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邀请,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到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有公族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

让人同情的楚怀王

其实在历史上人们对这句话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我在上面已经说了。下面再说后两者。

第二种说法: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庙,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

第三种说法:比喻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

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事实上楚国的屈、景、昭三姓势力庞大、人才辈出。楚国立国时间最久,疆域最大,是当时除秦国以外最可能统一全国的国家。秦国第一次派兵二十万没有灭楚成功,第二次派几乎全国精锐六十万打持久战才战败楚国。所以征服庞大的楚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地域和文化上来讲都需要长时间的消耗和同化才可能彻底实现。有个记录片叫《楚国八百年》不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看,了解了解。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楚国也很有机会。简单总结一下。:楚国不讲究礼仪的时候,攻城拔寨;楚国后期讲究周礼的时候遇到了不讲究周礼的虎狼国家秦国,国土沦丧。先有楚怀王被骗,后有项燕中计。了解过程的,颇值得同情。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楚国最憋屈,也最卖力抵抗。再有秦国王室有楚国的血统。楚国也足够庞大。楚国老百姓认同楚国的统治。楚国老百姓不认同秦国的统治。

所以后来不论是陈胜、吴广的张楚还是项羽的西楚,都是以楚来号召大家反抗暴秦的。就是刘邦的汉说到骨子里也是楚国为号召。最开始打着楚的旗号,后来反抗西楚以项羽杀楚帝:义帝熊心,为号召。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些都印证了楚南公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这种说法最早是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里面。是当时反抗秦朝暴政的至理名言,意思就是:楚国即便只剩下三个氏族,也会团结一致把你大秦国灭掉,而句子当中的三户也就是楚国的屈、景、昭三大氏族。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首先,在当时的六国当中楚国算是活的最为憋屈的一个。因为楚国的帝王曾经被狡猾的秦国人使用诡计诱骗到秦,然后丝毫不顾及楚怀王帝王的颜面就给私自扣留。这种做法在当时来说就不是什么君子所为了,更何况你大秦国当时如此强大,俗话说两军交战还不斩来使呢,你扣留楚国一国之君。不仅让自己国人为之耻笑,也让楚国与秦不共戴天,因此有了这种说法,来泄楚国之愤。

其次,因为吴起就到楚国实行了变法之后,楚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再加上楚国疆域辽阔,土地肥沃,这在战事频繁的战国时期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并且楚国有着较为发达的军工武器研制技术,所以在军队实力上也是略占优势。当时的楚剑更是做工精良,楚军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犀甲,弩也是楚国最先发明使用的军用装备。所以有了强大的战争后勤保障,就有了亡秦必楚的说法,这也是楚国人无比自信的体现。

再者,因为楚国人有着极其强大的反抗精神和反抗意识,朝廷上下也都比较团结。所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后来也证明了昔日强大的秦朝,确实亡在了楚国后代项羽手中。(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3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尽管史书有明确记载,我觉得不应该是预言,有可能是后来的史学家根据历史进程杜撰出来的豪言壮语。

1秦灭六国过程中,硬茬就是楚国,当时秦出动60万大军,由身经百战的王翦统率,而楚国也宁可玉碎、倾全国之力来作抵抗;足智多谋的王翦策略高超,最终打败楚将能征惯战的项燕,英勇无畏的项燕被逼自杀前发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铿锵有力的声音!

2.“有志者,事竞志。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后来带兵灭掉大秦帝国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他是项燕的孙子,是他实现了楚国对秦国的复仇之梦,报了家仇、解了国恨。

3.为什楚全国对秦同仇敌忾呢?因为秦曾欺骗楚国国君到秦国,然后不顾信义囚禁起来,致使人家客死他乡;所以楚人恨透了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秦人,于是团结暗中积蓄力量准备随时反抗暴秦,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证明!

正是因为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使大楚兴,而项羽攻破秦关、烧了阿房宫、终致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二世而亡!后来的史学家牵强附会,把这话进行了移花接木!

