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往哪里叛逃,送你去的地方基本都是几百里没人烟的,你往哪里跑。

苏联时期流放犯人,派一群士兵乘坐卡车押解犯人,从城市出发开上十多天,然而丢下去,留下工具、部分口粮。

犯人们不存在逃跑的可能性。因为周边几百里都是无人烟的地方,你没有交通工具根本就无法逃出去。

而且,这些流放地不是在北极圈内,就是西伯利亚,或者是中亚戈壁、

即便你携带一些粮食也是没用,路上不是被冻死,就是渴死,甚至被野兽吃掉。

所以,从流放地逃走的犯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作死,第二有人从外边带着交通工具接应,第二种多是政治犯。


古代中国也是如此,流放地基本就是这几种。



第一,沙门岛。

这种海岛基本无法逃脱,沙门岛是经典之一。

沙门岛地处于我国山东半岛的东边,也就是蓬莱岛的北面。它在海中,距离蓬莱也有7公里距离。

海面经常会有风浪,而岛上严格管理船只。即便你搞到诸如木材这类漂浮物,最大可能性是淹死在海里。

退一步,你就算逃到蓬莱岛,也是官府的地方,人口密集。一个犯人蓬头垢面,往哪里躲?还是会被捉住。

犯人如果想从沙门岛逃到边疆,就只能向北到达东北的老铁山。

辽宁省的老铁山距离沙门岛有40多公里,即便你有漂浮物也是不可能游到的,等于是做梦。

其余岛屿大体也都是这样。



第二,宁古塔。

宁古塔周围都是广阔无垠的荒地。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

这里在古代压根就是不毛之地,人口极少。

不要说逃走,就算当时流放犯人从山海关到宁古塔,有1100多公里距离。

古代出了山海关以后,大量犯人不是死于宁古塔,而是是在赶去的路上。

资料这么写: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可见,赶到宁古塔都这么困难,何谈你逃走呢?

向南逃走不可能,只能向北。

而当时宁古塔已经是廖无人烟的地方,沿途经常走上一天,看不到一户人家。

从宁古塔向北,在古代基本就是无人区,除了自然条件恶劣没有道路以外,只能见到少数的达翰尔等少数民族猎人。

试问,你跑到这里去干嘛?茹毛饮血吗?



第三,伊犁。

伊犁就不同了,犯人确实可以逃出伊犁,跑到中亚去。

但是,试问你敢去中亚吗?

谁都知道,中亚自古以来长达几千年,都是游牧民族互相厮杀的战场。不要说你区区几个犯人,就算是当年大唐、蒙古商队,有大量士兵武装保护,动辄也被游牧部落劫掠杀光了。


犯人被流放,好歹还有一条活路,去中亚逃亡其实去送死。

更惨的是,你不是被当场杀死,而是被掠走成为奴隶。

作为犯人流放好歹还要遇到皇恩大赦天下的机会,成为普通老百姓。

而一旦成为中亚骑兵的奴隶,可是世世代代为奴隶,永世不得超生了。



至于到了流放地不服从管理怎么样?

沙门岛会告诉你怎么样。

沙门岛天高皇帝远,当地监狱长叫做“通寨”,负责掌管所有犯人。

不要小瞧这个官,他掌握着岛上犯人的生死,只手遮天。

库长的是,每年朝廷给予沙门岛的粮食衣物非常少,在通寨贪污完之后更是所剩无几,只能维持一二百犯人生活。但沙门岛的重刑犯在最多的时候足足有两千余人。所以,通寨没事就借口小问题杀死犯人,以减少物资消耗,甚至还连坐杀人,“人命如草芥”。所以,只要上了沙门岛,就算拼命遵守纪律,尚且不见得保住性命,更别说同通寨对抗。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经常在一些影视剧里看到,一些犯了罪的犯人很多都是被发配到边疆充军,很多人觉得奇怪,在古代发配路上难道不怕他们不遵守纪律,甚至叛逃吗?答案只有一个,根本不怕叛逃,逃了也是死,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犯人不敢跑也跑不了,古代有一个罪名要做连坐!首先是拖家带口跑不利索跑一个杀全家,代价太大。

