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2020-08-12 10:01阅读(73)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前不久报名学习,老师给每个人编了号,我看了看,我是250号。刚开始看到这数字,心想怎么这么巧?后来一想总要有一个

1

前不久报名学习,老师给每个人编了号,我看了看,我是250号。刚开始看到这数字,心想怎么这么巧?


后来一想总要有一个人是250,为什么不是我呢?就默默地将编号改成了250+网名的格式。心里思忖着只要我不说,静悄悄地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群里不一会儿却因这个250热闹了起来。有人建议说怎么没有避开这个数字,有人建议换成2500,或换成25000……

250,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是怎样的不堪或不吉利?我很好奇,百度了下:


原来“二百五”是指说话做事傻里傻气,莽撞,好出洋相的人。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憨包一个。

憨就憨吧,也没什么,看来我这250心里,“二百五”是当定了。

这么多数字,为什么只有二百五成了骂人的代名词?虽然有书君觉得名字只是一个代名词,当当250也没什么,心中还是有疑惑的。


为此有书君追本溯源,想一探真相,当得知其来历后,再也不愿当250了。

为什么呢,且看两个故事:

一、瓜分黄金250两的历史渊源: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六国帅印的苏秦竟然被人暗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铁定的军事纪律,谁有这样的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让齐王大怒。


为了替苏秦报仇,他让人割下苏秦的头,挂在城门上,并贴了悬赏广告。说苏秦是内奸,杀得好,为了惩奸扬忠,决定悬赏千两黄金,望杀人英雄前来领赏。


告示一贴出,就有四个人来邀功,坚持说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问千两黄金他们怎么分,他们说每人250。这下齐王火了,怒喝:“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砍了”。

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民间传说:

在科举时代,有一考试多年的秀才,从十七八岁开始科考,考到结了婚,考到生了孩子,考到有了两个孩子。


当一个孩子五六岁,另一个孩子七八岁时,还是没考上举人。心想不能误了孩子,家中又不是太宽裕。于是决定不考了,自己教孩子。


他给他的这两个孩子大的取名叫成事,小的取名叫败事。

有一天,他要出门了。于是给两个孩子布置了作业。要求成事写300遍,败事写200遍。回来后,他检查作业。


发现成事只完成了250,而败事也完成了250。于是感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啊!

后来发展到现在,当一个人做事不能恰如其分,还带来坏影响时,就会说他是一个“二百五”,因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看来这个“二百五”当不得,有书君再大度,也不能拿自己名声说事。于是在群里郑重申明:我不是250,我是2500。


后来细思极恐,还是觉得不妙,于是向助教申请退出进阶班群,留了一级到了基础班。重新分号时没想到是150,群里不足200人。看着这个150,有书君哑然失笑,还好,总比“二百五”好多了!

这个250,虽是一个代号,能避就避吧,免得带来心理阴影。


不是有个心里暗示效应么,如果久而久之真成了“二百五”,那就真成了罪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2

二百五是一句骂人的话,这是举国周知的,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百五指的是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好出洋相的人都有可能获此“殊荣”,从这点来看,二百五虽不是什么褒义词,但贬义的成分不算太重。

二百五的历史并不悠久,《说文》、《尔雅》、《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等全都无载,《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也很简略,不知出处。

而关于二百五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各自有各自的趣味性。

战国苏秦的故事

苏秦是战国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列国合纵抗秦而受到各国国君赏识,领六国相印,权势可谓一时无两。

所谓树大招风,苏秦在齐国活动的时候,遭遇刺客袭击,重伤而亡。

明目张胆在齐国杀人,这是对齐国的蔑视,齐王很生气,但他却没有下令捉拿凶手,而是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挂在城门口,张榜公示苏秦是内奸,死有余辜,齐王要奖励出手的义士千金。

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来领赏,四人都一口咬定苏秦就是自己杀的,于是他们被带到齐王面前。齐王问他们千两黄金怎么分,四人还高兴得回答四人平分,每人二百五。

