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还是用韩信在狱中自辩来解答。他讲"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那么,要弄清楚韩信之死,恐怕就要精读《史记》第三十二卷巜淮阴侯列传》了。
韩信被奉为“汉初三才",可以说功高盖主。韩信拔魏赵,定燕齐,使刘邦能三分天下有其二,后灭项籍。太史公遂作《淮阴侯列传》。
韩信,淮阴人。为平民时,贫穷,没有好品行。寄人篱下,遭人厌恶。曾在南昌亭长蹭饭数月,亭长妻厌恶,提前做饭,端至内室吃饭。韩信,怒而离去不返。城下钓鱼,遇漂洗老太可怜他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拿饭给他吃数十天。淮阴屠户,令韩信品尝“跨下之辱",众人讥笑其胆小无能。追随项粱无名,追随项羽,屡次献计,项羽皆不采纳。后转投刘邦,受刑将死之时,受滕公赏识。又遇"萧何夜下追韩信"。被刘邦认为大将军。韩信评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用亲信","所经之处,摧残毁灭地方,不得人民,民怨极大"。力劝刘邦与项羽"反其道行之",东进,平三秦。
韩信用疑兵之计,假装在临晋渡河,实际从夏阳渡河,袭安邑。平魏地,擒魏豹,与张耳平赵国、代国。用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之计,出井陉,背靠河水一早晨时间,大破赵军二十万。在泜(Zhi)水岸边生擒赵王歇。
赵王丶成安君,不用李左车之谋败亡,韩信用李左车兵不血刃,降服燕国。韩信用蒯通之谋,突袭齐国,很快打到齐国都临菑。韩信堵潍水上游,用水攻大败龙且,平,俘虏全部楚军。汉四年,平齐求封齐王,刘邦听从张良,册立韩信为齐王。此时,韩信大有与楚丶汉三分天下之势。楚、汉相争,胜败皆在韩信。
武涉替项羽劝韩信反汉,韩信未听从。蒯通用相学之说献言韩信,"人的高贵卑贱在骨骼,忧喜在面色,成败在于决断"。力劝韩信,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未听从。
刘邦用张良计,夺韩信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又以钟离昧言罪韩信,韩信上书"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改封为淮阴侯。后被萧何、吕后骗至宫中所杀,又被诛杀三族。
太史公感叹: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韩信,史上名将,与之相关成语可窥一斑。读完此篇,所感颇多。假若,韩信能如太史公而言,谦让恭顺,能善终吗?史上,功高盖者有几人能得善终。以刘邦逃亡时,丢下其父,踹下其子、其女、其妻,心志何其狠也,韩信之忍能于刘邦之狠匹敌吗?韩信之忍,令其能功成名就。但也因其忍未能听从蒯通之言,死前空叹"天意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以韩信之能,尚未有改,人的命运真是天注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