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功臣,施琅在如今一直拥有着很特殊的地位。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分化,有的人斥之为汉奸,反复无常的小人;有的人则视之为民族英雄。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识时务”的施琅在清初混的自然是不差的,不但因战功被封为靖海侯,他的后代,也就是八个儿子混的也相当不错。


长子施世泽,后过继给了施琅的早逝哥哥。

次子施世纶,施世纶是施琅的儿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清朝著名的清官。他曾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在民间也有“施青天”的称呼。著名的清朝通俗小说《施公案》,讲的就是施世纶。施世伦最终官至漕运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

三子施世骝,曾经荫授员外郎,但是23岁就英年早逝。

四子施世骥,清康熙二十一年时,曾随施琅征战,负责后勤,将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条。最终官至广东廉州知府。

五子施世騋,施世騋出身将门,却擅长诗歌文章。在17岁的时候,施世騋曾随施琅参与收复台湾澎湖列岛,也一直追在施琅身边。施世騋著有《东园诗集》。

六子施世骠,施世骠和他的父亲施琅一样,也是一名优秀的武将。施世骠不但参与了收复台湾之战,康熙三十五年时,也曾从军远征葛尔丹。施世骠曾担任广东陆路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等职。

施世骠最大的功绩,是其在担任广东提督期间,绘制了南海、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的海图,并竖立的界牌,明确了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国土。

七子施世骅,曾被授予润州郡佐,“吏才敏练”。

八子施世范,施世范并没有担任官职,不过在施琅去世后,继承了施琅的靖海侯爵位。

最佳贡献者
2

施琅家族在明末清初也是相当有名的,但身逢乱世,倒也经历了不少磨难。施琅的一生,经历了由抗清到降清的转变,还险些丢掉了性命,幸而得到了康熙重用,建立了丰功伟业,并得以恩泽子孙。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生于福建晋江龙湖的衙口镇。因自幼便生活在沿海地区,又曾随父亲航海经商,所以对海峡两岸的水文情况颇为熟悉。施琅喜好兵法,后追随名将邓芝龙。在邓芝龙降清后,施琅也一并归附了清朝。

不过,当时誓死与清朝对抗的郑成功,对此大为恼怒,故命人将施琅家人一并擒获,胁迫施琅率军对抗清军。因施琅不愿服从,故设计逃跑。可惜,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以及被扣押的亲人均被屠戮。

施琅逃脱后,被清朝重用。随着郑成功的病逝,继位的郑氏子孙虽有心进犯沿海地区,倒也始终未能有太大的收获。在此期间,施琅领兵抵抗有功,多次挫败了郑经的进攻,于康熙三年(1664)被封为靖海将军,开始筹划向海峡对岸进军。

经过多年筹划,施琅终于不负众望,帮助清朝平定了海患。在论功行赏时,施琅也获得了朝廷优渥的赏赐:

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湾功第一,诏封静海侯,世袭罔替。


关于施琅的后人,大家或许了解的相对较少。不过,因施琅平定海患、收降郑氏有功,也使得他的几个儿子受到了恩泽。施琅见于史书的儿子共有八人,下场基本都还不错,有的甚至还位居从一品高官:

  • 长子施世泽

施世泽为施琅长子,又名施世鬃。不过,这个儿子被过继给了施琅的兄长施肇科。施世泽的下场比较凄惨,康熙十九年时,郑经派人登船擒获了施明良及施世泽等人,同时将一并在船上的七十二名眷属,一并扔进海中淹死。

  • 次子施世纶

施琅的第二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在任江宁知府时,便有清廉的美誉。因施世纶为官刚直,十分勤勉,故获得康熙盛赞,被称为"江南第一清官"。与武将出身的父亲施琅相比,施世纶这个文官,倒也十分耀眼。

  • 三子施世骝

施琅的第三子施世骝,原本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早早的就"候授部郎",在官场上也有政绩,但可惜康熙二十二年时便英年早逝,着实可惜。