再加上发配的边疆都是自然条件恶劣的荒芜之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荒无人烟,野兽出没,活着逃出来的概率为零,仅此两点就不怕你逃跑。一个人逃跑还比较方便,可是拖家带口,如果是真的选择逃跑的,朝廷会下令抓回来的,人太多逃跑一点都不容易,这样子很容易又会被抓回去了,抓回去就不仅仅是被惩罚一下这么简单了。古代有那些我们想也想不到的酷刑,所以既然去了,就安安静静的在那里待着吧!虽然生活苦一点,可是至少还是能够生存下去的,只要活着,就没有什么不好的了。

二,古代的交通条件和恶劣环境想跑也跑不了!

咱也不说古代,就是40年前,在国内去偏远小地方都是有一定危险的事,那时候“车匪路霸”那叫一个狠啊,别说普通民众了,没有足够武装的队伍碰上了他们,东西一抢,,车往山沟里一推,有警察来问就装什么都不知道的淳朴山民。

在古代当你被发配到边疆的时候,都是有人押着你去的,指不定路上还会有人想把你杀了,因为这时候你已经属于朝廷重犯了,所以可能会有人想要杀了你,毕竟你是一个犯人,你死了皇帝也不会继续追踪了。或者你在被发配之前得罪过什么人,等你困难的时候别人就会来报复你,这些都是经常见到的,更不要说你还有机会逃了。去了边疆,那里不仅仅是交通不方便,而且守卫森严,如果你真的选择逃跑,被抓回来可能连命都没有了的。

所以不是不怕犯人逃跑,首先也很少会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不管你再高贵的身份,去了那里你就是一个普通的犯人,没权没势,吃的还没有那些守卫的士兵吃得好,在那里更不要谈什么地位了,去了那里,没有人会在乎你以前到底是什么地位。

因为去了那里你只有好好听话,不然也会被打死,而且还没有人来管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怕被发配到边疆,而且皇帝惩罚人的时候也是发配到边疆。逃跑也不是很容易的,而且被抓回来的下场还很惨,所以说很少有人选择逃跑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3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所谓发配充军,就是把犯人驱离文明社会,让他在边陲苦寒之地自身自灭,这种刑罚仅次于在肉体上彻底摧毁犯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恶劣的生产环境中,古人的思维禁锢,是现代人不可想象的。

所谓“画地为牢”,画个圈圈就能困住一个人。离开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严重依赖环境存活的人,就相当于宣布了他精神的死刑。

宋代以后的刺配充军,这种意味更为浓厚。

赵匡胤果然武人出身,他定下的刺配规则,在犯人脸上留下金印,让犯人无法逃回正常社会中。因为即便犯人在刺配途中溜走,或者越狱逃离,脸上的金印将自己是“贼配军”的身份公之于众,并且一直会带到棺材里。


即便到了发配的牢城营,赵匡胤的祖训,一百杀威棒在等着犯人。

这一百棒下去之后,再壮的硬汉,也是非死即残。其实打衰身体还是其次,关键是这一百杀威棒打的是犯人的脊梁,也就是彻底打掉一个人的傲气和骨气,让他彻底成为一个没有气节的可怜虫。

