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胡适考证说历史上没有“施耐庵,”,为何人都认为他是水浒作者?

胡适考证说历史上没有“施耐庵,”,为何人都认为他是水浒作者?

2020-08-12 22:02阅读(80)

胡适考证说历史上没有“施耐庵,”,为何人都认为他是水浒作者?:这么多年延续的认可,胡的一句话就否决了?他说的哪里可信?:-施耐庵,水浒,胡适,考证

1

这么多年延续的认可,胡的一句话就否决了?他说的哪里可信?

2

胡适先生考证《水浒传》确实说过这样一句话:“施耐庵不知是什么人,但决不是元朝人。也许是明朝文人的假名,并没有这个人。

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说的是“施耐庵”身份不清楚,有可能是明朝文人的假托之名,也就是现在说的“笔名”之类。可见,胡适先生并没有否认历史上有施耐庵其人,更没有否定“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同时,题主说“人都认为他是水浒作者”,讲得也不是很准确。自明代中晚期起,《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便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致的认同。即便到了现在,《水浒传》的作者问题依然是个悬案、疑案,学术界以及诸多水浒爱好者同样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胡适先生考证《水浒传》秉一家之言,探索这部伟大著作的作者是谁,同样没有给出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只是一种学术观点而已。

绿野老道认为,胡适先生有关《水浒传》的考证,就施耐庵是谁,他是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个问题上是比较客观的。胡适的一些观点,对于讨论《水浒传》与“施耐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水浒传》是谁做的?

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的“《水浒传》是谁做的”这个章节中,做了六点假定来推断“施耐庵”。本回答导语开头讲的那一点是最后一点,在这个假定之前,胡适先生还说到:

一百回本的原本是明初人做的,也许是罗贯中做的。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涵虚子记的元曲里有他的《龙虎风云会》杂剧。(第四点)


七十回本是明朝中叶的人重做的,也许是施耐庵做的。(第五点)

胡适先生首先从版本问题入手,讨论《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我觉得,胡适先生的方向是正确的,要找出《水浒传》的作者,文本本身最能说明问题。现在所得出的“施耐庵”即“施彦端”,难以洗脱脱离文本、编造故事,乃至伪造证据的嫌疑。

胡适认为,《水浒传》的确有一个金圣叹所说的七十回本,这个本子有可能出自施耐庵之手。而从郭武定刻本以下的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等版本的《水浒传》,其作者恐怕就不是施耐庵了。

把《水浒传》一分为二,因而得出两个作者,这是胡适先生最为独特的观点。胡适先生的这个结论,现在已不为普通读者所知,学术界也很少提及。绿野老道认为,胡适这样讲,恐怕不太在理。

金圣叹所称古本《水浒传》是不是有,胡适并没有给出有力的证据。而从文本来考辨,金圣叹所称古本,其实也是从郭勋刻本衍生的袁无涯百二十回本腰斩、删改而来,迄今为止,尚无实证证实金圣叹真的读到了“施耐庵”的古本。所以,《水浒传》除了有繁本、简本之分外,现在能够看到的通行本,大致应当是一种母本繁衍的分支,施耐庵的《水浒传》只有一个。



就“水浒传”版本问题而言,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前七十回书是“施耐庵”所作。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故事,大概是后人的续书。虽然也有说续书是罗贯中所著,但这个结论几乎也无法考定。这一点,其实也与胡适所言不相矛盾。胡适乃一代大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持一家之言,支持同样恃才的金圣叹也不足为奇。

至于《水浒传》续书是谁所为,同样需要像胡适那样先做版本考定,才能进行讨论。现在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署名作者有两个:施耐庵、罗贯中。绿野老道认为,这样的署名是非常错误的。即便是罗贯中写了续书,但绝不可能是写了全部的续书,征辽、灭田虎、王庆,讨方腊这四个故事是在万历年间重刻《水浒传》之后,陆续由不同作者完成的,并非一人所为。

胡适先生也否定了金圣叹指责罗贯中“狗尾续貂”之说,认为另外一个百回本的续书作者是罗贯中,另外几十回则是后人续貂的。

综而述之,胡适先生认为有两部《水浒传》,明嘉靖之前有一个七十回本的,作者也许是施耐庵。同时,还质疑施耐庵所作的七十回本《水浒传》是嘉靖时期的改本,因而,才有施耐庵是明中期的书生这一说法。之后的百回本(或可称容与堂本),其作者大概就是罗贯中了。