  • 四子施世骥

在施琅的几个儿子中,老四施世骥是一个有军功的人。施世骥曾协助父亲筹措军备和粮草,并追随施琅东征,在攻打澎台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获得了朝廷奖赏。施世骥得以善终,后病死于任上。

  • 五子施世騋

施琅的第五子,是个有名的文人,一直追随侍奉施琅左右,算是兄弟几个中国最尽孝道的一位。论才华而言,施世騋还是可圈可点的,曾著有《东园诗集》,大家有兴趣可以查询翻阅。

  • 六子施世骠

施琅的六儿子施世骠,被誉为是与施琅最像的:

"娴将略,有父风"

史书评价其精通兵法,有施琅的风范。这个儿子曾随同父亲收复郑氏,并曾任参将。不过,后来在他54岁时,因暴雨来袭,在抢险救灾时淋雨染病,死在了任上。

  • 七子施世骅

老七施世骅比较年轻,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时,也一同在父亲身边,他的官职较低,曾任润州(今镇江)郡佐,后来的情况不太清楚。

  • 八子施世范

施琅的第八子并未做官,关于他的记载较少。


通过施琅及其八个儿子的情况来看,康熙对这个靖海侯还是十分优渥的。施琅虽然前期历经磨难,但他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还是为他自己和子孙换得了无上荣耀。

3

施琅这个人作战勇敢、胆识过人、他收复台湾,实现了祖国的统一。现在影视剧中施琅的形象都是高大全的爱国将领形象。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施琅的人生经历。客观上来讲,历史上的施琅名声并不好,因为他原本是郑成功的器重的大将,加上一生多次改换门庭,如同三姓家奴吕布一样。很多人都把施琅称为“叛将”,“汉奸”。

施琅从小的时候就在家里学文习武,17岁的时候就加入了郑芝龙的军队,担任了千夫长。郑芝龙就是国姓爷郑成功的父亲,他当时垄断了海上的贸易,商队遍布日本和南洋,富可敌国。据说郑芝龙拥有上万艘船只,相当于当时的“海贼王”。


作为郑芝龙手底下的小头目,施琅自然也参加了很多和海盗的作战。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施琅只干了三年,便回到家乡去了。在家里呆了三年以后,施琅又加入了郑芝龙的部队,因为战功被提拔为游击,后来更是一步步提拔为左先锋。之后,施琅跟随着黄道周北上抗清。

不过郑芝龙投降以后,施琅也跟着投降的清军。施琅在潮州的时候被李成栋的部将陷害,他突围而出,带着800多人,驻扎在黄岗。虽然父亲郑芝龙投降了,当时他的儿子郑成功还是坚持抗清,以金门和厦门为基地,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在郑成功的邀请下,施琅又加入到郑成功的部队中。由于郑成功对施琅非常器重,很多军机大事都是和施琅商量的,此时的施琅也非常卖力的干活,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过好景不长,施琅有个亲兵跑到了郑成功那里,郑成功收留了那个人。施琅则派人强行抓回亲兵。郑成功让他别杀这个人,可是施琅还是杀了。双方矛盾彻底激化,闹到最后,施琅又一次投靠了清军,而郑成功则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


在郑成功、郑经去世以后,施琅统率大家20000多人,战舰300多艘,一举收复台湾。从此,台湾正是纳入清朝的版图,实现了康熙皇帝和施琅“四海归一”,“天下一统”的愿望。这件事情,施琅的确干得非常漂亮。

晚年的时候施琅治理台湾是非常贪婪的,也是不近人情的。比如他收复台湾以后,南台湾开垦土地的一半都被他给占领了,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清末。同时他规定去台湾的人不许带家眷,这让老百姓无法在台湾扎根。更为匪夷所思的是他禁止内地与台湾的往来,首先是禁止广东人去台湾,后来对其他地区的人也严加限制。由于他禁止家眷来台湾,一度使得当时台湾的妇女奇缺。

