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桓温是东晋权臣,他活着的时候,一天到晚想着要取代东晋,建立自己的王朝,可是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他还比不上曹操,曹操好歹加九锡称魏王了,可他连九锡都没加上。

谢安天天在朝中拖延桓温加九锡的时间,结果把桓温给活活拖死了。桓温死了以后,他儿子桓玄就很不高兴了,本来有机会做皇太子的,现在连个王爵都继承不了。

长大以后的桓玄,因为桓温曾打算造反的原因,所以总是被东晋朝廷所怀疑,能做的官也都是一些不沾权力的小官。

不过桓玄的父亲桓温和叔叔桓冲常年在荆州地区有威望和人脉,这也就成了桓玄发家致富的基础了。在王恭与朝廷丞相司马道子之间闹掰了以后,桓玄果断霸占了荆州,成为了一方诸侯。

这个时候他不光要做地方上的诸侯,他还想着称帝。于是在除掉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和刘牢之等人以后,桓玄开启了自己的篡位之路。

在夺取东晋朝廷控制权以后,他将本族的兄弟们各自封为地方上的封疆大吏,自己独掌朝中大权,俨然成为了另一个曹操。

此后他完成了父亲桓温没有完成的梦想,加九锡,封楚王,建立了桓楚王国。随后更是废掉了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桓楚政权。


桓玄遇上了人生宿敌刘裕。

刘牢之是被除掉了,北府兵也成了一个摆设,但是部分北府兵的将领其实还没有气馁。尤其是刘裕,依旧有恢复北府兵的想法。

在桓玄称帝以后,刘裕带兵在京口地区起义,招纳了不少北府兵的旧部。他的老上级刘牢之是被桓玄给害死的,所以他跟桓玄之间必然是有深仇大恨的。

再加上桓玄篡夺了东晋的江山,刘裕骑兵讨伐桓玄就有了名义。刘裕先攻占了京口和广陵,将这里的桓家将领都给宰了。随后带兵进军建康。

当时桓玄也比较紧张,他任命桓谦为征讨都督,前去与刘裕决战。可惜前锋部队在与刘裕交战时几乎全军覆没,显然桓玄的人马是打不过刘裕的。

这个时候桓玄想了个馊主意,居然让一帮道士做法来对付刘裕,这简直是昏了头的招数,要是做法真的有用,曹操敢随便挖掘汉朝的陵墓吗?


做法没用以后,桓玄又集结了两万人马来对抗刘裕,刘裕这边鸡贼啊,他先故作疑兵,导致桓谦停滞不前,此后又以北府兵名将的身份震慑住了桓谦手下的那些将领,这些人昔日很多都是北府兵的将领,他们知道刘裕有多厉害。

裕率义军至竹里,玄移还上宫,百僚步从,召侍官皆入止省中。赦扬、豫、徐、兖、青、冀六州,加桓谦征讨都督、假节,以殷仲文代桓脩,遣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北距义军。裕等于江乘与战,临阵斩甫之,进至罗落桥,与敷战,复枭其首。玄闻之大惧,乃召诸道术人推算数为厌胜之法。---《晋书,桓玄传》

因此这一战刘裕彻底击垮了桓谦的人马,桓玄得知以后,知道健康大业不保了,所以就带着士卒们西逃去了。

桓玄西逃以后,其实他的江山基本就保不住了。本来地位就不稳,又加上不断更换战略要地,自然是落得败亡的下场了。


桓楚政权只存在了3年,算是东晋的一部分。

桓玄在登基称帝的时候,并没有对东晋皇室斩尽杀绝,这可能是他的失误,也可能是一种战略构思。尤其是桓玄没有宰了晋安帝,所以很多东晋的大臣和宗室们,都还抱有复国的希望。

语其所亲云“恐己当死,故与时竞”元兴中,衡阳有雌鸡化为雄,八十日而冠萎。及玄建国于楚,衡阳属焉,自篡盗至败,时凡八旬矣。其时有童谣云“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后年斩诸桓”其凶兆符会如此。郎君,谓元显也。---《晋书,桓玄传》

这就是桓玄做事不够干净的结果,当时晋安帝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所以在桓玄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大家想着的不是如何帮助桓玄恢复江山,而是想着如何帮助晋安帝重新夺回帝位。


