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其真正成型并走向强大,是从松赞干布时代开始。松赞干布虽然是吐蕃王朝的第33任赞普,但实际上却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王朝迅速将青藏高原各部统一起来,并通过迎娶文成公主,改善唐吐关系,进而积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确立和完善吐蕃内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

而强大起来后的吐蕃,也开始不断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与周边势力争霸,一跃成为亚洲地区仅次于大唐的第二大帝国,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趁着唐朝国力式微之际,几度压制唐朝,占领唐朝陇右、河西、北庭、安西等大片土地,还曾一度攻陷唐朝首都长安。

而吐蕃之所以能如此强大,其实主要因为其独特的军事制度。

首先,吐蕃是一个军政一体化的古代政权,从赞普到地方各级长官,都是平时主政,战时统兵,百姓更是几乎全民皆兵。如此一来,就使得吐蕃确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组织严密的军事体系,使之虽然在人口规模和生产力上虽远比不上唐朝,却能具备足以与唐朝对抗的军事力量。

其次,吐蕃虽然吸收了不少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但始终都没建立起完整的封建制度,它仍旧是一个奴隶制王国。吐蕃赞普对全国的统治,并非是通过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官制,而是由大小奴隶主各自统治,类似于草原帝国的部落制。

正因如此,吐蕃军事将领在军事作战时,便具有比唐朝军事将领更大的自主权。比如公元659年-663年,吐蕃对吐谷浑的征战,期间吐蕃名将禄东赞在外统领吐蕃大军数年,而且他在消灭吐谷浑后也并没有即刻回师,而至直到公元666年才从吐谷浑返回。

而这段期间,赞普都没有对他的军事行动和动态进行干预和监控。由此可见,吐蕃军事将领所获得的信任度和自主权,别说是唐朝军事将领所不能比,就是过去的匈奴和突厥,也都比不了。

需知道,安史之乱中,唐朝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因为被唐玄宗猜疑,结果就悲剧了,直接被唐玄宗冤杀于阵前。而此后的哥舒翰,也是因为不得不听从唐玄宗出关迎战的军令,最终兵出潼关,落得二十万大军全军覆灭的下场。

而这种被皇帝军令所牵制的情况,在吐蕃军队中,可是不存在的。他们可是执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宗旨,给予前线军事将领极高的自主权。正是吐蕃特有的军事制度,使得其形成了十分强大的军事力量,使之得以与唐朝进行长达百多年的争霸战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最佳贡献者
2

通过以下策略,吐蕃王朝不仅在青藏高原地区站稳脚跟,而且把触角伸展到唐朝中原地区,乃至中亚、南亚等广大地区,并持续表现出蓬勃的斗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自然环境

从现在考古发掘的距今5000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面貌中发现,相对中原地区而言,吐蕃的草原畜牧业比其农业要更为发达,其北部和西部的羌塘高原都是水草丰茂的天然牧场,吐蕃人很早便已经学会饲养牦牛、犏牛、山羊、绵羊、马以及少量的猪和狗。

?唐朝吐蕃疆域图

同时吐蕃王朝时期刚好是中世纪温暖期, 吐蕃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地区,农业产量上升,从而成为吐蕃帝国繁盛的根基。而农业在西藏中部和南部一些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作为吐蕃王朝族群核心的雅隆悉补野部,便是最早兴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那里河流发达、气候相对温润,农业生产传统悠久。


政治

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和建立初期,往往通过政治联姻的策略来扩大和巩固政治同盟,从而使雅隆吐蕃,部落不断获得发展和壮大。松赞干布本人即娶过5位王妃。而他的妹妹还下嫁象雄王,后者在为吐蕃刺探情报,最后灭亡象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书记载,达布聂西时期,就从吐谷浑获得药物,从突厥获得法律,从中原地区获得历法。

