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两个人的所处基础不一样,功绩也不一样,对大汉王朝的影响也不一样。

刘询的确也是一位明君,但他所处的王朝是汉武帝刘彻为他打下来的。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帝国--大汉帝国。我们现在的汉语、汉字、汉文化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汉武帝统治。是他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最大一次的民族融合,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大汉民族”。同时,在汉武大帝的统治下,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达到鼎盛。疆域和势力范围,东邻韩国,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称超级大国。

因此,刘彻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推崇的汉武大帝,是因为他的文治武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开创者。





最佳贡献者
2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而影响深远的王朝莫过于汉 唐,其中汉的影响力更大一些,毕竟传袭至今,我们的民族名称就是汉。

在西汉,要说武功最强盛的两位皇帝莫过于汉武帝和汉宣帝,这二位都是精明强干的主儿:一位是汉武帝霸气张扬,肆意奔放,凡是不服的,我一概打到你服(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另一位是汉宣帝,汉家家法霸王道杂之,所谓王道以理服人,霸道以力服人,宣帝治国王霸兼用,恩威并施“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这俩位皇帝,人生经历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武帝,年轻的时候也是帅哥一枚,有才华会撩妹(金屋藏娇),之后,在馆陶公主的帮助下,刘彻成功上位。

刘彻登基之后,由于受到景帝年间的那场七国之乱的影响,自己对那些诸侯王十分不满,于是巧妙颁布一道推恩令,大大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与土地,使得这些财富全部进了国库。之后又实施了盐铁酒专卖,令国库十分充足,这之后,刘彻开始拔剑四顾了。

破闵越,南越,朝鲜,大宛,拓地千里,又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对外,使得大汉成功享有极为崇高的国际声望;对内,使得君权神授深入人心,大大加强了皇权的权威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而另一位宣帝刘询的人生经历就比较坎坷了:从小受巫蛊之案连累在监狱长大,无父无母,但是却意外的培养了他坚毅的品格,故剑情深的故事更是传为一段佳话。

即位之后,不骄不躁隐忍数年一举端掉权臣霍氏家族,成功掌握军政大权,业务水平不是一般的强。体察民情熟知百姓疾苦,了解吏治得失,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为人沉稳内敛,惯于韬光养晦,在汉宣帝手下,大汉恢复了武帝时期透支的元气,国家再次开始富庶。

在后世,后人们将二帝进行比较,会得到许多相似的地方,总的来说,宣帝的手腕是要强于武帝的,但是世人却普遍知道武帝,换句话说,世人总觉得武帝声望要高于宣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武帝一朝不断对匈奴作战,且胜仗颇多,一举扭转了文景两朝对匈奴的颓势,国家扬眉吐气,百姓也不用再受边境袭扰之苦。但是汉宣帝同样让匈奴自己内斗,致力于以匈制匈政策的贯彻落实,并且从结果来看,明显优于武帝的单纯武力进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这样的,俗话说的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汉宣帝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可以供他进行各种操作,完全是因为武帝已经通过暴力把周围的强敌大幅度削弱过了,作为汉宣帝,他就是那个吃水人——吃的就是武帝开疆拓土留下的遗产、武帝巩固皇权的遗产。

如果武帝没有通过一次次出征,使得漠南无王庭,哪有宣帝分裂匈奴的那一系列机会,更不可能拥有太平光景来注重与民休养生息,关注民生了;如果没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从而巩固了皇权,哪儿来的宣帝可以坐稳江山发号施令;当然还有一点,武帝对儒家恩情似海,儒家自武帝之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所以,为何汉武帝声望在民间要高于汉宣帝呢?答案显而易见:正是之前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才为日后汉宣帝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我汉之领土打下的坚实基础、儒家对武帝这位曾经给予他们发展机遇的皇帝极为推崇。

3

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都是西汉时期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应该还是干了几件比较大的事情:

在内政方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推恩令解决了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确定皇权之高无上的地位;通过经济改革,把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稳定了经济秩序。