毕竟东晋皇帝在位,那么东晋这帮士族大臣和宗室大臣们的地位都能够得到保障。如果是桓玄在位的话,一切就要重新去平叛了,这帮人心里可没有安全感。

因此桓玄被杀了以后,桓楚政权就立刻被东晋给取缔了,大家对东晋还是有感情,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而且桓玄的桓楚政权只存在了3年时间,地盘也没有东晋王朝大,这期间东晋王朝等于是没有中断过,所以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是没有东晋王朝高的。


桓楚政权是东晋的一部分,所以无需另外作史。

东晋王朝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王朝,因为从司马睿建立东晋开始,其实皇帝就没什么实权,军政大权一直都在权臣手里,一时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说的就是王导之流。

后来又有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谢就是谢安这一族。此外桓温、王恭等人,一直都是觊觎皇位的权臣。因此整个东晋一百来年,全部都是权臣执政期间。

任何一个时期,其实都可以拿出来算作一个权臣时代,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权,只是这众多权臣时代中的一个。

他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是政权存在时间短。相反那些士大夫能够长达百年将家族立于不败之地,反倒是比桓玄更加厉害。

因此我认为桓楚政权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取代东晋,因为如果这算是取代的话,那么东晋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在被人所取代。

桓楚政权在东晋王朝内部建立,也在东晋王朝内部灭亡。所占据的时间也是东晋王朝的一部分,甚至连朝臣、贵族都跟东晋王朝一样,所以桓楚政权没有必要另外作史。


总结:相比而言,还是刘裕厉害点。

刘裕在击败了桓玄以后,逐渐平息了东晋内部的叛乱,将东晋重新拉上了正轨。他甚至带兵北伐,一路打下了长安,大有恢复中原的迹象。

可惜这个时候他的首席军师刘穆之死了,为此他只能赶回去提前称帝。刘裕号称是皇帝杀手,这辈子至少杀了六个皇帝,桓玄舍不得杀的晋安帝也死在了他手里。

可见刘裕这种杀伐决断的人,才能建立大业。桓玄毕竟是有些优柔寡断了,光靠家族的基础,是很难建立大业的。

参考资料:《晋书》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因为桓玄是臣子起兵造反而篡夺皇位,而且从当时的史料来看,他的篡晋后一番乱政,是不得人心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从篡晋到身死也就满打满算两年时间。这样一个政权自然是不会列入正史的。正史的把这件事叫做“桓玄之乱”!


下面我就详细说说这次叛乱:


一、东晋朝廷的乱象


淝水战后不久,东晋上下内外协和的局面不幸消失了。太元八年(383 年)八月,在宰相谢安命将出师的时候,又命琅邪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录尚书事什么都管,加“六条”,意为只管六条范围以内之事,内容从略)。


司马道子是孝武帝的兄弟,面且是一母所出,所谓“亲贤莫二”。太元十年,谢安去世,就以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了,他后来被改封为会稽王。


道子信任王国宝(王坦之的儿子,谢安的女婿,谢安发觉他品质恶劣,不加任用)。朝政浊乱,徭役繁重,据范宁说,当时百姓“殆无三日之休,至有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嫁娶”的情况。


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 年)九月,张贵人因恐色衰被废,用被蒙住孝武帝的头部,使他窒息而死,推说“因魇暴崩”。司马道子昏庸糊涂,竟没有追究。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安帝。安帝是晋朝第二个白痴皇帝,连冷热饥饱都分辨不清,朝政自然更不必说。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更加肆无忌惮,道子甚至把东宫的兵都让国宝率领。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镇守京口的兖、青二州刺史王恭派使者到江陵,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商议起兵讨伐王国宝。


这时桓温的儿子桓玄正在荆州。桓玄字敬道,很有才气。太元末年,曾被任为义兴太守。他郁郁不得志,登高望震泽(太湖),叹道:“父为九州伯(九州指天下;伯,霸主),儿为五湖长!"即弃官而归。他在荆州闲居,很为殷仲堪所尊重。他劝仲堪与王恭同盟起兵,说这是齐桓、晋文的举动。


司马道子懦弱无能,听得东西两面要同盟起兵,便把一切问题推在王国宝身上,责令他自杀,派人去向王恭谢罪,于是风波暂时平息。


道子的儿子元显,年才十六岁(道子本人也不过三十三岁),他却不肯罢休,说必须防备王、殷异动。道子就任命这个大男孩做将军,让他统率一部分军队。道子又结谯王司马尚之及尚之的兄弟休之做心腹,一同筹划对付王,殷的策略。