?松赞干布

吐蕃的公主就曾出嫁高原西北地区的小勃律王、西域的苏禄王、云南的南诏王等,通过政治联姻,实施扩张策略。

强而有力的军政机构

吐蕃强而有力的军政机构发挥了功能,使得蕃廷得以从容统辖偌大的征服区域。

在吐蕃王国建立之后,也形成了职官制度,其体制多模拟唐朝的行政官吏制度和规范而建立。吐蕃的最高统治者为“赞普”,他的权力自称是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赞普之下,有大相、副相各一人,也称为大论、小论;都护一人,称为悉编掣逋;之后有“内大相”和“外”相,内大相处理宫廷的内部事务,而外相负责与臣属氏族的关系、对外情报和惩罚性的远征。

?吐蕃藏甲现代复原品

另设有司法大臣一名,督导司法事务;岸本一名,负责度支;审计官一名负责簿记,各级官员均有相应的品阶和章饰制度,称之为“告身”制度。

唐代吐蕃在本土共设置有5茹、61千户,5茹,名次分别为:伍茹、叶茹、约茹、茹拉、孙波茹;其中,“孙波茹”为被吐蕃征服的苏毗和汉人编成,共11个千户,分布方位处于吐蕃与唐朝之间;其余每茹各领10个千户,加上羊同的10个千户,共有61个千户。而被吐蕃征服的羊同,藏文文献称“象雄”,10个千户驻防于吐蕃与突厥、苏毗之间。

据守牡区,窥视农区

吐蕃在控制青藏高原地区后,长期以农牧分界地区作为唐蕃分界线,控制牧区,发挥自身长处,保持优势战略地位,使唐朝久用军力而不能有所作为,处于两难境地,所谓“近讨则徒损兵威,深入则未倾巢穴”。

?吐蕃人

吐蕃王朝把据守牧区,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上升到政治策略的高度,始终保持便于操控的态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个方面的损失。

同时,不断窥视唐朝控制下的农区,使对土地极度依赖的农民无法从事生产,或者庄稼无所收获,直接动摇唐朝在西部统治地区的经济根基。


军事

全民皆兵

吐蕃军队从吐蕃时期的文献来看,实行的是一种将军事、行政和生产三位一体化的体制,即将其分为五“茹”,与吐蕃领土的划分形成一体,军队平时分散,战时集中,驻扎在各地,每茹设有军事长官“茹本”,通常是由当地最大的氏族贵族担任此职。

茹下设“东岱“,意为千户或“千人之队”,每一茹下可分为十个东岱,其长官称为“东本”,意即“千夫之长”。吐蕃是一个军事组织社会,成年男人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全民皆兵。

?吐蕃重骑兵

吐蕃军队的精锐之师是骑兵,考古发现的吐蕃马具与唐朝和波斯萨珊朝相似,表明其具有与东西方骑兵装备不相上下的先进水平。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的石窟壁画和塑像中有身穿吐蕃式样铠甲的武士和天王形象,反映出当时吐蕃战士身穿坚固的铁甲,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吐蕃开疆拓土的征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善用骑兵

吐蕃军队大多为骑兵,来往迅速,杀伤力巨大。而且吐蕃骑兵使用的马匹适合高原气候和地理环境,这和唐朝军队以步兵为主,以及使用来自北方地区和西域地区战马未必习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情况,形成反差。

?吐蕃武士

为了实施其扩张计划,吐蕃极为重视抢占战略要地,吐蕃与唐朝争夺大小勃律、争夺南诏等地,都是重要举措,而吐蕃趁唐朝尚未认清其扩展目标,以及尚未对青海地区的战略意义给予足够重视之机,相继吞并白兰、党项、苏毗和吐谷浑等部。


经济

经济掠夺

吐蕃军队每有战事,不带资粮,以虏获为军备;平时也多通过掠夺来获得财富,加强经济基础,如瓜州之战。吐蕃与唐朝通过高原丝绸之路进行的全方位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吐蕃的经济。被吐蕃征服的青藏高原地区及其相邻地区的属部,都要向吐蕃占领者交纳赋税。

