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类著作,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虽然仅有区区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宗教、科学、军事等诸多领域共八十一章。其中涉及“无为而无不为”之理论者包括以下几章。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释义:

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做,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天下”是多么神圣的事物,不能出于强力,更不能加以把持。

出于强力一定会失败,加以把持一定会失去。

世人性情不一,有的行前,有的随后,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

所以圣人一定要去除极端、奢侈、过度的措施。

三十七章:

通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释义: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但却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它所为。

候王如果能够持守它,万物就能够自生自长。

自生自长以致贪欲萌动时,就用道的本真质朴安定它。

用道的本真质朴来安定它,就不会起贪欲。

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自然就会归于安定。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释义:

用心做学问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会一天比一天增加。

一心体悟大道的人,欲望、杂念以及主观上的认知和判断,会一天比一天减少。

私心不断放下,妄念不断减少,渐渐的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

如果能做到无为,也就是不会轻易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

有人说,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只是适用于那些王侯处事或是治理国家,并不适合我们普通人。其实不然,老子所说的用心做学问的人不也可以是普通人吗?只要你能不断的放下私心和杂念,不断的减少和控制欲望,逐渐的就会达到无为的境界,也就是不会轻易的妄为,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

这种观点在我们现今社会同样适用。就是说每一个个体置身于自然界的群体之中,都应该以大局为重,少一些自私、杂念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在主观上少些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客观上少做损人利己之事,这样你就在主观上逐渐达到无欲无为的境界。

但是切记,无为不是啥也不做,工作、生活、为人处世,你啥也不做能行吗?主观上遵守老子的无欲无为,但客观上你该做还得做。做什么?让万物包括自己遵照“大道”做事,遵循自然法则的规律。道并行不相悖,物并育不相害。客观上也就自然达到了无不为的境界了,也就是达到了老子所说的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更符合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决于他为别人带来哪些便利,为别人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为别人做得越多,他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最佳贡献者
2

迷糊就对了,我劝你还是不要去操心这句话了,因为和我们普通人没多大关系。“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政治观念,这个话根本不是和我们说的,是和统治者说的,是给掌权者治理提出的方法论。


为了证明我不是乱说,还是让老子自己告诉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谁是圣人呢,尧舜禹,这些人都是统治者。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个话说的直接,爱民治国能不能无为呢?都是和你无关的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在这句话里,你我都是万物而已。

我无为,而民自化。掌权的无为,你我就自化了。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看看又是和圣人说的,和你我没什么关系。


简单的说,就是老子告诉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无为,就是少折腾,最好别折腾。就算要改变,也是要捡动静小,成本低,见效快的。


比如地摊经济这个事,就很说明问题,为什么呢?你没那么多人为的规定,老百姓会自己想办法活着,想办法赚钱。因为人都有自利性,为自己做事最积极,也最肯干,所以好的统治就是少干预,更高明的就是你给他安排了活,让他觉得是在为自己做事。


所以,无为无不为啥的,就不用去琢磨了,你这辈子也用不上。如果非想用的上,无非就是把这套用来指导你能支配的东西,比如你在家里是老大,那就定了大规矩之后,其他的少管,让家里人都按个性发展。别想着什么都按你的来。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说多了没意思。

3

《道德经》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德道经》,先有德后有道。德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意识,就是人的世界观。道为路,《道德经》是指人思想修行的路。经字通径字,也是路的意思。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指顺其自然而不执着。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理论,后来被道教所崇捧和引用,道家思想和道教不是一回事的。老子的这句话和《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意思是一样的,《道德经》所讲的境界和《金刚经》是一样的,有兴趣可以去参阅《大般若经》,就会对《道德经》有更深的理解。

4

「无为而无不为」,一般通常的普遍解释是:“认为老子在解释“道”的涵义。无为:是指~~〈认为〉老子在表述“道”,不需要任何作为。而无不为:是指~~〈认为〉老子在表述“道”,却把一切都做成了。联为一句,即:是指〈认为〉老子在表述“道”,不需要任何作为,结果一切都做成了。

以上就是普遍认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通解。但是!这样的通解,不是不对,而是未免对老子的《道经》思想理解,太过于肤浅化。在此!应注意老子《道经》思想是追求“道”的终极的。因此!个人判断,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句话,极有可能就是针对“道”的终极问题而言的。

具体判断为:

无为:老子本意是指~~“道”的本质存在状态,是无为的状态,作为原因存在的。(比如:道的本质状态,可依据未分化的态“太极”奇点状态,为证。更进一步追溯,可追溯到太极的前身——无极孕育状况,是更有力的证据。注!无极,太极略解:无极~道之孕育过程状况。太极~经无极孕育,已形成完整并达到极限,结果必须裂变的整体,为太极。)

