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较下军衔就清楚了,古德里安的最终军衔是德国陆军一级上将(大将),巴顿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与一级上将类似),而曼施坦因是德国陆军元帅,重要的事情说二遍,陆军元帅!那是可以独挡一面、担负战略方向上作战指挥的军事家,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将帅之别”。

(古德里安)

就职务而言,古德里安指挥的最大战役兵团时中央集团军群下辖的第2装甲集群,后来升格为坦克集团军;巴顿指挥过美军第7、第3和第15集团军,诺曼底登陆前那个“第一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职务是假的;而曼施坦因被解职的1944年,已经出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比古巴两人高一个段位。

就年龄来看,1939年二战爆发时巴顿将军44岁,曼施坦因42岁,古德里安41岁,都属于年富力强的时间段。但是曼施坦因在战场上整整厮杀了五年,直到1944年去职。而古德里安只打了三年,被重新起用后再没上过战场,巴顿将军1942年底才到达北非真刀真枪参战,战争参与时间大约二年半,因此战场经验也是曼施坦因最是丰富。

(曼施坦因)

就资历来看,在二战爆发初期的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期间,曼施坦因先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中将参谋长,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主张用装甲部队突破阿登森林就是他的想法,所以称为《曼施坦因计划》。此时古德里安担任第19装甲军的中将军长,从指挥序列上来说,得算是曼施坦因的下级。

而号称“血胆老将”的巴顿,二战爆发时刚刚晋升美军第一个装甲旅的准将旅长,1942年受命组建第1装甲军。这个时候,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已经在苏联战场上进行大规模装甲作战了。古德里安1941年底被解职后再没有掌握兵权,后面担任的什么装甲兵总监和“代总参谋长”都没有实际指挥作战之责,小胡子一个人包办了。

(巴顿将军)

古德里安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主要是因为他在早期便开始鼓吹坦克的集中使用和机械化“闪击战”,但这都属于战术思想和理念范畴,不代表实际的作战指挥能力。当然,古德里安在波兰、在法国和在苏德战争的前期也曾经势如破竹,可问题是,当时的四个装甲集群中,另外三个将军克莱斯特、霍普纳和霍特的部队,哪个不是一路顺风?那是德军的整体优势期。

巴顿的情况也差不许多,他也是美军在二战中最早接受坦克快速突破作战理念的人物,并且亲自组建了美军最早的装甲部队,擅长机动作战和远距奔袭。其实德国人的评价已经给出定位,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参谋长指出:“我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盟军中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他和我们的装甲兵将军古德里安很相似,讲究兵贵神速”。

(小胡子和古德里安)

所以说,古德里安和巴顿基本在一个段位上,善用坦克集群,主张装甲突击,但是装甲兵团的应用需要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强大的空中支持,有关这两项,美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所以巴顿没有后顾之忧(当补给优先保障蒙哥马利时,巴顿也得趴窝)。同样,德军一旦在莫斯科城下陷于困境,古德里安也没什么好办法,“古巴偏猛,战术上未必如何高明”。

但是曼施坦因就不同了,“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他已经转任第56装甲军军长,在北方集团军群的编成内快速前进,创造过四天深入200多公里的战绩,坦克战术的运用并不弱于古德里安。而后在克里木、在列宁格勒,他都能够以少胜多重创苏军,这是古德里安和巴顿都不具备的能力。

(古德里安和霍特)

尤其是曼施坦因与1943年接手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务以后,在德军完全处于战场劣势的情况下,曼施坦因仍然能够维持东方战线。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继续打败了苏军,期间对两个装甲集团军的使用非常到位,至少将纳粹德国的覆亡拖延了一年以上,所以说,在大兵团作战和装甲集团军的使用能力上,曼施坦因要高于“古巴组合”。

若非小胡子紧紧抓住军权不放,曼施坦因最应该出任东线德军总司令,果真如此的话,二战胜利的时间恐怕还要推迟一些时间。同一时间,古德里安已经沦为小胡子的传令兵,巴顿甚至没能指挥上一个“集团军群”,意外身亡时的职务仍然是第15集团军司令,因此,战略眼光和战术能力,三人二区间, 泾渭分明。

(四星上将巴顿)

最佳贡献者
2

巴顿,没有制空权,老子的坦克绝不进入离德国佬五公里内;朱可夫,至少两倍以上兵力和飞机、三倍坦克、四倍大炮,才能淹死德国鬼子!

古德里安,只要坦克还能开动,我就要进攻、合围、打歼灭战。

曼施泰因,只要元首不瞎指挥,俄国人来多少,灭多少!

3

“德军投放到苏德战场的总兵力为八百万,用在西线(包括非洲战场)的兵力不足六十万。而巴顿中将“单独”对付的德军最多的那次只一万多。他算哪门子的天才?”——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4

曼斯坦因是战略级别的,古德里安是战役级别的,巴顿就是一个牛仔,充其量是战斗级别的!三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唯一的共通点就是三人都是非常尽职尽责的职业军人!