?巅峰时期的吐蕃和其控制的地区

在发动战争的过程中,吐蕃的军队常常把破坏对方的经济基础作为重要手段,如在对唐朝的作战中,经常采取“践踏庄稼”、夷毁房屋的措施。

吐蕃多乘秋高马肥的时候,出兵进扰唐朝边地,使得唐朝不得不相应地采取“防秋”的对策,“防秋”既是对吐蕃秋季进攻的防御,也是对秋收庄稼的一种保护策略。唐朝很多藩镇和很大一部分兵力都被迫加入到“防秋”的行列。

发展农牧业

吐蕃通过发展畜牧业,在满足广大百姓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强大骑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吐蕃占领青海地区后,白兰、苏毗、党项、吐谷浑等部的牧业经济成为吐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还借金城公主“ 汤沐” 地的名义从唐朝获得黄河九曲,进一步增强了畜牧业经济的实力,并以此为前沿阵地,威胁唐朝的西部边地。

?青藏高原

与吐蕃对唐朝农业地区的秋收成果的掠夺不同,进入吐蕃牧区,唐朝军队无法从土地上得到什么虏获物, 也不能造成较大的破坏。


外交

联弱抗强

吐蕃在外交上采取了联弱抗强的策略,除了联合青藏高原地区的各部落和族群,对外还联合西域的苏禄、葛逻禄,甚至回绘等部,在东边则联合一度割据云南等地的南诏政权,乃至中亚的大食帝国,来对抗唐朝。

?西和吐蕃

而当大食帝国势力强盛,影响中亚政局时,吐蕃则联合西域突厥诸部阻止大食势力东进。

远交近攻

在统一本部时期,吐蕃与高原周邻地区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吞并白兰、苏毗、党项等部时,也极力和唐朝建立联姻关系,保持使者往来。

?安西与北庭

等到吞并吐谷浑,直接威胁到唐朝的边地,与唐朝发生冲突后,才开始改变策略,后来与大食联合以对抗唐朝,也有远交近攻的成分。

分化瓦解

以对唐朝为例,既包括瓦解唐朝和周边部落关系,又包括离间唐朝廷与将领,以及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吐蕃在和唐朝争夺南诏、西山八国、党项、吐谷浑、大小勃律和西域诸部的过程中,频繁使用分化瓦解策略,使许多原来归属唐朝的部落和政权,转归吐蕃治下,动摇了唐朝在该地的统治。

一些部落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左右逢源,西山八国即是典型代表。对于唐朝的前线边将,吐蕃也采取分化政策,制造矛盾,增加唐朝边将内部的矛盾,其中很成功的一次是尚结赞分化李晨、马隧、浑城的事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吐蕃乘机攻占唐河西数州之地,从763年以后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势力一度延伸到中亚、克什米尔和北印度,以及通过今阿富汗到达伊朗的通道,整个西北地区大致以甘肃的河西走廊到新疆的天山一线为界,以南的地区和民族均归吐蕃的统治,并一直延续到9 世纪中叶”。

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名将辈出的鼎盛时期,不管文治还是武功那都是全球数一数二,万国来朝,太宗李世民还被尊为天可汗,可见唐朝在当时的国际地位有多高,当然地位是由实力决定了,唐朝的实力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吐蕃却始终是大唐绞尽脑汁也无法根除的一个边境隐患,终唐一朝也未能将其彻底消灭,虽然有过数次的会盟、和亲,但此国回头便忘得一干二净,而且屡屡挑衅。

吐蕃是7世纪到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位于现在的青藏高原,唐朝鼎盛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吐蕃最有活力的时期,国力昌盛,猛将如云,兵源充足,该地金属矿藏丰富,吐蕃人又掌握了冷锻甲,因此拥有了大量的重骑兵,重步兵,在武器装备上完全碾压唐军,加之民风彪悍,致使其军队战斗力很强,而且青藏高原气候条件特殊,唐军适应不了,即使攻入吐蕃,军队无法适应,交通运输不便,后勤补给无法跟上,孤军深入也很容易造成失败。总而言之军事实力都在伯仲之间不好攻打,或者说即使打进去了也消耗太大,得不偿失。

