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中最狂妄无知的投机小丑:贪心糊涂送了命的许攸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许攸是三国时代中前期的一个关键人物,决定了官渡战役的胜负。这是一个有才能,但狂妄贪婪的小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独特性格,被曹操杀掉。听萨沙说一说吧。

他本为袁绍帐下参谋,并为袁绍献上过不少奇策妙计。在官渡之战最为紧张的对峙时刻,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捕而对袁绍怀恨在心,连夜投到曹操的帐下,并带去了乌巢存粮和袁军口令等关键情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并击败袁绍立下了大功。不过,卖主求荣的许攸并未能得意多长时间,在曹操平定冀州之后不久,他就因自恃其功而屡吐狂言,最终因有人告发而被处死。

有些人觉得曹操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而且心无容人之量,仅仅因为几句狂妄的话便痛下杀手,也不想想人家之前的功劳。其实,曹操真的是因为气量狭小才杀的许攸吗?曹操一代伟人,无论心胸气量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不然他也成就不了统一大半个中国的伟业。别的不说,就连张绣这种就曾经先降后叛,身上背负着他老曹家好几笔血债的人,曹操都能毫不记前嫌,难不成许攸几句小小的狂言老曹就容不下?其实,许攸之死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因素考虑和他自身的一些原因,而非仅仅是因为他居功自傲的行为。

据史料记载,许攸字子远,少年时代便进了东汉政坛为官,与袁绍、曹操等人交好,并参与了很多的政治活动。董卓乱京过后,许攸跟随袁绍到了冀州,成为其帐下谋士,在袁绍与公孙瓒开战期间曾力劝袁绍与曹操结成联盟,免除了两面作战的后顾之忧;到后来袁曹两军对峙官渡之时,又曾献计轻骑突袭许昌,断曹操的后路……应该说,许攸这个人还是很有几分才能的,他知进知退,形势判断准确,而且颇具谋略水准。然而,许攸的才华水平也仅限于此,他终究是缺乏政治眼光和前瞻性,所做的一切更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人品也不咋样。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许攸就曾干出过类似于董卓的“换皇帝”之举。他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公周旌等人密谋要废掉灵帝,改立合肥侯,还劝曹操一起参与起事(曹操未同意)。事情败露过后,王芬等人畏罪自杀,许攸则背着谋反的罪名亡命江湖,躲避着朝廷的追捕……只是后来灵帝病死,何进立少帝摄政,十常侍乱宫,董卓进京……东汉朝廷像戏台子一样,台上的大戏一部连着一部,各方势力都在争权夺利,哪里还有空去理会许攸这种逃亡在外的小人物?许攸也借此机会摘掉自己“朝廷钦犯”的名头,投到袁绍麾下为谋士,要不然这顶帽子要压得他永世无法翻身。

其实在袁绍的麾下,许攸还是比较得重用的,地位与沮授,田丰,逢纪等人相仿,也是最高决策层中的一员。关于乌巢存粮的地点和守备情况,许攸都了如指掌,这可是袁绍集团的最高军事机密,这说明他确实参与了集团内的最高核心事务。然而,许攸领着袁绍薪俸的同时,又纵容家人在袁绍的领地上犯法,为自己贪污钱财中饱私囊。在家人的违法行为被铁面无私的审配发现并逮捕后,许攸心中不忿,觉得同僚很不给他面子。再加上所献的计策并未被袁绍所采纳,令许攸感到自己已经在主公面前失宠。于是,他又带着在袁绍军中所知的情报匆匆投靠曹操,希望能在曹操麾下换取自己的地位……

说白了,许攸所一直在做的都是投机,而且这一次他确实投对了人。许攸的到来使得曹操倒履相迎,他带来的情报令曹操在原本并不占优的官渡对峙中逆转取胜。随着乌巢的粮草被烧,原本军力和后勤占优的袁绍大军也迅速崩溃,仓皇中逃回冀州。这时候的许攸应该怎么办呢?最聪明的做法是,好好在曹操帐下打工,为其出谋划策,并利用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影响力,为曹操收服北方四州做好应有的工作。同时,许攸还必须要保持谦和的为人和圆滑的行事手段,毕竟在河北人士看来,他的脑门上刻着“叛徒”二字。虽然当着面不敢指责他干卖主求荣的事情,但私底下肯定会在背后戳着他的脊梁骨痛骂。