无不为:老子本意是指~~“道”的现象运行结果状况,是无不为运行结果的存在。(比如:“道之本——太极,一经裂变分化,产生的就是“无所不为”的结果”)。

由以上判断,“无为”,是老子本意指“道”存在的本质因,“无不为”是老子本意指“道”运行的现象果。因此!分明看出老子追求“道”的本质,所具的高深思想。

5

流行的老子《道德经》有三个版本,即: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简称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在这三个版本中,楚墓竹简本只有十九章,谈的基本都是道,我怀疑这只是老子《道德经》的一半,另一半还没有重见天日。王本是世上最流行的的一版本,文字优美,朗朗上口,但可惜是经过汉儒串改之后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老子》的本来面目。唯有帛书甲本,我认为最接近老子的原著,因为他抄写在战国时期,离老子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因而也最能体现老子的思想。

帛书甲本的名字叫《德道经》,而非《道德经》。其编排顺序是以德论开始,而并非以道论开篇。这也很符合老子的本意。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可以认识、掌握和利用的,但道掌握在不同人的手中,会出现不同的后果。有德的人得了道,能够顺应天地,造福苍生;而无德的人得了道,却会逆天地而行,祸乱天下。汉儒以后,先修道,后修德实为乾坤颠倒,本末倒置,这实质上是汉儒们为了迎合统治阶层利益,对《老子》学说一次有预谋的改造。晋王弼无非作了个小结而已。

弄清了老子思想的本源,再去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也就不难了。

老子说: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其实,老子的一部《德道经》只是说给上士听的,因为上士听了能够勤勉的实践,而中士听了会怀疑,下士听了会嘲笑。而上士是谁,当然是统治阶级。他简简单单5000言,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违背天道的事,不要去做,剩下的就都可以做了。因为你懂得了天道,你所做的事情就能符合天地运行的法则,就会受到百姓的拥护,就不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其实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能为”。当然,这要以德为前提。何为德?能学会大地和水的柔顺也就算有德了。掌握了这个大纲领,再去读《老子》,是不是通透了很多?


6

简单的说,就是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为。

一、“道”的作用是无为,它的效果是无不为

“道”生长宇宙万物,但却不去主宰万物,它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一直这样,好像什么没有做,无所作为,叫“无为”。万物都要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所以“无所不为”。

说白了就是人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干预自然运行,顺应客观规律做事,不做不必的事,去做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

老子的无为主张,主要是想消解统治者对百姓过多的控制与干涉,给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二、把握《道德经》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这一主线,有利学习理解

《道德经》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这儿的“道”和“德”都是专有的哲学名词,不能按常规的释义去理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经》中,每一处“道”和“德”的意义都有细微的变化,不能理解的太着。

在哲学上,老子之“道”是指天地万物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在伦理上,老子主张清静、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按照“物理、哲学、伦理、政治”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7

天道是什么?

老子告诉我们,“道”的本身是不可言说的,一旦你说出来之后,就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

也就是说,“道”是无法进行正面地描述的,这也就是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恒道!” 你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而不能说它是什么,一旦你说它是什么了,那就不是“道”了。

去读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在这些著作当中,老庄从来没有正面告诉过我们什么是道。所以,最好也不要企图去从这些著作当中,去获得关于天道的正面的说明。

(道德经)

但是,既然“道可以不是什么”,那么,这些不是“道”的东西,你就可以通通拿掉,等到你全部拿掉的时候,天道就会自然呈现!

而这个拿掉的过程,就叫做“无为”。

无为就是把“凡是人为的东西”都拿掉,也就是“做减法”。

而道家的学说,就是告我们做“减法”的方法!

当你把“減法”做到了极致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不知不觉地在天道里头了。

举第一例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以后能成龙成凤,于是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儿女添加了很多“人为的因素”,全家都围着她绕,像珍宝一样地呵护着她!

当小孩想玩泥沙的时候,你会告诫,泥沙太脏,不能玩;当孩子对某一些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之后,你会告诫,这些都是“不务正业”;当孩子想要享受属于自己的一点空闲时光的时候,你也会告诫,还有很多的作业要做。

于是,在各种各样的告诫下,孩子们失去了幸福的童年时光,而幸福是时效性的;或者,从小到大让孩子们十指不沾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到孩子都上大学了,还要跟着陪读,还要跟着去帮忙洗衣服。

(陪读惨剧)

请问,这孩子是幸福的吗?这是孩子想要的幸福吗?他们的生命是越长越厚重了,还是越长越残了?