即便有幸像宋江、林冲、武松那样,逃过杀威棒的,落草为寇,举起义旗,公然和朝廷对叫板的。


普天之下,各郡县全城通缉。父母乡老无不受到连坐之祸。

古代社会结构经络分明,点、片、面,纵深结合,民间各种保甲制度,别说藏匿一个大活人,一个苍蝇都藏不住。

对于一个囚犯而言,不逃回到犯罪前原来生活的环境中,逃跑又有什么意义?能逃到哪里去?古人安土重迁,死后重视落叶归根。

一句永世不得回中原,早就将他们的筋骨和宿愿全部打断了。

4

中国古代的刑法分为五刑,也就是笞、杖、徒、流、死五个等级,可见流刑(流放)是仅次于死罪的重刑。

因此,如果罪犯在流放地又犯新罪,或者蓄意潜逃,必然会有惩治。我们以清朝的流放犯人为例——

流放的犯人至配所后,都要经过注册,将他们的年龄、样貌和所犯罪情清册,交给当地保管。如果发生逃亡的情况,就会根据事先保存的档案进行追捕。根据嘉庆六年(1801)制定的条例:

凡流罪人犯,如有中途、在配脱逃被获,原犯流二千里者,改为流二千五百里;原 犯流二千五百里者,改为流三千里,俱从该犯原籍地方,计程发配。

也就是说会加重处罚。

当然,以上是针对一般的流放犯人而言,这些人大多是内地的汉民。

如果是一些特殊的犯人,情况还有不同。譬如八旗子弟的流放犯人,清朝的惩处措施还包括其他。至于再特殊一些的犯人,诸如准噶尔战争后的额鲁特逃人,被抓获后就直接处死。

如果发遣罪犯在犯罪继续,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处死。例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流放到伊犁为奴的费世太等行窃,照例即行正法。

由此可见,清朝根本不怕你逃跑或闹事。

总的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5

在古代发配边彊是种刑法,应该算仅次于死刑的罪刑了,相当于现在的无期徒刑。

1.古代社会一直保留连坐的罪名。如果被处罚的人半路逃跑,押送的人回去报告,就朝庭就会拿家族的人来处罚。所以,犯人只有乖乖地到发配的地方去。

2.举一个例子。云南人从来没有考取过状元,但云南人来过状元,就是杨升庵(也叫杨慎)。

他的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杨洪基演唱,可谓是家喻户晓。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词的作者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而是号称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

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内阁大学士、首辅大臣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的科举状元。作为首辅之子,状元出身,才气惊艳天下,本来拥有一片大好的前程。

但是,杨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相谏。世宗嘉靖皇帝以藩王世子继位后,为了亲生父母的名份,兴起“大礼议”之争,杨慎因坚决反对嘉靖的做法,在三十六岁的盛壮之年被贬谪到蛮荒之地云南,这一贬就就是又一个三十六年,本来拥有大好前途的一代才子最后客气他乡,令人唏嘘不已。

3.这首《临江仙》就写在杨慎被押解去贬谪之地的路上。

一日,杨慎和两名押解他的军士来到湖北荆州,在江陵县境内准备渡过长江。这时,杨慎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浩浩江水旁边摆上水酒,边饮边畅谈历史,其时两岸青山隐隐,夕阳即下,经历过宦海沉浮,人生反转的杨慎感慨万千,想起杜甫的千古绝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豪放词名作“大江东去”,现场请求军士拿出笔纸,要求赋词一首。

即兴而作的升庵居士下笔如神,很快挥笔而就,于是一首明词的巅峰之作就产生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6

不怕,首先是拖家带口跑不利索跑一个杀全家,代价太大。其次是发配的边疆都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荒无人烟,野兽出没,活着逃出来的概率为零。仅此两点就不怕你逃跑

7

发配边疆充军的意思就是命保住了,但是中原地带你就别想呆了,至于逃跑的事情朝廷是不关心的,因为也管不了这么多。

比如当年张良刺杀秦始皇之后,也是一逃了之就行了,秦始皇也抓不到他。再比如刘备打了督邮之后,也是一逃了之,没有被朝廷追杀,当然通辑自然是少不了。再比如刘邦也在丰县放了人,最后自己也逃了,也没有被抓住。

发生叛逃可不可能,当然有可能了,而且是大概率的事情,只是那样你就只能隐姓埋名了。

再比如明代的圣人王阳明得罪大太监刘瑾,幸好有父亲拼死相救,最后落个发配龙岗之地。结果他并没有按时去,反而去杭州等地游荡,见兄弟及亲戚。当然最后还是却了贵州龙岗。

王阳明可不可以逃,当然可以,但是他逃后,他父亲王华就要受罪,受到牵连。所以将犯人发配到边疆是没问题的。

发配边疆充军到底什么意思?

