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还是用韩信在狱中自辩来解答。他讲"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那么,要弄清楚韩信之死,恐怕就要精读《史记》第三十二卷巜淮阴侯列传》了。

韩信被奉为“汉初三才",可以说功高盖主。韩信拔魏赵,定燕齐,使刘邦能三分天下有其二,后灭项籍。太史公遂作《淮阴侯列传》。

韩信,淮阴人。为平民时,贫穷,没有好品行。寄人篱下,遭人厌恶。曾在南昌亭长蹭饭数月,亭长妻厌恶,提前做饭,端至内室吃饭。韩信,怒而离去不返。城下钓鱼,遇漂洗老太可怜他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拿饭给他吃数十天。淮阴屠户,令韩信品尝“跨下之辱",众人讥笑其胆小无能。追随项粱无名,追随项羽,屡次献计,项羽皆不采纳。后转投刘邦,受刑将死之时,受滕公赏识。又遇"萧何夜下追韩信"。被刘邦认为大将军。韩信评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用亲信","所经之处,摧残毁灭地方,不得人民,民怨极大"。力劝刘邦与项羽"反其道行之",东进,平三秦。

韩信用疑兵之计,假装在临晋渡河,实际从夏阳渡河,袭安邑。平魏地,擒魏豹,与张耳平赵国、代国。用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之计,出井陉,背靠河水一早晨时间,大破赵军二十万。在泜(Zhi)水岸边生擒赵王歇。

赵王丶成安君,不用李左车之谋败亡,韩信用李左车兵不血刃,降服燕国。韩信用蒯通之谋,突袭齐国,很快打到齐国都临菑。韩信堵潍水上游,用水攻大败龙且,平,俘虏全部楚军。汉四年,平齐求封齐王,刘邦听从张良,册立韩信为齐王。此时,韩信大有与楚丶汉三分天下之势。楚、汉相争,胜败皆在韩信。

武涉替项羽劝韩信反汉,韩信未听从。蒯通用相学之说献言韩信,"人的高贵卑贱在骨骼,忧喜在面色,成败在于决断"。力劝韩信,与楚、汉三分天下。韩信未听从。

刘邦用张良计,夺韩信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又以钟离昧言罪韩信,韩信上书"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改封为淮阴侯。后被萧何、吕后骗至宫中所杀,又被诛杀三族。

太史公感叹: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韩信,史上名将,与之相关成语可窥一斑。读完此篇,所感颇多。假若,韩信能如太史公而言,谦让恭顺,能善终吗?史上,功高盖者有几人能得善终。以刘邦逃亡时,丢下其父,踹下其子、其女、其妻,心志何其狠也,韩信之忍能于刘邦之狠匹敌吗?韩信之忍,令其能功成名就。但也因其忍未能听从蒯通之言,死前空叹"天意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以韩信之能,尚未有改,人的命运真是天注定吗?

最佳贡献者
2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淮阴侯列传》

从史料看,虽然没有谋反之实,但是韩信和陈豨确实有瓜葛,来往,加之韩信功高震主,持才傲物,最后被谋反罪名诛杀出人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资治通鉴》记载: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不赏之功,略不世出,战无不胜勋冠三杰功高震主。这样的韩信,壮年的刘邦就怕,所以,楚汉战争进入尾声阶段,刘邦就袭夺了韩信的兵权。汉朝刚成立的第一个五年新年刚过完,还没有出正月,汉王就迫不及待的把韩信贬为楚王。后来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刘邦又用陈平之计,“伪游云梦”。韩信不知是计,于是被擒拿,后虽无罪,但被降为淮阴侯!

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侯,是个人都会居常鞅鞅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陈豨反叛,传出韩信可能是长安城的内应的风声时,老年的刘邦(还有两年阳寿)会怎么应对?野心勃勃的吕后会怎么应对?老成谋国的知己萧何会怎么应对?

道路千万条,韩信好像只有死路一条,既然是死路,按什么罪名,自然是胜者的权力!