所以,道家说,请你从孩子的世界中退出来,让他拥有自己幸福的童年时光,让他们去享受他们的人生,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磨难。

你只要静静地看着他们成长,但当遇到困难危机的时候,你再出手干预一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举第二例:

比如说,你在某个单位当个一把手,现在单位出现了麻烦、冲突、矛盾。作为一把手,应当就要及时处理,但是要处理的时候,就要想一想道家的“无为”。

“无为”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从这个矛盾退出来,要退得干干净净,要退到在那个麻烦的事件当中,没有来自于你的任何人为因素,然后再静静地看着这个事情后续的演变发展。

(无为而治)

当你发现,这件事情演变到一定需要你去处理的时候,那你就可以出手干预了。

这个时候,就是处理事情的最恰当时机,你的处理方式也就符合了天道。

所以,儒家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这个天下本来就是没有那么多事,就是有一些庸人拼命地往里猛加料,加入许许多多的人为因素。

“无为”,就是“做減法”,就是把人为因素全部去掉,全部去掉了之后,你就看到了天道,然后你顺应着天道去做事,你就会发现事半功倍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这就是“无不为”!

(玄之又玄)

佛家这有这个理念,如“佛祖点化世人,需要机缘。禅机已过,缘已灭矣!禅机未到,虽点亦不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所谓的“禅机”,就是道家中在去掉人为因素之后,然后出手干预的那个时间点。

佛家也认为,只有找到了“禅机(心)”所在,才会事半功倍,才能点化世人! 当然,这需要去实践,而不是拍拍脑袋,然后空对空地想象。。。

文——千古

8

打个浅显的譬喻,也许你能以

譬喻而得解。

我们的面部长了眉毛、眼睛、

鼻子、嘴巴等器官,各司其职。

有一天,这些器官闲着没事就

就在一起议论:眼睛说只有它

的功劳最大,没了它,将是一

片黑暗,接着鼻子嘴巴也各不服

输,说自已所做的事该有多重

要,只有眉毛不说话。

大家都看不起它,说它一事无

成!公然还长在我们之上!

如是大家气得七手八脚把眉毛

给剃得个精光。

一天,这个没了毛眉的人要干

重活,累得满头大汗。

眼睛说,今天怎么汗水直接往

我这里灌?难受死了,鼻子嘴

巴也跟着起埋怨……猛然间才想

起了往日流汗都是眉毛挡住了,

让汗水顺看眉尖往脸腮旁流下。

这眉毛,就是无为中而有所为

呀!

9

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谁能告诉我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忞白)来为您回答,首先了解“道”家思想、以及《道德经》著作就会解决迷糊的问题;其次分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何意思;最后再进行总结。

题主您好:

《道德经》这本书是老子退隐西游的期间所做,又名《老子》或《道德真经》,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不过他老人家的身世至今还没有准确的定论。

在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中记载,老子的第一种说法是我们普遍知道的,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周朝管理藏书室的官吏;第二种说法,老子又称“老莱子”,不过他的国籍还是楚国,与孔子处于同一时期,写了十五篇“道”家的作品;第三种说法,老子出生在孔子一百二十九年之后,史书的记载周太史儋拜见秦献公,而这位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但也有人说“儋”并不是。

所以老子的身世谜团就无法揭晓,不过老子一定是一位隐士的君子,是《道德经》的作者,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家的思想:

“道”家是以“道”和“自然”为中心,其中包含的点在于(道、无为、无、虚无、自然、天性)等综合概念,总结为“道”家的重要思想就是“道法自然”,把“道法自然”进行拆解分析,明确它的含义。

“道”:在道家的概念是万物的根本源头,是无处不在的,更是无处不有的;“道”不只是万物的根本源头,还是自然万物的基本法则,泛指天地之间万物的循环规律以及本质,不断地变化和改变。

“自然”:其实很多人误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自然并非是代表整个“自然界”,这只是字面中的含义,其实自然就是我们有时候无意间脱口而出的“自然而然”。

通俗一些讲,比如形容对于伤口的不在意,会说“自然而然”就好了,形容浇灌的花草“自然而然”就成长了、开花了,所以“自然”可以理解为以上的意思。因为“道”家认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所生成的,这些万物的本身也都是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进行变化,要是人为过多的干预,就会违背以及破坏了“自然而然”或“自然”的状态(就好比拔苗助长)。

所以“道”家的重要思想就是“道法自然”,通过上面的拆解分析,“道法自然”的含义就很好理解。“道”是万物的根本源头,既然万物都是在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所以“道”也要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即为“道法自然”。

