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的宗室政策属于承前启后,在继承了唐朝的基础上开启了宗室成员扩大化的时代。唐朝的宗室区分“五服”(详见我在20170213回答的“唐朝丧葬中的‘五服’是什么”一文),宋朝则不区分因此,宗室成员到后期急剧扩大。明朝就受其影响,宗室成员对国家财政产生巨大影响。宋朝也是如此,虽然历经靖康之耻,到南宋灭亡前其宗室成员也多达六万。

(1)宋代爵位中的官员与宗室

宋代的宗室爵位没有太多政治意义,物质利益也不太多,宗室爵位和官员爵位都使用同一体系。早在宋朝就被人称其为“徒为烦文”“无益治体”。例如嗣王是亲王的继承者,但是北宋、南宋时期只有四位嗣王。

他们是:赵宗晖(宋英宗兄弟)为嗣濮王(第一位嗣王)、赵伯圭(宋孝宗的哥哥)为嗣秀王、赵舆芮(宋理宗的弟弟、宋度宗的父亲)为嗣荣王、赵贵谦为嗣沂王。

宋英宗

(2)按时间的4种爵位

宗室是皇帝一族的成员,而且,宋代宗室成员可以参加科举、做官等成为官员体系的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四种形式:

宋哲宗前有12等:(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神宗朝为9等:废掉了嗣王和开国公、开国郡公,其下的五个等级的“开国”二字去除。

哲宗元祐改制时为10等:恢复“开国”,去掉了12等级中的开国公和开国郡公。

南宋时10等:12等级中去掉郡公和开国公。

请注意宋朝宗室成员包括:太祖匡胤、太宗匡义、魏王匡美三支

在上述爵位中,一般官员和宗室生前封爵的用: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宗室死后封爵专用的有:王、郡王、国公、郡公、侯。

最佳贡献者
2

看了一下本问题下的几个回答,貌似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决定单就宋代宗室爵位的实际封授情况多几句嘴:

宋代宗室的封爵有“生封”、“(死后)追封”的区别。


一、“生封”时,实际上通常有九等封爵,即——

亲王 全称为“某王”

嗣王 全称为“嗣某王”

郡王 全称为“某某郡王”

国公 全称为“某国公”

开国郡公 全称为“某某郡开国公”

开国侯 全称为“某某郡开国侯”

开国伯 全称为“某某县开国伯”

开国子 全称为“某某县开国子”

开国男 全称为“某某县开国男”

其中的“嗣王”一爵,相当特殊。自宋代第一次封授“嗣王”(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即1084年,封赵宗晖为“嗣濮王”)以来,只存在过四个“嗣王”爵位,分别如下:

嗣濮王

北宋神宗封其父英宗的本生父濮王赵允让之子赵宗晖(也就是英宗的哥哥)为“嗣濮王”,以次袭封。

嗣秀王

南宋光宗封其父孝宗的本生父秀王赵子偁之子赵伯圭(也就是孝宗的弟弟)为“嗣秀王”,以次袭封。

嗣荣王

南宋理宗封其本生父赵希瓐之子赵与芮(也就是理宗的弟弟)为“嗣荣王”。

嗣沂王

理宗封其(曾经的)养父沂王赵抦的养子赵贵谦为“嗣沂王”。


二、“追封”时,则通常有五等封爵,即——

亲王

郡王

国公

郡公

其中的“郡公”(全称为“某某郡公”)、“侯”(全称为“某某侯”)两等,不同于“生封”中的“开国郡公”、“开国侯”,乃是宗室独有的追封爵位,在等级序列上要高于“生封”中的“开国郡公”。具体例子,如“天水郡开国侯”赵从郁死后追封“新兴侯”;“天水郡开国公”赵仲伋死后追封“博陵郡公”等等……

另外,宋代还有一个特殊的爵位“县公”(全称为“某某县公”),专门用于对宗室的贬斥降封,然目前两宋仅各见一例——

北宋太宗朝时,“秦王”赵廷美因遭贬斥,而被降封为“涪陵县公”;

南宋理宗朝时,“济王”赵竑被逼自杀后遭追夺王爵,降封为“巴陵县公”。

3

简单来说,看时期。

宋朝的封爵制度跟官制一样改了很多次,宋初为十二等,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宋神宗时嗣王、开国公和开国郡公不封,开国字眼全部去除,变成了九等。