至于题目中问施琅的后代结局如何,结局自然非常好。就说他的靖海侯的爵位吧,一直传到了第十三代,直到大清灭亡。那是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6年以后大清就亡了。目前,据说施琅的后裔共有十几万人之多。

施琅一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过继给了亡兄施肇科。三藩之乱的时候,他被郑经的军队所俘虏。郑经想招降他,给他官职,他坚决不从。后来施世泽趁机逃离,并向清军报告了郑经部队的状况。同时,他还赶回家乡召集了施氏族人上千人,趁着黑夜袭击郑经的部队,杀害了郑经的部将郭左镇。因为这件事情,他被提拔为了副将。

在后来的战斗中,他又被郑经所俘获,不过郑经并未杀他,而是给他一个闲职。不过这个人又作死,他想趁乱活捉郑经。最后郑经发现了他的阴谋,于是把施世泽等人立即斩杀。


二儿子施世纶据说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

三儿子施世骝,22岁就死了,据说“有政声”。

四儿子施世骥,跟着施琅收复台湾,后来在广东廉州做知府。据说这个人做官名声不错。

五儿子施世騋,他一直陪着施琅,直到施琅去世。

六儿子施世骠,他也和他爹一样,非常会打仗,做过福建水师的都督。同时他生了七个儿子,这一点也和他爹很像。不知道是不是不想超过他爹,所以他才只生了七个儿子。

七儿子施世骅,授润州郡佐。

八儿子施世范,后来继承了他爹的爵位。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4

施琅的形象非常复杂,一般来讲他是收复台湾,促成国家统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场,说他是背主求荣,投靠满清的“大汉奸”,和吴三桂等人有的一拼。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少年弃文学武,17岁就跟随郑芝龙。郑芝龙投降清朝后,施琅成为郑成功的左膀右臂,几乎所有的军政事务郑成功都会找他商议,其在郑成功军中的地位非常高。

不过施琅的得宠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他们纷纷在郑成功进献谗言。再加上施琅个人也确实有点狂傲,于是郑成功借机夺取了他的兵权,把他晾在了一边。

这时,施琅手下一个叫曾德的将领见施琅被冷落,于是逃到了郑成功那里寻求出头之日。施琅得知大为震怒,派人将曾德抓回。郑成功没有阻拦,只是让施琅不要杀他。不过正在气头上的施琅还是不顾郑成功的命令,杀掉了曾德。

这件事标志着两人的彻底决裂,郑成功派人捉拿了施琅全家,但施琅却在亲信的帮助下出逃内地。郑成功认为施琅铁心投靠清朝,于是杀了施琅全家。

事态发展到这里施琅已经走投无路,他只能投靠清朝,并决意为全家报仇,与郑成功为敌。1683年6月,施琅趁郑氏集团内乱时率领清军攻占澎湖,击毙郑军1.2万余人,基本摧毁了郑氏集团的有生力量。