虽然唐朝没能灭掉吐蕃,但是这个冤家和唐朝一样皆亡于内部矛盾,841年赤祖德赞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其兄朗达玛被扶上王位。朗达玛代表着反对佛教传播的势力,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杀害僧人首领,强迫僧人还俗,关闭寺院,毁坏佛像、佛经,史称“朗达玛灭佛”。 846年朗达玛被僧人拉隆贝吉云丹射死。达玛的两个儿子在父亲死后又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随即发生混战,内乱长达二十多年。869年统治集团的混乱又引起了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乱,877年起义军挖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二百多年的统一局面至此终结,后来的西藏分裂成了许多部落和土邦,直到大宋统一中原,吐蕃也还是一盘散沙。最后元朝通过军事威吓和精神怀柔的政策将其纳入了大元的版图。


4

唐朝吐蕃强大的原因

吐蕃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从松赞干布建立国家,到朗达玛之后的内部分裂,共延续了两百多年。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吐蕃王朝,创制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定法律,加强与唐朝的往来交流,与文成公主和亲,吸收借鉴汉族先进文化,发展国力。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吐蕃逐渐走向强大。

安史之乱后,唐朝抽调河西军队平叛,西部防御空虚,吐蕃乘虚而入,占据河西百年之久。频繁的战争和内讧,削弱了吐蕃国为。朗达玛灭佛运动又加速了吐蕃的崩溃。

所以说,国家的强盛,需要武力的支撑,但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发展,是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交流互鉴,共谋发展,而不是侵略和霸权。

5

纵观历史长河,每一个古代帝国强大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点,就在于地形对于农业的影响。虽然青藏高原本身的高海拔地形,相对于中原地区,有着天然的劣势。但是相比较于其他山地民族,吐蕃人却也有着自身极大的优势之处。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中国包括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诸多大河的发育地。诸多的河流,在青藏高原上冲刷出了大量河谷,并且也形成了诸多湖泊。这些地区在河流的冲刷下,往往周围有着相对肥沃的土地,尤其是河谷地区,其海拔相对较低,因此农业条件更好。这些地区的农业产量即使无法河中原地区相提并论,但却足以为吐蕃人提供比其他山地高原民族,所难以获得的农业基础。尤其是在当时难得的“中世纪温暖期”时代,升高的气温,使得吐蕃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地区,农业产量上升,从而成为吐蕃帝国繁盛的根基

今天西藏地区的河谷农业,东部众多的河流河谷,为吐蕃人建立帝国,提供了重要的农业基础。


不过与单纯的农耕民族不同的是,吐蕃人同时也有着游牧的习惯。在《旧唐书·吐蕃传》中,就记载吐蕃人:“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这种农耕和游牧混杂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早期的高句丽人,可以说颇为相似。在这一经济结构下,不仅保证了吐蕃人能够依托农业,建立起一系列的城市,同时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相互补正。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军事上,这种二元的经济结构,可以让吐蕃人在军队建设方面,同时保持着数量可观的步兵和骑兵,并且吐蕃人的城市,也能够作为商业和工匠们的聚集地,为吐蕃军队提供相对良好的武器装备。

不过说到吐蕃的军事优势,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青藏高原高海拔,给吐蕃军队带来的优势。很多去过西藏的人,可能都会对高原反应并不陌生。高原反应的原理,在于高海拔地区的气压,所导致的空气稀薄,这在阻挡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进入的同时,还给吐蕃的军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buff。

长时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往往有着更强的血氧饱和能力。因此这可以让他们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正常的生活。而在他们短时间内进入到低海拔区域时,虽然血红蛋白会根据空气的变化,相应产生变化。但在完全使用新海拔环境前,拥有更强血氧饱和能力的血红蛋白,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氧气,这一效果无疑等于给士兵们打上了一记强力的兴奋剂。