3

韩信功盖震主,又不加检点,被歹毒吕后加以陷害,难逃一死。

吕后包藏祸心,早有夫君走后改旗易帜之野心。最忧的是韩信,才学超人,以为汉皇除隐患为名,指使萧何假传圣旨,骗入囹圄,利器刺死。连汉高祖也十分震惊,虽存怜悯之心,也毕竟了去一桩心病,也默许了。

事实证明,吕后歹毒实为日后吕家取而代之而所为。吕后几乎把控朝政,以吕姓代刘姓执掌朝庭。靠陈平委屈求全丶王陵憨厚买傻骗过吕后,一待吕后晚年多病自顾不暇之时,联合周勃宫庭哗变,一举铲除吕氏集团。

韩信功大于过,没有造反真凭实据,罪不至死。开国三杰可以剥杀权爵,但不可滥杀。吕后替刘邦杀功勋元老,诚如韩信绝叹:狡兔死丶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已破,我固当烹。

4

黑嫂为您回答。



韩信之死,多少年来为世人所怜惜。原因很简单,韩信对汉朝的建立有功,但事成后,他没能守住自己的富贵,反而被以谋反罪诛杀,不仅杀了他的人,还诛了他的心。

这让世人感觉寒心,所以古往今来,无数人为韩信鸣不平,觉得他死得冤枉,觉得他不该死。

韩信之死,其实早有预兆,他是死于天真、死于狂妄、死于不谋自身。那么他究竟有没有谋反呢?他到底是为什么死的?



一、韩信被诛早有预兆

刘邦出汉中,韩信先克魏,再败代国,军功一点点累积,让世人震惊的军事天才也在一点一点显现。井陉口佯败生擒赵王歇,不费吹灰之力拿下燕国。这样的才能其实已经让人感觉可怕了,他这个时候也有点得意忘形,于是他开始犯毛病,他开始为别人求王,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

刘邦并没有拒绝,照办了。但是,我可以封,你不能要,而且你还是为别人要的,你那么能打仗,还为别人求王,你想干什么?你这么邀买人心是想做什么?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用人和能隐忍,他这时候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他心里已经记下了这笔账。虽然这个时候要忍下来,但是也不能不警告一下,于是刘邦在修武军营突然就夺了韩信和张耳的兵权,这是个多危险的信号啊?可是韩信并没有察觉不对劲,被收兵权后又被派去打齐国,本来是两路人,一路是说客先行,一路是韩信大军紧随,刘邦是想良言加大棒让齐国屈服。齐国也的确害怕了,于是跟说客说准备投降,这时候韩信干了啥?他不管这个,功劳不能让靠嘴皮子的得了,他还得打。

他这么一干,齐国急眼了,当下就活煮了说客,誓死抵抗,项羽还派出龙且带二十万大军帮助齐国。虽然最后仍然被韩信打败,但要知道这场仗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不费一兵就可以让齐国投降的。

韩信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跟刘邦去齐国人太反复了,这样不行,不如封我个假齐王,让我在这里镇着他们。

先是为别人求王,继而为自己求王。人臣大忌,他犯了个遍,刘邦当时就恼了,可是硬忍了下来,但这笔账一定在心里记下了。

天下大定之时,必是韩信就死之日!



二、韩信被诛过程

项羽垓下兵败自杀,刘邦又一次突然袭击夺了韩信兵权,他在怕什么?他怕韩信拥兵造反,可是韩信并不警惕。汉立国,韩信应该保持低调,但同时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他前面的所做所为,还有他的军事天才,导致他注定不能被信任,所以刘邦早晚要动手。

上有所好,必被下面的人知晓,加上韩信有点狂妄,平时人缘不怎么好,也不是刘邦嫡系,所以就有人告他谋反,刘邦骗韩信,带回京城后就夺了王位,降成了淮阴侯,《史记》中也只落了个淮阴侯列传。

贬了不说,还不准回封地,所以刘邦等于是把韩信软禁在京城了。韩信心里有怨气啊!他不服啊!所以难免会阴阳怪气,并且称病不上朝。你心里有怨气,你本事大,但你不能看不起所有人啊,樊哙看见他打招呼,他阴阳怪气的说想不到自己现在沦落到跟樊哙这类人为伍了。

这不是莫名其妙吗?人家跟你打招呼,你这么讽刺人家干啥?樊哙真的那么不堪吗?他是真正的刘邦嫡系,还在沛县时就跟刘邦交好,刘邦私放刑徒躲进深山,樊哙不离不弃,况且他还跟刘邦是挑担,他娶的是刘邦小姨子,也就是吕稚的妹妹吕媭,鸿门宴上誓死保护刘邦。

这么个人,你韩信看不起也可以,但你别说出来啊。所以说他不会做人。而这个时候,又有人告发,说他准备跟陈豨里应外合叛乱。吕雉派萧何骗韩信进宫后,绑到长乐宫钟室活活打死。