然而,许攸却自峙功劳高,觉得曹操能打败袁绍拿下冀州,都是靠他许攸一人。他眼中完全没有“低调”二字的概念,反而还越来越轻慢和骄狂,就连对主子曹操,许攸也是毫不避讳自己的态度,经常在公共场合称大呼其小名……曹操虽对此颇有芥蒂,不过也没有到下手除掉的地步,觉得许攸也不过就是一介爱口出狂言的儒生,念他之前有功便不跟他计较了。不过,许攸继续纵容家人贪赃枉法,毫不客气地为自己的家族索取利益,在家族势力范围内有包揽地方大权,甚至有了拥兵自重的趋势,这点就很难为曹操所容忍了。是的,老曹已经对许攸动了杀心,但又怕背上“害贤”和“杀功臣”的罪名,所以这事对他来说很难办。曹操一直在等待机会和理由,终于等到有人告发许攸,等于是给了老曹一个台阶下,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对许攸痛下杀手。

靠着投机起家的许攸,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投机举动上。其实投机二字并非是贬义词,三国时代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多多少少玩过投机这套把戏。关键在于,投机也需要对于形势的把握和判断,不然就迟早玩完,而许攸恰恰是不明白这一点的。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许攸的利用价值是无限大,而官渡之战过后,他的价值就明显降低了。这个时候许攸明显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自己和曹操曾经的旧识关系,高估了自己在曹操麾下的作用,高估了自己之前的丰功伟业……对于政治家来说,你以前立下多少功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你能为他创造多少价值。一旦你带来的危险大于你所能创造的价值,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你。只可惜,死到临头的许攸还是没有想通这一层厉害关系,他不明白为什么当初他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曹操那么欢迎他,甚至在历史上留下了“倒履相迎”的佳话,最后结果却是这样……

官渡之战以前,荀彧就曾评论过袁绍麾下的众谋士,其中给过许攸一句“贪而不知”的评价,大概意思是指许攸贪图利益,虽然有一定才能,做事却不够明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这四个字的形容十分贴切,许攸真的是贪功,贪名,贪财样样占全,空有一些才能在身,做事却完全不知道分寸。所以说白了,许攸热衷于投机,却并非是个成功的投机者,甚至连投机小人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一“投机小丑”。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身首异处的结局是必然的,问题仅在于迟早而已……

PS:《三国演义》上说,许攸是因为和曹操的首席护卫许褚起了冲突,被后者一怒之下杀死。当然这只是小说的剧情,在《三国志》中只提到有人告发许攸的行为,却并未指明是谁。不过,书中许褚说的那句:“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却是很好地代表了老曹军中上下(包括曹操本人)对于许攸这号“恃功狂放者”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所以,演义中的曹操在得知许攸被杀一事以后,也没有处罚许褚,只是在口头上“深责”之,完全是心照不宣的态度。之后,曹操还要以公候之礼厚葬许攸,并在许攸的葬礼上痛哭流涕,絮叨以往旧情,表示不忘之前官渡之战中所立下的功劳等……当然,曹操的目的不过是借此机会,在天下人面前再炒作一次,表达自己的痛失贤才的遗憾,以笼络人心。说白了,这也就是一场带有政治性质的表演……

最佳贡献者
2

有人说许攸太了解曹操,其实不然。郭嘉等岂不比许攸更了解曹操吗?曹操没有在任何大战时杀他们。甚至即便许攸胡言乱语,以曹操度量也未必杀自己同学。只是许褚恰好撞见。许攸可能张狂不止一次了,或许哪次曹操表现出愤怒让许褚看见,起了杀心,这次碰见正好杀他。但是估计曹操即便愤怒也不至于到了杀他的地步。

荀彧是曹操战友,只是他阻止曹操称帝,被赐死。杨修最讨厌,屡次刺激曹操神经,找死的笨蛋。

3

这个问题值得一谈,人有了成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会有记载的,如整天挂在嘴上,不分场合的阿瞒,阿瞒的叫着,且目中无人,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什么时候都于完蛋不远了。聪明过头了,就是笨蛋。而这种人还不少,古今都有。再见!