在对外方面,这应该是汉武帝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时期,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主动出击,横扫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让漠南再无匈奴王庭;汉武帝时期,张骞初始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同时,汉武帝还远征大宛,灭卫氏朝鲜,经略云南地区。

汉宣帝刘询,同样是一位相当有作为的君主,其在位期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孝宣之治”,很多史学家认为,“孝宣之治”是整个西汉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汉宣帝在位期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称臣;同时,汉宣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首次将西域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之内。

但是,就名气而言,汉武帝刘彻确实要远超汉宣帝刘询。秦皇汉武,刘彻能与千古一帝秦始皇并称,这是刘询所没有的待遇。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汉武帝是汉朝所有皇帝之中,第一位主动出击匈奴的。

匈奴对于中央政权的骚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虽然赵国的李牧曾打破匈奴,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也派蒙氏兄弟出击过匈奴,但是都未曾伤及匈奴的根本。到了汉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刘邦也曾有过白马之围这样的耻辱,一直到文景之治时期,汉朝还在不断用和亲的方式以换取边境的片刻安宁。

这一切,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得以改变。汉武帝派遣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天纵奇才,主动出击匈奴,不仅夺回了河套地区,还将匈奴打得分裂成南北两派,并迫使南匈奴内迁,彻底改变了与匈奴之间的攻守之势。

也只有在汉武帝的手下,霍去病才能满怀豪情的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样的话,才能有“封狼居胥”的壮举。大汉之名,也是由此而来,大汉民族的凝聚力与自信心,也从此大幅度提升!

如果汉宣帝是把1变成2,那么汉武帝就是把0变成了1,汉武帝首创之功,是汉宣帝所无法比拟的。

4

题主,你错了,不是汉宣帝的文治武功高于汉武帝,而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远远高于汉宣帝才对。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没有文景之治,哪来的汉武盛世?没有汉武盛世,哪来的昭宣中兴?汉宣帝取得的成就是站在汉武帝的肩膀上取得了,起点不一样。



但汉武帝与汉宣帝最大的不同就是:汉武帝独自开创了诸多的第一,从思想上、体制上建立整套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从军事上、地理上头一次在西汉王朝开疆拓土,也就是俗称的文治武功,而汉宣帝作为皇帝,更多的是如同西汉初年的曹参一样,继承了前辈已经创立好的文治武功而发扬光大,如同萧规曹随,也就是武规宣随。

简单的说就是汉武帝是开创者,汉宣帝是守业者。守业者的文治武功是远远无法与开创者相比的。



论文治,汉武帝奠定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外儒内法的模式作为封建帝国的统治根基,这种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不可谓不伟大。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治国思想,而是在汉初从刘邦开始就在统治阶层已实行六十多年的黄老学说,当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汉武帝恰恰能够以“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代替黄老学说,解放思想,推动社会继续前进,这就是汉武帝的能力与眼光。



汉承秦制,在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时,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彻底的解决了分封制遗留的后遗症,避免了七国之乱的再次出现,这是解决分封最好的武器,没有之一。汉武帝的推恩令直到东汉王朝仍在使用,一直影响到三国时期,再也没有封国威胁到中央政府的情况,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分封问题。

在文治方面还有汉武帝是整个西汉时期,最能重用人才的皇帝,武帝一朝出现多少人才,与汉武帝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些人包括但不限于有:卫青、霍去病、主父偃、东方朔、董仲舒、司马相如、桑弘羊、霍光等等,个个都是如雷贯耳,你找不到西汉其他皇帝当政时有如此多的人才。



在武功方面,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之后开疆拓土最伟大的皇帝,首先就是改变了自刘邦以来对匈奴和亲的政策,头一次采用武力手段打击匈奴,武帝一朝,在位54年,与匈奴的战争基本上没停过,是第一个夺取河西走廊并打通西域的华夏政权,是第一个将西域纳入势力范围的华夏政权。今天的新疆和西藏是中国领土,就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惠及华夏民族两千多年。