韩信一代军事天才,就这么死了。没有给他上诉的机会,也没有给他请律师辩护。韩信临死感叹自己死在了女人手中。

看看,到这个时候,韩信仍然没有醒悟,他还小看吕雉,吕雉那是谁?结识刘邦于微末之时,激励刘邦于颓废之际,背刘邦无法去背之黑锅,杀刘邦无法去杀之功臣,司马迁写《史记》是把她写进本纪中的,等同于皇帝,她是刘邦亲密的战友,绝佳的合作伙伴,你韩信凭什么看不起?你打仗的确是可以,但玩ZZ,他在吕雉跟前就是个小学生。

韩信死前还说了别的话,说我悔不听蒯通之计,导致了今天之祸。看看,他死之前还把曾经给他出过计谋的蒯通给卖了,这简直就是天真到可怜。

韩信大功,竟没能撑过一世告终,定的罪名也是谋反,但他真的谋反了吗?吕雉杀他,刘邦事先知道吗?



三、谋反不谋反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得死

《史记》中写刘邦回来,得知韩信被吕雉所杀后,只用了六个字来表达刘邦的心情。

“上且喜且怜之”。

威武太史公,短短几个字,却如此传神,把刘邦的帝王心术表达得淋漓尽致,心里欢喜,又可怜韩信的一身军事才华,刘邦的心情也是矛盾的。

其实,韩信谋反了吗?刘邦知道韩信没有谋反,他要想谋反,等不到现在,跟项羽打死,才是他另立炉灶的最好时机,那时候不反,立国后怎么会反?韩信将兵之人,怎么会不知道兵的重要性?他手里有兵时不反,这时候手里没兵去反?

但他必须以谋反罪处置,刘邦真的不知道吕雉在长安诛杀韩信吗?非也!这么大事,韩信那是多大功的人?那是多大本事的人?诛杀这么一个人,刘邦一定跟亲密大臣还有吕雉商量了多少次。

刘邦外出减少韩信的疑虑,萧何去叫韩信,骗进宫后马上诛杀,这是一环套一环的计谋,这是一场预谋以久的谋杀!

杀这么大功臣,不给定个谋反罪,怎么说得过去?所以,韩信之死,必须死于谋反,至于他有没有谋反,则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得背这个罪名。



可怜韩信,一代天才,少时贫穷,苦等机会,戎马倥偬,战功赫赫,立国该享受果实了,却以谋反罪被诛,这里面有皇家的不念旧情,也有韩信的狂妄自大,你死我活的ZZ斗争中,哪里有什么情分可言?

韩信到死仍然没有明白,他虽然被吕雉所杀,但吕雉背后是什么?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是遍布人间的人情世故,是庙堂,也是江湖。

自古良将,难以谋自身,韩信更是如此。对于这样一个绝世的天才,我们感叹其性格问题之余,再想想他的不世之功,最后却惨遭横死,怎么能不感觉可怜?但皇权无情,我们后世人只能叹之、怜之、惜之、悲之!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5

《史记》只能这样写,韩信也必须要“被”造反,如果不这样,那刘邦人设就崩了。

看看刘邦都对韩信干了什么

1、在韩信攻破魏国和代国后,刘邦夺韩信兵权;

2、在韩信平定赵国和燕国后,刘邦趁韩信和张耳早上没起的时候夺了两人的兵权;

3、在韩信平定齐国后上书刘邦请求让自己代理齐王,刘邦非常生气。注意,之前张耳请封为赵王的时候刘邦可并没有这样的表现;

4、武涉和蒯通先后游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以刘邦对自己有恩为由拒绝,并在刘邦和项羽战况焦灼之时没有选择坐收渔利,而是收到刘邦诏命后马上驰援刘邦;

5、韩信救刘邦于固陵,并击败项羽于垓下。战后刘邦夺韩信兵权,并贬去其齐王爵位;

6、刘邦换韩信封地至楚,一年之后(趁韩信在楚立足未稳,在齐又断了根基的机会)马上传召韩信,韩信知道是刘邦的计策,并为自己纳了投名状,但是仍然被俘;

7、刘邦贬去韩信的封地和楚王的爵位,降为淮阴侯,并将韩信全家搬至国都;

8、吕后计杀韩信于长乐宫,并夷三族。


看完后有什么想法?韩信太愚蠢?