4

许攸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在官渡之战前期投奔曹操之后,许攸建议曹操偷袭了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许攸又出谋划策,在曹操平定冀州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在平定冀州之后不久,许攸就因为触怒曹操被杀害了。

在《三国演义》中,许攸是被许褚杀害,曹操默许了许褚的行为,仅仅厚葬了许攸而已。在历史上许攸并不是许褚杀死的,而是曹操直接杀死的。许攸的死并不是曹操的问题,而是许攸自身的原因。

在曹操和袁绍对峙的时候,许攸主动的过来投诚。曹操的军队当时连粮食都快吃不上了,看到了许攸来,曹操激动得连鞋子都不穿,几乎要给许攸跪下了。曹操的目的除了想要击败袁绍,同时也想留住许攸。许攸和曹操是老朋友,还是一个顶级谋士,是曹操极力拉拢的对象。只要许攸不是非常过分,哪怕没有功劳,曹操也能够让他荣华富贵一生。可是许攸偏偏不这样,他的功劳确实大,可是问题也比较多。

许攸的人品本来就有问题,袁术在生前评价许攸说:“这个人心术不正,是一个小人。”荀彧评价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这个人贪得无厌,肯定会和袁绍闹矛盾”。许攸确实是一个小人,他离开袁绍的原因是自己的家人贪污犯罪,许攸认为犯罪有理,还要卖主求荣。这种人确实道德败坏,可是这并不能导致曹操起杀心。性格不谈,曹操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只要人才不是非常过分,曹操不会杀掉他们。杨修是多次猜透曹操心思被杀,孔融是多次和曹操作对被杀,他们的死都是存在自身原因的。

许攸的死同样也是自身问题,曹操前期对许攸太礼貌了,许攸显得有些得意忘形。平常的时候还是称呼曹操的小名,曹操虽然没有露出不满,实际上内心早就不舒服了。许攸如果在官渡之战前期这样称呼曹操,曹操肯定不敢说什么。可是现在袁绍已经死了,冀州也平定了,许攸这时候再触怒曹操,几乎等同于是在找死。可是许攸不这么认为,他还以为曹操还是官渡之战时期的曹操。在和曹操吃饭的时候,许攸当着别人面问:“阿瞒呀!没有我的话,你能不能攻占冀州呀?”

曹操听到之后笑了笑,然后夸奖了许攸的功劳,实际上对许攸开始动了杀心。后来许攸多次问曹操同样的问题,把曹操搞得非常没有面子。许攸得意忘形的过分了,被杀只是早晚的事情。许攸最后一次犯错是他在城门口羞辱曹操。他对着过路人说:曹操一家人,没有我的帮助,根本进不来这个城。

曹操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下令把许攸抓起来审问,后来在狱中杀死了许攸。从这件事来看,许攸的性格狂妄自大,没完没了的挑衅曹操。曹操是北方的霸主,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多次羞辱自己的人,动了杀心也不算错误。

5

曹操这辈子,杀过很多人,有的是敌人,有的是自己人,应该说,三国主要领导人里面,曹操手里的血债是最多的。他这个人,能容人也能整人,捧得起人也踩得死人,尽管有着知人善任,爱才惜才的事迹,但整体来说,曹操是个不太好伺候的领导,因为一旦被他猜忌上了,大概率是会被弄死的,且不管对方多大来头,一律移除,手段狠辣利落,不留余地。


举个例子,曹操刚出道的时候,因为自己出身于宦官家庭(宦官养子的孩子),很被当时的一些名士看不起,其中有个叫边让的,就很看不上他。


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的形成与巩固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潮流,这些名士自己形成了一个圈子,喜欢臧否人物,互相点赞给好评,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融不进这个圈子,边让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瞧不起他的人。


那么曹操的办法是什么呢,一个字,杀。


扯这么远,无非就是想说明,曹操这个人,是有器量不假,但同时有着猜忌刻薄,心狠手辣的一面,敢摸他老虎屁股的,基本上等同于提前领取了一张通往地府的单程票。


许攸就是这么一个敢摸老虎屁股的人。


许攸这个人,背景还是有的,他年轻时就和曹操与袁绍交好,能够同时跟这两个猛人成为朋友,可见许攸自己也不白给。


后来,许攸跟随了袁绍,成为了他的谋士,曾力主袁绍与曹操结盟,但随着袁绍统一河北,与曹操势同水火,许攸的这一建议也就无法实现了。


官渡之战时期,许攸曾断定曹操此次一定是倾巢而出,后方空虚,建议袁绍派出奇兵袭取许都,但没有被袁绍所采纳,而许攸的家人也在此时犯了法,被留守在邺城的审配逮捕入狱,许攸于是干脆投降了曹操,成为了扭转官渡之战结局的关键性人物。