齐王毛了,怒喝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被用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老秀才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可是始终不曾中举,最后终于放弃了,开始培养下一代。

老秀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成事,小儿子叫败事,老秀才此后的主要事务就是教他们,指望他们能够考上。

一天,秀才要出门,吩咐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结果秀才回来之后一问,发现两个儿子都只写了二百五十个,于是感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银两的故事

据说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3

话说一个秀才,年近四十,才金榜题名,然后娶得一妻,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取名老大为成事,老二为败事,一日老秀才出门,出门之前教了两个儿子各一个字,老大的字难让写他写300遍,老二的字简单让他写200遍,然后老秀才就出门了。

过了一天,老秀才回到家,检查作业,老大成事写了不到三百字,老二败事写了超过二百字,一数,都是二百五十个字,老秀才说:成事三百不足,败事二百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自此,二百五就流传了下来,形容头脑有问题。

4

有书君有一次去商场买东西,看到收银员为一位四十岁左右的顾客打好小票,装好物品,说了句:“二百五。”


那位顾客把装好的东西往收银员身上一扔,气势汹汹地说:“我来这儿是消费的,不是找气受的,谁二百五,你才百五呢!”


收银员冏得满脸通红,嗫嚅着说:“我,我只是报出了你买东西的价钱,生这么大气,干嘛!”


“报价钱?分明骂人嘛!这东西我不要了!”顾客说完,扬长而去。


有书君觉得好奇怪,就因为一句二百五,精心挑选的东西都不要了,怒怼收银员,失了风度不说,还装了一肚子气回去。


这是怎么回事,二百五果真是骂人吗?带着满腹孤疑,我查了一下词典:


二百五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或是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


原来如此,怪不得那位顾客勃然大怒。二百五分明是一个数字,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有书君问了问单位几位老同事,他们分别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老张是个历史通,他说这个250和一个历史故事有关:


01、瓜分千金黄铜的历史故事


话说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是个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这个说客可了不得,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四海游说,佩上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印。


那可是八面威风,闻名于列国,但也与许多人结下了“梁子”,那些人在暗中使坏,有一天,他在齐国被仇人杀害了。


齐王怒气冲冲,非要找出凶手替苏秦报仇雪恨。可凶手也不是吃素的,没那么好找到,于是齐王心生一计。


把苏秦尸体车裂于市,并命令官员们到处张贴榜文:“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的人是功臣,奖黄铜千斤,望来领赏。”


榜文贴出不久,4个愣头青自荐称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一看便知4人是冲着黄铜来的,就说:“冒充可是欺君死罪。”


4个人一口咬定是自己亲手干的,说完还描述起细节来。


齐王说:“那一千斤黄铜给谁呢?”4个人商量了一会儿:“大王,这1000斤黄铜,我们可以四个人平分呀!”


齐王说:“那好吧,那这1000斤黄铜,平均分成四份,你们一人得多少呀?”四人异口同声道:“一人二百五。”


齐王厉声大喝道:“来人,把这4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老张绘声绘色说完历史故事,还不忘作了一番点评:这四个人做事不计后果,连状况都没搞清,没有杀人也自称杀了人,冒充替天行道的好汉,自投罗网,丢了卿卿性命!


这不是傻子吗?这历史故事流传至今,二百五也就成了傻子的代名词了!


02、推牌九抓毙十的说法


平叔是个乐天派,好玩一手牌九,他接着老张的话茬说:“老张,你的故事不无道理,但是我从别处听说了另外一种说法,250和牌九里的毙十相关。”


玩牌九时,每人抓两张牌,组合成九则是大牌会赢,如果组合为10,就是“毙十”了,属于最小的牌了,四和六合成“毙十”,四在牌九里是“二板”,六在牌九里是“幺五”,两张牌合称“二板五”。


这“二板五”在乡下农村普通话不标准,说秃噜了就成了“二百五”。


这推牌九每次都推到毙十,那可不是输定了吗?输了钱还帮别人数钱呢,这不是傻不拉几的二百五么?


