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伐战争在十六年前,辛亥革命失败后,就开始酝酿了。

辛亥革命的标志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的是什么人呢?湖北新军中的同盟会成员。这就涉及到了两个势力:新军、同盟会。

同盟会的大老板是孙中山,新军的大老板是袁世凯。

可当时,武昌起义时,这两位大佬都没在现场。孙中山被通缉,流亡海外;袁世凯被辞退,赋闲在家。




清廷收拾不了局面,才把袁世凯请出来。孙中山一时半会来不了,也把自己的副手黄兴派过去。

双方都赶到湖北,老袁亲自指挥,两天攻克汉口。黄兴号称军神,组织三路军队出击。

这时候就看出差距了,黄兴被革命党吹嘘为军。

结果,第一路军走错方向,出去打仗没找到敌人,走了半天冤枉路。第二路军,指挥官当天结婚,根本就没动地方。第三路军,黄兴亲自带队,手下却不给力,甘兴典竟然带头溃退。

就这么伙人,还不够丢人的。

袁世凯再不行,也是军界、官场混迹一生的人物。所以,看着这伙人也可能就是嘿嘿一笑。然后,袁世凯回过头来,跟北京要条件,得了一个内阁总理的官职。清朝给了官儿坐,袁世凯才再次发兵,九天后汉阳陷落。辛亥革命彻底失败。

孙中山一群人,除了搞搞暗杀,起义什么的闹了十多年,也没有一回成功的。闹的动静挺大,实力差得太多。当时真正的枪杆子在清朝编练的新式陆军手里。

清朝鉴于甲午战争失败之耻,开始嫌弃八旗军、绿营兵、各地团练兵,决心组建新军。于是,全国的新军一共组建了14个镇(师)、8个混成协(旅)、4个标(团),而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北洋六镇的袁世凯。也就是说,真正的实力派是袁世凯。

袁世凯借助镇压辛亥革命,重新掌权。袁世凯掌权之后,清帝退位,民国建立。

所以,孙中山只能把大总统的位置让出来。此后,镇压革命的新军势力与组织革命的同盟会势力,以袁世凯、孙中山为代表,形成两大阵营。

第二年,宋教仁被刺身亡,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要跟袁世凯叫板。袁世凯呵呵,孙中山跑路。

可袁世凯当了总统,又想当皇帝,这次全国都不干了。蔡锷率先在云南发兵,护国运动——要保护这个新生的国家。孙中山也提出了北伐。

可没多久袁世凯去世了,护国运动结束。袁世凯死后,北洋系也分裂为直系、皖系,以及旁支张作霖的奉系、阎锡山的晋系。皖系被排挤之后,直系的正统是曹锟和吴佩孚,又从直系里分化出冯玉祥的国民军、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从奉系中,分化出张宗昌的军队。

于是,北方及南方部分地区被北洋军阀掌控,分别是:

东北、河北、北京的张作霖四十万军队

山东的张宗昌十万军队

河南、湖北、湖南的吴佩孚二十万军队

东南五省的孙传芳二十万军队

其中,吴佩孚风头正盛,地盘最大。

因为在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从直系中脱离,组建国民军,并且挑唆郭松龄反奉。结果,张作霖收拾完郭松龄,又与吴佩孚联起手来,对付这个反骨仔。

吴佩孚的主力在北京的北部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吴佩孚在南方布置的老弱残兵又遭遇湘军第三师师长唐生智的挑战。

但即使是老弱残兵,唐生智也抵抗不住,只能向更南方的广州求援。唐生智向广州求援,算是引爆了北伐的导火索。


因为看到吴佩孚南北两线作战,其他军阀袖手旁观,广州国民政府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同时,也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内部:

第一, 黄埔军校建立,并已经开学四期,储备了大量军事干部

第二, 广西的新桂系崛起,广东的不同声音陈炯明被打败,两广得以团结一致。

第三, 西南军阀也不会在背后捅刀子。

国民政府的军队,主要构成是:驻粤滇军、谭延闿、程潜、唐生智的三部分湘军、新桂系、粤军。

集结在广东的各路军队共十万人,被重新编成了八个军,分别是: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贵州军阀内斗中败下阵来,在黄埔军校任职。军队由黄埔学生组建,成为之后的国民党中央军。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湖南军阀内斗中败下阵来,投奔孙中山。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驻粤滇军。滇军成立后,分为三部。一部由唐继尧留守云南,一部由蔡锷带领出兵四川,一部由李烈钧带领东进广东,与龙济光对战。李烈钧部留在广东,之后由朱培德率领,参加北伐。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粤军第一师。孙中山的嫡系班底,粤军中的精兵。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粤军中杂牌,出身草莽的一支部队。

第六军军长程潜。湘军将领,被谭延闿排挤出省,投奔广东。又收编了投诚部队。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桂军的新桂系。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算是新湘系,只是也没坐稳。

7月1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下达北伐动员令: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口号是“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北伐军逐个击破,分兵两路:一路走湖南、一路走福建。

湖南一线,走在最前面的是叶挺独立团。与之迎战的正是北洋军神吴佩孚。叶挺独立团迂回侧翼包抄,吴军溃败。

汀泗桥一战,贺胜桥再战,吴佩孚连战连败,军神之誉扫地。叶挺独立团,由此赢得铁军之誉。

吴佩孚比叶挺大十二岁,十二年正是一个轮回。

两湖战场溃败,引起孙传芳的警觉,发兵由江西袭击北伐军侧后方。

真假两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六期生:吴佩孚和蒋介石。蒋介石少量兵力占领南昌,差点被孙传芳包了饺子。引得其他几路北伐军的支援,孙传芳部败退。

这时候,北洋军阀终于意识到团结。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联合组织安国军。但为时已晚。

1926年底,北伐军占福建;1927年2月占浙江;3月占安徽,同月工人武装占上海,收复南京。

十个月时间,长江以南全部收复。



二次北伐

但革命尚未成功,蒋介石反手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相持三个月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事件。

蒋介石、汪精卫闹不愉快,结果共产党被踢出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九月,宁汉合流。

1928年,开始二次北伐,重新编组四个集团军: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

直鲁联军、奉系被击败,张作霖退守东北,归途被炸身亡;

孙传芳下野;

张宗昌出逃。

张学良东北易帜。


国家形式上统一。旧军阀被打倒,新军阀崛起。

蒋介石说,国家没钱养这么多兵,裁军。

冯、阎、李说,你咋不裁?

蒋介石说,不服就干。



冯、阎、李说,干就干。

中原大战,开打。

张学良说,谁也不许干,都听我大哥的。

中原大战结束。

最佳贡献者
2

要问这个问题得问我们的蒋总统,那时的老蒋是国民革命军的统帅孙大总统的得意门生,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里忧外患,进步青年们掀起了五四运动,孙中山在武汉成立了国民政府,率一帮地方武装力量成立了国民军,进行北伐清政府,具体几股实力可查资料,不过当时的蒋介石可唯是首当其中,显而易见,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3

“国民政府为何要发动北伐战争?”国民政府发动北伐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通过北伐战争武力统一全中国,结束各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啦。参加北伐的各种力量主要来源于国共两党,以及由两党发动的全国各地民众组织和部分绿林、帮会势力。当时可以说是民心所向,但是随着国共两党的分裂,北伐也就草草收场了,反而形成了新的军阀坐大的局面,这样才出现后来国民党内部的中原大战和蒋桂战争;以及长时间的国共内战,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才让大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并且结束了国中有国的租界在中国领土上的存在。这些都是北伐战争后话了。

关键的是,北伐战争是否应该发动这一过程中,却让两个国民革命的重要巨头产生了分道扬镳对抗的局面,造成坚持武力北伐统一全中国的孙中山与倡导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了武装冲突,最后以开战收场,陈炯明战败落台而结束对立。这一段的北伐前奏历史反而更直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