除了对匈奴用兵,汉武帝还不停向四处扩张,在西南方向,汉武帝派兵攻占夜郎国,在南方,汉武帝领兵占领南越国,势力延伸到今天的越南胡志明市。在东北方向,汉武帝对朝鲜用兵,并设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直接管理朝鲜,华夏政权第一次将朝鲜纳入国土。



通过不断的南征北战,汉朝的疆域北至朝鲜,南到越南胡志明市,东至大海,西到西域 ,第一次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大致领土范围。

最可贵的,汉武帝在经过多年战争,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百姓生活面临穷苦之时,懂得悬崖扼马,这是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最大区别所在,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没让汉朝立即没落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汉宣帝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与汉武帝相差甚远,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汉宣帝虽然也有一定的才能,但在能力上就与汉武帝差了一截,首先汉宣帝即位时,是霍光掌权,皇帝的权力受到霍光的威胁,在汉宣帝当皇帝的前六年中,权力在霍光手中,汉宣帝过得小心谨慎,并无建树。



在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才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逐渐从霍家夺回大权,到公元前66年,汉宣帝即使的9年后,才真正消灭霍家势力,夺回属于自已的权力,才开始真正的独掌大权,真正的掌控整个国家。

汉宣帝在文治方面的建树主要就是惩治腐败、整顿吏治、休养生息、减轻赋税等维护统治的手段,基本上延续了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也没有作出特别的更改



汉宣帝在武功方面的建树主要就是降服匈奴、击破西羌、设置西域都护府。

汉宣帝降服匈奴,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匈奴经过武帝朝多年的打击,实力衰弱;二是匈奴遭受了自然灾害;二是匈奴内部开始闹分裂,分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率部臣服汉朝。



汉宣帝仅仅只用了一战,派遣了16万大军,就彻底击垮了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大汉帝国的威胁,从此西前边境再无匈奴大规模威胁。击垮匈奴后,汉宣帝就收复了西域,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彻底将西域纳入领土范围,这算是汉宣帝最大的功勋。

但是你拿汉宣帝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来比的话,就会发现汉宣帝根本无法比,汉宣帝是站在汉武帝的肩膀上,才有如此成就的,而且大部分文治武功都是延续了武帝朝的规定。



虽然汉宣帝时期的国力强于汉武帝时期,但没有汉武帝打下的基础,汉宣帝是不可有如此文治武功的,真比起来,汉宣帝是无论如何比不上汉武帝的,要知道人们习惯把秦始皇和汉武帝放在一起比较,并称为秦始汉武,光是这一点,汉宣帝就比不上。

5

谢邀

作为汉朝的几代明君之一,汉中宗孝宣皇帝刘病己和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他们都非常优秀,同样的,他们都有非常多的粉丝,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说到两位皇帝,他们的庙号代表了他们作为汉家皇帝所处的位置以及显示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世宗多为有大功于本朝,而中宗则多为中兴之主),接下来我就来细说一下两位皇帝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是汉朝的第五朝也就第七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汉景帝刘启,爷爷是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应该说,这三位父子都很能干,因为汉景帝为人过于狠辣(没有拍好史官的马屁),所以他是没有庙号的,但是为人狠辣并不能说明他不是一个好皇帝,相反,他的作用也是空前的,他承前启后的开启了自己儿子刘彻的时代,加上他的爹爹孝文皇帝,两朝40年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谥号上的武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汉武帝就好比是一个富二代,他有大把的家底给他去完成他的爸爸和爷爷没有完成的理想与使命,而且非常nice的一点就是,他恰好是一个有梦想的孩子