不过作为一个强国崛起,除了自身的硬件条件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在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力量的变化。虽然吐蕃的君主,可能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仅仅只有一位松赞干布。在松赞干布时期,虽然吐蕃已经发展壮大,并且开始不断挑战唐帝国的权威,但在松赞干布以及之后很长时间,吐蕃的扩张对象,一直是周围的一些小国和部族势力。尤其是青海地区的各个羌族部落以及土谷浑,还有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尼婆罗和一些北印度城邦,都遭到了吐蕃的征服,或者是被纳为藩属。这些地区不仅能够为吐蕃提供更多战场上的炮灰,同时通过还可以通过当地的商路,从中东和中原地区,获得各种重要的技术。

所以说,吐蕃强大不是偶然因素,甚至是必然因素!

6

唐朝时的吐蕃位于高原地区,为不毛之地,不是它有多强大,是唐朝不想去占领。

7

今天的青藏高原条件艰苦,人口稀少,解放初的西藏,人口只有大约100万左右。

而在古代,可能自然条件并非如此。相传,吐蕃的第一任赞普聂赤赞普神勇非凡,一箭射死猛虎,被当地人拥戴为首领的。雍布拉康、钦瓦达则一带,古代传说长满了红柳。而在今天琼结、乃东一带的雅砻河谷,没有树林、也没有老虎,几百里的山上光秃秃,沟壑纵横,只有灌木丛,山下的树木都是最近栽种的。琼结藏王墓的那些土堆,默默地诉说着当年吐蕃王朝的辉煌,雍布拉康、钦瓦达则这些当年吐蕃王朝早年的城堡和宫殿现在都已经成了佛寺。

今天的阿里地区,人口稀少,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万, 解放初人口更少,解放军进藏,阿里一路只有一个骑兵连138人,从新疆于田出发,守住了那大片国土。可是在当时,阿里地区的象雄古国一度国势强盛,号称胜兵十万。象雄国的都城在当惹雍错附近,海拔将近4800米,遗址尚存,在纳木错附近据说也有。今天的当惹雍错附近一片荒凉,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强大的王朝。古格王朝也是,今天的札达县,人口只有1万,解放初人口最多几千。

唐朝的时候,吐蕃王朝还屡次出兵西域,武则天时期和唐朝争夺安西四镇,也就是今天的塔里木盆地。不论是从阿里翻越喀喇昆仑山脉还是从青海翻越阿尔金山脉去新疆,今天都是道路艰险。吐蕃曾经和唐朝议和的条件是唐朝割让安西四镇和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地盘。拉萨的朝廷会对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地盘(西突厥十姓部落)虎视眈眈,以今天的情况实在难以理解,除了气候原因,可能后来喀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一带还发生过剧烈的地震,道路被彻底毁坏,而中亚一带古代史料极其匮乏。吐蕃王朝灭亡后过了八百多年,准噶尔人从伊犁远征拉萨,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死亡近半,才来到了纳木错边。

唐朝时期,青藏高原的人口可能比解放初要多很多,而且,从拉萨到中亚的交通也不是现在那么道路艰险。

吐蕃王朝的自身能力

任何初生的王朝都会有着强大的活力,吐蕃也是,不过吐蕃王朝的活力持续时间之久,在古典王朝中是罕见的,从松赞干布,到朗达玛被杀后内乱瓦解,吐蕃的强盛时期持续了200年。

在这两百年中,吐蕃王朝东面和唐朝胜多败少。灭亡东西突厥和高句丽的唐朝如日中天,可是在吐蕃那里,大非川、素罗汗山接连惨败,除了唐玄宗时代一度扭转战局,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再度反攻,攻陷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大片地区,一度攻入长安城。到了唐穆宗时期,唐朝和吐蕃议和,承认了吐蕃占领的大片唐土,直到唐宣宗时期乘着吐蕃内乱才收复。