宋哲宗时恢复嗣王和开国字眼,变成十等。南宋是也是十等,不过开国郡公又回来了,被踢出去的换成了郡公。

就宗室而言,其实爵位只在王和郡公之间转悠,再往下的远支宗室是没有爵位的。

宋朝皇子一般不直接封王,而是以低爵位或职位,一步步升上来,活得短的就熬不到封王,比如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23岁就去世了,生前身份是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死后才追封祁王,后改封楚王、秦王。

宋神宗以后,这种升迁形成惯例,皇子们一开始都封节度使,然后国公、郡王、加平

章事,出阁封亲王。

宋朝的亲王不能世袭,首代亲王去世后,子孙中选一人封国公,其余子孙只能承荫入仕,接着攒经验,按顺序晋升,运气好的话,也能够晋升到郡王。

这种制度使得嗣王形同虚设,毕竟嗣王的意思就是继承亲王爵位者,现在亲王爵没人继承,自然也就没有嗣王。而且亲王子孙要攒经验才能升到郡王,时间跨度很长,一不小心,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

为此,宋仁宗一口气封了十个亲王,顺手将他们的子孙拎出来,封了6个郡王、3个国公和1个郡公。

到宋神宗时期,宋朝终于有了嗣王,因为宋神宗之父宋英宗是宋仁宗养子,为了尊崇生父一脉濮,还跟朝臣闹了一场“濮议”。宋神宗子承父业,将本生叔父赵宗晖封为嗣濮王,并规定世袭。

做完这些,神宗又把嗣王踢出了爵位体系,但不要紧,后人可以再拿回来。嗣王先例一开,后面以宗室子入继的宋孝宗、宋理宗沿袭此例,相继设立了嗣秀王、嗣荣王和嗣沂王三个嗣王。

此外宋朝宗室的俸禄、属官等等都是很少的,不过他们跟可以入仕当官,靠官职俸禄过日子,不像明朝宗室那般被当作猪来养。

在这种情况下,远支宗室的日子跟平民百姓是差不多的,像宋孝宗被宋高宗收养之前,只是一个县丞之子。

4

与晋、唐时代相比变化不大,规模大了很多。宋朝的宗室规模庞大,其宗室爵位制度借鉴了前朝的众多经验,除了非常常见的亲王、郡王、国公、公侯伯子男等之外,还有嗣王等。著名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册封之时,都要带上本郡开国,直到册封国公

两宋皇族宗室爵位,共分成十二个等级:

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与开国男

严格来说,只有皇帝的兄弟与近支宗族才能够被册封为亲王。皇子、皇兄封国可册封为亲王;亲王嫡子继承爵位者,册封为嗣王;宗室近支承袭爵位的人,可以请旨册封为郡王,其后裔可以册封为国公、郡公等

由于宋朝特殊的开国历史,宋朝宗室除了太宗后裔,当年太祖、秦王后裔全都被列入了宋室宗族之中。由于皇族宗亲规模过于庞大,宋神宗时代就让太祖、秦王后裔宗族离开京畿到外地居住。所以,除了原本管理皇室宗亲的大宗正寺之外,宋朝到了徽宗时代,加设西外宗正寺与南外宗正寺,用于管理外地的宗族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宗室规模庞大,但宋朝宗室并没有像明朝那样造成严重财政负担,也没有发生藩王犯上作乱的事发生

宋朝宗室身份,只是一个身份,并没什么特权,而宋朝对于宗室从前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也没有限制约束,宗室同样可以参加科举、做官、从前商业,反而收到了比明朝更好的效果。

5

谢邀,我是风情,“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学会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封爵有“生封”、“(死后)追封”的区别,我想题主肯定说的就是生封咯,北宋的爵位制度基本上和唐朝没有太大区别,爵位分为世袭和不世袭两种。

世袭爵位

爵位可以世代相传,受爵者后代可以直接完整的继承父辈爵位,当受爵者无子嗣或者受爵者犯罪之时,爵位通常就会自动消除,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当朝皇帝都会找寻受爵者的旁系支脉将爵位传给他们(就好比受爵者的侄子,兄弟等),称为“绍绝继封”。

