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光是混合光,由多种颜色的可见光混合而成

光其实属于电磁波,我们人眼能感知的电磁波叫做可见光,绝大部分人眼睛能感知的电磁波波长范围在400~760nm之间。据说有极小数人的眼睛可以感知更宽的电磁波,可以感知的波长大约在380~780nm之间。

可见光的颜色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电磁波会引起人眼睛不同的颜色感觉。红、橙、黄、绿、青、蓝、紫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七种颜色。红光波长为770~622nm,橙光波长为622~597nm,黄光波长为597~577nm,绿光波长为577~492nm,青、蓝光波长为492~455nm,紫光波长为455~390nm;

两种或者多种颜色混在一起又会得出不同的颜色来,比如绿色再加一些黄色,我们就会看到黄绿色的效果了,白色光由红、蓝、绿三种颜色混合得到。多种颜色的光混合,它们波长不会叠加,也不会变化,只会引起我们睛睛的感觉不一样,就是因为人类的视觉系统能够感知各种颜色混合的效果,才有了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

欢迎关注@电子产品设计方案,一起享受分享与学习的乐趣!关注我,成为朋友,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 记得点赞和评论哦!非常感谢!

最佳贡献者
2

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在现代彩色电视中,就是利用三色合成各种颜色,你说的红黄两色是合不成白色光的。

大家都知道太阳光可以用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颜色光具有不同的光谱波长,从左到右是红色光光波最长,紫色光光波最短,光谱合成并不改变光波波长。

3

人们对光和颜色的认识,始于牛顿的色散实验。牛顿的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同时,也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

因为光具有波粒二相性(粒子的特性与问题无关,就不讨论了),在太阳光光谱中,不同颜色的光,其波长不同,频率是逐渐增大的,波长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某两种相对应颜色的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成为白光,那么这两种色光就称为互补色光。当两个色光混合成白色光时,则将这两个色光的主波长定义为互补波长,在自然界中,每一种颜色的光都有其主波长,基本上可以找到与之相应的互补波长和补色。如红对青,橙对青蓝,黄对蓝,绿对紫。

何谓复合光、单色光、可见光。复合光:由不同单色光组成的光;可见光:人的眼睛所能感觉到的波长范围为400-750 nm的光; 单色光:处于某一波长的光。将两种合适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若形成白光,则称为互补色光。白光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光,它可以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也可以二种互补色光复合得到。

物质的颜色决定于物质对有色光的吸收情况。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定律叫朗伯---比尔定律,又称为光吸收定律。当一束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如下图

摩尔吸光系数K的意义: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和吸收层厚度为1cm时,吸光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度。K值大小受入射光的波长、吸光物质的性质、溶剂、温度、溶液的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即物质对光的吸收情况与光的波长、吸光物质的性质、溶剂的种类、温度的高低、溶液的组成等因素有关。

研究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主要用于鉴别或鉴定物质。如红外吸收光谱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紫外吸收光谱(波长范围200~400 nm)可用于物质结构鉴定。可见吸收光谱(波长范围400~750 nm)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当一束白光通过某溶液时,如果溶液对各种颜色的光均不吸收,则容液是无色的;如果溶液只吸收了白光中一部分波长的光,而其余的光都透过溶液,溶液呈现出吸收光的互补色光的颜色,CuSO4 溶液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CuSO4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黄色光而呈现蓝色。

补色律。 (λ1-565.52) ×(497.78-λ2)=233.02。式中λ1λ2是互补色的波长,单位用纳米(nm)。当两个补色光波同时作用眼睛时,有时并不能得到无彩色(白色)的视觉,这时需要调整两色的刺激强度,使它们之间达到适当的比例。

物质呈现互补色光的颜色,是由于物质的结构不同,电子所处的能级不同,其吸收光的波长也不同。这是物质对光选择吸收原理。

再说人的色觉原理。在人的视网膜上分布有对红、绿和蓝三种光线的波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感光色素,当不同波长的光线进入人眼时,可引起敏感波长与之对应的或相近的视锥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兴奋的共同作用使大脑产生相应的色觉。若三种视锥细胞受到同等程度的刺激,则产生白色色觉。

每种视锥体细胞的色素在光照射下会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反射另一些波长的光。颜色是被吸收的各种波长的光由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综合加工”而得到的结论。在吸收之前,各种颜色光的波长和频率都没有发生改变。

人类在观察颜色的时候,补色还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的疲劳程度或曰错觉有关。当人们注视色彩的时候,视觉范围内的各种颜色的光都会刺激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而产生所看到的色彩;但是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长时间受到同种色光刺激,会产生疲劳现象,形成补色。

另外,环境色和物体色的对比度,也会产生补色而引起物体颜色的变化。举例。将洋红色与绿色并列,会显示出洋红色的更红、绿色的更绿。由于颜色对比使得每种颜色在自己的周围产生与自身颜色色相相反的对立色实际上并不存在,这叫视觉上的错觉补色。举例,单独看黑色和白色,不显得白的很白、黑的很黑,如果将黑白两色放在一起,就会显得白的很白、黑的很黑。

综上所述,人看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视网膜上的细胞和大脑视觉中枢对各种不同的颜色光进行“加减乘除”形成的,也可以是视觉疲劳或者视觉错误产生的。互补色光混合产生白光也不例外,在到达视网膜前各种颜色的光并没有改变其波长或频率。

4

白光属于混合光,大自然中的太阳光是我们见到的最标准的白光。

作为人工光源的LED,频谱很窄属于单色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芯片能直接发出全频谱的白光。

现在用LED获得白光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最常见的用黄色荧光粉点在蓝色芯片上激发出的白光。

这种荧光粉在蓝光的激发下可发出可见光的全部色谱,但和平坦的太阳光谱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它一般会有两个峰值,一是基础蓝峰,二是红绿结合峰。

另外一种就是用红綠蓝三种LED组成的白光,

我们平时用的LED大屏幕和一些专用灯具都是这种模式。它的特点是存在红绿蓝三个尖峰

具体到题主讲的三基色以外的频段,本身就存在一些交集,只是强度较弱呈凹状而已。并没有新的频谱产生。

由此可见无论用哪种方式获得的白光,都存在一定的先天缺?,这也是白光LED灯具珠的显色指数达不到100的原因。以上是我的回答。

欢迎评论,转发、点赞!

5

成分多了,但各自的不变。红橙黄绿蓝靛紫,从左至右波长变短,频率变高。红光波长长,更易发生衍射。紫光频率高,能量大,穿透能力强。紫外线能杀菌的原因就是其能穿越微生物表层,损伤内部结构。当然紫外线也会损伤人体细胞,夏天、高原等地方需要注意防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