阿香是个爱看书的女文艺青年,她莞尔一笑说:“平叔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啊,我在书上也看到一个关于二百五的传说,我觉得比较有说服力哦,且听我娓娓道来。”


03、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穷酸秀才,晚年喜得贵子,而且是两个儿子。秀才好卖弄学问,又觉得一生成败已定,给两个儿子取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一天,秀才外出,给两儿子布置了写字的作业,大儿子成事写三百,小儿子败事写二百。并嘱咐妻子在家督促两儿子写字。


晚上,秀才回到家,询问二子功课写得如何,妻子说道:“两个孩子都写了,不过成事没写到300,败事超过了200,都写了250。”


秀才摇摇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啊!”


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这二百五就指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这是斥责办事拙劣,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谁愿意担这恶名呀,二百五可不成了骂人的话了吗?


小李是单位财务人员,他推推眼镜说:“阿香的故事文绉绉的,都讲起二百五的成语故事来了,我听说二百五的来历跟钱有关哦,大家且听我说。”



04、半疯和半吊子的故事


古代每500两银子为一封,250两银子可不就为半封吗?人们通过谐音,骂人“半疯”,嘿嘿,就说成“二百五”了,半疯不傻的可不就是骂人吗?


我还听说,古代铜钱外圆内方,中间有个方孔,用绳子串起来,便于计算与携带,1000文钱为一吊,500文钱为半吊,250半吊的一半,不成吊,也就有不成调,不着调的意思。


那么二百五就成了不着调,智商低,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的人。久而久之,骂人缺心眼,傻冒就直呼“二百五”啦!


听了四位同事,五个有关二百五的来历,觉得每一个都有一定的说服力。


怪不得工资表上,食品价位上,服装店衣服价格,所有的都不会标上250这个数,原来也都是忌讳,避免人看了心里不好受。


看来以后还是离250这个数字远一点,能避则避,免得造成心理暗示,成了傻头傻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那就真是二百五喽!

5

小编的家乡鲁中地区,人们就经常说“二百五”这个词,用来指傻头傻脑,做事一根筋,缺心眼的人。那么“二百五”为什么成了骂人的词呢?它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出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思,小编询问过当地很多的老人;本着求本溯源的原则,小编也翻阅过很多书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民间故事起源。

一个财主家有两个儿子,脑筋都不太清楚,一个叫“成事”,一个叫“败事”财主为了自己的家业能有人继承,就重金聘请西席先生来教导。很多人冲着重金去了,可都被气走了。一个落地老秀才去应聘留下了。教他们写大字,老大的字难,让他写三百遍,老二的字简单,让他写二百遍。等到检查的时候,两人都写了二百五十遍。老秀才就说:成事三百不足,败事二百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连数都数不明白。之后也愤然走人。从此二百五就流传了下来,形容脑筋不清楚的人。

半封银子起源。

古代银子论两,用封纸包银子,每500两银子包一封,250两银子为半封。因为“半封”与“半疯”谐音,有人就以“二百五”,来称呼半傻子,缺心眼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一吊钱是1000个铜板,也就是一千钱。二半吊子钱,也就是250个铜板。后来就以“二百五”,来形容二半吊子,一根筋的人。

战国苏秦起源。

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被人谋杀死于齐国,齐王很恼怒命人捉拿刺客,但是很久没有捉到。后来齐王心生一计,命人割下苏秦首级,悬于城门,贴出布告:“苏秦者,内奸也,杀人者,赏金1000两”。这下有四个人跳了出来,找到齐王来领赏金。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多少分。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后来人们就用二百五来形容财迷心窍、不计后果的人。