5

巴顿就算了,在后勤保障开了外挂的国家当将军,只需要他中规中矩别被吓住,胜利是早晚的事情,而且即使在勇气这一方面,巴顿之所以突出,也要感谢后来好莱坞的重新包装。实际上巴顿对德军作战,面对最多德军的一次也不过万把号人,还属于边角料拼凑出来到西线应付一下的德军,在北非对付隆美尔,世人都知道巴顿和蒙哥马利是胜在隆美尔没有后勤没有油,D日之后,西线德国人拼凑出来的西线部队一个反击,就让西线盟军屁滚尿流,最后也是输在没油,当时巴顿领导指挥的部队也没好到哪里去,最多也只能说算比别的盟军早一点醒过神来。就是说巴顿其实从没遭遇过德军的精锐和主力部队。

德国人最精华的部队,早在巴顿出场前,已经在苏联消耗殆尽,不过要是把巴顿投放进他出场时的苏德战场,大概他也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炮灰。而曼斯坦因跟古德里安俩人,正好隔着一条战术和战略之间的鸿沟,要做比较也不是很方便,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很多人总是拉偏架,认为是希特勒的瞎指挥耽搁了这两位大神的发挥,其实不然,我们要有一个认知基准点;那就是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巴巴罗莎计划开展起来之后,希特勒最不满意的就是一帮将军元帅老是只从纯军事角度看问题,真的,要不是希特勒“瞎指挥”,由着将军们性子来的话,前期完全消灭苏联纸面部队的战果都达不到,这里面最不让人省心的就是古德里安,他老兄一进苏联,就一直憋着朝莫斯科冲,明斯克大合围,明明他要负责一个方向的,结果他把主力带着赶路,明斯克那边任别人死催,也就派了个临近的团级单位过去应付一下,要不是苏联部队自己乱了套,这次合围就算白瞎了。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苏联部队从他负责的那个方向撤了下去,数据党可以复核一下,明斯克合围,苏军跑出去的比例,是不是德军前期占优时,几次大合围中最大的一次。后面基辅合围,就是希特勒直接把古德里安直接抽掉出中央集团,反复强调让他全军南下,这才与南方集团一起完成了最壮丽的基辅大合围。古德里安为什么那么狂热的要朝莫斯科赶?要说他不知道攻下莫斯科除了在政治宣传上有利之外,军事上也就只有中断苏联交通总枢纽这么个隐性的好处,实际效果是不及多消灭苏联大量军队的。他的私心很明显,就是赶到莫斯科,赶紧攻城,然后他本人可以封帅!可是战事一直有利,希特勒真的放手让他进攻莫斯科了,他在城下受到小挫折,又忙着要退兵,原本进攻莫斯科,该是北方集团的事,就是古德里安在德军的名望和他的急迫,希特勒做了很多调整,最终让他首攻莫斯科,结果事到临头,他又玩这么一出,违命撤军,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希特勒怎么会不勃然大怒?曼斯坦因也是,东线德军陷入困境后,提出一系列退守方案,当然从军事角度讲是没问题的了,可是德国和苏联难道还有缓和余地?这时候还看不出时间不是站在德国一边,必需在有限的资源耗尽之前打垮苏联之外,德国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你靠后撤防守,守出一朵花来,又有什么用?按曼斯坦因那些纯军事观点,后勤保障不足,武器兵员匮乏,非后撤不可,在前面强撑是死要面子,对不对?
真对!只不过既然如此,还矫情防守个什么?直接投降不是更干脆吗?所以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这些纯军事观点,如果在战争发生之前说出来,以致战争无法爆发,那么是很不错的参考意见,等仗打到你死我活的份上了,你反复强调这些,是几个意思?俩人单比集团军以上装甲指挥,我想既然已经是战略级层面的东西,那么还是曼斯坦因更强一些,这东西不是说谁发明的谁就最厉害,哪怕战术层面的指挥,当时德军装甲指挥官,就找不出谁是菜的,古德里安去掉他的名望,战役战术指挥上,也不能说战绩最耀眼。

6

二战时欧洲的陆军著名将帅,只有苏德双方才有这样的资格,英美法的那些只配打打边鼓。不服就跟苏联置换一下,保证被德国精锐打的连亲妈都不认识。

7

古德里安拥有强大的战略、战术执行力,纳粹能与他比肩的估計仅有下属莫德尔

8

巴顿出名不是因为他多会打仗,而是非常的固执!!!

9

这三位都会栽在朱可夫手里。

巴顿和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走的都是精英军事路线,讲究专业训练和多兵种协同,优点是经常一个打十个,缺点则是经不起损耗且补充困难。

同样是全军覆没,朱可夫可以马上按照低素质建军路线重建部队,战斗力不受太大的影响,而那三位彻底完蛋。

10

曼帅是帅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是战略家,而古大将和巴顿是将才,但是其对于装甲部队的使用有极高的天赋,尤其是古大将可称之为装甲专家。

所以论战略及指挥规模,曼帅遥遥领先。但是对于装甲部队的战术及使用水平,曼帅就不如古大将等人指挥的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