4

1926年7月9日,中华民国革命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发动了北伐战争,目的为了改变军阀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

当时,五卅运动使中国革命形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憎恨日益强烈,渴望早日结束军阀混战,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中国共产党决定利用反奉战争的有利形势,积极推动人民群众进行反奉倒段的斗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并没有受到削弱,革命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帝国主义走狗手里,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段祺瑞已经下台。北洋政府控制在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手中;直系军阀吴佩孚沦为其附庸,占据两湖、河南、河北、陕西,控制京汉铁路;直系军阀的支派孙传芳占据着长江中下游。

北伐的主要敌人:张作霖军(35万人) 、吴佩孚军(20万人) 及孙传芳军(20万人)。

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此时,国民政府内部汪精卫与蒋介石决裂,北伐一度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两个国民政府合并)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二次北伐) ,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也加入进来,直逼北京。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连夜撤离北京。在撤往东北途中的皇姑屯被日本刺伤,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6月8日,国民革命军开进北京,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战争不是军阀混战,它是国共合作中进行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当时的革命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大、小资产阶级,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中国,成为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但国民政府内外仍存在着不同势力割据。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导致十年内战。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5

北伐是时势所趋。

袁宫保还活着的时候,北洋政府还能够震慑住绝大多数人,也基本能让各省督军服从于北洋政府的命令。

可是,袁宫保病逝了之后呢?

北洋政府还是那个北洋政府,但对地方却已经失去了不可违抗的震慑力,北洋系更是分化成了三大派系。

皖系段祺瑞凭借着极高的威望,成为了继袁宫保之后,北洋政府的掌舵者,可是他却无法像袁那样让所有人信服。

一则是因为老段此人心高气傲,二则是因为老段用人唯亲而排斥别的派系,从而导致了矛盾的激化。

哪怕是和段祺瑞齐名的冯国璋,背后虽然有直系,可是到了京城之后,却仍然还是遭到了段祺瑞的打压。

北洋系的分化,除了是各方都在为自己攫取利益之外,实际上也和段祺瑞的用人方式有所牵连。

而且即便段祺瑞是皖系老总,但是因为他逐步交出了手中的兵权,他在皖系当中的威望也在逐步降低。

乃至于到了后来,皖系内部都有不少人想尽办法给段祺瑞使绊子。

1920年段祺瑞和吴佩孚开打的时候,若不是皖系内部使绊子,段祺瑞其实未必会输得那么惨。

直系和奉系联合起来打皖系,奉系又打直系,皖系内部有矛盾,直系内部有矛盾,奉系内部也有矛盾。

所以,北洋政府从1912年到1928年历经16年,几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内讧。

各系军阀基本上只顾着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又或者去吞并别人的一亩三分地,实力强的则盯着总统府。

如此一来,相互争来斗去的军阀怎么带领国家走出困境?

所以,北伐就成了时势所趋的势在必行!

不北伐,则平不了军阀争来斗去而罔顾国家利益的局面。

不北伐,则无法将多数力量拧成一股绳而形成一个更强有力的机器。

不北伐,则人们无所适从,只知为个人效命而不知为国家效命。

这就是历史赋予北伐的责任和意义,对于当时的局势而言,北伐既是一剂猛药,也是一剂良药。

这场历史影响深远的北伐,又有多少势力参与了呢?