对于这个回答,喜欢的点个赞吧,有不同想法的,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6

用“二百五”骂人,本义是说对方在娘胎里只待了250天,分娩时不足月,所以智商欠缺。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受精卵着床到小宝宝呱呱坠地,正常时间是10个月,即300天。那些只怀250天就出生的孩子,属于典型的“早产儿”,身体和大脑发育都逊于普通人,不太容易存活下来。即使活下来了,长大成人了,思维也会比常人慢半拍,显得有些傻,这就是为什么骂人的时候会说人家“二百五”的真正原因。

当然,现在医学先进,早产儿的存活率已经大幅度提升,婴幼儿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理念也空前发达,只怀250天甚至还不足250天的早产儿,出生时虽然比普通孩子瘦小得多,长大后还是有可能在心智上和身体上全面追赶上来的。

查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里面都没有“二百五”一词,说明这句骂人话是民国时代或者建国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流行时间大约与上海和广东人常说的“十三点”差不多。

还有人说,二百五是250文的意思,250文是半吊,所以二百五等同于半吊子。

事实上,一贯铜钱是一千文(实际上只有七八百文),一吊铜钱是一百文(若用清末通行的当十铜元,则一吊只有十枚),半吊即50文,怎么可能是250文呢?

7

还有一种说法:过去朝廷一名大将被人杀害了,这名大将是皇上心腹。于是皇上就派人出了一张告示:谁知道凶手就奖励文银500两。旁边一个人将告示撕下说我知道凶手,另一名看告示的急了,他说我也知道,这银子我俩一人250。朝廷将这两人带去斩了。这250就流传下来了。

8

拼音: èr bǎi wǔ 简拼: ebw

近义词: 傻头傻脑 反义词: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骂人

解释: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谒后语: 半吊子的一半

另一意义:方半瓶醋

【来历传说】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一、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有好几种说法:

二百五的来历(共6则)

1、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2、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3、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4、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5、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有点像我们把硬币包一包,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以后人们也城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6、从前有一个傻瓜,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八两金子很多的,笨蛋。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9

来源于我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这个故事与电视剧《大秦帝国》里那个能说会道的苏秦有关系,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我们这里有座山,山下有个洞叫“鬼谷洞”,据说苏秦、孙膑、庞涓等都是在那个山洞里学习的。

下图拍摄于淄博市淄川区

山东省淄博市是古代齐国的故都,齐国最后被秦始皇所灭。

据说苏秦当时这个国家说说、那个国家道道,最后成了战国时期的“红人”,啥叫战国,说到底都是争夺利益,这苏秦能做到利益平衡?能做到各个国家都满意?不会的,他也是心有所期。

最后的苏秦就跑到齐国去了,也就是我的家乡这里来避难,当时的齐王对苏秦真的挺好,也不知道是哪位竟把苏秦刺杀了,齐王知道后很生气,派出侦探也没有找到凶手,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苏秦的头颅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于城门,还贴了悬赏的告示,告示上写着:苏秦是大内奸,杀他的人是大英雄,请为齐国除害的壮士快快来领赏金千两。

告示刚贴上就跑来四个人,争相说是自己杀了苏秦,要求赏赐。齐王说“你们是不是冒充的?”四个人异口同声都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又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分?”四个人赶紧说“每人二百五。”齐王这时候一拍案几,大声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把脑子有些糊涂的人称之为“二百五”。

下图拍摄于齐国故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古车馆”。

更多回答,请您关注耕读先生

10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我看你们一个个真的是二百五了,连二百五是什么意思都不懂,那就要笑掉大牙啰。我不管二百五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故事,我不知道。就直接从二百五这个数字来解答,二百五,在平时生活当中用来骂人的,就是骂你这个人傻,就是猪,二百五指的是猪,把你这个人当成猪来骂,你知不知道。因为在生活中人们养的猪,达到二百五斤的时侯是刚刚好杀吃,不大不小,猪一般养到这个重量时是最佳出栏的时候,所以平时农村卖猪的时候称猪经常有人笑话,连称都不看,先说句笑话,刚好二百五,大家就一起跟着笑,平时你被人家说你是二百五,就是这个意思,骂你是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