新、旧《唐书》中,李泌劝说唐德宗结好回鹘、南诏、天竺、大食,以困吐蕃,看上去是一个妙计。但是实际上,吐蕃对于河西陇右的唐土占领非常稳固。吐蕃除了在东线对唐朝取得优势以外,在北线,打退了回鹘对河西、北庭的进攻,还一度大破回鹘,深入漠北,前进到离回鹘牙帐只有三天的路程。在西线,吐蕃还控制了拔汗那(今天的费尔干纳),在南线,尼泊尔等地都向拉萨称臣纳贡。四面出击,不落下风。

除了武功以外,其实吐蕃王朝的文治是经常被忽视的。吐蕃王朝的历史由于流传相对较少,而且受佛教影响太大,很多事件已经难以还原当时的原貌。

吐蕃王朝起源于藏南的雅砻河谷,其实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很早就在拉萨、山南一带开始种植青稞、兴修水利。以藏南河谷农耕经济为主的拉萨朝廷,却能够在两百年的时间里,对体量相当、游牧经济的吐谷浑和象雄、半农半牧的康巴一带、后来还有河西陇右的汉地、天山北路的突厥部落,有效地发号施令,实施长期稳定的统治,从那里征兵征马征粮四出征伐,对比一下唐朝对于投降的东突厥部落管理之混乱失败。拉萨朝廷派遣当地的官员能够拥有足够的大的权力,而且对于那些地方大员有足够的控制,不会发生唐朝安史之乱那样的大规模叛乱,拉萨朝廷能够把论钦陵这种飞扬跋扈的地方大员轻易做掉。吐蕃王朝的政治智慧实在是非常高明的。唐朝和吐蕃,俨然是东西朝的态势。

即使吐蕃王朝后来瓦解崩溃,再也没有统一,但是吐蕃的功业并没有消亡。松赞干布被藏传佛教各大流派作为法王供奉,即使今天的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难以交流,但是吐蕃王朝仍然使雪域高原原先不相往来的各个部落的人们都自认藏族。

可能是由于气候和生态坏境的变迁,那里再也难以维持一个强大的政权,不然吐蕃王朝可能在一阵战乱后也能够像中原十六国大乱以后一样涅槃重生吧。还有吐蕃的衰落可能也与佛教的传入有关系。







8

唐朝时期不仅我们自己国力强盛,与唐相邻的国家和部落都是相当的强盛,那与大唐当时的国力和当时的对外政策有关。

第一,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唐太宗。

第二,唐朝之所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一是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正确处理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巩固统治必须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唐朝国力强盛,增强了统治者的自信心,为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灵活多样著称。唐统治者在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时,能从各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第四,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及民族融合。唐时,边疆各地发展很快,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共同创造了大唐盛世。

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

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

9

如果比国力以及军事总体实力,唐朝强于吐蕃,唐太宗时代,文成公主和亲前两国曾有过军事较量,吐蕃以失败告终,最终与唐讲和。但到安史之乱后,唐国力日衰,吐蕃就军力则强于唐,并吞并河西走廊,切断唐与西域的道路。

唐朝对吐蕃的扶持,还有当时的气候因素。

吐蕃的强盛,得益于周边文明农业技术的输入。农业的开发使得青藏高原能够支撑大量人口,从而依托农业区整合了牧区,形成了吐蕃帝国。

而吐蕃衰落的原因也是农业,可谓成也农业,败也农业。吐蕃的衰落跟希腊地区一次兴起之后万古沉沦的原因一样。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第一,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唐太宗。

第二,唐朝之所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一是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正确处理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巩固统治必须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唐朝国力强盛,增强了统治者的自信心,为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灵活多样著称。唐统治者在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时,能从各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第四,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及民族融合。唐时,边疆各地发展很快,各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共同创造了大唐盛世。

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

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


10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