隆安二年(398 年),王、殷果然再次起兵。道子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把事情都交给元显,自己一味饮酒,逃避到醉乡中去。元显很有点勇气,但不过是个没有实际经验的纨绔子弟而已。王恭军的内部矛盾却帮他解脱了这次危机。


王恭用的是北府兵。北府兵大将刘牢之不赞成起兵,又受元显使者的游说,把王恭抓起来,送到建康处死。其时,殷仲堪用杨佺期为前锋,桓玄领第二拨队伍,自己随后,已经进逼建康。


会稽王道子用桓脩(桓冲子)的计策,宣布用桓脩代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桓、杨大喜,要接受朝命。殷仲堪大怒,命将士退兵。桓、杨掌握不住所领队伍,只得仍与仲堪合作。朝廷无可奈何,把荆州还给殷仲堪。从此桓玄屯兵夏口,与殷、杨貌合神离。道子父子又渡过了第二次危机。


这年,东部还发生了天师道首领孙泰起事的事件。孙泰是钱塘(今杭州)人杜子恭的徒弟,做过新安太守,信奉他的人极多。他以讨王恭为名起兵。会稽王道子使元显把他诱杀。信徒们都认为他是尸解成仙。孙泰的侄儿孙恩逃到海岛上,纠合死党,准备报仇。


隆安三年(399 年),荆州桓玄与浙东孙恩都强大起来,已不是司马道子,元显父子所能制服的了。以后,从北府兵中崛起的刘裕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消灭了这两股势力,东晋的实权也完全落到刘裕的手里。



晋朝弄到如此地步,司马道子、元显父子不能辞其咎。司马道子有病,而且每天都喝得大醉。元显便让朝廷解除他的司徒、扬州刺史官职,由他自己做扬州刺史。道子酒醒知道后,大光其火,但已毫无补救的办法。


这个十八岁的权奸以庐江太守会稽人张法顺为心腹,满朝文武都怕他们两人。当时东部各郡有许多原来的官奴,他们被免除奴隶的身份后,做了官吏士人的客户(佃客之类)。元显把他们征发到京师当兵,叫做“乐属”。被征当兵的自然不“乐”,那些失掉客户的官吏士人也都抱怨。


这年十月,孙恩乘此机会,从海上起兵登陆,杀死上虞县的县令,进攻会稽郡的郡治。会稽内史王凝之也信奉天师道。他得到孙恩起兵的消息后,不出兵,不布防,天天在府里的道室中拜神念咒。属员请他发兵,他说:“我已借到几万鬼兵,扼守各处要隘,不怕贼兵来犯。”等到孙恩兵近,鬼兵影踪不见,他才准许部下出兵,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孙恩攻破郡治,杀死王凝之。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蕴(谢安兄谢奕的女儿)是著名的才女,她拔刀出门,杀了几个人,才被擒获,孙恩倒没有杀她。吴郡、临海(今属浙江)、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地方长官都闻风逃走。会稽、吴郡、吴兴(今浙江湖州)、义兴、临海、永嘉(今温州)、东阳(今属浙江)、新安(今浙江淳安)八郡的党徒,一时起兵响应,十来天中,发展到了几十万人。朝廷直接统辖的地区几乎全部失陷,建康城内也有潜伏的党羽,形势紧张极了。


晋谢琰、 刘牢之统兵镇压孙恩。孙恩所部都是乌合之众,哪里敌得过久经训练的官军。谢琰很快收复了义兴、吴兴,留屯乌程(今浙江湖州),使刘牢之继续进军,渡浙江(钱塘江),收复浙东各郡。



孙恩只靠夭师道煽动群众,其实并无作为。他起初听到八郡响应,洋洋得意,对部下说:“天下大局已定,我辈不久就可以到建康去了。"后来知道刘牢之军到达江边,才有点失望,但仍自欺欺人地说:“我占有浙东,还可以做个勾践!”又过了几天,知道刘牢之军已经渡江,便老着面皮说:“孤不以逃走为耻辱!”下令叫男女信徒二十多万人跟着逃走,并沿途抛弃财物子女。官军急于掳天,追得慢了,孙恩才得以脱身,逃上海岛。


孙恩起得快,败得也快,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刘牢之纵兵劫掠,士民大失所望。各处城里的居民几乎逃光,过了个把月,才慢慢地有人回来。官军的暴行正是为孙恩的再起布下的种子。