许攸献计,让曹操袭取了袁绍的粮仓乌巢,还俘获了守将淳于琼。


这里有个小插曲,许攸的人品可见一斑。


淳于琼尽管是袁绍的心腹,但和曹操袁绍也是旧相识,三人都曾是东汉末年早期的西园八校尉之一,是绝对的老资格了。淳于琼因为战败被割了鼻子,这算是奇耻大辱了,曹操问他为何落到这般田地,他则说胜败自在天命。曹操本来打算留他一命,但许攸进言道,日后淳于琼看到自己的五官不整,鼻子缺失,一定会报仇雪恨。言下之意就是要求曹操杀掉淳于琼,曹操果然因此杀掉了他。


其实,许攸这一建议,可以视为防患于未然,自己刚刚跻身曹营,需要立功可以理解,但拿以前同事的人头给自己刷功劳,总归不地道,人家曹操自己的谋士都没跳出来主杀,你急吼吼地出来嚷嚷,吃相太难看。本来作为袁绍以前的心腹谋士,他的叛逃在道德上是铁定立不住脚了,还造些可有可无的孽,这人人性实在不咋地。


官渡之战最后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也确实,许攸的计策是决胜的关键,袁绍最后的全军溃败,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军粮没了,士气涣散所致。


战后的许攸,就开始飘飘然了,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在袁绍那边因为内斗搞得自己一直不得志,他在曹操面前极为放肆,屡次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还说没有我许攸,你们进不了冀州城,曹操也多次配合,陪笑称是,但心里的不快,可是真真记录在史书里的。


最后,曹操果然还是杀掉了许攸,因为他的狂妄无礼。


和孔融、杨修等名士相比,许攸可谓是一把好牌打了个稀烂,凭借着官渡之战的功劳,他要是适可而止,老老实实给曹操出谋划策,捞个善终也许没问题,然而这家伙非要作妖,当众显摆,直呼领导小名,以凸显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是既得罪了领导也得罪了同事,有此下场并不意外。


像其他的降将或降臣,都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就算曹操嘴上没说啥,他们在道德上毕竟还是有过污点的,老大不提就烧高香了,自己呢,少说话多干活才是王道,像徐晃、张辽和贾诩这类人都是这么混出来的,所以最后赏赐都不错。许攸算是聪明人,跟曹操认识的时间也早,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哥们的了解反而不如这些新人,也不知道他这些年在袁绍那边怎么混的。


可见,许攸的下场,还是性格决定的,他太过恃才傲物,心态又很脆弱,在极度张狂和极度脆弱之间来回摇摆,看不出一丝的从容镇定,更遑论忠诚了。这样的缺乏战略眼光,关键时刻还会坏事的二五仔,曹操就算不杀他,也不会重用。

6

可以说,许攸之死,主要还是咎由自取,是他自己作死。



许攸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曹操忘履相迎,让许攸格外感动的同时,也持宠而娇,仗着给曹操献计偷袭袁绍的后勤基地乌巢的功劳,不断炫耀,自夸自擂,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叫曹操的小名曹阿瞒,还在市井之间传播曹操曾经不光彩的故事。



许攸的猖狂,严重的败坏了曹操的名声,曹操在众人面前强忍着没有找他算账,其实心里早就想收拾他了,正苦无奈。



许褚路过,看见许攸在众人面前揭曹操的短,还不断挑衅,许褚看不惯一刀把许攸给劈了,曹操装作惩罚许褚,内心却想正合我意,终于解决了这个麻烦。



许攸不懂人臣之道,仗着自己的功劳诋毁自己的领导,可以说,许攸之死,咎由自取。

7

官渡之战时许攸在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关键节点投靠了曹操,并献上偷袭乌巢的妙计,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后来曹操攻打冀州,许攸献计破城,因为出言不逊而被杀。

《三国演义》说许攸口出狂言被许褚所杀,而历史上的许攸是被曹操所杀。曹操推崇“唯才是举”,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创业阶段”也很少处决自己的谋士,为何单单要杀掉“足智多谋”的许攸呢?