不过施琅并没有趁势进攻台湾岛,而是陈兵澎湖,招降郑克塽。此时郑氏集团内外交困,面对巨大的压力,郑克塽在两个月后投降清朝。

施琅这种“先武力、后和平”的方式,为统一台湾提供了先例,现在台湾著名的评论家邱毅先生就非常支持这种方式。

收复台湾后,康熙在施琅的建议下在台湾设立府县,并屯兵驻守。而施琅则成为台湾的土皇帝,其家族贪得无厌,豪取巧夺。1696年施琅去世,赠太子少保。

施琅一共有8个儿子,因施琅的功绩混的都不错。

长子施世泽,过继给亡兄为后。三藩之乱时被郑经俘虏,全家被郑经所杀。

次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曾任漕运总督,是从一品的高官。

三子施世骝,有一定政绩,但事迹不详。

四子施世骥,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后授广东廉州府知府。

五子施世騋,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授内阁中书候补同知、奉政大夫。

六子施世骠,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后担任福建水师提督。

七子施世骅,在福建水师任职。

八子施世范,继承了施琅靖海侯的爵位,但没有被授予官职。

5

施琅所在的福建晋江浔海施氏是福建望族,有《浔海施氏大宗族谱》,是谱于康熙二十二年始修,施琅次子施世纶等于康熙年间不断补辑,最终修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故其仅述及康熙年间,1993年,由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据族谱记载,浔海施氏祖派不详,入闽始祖为施炳,南宋绍兴年间进士,仕至大理寺评事,于宋隆兴元年(1163)自河南光州(现今河南信阳潢川等地)入闽,有三子。长子秀居高楼,次子英、三子茂迁晋江南浔,即浔海施氏开基祖。施炳四传至宣义,生六子,其中长子、六子外出,次子早逝,故以三子美为长房、四子均为次房、五子济民(万安)为三房,其中以三房人丁为最,施琅即出自三房。浔海施氏在清初还有迁往台湾者,清中叶,浔海施氏亦有族人南下东南亚,其中以菲律宾最多。迁居菲律宾的族裔还与迁居台湾,以及居住在泉州的钱江派施氏共同修建祠堂。清代施琅父子均参与族谱的修订。

施琅家族字派

六世济民(万安)生九子,次子安同(永亨),安同五子,长子凯(茂功),茂功长子廷昭,廷昭一子德良(敦古)。至十六世达一有三子,长子肇科,即施琅长兄,次子即施琅,三子显。

施琅像

施琅具体事迹不多说,其有一妻五妾,生八子。夫人王氏,生第三子世骝,以夫诰赠一品夫人;副室黄氏,生长子世泽、次子世纶、四子世骥,以四子诰封一品夫人;副室王氏,生第五子世騋,以子诰赠宜人、以夫貤封正一品夫人;副室张氏,生子第六子世骠、第八子世范,以子累赠正一品夫人;副室林氏,生第七子世骅,以子诰赠宜人;副室连氏,第五子世騋慈母(类似养母)。其八子情况如下,均系截至清康熙五十四年修谱时情况:

长子世泽,出继其长兄肇科为嗣,因功授副将,殉节。有六子,四孙、一曾孙。长子士登为晋江县学贡生,次子为广东顺德营把总,三子为广东提标中军把总,四子、六子太学生,五子恩贡生。

次子世纶,截至修谱时,官总督淮扬等处漕运、加二级。有十子、八孙。长子、五子现任御前侍卫,次子、三子现为岁贡生。

三子世骝,施琅嫡子,以父职荫员外郎。有三子、五孙。次子为儒学生员,三子外委都司。

四子世骥,现任广东廉州府知府。有八子、十二孙(信息不全)。长子、次子、三子、七子均为国学生,五子恩授广东新会贡生,出继世骥母黄夫人侄黄存谊。其六子、八子族谱缺。

五子世騋,内阁中书,候补同知,诰封奉政大夫,奉旨留闽主持宗祧特祠圣庙,意即主祀宗庙。有十子、十七孙。长子、八子、十子国学生,次子士常乙酉科中式武举人第二十名,三子、四子、六子、七子岁贡生。

六子世骠,现任提督福建全省提督水师军务,统辖澎台水陆官兵左都督,前提督广东全省军务。有七子、二孙。长子现任江西南昌府同知,次子现任乾清门三等侍卫,三子、四子均为国学生,五子候恩荫生、补员外郎。

七子世骅,现任江南镇江府同知。有八子、一孙。

八子世范,现袭靖海侯,代管佐领。有一子。靖海侯爵位一直承袭十三任。

所以,施琅后代人丁兴盛,其八子多有建树。截至到清康熙五十四年,施琅已有八子、五十三孙、四十九曾孙、一玄孙,其时,施琅次子世纶、四子世骥、六子世骠、七子世骅、八子世范均健在。