这场为时短暂的战役使一个人崭露头角,他便是后来成为南朝刘宋开国皇帝的刘裕。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人。《宋书·本纪》说他是汉朝帝室后裔,这种事谁搞得清楚,无非是以认个阔祖宗为荣而已。“寻根”是好的,但是以不耻贫贱为善。


刘裕出身贫苦,种过田,捕过鱼,赌输了拿不出钱,被大族刁氏绑在系马的桩子上,是个出自草莽的英雄。当时他在刘牢之部下只做个参军,有一次奉命率几十个人打探敌情,遭遇敌军几千人,他率部迎击,手下全部阵亡,他也从高处跌下。敌兵想下去杀他,他执长刀向上砍杀了好儿个人,奋身上去,大喊杀贼,杀得敌兵都不敢上前。刘敬宣见刘裕出去的时间太长,恐怕有失,领兵往寻,见他独当几千敌兵,无不钦佩,于是进兵杀败了这支敌兵。刘裕从此成为名震一时的勇将。


二、桓玄起兵进占建康


在东部各郡扰攘之秋,西部也不太平。殷、杨和桓玄三个人,各有特点。殷仲堪多疑,缺乏决断能力,不是干大事业的材料。杨佺期的远祖是汉朝望族,因渡江较晚,被名门大族看得低人一等,而佺期本人也确有粗犷的缺点。


桓玄与父亲比较,显有逊色,但才力在殷、杨之上。殷仲堪联杨制桓,但又不能完全信任佺期,这样的联合自然必败无疑。朝廷要分化这三人,即因桓玄要求增加所统范围,加桓玄都督荆州四郡军事(四郡指长沙、衡阳,湘东,零陵)。杨佺期想先动手,袭击桓玄,殷仲堪不肯,苦苦劝阻。杨佺期无可奈何,只得歇手。



殷仲堪不肯动手,桓玄却反要先下毒手了。这年荆州大水,殷仲堪尽力救灾,把仓库存粮都用光了。桓玄乘此机会,以杨佺期不救洛阳为借口,发兵西上,进攻江陵。殷仲堪召杨佺期来救,杨佺期认为江陵缺粮,难以拒敌,要他到襄阳去。殷仲堪心慌,就骗杨佺期说已经收集了大批粮食。杨佺期信以为真,领兵到江陵,才知道上了当。桓玄兵到,打败杨部,杀死杨佺期。殷仲堪想逃往北方,也被追兵擒获杀死。


荆,襄都到了桓玄手里。隆安四年(400年),朝廷不得不依照他本人的意愿,任命他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领荆、江二州刺史。桓玄自说自话,使兄桓伟做雍州(襄阳)刺史,侄子桓振做淮南太守。这样一来,西起蜀中,东到历阳(今安徽和县),芜湖,都在桓玄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桓玄是个野心家,事实上已显而易见。朝廷(实即司马元显)要分化三人,欲扬桓抑殷,可谓愚蠢之至。司马氏的国运已经危如累卵了,然而司马元显却自我感觉好得很。元显也当上了录尚书事,和父亲道子各有一座府第。人们叫道子为东录,叫元显为西录。东录门前冷冷清

清,西录门前一天到晚停满了车马。


元显的亲信不是自命为豪杰,就是自诩为风流名士(风流指风度)。元显骄傲自大,公卿百官见了他都拜。政府财政困难,元显的家财却日增月长。这种情形,显然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孙恩一直在海岛上窥伺时机。晋谢琰镇守会稽,他自负十几年前大破苻坚大军的战功,不把“孙恩小贼”放在心上,戒备松懈。隆安四年五月,孙恩再次登陆,攻陷余姚、上虞,进迫会稽。


谢琰亲自领兵出战,兵败后被部下所杀 。孙恩越闹越厉害,晋朝只有再令北府兵出征一法。十一月,刘牢之领兵东征,孙恩又撤到了海岛上去。


隆安五年(401 年),孙恩改变进兵方向,北上攻海盐(今属浙江),但为刘裕所败。孙恩沿杭州湾北岸进军,击退刘裕的追兵(刘裕带的是一支不满一千人的小部队);五月,攻陷沪渎垒(在今上海市青浦东北旧青浦西),杀吴国内史袁山松;六月,沿长江西进到丹徒(今镇江),所部有海船一千余艘,战士十多万人。建康为之震动。