图1 黄巾起义

一、许攸为人做事没有底线

官渡之战前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荀彧对许攸的客观评价是“贪而不治”。就是说,许攸这个人太贪婪,贪图富贵、贪图官位、贪图钱财、贪图名声,缺乏大智慧,这种人不足为虑。这一中肯的评价,点中了许攸的“死穴”。

许攸年轻的时候就和袁绍、曹操关系很好,他们极有可能是“撒尿和泥”一起长大的发小。黄巾起义前后,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人连结豪杰谋划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皇帝,并打算拉着曹操一起下水。说实话,汉灵帝也确实是一代昏君,在位期间天下大乱的端倪已经出现。但你们这些人花着老板的“工资”,好意思回头就干掉自己的老板?许攸为何敢想敢干?因为一旦成功获利太大:像尹伊、霍光那样废除旧帝拥立新帝,极有可能就会把持朝政,迈入三公的行列,实现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后来董卓就是这么干的)。参与行动的这些人既不掌控国家军队,又不在朝廷担任高等级的职务,失败是必然的,曹操不是傻子,肯定不会干。但许攸却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而不考虑实际了。不出所料,汉灵帝发觉他们谋反的端倪之后立即行动,结果王芬自杀,许攸等人逃之夭夭。

图2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汉灵帝死后不久,董卓专权天下大乱,逃亡多年却不甘寂寞的许攸又蹦了出来投靠了“老伙计”袁绍。后来官渡之战爆发,许攸向袁绍献计,袁绍不听。预感到袁绍会失败的许攸,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就调转枪口投靠了曹操。

为了利益谁都可以出卖,正是许攸这类毫无道德底线之人的生动写照。许攸为了眼前的利益今天可以出卖汉灵帝、袁绍,难保明天不会在曹操受困的关键时刻“反水”。这样的人长时间待在身边,就是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地雷”,难保哪一天不会一不留神踩上去,所以在曹操眼里许攸这种人不能久留。

图3 袁绍(?-202年),字本初

二、许攸已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

许攸立功的主要环节是在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作战中,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耀眼表现。许攸之前没能出谋划策帮袁绍扩大实力,许攸死后也没有对曹操的发展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可见许攸的战略布局、领兵作战、治理地方的能力比荀彧、许攸、程昱、郭嘉等人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这种人在曹操手下“一抓一大把”。许攸就像正式宴会上菜前的那盘瓜子,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许攸刚投靠曹操时,曹操赤足相迎高规格礼遇,是因为当时曹操还没有找到破局的办法。许攸很早就在袁绍账下,对其弱点肯定了然于胸,策略的针对性很强。后来曹操攻打冀州,许攸献计有功,也是因为对“原来公司”的管理漏洞十分清楚。

冀州已经被攻破了,袁绍的儿子们已经像“茅坑里的泥鳅——翻不起多大浪头了”。这时的许攸对曹操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许攸要是懂事,哪凉快在哪待着也行;要是实在不懂事,杀掉了也无所谓。

图4 冀州、并州

三、许攸在曹操那里摆不正自己的位子

从周公定礼仪到汉代叔孙通定朝仪,皇帝和臣子、老板与员工之间的相处模式就一步步确定下了。对于自己的领导,要么你尊称一声“主公”,要么你表示亲近称呼一下“表字”这都是基本的处事规矩。

许攸单身投靠曹操,就是曹操手下的员工,不是生意合伙人。许攸能够建功是因为曹操及时采纳了他的意见,前方将士拼死杀敌才建功立业。换句话说,许攸能够立大功,并不是因为自己能耐有多大,而是因为曹操为他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平台。

但很显然,贪功的许攸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凭借自己所立的功勋,许攸依然人前人后的叫着老板的小名“曹阿瞒”。领导是要有自己的威严的,要不怎么立威,怎么安排工作?于是在一声声“曹阿瞒”的呼唤中,曹操对许攸的容忍也一步步到达了极限。终于有一天,许攸在邺城东门又一次对着周围人喊着曹操的小名,吹嘘着自己的功绩,忍无可忍的曹操果断选择将许攸收押后杀掉。

图5 曹操(155年-220年)

