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暴发的原因在于秦赵争夺韩国上党郡。时间在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因为韩国根本无力保卫上党郡。太守于是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国。史记: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赵成王得知非常高兴,但也询问了他人的意见。平阳君赵豹反对接受,认为这是韩国祸水东移。秦国负出辛劳,得到好处的却是我们赵国。秦国岂能甘心?再者秦国秦国利用牛田的水道运粮蚕食韩国,用最好的战车奋力作战,分割韩国的土地,它的政令已经施行,不能和它为敌,一定不要接受。赵成王讲:如今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一年半载也得不到一座城。现在人家把十七座城邑当礼物送给我国,这可是大利呀!史记: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可见赵王还是想接受上党郡的。接着赵王又召见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告诉他们上党郡的事。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孝成王说:“好。”于是派赵胜去接受土地。赵国于是发兵占领上党。廉颇领兵进驻长平。史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首先来说下赵国该不该接受上党郡。,我认为赵国接受上党郡是没有错的。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赵王、平原君赵胜等人所说的十七座城是大利,征战一年都未必能得一城。赵国一共有四个郡,得一郡十七城。赵国得十七城实力必然大振。
第二秦国一旦得到上党郡,可以直扑赵国首都邯郸。上党距离邯郸不过百里。这是战略要地,是赵国的门户。秦军一天就能兵临邯郸城下。史记: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后来秦国在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直接进攻赵国邯郸。
第三赵国不接受上党郡,秦国一旦拿下上党郡就不会攻打赵国了吗?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跟秦国抗衡的,秦赵必有一战。
公元前262年廉颇率军来到长平。公元前261秦军攻下韩国的缑氏、蔺两地,赵军没有动。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下上党郡,百姓跑到赵国去了。廉颇在长平接收韩民。史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公元前260年四月—七月廉颇数败于秦军,这时秦军主帅还不是白起。赵王数次让廉颇出战,因为数十万大军的吃用,赵国负担不起。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
赵王只能让赵括代替廉颇,并非完全是因为秦国反间计而是赵国撑不起了。结果大家都知道,赵括败了。至于赵母所说的赵适不适合带兵那不过是为是保全家族。当时有一些赵国大臣也认为赵国即将失败。
双方国力悬殊:
廉颇虽然是名将但也数败于秦军。不得已坚守不战。即使没有所谓的秦国反间计,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赵国粮草供应也撑不住。所以赵王数次下令让廉颇出战击退秦军。赵括为将后主动出击,他也只能是主动出击。如果他还像廉颇那样坚守不战,那就没有意义了。秦军因此在长平包围40万赵军。秦昭王马上亲临河内督战,下诏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为激发士气下令所有立功者赏赐民爵一级。同时集中国内所有大牲畜运力向前线运送粮饷,倾全国之力与赵国作战。史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而赵国却无力支援长平赵军。四十万人断粮还坚持四十六天,可见赵军也是顽强抵抗。
长平之战时赵国已经无法供应大军粮草,向齐国借粮,但齐王不给。史记: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而秦国虽然也艰难,但总也比赵国要好。秦国在长平大胜后还有力量进攻邯郸,说明其粮草还是能继续供应。秦赵邯郸之战又打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独食难肥:
赵国跟秦国交战,并没有联络交好于各国以为援。长平之战大败后,赵王才割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跟魏国订立盟约。把灵丘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这些事情在接受上党郡时就应该做的事情。后来秦国包围赵国邯郸。情况危急时赵王才派人向楚魏求救。本来上党郡一旦让秦国占领,秦国以后也是能直接进攻魏国。这本来是劝说魏国很好的理由,再者魏国跟秦国也是百年世仇。而楚国跟秦国也是世仇。当时要是派人联络未必不能成。如果能劝说魏楚趁秦国主力尽在长平,让他们趁机收复失地也未必不可行。后来毛遂就是拿楚秦世仇来劝说楚王。史记: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外交失误:
一开始赵军跟秦军交战不利。赵王召见楼昌与虞卿说:“我军在战场上不能取胜,都尉也阵亡了,我要卷甲赴敌与秦军决战,你们看怎么样?”楼昌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和谈主动权的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是要击败赵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呢?”赵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要击败赵军。”所以说赵国向秦国求和是错误的。秦国已经举国之力跟赵国开战,没有得到好处岂肯罢休。虞卿献策:联合魏楚以逼迫秦国议和。只要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这样,与秦和谈才能进行。”赵王没有采纳虞卿的主张,反而派人去跟秦国议和。史记: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
赵王又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到秦国求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你认为这事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天下诸侯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把郑朱来秦一事大肆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一见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援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援救大王,那么和谈就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来秦求和一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派来祝贺秦国获胜的使臣们看,不肯和谈。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于是邯郸被围困,遭到天下人耻笑。史记: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所以说即使赵括不取代廉颇。再继续坚守下去,先倒下的必然是赵国。从一些史料来看赵括虽然败了,但依然重创了秦军。长平之战后秦王想趁机攻打邯郸。白起劝谏讲:虽然我们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我军的死伤也过半,国家府库一空。史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有人可能说因为白起想到灭赵的话,赵国人很有可能效仿上党郡纷纷投燕、齐、楚。所以白起夸大了秦军的损失。我认为则不是,秦王还没有傻到只听白起一人之言。历来战争在战后都会统计减师和首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