4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其实这是一个成语典故。

它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记中。它的大意是楚国人恨透了秦国,因为秦国灭亡了六国。特别是对楚国军民的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打杀及对楚二王的凌辱,导致楚国军民满脑怨恨之气。不灭秦国,誓不罢休的民愤之情。

秦国统一,六国愤恨。都欲灭秦而报仇。陈胜,项羽,刘帮等揭杆而起,振臂一呼,全国响应,而六国震动。

这次陈项大起义灭亡了秦国。在亡秦的战争中,有多国报仇的军民参与。但是楚人是这样认识的:这次灭秦的战争,他国也帮助了我们,我们感谢,但是,这次即使没有他的帮助,我楚国的三个家族照样能灭了秦国。意即那怕楚国只剩下三个族氏,那怕弱小人少,但我们只要团结一心,奋力杀敌,我们就有机会成功,我们就会胜利实现我们的愿望!

这个成语,它代表了一种精神化,思想化,民族感,即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有此精神支撑,灭秦是料想之中的。

楚三户者:意三氏族也。楚三氏族原姓芈,本为熊氏。后另分三支:即昭阳,屈原,景差等三氏族而立于世。它并不是后世人们所说的只是三户人家或几个人而已。三戸乃指熊氏三分氏族是也。

谢谢。

5

陆游在其《金错刀行》中写到:“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其中前半句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出这句话的就是著名的亚父范增了,那是他第一次与项梁见面时,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三户”又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楚最无罪”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分析了范增为什么有底气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其实秦灭六国乃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秦国来说,它消灭的每个诸侯国都是有罪的,但是每个诸侯国又都觉得自己“无罪”,这其实是把评判的权力交到了秦国手中,说自己被灭国是无辜的反而显得很懦弱。范增之所以说楚国无罪,主要还是因为当年楚怀王没有正面与秦国发生冲突,一直保持克制的态度,甚至为了秦国而去辱骂自己的长期盟友齐国。在一次进行友好访问之时,楚怀王被秦国扣押,三年之后死在了秦固,所以楚国人觉得楚王实在是太可怜了(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这也让秦国的名声变得更差了(诸侯由是不直秦)。

正是因为楚国觉得自己被灭国太冤枉,所以产生了对秦国产生了莫大的仇视态度,也便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但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却众说纷纭。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说这句话的人——楚南公到底是谁。

楚南公是谁

南朝宋史学家裴骃(裴松之之子)在他的《史记集解》中说,楚南公乃是一个擅长于阴阳五行的楚国人(楚人也,善言阴阳),他夜观天象,掐指一算,认为最终消灭秦国的肯定是楚国人,这正是“亡秦必楚”的解释。

“三户”到底是什么意思

史学家对“三户”一般有三个解释:第一、三户指的是三户人家。《史记集解》中认为“三户”指的就是三户人家,这么说是用了夸张的说法,主要是凸显楚国人对秦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第二、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三个大姓:三国时期东吴史学家韦昭确认为,“三户”指的是楚国的昭、屈、景三个大姓。

第三:也是最让人感到意外的——三户其实是个地名!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即项羽后来是在“三户”这个地方击败了秦国章邯大军,章邯投降,随后秦国灭亡,也就是说,“三户”其实指的是一个地方!在《左传》中就有“以畀楚师于三户”的记载,《括地志》中说:“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界”(学者考证三户津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西峡一带),这也就证明了“三户”是地名而不是指三户人家或者三个姓氏。

所以,楚南公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实际是对楚国将在三户津这个地方消灭秦国的一句预言!

6

谢邀@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但是,还有一句话和这句话一样出名,是“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为什么说这两句话是相呼应的呢?

小哥详细介绍。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各路起义军纷纷响应,一时间中原大地战火燎原,项梁率军攻城的时候,范增去拜见项梁。

范增: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南公说过,楚国即便剩下三户人家,都会报仇雪恨消灭秦国。于是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米心为楚怀王,他的队伍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



楚怀王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的缘由。

楚怀王是战国时期礼乐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位楚国国君,继位早期大胆革新,起用屈原等人,国力迅速壮大,后来打败魏国,楚国成了当时中原最大的国家,在楚怀王执政中期,他误信秦国宰相张仪,毁掉齐楚盟约,国土沦落,楚国走向灭亡。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见楚怀王已压倒齐国,他便和韩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国,表示魏国是一直跟随楚国,他诉说了秦国的种种威胁,劝说楚怀王伐秦,楚怀王此刻已经是当世最为强大的国家君主,所以他接受了魏惠王的建议,任命公孙衍为使者,穿梭于各国,最终形成楚、齐、赵、魏、韩、燕、义渠(今甘肃庆阳西南,少数民族)很快形成了七国合纵攻秦的局面。

公元前318年,七国推楚怀王为纵长,引领七国对抗秦国。后来七国合纵被秦国破坏,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