四、许攸不能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许攸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期投靠曹操,除了预感到袁绍必败的大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是许攸的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他们逮捕。前方打仗,后方最重要的是稳定,好让身处前线的将士“心无旁骛抓主业”。审配在大战关键节点逮捕许攸家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攸之前没有处理好与审配、郭图、田丰这些同事的关系。换句话说,许攸在同事们之间的人缘很差,所以他们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选择了“睁大眼睛”找许攸的麻烦。袁绍的谋士们不团结,荀彧、郭嘉等人都知道,可见这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曹操偷袭乌巢,活捉大将淳于琼,并割掉了他的鼻子。曹操念在自己曾经和淳于琼一同担任过“西园八校尉”的情分上,打算饶淳于琼一命。曹操的手下表示默认,都不说话,只有许攸站出来煽风点火:淳于琼每当照镜子,看见自己没有鼻子就会想起你来!暗示曹操:你放过淳于琼,他可不会感恩,将来有机会一定会再找你报仇。对于落难的“老同事”,许攸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落井下石,结果淳于琼被杀。跟随曹操的谋士和将军们明白了:许攸这人有点“不是东西”,将来共事尽量躲着走。

图7 许攸(?-204年),字子远

许攸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居功自傲不尊重曹老板,既没有反叛投敌又没有犯罪。其他人为什么要向曹操打许攸的小报告?因为许攸一直处理不好自己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融不进曹操手下人的圈子。所以许攸被关押、被杀时,没有任何人为他求情。同事们见他倒霉,高兴还来不及,谁会主动去触这个霉头。

许攸最终被杀了,死于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换句话说,许攸能力是有,只是情商太低了。

文:辽逸

参考文献:《三国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8

许攸这个人,拥有当时天下最好的人脉资源,同时也拥有超一流的智商。不过老天是公平的,给了许攸顶配智商和人脉后,却给了他最低配的情商。



许攸是南阳人,小时候便与袁绍、曹操二人一起读书、玩耍,三个人可谓是知根知底的发小。成年后的许攸表现出了躁动不安,准备联合冀州刺史王芬和沛国周旌废黜汉灵帝,结果事情败露之后,王芬和周旌被杀,许攸逃跑。

公元189年,董卓入朝,这一年可以说是整个汉末军阀混战的根源。无数能人志士逃离都城,袁绍便是其中之一。此时的许攸认为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跟着他一定能够得到远大的前程。因此许攸便投奔了袁绍,成为了他的谋士。



公元200年,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意图吞并曹操。当时的许攸积极献计,希望袁绍可以分兵攻打曹操的老巢许昌,这样使得曹操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结果袁绍根本没有采纳。恰在这时,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罪,审配还把许攸的家人逮捕,告诉了袁绍,袁绍便训斥许攸一次。许攸因此投奔了曹操。

投奔曹操时,曹操亮出了最高规格的迎接礼仪,光着脚出来迎接,并且说许子远到来,大事可成。此时的曹操对许攸礼遇有加,可以说双方都找到了知音。



来到曹营后,许攸积极的出谋划策,让曹操夜袭乌巢,大破袁绍,之后在曹操北伐袁绍的过程中屡次献计。

公元204年,许攸为曹操献计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同时许攸也狂妄到了极点。不论任何场合、地点,许攸总是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而且还经常对着曹操和其手下的将领说:“没有我,你们就进不了这邺城。”这些事搞得曹操非常没有面子,只得表面堆笑着敷衍许攸:“你说得对,没有许子远,就没有我曹操的今天。”

最后一次,许攸在路过邺城的东门时,对着手下的奴仆和守城士兵公然挑战曹操的权威,又说出了那句话:“没有我许子远,曹家人根本进不了邺城!”



这件事让曹操彻底爆发,当着自己的面经常喊小名也就算了,如今当着诸多奴仆下人说自己无能,这就是赤裸裸的挑战曹操的威信。于是曹操首先将许攸收监,最终处死了。

从许攸的经历来看,许攸确实有人脉、有能力,而且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及平定北方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不过他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一个成为主公的人,早已经不是曾经的发小,表面上的称兄道弟根本不能当真。



再说,曹操将许攸收监之后没有立刻杀掉,实际上为了看看天下人的反应。结果当时根本没有一个人为许攸求情,以此可见许攸的人缘差到了何种地步。这也导致了曹操下定决心处死了许攸。

9

曹操这个人是个标准的政治人物,为了政治需要,他会表现出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一面,同样为了政治需要,他可以翻脸无情、杀害名士,被曹操杀害的名士有边让、华佗、孔融、杨修、崔琰、许攸等人,估计除了许攸被杀没有人认为可惜外,其他人被杀都让人感到痛惜。

为何许攸被杀没人同情,曹操为何要杀许攸?