平定了大半个天下的人会是蠢人吗?韩信有大把的机会和充足的理由反叛刘邦,并有绝对的实力三分天下,甚至若他等到刘邦和项羽两败俱伤之时,可以趁机问鼎天下。但是他都没有做。这已经不是忠诚了,而是找死。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即便在韩信失势后,他的个人魅力仍然十分强大,以至于刘邦的铁杆嫡系樊哙都跪迎韩信,并口称大王,如果韩信真有造反的心,樊哙不会这样对他。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嫡系势力中多数人也是认为韩信根本就没有反意的。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是刘邦可不是怕韩信造反才要杀他的

韩信俨然就是刘邦污点的曝光灯,不断得提醒着所有人,刘邦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恩人、功臣、忠臣的;不断得提醒着所有人,刘邦不会善待功臣;不断得提醒着所有人,刘邦根本不是什么忠厚长者。如果韩信最后没反叛,这个污点会跟随刘邦一生,直至后世,那样薄情寡义的名声就盖棺定论了。刘邦不会允许这样的时候发生,所以韩信必须反。

《史记》中记载韩信造反的同伙是巨鹿太守陈豨

他让陈豨在外作乱,他趁机在国都矫诏释放奴役和囚徒攻击吕后和太子。这个计划简直可笑,韩信这样的人物,要造反会联系一个小小的太守?而且此时的韩信只是一个空职的淮阴侯,这样的贵族此时的国都上百个还是有的,且矫诏后如何切断政令?如何占领武库?不说吕后和太子的权威作用,三公尚在,站出来任何一个都能把这伙无依无靠的囚徒吓跑。

之前那么多机会,那么多底牌,韩信都没有反叛,这样的聪明人会在自己最虚弱的时候堵上全族老小的性命去争那基本不可能的机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这个话题挺好,下午我专门写个文章,论述下为什么我认为韩信没有造反,和韩信为什么必须造反。

6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汉高祖十一年正月,一代名将韩信因谋反罪名被杀,死在了长乐宫中,享年35岁。韩信是名人之后,他的祖上是韩襄王,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父母双亡,他靠卖鱼为生。当时有一群恶棍混混看到韩信高大英俊常常佩剑出行,就想羞辱他一番。有一次这群恶霸拦住了韩信,威胁韩信要么拔剑大战一场,要么从恶霸头领的胯下钻过,最后韩信选择了忍受胯下之辱。如果没有后来的四处征战,建立绝世功勋,韩信的这段往事也不会被记载下来。之所以有这段故事传世,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英雄莫问出身,大丈夫也有遭受劫难的时候。

韩信能够建功立业和萧何的举荐密不可分,在民间传说中也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韩信被封为王,数年之后因谋反被杀,他到底有没有谋反就成了千古之谜。直到近代还有一些学者翻看史书,为韩信翻案,列举数条有力证据,证明他根本没有谋逆的心思。

韩信第一次被告发谋反,是他被封为楚王之后。证据有些荒谬,只是因为去封地巡查的时候随身带领兵将。刘邦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十分担心,于是就想了一个计谋。刘邦假装巡游云梦一带,也就是韩信的封地。韩信很聪明,识破了刘邦的计策,他独自一人去拜见刘邦,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刘邦看到这种情况,也查不到什么韩信要谋反的实证,随便找个借口把韩信贬为淮阴侯。

韩信第二次被告发谋反,是他当淮阴侯的时候。汉高祖十年九月,有人谋反。刘邦亲自平叛,他让韩信带兵随行。韩信收到命令之后,说他自己身体有病无法出征。本来不是一件什么大事,臣子有病无法出战,也算正常。这时出现了一个叫乐说的人,此人是韩信的门客。乐说私下里给刘邦的皇后吕雉写信,信中说韩信与叛将有勾结私通,才拒绝出兵。这一下,几乎把韩信的罪名定死了。

《史记》中也有对这段历史的记叙,司马迁的观点认为韩信的确有谋反之心,他除了勾结叛将还计划谋杀吕后和太子。后世学者试图为韩信翻案,更多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尊严。按照儒家观点,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应该具有博大的胸襟,要有容人的气度。

其实,无论韩信是否打算谋反,他的结局都不会善终。因为韩信支持分封制度,他归顺刘邦建立军功之后就提出了给功臣封地的意见。在用人之际,他的想法能够受到国君的尊重。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君王怎么能够容忍有这样想法的臣子。

归根结底,韩信不是死于谋反,而是死于他的分封观念。天下大一统是封建君主的最大愿望,谁也不愿意在卧榻的旁边埋一个“雷”,时时处于危机之中。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推行削藩的政策,虽然引来七王之乱,但短短数月就平定了叛乱。可见,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对权力的欲望是何等强烈。