他通过对闽越的用兵,顺利的从他的老祖母孝文皇后窦漪房手上接过了汉帝国的兵权,自古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兵权的政权是不完美的(主要帝制下的政权),之后,通过卫青建立了内朝,内朝凌驾于百官及三公之上,从此,政权也尽在其手,接下来,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了儒家作为我汉家天下两千多年正统文化的地位,同时也控制了人民的思想,其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匈奴用兵,完成了汉帝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中央集权,这里主要是指又废了多个诸侯国,在全国大面积的实行了郡县制,所以汉武帝的作为更多的是首创,也是在他手上打残了匈奴,收复了河套草原,打通了河西走廊,同时也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军团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病己,他是卫子夫的曾孙,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的孙子,刘据是武帝朝的第一个太子,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做了二十几年却没有登上皇位的太子,刘病己继位之处,正是霍光当道之时,他忍气吞声,在霍光死后,一夜之间取得了对大汉帝国的控制权,不可谓不神速,在他的身上,更多的不是武帝的影子,而是文帝的延续,他励精图治,将武帝之后国家空虚的财政和日渐衰弱的国力重新恢复到强盛,在他手上彻底击溃了匈奴,他很好的完成了后来者的使命,和他的大伯孝昭帝并列为昭宣中兴,当然,这里面主要的功绩还是孝宣帝创造的

但是,孝宣帝是后来者。说的通俗易懂一点,他是锦上添花的人,他所做的都是在前任的功绩之上,推波助澜,而武帝朝有太多的首创,有太多的革新,历史是文人书写的,都是向往革新的,所以作为将大汉王朝第一次推上巅峰的人,汉武帝刘彻,成功的彪炳史册,让21世纪的我们,记住了他

6

汉朝皇帝都很有作为,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长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难比登天;汉文帝和汉景帝勤俭节约,注重农业,以德化民,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向远大,最后实现了大一统策略。

西汉还有一个杰出的皇帝,但是十分低调,低调到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那便是汉宣帝。

汉武帝和汉宣帝,一前一后,共同开创了汉朝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同样是劳苦功高,同样是功绩斐然,但是二人的名气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何?

汉武帝和汉宣帝在治国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政绩上不好比较,不能说汉宣帝的文治武功就高于汉武帝刘彻,毕竟二人所处的背景不同,面对的困难也不同。

论名气,汉武帝的名气肯定比汉宣帝高出百倍,这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常说"秦皇汉武",让人觉得能跟汉武帝一较高下的只有秦始皇,而汉宣帝都快被世人遗忘了;论名声,汉宣帝的名声肯定比汉武帝好,汉宣帝在登基之前一直生活在民间,从小就体察百姓疾苦,切身体会到了民生多艰。

汉宣帝比汉武帝大度,当遭到臣子反对的时候,汉宣帝不会盲目的因为愤怒加以责罚,而是抑制住个人感情客观的看待问题,这种开阔的胸襟是汉武帝所没有的,这也使得汉宣帝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甘心为他效力,而汉武帝相对暴虐一些。

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早期的皇帝和末代的皇帝特别出名,夹在中间的皇帝就不为人知,早期的皇帝因为开国和安邦不易,多被人赞赏,末代的皇帝因为亡国,多被人辱骂。

汉武帝就很幸运,出生在汉朝前期,而汉宣帝就没那么幸运,生在了汉朝中期,在出生时间上,汉武帝就占了优势。同时汉朝前期的皇帝太出色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个个光芒万丈,中国人都很崇拜祖先,先辈们过于耀眼夺目,自然就将晚辈汉宣帝比了下去,名望自然就下降了。

汉武帝是刘彻的谥号,"武"就是威武强大的意思,汉武帝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热衷于打仗,从登基的时候就开始打仗,跟匈奴打了一辈子,最后击溃匈奴,将匈奴给打傻了。

成吉思汗的名气如此之大,令外国人闻风丧胆,那是因为他当年征战一直打到了欧洲,汉武帝的名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靠打仗积累的,战乱如此频繁,汉武帝为了打仗把文景之治创下的基业都耗没了,而汉宣帝相对来说,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对匈战争,但打仗的次数要少很多。

后人对皇帝的评价都来源于史书,史书正是依靠儒家来编写的,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自然非常感激汉武帝,过分赞赏汉武帝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汉宣帝却并没有那么看重儒家,甚至说"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宣帝得罪了儒家,儒家自然不会帮忙宣传汉宣帝的功绩,导致后世有很多书籍都在评价汉武帝,而直接忽略了汉宣帝。

不仅如此,就连现在关于汉朝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楚汉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极少有汉宣帝时期的影视剧。