“施耐庵”是否真有其人

其实,讨论施耐庵或者罗贯中的意义,远远不及讨论“施耐庵”到底是谁。在这个问题上,胡适先生也没有给出答案。但是,胡先生“(施耐庵)也许是明朝文人的假名,并没有这个人。”之说大有道理。

《水浒传》自刊行以来,就引发“施耐庵”的热议。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志三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是关于《水浒传》作者的最早记载。高儒大约生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嘉靖年间刊行《水浒传》,他应当比较了解当时的情况。因而,高儒把《水浒传》的版权归于施耐庵,罗贯中担纲责任编辑,这一说最为后世采信。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从文本故事看,《水浒传》大约只写到了永乐初年,其成书时间恐怕是永乐中期。也就是说,嘉靖年间刊行的施耐庵“的本”时,也是百余年之后的事情了。在这百余年间,《水浒传》似乎遭遇了第一次腰斩,七十回书之后明显与“的本”不搭调。这也是胡适认为嘉靖之前有一部《水浒传》的缘故。

所以,即便是以高儒的观点也有商榷质疑的余地。时隔百余年,《水浒传》一直在民间流传,作者是谁早已无处探寻。更何况,“施耐庵”原本就是个假名。

绿野老道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在嘉靖之前被腰斩,原因是透露了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不知所踪这一高度隐秘。腰斩之后,故事又不完整了,于是,“狗尾续貂”,后几十回书大肆反转原著,美化了皇帝,隐去了水浒真故事。

金圣叹的七十回本也是腰斩的产物,斩掉续书后,故事同样不完整。于是,金先生补写了梁山好汉的恶梦。虽然金圣叹写的“恶梦”也是在污蔑梁山好汉,但大致上取材于历史,这一点,比《征四寇》靠谱。



从这个推断来看,《水浒传》的作者当时是冒着风险来写书的,隐去真名,或者混淆作者也就大有可能了。然而,胡适先生说,七十回本《水浒传》是嘉靖年间的改本,作者或许是明中期的施耐庵,此说大不靠谱。版本流传也不支持胡先生这一论点。

施耐庵应当是个出于自我保护的笔名之类的,无论是谁,都是真有其人。“施耐庵”其实与“兰陵笑笑生”一样,都是为了逃避“文字狱”而虚化的名字。虽然,“文字狱”在清代尤甚,但绝非此朝的专利,大明王朝同样盛行此道。文人为避免因言获罪,以笔名著述,并不是件奇怪的事情。

所以,绿野老道支持胡适先生之说,前七十回是施耐庵所作,续书是后人所写。同时,也反对施耐庵的前七十回书是改本的说法。《水浒传》没有金圣叹所说的古本,现在通行的前七十回本都是施耐庵的作品,只不过被屡屡删改而已,其作者应当还是施耐庵。

施耐庵应当不是明朝中叶的某个文人,更不是现在所说的“施彦端”。究竟是谁,绿野老道在下一节斗胆讲几点个人探轶的心得,以供交流并向头条朋友讨教。



施耐庵就藏在《水浒传》的文本中

胡适先生以文本为依据,考证《水浒传》的版本,而不是盲目遵从古人,这样的治学态度值得尊敬。以版本来辩证作者,比脱离文本,甚至伪造证据要可信得多。假如再深入一步,在《水浒传》的文本中进行一番探索,“施耐庵”似乎就若隐若现了。

绿野老道致力于探轶“施耐庵”,似有些心得,在此略讲几点。

其一,“施耐庵”应当活到了永乐中期,见证了大明王朝一段秘史。“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段故事中,隐伏着两条线索,明写的是北宋仁宗嘉佑三年的事,暗写的是发生在明朝的靖难之役。施耐庵以朱武、洪太尉暗喻“朱洪武”,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的装扮成牧童的张天师,影射的也是“朱洪武”。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就做过牧童。

表面上,妖魔是洪太尉“误走”,实际上,却是张天师借洪太尉之手故意放走的。所以,“洪太尉误走妖魔”说的是朱元璋放走妖魔。那么,朱洪武放走的是什么妖魔呢?