蒋家志清,自不必言。

然后就是广西的“李白”,谭延闿、李济深、程潜、唐生智等根正苗红的北伐军。

后来北伐军势如破竹,匆匆回国并且完成了五原誓师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又趁机投入了北伐阵营。

这些就是北伐的各方势力,当然又以蒋、李二系为主。

北伐的目标则是直系的吴佩孚和孙传芳,奉系的张作霖。

倘若当时阎锡山没有易帜的话,他也会成为北伐的目标之一。

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三人虽然同出于北洋系,但是因为不愿放下成见而合作,最终还是被北伐军各个击破。

1928年6月,张作霖在返回奉天的途中,则遭遇了意外而身亡。

张作霖亡故之后,小张夹在各方势力之间头疼不已,但好在没有选择投靠外人,而是选择了和冯、阎一样易帜。

于是,北伐大获全胜。

虽说北伐也没能解决问题,但至少局势要比北伐之前好很多,北伐所产生的这一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最后,北伐说白了也是为了争夺“董事长”这个职位。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何发动北伐战争,当然是要统一中国了。

自从满清灭亡,中国其实就是四分五裂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中国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分裂。

分裂形成了的军阀混战,持续了20多年。


以四川为例,从辛亥革命到1933年,四川所发生的战争竟高达四百七十次,平均每月有战争两次。参战的军队,在辛亥革命后只有五个师,就这么打到1934年,全省一共二百九十余团,约等于四十个师,正规军就有三十万规模,还有数十万地方部队。


四川军阀混战的巅峰是“二刘大战”。“二刘”是刘湘和刘文辉,刘文辉还是刘湘的叔叔。到了1932年,四川最强大的军阀就是这叔侄俩。刘文辉的防区包括川康多地,以及川南、川东、川北部分地区,共计70 余县,其中也包括了自流井等富庶地区,养兵12 万人,而刘湘则控制重庆一带,借此向洋人购买军火,也有十二万人,还凑齐了所谓“海陆空”三军。

数十年的军阀混战,遗留了很多灾难。比如1933年四川省江津征收的附加税已经是1927年的二十倍。在四川全省152个县中,1932年,共发生水旱兵匪四种灾情,受灾县数达到50个;1933年,有水旱兵匪风雹雨七种灾情,受灾县数达75个;1934年,有水旱雹雨兵匪灾情六种,受灾县数更是高达80个。



参加的实力,除了中央军以外,还有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西北军冯玉祥,晋军阎锡山,以及最后加入的东北军张学良。


另外还有诸如湘军唐生智,四川军阀刘湘等等。

7

其实从官方来讲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但是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选举问题,第一次选举国民党大胜,所以没说什么,但是第二第三次国民党都没参与,议会没有席位,选举失败,所以国民党北伐是是因为不承认选举结果。



北伐战争的参与者之一就是南方的革命军,这个也包括支持北伐的军阀部队,在前期还有苏联的支持;另一方就是北方的军阀了,比如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了。

下面仔细的分析一下参战各方的实力对比。



北伐军除了有广州政府直属的黄埔军系之外,还有新桂系,唐生智的军队,苏联直接提供武装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山西的阎锡山等等。当时的冯玉祥并不在国内,被逼下野之后跑到了苏联,北伐开始时,冯玉祥抓住机会从苏联跑回国内,重新组织了军队,对抗奉系南下。

北方军阀中吴佩孚属于纸糊的老虎,纸面力量很强大,地盘包括河南全省,湖北全省,直隶和湖南的一部分,各种杂七杂八的武装加起来有20万人,但是可靠力量不多,河南的靳云鹗根本不听他的命令。湖北沦陷后,吴佩孚逃亡河南,靳云鹗直接收缴了他的卫队的武装,还把他赶出了河南,这种情况下,吴佩孚自身都难保了,更不用想着反攻了。

孙传芳也是如此,都是纸面兵力很多,也拥兵20万,东南五省几乎都是他的地盘,但是他很不得人心,福建、浙江等省非常反感孙传芳的统治,都有脱离孙传芳的心思,北伐军从南向北进攻时,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孙传芳的部队望风迎降,纷纷倒戈, 浙江军人夏超(浙江自治运动领袖)甚至直接举兵谋反,试图策应蒋介石。当蒋介石进逼南昌的时候,长江海军就开始与蒋介石媾和秘密倒戈。这样的力量实在是不可靠,南昌一场败仗下来,孙传芳就在江南地区完全站不住了。