7

说汉宣帝文治武功都高于汉武帝不是很确切,要论武功,我个人认为汉武帝还是要比汉宣帝强。

表面上看,汉武帝只是解除了边患,汉宣帝则统一了西域大量国土,但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汉武帝所在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候,西汉政府在军事上根本无法匹敌,只能以屈辱的和亲方式讨好匈奴,汉景帝曾经不得不送自己的亲女儿去和亲。汉武帝的贡献在于,他不断变革,通过政治、经济、人才等多方位对军事的支持,最终建立了一支适合当代的最先进的骑兵部队。

汉武帝对匈军事行动有两个值得赞许的,一是从战略上,他认识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制定了周密的长期保障计划,这就是匈奴最终注定要失败的原因;二是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把战火直接烧到匈奴腹地,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战争给边民带来损失,另外这个改变也等于向天下表明大汉消灭匈奴的决心和气魄。

汉宣帝则不同,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匈奴早已经被汉武帝打残,如果不是汉武帝后期国家经济邻近崩溃,无法再支撑战争,恐怕匈奴早就被消灭了。汉宣帝所面临的主要敌人除了仅剩半条命匈奴,以及乌孙、康居等,从军事力量上来看,这些国家对西汉本土根本没有任何威胁。汉宣帝对西域的用兵更多的是开拓性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

表面上看,汉宣帝的成绩似乎更突出,但实际上但从军事角度,汉武帝的武功还是要比汉宣帝强。

从文治角度看,汉宣帝确实要比汉武帝强,且强很多,那么为什么汉宣帝名气没有汉武帝大呢?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武帝代表的是西汉的鼎盛期,父祖的光环聚焦在他身上,而汉宣帝代表西汉最后的辉煌,子孙的没落掩盖了他的光辉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成就,绝不是他一人的功劳,他的功绩是建立在父祖几代人的不断积累之上的,但他确实最终将父祖的荣光集中“炫耀出来”的那个人。尤其是在国家安全,民族危亡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汉武帝自然就成了民族英雄。人们很少注意到一个事实,到汉武帝末年,国家经济已经频临崩溃,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光环下的代价竟然被隐藏了,这大概是民族情节所至吧。

汉宣帝很不走运,虽然他开创了西汉中兴,但他驾崩后,后世子孙迅速滑向没落的深渊,因而从时间节点上,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汉武帝是西汉最鼎盛时期。其实,汉宣帝时期才是西汉最鼎盛时期,他的财产足足被他的子孙们消耗了半个多世纪才彻底败光。

2.汉宣帝选定的接班人成了他的污点,尽管这个锅不该他背

一般认为,汉宣帝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曾经犹豫过,但最终感情战胜了理智,正是这个接班人汉元帝开始的儒生政治,把大汉帝国带入万劫不复,汉宣帝因此背上了选定继承人不当的黑锅。

实际上这个黑锅不该由他背。一是选择刘奭作为接班人是按照古代继承法执行的,如果不选择刘奭反倒是有违法律规定,要怪只能怪宗法制有问题;二是即便接班人不是刘奭,儒生政治像洪水猛兽,早晚会泛滥,拦不住,这是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使然,不是哪个人能改变的,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说明,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西汉儒学发展及现状。

总之,接班人问题成为汉宣帝绕不过去的坎,选刘奭留下诟病,不选刘奭也逃不掉,只能说他生不逢时。

3.后世人的偏爱及宣传效果

中国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汉武帝,很多都出自毛主席诗词中的“秦皇汉武”一次。这就反映出后世人的偏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影响,尤其是一位名人、伟人对历史人物的偏爱,往往要影响很多人的喜好。比如现代影视作品,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大。

在比如,记载汉武帝和汉宣帝的两部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汉武帝记载于《史记》,汉宣帝记载于《汉书》),这两部作品的影响力对汉武帝更加有利。

综上所说,文治武功两方面综合来看,两人各有千秋,都是那个时代伟大的君王。汉宣帝相对来说被历史低估了!