古代需要戍边的,如果军队扎在那边是需要有人提供军需的,这些军需从哪里来?这是一笔很重的负担,犯人戍边的好处就是降低了成本,他们不需要军饷,同时也给他们可能的立功机会。当然这些是次要的。

最主要的是剥夺了你在原籍地的生存权。

你要知道古代不像现代一样,今天上海,明天就是南京了。一般情况下古代很好会出固定的活动范围,他们的活动的区域是很小的,一般不会超过一个县。

水土不服在古代是最致命的,当一个古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而到边疆环境更为恶劣,生存条件更差,所以别说逃跑,连生存机会也都很小。很多人会因此染病而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杀头还要惨烈。因为这是慢慢死亡的,同时还会受到那些士兵的压榨。要知道古代镇守边疆的士兵没有一些血气是不可能的。

中原你是回不去了,如果逃,你往哪里逃?边疆很大,不管哪里你都会有水土不服之症。所以逃什么逃呢?逃回原籍那是不可能的,肯定会被抓的。

8

我们看古装剧时,总是时不时的看到皇帝恶狠狠的说出一句:将朝廷官员连其带家属发配边疆或者是充军,很多观众都以为发配边疆或者充军,就是去当苦力或者上战场,至少还能活着。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古代的罪犯被发配到边疆或者充军,基本上和死没什么两样了,甚至比死还痛苦。

根据史料记载,充军也会根据犯人的身份或者犯人犯罪的情节分为终身充军和永久充军这两种。不过永久比终身煎熬的多,为什么呢?如果是终身的话,只是罪犯一人被充军,直到这个犯人死去;而永远就非常残酷了,如果一个人被判永久充军,那么不仅是这个罪犯充军,就连同他的家人也要受到牵连,以及他的子孙后代以后都要充军。

并且在被送去充军的途中,押解罪犯的官兵根本不管犯人的死活,就算犯人是贵族,只要被判了充军,就会连狗都不如,甚至还会受到侮辱,皮打犯人都是常事。此外,犯人的身上还会佩戴铁链和枷锁,枷锁非常的沉重,很多犯人没有走到边疆就死了。就算到了边疆,犯人也是九死一生。比如:《还珠格格》里面有一段说小燕子、紫薇等人犯了大错,金锁等人要被发配充军。途中押解金锁等人的官兵对她们是又打又骂,可以说是十分的残忍。从这一段剧情我们就能看出被发配充军是多惨。

并且到了前线的犯人,不对也不可能让你立马就去前线杀敌,因为很多犯人从来没有受过军队的培训,这样是无法上前线的。所以,不对一般会派充军的犯人去运输军备物资,如果能顺利将物资运送到目的地那就比较幸运了,但是如果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那就只有两个下场了:(1)被敌人杀死、抛尸荒野;(2)物资由罪犯自己承担。但是被充军的犯人在发配之前就已经被官府抄家了,根本就没有钱财。所以最好的结果还是死。

9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犯人逃跑的可能性非常小,微乎其微。

在封建王朝,将犯人发配至边疆充军,对于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这都是几乎难以承受的精神打击。

有人或许会突然奇想,通往边疆的道路遥远,押解时间少说几个月,可以在中途趁机逃跑,只能说这样的想法太单纯。

想要逃跑必须面临的问题

1.体力问题

押解犯人到边疆,行程少说几百里多则数千里,无非三种途径:徒步、乘马车、坐船。

如果单纯靠走,是非常考验人体力的,脚磨出泡还真是日常操作,身体素质不太好的人可能都撑不到边疆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乘马车或是坐船,严加看管是必不可少,想要跑,门都没有。