另外,北伐军猛攻吴佩孚的时候,孙传芳本来想效法吴佩孚针对王占元的计策,坐视吴佩孚和北伐军两败俱伤,然后名正言顺的接受湖北,结果吴佩孚武昌溃败后,部队陷入混乱,无力反攻,孙传芳不得不独力抵挡北伐军,在这种情况下,北伐军的胜利就非常顺利了。



至于奉系,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听从国民政府的命令,中国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8

北伐表面上是主义之争,但实质上就是一场拳王(统治权)争霸赛。

参战各方都声称是代表人民利益,其实只有共产党才是代表人民利益。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是要有一个权威,一个大家都服从的权威,不然天下就要大乱,人民就要遭殃。用古话说,叫做“国不可一日无君”。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君自然是清朝皇帝。

清廷倒台后,袁世凯控制了全国局势,但袁世凯也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威;因为辛亥革命的发动者国民党,是不甘心看到革命果实让袁世凯窃取的。


而且袁世凯是大清的马仔,各路诸侯也是大清的马仔,他们个个都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大家各怀鬼胎,对袁世凯的服从不是心服口服的。

这种微妙的关系,决定了袁世凯对中国的统治是不牢靠的是危机四伏的。

但袁世凯对此没有清醒认识,反而产生了“舍我其谁”的错觉,用倒行逆施、自取灭亡,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

袁世凯一死,潘多拉的魔盒正式打开,因为中国连名义上能够让大家臣服的领袖都没有了,谁也不服谁,谁都对帝王宝座跃跃欲试,谁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问鼎中原的真命天子。

于是一场争夺中国最高统治权的大戏开幕了,这场大戏的男一号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资历很浅,在大清王朝没有担任一官半职,在大清遗老遗少中,没有什么威望和人脉。

但这也是他的优势,因为这是他号召天下的资本。何况孙中山创建的国民党,是辛亥革命领导者,是帝制的终结者。

孙中山去世,给蒋介石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遗产,让他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占据舞台的重要位置。


蒋中正的嫡系部队黄埔军,有朝气、有知识、有信仰、有献身精神,那些人多势众却是为了军饷参军的军阀部队跟蒋介石的部队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而且蒋介石显示出超人的组织能力,把粤军、滇军、湘军、桂军等7支军阀部队,整合到自己的旗下。

这些部队的首领虽然脑后都长着反骨,但至少在那时候是服从国民党的。

当时国民政府的北伐军队部队统共只有10万,而吴佩孚的直系军队就有20万,加上孙传芳的20多万军队,奉系的20多万军队,总兵力在70万左右。

翻遍中国历史,也没有看到兵力如此悬殊的大战。

但北伐军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军阀的部队老气横秋,没有活力。俗话说老虎不能发威的时候,跟病猫无异。


就这样,在1926年7月9日,北伐军10万头初生牛犊出师北伐,他们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向70万只病猫发起了进攻。

北伐军的总司令,是时年39岁的蒋介石;总参谋长,是时年41岁的李济深,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当年只有33岁;可谓是英气勃发,充满活力。

北伐军的各军军长,有四个军长年龄不到40岁,一军何应钦36岁,七军李宗仁35岁,八军唐生智36岁,三军朱培德38岁;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六军军长程潜,都是四十出头。

而奉系和直系的掌门人吴佩孚和张作霖都是五十多的人了,一方是朝气蓬勃,一方是腐朽没落;一方代表着正义,一方代表着反动;两种力量较量,谁胜谁负,可想而知。

北伐军第一个交战的对手是盘踞在湖南、湖北的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

这时候的吴佩孚,虽然是日落西山,在二次直奉大战中失利了,但吴佩孚依旧手握重兵,旗下有20万军队。吴佩孚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信心满满,觉得打败这些娃娃指挥的北伐军不在话下。