8

在人们的印象中,汉武帝刘彻的知名度是远远高于汉宣帝的。尽管从实际上看,是汉宣帝把西汉带向了鼎盛,但名声上,他却没有办法和汉武帝相比。那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武”字评价了汉武帝

题目中说的汉宣帝的文治武功都比汉武帝要高,这点我是不太赞同的。不看“文治”方面,我们就说“武功”方面,我认为汉武帝刘彻的武功是比汉宣帝要高的。

汉武帝的“武功”之高,从谥号上就可以提现出来了。何谓谥号?谥号是对一些地位很高的人,比如皇帝、皇后等人的一种评价。那是他们自己评价自己吗?不是的。

谥号是在他们去世后,朝廷根据他们活在世上所作的一切事情,不论是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全部都考虑进去,然后高度概括的一个称号。谥号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从西周开始,人们就有使用谥号了。

汉武帝的谥号是“武”,一个帝王要威强睿德,才能被授予“武”的谥号。纵观汉武帝刘彻的一生,这个谥号他绝对承受的起。在汉武帝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听一些将军讲述汉朝和匈奴的关系,知道了汉朝对匈奴实行的是和亲政策,知道了汉朝是如何的对匈奴卑躬屈膝。那个时候,刘彻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击匈奴,洗刷耻辱。

在汉武帝执政的五十几年里,汉武帝多次对匈奴实行的反击,改变了之前汉朝一直受匈奴侵犯的局面。对匈奴的进攻和反击,打出了汉朝的国威,打出了汉朝的尊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和战争,可以说是时有发生的。但像汉武帝这样几十年的和匈奴交战,由被动反击转为主动攻击的,还是非常少见的。

汉宣帝将西汉带向了巅峰

尽管汉武帝在“武功”上有很大的成就,但把西汉带向巅峰的并不是他,而是汉宣帝。汉武帝在开疆扩土,打击外敌方面做了很多,但这也使得国家国力衰退,百姓的日子变得艰难。

而反观汉宣帝这边,在汉宣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他执政的这段时期被人们称作是“孝宣中兴”。是他,使得西汉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明明汉宣帝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为啥却没汉武帝出名呢?

汉宣帝明明做得更好,但他并没有比汉武帝更出名,甚至很多人是不知道有汉宣帝这个皇帝的存在的。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汉武帝拥有的故事比较多。汉武帝之前,有著名的文景之治,有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他做了许多的事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广泛传播;颁布“推恩令”,将棘手的藩王问题给无形中解决了;派出张骞通西域,使得西汉和外界的。

第二,人们受到了电视剧、电影和诗词的影响。“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秦皇汉武”等等的诗词,使得人们对汉武帝执政的那段时期印象深刻。再加上汉武帝有那么多的故事,有故事就能够有挖掘点,能够吸引读者、观者的注意,电视剧电影才能有精彩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关于汉武帝的电视剧电影有不少,但关于汉宣帝的却很少很少的缘故。

尽管汉武帝的名气远远比汉宣帝要高得多,但他们两个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都使得国家得到了发展。即便汉宣帝的名气不高,但他做了很多好事、很多实事,对老百姓来说这就够了,不是吗?

9

公正地说,无论从历史功绩,还是对当世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当世老百姓的喜爱程度来看,汉宣帝都是高于汉武帝的。然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名声,却又远远高过汉宣帝的。一个人不管他是否关注历史,他都知道汉武帝是谁,干了些什么。但如果这个人不关注历史,很可能并不知道汉朝有汉宣帝这样一个皇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汉武帝剧照)

说汉宣帝的历史功绩比汉武帝大,当世百姓的认可程度比汉武帝高,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汉武帝因为好大喜功,大肆开疆拓土,把“文景之治”以来积累的社会财富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汉朝在汉武帝末期进入了一种贫弱的阶段。而汉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重拾“文景之治”时期休养生息的政策,渐渐地,又让国家复苏过来,让大汉王朝得以往后延续。

二是汉武帝发动的多次战争,并不是广大老百姓喜爱的。也许对一些将领来说,有一个拜将封侯的成功喜悦,但是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却是灾难。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汉宣帝虽然也和匈奴打过,和西羌打过,但总体上战争很少,广大老百姓得以安定地种田生产。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庆幸的事情。