6

自古以来人们对施琅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收复台湾,促进国家统一的大功臣;还有人认为他是见风使舵,忘恩负义的投敌者;更有人认为他是审时度势、识时务的俊杰。事实上,这三者评价合而为一,就是施琅戏剧性的一生。笔者认为,要想知道他后代们的状况得先解他的一生。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部下的一名将领,他性情豪爽、不拘一格,颇有军事才能。起初随郑芝龙降清,后又加入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战斗。这时他大显身手,多次协助郑成功击败清军。郑成功非常重视他,视他为得力助手。然而获得战功后的施琅恃宠而骄,不但飞扬跋扈,还公然违背郑成功的命令。郑成功岂能容他如此恣意妄为?曾德事件后便下达密令逮捕他的父兄,而施琅则逃至大陆再一次降于大清。郑成功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杀其父兄。从此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投降大清后,施琅被冷落了一段时间,但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终于被康熙重用。后来他不负众望,收复台湾。这一壮举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对立的局面,更为清王朝的大一统作出了卓越贡献。康熙帝十分欣喜,不仅册封他为靖海侯,就连他的子嗣后代也一并加官封赏。

施琅共有8个儿子,其中以次子施世纶和六子施世骠最有作为,此二人一文一武深得康熙帝重用。笔者暂且先不论功绩,还是以长幼顺序来满足标题中对这八兄弟结局的好奇。

长子施世泽被施琅过继到亡兄施肇科一脉,并授部郎一职。但于三藩之乱时,被郑经的军队俘走。郑经为了招降他,以高官为诱,但他坚决不从。后来施世泽趁机逃离,还不忘向清军报告郑经军队的状况。与此同时,他立即赶回家乡召集了上千名施氏族人,并带领他们趁着黑夜袭击了郑经的营地,结果郑军惊恐而逃,其大将郭左镇被诛杀。袭击胜利后,他被提拔为副将。然而在后来的战斗中,他再次被郑经俘获。起初郑经仍不想杀他,还给了他一个闲职。于是他静观其变,寻找机会刺杀郑经。只可惜郑经发现了他的计谋,立即将他斩杀。

次子施世纶,算是施琅儿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一生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一心为民。他曾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在民间也有“施青天”的称谓。清朝著名通俗小说《施公案》,就是以施世纶为原型展开的。他最终官至漕运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可谓“誉望所归”。

三子施世骝,曾经荫授员外郎,只可惜英年早逝。四子施世骥,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其父施琅赴福建攻战台湾,虽然他没有在前线作战,但他将军队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条,使施琅没有后顾之忧。收复台湾后,他被任命为广东廉州知府。五子施世騋虽出身将门,却擅长诗歌文章。从17岁开始,他便随施琅收复台湾。不过比起打仗他更喜欢文学,著名的《东园诗集》就是他的代表作。台功后他被诰封为“奉政大夫”,并奉旨留在福建主持祭祀宗祧。

六子施世骠与其父施琅一样,擅长军事。他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就表现出其非凡的胆识。到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随康熙远征噶尔丹,屡建战功,深得康熙青睐。他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在治理方面也所成就。他曾担任广东陆路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等多职。在担任广东提督期间,他绘制了南海、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的海图,并竖立的界牌,明确了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国土。

七子施世骅“吏才敏练”,被授于润州郡佐。八子施世范起初没有担任任何官职,但施琅去世后将靖海侯爵位传给了他。他的子嗣世代继承爵位直到清朝灭亡。总而言之,施琅的八个儿子都混得风生水起,他的子嗣更是延续至今,近些年还有不少人自称是他的后裔。

7

施琅是清朝击败台湾郑氏集团实现国家统一的英雄。

对于施琅的评价,存在着两极分化。

  1. 站在大汉族主义的角度,施琅给满清集团当走狗,打败了明朝最后一个据点台湾,是和吴三桂尚可喜一样的大汉奸。

  2. 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施琅实现了祖国统一,让海峡两岸合为一体,是民族英雄。

对于施琅的态度,我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民族英雄说,虽然我也是专业的情黑,但对于施琅真的恨不起来。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1,施琅和郑成功的个人恩怨,我认为错不在施琅,而在郑成功。