但是双方先后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交手之后,吴军这些军纪散漫的乌合之众马上就原形毕露,一触即溃。

吴佩孚这个军阀里的大哥大,不幸被北伐军打回了原形,成为地道的配角,像丧家之犬一样逃往河南。

吴佩孚被打趴下之后,接下来迎战的是有五省联军统帅之称的孙传芳,也是直系军阀,控制着东南五省,是北洋军阀后期实力最强大的一支。这时候的孙传芳,军队也有20多万,财力也比较雄厚。北伐军打败了吴佩孚,矛头直指孙传芳。北伐军经过苦战,在同年11月打垮了孙传芳江西的主力,盘踞在福建、江西的军阀向北伐军投降。

接下来北伐军乘胜追击,把目标对准了奉系军队。

在各路军阀中,奉系名头最响,兵力最多,装备最好,还有日本人撑腰。但偏偏奉系的战斗力最差。原因就是军队的班底就是土匪响马和大烟鬼。

郭松龄在奉系的时候,奉系变成了训练有素的部队,但郭松龄反叛张作霖被杀后,奉系又变成一群草包。张作霖虽然在冯玉祥倒戈的情况下,进了北京,而且还在1927年6月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俨然成为中国的皇帝。


1928年初,蒋介石亲自指挥北伐军北上。冯玉祥、阎锡山也加入到北伐军队伍中,直逼京、津。

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非常识相,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退回关内。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国民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拳王争霸赛蒋介石大获全胜。

补充一点,除了以上三位军阀外,还有盘踞山东的张宗昌也有十余万兵力,是奉系的分支,此人也是个混账透顶、作恶多端的军阀,山东人民对其恨之入骨。1928年4月,张宗昌在四面楚歌中率领部队逃出山东,后来流亡日本,从此一蹶不振。

9

国民政府为何发动北伐战争

为了国家的统一。汪精卫 在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南方各省逐渐脱离北洋政府。1918年7月,云南和两广人士退出国会,在广州成立了广州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1925年孙中山应冯玉祥之请,北上商讨国是,不料肝炎复发病逝北京。为了统一全国,中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决议筹组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正式成立,采取委员制,以汪精卫为主席;并设置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汪精卫、谭延闿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为兼任主席,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

国民革命军准备军力部署

1926年7月1日,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各军军长为:一军何应钦,二军谭延闿,三军朱培德,四军李济深,五军李福林,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

北伐战争讨伐的主要对象是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伐战争形式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10

北伐原因关键词:孙中山、统一

为了完成孙中山先生统一中国之梦想,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并将其所辖武装统一改称为“国民革命军”。与此同时,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决定迅速出兵讨伐异己军阀,统一广东广西根据地,进而实行北伐。

参与势力关键词:国民党、苏联、冯玉祥

国民党开始没有自己的军队,黄埔军校就是在苏联200多万卢布的帮助下建立的。而黄埔军校的主要教官也都是苏联派的。最早的军事顾问1923年10月就与鲍罗廷一起来到广州,第二批顾问于1924年1月到达广州。军事总顾问巴普洛夫来到广州后,即组成苏联军事顾问团。1924年上半年来到广州的军事顾问团的成员就已达到25人,包括步兵、航空、机枪、工程、侦查、海军等方面的专家。下半年,加仑将军接替罹难不久的巴普洛夫继任军事总顾问后,苏联军事顾问团成员很快扩展了将近一倍。正是在加仑的策划和组织下,国民党组建了它最早的一支军队,依托黄埔军校建立的黄埔学生军。后以它为核心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自然就成了北伐军的主力。

为了国民党的北伐作战,加仑将军还在1925年就帮助蒋介石拟就了军事作战计划。国民党决定北伐后,苏联军事顾问团全力配合,随军北上直接参与参谋和指挥,甚至亲率部队冲锋陷阵。

北伐战争的顺利,还因为苏联援助的冯玉祥部东山再起,并且同样展现了军事上的强大优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