非世袭爵位

宋朝大多数的爵位都不是世袭爵位,而是此种非世袭爵位,此种爵位止于受封者本身而止,身死则爵除。

12级爵位制度

第一级:开国男,从五品。

第二级:开国子,正五品。

第三级:开国伯,正四品。

第四级:开国侯,从三品

第五级:开国县公,从二品,

第六级:开国郡公,正二品

第七级:开国公,无品级。

第八级:郡公,正二品。

第九级:国公,从一品。

第十级:郡王,从一品

第十一级:嗣王,从一品

第十二级:王,正一品。

皇帝的子嗣皇子并不会直接封王,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封王但流程还是要走的,而是刚开始封以较低爵位,然后再封王。

亲王后代不封嗣王。宋朝规定,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其子孙无关乎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不能承袭父亲、祖父的王爵位,其余的子孙也只能依靠这种关系入仕途为官,与其他姓氏的人一样然后以自己的实际才能上升。

宗室制度

到了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时,仅英宗这支脉宗室就有率府副率(四品官名)以上官800多人,若连同九品以上宗室计算共有1000人以上,全部宗室官员则累加有9000人之多。给宋朝也带了不少的经济负担。

宋朝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下诏规定晋王(即宋太宗赵光义)位列宰相之上。但仅仅过了十年,在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宋太宗下诏规定亲王位列宰相之下,此规定一直延续到宋灭,纵观整个宋朝,仅有晋王一位亲王位列宰相之上,这相对于其他朝代,是一个大的进步!

6

宋代的皇族在爵位上主要是亲王、郡王、国公三级,国公以下还有“侯”等等,但基本上已经没有意义,史书都很少记载。宋代的皇族能得到封爵是很不容易的,一般要先当官,然后再慢慢积累积分,如民间故事里的八贤王赵德芳,其实一辈子都没有封王,只是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而已,死后才被追封为秦王。

  • 宋孝宗


封爵积分制在宋孝宗身上是最典型的,他从国公一直到亲王干了个遍,他正是赵德芳的后代,宋高宗无子,收养了他,标志着他的身份和地位跟一般人不同的就是——他的第一个封爵:“建国公”,建国公的封地在福建的建州,后来他当了皇帝,建州被升级为“建宁府”。宋孝宗的第二个封爵是普安郡王,普安郡就是剑门关所在的剑州,宋孝宗当皇帝以后,剑州因此也被升级为“隆庆府”。宋孝宗的第三个封爵是建王,这个正好跟他的初封的建国公相配。

  • 建州在南宋的位置


此外,宋代一般的情况是皇子成年就封亲王,但是亲王的儿子们一般不能继承亲王爵位,而是依据亲疏和积分,或封郡王或国公。同时,亲王本身因为封国的不同,地位上也有差别。

  • 建州现在属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建瓯市(县级市)


比如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封卫王,后来升级为楚王,卫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国,而楚是战国七雄,所以同样是亲王,楚王级别比卫王高。四子赵元份成年后初封冀王,这个冀王的份量比他大哥赵元佐初封的卫王还要小,因为冀是汉代的州名,还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名。赵元份最后靠积分做了雍王。

皇子们一般是亲王,但亲王的爵位一般是不能传给子孙的,亲王的继承人只能降级继位,如楚王赵元佐死后,他的赵恭宪只是封“祁国公”。 其子孙也一直都是袭封国公。雍王赵元份的子孙一般是继承虢国公爵位。

但是赵元份的次子赵允让是个例外,因为宋真宗早年无子,曾把他收养在宫中当养子,后来真宗生了仁宗后,赵允让才出宫,所以他曾经一度有当皇帝的可能,所以身份特殊,他后来得以封汝南郡王。不过仁宗后来又生不出儿子,收养了赵允让的儿子为皇子,后来继位就是宋英宗。

7

宋代宗室爵位有别于其他王朝,总体来说宋代爵制分为十二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子不直接封王。一般皇子作为皇帝的儿子都会被封王,但在宋朝虽然最终会封王,但并不直接封,而是刚开始封以较低爵位,然后再上升。在宋神宗时期,所有的皇子都封为国公,加平章事,直到做了封王时开始兼两镇,加司空。之后一直按照这样的加封方式进行。

2.亲王后代不封嗣王。宋朝规定,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其子孙无关乎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不承袭父亲、祖父的爵位,其余子孙不过是依靠这种关系入仕途为官,与其他人姓氏的人一样然后以自己的实际才能上升。