三国演义上说许攸是被许褚杀的,说许攸辱骂曹操,许褚听到,一气之下斩了许攸,毕竟三国演义是小说,这是编造的,历史上真实的许攸不是许褚杀的,而是曹操下令杀的。

许攸与袁绍

如果吕布被杀是因为吕布不忠不孝谋杀旧主的话,那么许攸的被杀也是同样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许攸与吕布是同一类人,只不过一个武,一个文

关于许攸被杀的常规理由,一般是认为许攸持功自傲,大呼曹操的小名,虽然这个有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曹操是个政治人物,即使是杀人,也是有理由的,曹操杀了那些名士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孔融,曹操杀孔融的理由是因为孔融多次侮辱曹操,同时还有孔融士族这个身份,曹操要打压士族,以防止士族坐大。

许攸

同样,曹操对于张绣和贾诩这样的杀子仇人,却格外厚待,不是曹操仁慈,而是政治需要,张绣和贾诩杀了曹操的亲生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曹操不仅不杀张绣,还与张绣结成儿女亲家,并且给张绣的食邑比夏侯惇还要多2倍,原因何在?政治需要嘛,那会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战,最需要的就是各种力量的支持,张绣投降曹操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所以曹操不杀张绣。

再回过来看许攸,为什么说许攸和吕布一样,是个不忠不孝谋杀旧主的人,看看许攸的一生经历就知道。

许攸是曹操的年轻时的好友,当年在京城洛阳是玩到一起的官家子弟,但两人的人生却是完全不同的,许攸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联合冀州刺史王芬、沛国人周旌密谋废立汉灵帝,还邀请曹操参加,曹操拒绝了许攸的建议,那是公元184年,也就是黄巾起义爆发的当年。

曹操与袁绍

虽然东汉末年有些乱,但是毕竟还没有灭亡,同是天下思汉,许攸居然密谋废立皇帝,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最高领袖,就算皇帝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你许攸决定废立,身为汉朝人,背叛皇帝图谋废立,这种行为就是叛国,是让整个天下得而诛之的行为,基本上许攸这一行为就站在了所有汉朝人的对立面,无论是不是拥立汉朝的人,都会反对许攸,包括曹操。

曹操当时还是个有心立志兴复汉室的人,虽然没有告发许攸,但是也没有参加许攸废立皇帝的密谋,曹操没有参加许攸有两个原因:

一是认为许攸不会成功的,也不可能成功,因为这事违背了汉朝的伦理道德,失了天下民心。

二是曹操与许攸是故友,有些交情,所以也没有告发许攸。

曹操

但是,曹操从心底绝对是厌恶许攸的,这是曹操对许攸印象变差的第一件事。

曹操对许攸厌恶的第二件事就是官渡之战许攸卖主求荣。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因为家人在邺城犯法被抓,于是许攸就背叛袁绍,给曹操提供谋略,让曹操去攻打乌巢,曹操听了许攸的建议,成功地烧了袁绍存放粮食的乌巢,这一事件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直接导致袁绍在官渡的大败,所以许攸是曹操在官渡大胜的首要功臣。

但是这事曹操不能提倡,因为曹操是一方之主,他不希望自己的手下会像许攸一样卖主求荣,站在曹操的角度想问题,求荣可以,不能卖主,许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求荣,还卖主,把旧主公袁绍坑得身败名裂,曹操虽然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但是远远没有统一天下,曹操是个政治人物,他得给自己手下树立一种政治道德,不能在自己后面的战争中卖主求荣。

许攸

讲一个刘邦的小故事,就会明白曹操的心态,刘邦在彭城之战被项羽打得大败,在逃亡过程中,项羽的手下有一个叫丁公的人,在路上追杀刘邦,遇到刘邦后,没有下杀手,而是网开一面放了刘邦,项羽失败后,丁公投靠刘邦,结果被刘邦杀了,刘邦杀曾经救过一命的敌人手下的根本原因,就是想树立一种效忠的政治道德,与曹操杀许攸的意思是一样的。