7

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韩信有谋反之心,与叛将陈豨有勾结,准备在京城杀掉吕后和太子。吕后听闻韩信谋反后找萧何商量,萧何设计诱韩信入宫,遭到埋伏捕杀,并被诛灭三族。

其实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韩信功高震主,手握兵权,对刘邦来说是极大的威胁,早有杀韩信的心思,只是苦于找不到借口,刘邦对韩信的不满早在楚汉战争中就开始产生了,想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中,韩信迟迟不来救援,还派手中去让刘邦封他齐王,本来刘邦正要发怒被张良、陈平及时提醒,才同意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杀韩信是在逐步进行的,先是夺了韩信的兵权,封为楚王。再后来有人告发韩信私藏项羽大将钟离昧,刘邦用陈平之计,假装巡游云梦一带,透捕了韩信,但没有查出实际的罪证,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又过了几年,陈豨谋反,刘邦让韩信去平叛,韩信托病不出,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吕后听说韩信与陈豨有勾结并要杀她和太子,就听从萧何之计诱杀了韩信,刘邦听闻韩信被杀后,也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消除了心头大患。

韩信在被杀时长叹一声:悔不听蒯通之言,才有今日之祸。萠通是韩信的谋士,早在韩信当齐王时就劝谏韩信三分天下,脱离刘邦,免得日后遭祸。当时也有项羽派使臣游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当时感恩于刘邦的重用和封赏,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

8

古已有之历代君王对功高盖主,手握实权的能臣多少都会有猜忌心理。谁染指了皇帝手中的兵权,谁就危险。但也有人居功自傲,谋上作乱。而韩信到底是不是谋反被杀还真难说。以下几点分析奉上:

01.刘邦对他起了猜忌

刘邦这个人,虽然慷慨豪气,知人善任,却是地痞出身,却更是爱猜忌的君王。

论打仗,刘邦知道自己都不是韩信的对手,就别说能力比自己还弱的儿子了,再说自己年纪比韩信大几十岁,难保自己死了,韩信不会某返。既然这个不确定性的祸害犹如埋在身边的雷。当然欲除之而后快了。

02.谋反一说,存疑

公园前204年,刘邦彭城兵败,于是逃向韩信军营,直冲入张耳、韩信的军营,第一次夺了他们的兵权。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平定楚地回师定陶,驱马直入齐王韩信的军营,第二次夺了韩信的兵权。

试想韩信兵权在握,势力最强的时候,只要动一下歪念,刘邦的历史将会改写,但韩信没有,而是甘愿让刘邦两次顺利夺取兵权,可见当时韩信别无二心。

而史上记载韩信两次谋反,第一次是在韩信由齐王变为楚王时。这时有人密信举报他谋反,就因为一封匿名信招至再次被贬,由王变候,再次权力稀释。

如果不是刘邦心里猜忌,想借题发挥。何以就因一封信就设计韩信呢?再说韩信最强的时候都不反,任命楚王时,虽地位没有降低,然而实力是大大的打折的时候反,这有点说不通。

第二次谋反经历,很多分析说是韩信串谋陈豨一起某返,想里应外合,一举夺得天下。但当时韩信已经被软禁了,手里没有任何底牌,这时候反无疑是以卵击石。一个善于打仗的将领岂会是如此莽夫?难道一心求死?

不过俗话说逼急了,狗都会跳墙,何况是一而再再而三被刘邦逼到墙角的韩信。享受过荣华富贵后,一朝被打回原形。难免会被人性左右,心生怨愤,继而来个破罐子摔破。

所以韩信之谋反记载。我们姑且存疑吧。毕竟人性这东西没有几个人能掌控。

03.不抛弃到手的富贵,终将会被富贵抛弃性命

如果功高,想善终唯一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知进退”。在建立了大功劳后,立刻就丢掉一切现世至高无上的权力,退归田园。张良就悟到了这点,所以有心归隐以保性命。

韩信功高盖世,选择受封而非放弃,一个原因可能是放不下这一生金戈铁马的战绩;另一个原因也许对刘邦抱着侥幸心理。看不清楚形势。

而刘邦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他非常清楚要怎么控制形势,他不像项羽君子坦荡荡。与刘邦同患难易,与地痞共富贵估计就难了。你的存在让他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于是设计陷害也不无道理。

至于它《史记》为什么记载韩信是因谋反罪被杀自当也有他的理由了。但现有史料并未能证实其中真假,仅凭一家之辞,我们且保留自己意见吧

人生在世,有时候真假并不那么重要,假作真时真亦假。世事纷繁,你入戏太深,那么一切就成了真。你把生活当了假,那么一切就真的是假

9

铁证如山不容辩,薄情似水岂堪怜。

因为韩信确实谋反了!