施琅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一开始施琅是郑芝龙的部将,郑芝龙投靠满清后,他没有跟随,而是继续追随郑成功搞复辟明朝的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施琅大节无亏,道德上无可指摘。

施琅后来因小事得罪郑成功,郑成功就杀了施琅全家,施琅只好投靠清廷,希望能够为父母兄弟报仇。所以施琅本来就不是郑成功嫡系,所以受到排挤投靠清廷完全是无奈之举。

顺带说一下,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身上有很多让人很不解的奇怪习惯,其中一个就是喜欢满门抄斩。比如郑成功长子郑经和四弟的乳母私通昭娘生下孩子郑克臧,郑成功就要杀死郑经、杀死昭娘、杀死郑经的母亲、当然郑经的孩子郑克臧也不例外。郑成功发起狠来,连自己都要杀,真是太可怕了。

郑成功之死也很奇怪,因为派人去杀郑经,部将阳奉阴违,郑成功觉得无颜去见死去的隆武帝,抓破脸皮而死。看完这段记载,真让人五味杂陈,很不舒服。

郑成功的故事有没有经过篡改?这已经是无法求解的方程了。

2,施琅为官为将,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免不了和清廷大部分官员一样残暴虐民。

首先说施琅作为明郑降将,带着原罪归附清廷,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一直做到总兵提督,实属不易。

在征讨台湾的过程中,施琅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前往兴化平海卫训练军队。澎湖一战,共毙伤郑军官兵1.2万人,俘获5000余人,己方伤亡仅有2000余。郑氏集团的水军体系中,施琅是最后的名将。

康熙得到台湾后,受限于少数民族那种鼠目寸光的世界观,一度决定放弃台湾,在施琅等人的强烈建议下,清朝才在台湾设立政府机构,对台湾实施有效统治。

不过,施琅对台湾的态度,也不必康熙等人强多少。在施琅的观念里,对台湾实施军事占领,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台湾岛成为海盗的基地,而不是把台湾当做中华版图进行经营治理。这种思想指导下,施琅严格限制广州福建等地的人移民台湾,这和清廷的“闯关东”的态度极其相似。

施琅极其后人,认为台湾人是明郑遗老遗少,必定不忠诚于清廷,因此对他们征收重税。施琅夺走了台湾大部分土地,收取"施侯大租"。对无田无地的渔民也是百般盘剥,肆意压榨。

3,施琅的后人,主要是8个儿子,都是一般的官宦子弟。

  1. 长子施世泽,又名世鬃,继给其亡兄施肇科为嗣,"候授部郎"。
  2. 次子施世纶,清官,"以廉名第一达主知",时任江宁(今南京)知府。
  3. 三子施世骝,"候授部郎","有政声"。
  4. 四子施世骥,1680年(康熙十九年)先于施琅从京城返回福建,时年二十。次年,施琅赴厦门上任后,他即奉父命"备器械,输糗粮",协助施琅准备东征。两年后他从征澎台,立有战功。
  5. 五子施世騋,"以贰守主曹职铨,耽文章诸翰",时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 六子施世骠,"娴将略,有父风",随父统台"历建勋绩",时任济南参将。
  6. 七子施世骅,"吏才敏练",授润州(今镇江)郡佐,时亦随父在福建水师提督任所。
  7. 八子施世范,没有官职。


施琅的第二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被人称作“施青天”。后来的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了《施公案》,是中国十大公案小说之一。施世纶也和包拯、海瑞、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清官”。

8

施琅是福建是泉州人,年轻的时候因为文化学得不好就弃文从武,后来成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所以施琅是当过海盗的。后来郑芝龙投降清朝,施琅就离开了郑芝龙,跟着郑成功反抗清朝。

