木、紫檀木、梨花木都有。它的选材基准就是耐用不惧寒暑温差,防虫能力强,总结就是硬木最佳,在这个基准下任何木料都可能作为座钟盒的材料,毕竟它不像是做钢琴、小提琴还得看音质。以前就见过村里木匠帮人家做座钟盒用樟木的,做出来刷上漆照样用。
钟在上个世纪都还是比较贵重的物品,还记得原来看杂志的时候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三轮车工人李先生有一次出去没有锁门,结果家里的“飞马牌”座钟被小偷偷走。一天李先生在路上时发现迎面来的一个人手中抱着一个座钟,李先生大呼“这回可找到了”,原来这个钟非常像李先生的。迎面走来的张某莫名其妙的被拦下也非常的生气,两人盛怒之下吵上了法庭,双方都称是以前结婚的时候朋友送的,而且都有发票,当时的裁判员都蒙圈了。于是李先生又提供新的证据说他的钟曾经撞坏过钟盒并在某维修点维修过,有维修发票,钟上也有符合情况的维修特征,本来以为水落石出,谁知张某也提供了他的钟维修过的记录。最终没办法只好到维修点实地考察,发现这是个乌龙事件。原来二人买的都是飞马牌座钟,外形几乎一样,而且都撞坏了钟盒的同一个地方,又同一天送到同一个维修店维修,维修店有用了同样的木材开了同样的收费单据,缘分呐。
这个故事虽然有名有姓有地址,但真伪难辨,不过细想之后觉得这个故事隐含了两个当时的社会状况,一是当时座钟对于普通人是很珍贵的,二是当时的座钟存在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还可以从当时街头都能维修座钟看出,座钟已经普及率已经很高了,这时候是已经无法再用那些高大尚的木材了,即便当时有的地方梨木家居当柴烧,可梨木产量在那,不可能大量的用在大众商品上,不然成本高了也没人买的。
参考资料:国际钟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