公元前313年,齐楚联军占领秦国曲沃。

公元前312年,秦国张仪(原为魏国大臣)欺骗楚怀王,假如楚怀王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割让六百里土地给楚怀王,楚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得到六里地,一时间被引为笑谈。所以他发兵秦国,但是第一次战事失败,被秦魏章大破于丹阳。第二次出战,又被大败于蓝田。公元前311年,楚怀王第三次发兵,攻打秦国的召陵,也被打败。

三战皆败,韩国和魏国乘机进攻楚国的中原领土,楚国大国地位押解,走向没落。

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国、魏国,大败楚军于垂沙,秦军也大败楚军,楚国进一步衰落。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为了国家安危,不顾屈原等人劝告,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威逼楚怀王割地保命,被楚怀王严词拒绝,秦王无计可施,唯有囚禁楚怀王。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但是秦军封锁了他逃往楚地的道路,楚怀王无奈逃亡赵国,但是赵国不敢收留他,楚怀王又准备逃往魏国,但是被秦国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一命呜呼,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国举国震惊,上下悲痛,当时“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相传楚怀王在病危的时候,经常咒骂秦王无信,发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也有一种说法,是楚国人知道楚怀王被秦王囚禁致死,他们悲愤无比,暗暗发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屈原也在这一年五月初五投身汨罗江殉国。


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秦国人认为,赵、魏、韩三国屡次夺取秦国利益,破坏两国关系,秦灭赵、魏、韩三国是天经地义。

秦灭齐国,是因为齐国早年曾经灭了宋国,又侵略燕国,造成五国伐齐的局面,所以全天下都认为齐国有罪。

秦灭燕国,这事还得说是燕国的不是,本来两国好好的,你燕太子丹策划了“荆轲刺秦”事件,不灭你都不行?

那么楚国呢?楚国和秦国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秦国这样对楚国?楚国有什么罪?楚国人心里冤屈,不服啊!

唉,秦国灭六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楚之三户。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那么,这三户是哪几户呢?

第一种说法,是三户普通人家,表明了楚国人和秦国誓死对决的念头。

第二种说法,三户指楚国的三个贵族大户。

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主要有屈、景、昭、斗、成、班、孙。而楚怀王时期,屈、景、昭三族最大,是楚国的代表,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三户指的是屈、景、昭这三国大族。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都深刻反应了秦国和楚国的矛盾,用势同水火,不死不休来形容也不为过。

7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屈、景三氏(三户)楚国包熊氏共是四户,全部姓芈,始皇帝太祖母芈月就是楚国王族,著名的大诗人屈原也是楚国王族,项羽带领的八千子弟过江东大部分就是这三户大家族,据说,秦灭楚时,项羽爷爷项燕战死时,口吐恨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然,一语成箴,被太史公收录于史记!

8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霸气侧漏的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项羽本纪》。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各地骚然。
就在陈胜失败后,楚国起兵的项梁谋士范增屁颠屁颠的跑去对项梁说:“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范增的意思就是,陈胜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楚国是六国中最无辜的,楚怀王死得那么惨,都是秦国这帮混蛋做的事,因此楚国有个有远见的人就说:楚国就算只剩下三家,也必定要去灭亡秦朝!……

项羽像

关于“三户”的解读,有不同的说法:

有说是一个地名的,有说是指楚国的屈、景、昭三大家族的,也有说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三户人家的。

不管怎么解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都显示出超强的预见性,更表达出秦楚强烈的矛盾。

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秦楚的矛盾这么深?战国东方的另一个强国——齐国,难道就亡国不无辜吗?

还是要从秦楚的地理位置说起,楚国是战国底盘最大的国家,也是秦国的一个老对手,秦国很不容易啃下这块硬骨头。

嬴政一统天下后,将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推行全国。要知道,秦国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在小范围内高效率运作是没有问题的,一旦版图扩大,将全国纳入麾下,还以法家御天下,就出现问题了。

秦国时候的高效率行政运作,被广袤的地理空间不断牵制,有没有合适的技术进步,来统筹管理这种信息和物质流动。秦国还是以老办法,来统治六国。

这也是为什么有“失期,法当斩”,逼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这也是为什么秦国人并不觉得法律严酷,而六国就是受不了秦法;也是为什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其实就是因为楚国地域平庞大,有距离秦朝政治中心关中比较远,所以在严格执行秦法时,就成了标准的酷法暴政。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9