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张天师前,被一只白额锦毛虎和一条雪花大蛇所惊吓。这只虎就是锦毛虎燕顺,那条蛇则是属蛇的朱允炆。这叔侄二人后来联手导演了靖难之役,陷百姓于战火之中——这就是施耐庵所说的“妖魔”。



朱元璋违背历代规制,把皇位传给皇太孙,“孙立”就是妖魔。所以,文本中足可名列天罡系列的孙立被降为地煞第三名。地煞第一名就是有朱洪武符码的朱武,而“丧门”的黄信位居第二,三代人占据地煞前三,这就是梁山好汉排名中的一大隐秘。《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类似隐喻,暗指靖难之役。

由此可见,施耐庵绝对是这段秘史的见证者。此时,死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施彦端”肯定不可能穿越而来,看到这段秘史后又穿越回去,在《水浒传》中暗写下一段惊天秘闻。同时,即便是“施彦端”穿越而来,早已隐居乡间的村老也绝对不可能听说皇宫如此等级的绝密。

其二,施耐庵是佛教信徒,崇尚“佛道合一”。《水浒传》中有大量的佛、道符码,施耐庵以道家“妖魔”为线索,围绕“替天行道”这个主题讲述梁山故事。但是,施耐庵绝非信奉道教,而是佛教信徒。在主张“佛道合一”的大前提下,表明自己的宗教观点:佛比道高。

劫取生辰纲是道家“妖魔”刘唐先去了道教大护法灵官处“镀金”,然后才能去找佛教护法天王晁盖,佛道联手揭开了梁山大聚义的序幕。朱仝去捉拿托塔天王,先得去观音庵取齐队伍,且因此义释晁天王。



宋江杀惜后躲藏在自家的地窨子里,犹如“妖魔”被镇锁在伏魔大殿的地窖之中。而在宋江所藏的地窨子上是供奉着三世佛的供床——佛比道高。吴用、李逵沧州杀小衙内,施耐庵以地藏王、盂兰盆大斋之日来谴责以及劝诫道家的“妖魔”行径……。最终,“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梁山实现“佛道合一”,完成大聚义。

其三,施耐庵确是化名,可以置疑他有可能就是个和尚。或者说,施耐庵本身就是个称姓氏的“花和尚”,有俗家身份。从《水浒传》的宗教倾向来看,“庵”就是庵,“耐庵”就是指在寺院耐得住寂寞之人。施耐庵之所以主张佛道合一,也与靖难之役有关。

绿野老道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引发误走妖魔的时间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为何九天玄女庙中再次强调了这个数字符码。其实原因很简单,讲的就是朱棣崇仰真武大帝这件事。

三月初三就是真武大帝的诞辰,而九天玄女庙的“三、三”,则指的是宋真宗伪造天书,同样有个“真”字。《水浒传》大约成书于永乐年间,其作者对朱棣十分尊重,但他却是个来自钱塘(杭州)的佛教徒。“施耐庵”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寄居寺院,以施耐庵这个化名,编纂了《水浒传》。胡适先生说“施耐庵”未必有其人,绿野老道也认为,“施耐庵”恐怕还真是个小团队。



《水浒传》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以证明本回答的推断。因一个回到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只能提纲挈领的略讲这三点。

施耐庵到底是谁,或者是否真有其人,是《水浒传》的头号悬案。胡适先生之说很有些道理,至少,也是为“施耐庵”的研究另辟了一条门径。胡适先生所辟之门径便是以《水浒传》为据,比较客观的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虽然他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文本出发来探索小说的作者,这一点确实值得借鉴。

3

古代人没有版权意识,小说写完以后,别人还能反复地增、删、改,所以我们能读到的那些古典小说其实都差不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集体创作”,而且基本都会出现版本驳杂的现象,不同版本中的内容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这也导致小说的作者肯定也不止一人了,尤其是最初那个第一作者是谁,往往湮没无闻。

而且在中国古代,写小说这事属于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读书人要写了小说,一般都不敢以真名示人,而是以假托之名示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笔名了。

至于《水浒传》的作者,胡适认为施耐庵查无此人,应是假名,也属正常。有人认为施耐庵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因为《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罗贯中不敢用真名,于是化名施耐庵,意思是“实乃俺”。

但今天普遍认为施耐庵是存在的,是罗贯中的长辈和老师,才气和能耐远超罗贯中。二人早年都是元末张士诚起义军的幕僚,后来见大势已去,只好隐居,合力创作《水浒传》,施耐庵写,罗贯中整理。后来施耐庵去世,但书没写完,罗贯中又帮其将书续写完成。

还有一种说法,说罗贯中就跟大仲马一样,雇了大量枪手组成团队,替他写作,写完就署罗贯中的名,而施耐庵则是枪手之一。

4

胡适的原话是:“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是一个假托的名字。


胡适为何有这样的推测?


