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战场肯定是要吃饱的,难的不在于给不给士兵吃饱,而是如何在困难的作战条件下,始终保障士兵能够吃饱,至少最低限度的获得营养和热量。

换句话说,现代部队后勤的职责之一就是让士兵能吃饱,不至于饿着肚子作战,从不曾有过什么不让士兵吃饱的说法,如果有,那肯定是后勤失职了。

让士兵保持饿着肚子的状态,这是古代统辖军队的方法。

古代的后勤能力有限,粮草输送到前线消耗极大,比如汉武帝打匈奴,前线真正的作战部队其实也就20万人,但他们背后是举国之力进行粮草运输的百万民夫,以及十几万匹骡马牛牲畜。

民夫要吃饭,护送粮道的军队要吃饭,牛马也要吃饭,再加上路途上发霉的、遗失的、搞坏的,能到达前线的粮草也就一半还不到。

《孙子兵法·作战篇》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意思是:你要打仗,就就得准备装甲车一千辆、坦克一千辆、机械化步兵十万名,还得准备往很远的地方做后勤补给准备。而且部队内外的开支、招待宾客的费用、武器装备保养费用,这些每天都得消耗巨额的成本。不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你就别想发出10万大军打仗。

又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意思是,国家之所以被打穷了,多半是因为军队打得太远,后勤线太长。

所以: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聪明的将领会懂得就食于敌,通过抢掠敌方的后勤物资来吃饱自己。吃掉敌人1钟粮食,相当于本国运去的20钟粮食。夺走敌人的1石草料,等于我国运去的20石草料。

由此可见,后勤问题在古代之艰难,以至于孙武提出了抢敌人粮草来填补己方后勤压力的办法,这在古代算是一种高性价比解决方案了。

但前提是,你得有能力抢夺敌人粮草,否则像后世那些软脚军队表现的那样,屡屡被敌方抢劫,搞得因为缺粮而造成的大崩溃屡屡发生。

游牧民族对汉人王朝的一大打法之一,就是包围主力步兵,断绝粮道,然后双方硬熬,游牧军队熬不住便撤退,汉军熬不住便士气大跌、崩溃瓦解,简直屡试不爽。

与非游牧民族作战也是这样,比如长平之战,两边其实就在靠后勤硬熬,最后赵括熬不住了,秦军才险胜。

所以,古代军队不可能不严肃的对待粮食后勤问题,他们必须节省式的使用粮草,以最优化的选择来维持更长时间的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给士兵吃饱,维持必要的行动能力即可,也避免士兵因为吃的太饱没事儿做,发生殴斗、哗变、营啸等麻烦。

按照中国古代的作战模式,大部分杂兵仅仅是炮灰罢了,就是消耗品,而主力部队则是围绕将领身边的亲兵,这些人吃的好,练的好,忠诚且战斗力强,当然不会饿肚子。

而且对将领而言,杂兵也没必要吃的太饱,他们的消耗速度很快,一旦被大规模的消灭,这每人每张嘴的粮食不是白喂了?所以,倒不如在战斗之前才喂饱他们,让他们有一阵力气打仗就够了。这也就是作战前“人马皆饱食”的意思。

除此之外,古代许多节省粮草的行为,虽然挂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上也不过是利益问题罢了,喝兵血、吃空饷的腐败现象贯穿了整个古代,贪婪的管理者哪会让士兵吃饱?甚至许多将领都无法给自己的部队求来足量的补给,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粮草。

但对于现代战争而言,士兵吃饱是最基本的保障,战场环境对人的身体消耗极大,如果不能保证必须的营养摄入,战斗力的下降是必然的。

所以,现代军队从没有什么非要给士兵来个半饱的说法,除非后勤真的没办法,食品执行配给制度,迫不得已饿肚子,否则食水补充是同等于弹药补充的重要后勤项目。只有吃饱的,有劲的军队,才能更好的完成军事任务。

当然,吃饱不等于肚子胀的溜圆,这样同样会对执行任务造成影响。飞行员在执行一些长时间任务时,也会专门排空身体,避免摄入过多食物,造成飞行中的困扰。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