3.宗室不领兵作战。宋朝不仅不许皇亲宗室的人领兵而且也不许出任宰相,也就是说不能做很大的官,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只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一人、王友两人、记室参军一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仅从这点开看,与其他王朝就有很大的区别。

请多多支持就点击关注一下吧

欢迎各位点赞支持

8

宋代宗室爵位有别于其他王朝,总体来说宋代爵制分为十二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子不直接封王。一般皇子作为皇帝的儿子都会被封王,但在宋朝虽然最终会封王,但并不直接封,而是刚开始封以较低爵位,然后再上升。在宋神宗时期,所有的皇子都封为国公,加平章事,直到做了封王时开始兼两镇,加司空。之后一直按照这样的加封方式进行。




2.亲王后代不封嗣王。宋朝规定,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其子孙无关乎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不承袭父亲、祖父的爵位,其余子孙不过是依靠这种关系入仕途为官,与其他人姓氏的人一样然后以自己的实际才能上升。


3.宗室不领兵作战。宋朝不仅不许皇亲宗室的人领兵而且也不许出任宰相,也就是说不能做很大的官,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只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一人、王友两人、记室参军一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仅从这点开看,与其他王朝就有很大的区别。


请多多支持就点击关注一下吧


欢迎各位点赞支持

9

两宋,自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立国开始,至祥兴二年(1279年)末帝赵昺蹈海自尽结束,共计国祚三百一十九年,历经十八代皇帝;其中宋太祖及其后裔一脉皇帝九人(太祖及南宋高宗之外历代皇帝),宋太宗及其后裔一脉皇帝九人(北宋太祖之后历代皇帝至南宋高宗)。而除了太祖太宗两帝系之外,魏王赵廷美(太祖和太宗的弟弟)的后裔也被归为宗室。三系皇室成员繁衍生息,历经三百年的时间,形成了人数庞大的宗室团体,宋朝也由此制定了一整套成熟的、有别于之前以及之后其他王朝的宗室封爵制度。

宋制:皇子、皇兄弟封亲王;亲王嗣子封郡王、余子视情况而定各自封国公、郡公或者直接授官;郡王嗣子封国公、余子或者封侯、或者授官。但封亲王者并非直接封王,而是先授外官、节度使、府尹;然后再赐封郡公、国公、郡王、直至亲王。亲王封号也先以小国为名,逐渐加封大国,或者死后逐步加封,直至顶级封号。宋代宗室封爵制度非常严谨、甚至有些苛刻,许多皇子、皇兄弟至去世时也没有能够成为顶级亲王。至于他们的继承者,更加没有多少能够按照制度承袭封爵,成为郡王、国公,而是授为外臣官阶,领取一定俸禄,和普通臣子待遇没有什么两样。太祖初年,除了后周禅位的皇帝郭宗训被封为郑王外,即使是皇弟赵光义、赵光美(廷美)、皇子赵德昭、赵德芳都还没有来得及封王,可见宋代宗室封爵制度之严格。

因此史书中对此也做过中肯的评价:两宋宗室封爵,徒为烦文、无益治体。就是说基本上没有用处。

例如:太祖长子赵德昭,就是先封贵州防御使,然后加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臣子官爵几乎一模一样。终太祖在位时期,赵德昭没有获封王爵,甚至连郡公都不是,只是以普通臣子的官爵参与朝会、享受待遇。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即太祖开宝九年),太祖在“烛影斧声”的疑案中驾崩,皇弟开封尹、晋王赵光义继位,才封授侄子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加封武功郡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赵德昭因当年北伐幽州失利时、太宗一时失去和军队联系,使得军中将领想要立他为帝、从而和叔父太宗产生了隔阂,并因此导致叔侄间爆发冲突,惶恐忧虑之下自杀身亡。太宗悔恨莫急,追封侄子为魏王,赵德昭这才在去世后得到亲王之位。此后,经过宋朝历代皇帝的加封,赵德昭的爵位先后改封为:吴王、越王、燕王,最终确立为“燕懿王”,期间王号三度改变。这都是宋代宗室制度的特殊之处。

又比如:宋仁宗赵祯,是真宗赵恒的第六子,也是唯一存活的儿子,天然的皇储。但是他在没有即位前,也是按照宗室制度,先封授庆国公、然后加官侍中,再进封寿春郡王、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晋爵为升王,九月才正式立为皇太子。可见,宋代皇子,想要成为亲王,是多么的艰难。