以上这些是“道”家的思想,希望可以解决您迷糊的问题。

《道德经》著作:

《道德经》还有别名,为《老子》《道德真经》,它具体分为“道”“德”两篇,总共八十一章,不仅是“道”家的标志,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完成了《道德经》这部著作,主要是想建立宇宙万物这个载体。比如书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万物的规律和演变,还有“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道”(万物的根本源头),即为万物遵循“自然而然”的法则。

《道德经》还体现了天地之间的万物“阴”“阳”的结合体,统一体,也就是都有“正”“反”的两面性,就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福”自然还有“祸”,二者都是并存的(好事也有可能是坏事,坏事也有可能是好的事情),所有的对立面都在互相的转化,也就是“阴”和“阳”的转化。

以上这些都是关于《道德经》这本书的体现和中心思想,希望能解决您迷糊的问题。

分析“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本《道德经》中明确了“无为”和“有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无为”并不是真正的字面没有作为的意思,反而是“有为”的意思。

比如遵循“道”(万物的根本源头),那么“无为”自然而然也就是变成了“有为”;若是不遵循“道”(万物的根本源头),偏要刻意的“有为”,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最重要的四个字又来了,就是我们有时挂在嘴边的“顺其自然”。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说“顺其自然”吧,以这样的心态就对了,事情已经发生,改变不了发生的规律,就要立正、稍息、向前看。

“无为”刚刚说到是“顺其自然”的意思,换一种理解就是要不违反自然,而“无不为”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主宰自然,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能主宰自然),也就是万物是需要顺其自然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去主宰自然的变化。就像上面所说(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

总结: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庄子,庄子的代表作是《庄子》别名《南华经》,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发展了他的思想。其实还有《淮南子》,这本著作主要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融合了“儒”、“法”、“墨”等家的思想,主要还是以“道”家的思想为主体。

我们人类其实在自然的面前非常渺小,并不能去主宰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成长,“顺其自然”的生活,“顺其自然”的发展。《道德经》只能是通过字面去学习,用心灵去感悟。

以上纯是个人的见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我是热爱历史文化的忞白。

欢迎大家关注忞白:愿君来此观文史,不虚此行不负时,与君谈论文章事,聊遍所闻和所知。

10

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谁能告诉我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而不为”是《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在很多章节都出现过,它的完整句子出现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什么意思呢?

道似乎永远处于静止状态,但又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顺从其静止状态,万事万物将会按照自身规律生长演变。生长演变过程中,出现异动,我们还是要按照道的规律来调理他。通过调理,让他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使他不至于出现异样。如果事物不出现异样的状态,天下就会安定、平静下来!

我这样翻译,肯定为很多人不接受,因为对《道德经》的理解千人百样,不可能有统一的结论。如果能得出统一的结论,那就不是《道德经》了!

《道德经》属于哲学范畴,所以对《道德经》的理解绝对不能局限于具体事务!

如“侯王若能守之”一句中的“侯王”绝对不能理解为“统治者”,应该理解为各项各业的“领军人物”;全句也不能理解为“统治者若能遵守道”,而应该理解为 各项各业的人们能遵守事物的规律。

理解《道德经》,不能局限于具体事物,但是解释《道德经》又必须以具体事物作参照。这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怎么理解大家去琢磨!

下面回到正题,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谁能告诉我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谈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无为而无不为”,做事情,先要认清事物的特点,再动手去做,才可能获得成功。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想禾苗快点长高,但是没有认清禾苗快点长高的客观规律,人为地去干预,适得其反!

二,“无为而无不为”,做事情,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加在客观事物上!

“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铃的响声,是铃自身的因素产生的,要阻止铃发出响声,只能从铃那里想心思,不能捂住自己的耳朵,来让铃声静止!这样做,就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加在客观事物上。

三,“无为而无不为”,告诉我们,世界永远处于平衡状态。

世界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打破了世界的平衡状态,就会出故障。

如自然界有食肉动物,就要有食草动物,这两者的平衡,才能保持某个方面的平衡。如果世界上只有食肉动物或者只有食草动物,这个世界就不可想象!

“无为而无不为”,所指的平衡状态,实际上是说“世界永远处于静止状态”。这个好像不好理解。

实际上这一点与运动力学有点相似,运动力学的观点是世界永远处于运动状态,从反面去理解“世界永远处于静止状态”就好理解了!

“无为而无不为”,是告诉我们世界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永远处于静止状态,自然是一个和谐状态。打破了平衡、打破了静止,世界就是一个混乱的世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