2.装备问题

既然是发配边疆充军,必要的刑具还是会有的。铁链、枷锁、囚车……怎么着都得至少具备一种吧,影视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这一待遇。

被束缚住想要逃跑,难上加难。

3.自然环境

发配边疆又不是旅游,沿途的自然环境只会是越来越荒凉,越来越恶劣。自然环境对人的考验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骄阳似火、寒冬腊月等恶劣条件下,能活下来都不错了。

4.衣食住行

日本的白鸟由荣曾多次越狱,被称为“越狱之王”。日本监狱方面为了防止白鸟由荣越狱,运用了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减少食物供应。

既然已是犯人,在押解途中能吃饱估计都是个问题,摄入量少,人自然体力虚弱,再长途跋涉休息不好,精神状态肯定好不到哪去,指望逃跑几乎不可能。

5.往哪里跑

在人口稠密的地方还好,如若是到了人烟稀少的荒郊野外,即便有了逃跑的念头,往哪里跑还真是个问题。

运气好逃跑了,很有可能会面临饿死。再者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一般人还真没那个胆要逃跑。发配充军或许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如果逃跑了运气不好被抓住,小命也就呜呼了,皇帝不高兴再满门抄斩就牵连过大。

6.看管问题

发配边疆能成为一种惩罚方式,必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看管方法,长途跋涉押解到边疆,衙役或兵卒的人数配备自然不在少数。

碰到脾气不好的看管人员,一路打骂对犯人也是一大考验。

历史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发配边疆想要逃跑难上加难。

10

估计题主不太明白古代的交通条件和生活环境,咱也不说古代,就是40年前,在国内去偏远小地方都是有一定危险的事,那时候“车匪路霸”那叫一个狠啊,别说普通民众了,没有足够武装的队伍碰上了他们,东西一抢,人杀掉,车往山沟里一推,有警察来问就装什么都不知道的淳朴山民。

回到正题,如果题主成了发配边疆充军的犯人,面前第一个难关就是去边疆,一般这时候都是有差人专门押送过去,生活质量很差,差人一般不会弄死你,倒是有可能碰上“闲时务农,有人当匪”的半民半匪的人——差人不一定愿意护着你跑,而你身上的刑具决定了你跑不了,结局基本是个死,因为这类半民半匪的群体是不会让一个外人加入的。

然后题主顺利的到达了边疆,差人换了公文回去了。题主基本上就会面对这么个情况:被编入边军之中,要你准时参加操练,然后分给你一定的物资并划出一片地,自己去开荒吧,给你的粮食顶多让你在自己开荒土地的收获季来临前饿不死,所以请努力干活开荒种地吧。

要说跑,可以想想来的路,哪怕你不怕危险愿意上路,路上的粮食呢?而且定时还要去军营报道,不然就成了逃兵,那绝对是一个死,留下来还能有苟活的希望啊。

至于说叛逃,我只能说,太天真了。古代中国的边疆,除了春秋战国和内部分裂稳定期外,边疆是个什么德行?北部都是在和游牧民族打仗,你去了你想做叛徒,人家只想拿你做牧奴;南边基本都是丛林野人,叛逃过去大概率被拿去祭神,小概率成了送肉;西部先不说高原反应你那瘦弱的身体抗不扛得住,人家那只需要你去做娃子。

你看,叛逃的结果基本上要么去死要么做奴隶,留在边疆好歹还能做人,边疆再怎么远还是属于文明圈内,农业技术比外面发达,各种生活用品还有的生产有的流通,要是有本事打仗还能升官走武将的路子,有手艺做工匠那可以过点不错的小日子,如果读过书那在边疆还能做大爷,说不定还能混一个吏员的身份。

所以说,干嘛想不开叛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