再后来,郑成功的一个属下因为得罪了施琅,施琅就设计杀了那个人,可是这样就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一气之下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施琅则为了躲避郑成功的杀害,带着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清朝。康熙皇帝得到施琅之后很重用他,施琅也投桃报李,帮助清朝收复了台湾,被康熙皇帝封为靖海侯,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施琅一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从小就被过继给施琅被杀的哥哥为子。施琅投降清朝后,施世泽留在泉州生活,后来吴三桂起兵造反,攻打泉州,施世泽被俘虏,全家被吴三桂杀害。

次子施世纶还算比较有成就,他因父荫被任命为泰州知府,后来又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漕运总督。施世泽因勤于政事,操劳过度,在担任漕运总督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64岁。施世泽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深受老百姓爱戴,在民间有施青天的美誉。

三子施世骝跟随施琅出征过台澎列岛,因功成为候补员外郎,23岁的时候因病早逝。

四子施世骥能文能武,因为在收复台湾之战中有功,被当做文官封为廉州知府。在任职期间施世骥办官月,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深受百姓爱戴,58岁的时候在任上病逝。

五子施世騋十七岁的时候就跟随施琅出征台湾,屡立战功,战后被封为内阁中书候补同知。台湾收复后,施世騋跟随施琅一起坐镇厦门,47岁的时候去世。

六子施世骠也因为攻台有功被封为将军,后来还跟随康熙皇帝出征葛尔丹,杀敌无数。康熙五十一年,施世骠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做到施琅曾今做过的官职,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后来施世骠奉命平定厦门叛乱,在行军途中病逝,享年56岁。

七子施世骅在施琅收复台湾后,也跟随父亲一起镇守厦门,没做过什么大官,平淡一生。

八子施世范被施琅指定为靖海侯爵位的继承人,61岁的时候去世。

总体来说,施琅的儿子们都还不错,父子七人都为清朝做了不少事,也算是满门忠烈。施琅在收复台湾后为台湾的建设出力不少,功劳很大,但是现在台当局将他与吴三桂一起列为卖国贼,对他的评价也以负面为主,实在让人感到不解。

9

明末清初的时候,施琅在反清和降清之间反复不断。最后因为收复台湾有功,而被封为靖海侯。

那么,施琅为什么会反复不断呢?他那样做,清朝稳定局势以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呢?

(施琅剧照)

客观来说,施琅的反复无常,实际上很多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比如一开始降清后,施琅本来是打算踏踏实实干,争取未来能出头的。但当时他的领导李成栋对南方将领心怀歧视,施琅那时很难施展出自己的才能。

后来李成栋反了,施琅又遭奸人暗算,历尽千辛万苦,才投身到郑成功的麾下。在施琅最落魄的时候,是郑成功接纳了他,并且还对他委以重任。从某个层面来说,郑成功对施琅可是有大恩的。

但施琅却是心高气傲的主,才打了几场胜仗,就不把郑成功放在眼里了。甚至于在1652年,施琅还公然抗命,杀了郑氏的一员旧将。郑成功忍无可忍,把施琅全家抓起来,一并处决了。

有人说,施琅全家被杀,选择降清反郑并不是他的错。但假如施琅平时没有那么嚣张,又怎么会酿成这一出惨剧呢?

施琅降清之后,倒是变得一心一意地想报仇。1662年,郑成功病逝之后,施琅就曾提出要踏平台湾,血洗郑氏。但由于当时三藩不太平,施琅的报仇计划,一直到1683年才正式得以实施。

事情过去了很多年,施琅的心态早就变了。最开始的几年,施琅的脑子里全是血洗郑氏,一个不留的场面。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施琅也明白,人死不能复生,血洗啥的根本没用。只有建功立业,福泽子孙才是硬道理。

因此在与郑军的战争中,施琅搞了一个和谈与武力并继的方式。入台之后,施琅不仅没有大开杀戒,甚至还专门去祭了郑成功的庙。

(郑成功剧照)