而其他宗室子弟,也几乎没有直接承袭父祖爵位、封授王爵的。大多数情况下,亲王子孙中,只有最长的一位(无论嫡庶)可以封授国公,其余人等基本不授封爵,而是如同外臣一样,受荫入仕,担任环卫官(不是搞卫生的部门,而是按照隋唐禁军的旧制、设立十六卫上将军、大将军,专门用来安置不够资格封王爵的宗室高等级子弟,在朝会和皇帝出巡时环绕保卫在四周,所以称环卫官、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个虚衔、领一份俸禄而已),然后按照年资、任期、功劳等等要求,达到一定资格后才能在皇帝特旨之下,得以封授王爵(几乎都是郡王、而且大多在身后追封)。封授王爵后,其父、祖当年所授亲王爵位不予继承。

再远一层宗室子弟,连担任环卫官的资格也没有。没关系,还可以继续按照宗室承荫制度,出仕为官,运气好的,出任地方州县正任长官也不是不可能,比干巴巴地顶着个空头爵位、守着一份俸禄强多了。

再比如:赵德昭去世后,虽然追封为魏王,但是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可以承袭魏王爵位,而是被授予外官、环卫官、宗室低等封爵,身后才追封郡王或者国公————长子赵惟正封乐安郡公、建宁军节度使,身后追封同安郡王。次子赵惟吉封安定郡公、感德军节度使,身后追封南阳郡王。三子赵惟固早夭,赠官左千牛卫将军(环卫官)。四子赵惟忠封叙州刺史、昌州团练使,身后追封舒国公。五子赵惟和封澄州刺史、右千牛卫大将军(环卫官),身后追封清源郡公。而赵德昭的孙子们,就只能恩荫入仕,担任广州观察使、西染院使、供备库副使、西头供奉官这样的中低级官职,成为大宋数万文武官员中普通一员了。

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宋仁宗赵祯在位时,因为当时近支皇族子弟凋零(仁宗之父真宗只有仁宗一个儿子,仁宗本人三子皆早夭),加上宗室子弟封爵制度过于严谨,开国时诸王子孙按照祖制降等承袭,以至出现了“国家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出现。仁宗为了推恩宗室,同时也是为了强化本支、拱卫皇室(因为近支凋零无人、远支如果再依次降封的话,搞不好宗室爵位就没有人继承了),所以在这一年特别下诏:“皇族封王者物故,本宫之长封国公、祖宗之子皆择其后一人为宗,世世承袭”,将宗室中太祖太宗的弟弟魏悼王(当时称涪悼王)赵廷美、太祖两个儿子燕懿王(当时称越懿王)赵德昭、秦康惠王(当时称楚康惠王)赵德芳,太宗除了真宗之外其他七个儿子,一共十家宗室的后代,按照始封亲王之子封郡王、孙封国公,曾孙封郡公的原则,晋封十家宗亲高等宗室爵位,其中六个郡王、三个国公、一个郡公。这样,才使得宗室中有了高等级爵位、且可以承袭下去,而不至于三代降袭之后,有爵位的宗室们自动消失无影了。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赵顼继位,感念于社稷皆由太祖创业而至,而当年太祖皇帝开拓不易,所以下诏要求除仁宗时期原有的加恩封爵之外,在太祖的后裔中再选取行辈最近、年德最尊的一人,授予郡王爵位,并且世袭不降,以示后世子孙尊崇太祖皇帝之意。在大宗正寺的遴选之下,太祖第四子楚康惠王赵德芳的孙子、左卫大将军、安德军节度使赵惟宪的儿子,时年已经六十二岁的赵从式入选,成为第一代世袭郡王,神宗赐其“安定郡王”名号。这是宋代第一家具有世袭资格的王爵(郡王级别)。

此后,安定郡王的爵位在太祖的后裔中传承了二十四代。但是安定郡王的传承比较特殊,不是由赵从式一脉世袭,也不是在其他太祖子孙中选一家世袭,而是如同外朝官员担任官职一样,由太祖的后裔按照辈分的远近、年龄的长幼轮流担任,当代安定郡王不一定可以把王爵传给自己的亲兄弟子侄,下一代安定郡王也不一定是前代郡王的近支子侄。这样,造成了安定郡王承袭者年纪都比较偏大、在位时间也较短。自熙宁元年至南宋末年,不到二百年就传承了二十四代,其中大部分是赵德昭后裔、小部分是赵德芳后裔,甚至个别人还是赵廷美的后代。