都是吕布是三姓家奴,卖主求荣,谋杀旧主的人,其实许攸也是,一是图谋废立皇帝,二是向敌人提供机密害死自己的旧主,这本身就是卖主求荣,谋杀旧主的行为,另外,许攸还有一件事,也让曹操厌恶,就是曹操在乌巢之战俘虏了淳于琼,曹操割了淳于琼的鼻子,许攸在一边建议应该杀了淳于琼,因为许攸说:淳于琼如果天天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鼻子,一定会怨恨曹公你的,留着也是个祸害,不如杀了他。

许攸

要知道淳于琼可是许攸的以前的同事,要不两人有仇,许攸也用不着赶尽杀绝吧,许攸这个行为应该是公报私仇,曹操也明白,况且淳于琼与曹操也是故友,两人同在西园八校尉中担任校尉,但许攸提起这个问题,曹操也只能杀了淳于琼。

所以,这几个原因综合在一起,再加上许攸持功自傲,口出狂言,所以曹操就下令收捕许攸并杀了他。

10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以不足2万的兵力对战袁绍10余万的兵力,最后曹操却反败为胜,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官渡之战之所以会胜利,这里面有几个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分别是荀彧,许攸,刘晔,是这三个人帮曹操扭转了局面,我们现在重点要说的是这三个人中的其中一个,许攸。

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许攸。之所以会叛变袁绍转头曹操,源于袁绍和曹操两军僵持不下之时,作为谋士的许攸也是急火攻心,于是他就心急火燎的向主公袁绍献计策,让袁绍从另外的道路偷袭许昌,将曹操手中的王牌汉献帝接走,断了曹操的后路,这么一来,曹操就会瞬间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对优势。

然后再反过来调头和曹操对打,时间一长,曹操必定会因粮草不济而投降,不知为什么这么一条看似天衣无缝的绝妙好计,袁绍却没有采用。袁绍的做法让许攸愤恨不已。但是这也不至于他背叛袁袁绍啊。 许攸之所以背叛袁绍,那是因为许攸的一家老小被袁绍收押当了人质。

《三国志》记载:审配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

许攸的家人被袁绍收押,再加上以前的种种。让许攸对袁绍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于是转投曹操。 许攸的家人被收押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操听说许攸要来,高兴的手舞足蹈,没来的急穿鞋,赤脚跑出去迎接。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他恨不得周围所有的聪明人都为自己所用,那时候曹操正是用人之际,许攸要来他高兴的不能自己。

许攸投靠了曹操之后,马上就告诉新主人曹操说,他之前告诉袁绍偷袭许昌之计,没有被袁绍采纳,曹操听完,顿时对许有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这是一条釜底抽薪的绝妙好计,袁绍幸亏没有用,否则自己将一败涂地。

曹操虔诚的向许攸讨教征讨袁绍的方法,许攸建议曹操想办法烧掉袁绍的粮草,这样袁绍支撑不了几天必败无疑。曹操听完许攸的计策也是拍手称快,然后火速命令下人,让他们伪装成袁军去烧掉袁绍的粮草,结果袁绍的粮草真的就变成了灰烬 于是,曹操乘胜追击,一举击败袁绍的10万大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

官渡之战大获全胜以后,许优就开始以功臣自居,居功自傲。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对所有人都狂妄无理。

有一天许又在城门外碰到了许褚,他先是在许褚面前自我炫耀一番,说官渡之战完全就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要是没有他官渡之战不可能胜利。许褚听后,立即反驳他,谁知道这时候得意忘形的许攸竟然勃然大怒,并且大骂许褚不识抬举,徐褚不吃他这一套,于是拔剑将其杀死。

许褚杀了许攸之后,战战兢兢的来到曹操面前,他本以为曹操会重罚于他,因为他知道曹操是个爱才之人,杀了他的一个谋臣,罪过有点大。但是让许褚感到意外的是,曹操并没有过多的责怪于他,起码没杀他的头,从这点看出许优早已经得罪曹操,官渡之战以后,许攸居功自傲,竟然在私下里多次喊曹操小名“曹阿瞒”这样曹操很不爽,因为许攸这么做,明显就是看不起他。

总结:许攸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因为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荀彧比他厉害,但是在曹操面前还不是战战兢兢,许攸情商有点低,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太高调了他的去世,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