元显害怕了。桓玄听到孙恩进逼京师,立即集结军队,上疏请讨孙恩。元显对孙恩、桓玄都怕,无论哪一个来,自己都必死无疑。幸而刘裕带的小部队日夜赶路,和孙恩同时到达丹徒。


孙恩并不注意这支小部队,他率领一部分人众,登上了江边的蒜山(今存孤峰,其余部分已淹没)。城中的守军不敢出战,穷苦的百姓并不害怕,有些挑着担子走路的人索性立定了看陌生的队伍。刘裕却不顾疲劳,指挥所部,冲杀上去。孙恩的将士仓猝遇敌,惊慌失措,乱逃乱奔,跳山落水的为数很多,他本人也狼狈不堪地逃回船上。然而,他毕竟人多,整顿了一下队伍,便继续向建康推进。幸而援军渐次集中,刘牢之也赶到京口以西江中的新洲,于是孙恩不敢再进,退出长江,由海道北上到郁洲(在今江苏灌云东北)。


朝廷嘉奖刘裕的功劳,任命他做下邳太守,追击孙恩。孙恩连战失利,扬帆南撤。十一月,刘裕又在沪渎、海盐大破孙恩军。孙恩浮海远逃,势力远不如前了。


孙恩从建康附近撤退后,桓玄宣布解严。元显方才惊魂稍定。然而,不久之后,桓玄对朝政的责难又使道子、元显紧张起来,于是张法顺献计,用刘牢之为前锋,元显自率大军随后,讨伐桓玄。这条计如能实施,也未必能够成功。更糟的是:张法顺面见刘牢之商量此事,刘牢之以为难办。张法顺还见元显,说刘牢之不可靠,不如先把他杀掉。元显不听,后来果然出了乱子。


安帝元兴元年(402 年)正月,下诏宣布讨伐桓玄,元显自任元帅,仍用刘牢之做前锋都督。桓玄得到在建康之族人的密报,吃了一惊,想采取守势,坚守江陵。长史卞范之说:“元显口尚乳臭(这年元显虚岁二十一),只要兵临近畿,马上会出现土崩瓦解的形势。”



桓玄才发布檄文,宜布元显的罪状,发兵东下。元显见了檄文,胆战心惊,二月,下了船却不叫开船。在另外一头,桓玄出发后,老是怕不能得胜,预作返回江陵的打算,船过寻阳(今江西九江西),还没有发现官军踪迹,胆子才壮起来。如此看来,两军的统帅都怀着一肚子鬼胎,元显当然是无能之辈,但桓玄也不是真豪杰,还够不上奸雄的资格。


这是一次儿戏式的战争。桓玄军一鼓攻克历阳(今安徽和县),如此而已。刘牢之到了建康西南长江中的溧洲,便按兵不动。他听了桓玄所派说客的话,决心倒戈。他的儿子敬宣,外甥何无忌和参军刘裕都劝他不要走这条路,他固执不听,理由是“平玄之后,令我奈骠骑何!”骠骑指元显,他的官是骠骑大将军。


刘牢之素来讨厌元显,他实在想先和桓玄合作,除掉道子,元显父子,然后再找机会推翻桓玄,取而代之。他以当代名将的资格,自以为有条件做到这一步,而不知一反再反,终于众叛亲离,陷入灭亡的境地。


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兵到建康,只喊一声“放仗(放下武器)!"元显率领的军队便溃散了。元显走马进东府,跟随他的只有张法顺一人一骑。元显问父亲怎么办,道子只对着他哭。捉他的人紧跟着来了,元显成了阶下之囚。


三、桓玄叛晋建立桓楚政权


桓玄进了建康,自任(当然号称有诏书)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荆、江三州刺史,假黄钺。他废黜会稽王道子(不久被毒死,年仅三十九岁),杀司马元显,张法顺等。


他任刘牢之做会稽内史,牢之见一上来就被剥夺兵权,要想造反,部下都不愿意。刘裕认为“桓玄新近得志,威震天下

3

就那几天就被刘裕给干掉了,正史很忙,没空写他,正史连新朝和更始皇帝都没空写何况这个桓楚?时间太短就被干掉,又恢复了正常的晋朝实在没有给他写史的必要。要当一个朝代起马得有个十几年吧,亡国时还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假如他当上皇帝后能和刘裕一样对司马家实行灭绝,恢复不了晋朝,那他就可以成为南朝第一个朝代了,刘裕就不是取代晋朝,那正史上就非得有他一笔了,现在的情况就是少了他对历史一点影响没有,多余写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