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感念于父亲英宗是由濮安懿王赵允让一系过继给仁宗赵祯为嗣、从而得承大统,于是加封在世的本生伯父—淮康军节度使、濮国公赵宗晖(赵允让第四子)为嗣濮王,并特诏嗣濮王可以如同安定郡王一般世袭传承,不必降等承袭。这是宋代第二家具有世袭资格的王爵(嗣王级别)。嗣濮王在两宋一共承袭了二十九代,比安定郡王还要世系绵远。同样,嗣濮王的承袭制度也和安定郡王一样,由赵允让的子孙后代们按照辈分远近、年龄长幼轮流担任,不仅限于赵宗晖的直系子孙。

宋神宗首开宗室承继大统者追封本生家族为嗣王、世系其爵后,南宋时期,同样以宗室子弟入继大统的宋孝宗之子宋光宗赵惇(其父宋孝宗赵眘是太祖七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六世孙、秀水县丞赵子偁次子,被选为高宗养子,后册立为太子,承袭大统)于绍熙元年(1190年)加封本生伯父赵伯圭为嗣秀王(光宗的本生祖父赵子偁在儿子孝宗被立为太子后由高宗追封为秀王),成为宋朝第三家世袭王爵。嗣秀王按照安定郡王、嗣濮王的传承制度,在赵子偁的后裔中传承了五代。

之后,宋宁宗赵扩无嗣,将堂弟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赵贵和立为太子,改名赵竑,并让丞相史弥远在太祖后裔中选定了赵贵诚(原名赵与莒,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山阴县尉赵希瓐长子)为无嗣的沂王赵抦第二任嗣子,承袭沂王爵位。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重,史弥远因为和太子赵竑关系恶劣,害怕日后被清算,于是联合同样和太子关系不好的宋宁宗杨皇后趁宁宗病逝时矫诏废黜了太子赵竑,改立沂王赵贵诚为皇储,并拥立其为嗣皇帝,更名赵昀,即宋理宗。

宋理宗登基后,依照故事,为自己名义上的本生父沂靖惠王赵抦立嗣,设立了嗣沂王爵位,将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自己的远房族兄弟赵贵谦册立为嗣沂王。同时,追封自己实际上的本生父赵希瓐为荣王,册立亲弟赵与芮为嗣荣王。这样,宋朝第四家、第五家世袭王爵由此诞生。嗣沂王传承了两代,嗣荣王只有赵与芮一人而已。

宋末时期,以上五家世袭王爵都在元军南下灭宋的过程中随风飘散,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

总而言之,宋朝宗室除了高等级的亲王、郡王、国公可以享受较高的物质和官禄待遇之外,其他中低级成员并没有什么优裕待遇和社会特权,只是一个宗室身份、录入宗籍而已。不过相对而言,有宋一代宗室(中低级宗室)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也没有特别的条件限制和禁区,他们一样可以参加科举从而出仕为官、可以经营工商业赚钱,可以从事农业、获取利益(当然不是自己亲自下田),这样反而促进了宗室子弟的自我谋生能力,远比后世明朝的宗藩制度要先进和合理得多,产生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这也是宋代改变前代王朝“宗室五服以外亲尽”原则、皇家子弟不论血脉远近皆入宗室之后,没有导致因宗室人口过多造成财政产生严重负担,也没有因为宗室权力过大而造成举兵作乱、谋逆造反的事情发生、皇权也得以加强和稳固的原因之所在。在中华两千年帝制历史上,宋朝的宗室封爵管理制度,确实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存在。

10

宋代爵位

12-09-25 梁思久 + 关注献花(2) 收藏

  宋朝只有皇子、皇兄弟(其实也是皇子,只不过是先皇的儿子)封王者才是亲王,后代只能称嗣王或降为郡王、国公等。

宋代爵制分十二等。

一、王。皇子、兄弟封亲王。

二、嗣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

三、郡王。宗室近亲继承亲王者,特旨封郡王。

四、国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五、郡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六、开国公。

七、开国郡公。现任或前任宰相食邑万户

八、开国县公。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

九、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上,封侯

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以上,封伯

十一、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以上,封子

十二、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以上,封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