秦灭六国,楚最惨烈,大将项燕在兵败自刎中他的决绝意志没有泯灭,随着项燕的自刎,楚国国祚也走到了尽头,被秦国生吞活剥般把一个楚国天下收归秦地,楚人上至贵族,下到庶民难咽心中之仇恨,他们有想法,有抱负,既是灭国也要伸张楚人之悲壮的怒气,于是有了楚南公的决绝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即:楚人既是还有三户,那么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人!这里的三户是指楚国贵族的三大户。

楚南公所发出的带有谶语般的声音确实带动了楚人的励志,千锤百炼,前仆后继,楚人项燕兵败自刎后他的儿子项梁顶起了灭秦的大业,楚人斗志愈演愈烈,星火之势势不可挡,项梁兵败自刎后,他的侄儿项羽意志决然,气概非凡,带领着八千江东子弟踏入了灭秦的战场,他们知道自己的楚人使命,亡秦必楚的意志,以起非凡的力量做到了亡秦必楚的现实,一场巨鹿之战彻底的实现了楚人的梦想,这是项羽的能力,项羽的非凡,“亡秦必楚”应在了项氏一族项家的身上,项羽是这句话的实现者,终结者,项羽者,彪炳史册!

10
商鞅变法后,秦国一方面富国强兵,国势日盛,另一方面为扩张疆土也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破坏与践踏通行数百年的礼、义、诚、信等列国交往法则。

秦相张仪以商於六百里地诈欺楚怀王熊槐,空手套白狼破解齐楚联盟;秦昭襄王嬴稷囚禁来访的楚怀王熊槐,要挟割地,最后竟将他逼死,激起列国公愤,合兵伐秦,在战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眼看就要杀入关中腹地,令秦国招致灭顶之灾,最后却因联军主帅齐湣王心猿意马,并无灭秦之念,是以功败垂成。

秦昭襄王:赢稷

楚怀王被囚身死事件,摧毁了楚国这样一个立国八百年、地域辽阔大国的自尊,激起了楚人举国公愤。百年前申包胥乞秦师助楚复国的恩惠从此再也休提,以楚怀王熊槐的性命为血祭,秦楚两国结下不死不休的血仇。

楚怀王:熊槐

秦灭六国战争,两次重大失利,一次是桓齮十万大军攻赵,被李牧全歼;一次是李信蒙恬二十万大军攻楚,惨败于项燕。其后秦国更举国空甲士,举六十万大军灭楚;论亡国之惨烈,论抵抗之坚决,以楚为最。

秦始皇虽努力将华夏各国混同为一,车同轨,书同文,然而到他去世时离统一尚不到二十年时间,根本不足以磨灭关东六国的民族意识。天下大多数人都还根本没有做好成为统一国家国民的心理准备,因此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关东六国纷纷复起。

对绝大多数楚人而言,大秦帝国从来就不是他们自己的国家,而只是灭亡了自己国家的侵略者。要复国、要报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信念写进了楚人的血液和骨髓。所以率先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是楚人;其后作为反秦主力军的项梁项羽是楚人;并不和其他各国一样满足于恢复疆土,而是一心要打进秦关灭此朝食的还是楚人。

楚人还特意选择了熊槐的一个孙子熊心为楚王,仍以“楚怀王”为名,以此激发楚地民气,哪怕在项梁刚死楚军惨败的危急情势下,楚王熊心仍然豪情万丈许诺“先入关中者王”,派刘邦率偏师直取秦国本土,并将剩余五万精兵强将尽数派往援救赵国,直面秦军南下的长城军团主力,与之决一死战。

落魄到放羊的楚国王孙:熊心

最终,是楚将项羽如天神降世,在巨鹿斩杀二十万秦军将士,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既血国仇,又报杀害两位至亲(祖父项燕、叔父项梁)的家恨,再加上项羽本身暴烈的性格作风,是以导致了他对三秦百姓的滥杀。

西楚霸王:项羽

秦楚两国数百年世仇,不死不休,关西虎狼之秦更是关东列国所有人持续几百年的噩梦。要彻底断绝秦国如六国一般的死灰复燃可能,就非得尽灭秦国王室宗族,摧毁其贵族世家,重创其国族意识,历史选择了项羽来充当这个执剑人,屠灭三秦、火焚阿房,终令秦国永久消失于历史舞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