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对垒,要将统率的士兵战斗力凝聚在一起,发挥到最大上限,绝对是看将领的能力
借用吴子的思想来概括下,就是需要“气机”“地机”“事机”“力机”。
气机,主要是鼓舞调动士气
举两个例子,韩信的井陉之战,在河边背水结阵,以万余人破二十万之人,除了地形的作用发挥,最主要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使所有士兵抛弃求生欲望,拼死一搏,士气绝对是高涨到极点。
齐国与鲁国打仗,曹刿指挥战斗,在齐军三次擂鼓过后,才指挥鲁军进攻,从而打破齐军,是将士气的敌消我长发挥到了好处,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地机,主要是善于发挥地形优势
前面的背水一战,看似二十比一,其实利用了山口的狭窄地势,将敌方可进攻的兵力化解到最小。套用孙子兵法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理念,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这也是选择战场的重要性,举个例子。
电视上常有峡谷或树林两边伏击的场景。在孙膑指挥的马陵之战中,也是如此,选择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的地方,伐木堵路,约定见火光齐放箭,这相当于以有心算无心,大面积的包围敌人进行攒射,天黑之时自然来不及应战,看不清树林中的敌人,然后庞涓兵败自杀。
再说个反面例子,长平之战,原先秦赵两军对垒,廉颇看到地形上无优势,直接筑造堡垒,坚守不出,宽大的正面战线硬碰,秦军强攻讨不到好,后来散布谣言,让赵括接手,并诱赵括来攻,脱离了堡垒后,在战场上被白起正面防御,迂回包围,骑兵突击分割,将不利的强攻地形化解掉,从而获取长平之战胜利。
事机,主要指善于运筹策划
打仗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排兵布阵灵活应对很重要。举个魏舒的例子。
作为步兵方阵的创始者,他一改先秦时期的车战,这也是由于有些狭窄起伏的地势不利于车战,魏舒毁掉战车,改为步兵方阵。当时他设置的方阵基本单元25名士兵,五列纵队,长短兵器互相配合,持有矛戈戟等士兵可以来回变动,随时变换进攻方位,这跟流氓打架的一拥而上完全不同,这都是需要将领来指挥的。
再比如现在游戏大家都知道,骑兵克步兵、步兵克枪兵、枪兵克骑兵,虽然糙了点,但兵种相克的理论摆在那,还是有道理的。如果将领无能,以步兵弓兵打骑兵,或者骑兵去冲击枪兵方阵,真是累死三军。
孙膑的围魏救赵也是经典案例,明显就是避实击虚,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在魏军来回疲于奔波的路上,以逸待劳。而不是一股脑上去硬杠硬。
力机,主要是考虑装备和后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古代,一支军队,常见情况并不是都是战斗兵力,有部分是后勤的运输护卫兵力,既然带兵打仗,就要考虑后勤消耗和补给,所以在战争中,将领一般都考虑速战速决,因为后勤拖不起,也极容易被截断。否则将不差饿兵,军队无粮,必定涣散。
三国演义, 曹操带兵打仗时,有一次军粮不足,便克扣口粮,后来把责任全推给粮官,借粮官的项上人头来缓解粮食危机、稳定军心。
再比如,西汉初期,铁质兵器大量取代青铜兵器,极大增强了整个部队的杀伤力和防御力。
以上,这四种都是一场战争不可少的,而这些都考量着将领的判断能力,他是否知道这些情况?
如果这些都了解,还能避开自身劣势,发挥优势,让战争按自己的预想时间、地点、战斗方式来进行,敌我双方的战斗力绝对是一消一涨,差距在缩小,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别说实力相当,就是以弱胜强也不是问题。
如果没用好,马谡街亭之败、赵括长平之败、刘邦白登之围等等就是前车之鉴,所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能做到这些的,都是历史上的名将了,让人敬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