战事平定后,施琅被康熙封为靖海侯,他的后代也因此沾光。

施琅一共有8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本来是在福建做生意的。但在1673年,郑军攻克了泉州,施世泽也遭到逮捕。后来施世泽曾一度逃离,并且还率军与郑军作战。但在兵败后,他又一次被郑军俘虏。

二度被捕的施世泽,曾多次谋划活捉郑经,但不幸遭人告发。1680年,施世泽被郑经斩首。

老二施世纶,是清朝非常有名的官员。施世纶曾历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等官职。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处处为民,并且不畏权贵。百姓们称他为“施青天”,康熙也曾赞他是“江南第一清官”。

老三施世骝,他曾在1682年跟随施琅一起参与攻打郑军的计划。但在第二年就去世了,死时年仅23岁。

(康熙剧照)

四子施世骥,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在施琅准备攻打台湾的筹备阶段,施世骥负责“备器械,输糗粮”,把所有的后勤工作办得井井有条。在战争打响后,他也在澎台战役中立下了战功。后来他成为了广东廉州知府,鼓励开垦、兴修水利,对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连康熙也对他的政绩赞誉有加。

五子施世騋,是一位文采出众的人。他所著的《东园诗集》,在当时颇为有名。施世騋一直追随在施琅身边,直到他去世。他也是施琅的众多儿子中,陪伴父亲最久的一个。

老六施世骠,史书评价他“娴将略,有父风”。在跟随父亲征讨澎台时,尽管他只有17岁,但却凭沉稳勇敢使一众官兵颇为服气。到了后来,施世骠果然成为了清廷的一员大将,带兵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曾先后出任浙江定海镇总兵、广东陆路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等要职,直到在军中去世。

老七施世骅,史书评价他“吏才敏练”。他曾出任过润州郡佐,后来也曾追随父亲,官职相对较低。

老八施世范,由于出生时间太靠后,他并没有立功当官。但值得一提的是,施琅靖海侯的爵位,却是被他继承了。

靖海侯的爵位一共传承了十三代,最后一代名叫施普泽,他在1906年袭封。

由此可见,清廷对施家还是比较信任的,一直给予他们极大的尊敬,没有打击过他们。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10

作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施琅与郑成功的待遇是不同的。一者,施琅受到极端民族主义者地攻击;二者,施琅属于中国内部战争,其性质也很难和郑成功的反侵略反殖民相比。

(1)施琅是正常的统一大臣,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称其为民族英雄,以利于尽快洗掉民族耻辱

提问者的这个问题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台厦作为郑经治理下的残明之地,在当时已经复明无望,郑经又无大志大才,只能作为地方割据政权存在。

他的存在对中国整体利益反而是一种伤害,因此,施琅收复台湾是有功于中国的。

从后来者看,施琅的作为符合历史趋势,符合整体利益。自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后,作为统一政权的明朝就消失了。

日后南明政权除了有三五年的较为有利的形势外,基本都是不断地被灭亡与逃跑中,根本无法形成稳定的统治,且四分五裂,根本无法代表明朝,充其量仅是割据政权。

统一就是比割据好。

(2)施琅及其八子都挺好

施琅被奉为静海侯,世袭十三代,可以说属于台湾长盛大家族,虽然有人说其统治比较腐败,但问题是在清廷下腐也是为了自保。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哪个大家族不那样。只要不带着历史有色眼镜,就可以中立看待。照有色眼镜者看来,郑成功的问题其实也不少。如果所有事情都看细节,那历史上就没有好人了。

对于施琅的儿子们来说,其次子和八子比较出色。

次子(因为施琅的长子被过继,所以施世纶才是长子)施世纶是清代戏曲,评书、评弹、二人转等曲种经常表演的项目。《施公案》说的就是他,由此可见民间对他的喜爱。同时,施世纶也是施琅八子中仕途最好的,曾任过漕运总督。

八子继承施琅的静海侯爵位,但无实职。属于有名无权,安享生活一类玩。

总之,除了被过继的长子被郑经杀死外,其余七子和其他在清朝的权势家族没什么两样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