试问刘邦对谁最好?不是张良,而是韩信。翻一下史记就知道,刘邦对韩信的尊重是超规格的,入则同坐,出则同车,就连吃的饭菜这种小事都是完全相同,而且授以军权,给韩信以独立自信的信任。

可以这样说,韩信的一切都是刘邦给的!不论是权力,还是尊重,或是尊严或自信。

然而,在刘邦最需要韩信的时候,韩信却玩起了心眼!不但玩心眼,甚至还有了异样心思。

这相当于背叛!

我需要你出兵,你拖拖拉拉不答应,然后还要请求封他为齐王?打下了山东就得封他为齐王,若是有人打下了东北,就得封这个人为东北王呗?这样一来,手底下的将军个个去攻城拔塞,A拿下江渐是越王,B单挑巴蜀,是蜀王。C大军攻入岭南就是百越王了吧?

无组织无纪律,一点也不顾全大局!

就好比谈下陕西业务就请求当西北地区总代理,拿下云南贵州就必须要成为副总经理一样,否则我就不干了!而且还是在总经理最需要你援助的时候,这个总经理平常还给你买专车,买别墅,各种分红只多不少。结果背后被捅了一刀!

你若是总经理,你当如何?

或者说你是一家之主,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供他读书考研娶妻生子,还拿出积蓄给他创业。结果儿子有了出息以后,就提出分家,还要把户口迁出去,甚至还有脱离父子关系的想法。

你若是父亲,你当如何?

没有一个领导会容忍这样的下属,也没有一个父亲会容忍这样的儿子。

白眼狼!

更令人发指的事情还在后面,当竞争对手派人对诱拐韩信时,韩信竟然心动了。不仅心动,还左右摇摆,甚至还收留或纵容了这个间谍的某些行为。

刘邦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但对韩信不是。这一点和勾践有本质上的区别。

韩信,有二心。

所谓二心,再进一厘米,就是谋反!

韩信,死得不冤!

10

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是功高盖主,本身又是武将,手掌兵权,对他不满意的官员肯定要心生嫉妒,结果宫里传出了韩信有谋反之意,刘邦这个新皇帝本身对他有所忌惮,这个时候流言蜚语一出,刘邦就动了杀机。

韩信被杀其实是有两个过程的:

第一、公元前201年,刘邦听到了流言蜚语之后,看来韩信这个威胁是时候铲除了,感觉时机已经成熟,压在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有恰当的理由释放了,于是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假装到南法捕猎为由,诱捕了韩信,韩信被抓到的时候让天长叹说道:“果然如人所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帝国破,谋士亡”。韩信都把话都说到这种程度了,在洛阳审理了好久,可惜没有找到充足的证据,索性封韩信淮阴侯,借此机会夺了他的兵权。

第二、五年之后,公元前196年巨鹿郡守陈稀造反叛变,要自立为王,刘邦一听,急坏了,于是他御驾亲征亲自带兵去评判去了,留守在皇宫的吕皇后,听说韩信暗地里偷偷的通知了陈稀,不知如何是好的吕后找来丞相萧何商量对策,萧何一看不好,这次韩信死定了,如果我不能帮吕后杀死韩信,那么以后我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他们密谋设计韩信,告诉韩信,刘邦已经杀了叛逆,为了表示庆祝,吕后要大宴群臣祝贺刘邦的胜利,由于是集体活动,又有萧何亲自去请他,韩信只得去赴宴,正所谓“宴无好宴”果然是鸿门宴,韩信当场被杀,为了以绝后患,吕后下令杀了韩信的三族至亲无一幸免。

韩信的下场也提醒了足智多谋的萧何,功高盖主不会有好下场,特别是平民出身的皇帝本来就是造反成就霸业的,对造反特别在意。杀了韩信自己还留下了骂名,没有办法都是为了生存,如果不能为朝廷分忧,那么自己也没有立足之地。自此以后萧何做任何事都比较谨慎,以免留下同韩信一样的下场。


总之:韩信手握兵权,拥兵自重,就算没有造反的实际行动,心中肯定也会对皇权生出不满,刘邦靠造反得来的天下,自己的皇权还没有彻底稳固,没有嫡系亲属掌管军权,他怎么可能不心生忧患,不如杀了以绝后患,这就是给平民开国皇帝打工的下场,同时也给若干年后,明朝皇帝朱元璋做了榜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