三是汉武帝和匈奴之间打了太多的仗,早期对匈奴还有一定的打击作用,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但是并没有让匈奴服气,匈奴一直在和汉武帝对抗。而汉武帝晚年时期发动的对匈奴的战争,所打的仗,则大多是败仗。汉武帝不得不灰头土脸地收兵。汉宣帝和匈奴打得不多,但是匈奴对汉宣帝却很服气,还多次前来投奔汉宣帝。汉朝因此设置了西域都护府,那一片土地正式归汉朝管理。也就是说,汉宣帝采用相对温和的政策,所获得的国土面积,却并不比汉武帝少。

(汉宣帝剧照)

四是汉武帝晚年时期,因为贪恋皇位,疑神疑鬼,逼得自己所立的太子自杀,还由此杀了不少人。后来为了立刘弗陵为皇帝,还逼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汉武帝不只是杀皇亲,还杀了很多大臣。汉武帝的这种暴行,在皇亲和大臣之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后来汉宣帝给他立庙的时候,当时的争议就非常大。由此可见,大家对汉武帝有多么不满。但是汉宣帝很少滥杀无辜。他虽然清除了霍家的势力,但是并没有殃及更多的人,而且他一直给予霍光很高的地位。他对自己的太子也不满意,但他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滥杀无辜。一直坚持让这个太子当皇帝,从而在皇室中所造成的争议和影响也是比较小的。

既然汉宣帝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汉武帝,但为什么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名声,要比汉宣帝高很多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对大国土的追求,契合国人的心理。虽然古代是家天下的社会,严格地说,那些国土其实跟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关系,都是皇帝的,是“朕的天下”。但是老百姓会一厢情愿地觉得,这也是“我们的天下”。而且,知识分子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儒家思想,这也在国民中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在这样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下,后人都会觉得,汉武帝的做法是对的。

(攻打匈奴,图取其意)

其二,南北矛盾的长期对抗,让更多的人肯定汉武帝的行为。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汉民族之间,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对抗。这种对抗,还主要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挑起的。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缺乏资源,缺乏必要的生存条件,所以他们总是要到南方来抄掠抢劫。

在南北对抗中,如果遇到南方是盛世,一般情况下都会压制住北方游牧民族。但假如遇到南方是乱世,那么北方游牧民族,将给南方带来深重的灾难。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元朝、清朝这样两次北方游牧民族灭了南方的国家,统一中国的现象。总之,南北对抗极大地挑动了南方汉人的神经。因此,他们对汉武帝那种使用强硬方式,坚决打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做法,感到非常解气。从古至今,歌颂汉武帝,歌颂卫青、霍去病、李广的各种文艺作品非常的多,这也就扩大了汉武帝在民间的影响力。

其三,汉宣帝政策的实际效果,虽然比汉武帝大,但其实也是因为汉武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汉武帝因为强硬地打,把匈奴人打怕了,打分裂了,所以在汉宣帝时期,才会有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过来。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又打又拍”。反之,如果汉武帝时期没有那种强硬的打压,汉宣帝时期也没有那样巨大的收获。一种情况下,人们会觉得汉宣帝其实是收麦子的那个人,汉武帝是种麦子的那个人。收麦子那个人,功劳肯定没有种麦子的那个人功劳大。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10

汉宣帝刘询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之一,不过跟他祖爷爷汉武帝刘彻比起来,名声的确是远远不及。

其实刘询的对外做战方面,也有非常辉煌的战绩。上台第二年就出兵16万,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汉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大胜而归。之后又与乌孙、乌桓联合攻打匈奴,把匈奴打的都不敢再跟汉朝打仗了,最后呼韩邪单于亲往长安,俯首称臣。

汉宣帝时期,还大破西羌,平定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归属于汉朝。

这些都是不世之功,但我个人认为,在对外战争方面,汉武帝是破局开创者,把汉朝前期的劣势扳平再反超,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比汉宣帝要多,这可能就是后世汉武帝名气要大的原因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