施耐庵其人并不见于正史,只在一些野史中有些记录。并且,考虑到《水浒传》的内容及创作背景,胡适推测《水浒传》的真正作者可能为了避祸所以假借了“施耐庵”之名。


  • 由胡适考证的《水浒传》版本推进过程




事实上,《水浒传》的版本太多了。胡适认为元末明初有个《水浒传》的草创版本,写的比较粗陋。到了明朝中叶,才有人以“施耐庵”为笔名写出了较为成熟的《水浒传》版本。


那么,是谁认定了《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据才子金圣叹所说,他收藏了一本七十回本的《水浒》(目前并没有人见过这个版本,但金圣叹没有说谎的必要,这个七十回本应该是存在的)。金圣叹认定这套七十回本《水浒》是施耐庵所作。他又把招安后的回本定为是罗贯中续写的。罗贯中是施耐庵在59岁时收的门人,这样的推测是合理的。并且在一些版本的《水浒传》的序中都明确指出了作者是施耐庵。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胡适去世以后,在大丰、兴化陆续发现了一些施耐庵的史料。证实了施耐庵在历史上却有其人。所以,胡适的一些推论也就被推翻了。


施耐庵,元末明初。(1296年至1370年),自幼名“彦端”,字“子安”,属猴。在曾隶属兴化的白驹出土过清代“施子安”的残碑。但施耐庵原籍是苏州阊门外施家巷,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施之常后裔,到了施耐庵这一代是第十五世。


施耐庵在元朝时也曾参加科举考试,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刘伯温当时是第二名),也做过小官。在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失败,施耐庵担心受到牵连,便隐居在今大丰、兴化一带。


文物考古聊水浒,我是阿斗,欢迎点赞关注

5

胡适分析对,施耐庵是书籍版本上的名字,考证说是江苏兴化人,但当地族谱没有此人。 不少明代《水浒传》版本暑名施耐庵 罗贯中编次,也许借谐音\"实乃俺\"!!!!

也有考证,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徒关系,此说法,最早是来源于民国《兴化县续志》中明代王道生所写的《施耐庵墓志铭》一文,文中写到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门人”即门下徒弟,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而且参与过《水浒传》创作,为施耐庵校对文字。

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水浒传》其实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的,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而后三十回是罗贯中续的。(《水浒传》至今的流传版本很多,本文指的是现发现最早的明代容与堂版。)

《水浒传》的前七十回跟后三十回的写作风格与故事核心都不太一样,这也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合著的说法来源之一。

在《水浒传》的前七十回,一百零八好汉先后热血相聚,讲的是官逼民反、好汉想要推翻压迫的热血故事;而到了后三十回,好汉们却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一个个死的死,走的走,梁山好汉最后也不剩多少个。说到两者留下的著作《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其实都是关于起义战争题材的,至于为什么要写这个题材,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不过他们的资料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施耐庵与罗贯中都参加过张士诚的起义,在其帐下做幕僚。

根据《兴化县续志》的《施耐庵传》的说法,施耐庵在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受到张士诚的邀请做幕僚,施耐庵抱着建设“王道乐土”的想法为张士诚攻城夺地提供了很多计策。

但是后期张士诚起义在取得一点成绩之后,张士诚就有些骄傲自满,对人才有些爱理不理。施耐庵失望得离开,归隐到市井,开始《水浒传》的创作。

而罗贯中是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加入到张士诚的起义队伍,做了幕僚,期间还帮助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进攻,可见罗贯中还是有一定的才能。

而后来与施耐庵的经历相似,看到张士诚的不思进取又不听劝告之后,也离开他,开始了专心创作《三国演义》。

6

历史上没有的小说野史类作者也太多了,施耐庵是个笔名吧?具体找生卒年、生平时间之类肯定难。

7

有人说胡适没有其人。你什么说?

8

胡适考证不可信

9

就像红楼梦的作者现在还不知道是谁,曹雪芹只是一个笔名,胡适硬说是江陵曹家。

10

确实不是 作者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